珍稀药用蕨类植物研究和保护现状_江秀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4卷第2期 Vo l
.24,N o .2,Jan 2011J Med Theor &Prac 珍稀药用蕨类植物研究和保护现状
江秀娟1,2 综 述 邓常清1 审 校
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2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4000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药用
中图分类号:Q 949.95,R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0)02-0153-03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沙漠外,从高山至海底、从寒带到热带都有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种群
极为丰富。
全世界蕨类植物有12000种,而我国约有26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20%,是世界上蕨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的蕨类植物蕴藏量较大,仅云南省就有1000余种,被誉为“蕨类植物王国”。
蕨类植物中的不少种类已被不同国家的居民广泛利用,特别是在医药、食品、观赏、绿化等方面,其经济利用价值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已知我国2600种蕨类植物中可供药用的约有396种。
本文就珍稀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和保护现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促进对其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1 珍稀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药用蕨类植物常以全草、根状茎或孢子入药。
根据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功效,可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1)清热解毒类:如阴地蕨(moo nw or t )、半边旗(semi -pinnated brake he rb )、井口边草(rough brake herb )、中华蹄盖蕨(athy rium sinense rupr .)等;(2)利水渗湿类:如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 -lendo rfii hiero n )、石韦(fo lium py rrosiae )、蛇足石松(serrate clubmo ss herb )等;(3)祛风除湿类:如槲蕨(dry naria fo rtunei )、灯笼草(peruvian g roundcherry herb )等;(4)理血类:如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 -g entea )、卷柏(selaginellae )、刺齿凤尾蕨等;(5)止咳化痰类:如团羽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 -junonis rupr )、银粉背蕨(aleuritopte ris argentea )等;(6)驱虫杀虫类:如贯众(cy rtom ii rhizoma )、紫萁(o s -m unda )等。
一些药用蕨类植物还有镇惊、平肝、降压、安神、健脾等作用。
除一些常用的蕨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外,近年来也发现了蕨类植物一些新的药理效应。
如抗肿瘤作用[1],卷柏科和里白科中发现了防治癌症的药物资源,乌蕨(Stenolo ma chusanum (L .)Ching )、井栏凤尾蕨(Pteris multifid a Poir .)和瓶尔小草属(ophiog lossum )等也具有抗癌作用。
还在萁蕨属
(o smunda clay toniana )中发现属甾体化合物的昆虫变态激素,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
固醇、降低血脂、抑制血糖上升等生物活性。
这些新报道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2 蕨类植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功效
蕨类植物富含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菌、抗微生物、抗肿瘤等作用[2]。
药用蕨类植物含有多糖、黄酮类、甾体类、生物碱、酚类、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对多糖、黄酮、酚类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他成分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
2.1 黄酮 黄酮是蕨类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中较多的一种,它在植物中多以糖甙形式存在,但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
黄酮在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分布,乌蕨[Stenolom a chusnam (L )Ching ]总黄酮含量高达34.42%,是迄今为止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大多数的种地上部分含量高于地下部分[3]。
黄酮类化合物由于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医药上具有广泛用途,如:具有利尿和调节血管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液类疾病,治疗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高血压、哮喘、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能抗菌消炎,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防护紫外线损伤等。
还对治疗外伤出血、子宫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性皮炎等也有一定效果[4]。
槲蕨(drynaria fo rtunei )根茎的柚皮甙是骨碎补活血祛瘀、接骨疗伤和增强心肌细胞机能的主要活性成分[5]。
近来日本学者从鳞毛蕨属(dry opteris )粗茎鳞毛蕨植物(dry opteris cras -sirhizom a )中分出了具有抗H IV 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使该属植物具有更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6]。
2.2 多糖 蕨类植物多糖复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抗肿瘤、免疫促进、抗凝血、抗溃疡、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疲劳等作用[7]。
研究证明蕨类植物中紫萁多糖的抑菌作用是广谱性的,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藤黄八叠球菌生长,而且在抗菌消炎的同时,具有止痛、生肌和护肌等多重功能
[8]。
芒萁多糖、海金沙
153
J M ed Theor&Prac Vol.24,N o.2,Jan2011 2011年第24卷第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
多糖、娱蛤蕨(pteris vittata)多糖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黄曲霉菌和青霉菌都有抑制作用,且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作用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作用更强[9~11]。
