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2020)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c5a94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f.png)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一、选择题(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1.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2.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与建议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5a772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f.png)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与建议发布时间:2022-05-12T14:05:40.72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3期作者:阿候拉叶[导读]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保护问题,国家为此建立法律法规和组织领导体系,指导工作的进行,并且严厉打击相关的违法犯罪问题。
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四川省凉山州 616550摘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保护问题,国家为此建立法律法规和组织领导体系,指导工作的进行,并且严厉打击相关的违法犯罪问题。
但实际上这项工作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点问题,如违法捕猎、栖息地破坏、走私问题严重等,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损害,也威胁到生态安全。
对此,要发挥林业自然保护区的作用,通过立法、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措施1引言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同时最新提出的《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通知》(2021),也为此提出明确要求。
但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项工作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提升工作水平,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2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作用在环境保护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希望借此保护区域环境、自然遗迹以及其中的野生动植物。
一般来说,保护区内都有珍贵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并且是禁止砍伐和捕猎的区域,可以良好发挥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作用。
同时,保护区也作为贮备物种的单位存在,是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可以保证物种多样性。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781fd9ce2f0066f533227e.png)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王京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层次的分析,得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口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法制不健全、环保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
并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应对策,如: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策0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目前,有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文献多而繁杂,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加速转型历史时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点。
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植被、水力资源等因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健康和生存的影响问题。
对中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般评论可简化为以下表述:自然条件不利;人为破坏失控;水土流失和污染并存;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环境保护落后于环境破坏。
因此,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并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水利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风交错侵蚀面积25万km2,此外还有125万km2的冻融侵蚀面积[1]。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检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检测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fd91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f.png)
考点052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如图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
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
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0万年来,西部地形抬升对草海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的影响是面积缩小,位置西移B.面积扩大,位置东移C.面积缩小,位置东移D.面积扩大,位置西移2.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原因是A.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高B.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低C.湖泊面积增大,水温较低D.湖泊面积减小,水温较高3.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
据此并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表植被覆盖率越高,年产沙量越少B.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年产沙量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少C.湿润地区流域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显著,产沙量最大D.年产沙量荒漠草原地区大于森林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下图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5.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大和人类活动不当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历史上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期因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变成了沙地荒原。
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营造成集中连片的林海。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8682615dee06eff9aef807ab.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考点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二、例题分析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2题。
表1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表2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1.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答案1.C2.D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错误。
第2题,由表1可知,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水)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三、跟踪训练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
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
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1—3题。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地理》十年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地理》十年真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bfaeb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2.png)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地理》十年真题练习(2022·天津卷)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山拍摄日出照片,下图是他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照片。
回答下列小题。
1.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A.12小时和8小时B.13小时和11小时C.14小时和10小时D.16小时和8小时2.推测该山可能是()A.山东泰山B.海南五指山C.安徽黄山D.四川峨眉山(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
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A.大风B.严寒C.干旱D.雨雪4.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A.哈萨克斯坦B.沙特阿拉伯C.阿根廷D.蒙古5.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2·全国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7.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D.洪峰流量大(2021·海南卷)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
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
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
我国森林康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森林康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4397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1.png)
