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分析_卢媛媛
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舆情风险排查情况报告

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舆情风险排查情况报告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舆情风险排查情况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全面评估派出所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并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相关舆情事件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本报告总结了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培训、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最后,本报告强调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效应对和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第一部分:引言派出所作为社会治安的基础单位,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事件不容忽视。
本部分将介绍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舆情事件调查本部分将对一系列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舆情事件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不同派出所之间的执法标准和执行力存在差异。
2. 一些派出所在性别歧视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当的态度。
3. 部分派出所对儿童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和执行有待加强。
第三部分:分析与解决方案基于对舆情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本部分将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改善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
具体包括:1. 强化派出所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意识。
2. 加强派出所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促进执法标准的一致性。
3.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举报机制和投诉渠道,及时解决问题和惩罚不法行为。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本部分将对本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我们认为,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培训提升和监督机制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建立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五部分:观点与理解本部分将分享我对派出所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的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是社会的基本责任,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关于葡东小区治安治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葡东小区治安治理工作的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和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的改造,居民小区不断增多。
小区治安防控建设是居民小区建设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治安状况,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相反则会对市民的工作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居民小区治安治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本人于2008年3月14日到3月18日对葡东居民小区的治安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虽有管中窥豹之嫌,但也不乏典型意义。
由于时间紧迫,故为了体现调查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一定的选择,采取走访小区相关单位机构、居民群众和以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首先是看调查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进一步了解不同人员对治安问题的不同看法。
其次是了解当前小区居民对治安状况以及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要求是调查的重点。
最后是了解当前小区的治安现状和小区治安防范措施建设。
一、葡东小区治安治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调查达到了了解葡东小区的治安状况、小区居民对治安防范的需求和看法以及居民小区的治安防范措施建设等情况的目的,为分析居民小区治安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原始依据。
具体调查的情况是: (一)关于当前小区治安状况的评价总的说来,当前小区的治安状况不太乐观。
在调查的对象中,对于小区的治安状况的基本看法有一半左右的人选择的是不满意或很不满意,选择满意的人数仅为19人,比较满意的为30人。
可见当前葡东小区的治安状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调查显示:原因非常的复杂。
但主要集中在小区自身建设当中。
表示小区的保安措施不到位的有29人;表示小区居民的成份太复杂、闲杂人员进出无人管理的有37人;表示小区本身建设不健全,布局不合理,建设不到位的有16人;表示公安机关对小区治安管理不重视的有9人;表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的有9人。
大多数的居民认为,小区的治安应该由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维护,而小区的物业管理机构又是居民投诉的集中对象。
社会有关道德与法治热点事件的追踪与分析;

社会有关道德与法治热点事件的追踪与分析;
以下是近期一些热点事件的追踪与分析:
1.江苏盐城女童遇袭案
事件简述:今年十月,16岁男孩胡伟在盐城一家幼儿园门口持刀袭击多名幼儿,导致8名幼儿受伤,其中2名幼儿伤势严重,其中一名女童后来抢救无效去世。
社会反响: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谴责。
网友纷纷发声,要求加强对校园安全的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江苏省加强了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同时加强了对患有精神病等疾病的人员的管理。
2.江苏五年级男童砍伤同学案
事件简述:今年六月,江苏溧阳市一名五年级男童持刀将多名同学砍伤。
其中2名同学受伤严重,已经转院治疗。
社会反响:这一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留言表示对这一事件非常愤怒,认为儿童暴力的发生与家庭、学校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机构和政府也被要求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安全。
3.杀害交警案
事件简述:今年八月,四川成都市交警到一辆私家车上进行例行检查时,突遭车内乘客袭击。
袭击者在短时间内使用下水道井盖等物品将交警打伤致死,随后潜逃。
社会反响: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愤怒,许多网民纷纷谴责袭击者的行为,对交警的不幸遭遇表示哀悼。