毛叶蕨(pteridium revoluturn)多糖的研究表明,毛叶蕨多糖及其水解物均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和增殖的作用,人们在食用蕨菜后,获取了促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对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是非常有益的[12]。
许柑叶[13]等对8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乌蕨(S.chusana)、娱蛤蕨、扇叶铁线蕨(A.flabellulatum)和华南毛蕨(cy clo srus parasiticus)对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乌蕨、蕨(P.aquilinum)、金粉蕨和扇叶铁线蕨对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半边萁多糖的提取和抗肿瘤活性实验还表明半边萁多糖对人癌细胞株和动物移植瘤都有抑制作用,显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14]。
从蕨类植物药用成分的研究可以看出,所提取分析的蕨类成分很少,而且所研究的蕨类成分大多只限于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很多优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蕨类植物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抑菌谱、活性成分的测定、作用机理以及药理活性都还有待于借助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对其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指导。
3 保护现状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变迁,森林植物的破坏,湿地的消失等,造成许多蕨类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加速了物种趋于濒危和灭绝的过程。
中国特有属和东南亚特有属中有不少属于濒危的种群,一些系统上发育独立,起源古老的呈孑遗分布的物种,以及经济价值较大的物种,往往种群数量较小,呈濒危状态。
如光叶蕨(cysto athyrium chinense),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二郎山山地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可能已野外灭绝。
单叶贯众(cy r-to mium hemionitis),星散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地区,数量极少。
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 ar.sinense),只见于长江三峡峡谷地段的万州、石柱的狭窄范围内,现数量极少,仅残存于少数岩缝或岩面的薄土层上及杂草丛中,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对开蕨(phy llitis japo nica),在我国仅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和西侧的局部地区,且分布星散。
鹿角蕨,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盈江那邦坝,为热带雨林中的附生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扇蕨(poly podium palmatopedatum bak),水龙骨科植物,渐危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分布区日益减少。
这些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是国家宝贵的生物资源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开展对这些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已迫在眉睫。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的原生地自然保护区[15]。
赤水自然保护区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保护区内现有植被的保护及植被多样性的保持,保护适宜桫椤的生存环境,使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
荷叶铁线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也是国家的二级保护植物。
目前,对荷叶铁线蕨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荷叶铁线蕨定位研究站,对荷叶铁线蕨种群生态学、生物学进行定位监测研究。
另一种措施就是易地保护,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完整地保存遗传资源在其原产地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组成。
目前,利用超低温来长期保存荷叶铁线蕨的孢子、原叶体、孢子体,在需要时再让它复苏形成新的植株,也是保护荷叶铁线蕨遗传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16]。
对开蕨的产地位于长白山的西南侧,海拔较低,没有划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之中,目前尚无保护措施。
在此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资源考察,摸清现存数量。
对主要产地应严加保护,禁止采折。
可栽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并积极推广园艺栽培,扩大观赏价值[17]。
综合以上几种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实例,现对于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进一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保护区内现有蕨类植物的保护及植被多样性的保持,保护珍稀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这些珍稀物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
第二,加强对珍稀蕨类植物的科学研究和管理监测。
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状况及生境条件等,为这些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严禁毁林开荒,建立合理的砍伐制度,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严禁砍伐任何蕨类植物。
第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对保护区周围居民和进入保护区的游客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野生蕨类植物。
参考文献
1 苟占平,庄海旗,莫丽儿,等.粤西凤尾蕨属药用植物组种资源的调查〔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19(6):462-463.
2 李国树,徐成东.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66-69.
3 蔡建秀.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63-66.
4 李宁,李铣,冯志国,等.过山蕨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4):1049-1052.
15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4卷第2期 Vo l.24,N o.2,Jan2011J Med Theor&Prac
5 周铜水,刘晓东.骨碎补对大鼠实验性骨损伤愈合的影响〔J〕.中草药,1994,25(5):249-250,258.
6 S ukum aran K,Ku ttan R.Screening of11ferns for cytotoxic and antitumor potential with s pecial reference to Pity rog ramma calo-melanos〔J〕.J Ethnoph armacol,1991,34(1):93-96.
