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地缘政治是指国家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经》和《尚书》等经典文献。

《易经》中的“天地合和、万物興生”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对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视,强调了地理位置对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尚书》则在“六合”说中提出了“以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国家在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下的政治发展和外交决策。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地缘政治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爱非攻”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天下”,再到唐宋时期的“和平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一直贯穿着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统一合一的理念。

这种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也对周边地区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和谐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竞争层出不穷,中国可以发挥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优势,通过提倡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努力构建地区和世界的和谐共处格局,为全球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2.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重视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的作用,强调“以地制宜”、“知天地者作,则晓域中者事”。

在当代世界,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 统一合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统一合一的理念,认为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治效果。

在当今世界,中国可以借鉴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通过内部统一和和睦相处,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稳定。

4. 兼爱非攻: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和平共处、互利互惠。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地缘政治学缘起&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政治学缘起&地缘政治格局

随着人类对地缘认识的加深和研究的深 入,产生了地缘政治学。
三 地缘政治概述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臵对各国政治相互关 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 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用,控制海上交 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 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 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 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荷兰
• 16世纪晚期通过尼德兰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 • 17世纪荷兰通过殖民争霸和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 夫” . • 17世纪的荷兰成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庞大 的商业帝国. • 衰落的原因: 17世纪中后期,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 荷兰被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打败后逐步走向衰落.
契伦:把国家解释为“领土、国土、版图 或者最具有特征的领域的具体地域”,空 间被看做是国家成功的关键。
豪斯霍弗:坚信国家的位置和领土特性是 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条件。
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共同点
研究范围 以国家为研究 对象,主要从 国家层面来研 究政治与地理 二者之间的关 系。
核心内容 强调地理要素 对国家发展有 极大的限制作 用,特别强调 国家领土及区 位特点作用
2
核心内容
3
研究方法
小结
早期和发展时期 的地缘政治研究 具有明显的服务 于国家的特性, 助长强国的霸权 争夺,随着两 次世界大战的影 响,地缘政治研 究开始发生转变

2014廊师《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2014廊师《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2.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

3.国家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一个国家来说,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影响到它在世界或地区的政治、军事、战略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

5.世界上的国家按地理结构可以分为内陆国、濒海国和海洋岛屿国。

6.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

7.地缘政治把国家视为地理空军的政治实体,政治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整体。

8.地理空间包括位置、范围、陆海性质和地貌特征,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运用的方向和方式。

9.国家的自然地理形势和地缘政治关系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欧洲佛罗伦萨的马基雅弗利等曾述及国家与地11.地缘政治学一词最先由瑞典学者热朗提出。

他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把国家想象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研究起点,即是对国家的研究。

13.陆权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金德。

14.地缘政治有影响的三个学派是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论。

15.20世纪70年代后,地缘政治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它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由权势与战争转移到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通问题上,并引入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

16.美国的扩张和_对外政策,都是以确保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控制为出发点,这同美国地处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相适应。

17.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充分反映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政策的直接关系。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_珍珠港事件__,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大转折。

19.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地处心脏地带的战略对手的20.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西方,特别是对待美国,出现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对阿拉伯世界的名族主义意识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当然,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地缘政治,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讲要讨论的问题。

请你跟我一起读读卡普兰这本书的第十一章,这一章是专门讨论巨龙崛起的。

1.中国是一个孤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在中国的北部是人烟罕至的西伯利亚,一片冻土地带。

西伯利亚的南部是戈壁沙漠,这是古代中国遇到的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一群群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古代中国的国防,主要集中于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侵略。

中国始终是背朝大海,面向草原的。

在中国的西部,是新疆,十天半月都走不出去。

中国的西南是西藏,全世界最高的高原,鸟都飞不过去。

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南,是崎岖险峻的横断山脉。

当年日军打到这里,想渡江南下,把坦克推进河里,坦克居然被激流卷走了。

在中国的南边,可直下东南亚。

在我们的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日本、朝鲜半岛和我们一衣带水,历来交往密切。

但如果你再向东航行,只有水天一色,空空旷旷,难怪,我们几乎很少听到古代的中国人在太平洋上航行的故事。

虽然我们对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居然把当时的远洋舰队解散了,感到非常遗憾,但仔细想想,当时中国真的不需要这么庞大的远洋舰队。

如果是发展远洋贸易,中国的舰队只要航行到东南亚就可以了,在这里就可以和来自印度、阿拉伯的商人做生意,不需要自己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费时费事地跑到非洲或欧洲。

大部分中国人都居住在东边的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始终是内敛的,知足常乐的,对外部的世界缺乏好奇心。