2023年第08期现代园艺我国森林康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唐永(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南儋州571700)摘要:森林康养坚持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近年来备受人民的青睐。
利用文献综述法对森林康养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森林康养;现状;问题;对策人类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经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人为亚健康人群[1]。
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生态移民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各界高阶层人士的推崇。
为选择适宜的地方养生,享受养生地所营造的健康生活环境,2005年,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座山论”。
此理论充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绿色发展将是我国当代社会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因此必需战略性地着眼于长期目标,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完全忽略了宝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此理论不仅是指引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现代治国施政理念和国家战略布局谋划,同时也是加快发展绿色森林康养的重要时代历史前提[2]。
1森林康养的基本含义森林康养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旨在促进公众健康,利用森林生态、景观、食物和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结合,开展保健和康复服务[3]。
在我国,推进森林康养发展,推动林业供给结构改革和林业经济转型,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绿色健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森林康养研究对满足公众对深入森林体验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森林康养国内外发展现状2.1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对森林康养的研究起步较早。
在德国,森林康养也被称为“森林疗养”,主要因为森林康养在人体健康恢复及保健方面起重要作用。
德国通过对随机抽取人员进行长期疗养后,每年统计分析其身体健康数据,结果发现,经过疗养后,人体日常生理指标及健康状况均有显著改善,以此为德国每年直接节省数百亿欧元医疗费用[4]。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小大智慧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高二地理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小大智慧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高二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02f24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43.png)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形成这些问题有其自然原因,但是主要是宏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整治生态环境。
一、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1)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2)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3)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4)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5)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者者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构造、居民能源消费构造、消费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展分析说明。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一一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开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开展措施。
如参照宁夏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的经历或者者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环保意识;③积极施行退耕还湿工程,恢复已破坏的湿地;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如生态旅游等。
以下列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631d6b784254b35eefd34a0.png)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
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1〕大气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m。
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
(图 1 和图 2)66 微克/3*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9e0f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1.png)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二、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二、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气候 异常
干旱环境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渡开垦
加速
决定
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少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 000种,占总数的l5%-20%。野生植物如苏铁、珙桐、金花茶、桫椤等已濒临灭绝。上世纪在我国已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l56个物种
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
2.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北方农牧交错区 绿洲边缘区 农牧交错区 又称半农半牧区,是指以农业经营为主和以牧业经营为主的生产单位交错分布的地区。一般位于由平原、丘陵向高原、山区,或由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向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位于农区与牧区的中间(接壤)地带
重用轻养
二、水土流失
概念: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风力、水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67d70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b.png)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党秀云 郭 钰内容提要 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无界性、蔓延性、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单一区域很难有效解决,在治理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跨区域合作治理就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因此,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供给、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清单、构建跨区域利益调节机制、建构多方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乃是创新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跨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现实困境 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3-0105-07一、问题的提出自社会秩序成为一种必需品以来,治理问题逐步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同崛起、共同发展、共同深化的时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复杂变革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际视角来看,全球化浪潮使人才、资讯、信息等诸多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快速流动,促使各国从“国际社会”和“地球村”的整体视野来寻求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治理之路。
①从目前国内社会治理的现状出发,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分权化诱发大量跨区域公共事务的不断涌现,跨区域合作治理就成为解决区域问题并实现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出路。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区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将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
然而,生态环境治理并非“只争朝夕”,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另一方面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凸显,②再加上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具有空间上、区域上的延展性、溢出性和外部性等特征,使得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然演变为区域间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以往各区域唱“独角戏”的治理方式已经很难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就成为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1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1](https://img.taocdn.com/s3/m/131b10cea98271fe910ef9bd.png)
PM2.5 来源 广泛
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 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 颗粒物 约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 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经过 复杂化学反应在大气中形成的二 次细颗粒物
京津冀为例,燃煤30%、工业源25%、机动车18%、 扬尘17%、生活源10%.