7 罗娅君,杨葵华.药用蕨类植物多糖研究进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71-74.
8 戴金凤,李磊.紫萁多糖单糖组成及摩尔比GC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4):492-494.
9 陈晓清,许柑叶.九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36(1):43-45.
10 苏育才.海金沙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76-79.
11 吴华端,苏育才.抗菌蜈蚣蕨多糖的分离与纯化〔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22(5):28-29.12 江萍,张倩,秦礼康,等.蕨菜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223-225.
13 许柑叶,郑怡,陈晓清.8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抑菌效果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99-102. 14 朱慧明.半边旗多糖的分离及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C〕.(广州)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黄威廉.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53-54.
16 徐惠珠,金义兴,江明喜,等.三峡库区珍稀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37-240. 17
尹辑.国家保护植物对开蕨〔J〕.森林与人类,2000,(3):27-31.
收稿日期2010-08-16
(编辑 江山)
针对大网膜扭转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分析
房俊智 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261400
关键词 大网膜扭转 误诊 急性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R6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1)02-0155-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31岁,因腹痛、腹胀2d入院。
患
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绞痛,伴有腹胀、恶心,未
呕吐,少进食,肛门排气、排便正常,无发热、寒战。
发病后曾
口服止痛药及消炎药,无好转。
患者既往有脑外伤病史4
年,并手术治疗,后遗记忆减退。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
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痛苦貌,腹部平坦,右下腹部有压痛,
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
辅助
检查:白细胞14.57×109/L,B超提示右下腹及盆腔少量积
液,腹部透视见肠管积气,无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
入院诊
断为急性阑尾炎,当日行急诊手术。
1.2 术中所见 做右下腹麦氏切口,开腹后见腹腔内有大
量血性渗出液,阑尾长约10cm,轻度充血水肿,右下腹扪及
饱满感肿物,边界不清,遂缝合麦氏切口,另做右侧经腹直肌
切口,见大网膜距根部至远端与近端约10处呈顺时针扭转
移位,扭转远端网膜组织呈紫黑色,缺血坏死。
术中诊断为
大网膜扭转,切除坏死的大网膜及阑尾。
术后病理:大网膜
淤血并部分脂肪坏死,单纯性阑尾炎。
B超检查提示:阑尾
轻度水肿增大。
1.3 结果 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无不良反应,刀口愈合好,
住院10d后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断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是阑尾炎,
因为其有右下腹疼痛症状,容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而明确
诊断。
而大网膜扭转的发病临床较少见,临床症状不明显,
外科医生很难考虑到大网膜扭转。
大网膜扭转的发病原因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均可引起明显的腹痛及胃肠道症
状,极易误诊为其他急腹症,术前很少能明确诊断,往往以阑
尾炎、胆囊炎等行剖腹探查后方能确诊。
原发性大网膜扭转
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大网膜形态异常、网膜位置改变如剧烈运
动、突然改变体位、过饱后引起的胃肠蠕动、腹内压力的改变
等诱因有关;继发性大网膜扭转多继发于其他腹腔病变,一
般都可找到原发病灶。
由于大网膜右侧较长,易发生扭转,
网膜扭转初始仅有缺血、缺氧,还未发生坏死,疼痛主要是大
网膜植物神经受刺激所致,表现为脐周痛。
当大网膜缺血坏
死,刺激大网膜所在局部腹壁引起局部腹膜炎时,疼痛将转
移至扭转大网膜所在位置,所以右侧部分大网膜扭转可表现
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极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2.2 误诊原因分析 本例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部压痛,加之
诊断该病无特异性检查方法,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也很难鉴
别,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患者有过脑外伤史,记忆减退,容易
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分析病情,耽误诊断。
临床医师对该病
认识不足、分析病情不够全面,因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一
般来讲,大网膜扭转起病急,并发恶心、呕吐及腹胀等消化道
症状,较阑尾炎少见,且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较急性阑尾炎、
阑尾穿孔早。
本例提示,临床医师接诊突发腹部疼痛,特别
是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右下腹疼痛患者时,应考虑到大网膜
扭转的可能性,从而做全面检查,仔细鉴别,综合分析病情,
以减少误诊,提高本病术前诊断正确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
的疗效。
收稿日期2010-10-07
(编辑 羽飞)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