2.中国未来面对的地缘政治回顾历史,能够让我们看到,在过去40年中国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40年前开始的,但真正实行对外开放是在90年代之后,真正变成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只是发生在过去10多年内的事情。

这种快速变化让我们多少感到有些不适应。

还记得我们见过布罗代尔说过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吗?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十年不过是弹指之间。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一、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和地区范围的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关于地缘政治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地理和政治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政治建立在军事和经济之上。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

傅莹老太曾经说过,“你们军人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我们这些外交官能用嘴巴给你们拿回来。

”呵呵!(讽刺的是好多国家利益都在谈判桌上被这帮外交家动动嘴皮就丢掉了)二、中国自身地缘概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是个岛国。

尽管并非被水包围(只有东侧是海洋),中国周边的地势使它从任何方向都很难接近,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进入中国。

不过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们必须从那些包围它的山区,丛林和荒地开始。

这些坚固外壳包容了并保护着中国。

中国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

中国有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

在这条线的东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则小于15寸。

大批中国人居住在这条线的东部和南部。

这即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的家。

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超过十亿的中国人住在只有美国一半面积的地方。

这片腹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话和南方的广东话。

两种方言的书写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谈话时几乎无法相互了解。

这片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还有一条长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

这里是中国的农业地区,然而有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种压力造就了近代中国历史——必须在这里生活,又试图超越这片土地。

一圈少数民族地区围绕着腹地——西藏、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

历史上,这些缓冲地区在中国强盛时被统治,衰弱时则脱离。

今天,大量的汉族人安置在这些区域。

这是矛盾的一个原因,不过今日汉族人已经足够强大了。

2 九州方圆——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

2 九州方圆——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

疆域一词的概念包含在国家之中,当代政治学认为国家由领土、人民和主权三要素组成,疆域与领土最为接近,但当代国土是立体的概念,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其中领海包括内海和领海基线以外12英里范围内的海域以及经济专属区;古代疆域是平面的概念。

中国之前没有边境条约?有。

代表中原政权的李唐王朝和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之间的清水会盟签订边境条约,二者都属于历史时期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版图内政权与政权、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界限,不具备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

十八世纪中期大清帝国的版图为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的基础,因为它最为稳定。

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国与国界限的条约?拉采尔:一个政权或族群足够强大,会扩展他的空间。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自然界的障碍如山脉,自然障碍可能自然而然地变成两个族群或政权的地理界限;如果在平原之上,他们之间互相碰撞,在势均力敌的地方会形成人为的界限,界限是相邻族群扩展的结果,这是边界产生的背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东海洋,西沙漠高原,成为文明的保护带,其他文化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沟通,但武力上不可逾越,除了活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定居的政权或族群在西部沙漠上不存在,大多数时期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没有签订边境条约的对象。

一、“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宅兹中国(西周初周成王时期)中间之地,与四方、四夷向对应华夏指中国文化华美宏大(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帝王龙袍十二章(刺绣图案)的含义:日月星,帝王光辉万丈;山,稳定;龙,变化,随机应变;雉,智慧与华美的外表;宗谊,庙堂上的祭祀;火,热情;米,国家(社稷);釜,帝王秉性刚毅果断“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虽然经济发达,但文化受华夏文化影响,不如中原深厚,不认为自己是中国“大辽始得中国”:得到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区受华夏文化影响,但辽政治核心在塞外,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

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演进

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演进

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演进作者:张柯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张柯(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地缘政治学自产生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理论也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从单一的海权论到陆权论和空权论,从一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扩展到民族和文化、经济的角度。

地缘政治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不断提供新理论,促进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入,为正确分析世界局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地缘政治;国家有机体;空间;人文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 2016) 03- 0112- 03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Geopditics)的内涵具体指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二F 给出的解释是根据地理位置及其附属于地理位置上的各种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在考察国家行为时以这样一些特性为背景材料如疆域、气候、有机和无机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特性。

地缘政治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思路,其目的是把不同种属的现象综合起来并将它们当做一个整体而加以描述和阐释。

在地缘政治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从军事上单纯的指地理位置到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附属物如文化、民族等,从单纯的军事战略到国家发展的指导战略,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地缘政治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二、地缘政治理论思想的发展演变地缘政治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在古代就有关于地缘政治思想的运用,只是当时没有地缘政治这个专业术语。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上、政治上就有地缘政治思想的运用,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连横”的外交思想和三国时期的均势等就是对地缘政治的典型运用。

