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几何模型解题法
2023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全等模型-半角模型》含答案解析
![2023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全等模型-半角模型》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312db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3.png)
专题02 全等模型--半角模型全等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块内容,本专题就半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半角模型【模型解读】过等腰三角形顶点 两条射线,使两条射线的夹角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一半这样的模型称为半角模型。
【常见模型及证法】常见的图形为正方形,正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解题思路一般是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半角模型(题中出现角度之间的半角关系)利用旋转——证全等——得到相关结论.1.(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如图①,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B D ∠+∠=︒,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若2BAD EAF ∠∠=,则EF BE DF =+.【解决问题】如图②,在某公园的同一水平面上,四条道路围成四边形ABCD .已知100m CD CB ==,60D ∠=︒,120ABC ∠=︒,150BCD ∠=︒,道路AD ,AB 上分别有景点M ,N ,且100m DM =,)501m BN =,若在M ,N 之间修一条直路,则路线M N →的长比路线M A N →→的长少_________m 1.7≈).2.(2022·河北邢台·九年级期末)学完旋转这一章,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AF =45°,求证:EF =BE +DF .”小明同学的思路:∵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AD ,∠B =∠ADC =90°.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到ADE '△的位置,然后证明AFE AFE '≌△△,从而可得=EF E F '.E F E D DF BE DF ''=+=+,从而使问题得证.(1)【探究】请你参考小明的解题思路解决下面问题: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12EAF BAD ∠=∠,直接写出EF ,B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2)【应用】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12EAF BAD ∠=∠,求证:EF =BE +DF .(3)【知识迁移】如图4,四边形ABPC 是O 的内接四边形,BC 是直径,AB =AC ,请直接写出PB +PC 与AP 的关系.3.(2022·福建·龙岩九年级期中)(1)【发现证明】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边上的动点,且45EAF ∠=︒,求证:EF DF BE =+.小明发现,当把AB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至ADG ,使AB 与AD 重合时能够证明,请你给出证明过程.(2)【类比引申】①如图2,在正方形ABCD 中,如果点E ,F 分别是CB ,DC 延长线上的动点,且45EAF ∠=︒,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EF ,B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不要求证明)②如图3,如果点E,F分别是BC,CD延长线上的动点,且45EAF∠=︒,则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不要求证明).(3)【联想拓展】如图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AE=,求AF的长.4.(2022·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九年级期中)【模型引入】当几何图形中,两个共顶点的角所在角度是公共大角一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半角模型”【模型探究】(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边上的点,且∠EDF=45°,探究图中线段EF,AE,FC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应用】(2)如图2,如果四边形ABCD中,AB=AD,∠BAD=∠BCD=90°,∠EAF=45°,且BC=7,DC=13,CF=5,求BE的长.【拓展提高】(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C与∠ADC互补,点E、F分别在射线CB、DC上,且∠EAF12=∠BAD.当BC=4,DC=7,CF=1时, CEF的周长等于.(4)如图4,正方形ABCD中, AMN的顶点M、N分别在BC、CD边上,AH⊥MN,且AH=AB,连接BD分别交AM、AN于点E、F,若MH=2,NH=3,DF=,求EF的长.(5)如图5,已知菱形ABCD中,∠B=60°,点E、F分别是边BC,CD上的动点(不与端点重合),且∠EAF=60°.连接BD分别与边AE、AF交于M、N,当∠DAF=15°时,求证:MN2+DN2=BM2.课后专项训练:1.(2022·重庆市育才中学二模)回答问题(1)【初步探索】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F=BE+FD,探究图中∠BAE、∠FAD、∠EAF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_______________;(2)【灵活运用】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F=BE+F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AD,若点E在CB的延长线上,点F在CD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仍然满足EF=BE+FD,请直接写出∠EAF与∠DAB的数量关系.2.(2022·江西九江·一模)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180B D ∠+∠=︒,AB AD =,以点A 为顶点作EAF ∠,且12EAF BAD ∠=∠,连接EF .(1)观察猜想 如图(2),当90BAD B D ∠=∠=∠=︒时,①四边形ABCD 是______(填特殊四边形的名称);②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类比探究 如图(1),线段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解决问题 如图(3),在ABC 中,90BAC ∠=︒,4AB AC ==,点D ,E 均在边BC 上,且45DAE ∠=︒,若BD =,求DE 的长.3.(2022·山东聊城·九年级期末)(1)如图1,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45EAF ∠=︒,连接EF ,求证:EF BE DF =+,试说明理由.(2)类比引申:如图2,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AD ∠=︒,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EAF =45°,若B Ð、D ∠都不是直角,则当B Ð与D ∠满足等量关系______时,仍有EF BE DF =+,试说明理由.(3)联想拓展:如图3,在△ABC 中,90BAC ∠=︒,AB AC =,点D ,E 均在边BC 上,且∠DAE =45,若1BD =,2EC =,求DE 的长.4.(2022·黑龙江九年级阶段练习)已知:正方形ABCD 中,∠MAN=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1),易证BM +DN =MN .(1)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5.(2022·重庆南川·九年级期中)如图,正方形ABCD 中,45MAN ∠=︒,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BC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1)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1),证明:2MN BM =;(2)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求证:MN BM DN =+;(3)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6.(2022·江西景德镇·九年级期中)(1)【特例探究】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ABC ADC ∠=∠=︒,100BAD ∠=︒,50EAF ∠=︒,猜想并写出线段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猜想;(2)【迁移推广】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ABC ADC ∠+∠=︒,2BAD EAF ∠∠=.请写出线段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拓展应用】如图3,在海上军事演习时,舰艇在指挥中心(O 处)北偏东20°的A 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西50°的B 处,并且两舰艇在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西方向以80海里/时的速度前进,同时舰艇乙沿北偏西60°的方向以90海里/时的速度前进,半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C ,D 处,且指挥中心观测两舰艇视线之间的夹角为75°.请直接写出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7.(2022·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Rt △ABC 中,∠BAC =90°,AB =AC ,点D ,E 在边BC 上,∠DAE =45°.若BD =3,CE =1,求DE 的长.小明发现,将△AB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得到△ACF,联结EF(如图2),由图形旋转的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DAE=45°,可证△FAE≌△DAE,得FE=DE.解△FCE,可求得FE(即DE)的长.(1)请回答:在图2中,∠FCE的度数是,DE的长为.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2)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BAD.猜想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且∠EAF=128.(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九年级阶段练习)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锐角顶点与A点重合,将此三角板绕A点旋转时,两边分别交直线BC,CD 于M,N.(1)如图1,当M,N分别在边BC,CD上时,求证:BM+DN=MN(2)如图2,当M,N分别在边BC,CD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BM,DN,MN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直线AN与BC交于P点,MN=10,CN=6,MC=8,求CP的长.9.(2022·浙江·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锐角顶点与正方形ABCD 的顶点A重合,将此三角板绕点A旋转,使三角板中该锐角的两条边分别交正方形的两边BC,DC于点E,F,连接EF.(1)猜想BE、EF、DF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在图1中,过点A作AM⊥EF于点M,请直接写出AM和AB的数量关系;(3)如图2,将Rt△ABC沿斜边AC翻折得到Rt△ADC,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BAD,连接EF,过点A作AM⊥EF于点M,试猜想AM与AB之间的数量关∠EAF=12系.并证明你的猜想.10.(2022·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CB=90°,CA=CB,点P在线段AB 上,作射线CP(0°<∠ACP<45°),射线CP绕点C逆时针旋转45°,得到射线CQ,过点A作AD⊥CP于点D,交CQ于点E,连接BE.(1)依题意补全图形;(2)用等式表示线段AD,D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专题02 全等模型--半角模型全等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块内容,本专题就半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半角模型(教师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半角模型(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47a5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a.png)
专题16全等与相似模型-半角模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点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很多,难度大,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模型,再遇到该类问题就信心更足了。
本专题就半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半角模型半角模型概念:过多边形一个顶点作两条射线,使这两条射线夹角等于该顶角一半。
思想方法:通过旋转(或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实现线段的转化。
解题思路一般是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半角模型(题中出现角度之间的半角关系)利用旋转——证全等——得到相关结论。
【模型展示】1)正方形半角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CF=45°;结论:①△BCE≌△DCG;②△CEF≌△CGF;③EF=BE+DF;④ AEF的周长=2AB;⑤CE、CF分别平分∠BEF和∠EFD。
2)等腰直角三角形半角模型条件: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E=45°;结论:①△BAD≌△CAG;②△DAE≌△GAE;③∠ECG==90°;④DE2=BD2+EC2;3)等边三角形半角模型(120°-60°型)条件: ABC 是等边三角形, 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BD =CD ,∠BDC =120°,∠EDF =60°;结论:①△BDE ≌△CDG ;②△EDF ≌△GDF ;③EF =BE +FC ;④ AEF 的周长=2AB ;⑤DE 、DF 分别平分∠BEF 和∠EFC 。
4)等边三角形半角模型(60°-30°型)条件: ABC 是等边三角形,∠EAD =30°;结论:①△BDA ≌△CFA ;②△DAE ≌△FAE ;③∠ECF =120°;④DE 2=(12BD +EC)2+2;5)半角模型(2 - 型)条件:∠BAC =2 ,AB =AC ,∠DAE = ;结论:①△BAD ≌△CAF ;②△EAD ≌△EAF ;③∠ECF=180°-2 。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22 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教师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22 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b801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e.png)
专题22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解直角三角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关键,通常是通过作高线或垂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三角函数的选取,避免计算复杂。
在解题中,若求解的边、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应先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为了提高解题和得分能力,本专题重点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模型。
模型1、背靠背模型图1图2图3【模型解读】若三角形中有已知角时,则通过在三角形内作高CD,构造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解,其中公共边(高)CD是解题的关键.【重要关系】如图1,CD为公共边,AD+BD=AB;如图2,CE=DA,CD=EA,CE+BD=AB;如图3,CD=EF,CE=DF,AD+CE+BF=AB。
