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的基因分离开题报告
蝗虫减裂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者:_______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
2. 观察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其目的是将染色体数目减半,以保持生物体遗传的稳定性。
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研究减数分裂的经典材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生理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1. 获取蝗虫精巢:将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取出精巢。
2. 制片:将精巢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针轻轻挑起一部分精巢组织,涂抹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观察染色:将制片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精巢组织略微膨胀,便于观察。
待制片冷却后,滴加碱性品红染液,染色约2-3分钟。
4.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依次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
5.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包括减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记录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开始凝缩,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联会。
2. 减数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3. 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4. 减数分裂末期: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通过观察,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六、实验结论1. 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2.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我对减数分裂理论的理解。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薛敏)10级生科3班学号:201000220069时间:2012/9/15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2.2.1取材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蝗虫dna提取实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蝗虫dna提取实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科研人员经常进行蝗虫DNA提取实验。
DNA提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步骤,通过提取蝗虫的DNA,可以深入研究其遗传特性、生物学特征以及种群结构。
本文将从蝗虫DNA提取的重要性和实验步骤入手,探讨蝗虫DNA提取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对蝗虫DNA提取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蝗虫危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蝗虫DNA提取实验进行简要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蝗虫DNA提取的重要性,介绍DNA提取实验的步骤,以及深入探讨实验原理。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探讨蝗虫DNA提取实验的应用前景,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蝗虫DNA提取实验的原理,通过分析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原理,加深对蝗虫DNA提取技术的理解。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蝗虫DNA提取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蝗虫DNA提取的原理,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来解决相关问题,促进蝗虫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发展。
2.正文2.1 蝗虫DNA提取的重要性蝗虫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昆虫,经常大规模群居并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蝗虫进行研究以及了解其遗传信息成为了科研人员迫切关注的问题。
蝗虫的DNA提取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蝗虫的DNA序列可以揭示蝗虫的遗传特征、种群结构,以及抗药性等相关信息。
通过蝗虫DNA提取,可以研究蝗虫的遗传变异情况,探究其种群变化和遗传多样性。
这有助于科研人员理解蝗虫的进化过程以及群体间的遗传联系,为预防和控制蝗虫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蝗虫的DNA提取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展基因编辑等技术,进一步深入探究蝗虫的生理机制和抗性来源。
总的来说,蝗虫DNA提取的重要性在于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帮助了解蝗虫的遗传信息,进而为蝗虫防治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基因的原核表达_高翠娥
应用昆虫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5, 52(1): 153-161.DOI: 10.7679/j.issn.2095-1353.2015.016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基因的原核表达*高翠娥**任晓宇张学尧张婷婷张建珍马恩波吴海花***(山西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目的】 细胞色素P450是分布极其广泛的超家族酶,在昆虫内源及外源化合物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YP408B1和CYP409A1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差异,并对两种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为其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提取飞蝗5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的总RNA,体外反转录成cDNA,采用Real-time PCR和RT-PCR技术分析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构建表达载体pCW/CYP408B1、pCW/CYP409A1和pAC/CPR,将pCW/CYP408B1和pCW/CYP409A1分别与pAC/CPR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共表达。
【结果】 通过PCR检测,发现CYP408B1和CYP409A1在飞蝗5龄若虫触角、脑、视叶、咽下神经节、胸神经节和附腺中均有表达,其中CYP408B1在附腺中表达量较高。
原核表达结果显示,CYP409A1和CPR(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均可表达,蛋白分子量分别约为58 ku和77 ku,但均为包涵体,而CYP408B1未能成功表达。