这一事件也引导了社会进一步反思对公共安全和法治的信任,呼吁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
以上这几件事件中,都反映出社会对道德和法治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追求更多的安全和公正,同时呼吁政府加强相应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保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法律援助案件舆情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援助制度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法律援助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与此同时,法律援助案件的相关舆情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本文将对法律援助案件舆情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舆情现状1. 舆情热度较高近年来,法律援助案件舆情热度持续上升。
从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可以看出,公众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媒体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报道。
2. 案件类型多样法律援助案件舆情涉及的案件类型多样,包括刑事辩护、民事代理、行政争议、劳动争议等。
其中,刑事辩护案件和民事代理案件较为常见,且舆情关注度较高。
3. 地域分布不均法律援助案件舆情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法律援助案件舆情较为集中,而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法律援助案件舆情相对较少。
4. 舆情焦点法律援助案件舆情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援助质量:公众对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存在担忧,认为部分法律援助案件存在律师专业能力不足、辩护不到位等问题。
(2)法律援助经费:部分公众认为法律援助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3)律师职业道德:律师在法律援助案件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如收受当事人好处、泄露当事人隐私等,也引发公众关注。
(4)案件办理效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周期较长,影响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维护。
三、原因分析1. 法律援助制度尚不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律援助经费投入不足、律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案件办理流程复杂等,这些问题导致法律援助案件舆情热度较高。
2. 媒体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媒体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报道不够,导致公众对法律援助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进而影响法律援助案件舆情。
3. 公众维权意识增强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考分析

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考分析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警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形象和行为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但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警察的形象和行为也更容易被公众关注和批评。
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警察是法律的执行者和公共安全的维护者,受到大众的期望和关注。
公众对警察的评价和信任程度,会影响到警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具有以下必要性:1.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公众对警察充满信任和支持时,警察执法就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更容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和形象。
良好的公共关系建设,可以帮助警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需求,更好地发挥执法作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3.降低举报犯罪的门槛。
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可以使公众更容易向警方举报犯罪行为,便于警方依法打击犯罪,从而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方法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需要警察部门采取一系列行动,如下:1.加强宣传教育。
警察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积极传播执法知识和防范犯罪的信息,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2.强化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
警察部门应加强对警察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和形象。
3.推动警民互动。
警察部门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警民互动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信任,加强警察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4.优化服务体验。
警察部门应加强服务理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综合评价通过以上讨论不难看出,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于公共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良好的警民关系需要警察部门与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和支持,也需要警察部门加强自我建设和改进服务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证公共安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基于SWOT_分析法的义警队伍发展研究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11.0262023年第11期总第217期·社会治理·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基于SWOT 分析法的义警队伍发展研究高文皓摘要:义警队伍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运用S W OT 分析法,对义警队伍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完善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平台、开展组织培训、实施考核激励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以期助力义警组织的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S W OT 分析法;义警;对策作者简介:高文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北京100045)。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11-0119-04治安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类人、财、物流动急剧增加,各种新型治安问题不断显现,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群防群治工作举措成为必要之举。