【答案】该建筑物BC【分析】由题意可知,【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关键.例2.(2023湖南省衡阳市中考数学真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如代替人们在高空测量距离和高度.圆圆要测量教学楼学楼底部243米的C30 ,CD长为49.6米.已知目高(1)求教学楼AB的高度.(2)若无人机保持现有高度沿平行于行,求经过多少秒时,无人机刚好离开圆圆的视线【答案】(1)教学楼AB的高度为【分析】(1)过点B作BG DC通过证明四边形GCAB为矩形,之间的和差关系可得CG【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例3.(2023年湖北中考数学真题)为了防洪需要,某地决定新建一座拦水坝,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斜面坡度3:i,求斜坡AB的长.18C【答案】斜坡AB的长约为10米【分析】过点D作DE BC于点E,在Rt△在Rt DEC △中,2018CD C ,,sin 20sin18200.31 6.2DE CD C ∵34AF BF ,∴在Rt ABF 中,2AB AF 【答案】大楼的高度BC 为303m 【分析】如图,过P 作PH AB 于QH BC ,BH CQ ,求解PH 704030CQ BH ,PQ CQ 【详解】解:如图,过P 作PH则四边形CQHB 是矩形,∴由题意可得:80AP ,PAH ∴3sin 60802PH AP ∴704030CQ BH ,∴∴403103BC QH模型2、母子模型图1图2图3图4【模型解读】若三角形中有已知角,通过在三角形外作高BC,构造有公共直角的两个三角形求解,其中公共边BC是解题的关键。
2022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冲刺-几何模型讲义
![2022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冲刺-几何模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76c969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a.png)
2022年中考几何模型一、角平分线模型知识精讲1. 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来解决问题2. 若题目中已经有了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一点到一边的垂线段(距离),则作另一边的垂线段,例:已知:AD是的平分线,,过点D于点E,则.3. 在角的两边上取相等的线段,结合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角边等,造全等),已知:点D是平分线上的一点,在OA、OB上分别取点E、F,且,连接DE、DF4. 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例:已知:点D是平分线上的一点,过点D作三角形,即.5. 有角平分线时,过角一边上的点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交角的另一边所在直线于一点,也可构造等腰三角形,例:已知:OC平分,点D是OA上一点,过点D作交OB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则.6. 从角的一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使之与角的另一边相交,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例:已知:OE平分∠AOB,点D在OA上,DE⊥OE,则可延长DE交OB于点F,则DE=EF,OD=OF,∠ODF=∠OFD.7. 有角平分线时,可将等角放到直角三角形中,构造相似三角形,也可以另加一对相等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例:4321DA4231EFCB(1)已知:OC 平分,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过点E M ,过点F N(2)已知:OC 平分,点E 、F 在OC 上,于点M ,于点N ,则(3)已知:OC 平分,点E 、F 在OC ,8. 利用“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可得相等线段,例:已知:∠BAC 是圆O 的圆周角,∠DOE 是圆O 的圆心角,AF 平分∠BAC ,OG 平分∠DOE ,连接BF 、CF 、DG 、EG ,则BF =CF ,DG =EG .9. 【内内模型】如图,两个内角平分线交于点D ,则.10. 【内外模型】如图,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点D ,则.11. 【外外模型】如图,交于点D ,则.二、中点模型知识精讲1.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或证明底边中点时,可以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来解决问题.例:已知:在△ABC中,AB=AC,取BC的中点D,连接AD,则AD平分∠BAC,AD是边BC上的高,AD是BC边上的中线.【说明】应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2.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斜边中点或有斜边的倍分关系线段时,可以作斜边的中线解决问题,例:(1)如图,在Rt△ABC中,D为斜边AB的中点,连接CD,则CD=AD=BD.(2)如图,在Rt△ABC中,AB=2BC,作斜边AB上的中线CD,则AD=BD=CD=BC,△BCD是等边三角形.【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若遇到斜边的中点,则连接直角顶点与斜边的中点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作这条辅助线的目的是得到三条相等的线段及两对相等的角. 3. 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倍长中线),例:(1)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BE,则△ADC≌△EDB.(2)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BE,则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4. 将三角形中线上的一部分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例:如图,已知点E是△AD上的一点,延长AD至点F,使得DE=DF,连接BF、CF,则四边形BFCE为平行四边形或△BDF≌△CDE或△BED≌△CFD.【总结】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方法:①当要证明的两条线段是两个三角形的边时,一般通过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对应边相等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当两条线段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时,一般证明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两条线段相等.5.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以倍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例:如图,已知点C边AE上一点,O为AB的中点,延长CO至点D,使得,连接AD、BD,四边形ADBC为平行四边形.6. 有三角形中线时,可过中点所在的边的两端点向中线作垂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如图,AF为△ABC的中线,作BD⊥AF交AF延长线于点D,作CE⊥AF于点E,则△BDN≌△CEN.7. 在三角形中,有一边的中点时,过中点作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或把某条线段构造成中位线,利用已知的条件可求线段长,例:如图,D为AB的中点,过点D作DE∥BC,则DE为△ABC的中位线;过点B作BF∥DC 交AC的延长线于点F,则DC为△ABF的中位线.8.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点时,连接任意两个中点可得三角形的中位线,例:如图,D、E、F分别为△ABC三边中点,连接DE、DF、EF,则.9. 有一边中点,并且在已知或求证中涉及线段的倍分关系时,可以取另一边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如图,点E是△ABC边BC的中点,取AC的中点F,连接EF,则EF∥AB,10. 当圆心与弧(或弦)的中点,可以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例:(1)如图,,连接AC、OB,则OB⊥AC,OB平分AC.(2)如图,点C为弦AB的中点,连接OC,则OC⊥AB.三、平行模型知识精讲在一些有平行线却没有截线的问题中,通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三线八角”,再运用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题,常见的辅助线添加方式如下:如果遇到两条平行线之间夹折线,一般应过折点作出与已知平行线平行的直线.1. 如图,已知AB∥CD,点E为AB、CD间的一点,过点E作EF∥AB,则∠A+∠C=∠AEC.2. 如图,已知AB∥CD,则∠A+∠AEC+∠C=360°.3. 如图,AB∥CD,则∠B=∠D+∠E.4. 如图,AB∥CD,则∠BEG+∠D+∠F=180°.5. 如图,AB∥CD,则∠ABE=∠D+∠E.四、垂直模型1. 在三角形中,若题目中已经有一边的高了,常作另一边上的高,然后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角相等.例: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过点B作BE⊥AC交AC于点E,交AD于点F,则∠CBE=∠CAD,∠AFE=∠C=∠BFD.除了能得到角度间的关系外,还可以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证明线段成比例或者用于求线段的长度.2. 在四边形中,如果有高线,可以再作垂线,构造特殊的四边形或者直角三角形.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DC⊥BC,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则四边形BCDE为矩形,△ADE为直角三角形.3. 在直角三角形中,常作斜边上的高,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相似三角形.例:如图,在Rt△ABC中,∠ACB=90°,过点C作CD⊥AB于点D,则∠A=∠DCB,∠B=∠ACD,△ABC∽△CBD∽△ACD.4. 若题中已有直线的垂线时,可再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得到两条平行线.例:如图,在△ABC中,AF⊥BC于点F,过AB上一点D作DE⊥BC于点E,则DE∥AF,∠BDE=∠BAF,∠ADE+∠BAF=180°,△BDE∽△BAF.5. 若存在过一条直线上两点同时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可以再作一条垂线,构造一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解决问题.6. 当两条互相垂直的弦的交点恰好在圆上,构成90°的圆周角,可构造直径.例:如图,点A在圆O上,∠BAC=90°,连接BC,则BC就是圆O的直径.7. 当圆中有互相垂直的弦时,经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可以得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利用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来解决问题.例:在圆O中,弦AB⊥CD于点E,连接CO并延长交圆O于点F,连接DF,则FD⊥CD,FD∥AB,.8. 当圆中有和弦垂直的线段时,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通过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例:如图,△ABC内接于圆O,CD⊥AB于点D,连接CO并延长交圆O于点E,连接AE,则△ACE∽△DCB.五、对角互补模型知识精讲1. 全等型—90º如图,已知∠AOB=∠DCE=90º,OC平分∠AOB.则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D+OE=OC,③2. 如图,已知∠DCE的一边与AO的延长线交于点D,∠AOB=∠DCE=90º,OC 平分∠AOB.则可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E-OD=OC,③.3. 全等型—60º和120º如图,已知∠AOB=2∠DCE=120º,OC平分∠AOB.则可得到如下几个结论:①CD=CE,②OD+OE=OC,③.4. 全等型—和如图,已知∠AOB=,∠DCE=,OC平分∠AOB.则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CD=CE,②OD+OE=2OC·cos,③.5. 相似型—90º如图,已知∠AOB=∠DCE=90º,∠BOC=.结论:CE=CD·.六、半角模型知识精讲1.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BE+DF=EF.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AE平分∠BEF,AF平分∠DFE.3.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则4.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过点A作AH⊥EF交EF于点H,则AH=AB.简证:由上述结论可知AE平分∠BEF,又∵AB⊥BC,∴AH=AB.5.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 简证:由结论1可得EF=BE+DF,CE+CF+EF=CE+CF+BE+DF=2AB.6.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如图,将△AND绕点A顺时针旋90º得到△AGB,连接GM.通过证明△AMG≌△AMN得MN=MG,DN=BG,∠GBE=90º,即可证.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BME△DFN△AMN△BAN△DMA△AFE.简证:通过证明角相等得到三角形相似,要善于使用上述结论.8.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连接AC,∵∠DAF=∠EAC,∠ADB=∠ACB,∴△ECA△NDA,又∵△AMN△AFE,∴.【补充】通过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比亦可得到9.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由结论7可得△DAM△BNA,∴,即.10.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简证:设,在Rt△CEF中,,化简得,.11.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则当BE=DF时,EF.证明:如图,作△AEF的外接圆,点P为EF的中点,连接OA、OE、OF、PC,过点A作AH⊥EF.∵∠EAF=45º,∴∠EOF=90º,设,则,∴当点A、O、P、C四点共线时,即BE=DF,、EF大值.1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º,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简证:由结论8可得△△ECA△NDA,同理可得补充: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半角模型”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若∠DCE=45º,则.证明:如图,将△ACD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连接.∵旋转,∴△ACD≌△,∴AD=,在△DCE与△中,ED=,∵∠BE=∠BC+∠EBC=∠DAC+∠EBC=90º,∴,.七、倍半角模型知识精讲一、二倍角模型处理方法1. 作二倍角的平分线,构成等腰三角形.例:如图,在△ABC中,∠ABC=2∠C,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则∠DBC=∠C,DB=DC,即△DBC是等腰三角形.2. 延长二倍角的一边,使其等于二倍角的另一边,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例:如图,在△ABC中,∠B=2∠C,延长CB到点D,使得BD=AB,连接AD,则△ABD、△ADC都是等腰三角形.二、倍半角综合1. 由“倍”造“半”已知倍角求半角,将倍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应的直角边顺势延长即可.如图,若,则()2. 由“半”造“倍”已知半角求倍角,将半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应的直角边截取线段即可.如图,在Rt△ABC(∠A<45º)的直角边AC上取点D,当BD=AD时,则∠BDC=2∠A,设,则,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解得,故有.三、一些特殊的角度1. 由特殊角30º求tan15º的值如图,先构造一个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设BC=1,,AB=2,再延长CA至D,使得AD=AB=2,连接BD,构造等腰△ABD,则∠D=∠BAC=15º,.2. 由特殊角45º求tan22.5º的值由图可得,.3. “345”三角形(1)如图1,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2)如图2,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3)如图3,Rt△ABC三边比为3:4:5,Rt△BCD三边比为,,.八、全等模型知识精讲一、几何变换中的全等模型1. 平移全等模型,如下图:2. 对称(翻折)全等模型,如下图:3. 旋转全等模型,如下图:二、一线三等角全等模型4. 