【结论】 本文揭示了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并对CYP409A1和CPR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飞蝗细胞色素P450基因对杀虫剂的代谢解毒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基础资料。
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的开题报告
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的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东亚飞蝗是一种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巨大损失。
有证据表明,东亚飞蝗的行为和繁殖受到气味分子的影响,而气味分子结合蛋白(OBP)是一类介导昆虫嗅觉的重要蛋白质。
OBP异形体的多态性和发育特征对于解析昆虫嗅觉信号传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东亚飞蝗OBP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其发育特征,进一步揭示其对气味分子识别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1. 确定东亚飞蝗OBP基因家族
通过对东亚飞蝗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确定其OBP基因家族。
2. 分析东亚飞蝗OBP异形体的多态性
通过克隆重组东亚飞蝗OBP基因并进行体外表达,利用质谱和光谱等技术手段,探究OBP的结构及其异形体的多态性。
3. 研究东亚飞蝗OBP的发育特征
通过RT-PCR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东亚飞蝗OBP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及其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4. 探究东亚飞蝗OBP在识别气味分子中的作用机制
利用离子迁移光谱技术、双电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手段,揭示东亚飞蝗OBP在气味分子识别和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揭示东亚飞蝗气味感知和识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未来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对于深入了解昆虫嗅觉传递机制及其与行为、繁殖等方面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山东蝗虫分类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蝗虫分类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山东蝗虫分类研究一、选题的背景蝗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山东省是我国蝗虫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是对于蝗虫的分类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对于山东省内蝗虫的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山东省内采集到的蝗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包括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特性,为蝗虫的种类分布及严重程度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并为蝗虫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 山东省内蝗虫标本的采集和整理2. 蝗虫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特性的鉴定和分析3. 通过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等方法对蝗虫进行分类和鉴定4. 结合野外观察,对蝗虫的生态行为、寄主选取等方面的研究5. 为山东省蝗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四、研究方法1. 采集蝗虫标本,并进行永久标本储藏2. 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工具进行蝗虫形态特征观察和分析3.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对蝗虫进行分子鉴定4. 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研究蝗虫生态行为、寄主选择等方面五、研究意义1. 为山东省内蝗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 为我国蝗虫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3. 促进蝗虫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六、预期结果和进展计划本研究预计在2年内完成,具体进展计划如下:第一年:1. 完成蝗虫标本的采集、储藏和分类鉴定2. 研究蝗虫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特性,并进行初步分析3. 对蝗虫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二年: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深入研究蝗虫生态行为、寄主选择等方面2. 对蝗虫进行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等方法分类鉴定,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3. 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完成成果推广工作七、研究的难点和解决方案1. 蝗虫标本采集困难,需要到蝗虫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采集。
为此,我们将在山东省内多个地区设立标本采集点,不断进行采集。
2. 蝗虫的分类准确度较高,需要进行多个角度的分析。
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翅膀和血淋巴时期基因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翅膀和血淋巴时期基因
的鉴定的开题报告
题目: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翅膀和血淋巴时期基因的鉴定
研究背景:
飞蝗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中东等地区的昆虫害虫,因其
数量庞大、成群出现,可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蝗灾在非
洲和亚洲等地频繁发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为了防治蝗灾,很多国家采用了化学农药喷洒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
式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开发环境友好、无毒害的
生物农药是当务之急。
金龟子绿僵菌作为一种天然的寄生真菌,在侵染
飞蝗等害虫时具有高效、低毒性的特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生物农药。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金龟子绿僵菌感染东亚飞蝗时翅膀和血淋巴阶段的
基因鉴定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它对飞蝗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具
体内容如下:
1.分离并纯化金龟子绿僵菌,制备感染液。
2.采集东亚飞蝗翅膀和血淋巴样本,提取RNA。
3.构建RNA文库,高通量测序。
4.比对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5.通过KEGG Pathway分析,分析不同时期的基因功能和生物过程。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东亚飞蝗翅膀和血淋巴时期基因差异表达,预计可以鉴定