中国拟于2016年实施《空气质量准则》
“ 低 调 ” 的 臭 氧
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 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超环境承载力 • 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单位面积污染物排
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 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对
PM2.5的贡献率达到20-25% • 车用油品质量滞后,含硫量偏高 • 受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累积。
• 2015年6月14日:安徽巢湖大片蓝 藻集聚
• 2015年6月15日:广东练江水污染
• 2015年6月17:河水被污染 安 徽池州千亩田变荒地,化工园污 染灌溉水源
• 2015年6月30日:四川广元水库 污染强降雨,洪水夹杂着场镇上 的一些垃圾流入附近的尖岭水库, 而被污染。造成水库近万斤鱼一 夜间死亡。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田鸿雁
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十八大报告: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015.1.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 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律
导致龙江河镉污染 • 2013年山西长治苯胺泄露事故引发河流污染 • 2014年,甘肃兰州石化管道泄漏导致饮用水苯严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baf20bf7ec4afe04a1dfc3.png)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据此回答1~3题。
1.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2.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3.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管理方式C.人为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
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故选A。
第2题,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它主要是测量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示生物的丰富程度。
据材料“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恢复保护即隔离保护管理,因隔离所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物种丰富度最低。
故选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恢复利用即利用与管理方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因此应利用和管理湿地。
故选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级阶梯B.东部季风区C.内流区D.东部经济地带5.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D.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答案 4.B 5.D解析第4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主战场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只有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三个主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攻坚主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他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8345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2.png)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教材第71页思考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南方亚热带丘陵区E南方亚热带丘陵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盐碱化B.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C.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解析: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主要是草地退化,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
答案:B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①~⑤分别是()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①为我国的主要天然草原地区;②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③为“三江源”地区;④为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问题严重;⑤是东北、西北、西南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b3ca4070c22590103029d05.png)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生活链接] 位于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
经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累计治沙6 000多平方千米,实现由“沙逼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知道: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理解:自然条件与荒漠化的关系,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应用: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区,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治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防治荒漠化。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认知:认识荒漠化产生的地理环境,评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荒废土地,分析其荒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荒漠化的含义1.含义[自我探究]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答案]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
2.类型(1)01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02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3.荒漠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西北地区气候03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
②深居大陆腹地,降水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③黄土高原地区04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④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看,植被覆盖率自05东南向06西北逐渐降低。
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和对水的调节作用。
(2)人为因素①人口的07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64ac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5.png)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土地整治工作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规定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对土地进行整改优化,调整土地结构,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促进国家农业及经济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整治工作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在整改的过程中会造造成土壤、水资源等环境的破坏,对乡村生态发展造成影响。
而在我国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国务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土地是我国农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处理好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考虑整治区域的环境特征,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破坏,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土地整治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土地整治相关概述所谓土地整治,主要指的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水、植物、环境以及土地等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促进一定区域当中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土地资源规划朝着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发展。
2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目前,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要求重视起来,造成严重水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土地整治效果,将整治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加以控制,从数量管理逐渐转变为质量管理,促进土地整治朝着环保化和生态化发展,适应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土地整治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
3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问题3.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土地整治工作环节,起步较晚[2]。
虽说在一段时间内取得良好发展,并且做出一些成绩,然而,在具体整治工作中,仍旧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没有实践经验的有效支撑。
2020年 12月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带解析)
![2020年 12月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2d89d86c175f0e7dd1376c.png)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佛山、珠海、中山联考)下图为我国西北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区“近10年地下水平均埋深季节动态变化(单位:米)”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该冲积扇绿洲区上、中、下不同部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差大约分别为()A. 104cm、73cm和78cmB. 73cm、78cm和104cmC. 73cm、104cm和78cmD. 78cm、73cm和104cm2.影响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区4月份地下水平均埋深的直接原因是()A. 冰雪融水B. 地表径流C. 大气降水D. 灌溉3.该三角洲绿洲区土壤盐碱化现象最严重的时空分布是()A. 夏季—冲积扇上部B. 春季—冲积扇下部C. 春季—冲积扇中部D. 夏季—冲积扇下部(2021·湖南三湘名校联考)下图示为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FMG)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对气候变化及放牧的响应。
读图,完成4~5题。
4. 导致该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FMG)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的根本因素是()A. 全球变暖B. 水热条件恶化C. 过度砍伐D. 过度放牧5. 该流域森林草甸草原(FMG)生态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有()A. 水热增加,区域小气候条件优化B. 环境承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C.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D. 促进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2021·广西南宁质检)盐化沼泽冻土区城冻土剖面从上至下分为融化层、融冻过渡层、冻结层、冻站过渡层、暖土层。
冻结前,太阳辐射加热土壤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在表面中,表土含水率最小。
冻结期,暖土层水分沿毛管上升,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表面温度梯度变大,水分迁移加速。
融冻期,融化层水分一部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在土壤表面蒸发,另一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迁移。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地区盐化沼泽土冻结前、冻结期、融冻期剖面含水率变化图。
读图完成6~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制建设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 式发展”完成表格
天然林保 护工程
分布范围
保护 措施
影响
长江上游 工程区
黄河上中 游工程区
东北内蒙 古等工程
区
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 南、四川、贵州、重庆、 湖北、西藏六个省区
1、导致该地环境恶化的原因 有哪些?