三垂直全等模型,如图:5. 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如图:6. 一线三等角与一组对应边相等全等模型,如图:三、手拉手全等模型7. 等腰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ABC与△AD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BAC=∠DAE,连接BD、CE,则△ABD ≌△ACE.8. 等边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ABC与△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B、C、E三点共线,连接AE、BD,则△BCD≌△ACE.9. 一般三角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在任意△ABC中,以AB为边作等边△ADB,以AC为边作等边△ACE,连接DC、BE,则△ADC≌△ACE.10. 正方形中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如图,在任意△ABC中,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DE,以AC为边作正方形ACFG,连接EC、BG,则△AEC≌△ABG.九、相似模型知识精讲1. A字型与反A字型相似2. 8字型与反8字型相似3. 蝴蝶型相似4. 共角共边相似模型5. 一线三等角6. 旋转相似模型拓展讲解:1. 射影定理(1)双垂直,如图:结论①△ABD∽△ACB,AB2=AD·AC;②△ADC∽△ACB,AC2=AD·AB;③△CDB∽△ACB,CB2=BD·BA.(2)斜射影相似结论:△ABD∽△ACB,AB2=AD·AC.2. 对角互补相似如图,在Rt△ABC中,∠C=90º,点O是AB的中点,若∠EOF=90º,则.证明:过点O作OD⊥AC于点D,OH⊥BC于点H,如图所示:通过△ODE∽△OHF即可得到3. 三平行相似如图,AB∥EF∥CD,若,则.证明:∵EF∥AB,∴△DEF∽△DAB,∴,即①同理△BEF∽△BCD,∴,即②①+②,得,.4. 内接矩形相似如图,四边形DEFG是△ABC的内接矩形,EF在BC边上,D、G分别在AB、AC边上,则△ADG∽△ABC,△ADN∽△ABM,△AGN∽△ACM,.十、倍长中线模型知识精讲1. 如图,在矩形ABCD中,若BD=BE,DF=EF,则AF⊥CF.2.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2AB,M为AD的中点,CE⊥AB于点E,则∠DME=3∠AEM.3. 如图,△ADE与△AB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EF=CF,求证(1)DF=BF;(2)DF⊥BF.4. 如图,△OAB∽△ODC,∠OAB=∠ODC=90º,BE=EC,求证:(1)AE=DE;(2)∠AED=2∠ABO.十一、弦图模型知识精讲1. 证法一以a、b为直角边(b>a),以c为斜边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 证法二以a、b为直角边(b>a),以c为斜边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3. 证法三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 证法四如图所示,分别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图中3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b、c,整个图形的面积为S5. 证法五分别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将它们按如图所示拼成一个多边形,并延长AC交DF于点P.。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60种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60种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9ef83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b.png)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中的几何模型在数学解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几何模型的解题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60种解题技巧,希望能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帮助。
1. 角度概念的运用:在几何模型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角度概念来解答问题,例如利用垂直角、平行线、内角和为180度等概念来解题。
2. 图形相似的判断: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是解题的基础,学生可以利用边长比例、角度比例等方法来确定图形的相似性。
3. 平行线相关性质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在几何模型的解题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可以通过平行线与角度的关系来解答问题。
4. 圆的相关性质的利用:圆的性质在几何模型中也是常见的,学生需要掌握圆的直径、半径、圆心角等概念,以便解题。
5. 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的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性质,并根据题目的要求来进行合理的运用。
6. 应用解题:在学习几何模型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将抽象的几何原理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来解答问题。
7. 连线问题的求解:对于一些多边形的连线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几何模型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求解。
8. 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对称图形在几何模型中也是常见的,学生可以通过对称性来解答与对称图形相关的问题。
9. 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是几何模型解题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外角的性质等知识。
10. 形状的变换:在几何模型的解题中,学生需要掌握形状的平移、旋转、翻转等变换操作,以便解答形状变换后的问题。
11. 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学生需要掌握圆的面积和周长的相关公式,并结合题目要求来进行求解。
12.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
1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也是初中数学几何模型解题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相关公式及其应用。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专题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20d5357c5fbfc77da269b1f2.png)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模型1 角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 +∠D =∠B +∠C 。
模型分析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1)如图①,∠A +∠B +∠C +∠D +∠E = ;(2)如图②,∠A +∠B +∠C +∠D +∠E +∠F = 。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求∠CAD +∠B +∠C +∠D +∠E = ; (2)如图②,求∠CAD +∠B +∠ACE +∠D +∠E = 。
2.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 。
OD CBA图12图EABCDEFD CBAOO图12图EABC DEDCBA模型2 角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D =∠A +∠B +∠C 。
模型分析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M 、CM 分别平分∠DAB 和∠DCB ,AM 与CM 交于M 。
探究∠AMC 与∠B 、∠D 间的数量关系。
热搜精练1.如图,求∠A +∠B +∠C +∠D +∠E +∠F = ;2.如图,求∠A +∠B +∠C +∠D = 。
HG EF DCBADCBAMDCBAO135EFDC BA模型3 边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C +BD >AD +BC 。
模型实例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
求证:(1)AB +BC +CD +AD >AC +BD ;(2)AB +BC +CD +AD <2AC +2BD .模型4 边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AB +AC >BD +CD 。
模型实例如图,点O 为三角形内部一点。
求证:(1)2(AO +BO +CO )>AB +BC +AC ;105OO120D CBAODCBAODCBAOCB A(2)AB +BC +AC >AO +BO +CO .热搜精练1.如图,在△ABC 中,D 、E 在BC 边上,且BD =CE 。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学生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11c5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2.png)
专题14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 字)模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点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很多,难度大,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模型,再遇到该类问题就信心更足了.本专题就一线三等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一线三等角(K 型图)模型【模型解读】在某条直线上有三个角相等,利用平角为180°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常见模型及证法】同侧型一线三等角:锐角一线三等角直角一线三等角(“K 型图”)钝角一线三等角条件:A CED B +CE=DE证明思路:,A B C BED +任一边相等BED ACE异侧型一线三等角:锐角一线三等角直角一线三等角钝角一线三等角条件:FAC ABD CED +任意一边相等证明思路:,A B C BED +任一边相等BED ACE例1.(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8cm AB ,12cm AD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s 的速度沿BC 边向点C 运动,到达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cm/s v 的速度沿CD 边向点D 运动,到达点D 停止,规定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v 为_____时,ABP △与PCQ △全等.例2.(2022·黑龙江·九年级期末)(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 ,其中 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例3.(2022·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一模)(1)模型建立,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B=CA,直线ED经过点C,过A作AD⊥ED于D,过B作BE⊥ED于E.求证:△BEC≌△CDA;,OB=4,将线段AB绕(2)模型应用:①已知直线AB与y轴交于A点,与x轴交于B点,sin∠ABO=35点B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线段BC,过点A,C作直线,求直线AC的解析式;②如图3,矩形ABCO,O为坐标原点,B的坐标为(8,6),A,C分别在坐标轴上,P是线段BC上动点,已知点D在第一象限,且是直线y=2x 5上的一点,若△APD是以D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D的坐标.例4.(2023·湖南岳阳·统考一模)如图,在ABC 中,AB =AC =2,∠B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点D 不与点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点E .(1)当∠BDA =115°时,∠EDC =______°,∠AED =______°;(2)线段DC 的长度为何值时,△ABD ≌△DCE ,请说明理由;(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求∠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例5.(2022·浙江杭州·一模)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如图,ABCD 是正方形,点E 在BC 上,DF ⊥AE 于F ,请问图中是否存在一组全等三角形?”小杰同学经过思考发现:△ADF ≌△EAB .理由如下:因为ABCD 是正方形(已知)所以∠B =90°且AD =AB 和AD ∥BC又因为DF ⊥AE (已知)即∠DFA =90°(垂直的意义)所以∠DFA =∠B (等量代换)又AD ∥BC 所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F 和△EAB 中12DFA B AD AB所以△ADF ≌△EAB (AAS )小胖却说这题是错误的,这两个三角形根本不全等.你知道小杰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吗?我们再添加一条线段,就能找到与△ADF 全等的三角形,请能说出此线段的做法吗?并说明理由.例6.(2022·山东·九年级课时练习)(1)课本习题回放:“如图①,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D ,E , 2.5cm AD , 1.7cm DE .求BE 的长”,请直接写出此题答案:BE 的长为________.(2)探索证明:如图②,点B ,C 在MAN 的边AM 、AN 上,AB AC ,点E ,F 在MAN 内部的射线AD 上,且BED CFD BAC .求证:ABE CAF ≌.(3)拓展应用:如图③,在ABC 中,AB AC ,AB BC .点D 在边BC 上,2CD BD ,点E 、F 在线段AD 上,BED CFD BAC .若ABC 的面积为15,则ACF 与BDE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直接填写结果,不需要写解答过程)例7.(2023·贵州遵义·八年级统考期末)过正方形ABCD (四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顶点A 作一条直线MN .(1)当MN 不与正方形任何一边相交时,过点B 作BE MN 于点E ,过点D 作DF MN 于点F 如图(1),请写出EF ,B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改变直线MN 的位置,使MN 与CD 边相交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EF ,BE ,DF 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EF ,BE ,DF 的数量关系,不必证明;(3)若继续改变直线MN 的位置,使MN 与BC 边相交如图(3),其它条件不变,EF ,BE ,DF 的关系又会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EF ,BE ,DF 的数量关系,不必证明.模型2.一线三等角模型(相似模型)【模型解读与图示】“一线三等角”型的图形,因为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一般就会有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再利用平角为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另外一对角也相等,从而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1)一线三等角模型(同侧型)(锐角型)(直角型)(钝角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CE∽△BED.2)一线三等角模型(异侧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DE∽△BEC.3)一线三等角模型(变异型)图1图2图3①特殊中点型:条件:如图1,若C为AB的中点,结论:△ACE∽△BED∽△ECD.②一线三直角变异型1:条件:如图2,∠ABD=∠AFE=∠BDE=90°.结论:△ABC∽△BDE∽△BFC∽△AFB.③一线三直角变异型2:条件:如图3,∠ABD=∠ACE=∠BDE=90°.结论:△ABM∽△NDE∽△NCM.例1.(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边BC,AB上,60ADE若4DE ,则AD的长为()BD DC, 2.4A.3B.5C.2例3.(2022·河南新乡·九年级期中)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相似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1)如图1,在 ABC中,∠BAC=90°,ABAC=k,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I,CE上直线l,垂足分别为D、E.