在西方柏拉图最早提出地理环境对国家有重要的影响,康德最早提出地缘政治学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地缘政治有着独特的解读和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对天地、人伦、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仁义道德、礼义法纪等价值观念,对于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王道”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通过仁慈和善意来化解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体现了对地域与民族关系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张以和为贵,以和平共处为目标。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公平、正义的追求,强调了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对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地缘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地缘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中国在处理地缘政治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地缘政治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可以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挑战提供思路和借鉴。

中国地缘政治学的演变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国地缘政治学的演变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国地缘政治学的演变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地缘政治学逐渐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国际政治等角度,探讨中国地缘政治学的演变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其地缘政治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两宋时期,“四海归一”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封闭国家的一面。

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国内政治动荡的双重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探索一种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并借此提升了其地缘政治地位。

二、经济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的联系,并通过建设陆路和海上经济带来推动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该倡议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加入,并得到各国的认可。

此外,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也使其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如,中国的资源需求和对海上通道的依赖,使其对南海地区的争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国际政治背景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态度、政策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复杂化。

例如,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这一问题也引发了与美国等国家之间紧张的关系。

总结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地缘政治的演变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持续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扩张和地位的提升,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难题。

中国外交政治——地缘政治

中国外交政治——地缘政治

海权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 德·赛耶·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 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 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 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 动的能力。
北线地缘政治
越南、菲律宾、 印尼、美国
俄罗斯、蒙古

外交平衡
“平衡外交”是常见的一种外交方式,包含各种形式类别。 实际上,国家无论大小,都可能采用某种形式的“平衡外 交”策略,平衡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本文关注 小/弱国的“大国平衡”外交,即它们如何平衡地对待两个 大国。这种“平衡外交”具有一些限制性条件,例如:着眼 于小/弱国的立场和视角;实施国是小国或弱国,对象国 是大国;涉及两个大国和一个小/弱国之间的三边关系; 两个大国处于竞争或对立状态。要准确理解小/弱国的“大 国平衡”外交机理
地缘政治学主张一国的政治乃受其地理所支配。它的关键内在含义是,如果一 个国家的邻国越多,那么它与这些邻国的利益纠纷就越容易产生。如果地缘政 治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在未来充当第一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 为它的邻国会时时刻刻拉着它的后腿。这些与邻国的利益冲突,必会使中国在 制定政治和经济政策时小心弈弈,必然大量消耗中国的国力和军力。也就是说, 美国只有二个邻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如一名喜欢挑战的拳击手, 随时找些敌人开心而产生凝聚力,从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家来说,这的 确是他们的一种治国之策。美国也可以在功成名就后,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 怡养天年,但这样的缺少紧迫感会使美国很快变成南美洲的懒散国家。而中国 却用不着找任何敌人,反而受地缘支配,它必须随时应付不管它愿不愿意的各 种挑战而消耗国力。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它都不可能如美国一样可以轻易地调 兵遣将到世界各地。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的决策者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国际政治学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第十一章 地缘政治
导入 第一节 概念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 历史演变 第三节 现状 延伸阅读 研究范式与中国的研究
导入
自从以领土为最基本物质基础的民族 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以来, 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就会发生在 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因此地理空间对民族 或者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 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 学(geopolitics)。
周边,地区, 全球三个层次 ,反映了整体 性特点。
二、地缘政治的基本地理要素
地缘政治
地理位置 地形与气候
国土幅员
自然资源
邻国
距离
1.地理位置
•地表上某一事物(国家、城市、 经济区、战略基地等)与其他地 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通常用 方位和距离表示。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 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等。
(3)邻国的 实力:地缘政 治中的边际效 应。友好邻国 -利益倍增, 不友好邻国损害倍增。
4.地形与气候:
地形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国 家是否便于防 御或者容易遭 受攻击。
气候的影响体现 在:对国家经济 发展的影响和对 民族性格特点的 影响。
5.自然资源
第二,地缘 政治是列强 争夺世界或 地区优势和 权力的斗争 。
第三,地缘政治 成为外交的工具 ,它从地理的角 度出发规定外交 政策的可能性和 优先权。
3.学界对于地缘政治含义的不同观点
(2)图阿塞尔:
第一,指 特定地区 或问题。
第二,地 缘政治几 乎是现实 政治的同 义语。
第三,是“大战 略”的同义语, 指地理在国际关 系中的中心作用 ,地理因素是国 家行为的驱动力 。
狭义:专指地 缘政治的现实 ,包括客观存 在的地缘政治 关系,地缘政 治过程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对国家疆土、安全和发展的理解和实践总结。

