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售后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专家发言纪实(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在我院武汉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出席大会的武汉地区文化界的领导、专家对武汉文化研究所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现将发言摘发如下:罗福惠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导):

30年代上海《申报》有篇报道,连续讨论一部侮辱中国电影——《傅满洲》。这个《傅满洲》是1912年英国通俗小说作家洛莫尔开始写起,他始终围绕一个中国到英国叫“傅满洲”的移民,写了12部长篇,3部中篇,1个短篇。好莱坞的米高米公司从20年代末开始把它拍成电影,拍了十几部。30年代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抗议,这个电影在上海引进来了,但是没有公映,只在侨民内部放映,所以申报上有影评文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化的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性,因此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其实还是要通过大家的努力,从各个方方面面,把我们的软实力发展起来,那么怎么做这个问题呢?孔夫子说过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不大好理解,他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自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完美高尚的人。也有内在的美,这就是学为自己,不中仅仅为自己博取功名富贵。“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他差不多为了一种炫耀,是为了去邀取功名利禄。现在我把这个话变一下就是说,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学习是既要为己,也要为人。为己就是充实自己,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充实完善自己就为止;还要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是为人。不管文化的界定有多少,但是,我想知识是第一位的,文化也好,文明也好,究竟包括什么东西。有人说为两分法,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有的说分得更多,但是我想应该包括4个东

西:首先是知识,没有知识谈什么文化呢?我们一个有文化的人,那就首先意味着他是有知识的人,所以它要包括知识。第二个是包括体现人的劳动,人的加工,那就是不是一种造化而是一种人化的物质,包括我们吃的东西,包括他们说的服饰,包括建筑,包括城市,包括街道。第三个肯定包括制度,大到国家宪法、制订的政府制度,小到一个学校管理、一个规则,怎么穿行马路的制度。第四个是一种精神,这是一个内在的东西,他是神、形、名合一。既有形,有个形体,又有这个精神,又有一个好的名称,所以才叫品牌,才叫名牌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小孔提出的三个研究课题,三个课题实际谈两个方向,一个是服装的问题,一个是文学的问题。那么首先要组织提高研究队伍,使得我们自己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去研究,才能使现有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使现有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能够得有更好的推广介绍。这里顺便提几个建议,第一,我们要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明确我们研究文化自身应该具备些什么素质。第二个,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因为你们的研究定位是当代的,因此需要很细致的、紧跟现实发展的、而且是深度的一种调查。深度的调查不是一种在街上走一走,问一问这个东西,要有深度的时候,它还是离不开历史,尽管是一些现实的问题。现实就是历史的延续,如果你把现实时间规定得太短的话,不能查其流变,不能明其渊源。第三个建议就是要想办法把它和教学结合起来。比如说,你研究武汉的街道,研究武汉的建筑,武汉的旅游景点,在新生开学的时候,适当地进行介绍,因为有很多是外地学生,或者就是湖北的也是县乡来的一些学生。对他进行介绍,使他首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去结合一种崭新的认识。如果研究汉派文学,可以请作家本人或者文学研究评论者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文讲座,就讲汉派文学。这样能使同学能够在他们职业学习之外能够有一种文化品味,有一

种精神,有一种另外的人文精神境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巧是非常高的,很多东西失传的东西我们现在我们不可能复制,不可能复原,甚至包括楚国的青铜冶炼,好多油漆,甚至很多的诗词,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是没人总结,没有理论。这个在学术上有一种说法,中国过去由于贱视工商,专门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能做的,他不知学理,他不能说,不能写,没法整理。那么这种人就始终是一个工匠,是一个匠人,他不可能成为“工师”。我觉得职业学校学生,我们定位目标也不是培养工匠,但他至少要是工匠,会操作数控机床,会裁剪衣服,会动手;同时要有更高的境界,还要有“工师”的标准,有一种学理基础,有一种表达基础,有一种研究能力,不是手把手只是继承学习研究,还有一种发明创造、有所前进,要从工匠学到工师的水平,那么就需要一些理论的学习,文化的学习。结合文化研究所的工作进行一些必要的人文讲座,把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够促进两者共同繁荣,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水平。尽管目前所考虑的只是服装,汉派文学等等东西,以后对于加强、研究影响的扩大,再慢慢地往外从空间上、范围上、从深度上拓深、加宽,那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武汉文化研究所就会越办越好!

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想这个研究所成立,可能首先要在运行机制上好好地琢磨一下。我想有一点建议:我们现在武汉地区高校成立了很多这种文化研究机构,我们这个文化研究所可能不适宜搞这种大而全。刚刚这个孔老师已经说了,是搞这种应用型和实证性的研究,这个很好!我想这些院系的研究机构其实可以找到一种方式,比如说聘这些专业老师做顾问,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顾问,将来有些项目,有些东西可

以互相联系。比方说我们华师有专门的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还有,我们跟市政府成立了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也是研究武汉社会问题,严老师,涂校长和我都是这个研究院的副院长,将来这个其实也可以结合。在涂校长那里有武汉城市研究所,其实也研究武汉问题,去年成立时,在座的老师也去参加了它的成立大会。这样一些研究机构怎么样结合起来,还有陈文新老师那里的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它其实也有一部分地方(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以将来我们这个研究所怎么走出去。因为这些高校像武大、华师这个办学时间比我们长,研究方面强一些,怎么样到那边去,加强一种横向的与院校的研究机构合作,我觉得还是可以探讨一下,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华工也是一个工科院校,从朱九思到杨叔子都非常重视工科院校人文方面的训练。后来它办了文学院,办了历史研究所,办了语言研究所,办了很多人文方面,但这意义非常强烈。它那个人文讲坛就是在运行机制上有特点,他专门有三个人专职做这个事情,每年拔大概是50—100万的经费,请全国各地的人文社科专家,也有少量的自然专家,像杨振宁这些人到那去讲,讲了以后,又把讲稿又变成了就是人文讲坛的书,现在好像已经出到了十本了。对学生又可以算学分,就是说学生去听人文讲座所写的报告之类的可以给你算学分。我想我们不一定像华工那样搞一个机构专门搞,武汉文化研究所就可以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可以面向全校的学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搞这个东西,把它作为一个长期性的任务,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刚才这个孔老师说的三个项目我觉得都很好,其实还可以再进一步扩展,结合实用型和应用型。比方说汉派的饮食文化,武汉餐钦业非常有特点,其产值非常高,而且逐年增加,大规模、大型的餐饮企业,像湖景、三五、艳阳天在全国都有特点。外地的朋友一看餐饮企业,一搞几百个桌子,巨大的三四层楼,可以满足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