求证:BDAE=k.(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都不是直角,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做以下修改:在 ABC中,ABAC=k,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在 ABC中,沿 ABC的边AB、AC向外作矩形ABDE和矩形ACFG,ABAE=ACAG=12,AH是BC边上的高,延长HA交EG于点I.①求证:I是EG的中点.②直接写出线段BC与AI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探究:(1)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90 时,直接写出GCF 的大小;(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求GCF 与 的数量关系.问题拓展:(3)将图(1)特殊化,如图(3),当120 时,若12DG CG ,求BE CE 的值.例5.(2022·山西晋中·一模)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一条直线经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过另外两个顶点分别向该直线作垂线,即可得三垂直模型”如图①,在ABC中,90ACB,AC BC,分别过A、B向经过点C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我们很容易发现结论:ADC CEB△≌△.(1)探究问题:如果AC BC,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可得到结论;ADC CEB△∽△.请你说明理由.(2)学以致用:如图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y x与直线CD交于点 2,1M,且两直线夹角为 ,且3tan2,请你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3)拓展应用:如图④,在矩形ABCD中,3AB ,5BC ,点E为BC边上—个动点,连接AE,将线段AE绕点E顺时针旋转90 ,点A落在点P处,当点P在矩形ABCD 外部时,连接PC,PD.若DPC△为直角三角形时,请你探究并直接写出BE的长.【观察与猜想】(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则DECF的值为___________;(2)如图2,在矩形ABCD中,7AD ,BD,若CE BD,则CEBD的值为___________;【类比探究】(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90A B,E为线交ED的延长线于G,交AD的延长线于F,求证:DE AB CF课后专项训练1.(2022·湖南·长沙市二模)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与坐标原点重合,分别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D 、E ,点A 的坐标为(-2,5),则线段DE 的长为()A .4B .6C .6.5D .72.(2022·贵州·凯里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0,4A 、 6,0C ,BC x 轴,存在第一象限的一点 ,25P a a 使得PAB △是以AB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A . 3,1或 3,3B . 5,5C . 3,1或 5,5D .3,3A . 9,3B . 9,24.(2023·湖南长沙·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矩形CD 或延长线上运动,且∠BEF5.(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如图,点E,F,G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AB,BC,AD上,AF⊥EG.若AB=5,AE=DG=1,则BF=_____.7.(2022·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矩形取BE的中点G,点G绕点E运动路径=,△CEF10.(2023·浙江·九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BC 和CDE 均是直角三角形,Rt ACB CED ,AC CE ,AB CD 于点F .(1)求证:ABC ≌CDE ;(2)若点B 是EC 的中点,10cm DE ,求AE 的长.11.(2022·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感知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平面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模型之一,请根据以下问题,把你的感知填写出来:①如图1,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C ,AE =BD ,则AED ≌_______;②如图2,ABC 为正三角形,,60BD CF EDF ,则BDE ≌________;③如图3,正方形ABCD 的顶点B 在直线l 上,分别过点A 、C 作AE l 于E ,CF l 于F .若1AE ,2CF ,则EF 的长为________.【模型应用】(2)如图4,将正方形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 ,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模型变式】(3)如图5所示,在ABC 中,90ACB ,AC BC ,BE CE 于E ,AD ⊥CE 于D ,4cm DE ,6cm AD ,求BE 的长.12.(2022·江苏镇江·二模)模型构建:如图1,AM MN 于点M ,BN MN 于点N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MN 于点P ,连接AP 、BP .若90APB ,求证:AM BN MN .数学应用:如图2,在ABC 中,D 是BC 上一点,AC AD BD ,90CAD ,8AB ,求ABC 的面积.实际运用:建设“交通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公路”是落实美丽中国建设、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如图3是某地一省道与国道相交处的示意图,点Q 处是一座古亭,鹅卵石路QA 、QB 以及 AB 两旁栽有常青树,其它区域种植不同的花卉;设计要求QA QB ,QA QB , AB 是以Q 为圆心、QA 为半径的圆弧(不计路宽,下同).请在图4中画出符合条件的设计图,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标注必要的字母,写出详细的作法,不要求说明理由;13.(2022·黑龙江·桦南县九年级期中)如图1,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由图1,证明: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请猜想出DE ,AD ,BE 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又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14.(2022·黑龙江佳木斯·三模)在ABC 中,90ABC ,AB BC ,D 为直线AB 上一点,连接CD ,过点B 作BE CD 交CD 于点E ,交AC 于点F ,在直线AB 上截取AM BD ,连接FM .(1)当点D ,M 都在线段AB 上时,如图①,求证:BF MF CD ;(2)当点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点M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当点D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点M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③,直接写出线段BF ,MF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15.(2022·安徽·合肥二模)(1)如图1,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CB CA ,线段ED 经过点C ,过A 作AD ED 于点D ,过B 作BE ED 于.E 求证:BEC △≌CDA .(2)如图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 0,4,点C 的坐标为 3,0 ,点B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若ABC 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B 的坐标;(3)如图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为坐标原点,在等腰直角OAB 中,90OAB ,4OA AB ,点M 在线段OB 上从O 向B 运动(运动到点B 停止),以点M 为直角顶点向右上方做等腰直角AMN ,求点N 移动的距离.(3)【拓展探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请直接写出N 点运动的路径长,及CN 的最小值.(1)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E 是AD 的中点.①如图1,当FEC ②如图2,当2tan 3FCE 时,求AF 的长;(2)如图3,延长CF ,DA 交于点时,求证:AE AF .18.(2023·广东深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6cm AB AC ,8cm BC ,点E 是线段BC 边上的一动点(不含B 、C 两端点),连接AE ,作AED B ,交线段AB 于点D .(1)求证:BDE CEA △∽△(2)设BE x ,AD y ,请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E 点在运动的过程中,ADE V 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BE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9.(2023·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直线AB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2OA ,AOB 的面积为2.(1)如图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如图2,线段OA 上有一点C ,直线BC 为2(0)y kx k k ,AD y 轴,将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 ,交AD 于点D ,求点D 的坐标.(用含k 的式子表示)(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OD ,交直线BC 于点E ,若345ABC BDO ,求点E 的坐标.20.(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如图1,在矩形ABCD 中,4AB ,6BC .点E 是线段AD 上的动点(点E 不与点A ,D 重合),连接CE ,过点E 作EF CE ,交AB 于点F .(1)求证:AEF DCE ∽;(2)如图2,连接CF ,过点B 作BG CF ⊥,垂足为G ,连接AG .点M 是线段BC 的中点,连接GM .①求AG GM 的最小值;②当AG GM 取最小值时,求线段DE 的长.。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802cc7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5.png)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近年来各地考试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高分线模型、双垂直模型、子母型双垂直模型(射影定理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高分线模型条件:AD 是高,AE 是角平分线结论:∠DAE=2B C∠∠-例1.(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 中,30A ∠=︒,50B ∠=︒,CD 为ACB ∠的平分线,CE AB ⊥于点E ,则ECD ∠度数为()A .5︒B .8︒C .10︒D .12︒【答案】C 【分析】依据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40BCE ∠=︒,再根据30A ∠=︒,CD 平分ACB ∠,即可得到BCD ∠的度数,再根据DCE BCD BCE ∠=∠-∠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50,B CE AB ∠=︒⊥ ,40BCE ∴∠=︒,又30A ∠=︒ ,CD 平分ACB ∠,1118050305022()BCD BCA ∴∠=∠=⨯︒-︒-︒=︒,504010DCE BCD BCE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例2.(2023春·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1=∠2,G 为AD 的中点,BG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E ,F 为AB 上的一点,CF 与AD 垂直,交AD 于点H ,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 是△ABE 的角平分线;②BE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③CH 是△ACD 的边AD 上的高;④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详解】解:①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知AG 是△ABE 的角平分线,故此说法错误;②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知BG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故此说法错误;③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知CH 为△ACD 的边AD 上的高,故此说法正确;④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知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线,故此说法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且都是顶点和三角形的某条边相交的交点之间的线段.透彻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D 、AE 分别是Rt △ABC 的高和中线,AB =9cm ,AC =12cm ,BC =15cm ,试求:(1)AD 的长度;(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答案】(1)AD 的长度为365cm ;(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法来求线段AD 的长度;(2)由于AE 是中线,那么BE =CE ,再表示△ACE 的周长和△ABE 的周长,化简可得△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 ﹣AB 即可.【详解】解:(1)∵∠BAC =90°,AD 是边BC 上的高,∴S △ACB =12AB•AC =12BC•AD ,∵AB =9cm ,AC =12cm ,BC =15cm ,∴AD =AB AC CB ⋅=91215⨯=365(cm ),即AD 的长度为365cm ;(2)∵AE 为BC 边上的中线,∴BE =CE ,∴△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AE+CE ﹣(AB+BE+AE )=AC ﹣AB =12﹣9=3(cm ),即△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例4.(2023·广东东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若30B ∠=︒,50C ∠=︒.(1)求DAE ∠的度数.(2)试写出DAE ∠与C B ∠-∠关系式,并证明.(3)如图,F 为AE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FD BC ⊥于D ,这时AFD ∠与C B ∠-∠的关系式是否变化,说明理由.【答案】(1)10︒(2)()12DAE C B ∠=∠-∠(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A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50BAE ∠=︒,根据高线的性质得到90ADE ∠=︒,从而求出60BAD ∠=︒,继而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2BAE BAC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119022EAC B C ∠=︒-∠-∠,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3)过A 作AG BC ⊥于G ,结合(2)知1()2EAG C B ∠=∠-∠,证明FD AG ∥,得到AFD EAG ∠=∠,即可证明.【详解】(1)解:∵30B ∠=︒,50C ∠=︒,∴1805030100BAC ∠=︒-︒-︒=︒,∵AE 平分BAC ∠,∴1502BAE CAE BAC ∠=∠=∠=︒,∵AD 是高,∴90ADE ∠=︒,∵30B ∠=︒,∴60BAD ∠=︒,∴10DAE BAD BAE ∠=∠-∠=︒;(2)()12DAE C B ∠=∠-∠,证明如下:∵AE 平分BAC ∠,∴12EAC BAC ∠=∠,∵180BAC B C ∠=︒-∠-∠,∴()11101902822B C B C EAC ︒-∠-∠-∠︒-==∠∠,∴EAD EAC DAC ∠=∠-∠()11090922B C C =︒∠---∠︒-∠()12C B =∠-∠;(3)不变,理由是:如图,过A 作AG BC ⊥于G ,由(2)可知:1()2EAG C B ∠=∠-∠,AG BC ⊥ ,90AGB ∠=︒,FD BC ⊥ ,90FDC ∴∠=︒,AGD FDC ∴∠=∠,FD AG ∴∥,AFD EAG ∴∠=∠,1()2AFD C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模型2:双垂直模型结论:①∠A =∠C ;②∠B =∠AFD =∠CFE ;③AB CD AE BC ⋅=⋅。