到一批与金龟子绿僵菌侵染有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金龟子绿僵菌对
东亚飞蝗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为开发环境友好、高效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龟子绿僵菌;东亚飞蝗;基因鉴定;生物农药。
蝗虫dna的提取原理
蝗虫dna的提取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蝗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农业害虫,它们具有强大的食草能力,能够严重破坏农作物,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蝗虫的数量,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蝗虫的生物特性,其中蝗虫的DNA提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蝗虫DNA提取的原理及步骤,希望能对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我们需要了解蝗虫DNA提取的原理。
蝗虫DNA提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破碎蝗虫细胞壁和细胞膜,释放出蝗虫细胞内的DNA,然后利用化学方法将DNA从其他细胞组分中进行分离和纯化。
DNA提取的关键在于破坏细胞结构,使得DNA能够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并且保持其完整性,以确保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蝗虫DNA提取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样品的准备。
首先需要收集蝗虫的样品,可以是完整的蝗虫体或者蝗虫的组织样品,比如蝗虫的头部、足部等。
样品的收集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外源性DNA的污染。
第二步,细胞破碎。
将收集的样品加入到含有细胞破碎液的离心管中,然后进行机械破碎或化学破碎的操作,以破坏蝗虫细胞的结构,释放出DNA。
机械破碎一般使用超声波破碎器或者高压均质机进行破碎,而化学破碎则可以利用酶或蛋白酶进行。
第三步,DNA的纯化。
将蝗虫细胞破碎液经过离心等操作,去除碎片和其他细胞组分,然后使用有机溶剂进行DNA的提取和纯化。
有机溶剂可以将DNA从其他细胞组分中分离出来,得到相对纯净的DNA样品。
第四步,DNA的沉淀和洗涤。
将纯化后的DNA溶液加入到加盐的醇溶液中,使得DNA沉淀出来,然后用醇洗和乙酸洗的操作来去除杂质和盐离子,最终得到纯净的DNA沉淀。
第五步,DNA的溶解和保存。
将DNA沉淀用适当的缓冲液进行溶解,然后进行质量和浓度的检测,最后可以将DNA样品保存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以确保DNA的稳定性和保持其完整性。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提取出蝗虫的DNA样品,然后可以进行后续的PCR扩增、测序、基因克隆等实验操作,以深入研究蝗虫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蝗虫的防治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拆分限控转基因漂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因拆分限控转基因漂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随着农业技术持续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领域中。
然而,转基因技术主要是将异种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中,因此可能引发基因拆分、限制转移和漂流等问题,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这些问题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产生威胁。
因此,了解和研究基因拆分限控转基因漂流等问题的机制非常重要。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以及在控制作物转基因漂流方面的应用。
3.研究内容(1)分析基因拆分的机制,探讨基因拆分对限制转移的影响。
(2)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控制作物转基因漂流。
(3)开展实验验证,验证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并评估不同策略对控制作物转基因漂流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4.研究意义(1)有助于揭示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机制。
(2)提供作物转基因漂流控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3)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与基因拆分、限制转移和转基因漂流有关的文献,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2)数学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因素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
(3)实验验证法:采用实验室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并评估不同控制策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6.预期结果(1)揭示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机制。
(2)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作物转基因漂流的影响,并找到控制作物转基因漂流的策略。
(3)实验验证基因拆分和限制转移对转基因漂流的影响,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7.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年:收集文献,理论分析。
(2)第二年: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3)第三年:开展实验验证和评估。
8.可行性分析本研究选题新颖、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系统、可行性强。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 修改
藏飞蝗长期以来能够适应高海拔、高紫外辐射、低氧及低气压的生活环境。
国内对西藏飞蝗的研究仅限于其形态特征、分布及其发生动态等。西藏飞蝗的发生规律 因地域的差别而有所差异,西藏飞蝗在西藏地区一年发生l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5]。李庆等
人在2007年报道了对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西藏飞蝗蝗蝻喜欢在阳光充足、温度较
[13] 李庆,吴蕾,杨刚,等.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生态学报,2 012,32(10) : 3189-3197. [14] 李周直,沈惠娟,蒋巧根,等.几种昆虫体内保护酶系统活力的研究.昆虫学报,1994,3 7( 4):399-403. [15] 孙亚真.乌骨鸡黑色素的测定及其理化性质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有进化上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保守的,特别是那些亲核性的基团,如巯基(-S~)和氨基(- N~2),使其获得抗生素特性。其三,黑色素光吸收和光衍射的特性,被利用在光受体的屏蔽 上并且被认为对爬行动物体温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据报道鱿鱼墨黑色素具有体外清除自由 基螯合金属离子的特性[9],鱿鱼墨黑色素还可以保护动物的血清和肝脏中的SOD和CSH-PX 活性,使动物血清和肝脏中的MAD和脑脂褐质含量显著降低,起到防止自由基对集体脂质的氧 化和对细胞膜的破坏,从而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衰老,有效地清除体内堆积的自由基,使体 内自由基防护体系的功能得以恢复[10]。同时鱿鱼墨黑色素对皮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具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而在衰老中胸腺衰老较早,T细胞增 殖更新减慢,数量下降,免疫功能降低[11]。鱿鱼墨黑色素能有效防止免疫器官的萎缩,达到 延缓衰老的目的[12]。