这些传统的地缘政治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缘政治传统,认识中国在当代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责任,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1. 天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认为国家的兴衰、得失皆由天授,国家领导人是天命所在,统治合法性来自于天命。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核心。

天命思想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于,强调国家领导人的合法性和责任,注重国家统一和疆土安全,呼吁国家领导人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努力奋斗。

2. 中华民族的安全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华民族的安全观,认为中华民族应当团结一致,坚守祖辈留下的疆土,维护中华民族的安全和尊严。

古代中国设立了边疆重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和治理,以确保中华民族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多次强调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安全,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合作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3. 尊崇和平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弘扬和平思想,提倡“兼爱”“和而不同”的观念。

地缘政治思想中也包含了尊崇和平的理念,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地区和平。

中国古代的和亲外交和巩固和平的外交政策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提供了重要的外交参考。

1. 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秉持天命思想,强调领导人的合法性和责任,这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一)开局:陆权的禀赋开局时代指1500年前后大航海开始之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几大地缘区之间是互相割裂的,甚至连地缘区内部都是割裂的,四大地缘区内的文明几乎没有联系,也谈不上竞争。

除了印欧区内部地中海沿岸和北欧地区有一点海权的雏形外,这个时代是陆权的时代。

中国的地缘开局是极好的,这得益于其良好的陆权禀赋。

一般而言,地缘优劣势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土资源、交通和安全。

1)国土资源国土资源在农业时代只需要考虑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力取决于水、光、热,如果以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计量,世界土地生产力分布如下。

从图中可见,NPP高的地方就是暖流经过的地方(见下图红色箭头),比如赤道地区、我国东南大部、美国东部、欧洲等,而洋流经过的地方则往往是沙漠气候,比如撒哈拉地区+中东、比如美国西部、澳洲西部、秘鲁一线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南大部,我们比几乎同纬度的美国东部NPP 要高出不少,这得益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青藏高原。

欧亚大陆和青藏高原造成了最强劲的亚洲低压,太平洋+印度造成最强劲的高压,两者结合就是全球最强的季风季候,然后有青藏高原及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使得季风可以转变为充沛的降雨,所以比同纬度同光、热的地方多水,NPP也就更高。

但是NPP高不一定能转接转为农业生产力,农业开发还要考虑地形。

高原和多山的地形显然不适合农业开发,所以我国华南地区虽然NPP很高,但在古代却只是南蛮之地。

要开发农业,最好是大面积的平原区。

其实整个世界上也没有几块比较好的沿海大平原,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么纬度太低气候不适而难以开发(A类)、要么水资源匮乏(B类)、要么纬度较高光热不足(C类),比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国东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而言,这方面还是中美两国的禀赋最佳。

当然,到了工业时代,国土资源还要考虑矿产资源,但是矿产资源总体而言是工业革命之后的重点(我国仍然占据相当的优势),这里暂不讨论。

小结一下:我国由于有地形、纬度、气候等多重禀赋,造就了适合农业开发的高NPP,这在农业时代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口,而人正是从地缘到政治的根本。

2)交通如果要形成强大统一的文明和国家,除了农业土地资源和大量人口,还要有交通。

交通主要看地形和河流,地形不言自明,平原区当然好修路,人踩踩就出来了,这里主要讲河流。

再次得益于青藏高原,中国有了黄河和长江,两条都是东西走向。

同纬度东西走向的河流有一大好处,不会有冬汛(参考:俄罗斯的河流为什么春天也有汛期?),而且长江、黄河纬度都还比较低,水量比较充分,适合内河航运。

当然,黄河宁夏一段从南向北,还是可能会出现冬汛,而且黄河水流不足,所以航运条件不如长江。

除了这两大天然河流,中国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进一步勾连了南北,使得中国从此不可能长期大分裂。

有了交通,才有贸易,有贸易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贸易和市场正是大一统的底层驱动力,这一切都根源于地缘格局。

当然,大一统的形成还有文化、制度、民族等原因,但是这些都是生产力的衍生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我大中华生产力的基础是由地缘禀赋所决定的。

这里要反驳赵鼎新教授的文章《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赵教授认为: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印度次大陆的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且四面都与外界有很大的隔绝。

从地理来说,其形成统一的条件应该与中国差不多,但是印度却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而第一次把全印度持久地“统一”起来的竟然是大英帝国治下的东印度公司。

此外,在秦朝统一之初中国的核心地域有限,虽然统一之后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有些朝代的地域甚至大大超过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古代中国版图的增大并没有摧毁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因此,地理条件显然不是决定中国统一和欧洲分裂的根本性因素。