中考数学必会几何模型(含答案)
![中考数学必会几何模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4647786bec0975f465e2f7.png)
MATH微信:beijingdaxue777QQ:1456770148中考必会几何模型目录专题一角平分线相关问题模型 (3)模型1角平分线相关模型 (3)专题二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6)模型1:角的8字模型 (6)模型2:角的飞镖模型 (8)模型3边的“8”字模型 (10)模型4边的飞镖模型 (11)专题三半角模型 (15)专题四将军饮马模型 (23)模型1:直线与两定点 (23)模型2角与定点 (28)模型3两定点一定长 (31)专题五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34)模型1角平分线的点向两边作垂线 (34)模型2截取构造对称全等 (35)模型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37)模型4角平分线+平行线 (39)专题六截长补短辅助线模型 (42)模型1截长补短 (42)专题七蚂蚁行程 (48)模型1立体图形展开的最短路径 (48)专题八三垂直全等模型 (55)模型1三垂直全等模型 (55)专题九手拉手模型 (62)模型1手拉手 (62)专题十相似模型 (68)模型1A、8模型 (68)模型2共边共角型 (72)模型3一线三等角型 (75)模型4倒数型 (79)模型5与圆有关的简单相似 (82)模型6相似和旋转 (85)专题十一圆中的辅助线 (89)模型1连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 (89)模型2构造直角三角形 (90)模型3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辅助线 (94)专题十二中点四大模型 (97)模型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97)模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99)模型3已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可考虑中位线定理 (102)模型4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107)专题一角平分线相关问题模型模型1角平分线相关模型(1)如图1,若点P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2)如图2,若点P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3)如图3,若点P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A.图1图2图3针对训练1.(2016•枣庄)如图,在△ABC中,AB=AC,∠A=30°,E为BC延长线上一点,∠ABC与∠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则∠D的度数为()A.15°B.17.5°C.20°D.22.5°【小结】本题若不套用模型,则需要通过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证明得到∠A、∠D的数量关系.2.(2018•巴中)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若∠BOC=110°,则∠A=.【分析】由解题模型一中的(1)可知,∠BOC=90°+∠A,把∠BOC=110°代入计算可得到∠A的度数.【详解】∵∠BOC=90°+∠A,∠BOC=110°,∴90°+∠A=110°.∴∠A=40°.【小结】本题若不套用模型,需要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O C、∠A的数量关系.3.(2018•济南历城区模拟)如图,BA1和CA1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BA2是∠A1BD的角平分线,CA2是∠A1CD的角平分线,BA3是∠A2BD的角平分线,CA3是∠A2CD的角平分线,若∠A1=α,则∠A2018=.【详解】∵A1B是∠ABC的平分线,A1C是∠ACD的平分线,∴∠A1BC=∠ABC,∠A1CD=∠ACD,又∵∠ACD=∠A+∠ABC,∠A1CD=∠A1BC+∠A1,【小结】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然后推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2021中考数学必会8大几何模型与实例巩固
![2021中考数学必会8大几何模型与实例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3a204be85727a5e9846a6146.png)
中考必会八大几何模型归纳模型一 中点四大模型模型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②图①图构造全等倍长类中线倍长中线DCBAF F ACABCDCA模型分析如图①,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AD 至点E 使DE =AD ,易证:△ADC ≌△EDB (SAS ). 如图②,D 是BC 中点,延长FD 至点E 使DE =FD ,易证:△FDB ≌△EDC (SAS ) 当遇见中线或者中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目的是对已知条件中的线段进行转移模型实例例题1 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AF =EF ,求证:AC =BE .FEA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AB =12,AC =20,求BC 边上中线AD 的范围.BA【解析】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 ∵AD 是△ABC 的中线, ∴BD =CD ,在△ADC 与△EDB 中,⎪⎩⎪⎨⎧=∠=∠=DE AD BDE ADC CD BD ,∴△ADC ≌△EDB (SAS ),∴EB =AC =20,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20-12<AE <20+12, ∴4<AD <16,故AD 的取值范围为4<AD <16.2.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M ⊥DN ,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NMA【证明】如图,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的延长线于E ,连ME .∵BD =DC ,∴ED =DN .在△BED 与△CND 中,∵⎪⎩⎪⎨⎧=∠=∠=DN ED CDN BDE DC BD ,∴△BED ≌△CND (SAS ).∴BE =NC .∵∠MDN =90°,∴MD 为EN 的中垂线.∴EM =MN .∴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 ∴∠ABC +∠ACB =∠ABC +∠EBC =90°.∴∠BAC =90°. ∴AD 2=(21BC )2=41(AB 2+AC 2).模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模型分析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角相等,为解题创造更多的条件,当看见等腰三角形的时候,就应想到: “边等、角等、三线合一”.模型实例例题2 如图,在△AB C 中,AB =A C =5,B C =6,M 为B C 的中点,MN ⊥A C 于点N ,求MN 长度.NMC BA【解析】连接AM∵AB =AC =5,BC =6,点M 为BC 中点,∴AM ⊥BC ,BM =CM =21BC =3 ∵AB =5,∴AM =4352222=-=-BM AB∵MN ⊥AC ,∴S △ANC =21MC ·AM =21AC ·MN 即21×3×4=21×5×MN ,∴MN =512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AE ⊥DE ,AF ⊥DF ,且AE =AF ,求证:∠EDB =∠FDC .FECB A【证明】连结AD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ADB =∠ADC =90° 在Rt △AED 与Rt △AFD 中,⎩⎨⎧==ADAD AFAB ,∴Rt △AED ≌Rt △AFD .(HL ),∴∠ADE =∠ADF ,∵∠ADB +∠ADC =90°,∴∠EDB =∠FDC2.已知Rt △ABC 中,AC =BC ,∠C =90°,D 为AB 边的中点,∠EDF =90°,∠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1)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F ⊥AC 于E 时(如图①),求证:S △DEF +S △CEF =21S △ABC ; (2)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②和图③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S △DEF 、S △CEF 、S △ABC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要证明.③图②图①图ABCDEFACDDCA【解析】(1)连接CD ;如图2所示: ∵AC =BC ,∠ACB =90°,D 为AB 中点∴∠B =45°,∠DCE =21∠ACB =45°,CD ⊥AB ,CD =21AB =BD ∴∠DCE =∠B ,∠CDB =90°,∵∠EDF =90°,∴∠1=∠2在△CDE 和△BDF 中,⎪⎩⎪⎨⎧∠=∠=∠=∠B DCB BD CD 21,∴△CDE ≌△BDF (ASA )∴S △DEF +S △CEF =S △ADE +S △BDF =21S △ABC ; (2)不成立;S △DEF −S △C EF =21S △ABC ;理由如下:连接CD ,如图3所示:同(1)得:△DEC ≌△DBF ,∠DCE =∠DBF =135°∴S △DEF =S 五边形DBFEC =S △CFE +S △DBC =S △CFE +21S △ABC ,∴S △DEF -S △CFE =21S △ABC ∴S △DEF 、S △CEF 、S △ABC 的关系是:S △DEF -S △CEF =21S △ABC21ABCDE模型3:已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可考虑中位线定理构造中位线取另一边中点EDD模型分析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中点,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DE ∥BC ,且DE =21BC 来解题.中位线定理中既有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该模型可以解决角问题,线段之间的倍半、相等及平行问题.模型实例例题3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分别与BA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BME =∠CNE .NM FEDBA【解析】如图,连接BD ,取BD 的中点H ,连接HE 、HF .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FH =21AB ,FH ∥AB ,HE =21DC ,HE ∥NC . 又∵AB =CD ,∴HE =HF ,∴∠HFE =∠HEF .∵FH ∥MB ,HE ∥NC , ∴∠BME =∠HFE ,∠CNE =∠FEH ,∴∠BME =∠CNE .模型4: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DCBADB A模型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遇见斜边中点时,经常会作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CD =12AB ,来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ACD 和△BCD ,该模型经常会与中位线定理一起综合应用. 模型实例例题4 如图,在△ABC 中,BE ,CF 分别为AC ,AB 上的高,D 为BC 的中点,DM ⊥ EF 于点M ,求证:FM =EM .M FEDCBA【证明】连接DE ,DF .∵BE ,CF 分别为边AC ,AB 上的高,D 为BC 的中点,∴DF =12BC ,DE =12BC∴DF =DE ,即△DEF 是等腰三角形,DM ⊥EF ,∴点M 是EF 的中点,即FM =EM .ABCEFM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B =2∠C ,AD ⊥BC 于D ,M 为BC 的中点,AB =10,求DM 的长度.N D CBA【解析】取AB 中点N ,连接DN ,MN .在Rt △ADB 中,N 是斜边AB 上的中点, ∴DN =12AB =BN =5.∴∠NDB =∠B .在△ABC 中,M ,N 分别是BC ,AB 的中点, ∴MN ∥AC ∴∠NMB =∠C ,又∵∠NDB 是△NDM 的外角,∴∠NDB =∠NMD +∠DNM . 即∠B =∠NMD +∠DNM =∠C +∠DNM .又∵∠B =2∠C ,∴∠DNM =∠C =∠NMD . ∴DM =DN .∴DM =5.2.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 =∠ACE =90°,连接DE ,M 为DE 的中点,连接MB ,MC ,求证:MB =MC .MDCBA【证明】延长BM 交CE 于G ,∵△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CE ∥BD ,∴∠BDM =∠GEM .又∵M 是DE 中点,即DM =EM ,且∠BMD =∠GME ,∴△BMD ≌△GME ∴BM =MG ,∴M 是BG 的中点,∴在Rt △CBG 中,BM =CM .3.问题1:如图①,三角形ABC 中,点D 是AB 边的中点,AE ⊥ BC ,BF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AE 、BF 交于点M ,连接DE ,DF ,若DE =kDF ,则k 的值为 . 问题2:如图②,三角形ABC 中,CB =CA ,点D 是AB 边的中点,点M 在三角形ABC 内部,且∠MAC =∠MBC ,过点M 分别作ME ⊥BC ,MF ⊥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连接DE ,DF ,求证:DE =DF .问题3:如图③,若将上面问题2中的条件“CB =CA ”变为“CB ≠CA ”,其他 条件不变,试探究DE 与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MF E DCBA图2ABCDFM 图3ABCDF M【解析】∵(1)AE ⊥BC ,BF ⊥AC ,∴△AEB 和△AFB 都是直角三角形, ∵D 是AB 的中点,∴DE =12AB ,DF =12AB .∴DE =DF .∵DE =KDF ,∴k =1. (2)∵CB =CA ,∴∠CBA =∠CAB .∵∠MAC =∠MBC ,∴∠CBA -∠MBC =∠CAB -∠MAC ,即∠ABM =∠BAM .∴AM =BM . ∵ME ⊥BC ,MF ⊥AC ,∴∠MEB =∠MF A =90°.又∵∠MBE =∠MAF ,∴△MEB ≌△MF A (AAS ),∴BE =AF .∵D 是AB 的中点,即BD =AD ,又∵∠DBE =∠DAF ,∴△DBE ≌△DAF (SAS ),∴DE =DF . (3)DE =DF .如图,作AM 的中点G ,BM 的中点H ,连DG ,FG ,DH ,EH . ∵点D 是边AB 的中点,∴DG ∥BM ,DG =12BM .同理可得:DH ∥AM ,DH =12AM . ∵ME ⊥BC 于E ,H 是BM 的中点.∴在Rt △BEM 中,HE =12BM =BH .∴∠HBE =∠HEB ,∴∠MHE =2∠HBE .又∵DG =12BM ,HE =12BM ,∴DG =HE .同理可得:DH =FG . ∠MGF =2∠MAC .∵DG ∥BM ,DH ∥GM ,∴四边形DHMG 是平行四边形.∴∠DGM =∠DHM . ∵∠MGF =2∠MAC , ∠MHE =2∠MBC , ∠MBC =∠MAC , ∴∠MGF =∠MHE . ∴∠DGM +∠MGF =∠DHM +∠MHE .∴∠DGF =∠DHE .在△DHE与△FGD中,DG HEDGF DHEDH FG=⎧⎪∠=∠⎨⎪=⎩,∴△DHE≌△FGD(SAS),∴DE=DF.模型二截长补短辅助线模型模型:截长补短如图①,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截长法:如图②,在EF上截取EG=AB,再证明GF=CD即可补短法:如图③,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模型分析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截长,指在长线端中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的线段;补短,指将一条短线端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 该类题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模型实例例题1 如图,已知在△ABC中,∠C=2∠B,∠1=∠2 .求证:AB=AC+CD.证法一,截长法:如图①,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AE =AC ,∠1=∠2,AD =AD ,∴△ACD ≌△AED ,∴CD =DE ,∠C =∠3 . ∵∠C =2∠B ,∴∠3=2∠B =∠4+∠B ,∴∠4=∠B ,∴DE =BE ,∴CD =BE . ∵AB =AE +BE ,∴AB =AC +CD .证法二,补短法:如图②,延长AC 到点E ,使CE =CD ,连接DE .∵CE =CD ,∴∠4=∠E .∵∠3=∠4+∠E ,∴∠3=2∠E .∵∠3=2∠B ,∴∠E =∠B . ∵∠1=∠2,AD =AD ,∴△EAD ≌△BAD ,∴AE =AB . 又∵AE =AC +CE ,∴∴AB =AC +CD . 