义警作为治安治理的新兴主体,逐渐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一股新力量。
我国的义警组织通常被定义为,人民群众基于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的能力、经验或者资源等方式协助公安机关开展警务活动而形成的志愿团体,其成员可看作治安志愿者的一部分,通常在地方党委、政府或者公安机关的呼吁、引导或组织下逐渐成形。
组织建设义警队伍,成为我国公安机关贯彻群众路线、弥补警力不足进而更好开展各项日常工作的重要举措。
尽管目前多个城市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义警队伍,但是大多数义警队伍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界对其研究也不甚深入。
S W OT 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组织或个人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框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首先提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 )、劣势(W eaknesses )、机遇(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
正文-基层非警务警情泛滥及对策——以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派出所为例

基层非警务警情泛滥及对策——以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派出所为例摘要公安机关承担着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非警务类警情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警察本职工作。
所谓“非警务类警情”,是指不属于警察法定职责范围内的,通过110报警系统反映出的警务对象、主体和环境的情形和变化的数据信息。
非警务类警情存在非警务警情的增加与警力不足的矛盾,群众期望值的提高与公安机关职权限制的矛盾,以及政府公共资源的闲置与公安机关权力“扩散”的矛盾。
“非警务类警情”居高不下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必然增长;公安工作发展完善造成“主动式”增长;其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被动式”增长;群众认识存在误区造成“错位式”增长。
基于流程管理理念,应从建立非警务类警情标准界定机制;建立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创新型分流处置机制和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来减少“非警务类警情”。
关键词:非警务类警情,泛滥,对策abstract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e responsible for preventing, curbing and punishing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law, protecting people's servi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However, in the actual work,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non-police officer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work of the police. The so-called "non-police police situation" refers to the data in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police objects, subjects and environment reflected by 110 alarm system, which does not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olice's legal responsibilities.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non-police situation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police force,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masse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ower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nd between the idleness of government public resources and the "diffusion" of the power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he reasons for the high level of "non-police police" include the inevitable growth caused b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ctive" growth caus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the "passive" growth caused by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other public service systems, and the "dislocation" growth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cess management, we should reduce the "non-police police police situ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definition mechanism of non-police police police situation standards, establishing social linkag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diversion disposal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hierarchical response mechanism.Key words: non-police police situation, flooding, Countermeasures目录一、导论 (3)(一)研究目的 (3)(二)研究意义 (3)(三)文献综述 (3)(四)研究方法 (4)二、非警务警情来源和界定 (4)(一)非警务警情来源 (4)(二)相关概念界定 (4)三、基层非警务警情泛滥现状 (5)四、大量非警务类警情对基层工作的消极影响 (5)(一)非警务警情的增加与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6)(二)群众期望值的提高与公安机关职权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 (6)(三)政府公共资源的闲置与公安机关权力“扩散”的矛盾日益突出 (6)五、大量非警务类警情泛滥的原因分析 (6)(一)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必然增长 (6)(二)公安工作发展完善造成“主动式”增长 (7)(三)其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被动式”增长 (7)(四)群众认识存在误区造成“错位式”增长 (7)六、非警务类警情处置对策 (7)(一)建立非警务类警情标准界定机制 (7)(二)建立社会联动工作机制 (7)(三)建立创新型分流处置机制 (8)(四)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8)总结 (7)参考文献 (8)一、导论(一)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公安机关打、防、管、控任务日益繁重,公安机关警情在成倍增长的同时,大量非警务警情挤占了有限的警务资源,冲击了公安主业,影响了110接处警正常运行,制约了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了人民群众急需的公共安全服务需要的满足。