22、、试主从要地环理境事问物题的:关植联被性破上坏分,析水黄土土流高失原,生土态壤破贫坏瘠造, 气成候了变哪干些,环河境流问含题沙?量对增下大游,有水什旱么灾影害响频?发,整个生态 环境恶化。
对下游的影响:地上河,水旱灾害,入海口三角洲增 长快
案例分析
读案例5分析新疆经济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带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
华南林区
边远山区
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
济结构
内蒙古、青海、 属干旱半干旱草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
宁夏、新疆
原区
养畜
湿地萎缩
生物多样性 锐减
土壤侵蚀
荒漠化
三江低地、湖 滨海滨
林区、草原、 近海海域
以小浪底水库为界,包括陕 西、甘肃、青海、宁夏、内 蒙古、山西、河南七个省区
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 古、海南、新疆五个省区
出台国 家扶持 政策, 增加工 程建设 投资等
生态环境大为 改观,生物多 样性明显增加, 企业活力有所 提高,工程建 设已对区域经 济和林业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度放牧 人口稠密 过度开垦
D 南方亚热带丘 E 陵地区
亚热带的横断
F
山区、云贵高 原
土壤侵蚀严重 降水丰富,且集中
土壤侵蚀,森 林破坏严重, 物种灭绝和多 样性锐减。
地质条件复杂,地形 崎岖,降水集中
青藏高原
G
草场退化、湿 高寒气候、降水少导 地萎缩、土壤 致生态环境脆弱 侵蚀
湿地干涸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
种类多,地区差异明显。 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 然灾害多。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 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 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本节课小结
1、区域差异分析,因地制宜思想;2、地理环 境整体性,综合性思维;3、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
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题。
3.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C( )
B.酸雨危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森林锐减 C.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水体污染 D.水体污染、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土流失
具体的影响怎样?
土地资源破坏
原
植被破坏
因
水资源破坏
土地沙化、耕地的次生盐碱、 耕地面积减少
森林氧气减少、森林生产力下 降、土壤持水减少、草场退化
水库贮水能力下降、洪水对 农田和水利设施的破坏、地 下水过度开采损失
二、中国生态问题的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 哪些?
1、 (1)人口压力
A.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4.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 问题。
(1)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环境问题是 森林锐减 。
泌阳二高地理组 2020.04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和 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脆弱区图,分析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 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 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砍伐森林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1、分析图中生态环境脆弱区A—G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 自然背景。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读 图 思 考
?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森林破坏、土壤
A 大兴安岭西侧 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降水较少 气候较干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 度放牧
B
西北干旱半干 旱地区
土壤侵蚀 草场退化
黄土高原、东 南丘陵
西北、华北半 干旱区
属湿润低平原湖 泊海洋边缘地区
物种资源丰富
半湿润湿润丘陵 地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 春旱严重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 围垦、退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 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 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 为梯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 禁砍伐
人口稠密 过度开垦
人民生活贫穷,过杜开 垦、过度砍伐
过度放牧
案例分析 : 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 相关性
升华材:料地:理西环周境时期的黄整土体高性原,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 达50%以上,整个生态环境是: 树木郁郁葱葱,水草肥美,气
候已劣1破、温成的坏自暖为地植然湿一区被润 个 。原,。 千因过但 沟,度该 万黄地壑开土到,垦疏建环等松国境。时恶,多降暴雨;人为原因:
(2)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 原因。
山地面积广,地形坡度较大;降 水丰富,暴雨集中;人口压力大,植 被破坏(毁林开荒)。
(3)防治酸雨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A4.)甲水、土乙流、失丙、、酸丁雨所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的、环森境林问锐题减依、次水是体( 污C染)
根本原因
恶
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主要原因
化 (2)人
原 因
类不合理 的开发活
利用
②环保意识弱
③管理力度不够
动
④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的投入不足
1.防治措施
重点生 态工程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重点防 治工程
重点保 护区建
设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