巩固提升1. 在△ABC 中,∠ABC =60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 求证:AC =AE +CD .【解析】如图,在AC 边上取点F ,使AE =AF ,连接O F . ∵∠ABC =600,∴∠BAC +∠ACB =1800-∠ABC =1200 . ∵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 ∴∠O AC =∠O AB =2BAC ,∠O CA =∠O CB =2ACB, ∴∠A O E =∠C O D =∠O AC +∠O CA =2BACACB=600,∴∠A O C =1800-∠A O E =1200 .∵AE=AF,∠EA O=∠F A O,A O=A O,∴△A O E≌△A O F(S A S),∴∠A O F=∠A O E=600,∴∠C O F=∠A O C-∠A O F=600,∴∠C O F=∠C O D.∵C O=C O,CE平分∠ACB,∴△C O D≌△C O F(A S A),∴CD=CF.∵AC=AF+CF,∴AC=AE+CD,2. 如图,∠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 .求证:AB+CD=BC .【解析】证法一:截长如图①,在BC上取一点F,使BF=AB,连接EF.∵∠1=∠ABE,BE=BE,∴△ABE≌△FBE,∴∠3=∠4 .∵∠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1+∠2=12∠ABC+12∠DCB=12×1800=900,∴∠BEC=900,∴∠4+∠5=900,∠3+∠6=900 .∵∠3=∠4 ,∴∠5=∠6 .∵CE=CE,∠2=∠DCE,∴△CEF≌△CED,∴CF=CD .∵BC=BF+CF,AB=BF,∴AB+CD=BC证法二:补短如图②,延长BA到点F,使BF=BC,连接EF .∵∠1=∠ABE,BE=BE,∴△BEF≌△BEC,∴EF=EC,∠BEC=∠BEF .∵∠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1+∠2=12∠ABC+12∠DCB=12×1800=900,∴∠BEC=900,∴∠BEF=∠BEC=900,∴∠BEF+∠BEC=1800,∴C、E、F三点共线 .∵AB∥CD,∴∠F=∠FCD.∵EF=EC,∠FEA=∠DEC,∴△AEF≌△DEC,∴AF=CD .∵BF=AB+AF,∴BC=AB+CD .4.如图,在△ABC中,∠ABC=900,AD平分∠BAC交BC于D,∠C=300,BE⊥AD于点E.求证:AC-AB=2BE .【解析】延长BE交AC于点M.∵BE⊥AD,∴∠AEB=∠AEM=900.∵∠3=900-∠1,∠4=900-∠2,∠1=∠2,∴∠3=∠4,∴AB=AM.∵BE⊥AE,∴BM=2BE.∵∠ABC=900,∠C=300,∴∠BAC=600.∵AB=AM,∴∠3=∠4=600,∴∠5=900-∠3=300,∴∠5=∠C,∴CM=BM,∴AC-AB=CM=BM=2BE .模型三角平分线四大模型模型1:角平分线的点向两边作垂线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一点,过点P作P A⊥O M于点A,PB⊥O N于点B,则PB=P A模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构造模型,为边相等、角相等、三角形全等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而可以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模型实例例题1 (1)如图①,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BD=4,那么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解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AD平分∠CAB,∴CD=DE,∵CB=6,BD=4,∴DE=CD=2即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2(2)如图②,∠1=∠2,∠3=∠4,求证:AP平分∠BAC【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于点D,PE⊥BC于点E,PF⊥AC于点F,∵∠1=∠2,∴PD=PE,∵∠3=∠4,∴PE=PF,∴PD=PF又∵PD⊥AB,PF⊥AC,∴AP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判定)巩固提升1.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求证:∠BAD+∠BCD=180°【证明】作DE⊥BC于E,作DF⊥BA的延长线于F,∴∠F=∠DEC=90°,∵BD平分∠ABC,∴DF=DE,又∵AD=DC,∴△DFA≌DEC,∴∠FAD=∠C∵∠F AD+∠BAD=180°,∴∠BAD+∠BCD=180°2. 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的平分线BP相交于点P,若∠BPC=40°,则∠CAP=.【解析】如图所示,作PN⊥BD于N,作PF⊥BA,交BA延长线于F,作PM⊥AC于M∵BP、CP分别是∠CBA和∠DCA的角平分线,∴∠ABP=∠CBP,∠DCP=∠ACP,PF=PN=PM,∵∠BAC=∠ACD-∠ABC,∠BPC=∠PCD-∠PBC(外角性质)∴∠BAC=2∠PCD-2∠PBC=2(∠PCD-∠PBC)=2∠BPC=80°∴∠CAF=180°-∠BAC=100°,∵PF=PM∴AP是∠F AC的角平分线,∴∠CAP=∠P AF=50°模型2:截取构造对称全等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的一点,点A是射线O M上任意一点,在O N上截取O B=O A,连接PB,则△O PB≌△O P A模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图形的对称性,在铁的两边构造对称全等三角形,可以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利用对称 性把一些线段或角进行转移,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技巧模型实例例题2 如图①所示,在△ABC 中,AD 是△BAC 的外角平分线,P 是AD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 与AB +A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题:PB +PC >AB +AC【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点E , 使AE =AB ,连接PE,∵AD 平分∠CAE∴∠CAD =∠EAD ,在△AEP 与△ACP 中,∵AE =AB ,∠CAD =∠EAD ,AP =AP ,∴△AEP ≌△ACP (S A S ),∴PE =PC∵在△PBE 中:PB +PE >BE ,BE =AB +AE =AB +AC ,∴PB +PC >AB +AC巩固提升1. 已知,在△ABC 中,∠A =2∠B ,CD 是∠ACB 的平分线,AC =16,AD =8, 求线段BC 的长【解析】如图在BC 边上截取CE =AC ,连结DE ,在△ACD 和△ECD 中,⎪⎩⎪⎨⎧=∠=∠=CD CD ECD ACD EC AC ,∴△ACD ≌△ECD (S A S)∴AD =DE , ∠A =∠1 ,∵∠A =2∠B ,∴∠1=2∠B ,∵∠1=∠B+∠EDB,∴∠B=∠EDB∴EBB=ED,∴EB=DA=8,BC=EC+BE=AC+DA=16+8=242.在△ABC中,AB=AC,∠A=108°,BD平分∠ABC,求证:BC=AB+CD【证明】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BD平分∠ABC,BE=AB,BD=BD,∴△ABD≌△EBD(S A S),∴∠DEB=∠A=108°,∴∠DEC=180°-108°=72°∵AB=AC,∴∠C=∠ABC=12(180°-108°)=36°,∴∠EDC=72°∴∠DEC=∠EDC,∴CE=CD,∴BE+CE=AB+CD,∴BC=AB+CD3.如图所示,在△ABC中,∠A=100°,∠ABC=40°,BD是∠ABC的平分线,延长BD至E,使DE=AD,求证:BC=AB+CE【证明】在CB上取点F,使得BF=AB,连结DF,∵BD平分∠ABC,BD=BD∴△ABD≌△FBD,∴DF=AD=DE,∠ADB=∠FDB,∴BD平分∠ABC∴∠ABD=20°,则∠ADB=180°-20°-100°=60°=∠CDE∠CDF=180°-∠ADB-∠FDB=60°,∴∠CDF=∠CDE,在△CDE和△CDF中,⎪⎩⎪⎨⎧=∠=∠=CDCDCDECDFDFDE,∴△CDE≌CDF,∴CE=CF,∴BC=BF+FC=AB+CE模型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一点,AP丄O P于P点,延长AP交O N于点.B,则△A O B 是等腰三角形.模型分析构造此模型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也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而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个模型巧妙地把角平分线和三线合一联系了起来.模型实例例题3 如图,己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90°,AB=AC,BD平分∠ABC,C£丄BD.垂足为E.求证:BD=2C£.【解析】如图,延长CE、BA交于点F,∵CE丄BD于E,∠BAC=90°,∴∠BAD=∠CED ∴∠ABD=∠ACF。
中考圆的七大解题模型
![中考圆的七大解题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9054f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6.png)
中考圆的七大解题模型中考圆的七大解题模型是指在中考数学中与圆相关的常见问题的解题方法。
这其中包括以下七种解题模型:一、圆的性质运用模型: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圆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计算。
例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2πr、面积计算公式πr²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与周长、面积相关的问题。
二、切线与弦模型:切线与弦是圆中常见的线段,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
比如,利用切线与半径垂直的性质,可以解决与切线长度、切点的位置等问题。
三、正多边形内接圆模型:正多边形内接圆是指一个正多边形内切于一个圆。
利用正多边形内接圆的一些性质,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和正多边形和圆有关的问题,如多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等。
四、弦长定理模型:弦长定理是指在一个圆上,两条弦的乘积等于它们分别对应的弦分割的弧段的乘积。
通过运用弦长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与圆弧长、圆心角度、弦长等问题。
五、割线模型:割线是指一条直线穿过圆内部,并且与圆的边界有两个交点。
利用割线与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解决与割线长、弦长、切点位置等问题。
六、相切与相交模型:当两个圆相切或相交时,它们之间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解决与两个圆的半径、圆心、切点、相交弦等问题。
七、轨迹模型:轨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图形所组成的曲线或曲面。
利用轨迹的特点,我们可以解决与圆的半径、圆心位置、点的位置等问题。
通过掌握这七大解题模型,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解决中考数学中与圆相关的各种问题,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对于几何形体的认识和推理能力。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9aaa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8.png)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初中的几何学是数学中的一大分支,包括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部分。
在学习初中几何学的过程中,掌握几何模型和解题通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介绍一些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和解题通法,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几何学。
一、平面几何模型1. 直线段模型:直线段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通常用线段表示。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线段的长度、垂直、平行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2. 角度模型:角度是指由两条线段或射线共同起点所夹的空间部分。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角度的大小、补角、余角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3. 三角形模型: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由三条线段所组成。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三角形的角度、边长、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4. 四边形模型: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包括了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四边形的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5. 圆模型:圆是由一条射线不断绕着一个固定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圆的直径、半径、弧度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二、立体几何模型1. 立方体模型:立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所组成的图形,具有六个平面、十二个棱、八个顶点。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立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2. 圆柱体模型:圆柱体是由一个圆与一个长方形所组成的图形,具有两个平面、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圆柱体的体积、表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3. 圆锥体模型:圆锥体是由一个圆锥面与一个圆所组成的图形,具有一个平面、一个底面、一个侧面。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圆锥体的体积、表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4. 球体模型:球体是由一个固定点到平面上所有点的距离相等所形成的图形,具有一个球心、一个半径。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球体的体积、表面积等性质来推导出答案。
三、解题通法1. 分析问题:在解几何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限制条件,然后根据几何模型的性质进行分析。
2. 画图辅助:画图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将军饮马模型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将军饮马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ed6389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b.png)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将军饮马模型
“将军饮马”问题主要利用构造对称图形解决求两条线段和差、三角形周长、四边形周长等一类最值问题,会与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抛物线等图形结合,在近年的中考和竞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大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模型1:“两点一线”模型
模型2:“定点两线”模型
模型3:“两定点一定长”模型
2
1
2
1
几何中的将军饮马题型1:正方形中的将军饮马问题
【关于对角线对称】
【假装不存在的正方形】
【隐身的正方形】
题型2:三角形中的将军饮马【等边系列】
【隐身的等边三角形】
【角平分线系列之点点】
【角分线系列之点线】
题型3:矩形、菱形中的将军饮马【菱形高】
【折点在边上】
【折点与面积】
【全等与对称】
题型4:特殊角的对称【60°角的对称】
【30°角的对称】
【20°角的对称】
题型5:直角梯形中的将军饮马
题型6:圆形中的将军饮马
题型7:一次函数中的将军饮马
题型8:二次函数中的将军饮马。
2024专题2.1轴对称---将军饮马模型-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
![2024专题2.1轴对称---将军饮马模型-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7b764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e.png)
考点3-3
D
【例3-2】如图,菱形ABCD中,AB=4,∠BAD=60º,M,N
2 5
是AC上两动点,且MN=2,则BM+BN的最小值为_____.
M
A
C
M
N
N
B
B´
课堂小结
将军饮马
知识梳理
将军饮马:这个将军饮的不是马,是数学!