民警被侵害分析总结汇报

民警被侵害分析总结汇报标题:民警被侵害情况分析总结汇报摘要:本文基于对近期发生的一起民警被侵害事件的调查研究,对事件的发生原因、侵害形式、社会影响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汇报,旨在提高对民警侵害案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一、引言民警作为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捍卫法律权威的主力军,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
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和执法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警被侵害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事件背景近期某地发生的一起民警被侵害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该民警在执行公务时遭到暴力袭击,导致身体受伤并受到精神压力。
这一事件引发了诸多疑问,为了更好地防范和解决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三、事件原因分析1.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一些不满情绪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民警的攻击行为。
2.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过度、用语不当等问题,导致与当事人产生冲突。
同时,一些人对执法行为存在误解或不满,增加了侵害事件发生的概率。
3.个别犯罪分子的调查能力:个别犯罪分子为躲避法律制裁,会使用暴力手段对抗执行任务的民警。
四、侵害形式分析1.言语侮辱和威胁:民警执行任务时遭到被执法对象的言语侮辱和威胁。
2.肢体冲突和攻击:一些当事人不服从执法、抵触民警工作时会发生肢体冲突和攻击事件。
3.网络侵害: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对民警进行人身攻击、辱骂甚至泄露个人信息。
五、社会影响分析1.对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民警因为担忧受到侵害,工作积极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对社会治安的维护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民警被侵害事件容易引发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损害民警和执法部门的形象。
3.激化社会矛盾:一些被侵害民警的家属、同事可能因此产生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
六、解决对策1.加强民警培训: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增加应对侵害的能力。
时政热点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6月,南京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虐猫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视频中,该大学生用刀划伤、殴打一只流浪猫,并将其活活摔死。
此事件迅速发酵,引发网友愤怒,呼吁严惩凶手。
警方随后介入调查,该大学生被依法逮捕。
二、案件分析1. 法律层面(1)刑法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大学生虐猫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同时,根据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虐猫视频,已构成侮辱行为。
(2)治安管理处罚法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中,该大学生虐猫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2. 社会影响(1)道德层面大学生虐猫事件引发社会对道德伦理的反思。
虐猫行为不仅是对动物的伤害,更是对人类道德的挑战。
该事件警示人们,要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2)法律层面该事件暴露出我国法律在动物保护方面的不足。
我国现行法律对动物保护的规定较为分散,缺乏专门的动物保护法。
此次事件呼吁我国加快动物保护立法进程,完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3. 案件反思(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爱生命。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3)社会舆论媒体和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引导公众关注道德伦理问题。
三、案件启示1. 完善动物保护立法,加强对动物权益的保护。
2. 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
PPT主题:卖淫嫖娼案件的侦查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01
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
击卖淫嫖娼犯罪。
跨区域协作与信息共享
02
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侦查机关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打击
跨区域的卖淫嫖娼活动。
定期召开跨部门、跨区域联席会议
03
及时交流案情,研究解决
与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合作
04
卖淫嫖娼案件侦查中的法 律问题和伦理道德考量
依法侦查,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在卖淫嫖娼案件的侦查过程中, 侦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确保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
侵犯。
合法取证
侦查人员应依法取得证据,不得采 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以保证证据 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保障辩护权
涉案人员在侦查阶段应享有充分的 辩护权,有权委托律师进行辩护, 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技术创新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线索搜集与分析的效率。
加强对网络卖淫嫖娼的监管,提升网络侦查能力。
对未来侦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法治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侦查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侦查过程中,更加注重涉案人员的权益保障,确保侦查工作的合法性 和公正性。
对未来侦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
国际合作和打击跨国卖淫嫖娼案件
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组织,与各国警方开展情报信息交流、联 合侦查、人员遣返等方面的合作。
打击跨国犯罪团伙
加强与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卖淫嫖娼犯罪团 伙,斩断犯罪链条。