东亚飞蝗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亚飞蝗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东亚飞蝗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农业有害昆虫,具有繁殖力强、食性广、迁飞性强等特点,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东亚飞蝗的主要方法,而很多化学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昆虫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E)而达到的。
因此,对东亚飞蝗ACE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东亚飞蝗ACE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和纯化、体外酶活测定等手段对其进行功能研究,揭示其作用机理,为研究和开发ACE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克隆和表达ACE基因:采集东亚飞蝗成虫的总RNA提取总cDNA,设计外显子特异性引物扩增ACE基因全长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宿主菌表达目的蛋白。
2. 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克隆得到的ACE基因进行特征分析,包括启动子、编码区、剪切位点等信息的预测,并与其他昆虫ACE基因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等。
3. 目的蛋白纯化和体外酶活测定:通过异丙基硫咪唑等离子体(Affinity)层析纯化表达的ACE蛋白,利用Acetylthiocholine iodide等底物进行体外酶活测定,探究其催化速率、催化机理等方面的特点。
4. 细胞和分子水平ACE功能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成虫体内ACE基因表达,观察其对生长发育、飞行能力、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通过荧光素酰胺等小分子探针分析ACE催化活性的变化情况。
四、预期成果1. 成功克隆东亚飞蝗ACE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表达目的蛋白。
2. 揭示东亚飞蝗ACE基因的结构和进化特征。
3. 确定东亚飞蝗ACE蛋白的催化特点、机理和底物亲和力等,为后续抑制剂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4. 揭示ACE基因在东亚飞蝗生长发育、行为和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新型防治策略提供思路。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3年,大致进度如下:第一年:完成ACE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确定表达条件,初步分析ACE蛋白的催化特性。
东亚飞蝗免疫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东亚飞蝗免疫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cDNA文库的构
建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东亚飞蝗免疫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研究背景: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是我国较为普遍的作物害虫之一,其寿命长达数月,寿命内能完成多个龄期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群体迁移。
虫体上下翻飞时可形成飞蝗群体,对农业产生重大的威胁。
免疫系统是昆虫身体内的一种主要的防御系统,免疫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包括吞噬作用、菌落刺激反应、体液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昆虫体内的信息整合和传递中心,控制着虫体的行为和代谢。
因此,研究东亚飞蝗免疫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的cDNA文库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免疫反应和行为调节机制。
研究内容:
1、提取东亚飞蝗免疫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的总RNA,转录成cDNA 文库。
2、对cDNA文库进行筛选,筛选出与免疫和神经相关的基因序列。
3、对筛选出的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鉴定其功能和表达水平。
4、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基因注释、通路分析和进化分析。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对东亚飞蝗免疫反应和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同时,研究结果还有利于筛选出新的农业害虫控制策略。
昆虫基因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验证昆虫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昆虫基因的提取、扩增和检测技术。
3. 学习基因表达调控的分析方法。
4. 研究特定基因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遗传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昆虫的性状分离和重组,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
2. 基因提取:采用CTAB法或盐析法提取昆虫基因组DNA。
3. PCR扩增: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4. 基因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或测序技术检测扩增产物。
5. 基因表达分析:采用RT-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三、实验材料1. 昆虫样品:采集健康、无病虫害的昆虫,如果蝇、家蚕等。
2.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琼脂糖、DNA标记物、DNA测序试剂盒等。
3. 实验仪器: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测序仪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昆虫样品置于冰上,加入适量缓冲液,进行研磨,提取基因组DNA。
2. PCR扩增: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
4. DNA测序: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验证基因序列。
5. 基因表达分析:采用RT-qPCR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遗传规律验证:通过观察和分析昆虫的性状分离和重组,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
2. 基因提取与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
3. 基因序列分析:DNA测序结果显示,成功获得目的基因序列,并与已知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4. 基因表达分析:RT-qPCR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昆虫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六、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昆虫基因组DNA,并成功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飞蝗CL23311基因的分离