解题依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最短;翻折,对称.
解题策略:对称、翻折→化同为异;化异为同;化折为直.
的最小值为_____.
D
A
H
B
E
G´
G
F C
M
强化训练
将军饮马
提升能力
5.如图,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中,∠ABC=60º,将△ABD沿射线BD的方向平移
得到△A´B´D´,分别连接A´C,A´D,B´C,则A´C+B´C的最小值为_____.
3
A´´
造桥选址---一定两动(定长)
A´
A
B
B´
D´
B'
将军沿A-P-B走路程最短.
P1A+P1B=_______
P1A+P1B´ >AB´
图形特征: 两定一动;
适用模型:将军饮马;
N 基本策略: 同侧化异侧、折线化直线;
基本方法: 一个动点一条河,一次对称跑不脱;
基本原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分析
考点3-1
派生知识
核心知识
C
A
10
M(8/3,0)N(4,1)
A.如果动点G走过的路程最短为____,则点M、N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c21920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0.png)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近年来各地中考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8”字模型、“A ”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8”字模型图1图28字模型(基础型)条件:如图1,AD 、BC 相交于点O ,连接AB 、CD ;结论:①A B C D ∠+∠=∠+∠;②AB CD AD BC +<+。
8字模型(加角平分线)条件:如图2,线段AP 平分∠BAD ,线段CP 平分∠BCD ;结论:2∠P =∠B +∠D例1.(2021·河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可调躺椅示意图(数据如图),AE 与BD 的交点为C ,且A ∠,B ∠,E ∠保持不变.为了舒适,需调整D ∠的大小,使110EFD ∠=︒,则图中D ∠应(填“增加”或“减少”)度.【答案】减少10【分析】先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DF与∠D、∠E、∠DCE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A+∠B=50°+60°=110°,∴∠ACB=180°-110°=70°,∴∠DCE=70°,如图,连接CF并延长,∴∠DFM=∠D+∠DCF=20°+∠DCF,∠EFM=∠E+∠ECF=30°+∠ECF,∴∠EFD=∠DFM+∠EFM=20°+∠DCF+30°+∠ECF=50°+∠DCE=50°+70°=120°,要使∠EFD=110°,则∠EFD减少了10°,若只调整∠D的大小,由∠EFD=∠DFM+∠EFM=∠D+∠DCF+∠E+∠ECF=∠D+∠E+∠ECD=∠D+30°+70°=∠D+100°,因此应将∠D减少10度;故答案为:①减少;②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同时涉及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图形,找出图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牢记公式建立等式求出所需的角,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2.(2023·浙江·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K 的度数.【答案】540°【分析】如图所示,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然后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A +∠B +∠C +∠D +∠E +∠F +∠G +∠H +∠K =∠IJL +∠MLJ +∠GML +∠G +∠GIJ =(5-2)×180°=3×180°=5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应用,利用三角形外角和的性质将所求各角的和转化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①若100,120B C ∠=︒∠=︒,求P ∠的度数;②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11,33CAP CAB CDP 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①110︒;②()123P B C ∠=∠+∠【分析】(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即可证明;(2)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P BAP ∠=∠,BDP CDP ∠=∠,再根据“8字形”得到,CAP C CDP P BAP P BDP B ∠+∠=∠+∠∠+∠=∠+∠,两等式相减得到C P P B ∠-∠=∠-∠,即()12P B C ∠=∠+∠,即可求解.②根据11,33CAP CAB CDP CDB ∠=∠∠=∠,可得23BAP BAC ∠=∠,23BDP BDC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可得()2C P P B ∠-∠=∠-∠,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在AOC 中,180A C AOC ∠+∠=︒-∠,在BOD 中,180B D BOD ∠+∠=︒-∠,∵AOC BOD ∠=∠,∴A C B D ∠+∠=∠+∠;(2)解:①∵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CAP BAP BDP CDP ∠=∠∠=∠,∵CAP C CDP P ∠+∠=∠+∠①,BAP P BDP B ∠+∠=∠+∠②,由-①②,得:C P P B ∠-∠=∠-∠,即()12P C B ∠=∠+∠,∵100,120B C ∠=︒∠=︒,∴()11001201102P ∠︒=︒︒=+;②∵11,33CAP CAB CDP CDB ∠=∠∠=∠,∴23BAP BAC ∠=∠,23BDP BDC ∠=∠,∵CAP C CDP P ∠+∠=∠+∠,BAP P BDP B ∠+∠=∠+∠,∴()111333C P BDC BAC BDC BAC ∠-∠=∠-∠=∠-∠,()222333P B BDC BAC BDC BAC ∠-∠=∠-∠=∠-∠,∴()2C P P B ∠-∠=∠-∠,∴()123P B C ∠=∠+∠),故答案为:()123P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有关角平分线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8字形”求解.例4.(2023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如图1,线段AD ,BC 交于点E ,连接AB ,CD ,判断AD BC +与AB CD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OC 平分AOB ∠,P 为OC 上任意一点,在OA ,OB 上截取OE OF =,连接PE ,PF .求证:PE PF =;(3)如图3,在ABC 中,AB AC >,P 为角平分线AD 上异于端点的一动点,求证:PB PC BD CD ->-.【答案】(1)AD BC AB CD +>+;理由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3)证明见详解【分析】(1)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E BE AB +>,CE ED CD +>,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SAS 证OEP OFP △≌△即可得出结论;(3)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 ,证APE APC ≌,即PC PE =,同理证CD DE =,然后同理(1)得PB CD PC BD +>+,变形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AD BC AB CD +>+,理由如下:AE BE AB +> ,CE ED CD +>,AE BE CE ED AB CD ∴+++>+,即AD BC AB CD +>+;(2)证明:OC 平分AOB ∠,EOP FOP ∴∠=∠,在OEP 和OFP △中,OE OF EOP FOP OP OP =⎧⎪∠=∠⎨⎪=⎩,()OEP OFP SAS ∴ ≌,PE PF ∴=;(3)证明: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EAP CAP ∴∠=∠,在APE V 和APC △中,AE AC EAP CAP AP AP =⎧⎪∠=∠⎨⎪=⎩,()APE APC SAS ∴ ≌,PE PC ∴=,同理可证DE DC =,EF PF EP +> ,BF FD BD +>,EF PF BF FD EP BD ∴+++>+,即PB DE EP BD +>+,PB CD PC BD ∴+>+,PB PC BD 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例5.(2023春·江苏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基本图形通常是指能够反映一个或几个定理,或者能够反映图形基本规律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以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定理、常用的数学结论和基本规律为基础,图形简单又具有代表性.在几何问题中,熟练把握和灵活构造基本图形,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将图1①所示的图形称为“8字形”.在这个“8字形”中,存在结论A B C D ∠+∠=∠+∠.我们将图1②所示的凹四边形称为“飞镖形”.在这个“飞镖形”中,存在结论AOC A C P ∠=∠+∠+∠.(1)直接利用上述基本图形中的任意一种,解决问题: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说明:()12P B D ∠=∠+∠.(2)将图2看作基本图形,直接利用(1)中的结论解决下列问题:①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30B ∠=︒,20D ∠=︒,求P ∠的度数.②在图4中,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③在图5中,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①25︒;②()11802P B D ∠=︒-∠+∠;③()190+2P B D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列出3214P ABC P ADC ∠+∠=∠+∠∠+∠=∠+∠,,相加得到22314P ABC ADC ∠+∠+∠=∠+∠+∠+∠,继而得到2P ABC ADC ∠=∠+∠,即可证明结论;(2)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根据(1)的结论得到()1252H B D ∠=∠+∠=︒,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角的定义证明90PCH ∠=︒,90PAH ∠=︒,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可推出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则由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得()11802P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122BAP BAO BCP BCE ==∠,∠,再求出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由此可得()1902P B BAP BCP B D =++=︒++∠∠∠∠∠∠.【详解】(1)解:∵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1234∠=∠∠=∠,,∴2314∠+∠=∠+∠,由题干的结论得:32P ABC ∠+∠=∠+∠,∠14P ADC +∠=∠+∠,∴21324P ABC ADC ∠+∠+∠=∠+∠+∠+∠,∴2P ABC ADC ∠=∠+∠,∴()12P ABC ADC ∠=∠+∠,即()12P B D ∠=∠+∠;(2)解: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52H B D ∠=∠+∠=︒,∵PC HC ,分别平分BCE BCD ∠,∠,∴1122BCP BCE BCH BCD ==∠,∠,∵180BCD BCE ∠+∠=︒∴119022BCP BCH BCD BCE +=+=︒∠∠∠∠,∴90PCH ∠=︒,同理可得90PAH ∠=︒,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PAH H PCH +=+∠∠∠∠,∴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13601802P PAH PCH H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1122BAP BAO BCP BCE ==∠∠,∠∠,∵180BCE BCD =︒-∠∠,∴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BAO D BCD B =+-∠∠∠∠,∴P B BAP BCP =++∠∠∠∠119022B BAO BCD =++︒-∠∠1111902222B D BCD B BCD =++-+︒-∠∠∠∠()1902B 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并运用好“8”字形的结论,然后列出两个等式是解题的关键,用阿拉伯数字加弧线表示角更形象直观.模型2、“A ”字模型结论:①∠3+∠4=∠D +∠E ;②∠1+∠2=∠A +180°。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7bf13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3.png)
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
几何模型是指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具有形质的几何图形,以更直观、更清晰地表达问题,更方便串联知识点、推理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工具。
以下是初中必备的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
1. 线段与角的模型:将线段及其长度、直线之间的角度转化为几何图形。
2. 三角形的模型:将三角形及其特性(如外角和等于一周、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转化为几何图形。
3. 四边形的模型:将四边形及其特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转化为几何图形。
4. 圆及其部分的模型:将圆及其半径、直径、弧、扇形、焦点等转化为几何图形。
5. 空间几何模型:将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的形式,如平行六面体、正方体等。
解题通法:
1. 画图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特性加以分析。
2. 分类讨论法:根据几何题目的不同条件,将问题分类处理,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
3. 推理法:根据较简单的情况推导出复杂情况的结论。
4. 数学归纳法:通过证明某个结论对于一个特殊情况成立,再从一个情况推导到下一个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
5. 特殊化方法:将几何问题中涉及到的参数带入到具体数值中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a8efc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b.png)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1.相似三角形定理:两个三角形中,三个对应的角相等,对应的边成比例。
2.相等三角形的性质:两个三角形中,三边分别相等,或者两边分别相等且夹角相等。
3.三角形中,一个内角和一边:根据一个三角形角度和一边的已知信息,可以推导出其他角度和边的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底边和高的关系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5.正方形的性质: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6.正方形的对角线:两条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7.矩形的性质: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8.矩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和宽的长度相乘计算矩形的面积。
9.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平分。
10.菱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对角线的乘积除以2来计算菱形的面积。
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
1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度乘以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3.梯形的性质:有两条平行边。
14.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上底和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来计算梯形的面积。
1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16.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7.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对应的直角边之间的正弦值成比例。