推动国际立法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立法进程,推动制定和完善打击跨国卖淫嫖娼犯罪的 国际法律和合作协议,为国际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热点舆情从激愤到理性的轨迹分析——以“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为例

热点舆情从激愤到理性的轨迹分析——以“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为例赵贝【期刊名称】《新闻前哨》【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1页(P47)【作者】赵贝【作者单位】荆楚网【正文语种】中文据环球时报消息,9月2日凌晨,中国游客曾先生及父母抵达瑞典某旅社,因未到入住时间,曾先生提出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却被粗暴对待,深夜被当地警察拖出酒店并扔到郊区墓地。
该事件从开始到现在,舆论观点一直呈现多元化特点,剧情也一再反转,从一开始“强烈谴责瑞典警方”的群情激愤,到“文明待客应是社会共识”的理性回归,正是循着“打破单一信源”、“丰富信息渠道”和“涉事各方完整表达”这一轨迹,最终将一起扑朔迷离的敏感舆情,引导到正常的理性的轨道上来,值得分析总结。
信源单一矛头指向瑞典警察9月15日,环球时报首发《中国游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家三口被扔坟场,外交部严正交涉!》新闻,虽然细节丰富,但全文信源仅来自涉事中国游客,瑞典方面无论是酒店方还是警方都没有声音。
单一信源导致中国网友被带入“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的语境中。
在此过程中,针对“单一信源”的质疑声也出现了。
有知名评论员指出,信息不透明是媒体的敌人,媒体的责任是让信息对称,让信息流动,让完整的信息被更多人知情,传递每个相关方的声音。
从当时的舆论格局来看,球已经踢到瑞典警方脚下,打破信息不对称,关键是瑞典警方,还有当事旅馆。
人们在看不到当地媒体相关调查的情况下,无法像对待本地事件那样赴现场探寻,瑞典方面更有必要公开当时的执法和冲突细节,还原当时的真相,凭什么那么粗暴,凭什么那么对待老人,又凭什么把人扔到那里?各方发声舆论转场到中国人“碰瓷”“撒泼”9月16日,瑞典《晚报》援引一名当地目击者的说法称:“中国人分明是在演戏,没有人对他做什么,他就扑倒在地上。
”在自媒体对瑞典本国人的采访中,也有人说:“我看过视频,在没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中国游客的行为很奇怪,我感觉他们都在演戏。
杜绝犯罪曹媛媛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递增趋 势,已成为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 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虽然少年犯仅 占亿万青少年当中的极少部分,但近 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发展成为 影响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的一大社会 性问题,它不仅时刻引起社会各界的 关注,更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早恋 酿就的命案
7、早恋酿就命案 、
3、以大欺小劫钱财 被判徒刑后悔迟 、
均未满16周岁的小强、小东、小峰三人是比较要好的 初中同学。平时三人结伙喜欢以大欺小,耍威风。 2002年8月22日中午,三人又一次凑到了一起,经预 谋后,他们结伙来到中牟县三官庙乡湾王村至坡刘村的土 公路一小桥处,正巧遇上前往学校上学的学生张某、宋某 某,便上前拦截,拦截后他们采用胁迫手段,分别从二人 身上搜走人民币0.3元、2.5元,所劫现金当天便被三人挥 0.3 2.5 霍一空。 尝到甜头的三个小伙伴,第二天中午以及下午15时许, 在同一地点,再次旧戏重演,三人又采用胁迫、殴打的手 段分别劫取上学的学生王某某人民币11.91元、张某某人 民币15元。被害人报案后,三人很快被子抓获。案发后除 劫取王某某的11.91元赃款尚未来得及挥霍被追回发还被 害人外,其他款项已经被三被告人当场挥霍。
2、一时冲动险进监狱
犯罪嫌疑人刘某( 犯罪嫌疑人刘某(男,16岁,湖北省仙桃人), 岁 湖北省仙桃人), 2005年10月20日凌晨 时许,伙同夏某、陈某、黄某 日凌晨2时许 年 月 日凌晨 时许,伙同夏某、陈某、 等人经过事先预谋,由陈某携带一把水果刀, 等人经过事先预谋,由陈某携带一把水果刀,四人窜 至厦门湖里某处的路面,寻找作案目标, 至厦门湖里某处的路面,寻找作案目标,准备实施抢 劫时,被治安巡逻队发现,而被抓获。 劫时,被治安巡逻队发现,而被抓获。检察机关对该 案审查后,认为刘某伙同他预谋抢劫, 案审查后,认为刘某伙同他预谋抢劫,并准备了作案 工具,着手寻找作案目标, 工具,着手寻找作案目标,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未能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根据《 未能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条之规定, 刑法》第263条、22条之规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 条 条之规定 预备“考虑其作案时属未成年人, (预备“考虑其作案时属未成年人,检查机关对其以 五逮捕必要,做出不捕决定, 五逮捕必要,做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刘某 家属对刘某实施帮教。 家属对刘某实施帮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分析说明题)101-200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分析说明题)101-200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分析说明题1.2019年5月15日,从泰国曼谷飞往上海的某航班上,一位大妈因女儿逛街误机,坐在飞机舱门处不让飞机起飞。
无独有偶,5月17日,在哈尔滨113路公交车上,一位大叔坐过站,中途拍车门要求司机停车未果,竟然上前拔走车钥匙,引起乘客恐慌。
网友发声:大妈堵舱门,大叔拔钥匙,这类事件频发,规则意识有没有?网友跟帖:规则与自由就像孪生兄弟,如果大家都漠视规则,那真正的自由何在?(1)结合材料谈谈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2)网友说:“规则与自由就像孪生兄弟”,你认同此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材料启示我们怎样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呢?2.某校八年级(5)班正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任务。
(认识规则)生活中,有些人总喜欢把“你懂的”三个字挂在嘴边:某人为孩子上学的事去找领导,临行时朋友提醒,给领导的司机也带一份土特产。
“为啥?”“你懂的。
”“你懂的”隐藏的是一些人心照不宣却又不去抵制的“潜规则”。
(1)我们应该抵制生活中的这些“潜规则”吗?为什么?(遵守规则)河南省沁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一起未成年人危险驾驶案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予以当事人小强不能参加2018 年高考的处罚。
法律无外乎人情,在天理、国法、人情三者之间,司法机关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
但是这种相对不起诉的决定对小强个人来讲并不轻。
(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哪些警示?(崇尚规则)一名女乘客在高铁列车卫生间使用防晒喷雾时,产生大量“烟雾颗粒”,触发烟感探头报警系统,列车急停延误3 分钟,后续列车也陆续受影响而晚点。
据了解,《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对禁止及限量携带的物品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对防晒喷雾、花露水等日常生活用品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
当前影响警民和谐关系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普 遍 开 展 社 会 志愿 者 活动 ,动 员 各 种 社 会 力 量 ,努 力 促 进社 会 和
谐稳定 。 ( )从公 安机 关看 二 1积 案 增 多 、积 怨 加 剧 。在 .