试验设计
RNA的 提取
与检测
PCR扩 增
割胶纯化
挑菌斑 并检测
cDNA 的合成
检测目 的条带
提取连 接转化
测序结 果的分 析处理
结果与讨论
该图为RNA提取 后通过电泳后的 照胶图,图中出 现了理想的三条 带28s、18s、5s, 该图可明显的看 出其明暗程度。 18s为我们所需要 的目的条带。
该图为经连接 转化和LB培养 基上培养后的 平板图,图中 已圈出目的菌。 将该菌可用于 PCR扩增。
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研究背景
Tudor是一个基因家族,在人类、小鼠、家蚕、果蝇、飞 蝗、赤拟谷盗等动物都有发现。该基因在各种物种中分布 广泛,功能很多,具有高度保守性,它表达的蛋白质能参 与组蛋白效应、DNA损伤反应、细胞调控、RNA剪切和参 与小分子RNA通路,该基因家族表达的蛋白在不同的生物 体内参与不同的调控途径,且在同一物种中往往具有多种功 能,如参与激活转录因子、剪切、转录后调控、降解被修饰 的miRNA等。
该图为菌液检测图,与最左侧的Marker对比,可以得出所测的PCR产 物长度基本符合目的基因的要求。
该图为通过将飞蝗CL23311基因翻译 出来的氨基酸序列,共413个氨基酸
此图为所提取CL23311基因含有的两个Tudor结构域。
该图是是通过在NCBI中查找的关于果蝇、飞蝗、青鳉、双尾格来鱼、桔 小实蝇、马利筋长蝽、小家鼠、鲤鱼、八齿鼠、南美白对虾、大棕蝠、 马来丝虫等的基因序列做的进化树。
飞蝗CL23311基因的分离
。
目录
选题意义及目的 研究背景 试验设计 结果与讨论
选题意义及目标
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 以小麦,高粱,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的茎叶为食,进而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造成大面积的蝗灾,对人类有极大的危害。 本实验可通过对Tudor基因家族进行分离就 可以扩增大量基因,从而对于其功能有更好 的研究并可用于各种生产实践。
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飞蝗发育和型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飞蝗发育和型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旨在阐述DNMTs在飞蝗发育和型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到DNMTs参与到了飞蝗生长发育、生殖、形态变化等多个方面,并且其功能与某些生长素和激素的作用有密切关系。
此外,针对DNMTs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对DNA进行甲基化而对基因表达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飞蝗的发育和型变。
此外,本文还分析了DNMTs在飞蝗中的家族成员和结构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DNA甲基转移酶;飞蝗;发育;型变一、研究背景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形式,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来调节基因表达。
其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是维持DNA甲基化水平的重要酶类,在许多生物体中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昆虫中,DNMTs也被广泛研究,并且在其发育和型变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对DNMTs作用机制和功能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DNMTs在昆虫中的具体作用。
飞蝗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其成灾规模巨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研究DNMTs在飞蝗发育和型变过程中的功能,对于揭示昆虫发育和型变的分子机理,提高防治飞蝗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目前,关于DNMTs在飞蝗中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但是已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有研究发现,DNMTs可以通过对DNA 进行甲基化来影响飞蝗发育和型变等生理过程。
例如,一项针对黑胸断角蝗的研究发现,DNMTs对于雄性发育器官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调节雄性发育素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来影响雄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及功能。
此外,DNMTs还可以与生长素和激素等物质共同作用,促进飞蝗的生长发育。
其次,在基因结构方面,DNMTs在飞蝗中家族成员较为丰富,研究表明,DNMT1是保持DNA甲基化稳定性的关键酶类,而DNMT3和DNMT2等家族成员则主要负责重建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
中华雏蝗和日本鸣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华雏蝗和日本鸣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昆虫基因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也为昆虫分类、进化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提
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其中粒线体基因组是构成昆虫细胞质基因组的一部分,其具有小
分子量、高拷贝数、快速变异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昆虫分类和进化的研究中。
雏蝗和鸣蝗是两种常见的蝗虫,其中中华雏蝗分布于我国多个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农
业害虫之一;而日本鸣蝗在日本也有较广泛的分布。
两种蝗虫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研
究上都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测序和比较两种蝗虫的粒线体基因组,有助于深入理解它
们在进化和生态上的差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序和比较中华雏蝗和日本鸣蝗的全线粒体基因组,探究它们的遗传
特征和进化关系,为蝗虫分类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平台)对中华雏蝗和日本鸣蝗的全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
通过比对和组装,得到两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基
因注释和分析。
进一步,将进行遗传变异分析、进化树构建和基因功能比较等研究。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得到中华雏蝗和日本鸣蝗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一步分析其基因结构、
功能和进化关系,为蝗虫分类、进化和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和基础信息。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索蝗虫的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蝗虫对于
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和进化模式,为蝗虫的防治和生态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及其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及其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蝗灾是农业生产中严重的灾害之一,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失。