赵教授以印度做对比,近乎是不了解其地理和历史。

南亚次大陆虽然有印度河和横河两条大河,但是印度大半地域是德干高原,有东西高止山两座大山脉,有此引出一堆各种走向的河流,这些地区相互割裂,本身NPP挺高而对平原区没有太强的依赖性,所以印度的平原区和高原区从来都交通不便,无法形成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也就丧失了大一统的底层推动力。

不考虑地缘的底层推动力,就像讨论“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的时候不考虑地球在太阳系内的独特位置,而只说“地球上有水和空气”一样,殊不知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哪里来的,别的行星为何没有。

另外,南亚次大陆只是印欧地缘区的一个子区域,安全形势跟中国完全没法比,公元前的时候亚历山大大帝就能从马其顿打到印度河流域,可见印度根本无险可守。

安全也是来自于地缘,其重要性下面详细讨论。

3)安全一个文明区域,如果有国土资源和交通以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而没有安全的环境,也只能是肥一点的肉。

在开局时代欧亚大陆上出现过不少的大帝国,比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如果中国在这些帝国的实力投射范围之内,不一定就会输,但一定不会善终。

不过好在有天山-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地缘屏障,使得我们处在东亚地缘区内,与印欧地缘区的大帝国都隔绝了。

而在东亚地缘区内,中国占据了大部,在开局时代没有强敌,所以中国是安全的。

(借用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Ernest的回答里面的图,但这个图有一些小错,比如关中地区没有划入中国核心区。

)中国的地形是一个三面环绕的形状,四周地区作为中国的缓冲区,包括云贵-西藏-新疆-蒙古-东北一线,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骚扰。

不要小瞧这种“骚扰”,它背后可是足以撼动印欧区和东亚两个地缘区的“上帝之鞭”,中原王朝再强大也不想和整个印欧地缘区对抗。

而且这种力量生生不息,因为它来自于横亘整个欧亚大陆的theGreatLowland,参考HalfordMackinder的DemocraticIdealsandReality 配图:虽然这些地区在开局时代并不是中国的核心区域,但是强大的中原王朝都努力加强对这些缓冲区的控制。

这些也是对中国的传统威胁兴起的地方。

汉地是一片河流众多、降水丰富的土地,所以也是一片农民和商人的土地。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骑手的土地。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侵入并占领了汉地的部分地区,汉人直到15世纪才夺回统治权。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策略就是一贯的:缓慢但是系统地控制这些外围地区,以保护汉地不受游牧骑兵袭扰。

这一使命驱动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有人口分布不均,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均,中国认为自己在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军事力量之前是极端脆弱的。

保卫大量农民抗衡外来势力是困难的。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反转形势,将自己凌驾于可能的征服者之上,这正是中国所选择的方案。

发家于东北的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另外,从明清到民国持续几百年的闯关东大大汉化了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完全纳入中国核心区域。

中国历代王朝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些地区,即使在清朝,这些缓冲区域内也满是一个个的小王国,满蒙联盟使得蒙古享受特殊地位,新疆有察合台汗后裔的小汗国,准噶尔部能叛乱正是其体现,西南则保留了土司。

民国嘛,从来都只是一个松散的军阀邦联,1928年东北易帜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从来都只是依靠江浙财阀的一个地方政权。

真正实现对这些缓冲区完全控制的是我新中国,以1959年西藏事件为标志,虽然我国实行民族自治政策,但是内部绝对没有军阀,更没有小王国。

当然,台湾尚未统一,只是台湾没有统一影响的更多是我国的海洋战略,而不是陆权的稳固。

正是因为有了国土资源,才有了农业生产力和大量的人口;正是因为有了广袤的平原和适航的河流造就的便捷的交通网络,才有了活跃的贸易和统一的市场;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大量的人口和统一的市场,再加上安全的地缘格局,才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而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中华文化、中国制度,又进一步确保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稳固。

所以说,中国的地缘禀赋造就了中国良好的开局,陆权时代中国未有其匹。

(二)中盘:海权的兴起虽然开局很好,但是中国在中盘时代落后了,中盘时代指1500年大航海迄今并将持续一小段时间的时代。

当然,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1500年就能看出来的,其实从16世纪到18世纪晚期康乾盛世结束(1799年),中国从表面上还延续了之前的辉煌。

其实从清缅战争就已经比较明显地能看出中国的颓势了,但是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才表现出完全的落后与衰败。

这种落后与衰败不是清朝相对于之前的历代王朝,而是农业文明相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代差。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过好在西方列强彼此的牵制,以及需要一个代理人政府,所以中国名义上仍然保持了主权的(半)独立和中国核心区的绝大部分领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