18.直角三角形的余弦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减去两倍直角边的乘积。
19.直角三角形的正切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商等于对应的正切值。
20.平行线与横截线的性质:平行线与横截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
21.平面镜映射的性质:物体与其镜像之间的对应角相等。
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个底角相等。
2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个内角都是60度。
24.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可以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25.外角的性质:外角等于其对应的内角的补角。
26.平面图形的旋转:点、线、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后,与原来的点、线、图形相对应。
27.平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即为平行线。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3a28a5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6.png)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解题技巧1.了解基本图形的性质,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
2. 利用相似三角形或等比例线段解决问题。
3. 利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4. 利用平移、旋转、翻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5. 利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切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
6. 利用三角形内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如角平分线定理、外角定理等。
7.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平行线截割定理、平行四边形性质等。
8. 利用角度的概念解决问题,如同位角、对顶角等。
9. 利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如中垂线定理等。
10. 利用重心的性质解决问题,如重心定理等。
11. 利用向量的概念解决问题,如向量的加减、数量积等。
12. 利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对角线定理、相交弦定理等。
13. 利用相似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面积比、周长比等。
14. 利用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等性质解决问题。
15. 利用角度的平分线定理、角的外接圆等性质解决问题。
16. 利用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17. 利用圆锥、圆柱、圆台等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18. 利用立体几何的性质解决问题。
19. 利用等比例线段的性质解决问题,如中线定理等。
20. 利用三角形的外心、内心、垂心等点的性质解决问题。
21. 利用连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割线定理等。
22.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23. 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
24. 利用解析几何解决问题。
25.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26.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7. 利用平面向量的性质解决问题。
28. 利用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解决问题。
29.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三线共点定理等。
30. 利用相似形与等比例线段的性质解决问题。
31. 利用垂直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垂心定理等。
32. 利用圆的弧长、扇形面积等性质解决问题。
33. 利用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性质解决问题。
34. 利用对称和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几何模型解题法研修课论文宋海平第一讲以中招真题为例讲解在几何题中,与角平分线的四类模型:夹角模型、角平分线加垂直模型、角平分线加平行线模型、四边形对角互补角平分线模型。
第二讲弦图是证明勾股定理时所构造出来的图形。
本讲将从弦图出发,抽离出相似模型,及通过变形得到的高级相似模型,培养学生利用模型快速解决几何证明题的能力。
第三讲在熟悉A字型相似、8字型相似及各自变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题目中寻找相似基本模型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灵活利用模型来解决几何证明题。
第四讲中考数学题中,求线段和最大值、线段差最小值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
本讲通过作图,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将线段进行转移,利用奶站模型、天桥模型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做题效率。
第五讲几何题目中经常会出现大角中间夹着一个半角的条件(如90度角,中间夹一个45度角),用来求线段或图形的数量关系。
本讲把这一条件总结为大角夹半角模型,帮助学生从题目特征入手,按照模型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快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提升解题的效率。
第六讲本讲重点讲解根据题目条件,通过构造圆,把问题放到圆的背景下,利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把几何的三大板块: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统一起来解决问题,做到融会贯通。
一、角平分线模型一、精讲精练【模型一】夹角模型OA、OC分别是∠BAC、∠BCA的角平分线,则:∠AOC=90°+12∠B.BP、CP分别是∠ABC、∠ACD的角平分线,则:∠P=12∠A.AD、CD分别是∠EAC、∠FCA的角平分线,图1FEA则: ∠D=90°-12∠B .1. 如图,在△ABC 中,∠B =60°,∠A 、∠C 的角平分线AE 、CF 相交于O .求证:OE =OF .2. (2011黄冈)如图,△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CP 与角∠ABC 平分线BP 交于点P ,若∠BPC =40°,则∠CAP =_______________.3. (2011年)如图,△ABC 中,AB =AC ,AD 、CD 分别是两个外角的平分线.(1)求证:AC =AD ;(2)若∠B =60°,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FE DC B A【模型二】角平分线加垂直AB ⊥AC ,AB =AC ,CE 是∠ACB 的平分线,BE ⊥CE ,则: BE =12CF .4. (2011)在△ABC 中,∠A =90°,点D 在线段BC 上,∠EDB =12∠C ,BE ⊥DE ,垂足为E ,DE 与AB 相交于点F . (1)当AB =AC 时(如图1),①∠EBF =_______°;②探究线段BE 与FD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ACEF图2O FECBAFE BAO M N(2)当AB =kAC 时(如图2),求BEFD的值(用含k 的式子表示).【模型三】角平分线加平行线OP 是∠MON 的角平分线,AB ∥ON , 则:OA=AB .5. (2011宿迁)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ADC 的平分线与∠BCD 的平分线的交点E 恰在AB 上.若AD =7cm ,BC =8cm ,则AB 的长度是 _____cm .ED CBA6. (2011滨州)如图,在△ABC 中,点O 是AC 边上(端点除外)的一个动点,过点O 作直线MN ∥BC .设MN 交∠BCA 平分线于点E ,交∠BCA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连接AE 、AF .那么当点O 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 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模型四】四边形对角互补模型∠A +∠C =180°,BD 是∠ABC 的平分线, 则:AD =CD .7. (2011年前两问)如图1,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 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 与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交CD 于点F ,另一边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 (1)求证:EF =EG ;(2)如图2,移动三角板,使顶点E 始终在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弦图模型。
一、 知识提要1. 弦图基本模型 模型一:图2EABCDFG图1GFD CBE(A )cba模型二:2. 弦图模型之变形二、 专项训练【板块一】弦图基本模型1. 如图,Rt △ABC 中,CD ⊥AB ,垂足为D ,DE ⊥AC ,垂足为E ,求证:22AC AEBC CE.2. 如图,梯形ABCD 中,AB //DC ,∠B =90°,E 为BC 上一点,且AE ⊥ED .若BC =12,DC =7,BE :EC =1:2,则AB 的长为____________.ca b3.在△ABC中,AB=AC=4,BC=2,以AB为边向△ABC外作△ABD,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线段CD的长.【板块二】弦图模型之变形4.(2011乌鲁木齐)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点P为BC边上一点,且BP=1,点D为AC边上一点,若∠APD=60°,则CD的长为.5.(2011)如图,四边形ABCD,M为BC边的中点.若∠B=∠AMD=∠C=45°,AB=8,CD=9,则AD的长为()A.3 B.4 C.5 D.66.(2011荆州)如图,P为线段AB上一点,AD与BC交干E,∠CPD=∠A=∠B,BC交PD于F,AD交PC于G,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A.1对B.2对C.3对D.4对7.在△ABC中,AC=BC,∠ACB=90°,点M是AC上的一点,点N是BC上的一点,沿着直线MN折叠,使得点C恰好落在边AB上的P点,求证:MC:NC=AP:PB.1111相似基本模型三、知识提要1.相似基本模型1:“A”字型相似及其变形2.相似基本模型2:“8”字型相似及其变形四、专项训练1.四边形EFGH是△ABC接正方形,BC=21cm,高AD=15cm,则接正方形边长EF=______.I GHCBA2.如图,在△ABC中,∠AED=∠B,DE=6,AB=10,AE=8,则BC的长度为()A. B. C.3D.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BCD=90°,AD∥BC,BC=CD,E为梯形一点,且∠BEC=90°,将△BEC绕C点旋转90°使BC与DC重合,得到△DCF,连接EF交CD于M.已知BC=5,CF=3,则DM:MC的值为()MFEDCBAA.5:3B.3:5C.4:3D.3:4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为BD的三等分点,连接CM并延长交AB于E点,连接EN并延长交CD于F点,则DF:AB等于()N MFED CBAA.1:3B.1:4C.2:5D.3:85.如图,半圆O的直径AB=7,两弦AC、BD相交于点E,弦CD=27,且BD=5,则DE等于_________.6.已知:如图,△ABC中,AE=CE,BC=CD,求证:ED=3EF.CFEDBA7.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DC,E是AB的中点,直线ED分别与对角线AC和BC的延长线交于M、N点,求证:MD:ME=ND:NE.巧用轴对称解线段和差最值【板块一】线段和最小1. 如图,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B .C .3 D2. 如图,在五边形ABCDE 中,∠BAE =120°,∠B =∠E =90°,AB =BC ,AE =DE ,在BC ,DE 上分别找一点M ,N ,使得△AMN 周长最小时,则∠AMN + ∠ANM 的度数为( )A . 100°B . 110°C . 120°D . 130°N ME D CB A3.如图, 在锐角△ABC 中, AB =,∠BAC =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AB 上的动点,则BM +M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MDCBA4. (2011)已知,如图,二次函数223(0)y ax ax a a =+-≠图象的顶点为H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B 在A 点右侧),点H 、B关于直线:l y x =. (3)过点B 作直线BK ∥AH 交直线l 于K 点,M 、N 分别为直线AH 和直线l 上的两个动点,连接HN 、NM 、MK ,求HN +NM +MK 的最小值.x5. 已知四边形P ABQ 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当四边形P ABQ 的周长最小时,a = .【板块二】线段差最大6. (2009眉山)如图,已知直线112y x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D ,抛物线212y x bx c =++与直线交于A 、E 两点,与x 轴交于B 、C 两点,且B 点坐标为 (1,0). (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 ,使MA MC -的值最大,求出点M 的坐标.CABEFM N 图①大角夹半角模型原题剖析: 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若有∠EAF =45°,求证:BE +DF =EF .模型提取:题型对比:1.(2008)已知Rt △ABC 中,︒=∠90ACB ,CB CA =,有一个圆心角为︒45,半径的长等于CA 的扇形CEF 绕点C 旋转,且直线CE ,CF 分别与直线AB 交于点M ,N .(Ⅰ)当扇形CEF 绕点C 在ACB ∠的部旋转时,如图①,求证:222BN AM MN +=;(Ⅱ)当扇形CEF 绕点C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时,关系式222BN AM MN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CABE MN实战训练2. (2010改编)边长为2的等边△ABC的两边AB、AC上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 探究:当M、N分别在AB、AC上移动时,△AMN的周长是否为定值?典型特例:3.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D是等边三角形,且∠APB=120°,CD=3,设AC=x、BD=y,求y关于x的表达式.4.如图,在△ABC中,AB=AC=2,∠BAC=20°.动点P、Q分别在直线BC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 AQ=100°.设BP=x,CQ=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5.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与AFG摆放在一起,A 为公共端点,∠BAC =∠AGF =90°,它们的斜边长为2,若△ABC 固定不动,△AFG 绕点A 旋转,AF 、AG 与边BC 的交点分别为D 、E (D 、E 不与B 、C 重合),设BE =m ,CD =n .(1)请在图中找出两对相似而不全等的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组进行证明; (2)求m 与n 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的取值围.6. 如图,在△ABC 中,已知∠BAC =45°,AD ⊥BC 于D ,BD =2,DC =3,求△ABC 的面积.四点共圆【板块一】对角互补1. 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DN ⊥AC 于N ,DM ⊥AB 于M ,求证:∠ANM =∠B .NMD CBA2.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BAD =60°,∠ABC =90°,∠BCD =120°,对角线AC ,BD交于点S ,且DS =2SB ,P 为AC 的中点. 求证:(1)∠PBD =30°;(2)AD =DC .ABC DPS【板块二】同线段同侧所的角相等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D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且∠CAD=∠ABD,则∠ABC+∠ADC=()A.90°B.120°C.150°D.180°4.正方形ABCD的中心为O,面积为1989cm2.P为正方形一点,且∠OPB=45°,P A:PB=5:14.则PB=_________.5.如图,在△ABC中,已知AD⊥BC,BE⊥AC,AD与BE相交于点H,P为边AB的中点,过点C作CQ⊥PH,垂足为Q,求证:PE2=PH•PQ.6.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E为AD的中点,DF⊥BE,垂足为F,CF交AD于点G.求证:∠CFD=∠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