东亚飞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害虫,一般在补雨季节密集发生,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化学药物的防治,但长期的化学药物使用也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其他生物的遭受损失。
因此,探究新的蝗虫控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蝗虫微孢子虫病是一种天然的蝗虫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其感染蝗虫病死,达到控制蝗虫数量的目的。
微孢子虫病的感染方式一般通过飞蝗群体中的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途径,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孢子虫病对蝗虫的聚集行为和信息素的释放也会造成影响。
因此,探究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及其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影响,对于提高蝗虫微孢子虫病的防治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包括微孢子虫病对飞蝗群体大小、聚集程度、聚集位置等的影响。
2.对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释放聚集信息素的影响进行研究,包括微孢子虫病对飞蝗释放聚集信息素的类型、含量、释放时间等的影响。
3.探究微孢子虫病后续对东亚飞蝗的死亡率、群体规模以及防治效果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野外群体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采用实时视频观察和录制东亚飞蝗群体的行为,结合化学法测定飞蝗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含量,分析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及其释放聚集信息素的影响。
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究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的死亡率、群体规模以及防治效果等。
四、研究意义蝗虫微孢子虫病是一种重要的蝗虫生物防治方法,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及其释放聚集信息素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提高蝗虫微孢子虫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研究内容:
1、采用Trizol在五龄蝗虫整虫的精巢中提取RNA,通过NCBI中的nucleic acide Sequence anquence analysic 找到tudor基因所在的基因序列;
2、和果蝇的tudor序列做比较并作出进化树;
3、运用Primer 5.0设全长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电泳然后割胶纯化;
2.方法及措施:通过查询各类文献,图书对基因的分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设计合理的方案。熟悉仪器的操作,在老师等指导下完成实验,并进行有关记录,做好笔记,写出论文。
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签字:年 ຫໍສະໝຸດ 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飞蝗CL23311 基因的分离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选题目的和意义:
1.目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别名蚂蚱、蝗虫。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在北京以北一年1代,黄淮海流域一年2代,南部地区3~4代。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可以危害小麦,高粱,水稻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也可对棉花,大豆蔬菜等有迫害性作用,蝗虫可将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杆,造成蝗灾,对人类有极大的危害。Tudor是一个基因家族蝗虫的cl23311基因属于Tudor家族,该基因在各种物种中分布广泛,具有高度保守性,具体功能尚不清楚,这个基因的克隆研究在国内外都研究较少,通过对其进行分离,就可以扩增大量基因,从而对于其功能有更好的研究并可用于各种生产实践。
4、回收目的基因连接在T3载体上,并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培养12h,进行蓝白斑筛选,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h后进行菌液PCR扩增;
5、质粒提纯后送往公司测序;
6、得到tudor序列。
写作提纲(或设计方案):
1、采用Trizol从五龄蝗虫整虫的精巢中提取RNA;
2、RNA浓度鉴定(NaNo drop 2000);
2.意义:本课题意义在于运用核酸提取仪提取蝗虫的RNA并通过反转录及PCR扩增等手段大量扩增基因实现克隆,从而更好的研究CL23311 基因,为治理蝗灾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基因分离的研究有很多,但对东亚飞蝗的CL23311基因分离的研究国内外都很少。
在国内,西南大学谢逸菲(2015)研究了桔小实蝇piRNA通路相关基因tudor及海藻糖酶基因对卵巢发育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翠娥张建琴等(2015)对飞蝗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及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安徽农业科学院徐庆刚,陆健,郑建洲,陈华友,陈克平(2010)对河豚4SNc-Tudor蛋白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中国农业大学闫春霞(2014)研究了拟南芥Tudor-SN蛋白调节植物盐逆境下生长的机理。天津医科大学赵秀娟(2012)探讨了 Tudor-SN蛋白参与乳腺癌进展及脂肪分化的机制。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艳丽、郝金凤等(2016)对东亚飞蝗储存蛋白基因 LmiHex-2 的克隆与表达进行了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苏超(2016)研究了Tudor-SN蛋白参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调控的机制。天津医科大学杨文栋(2016)研究了Tudor-SN蛋白磷酸化对其参与应激颗粒形成的机制。
在国外,Takarada Toru;Ar Rochmah Mawaddah等2017年研究了隐蔽的Tudor结构域,将BRWD2 / PHIP与COMPASS介导的组蛋白H3K4甲基化联系起来。REN R, LIU H, WANG W等(2014)对果蝇tudor基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研究。LU R, WANG G G2013年发表了tudor:一个多功能的甲基化基因家族。Changlin Wang(2018)等研究了细胞骨架相关的RNA结合蛋白Os Tudor-SN:证明在储存蛋白RNA转运和定位中的重要作用。
3、将RNA反转录成cDNA;
4、设计全长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
5、割胶纯化;
6、转入感受态细胞;
7、蓝白斑筛选后进行PCR扩增;
8、质粒纯化;
9、送公司测序。
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1.条件:在图书馆,中国知网,NCBI等网站查询资料,查看相关文献。运用实验室相关仪器,高速离心机,恒温金属仪,PCR仪,电泳装置,37°C恒温锅,显微镜,凝胶成像仪,微孔加热器NaNo drop 200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