的 根 本 治 理 。 因 此 ,对 当 前影 响 警 民和 谐 关 系 的 突 出 问题 及 原 因 分 析 ,对 于 有 效 提 升 公 安 机 关 执 法 的公 信 力 ,从 而 树 立 公 安 机 关
向标 ,是 和 谐 社 会建 设 的 重 要 保
证 。人人 皆知“ 船能载 舟亦 能覆舟 ”
机制” 。有关 研究 表 明 ,群 体性 事 件 往 往 直 接 起 源 于群 众 利 益 被 侵 害 。 毛 寿龙 认 为 ,群 体 性 事 件 凸 显 出来 ,是 因 为 “ 国 这 一 阶 段 中 也是 产 权 、 利益 关 系不 明 确 的阶
段” 。在 他看来 ,随着社 会的发展 ,
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依然侵蚀着量面对的是人民群众的小情小警五忽视角色转换轻视民些公民的头脑另外社会公但是一些民警对人民群众的这情民意平正义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地在些小情小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民警依各项管理和社会保障中彰显因视殊不知人民群众正是通过然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常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或国家利这些小情小警来看待公安机关的常表现为以管理者自居的心态对益发生冲突时一些人便首先选形象素质更是通过这些小情待群众认为人民群众是有求于择宁可牺牲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小警使一些群众对民警的工作我因而不能主动为群众解除后也要用一切手段赢得个人利益
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

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复杂性和严重性给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挑战。
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原因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诱因。
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分化严重、就业机会不足、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容易诱发一些人为了谋求金钱、权力或地位而犯罪。
另外,经济困难也会导致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
其次,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也是导致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一些人对法律意识淡薄,对他人生命财产不尊重,缺乏公德心和道德底线。
部分人追求物质利益、享乐主义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滋生了各种犯罪行为。
第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素质教育的缺失、道德教育的不到位、课外辅导的过度压力等问题,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形成“法盲”、“德盲”现象。
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教育水平的低下也是其产生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之一。
有些地方政府管理薄弱、执法不力、监管缺位,导致了犯罪活动的盲目蔓延。
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违法犯罪行为难以及时得到约束和惩罚,造成犯罪分子对法律的轻视和触碰。
综上所述,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社会制度问题,也有微观方面的个人道德素质问题。
解决社会治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强度,从根源上打击犯罪活动;同时,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全民的法律意识和公德心,使社会成员自觉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良好环境。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社会治安问题的不断蔓延,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卢荣新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卢荣新,男,汉族,出生于1975年,原系某市某区某街道办事处主任。
2017年,卢荣新因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刑事拘留,后被提起公诉。
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一起典型的公职人员腐败案件。
二、案件概述卢荣新在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人民币数百万元。
此外,卢荣新还滥用职权,擅自决定将街道办事处公共资金借给他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三、案件分析(一)卢荣新受贿罪的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卢荣新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情节卢荣新受贿金额较大,且涉及多起案件,犯罪情节严重。
他在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期间,不仅为自己谋取私利,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
(二)卢荣新滥用职权罪的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卢荣新在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期间,擅自决定将街道办事处公共资金借给他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符合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情节卢荣新滥用职权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数百万元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此外,他的行为还导致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秩序混乱,损害了政府形象。
四、案件启示卢荣新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1.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防腐败现象。
公职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2. 强化权力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无效警情调研报告

无效警情调研报告无效警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警情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无效警情的情况和原因,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无效警情的定义和分类;2.分析无效警情的主要原因;3.探讨解决无效警情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三、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在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派出所和市民中进行了调查,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并对部分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
四、调研结果1.无效警情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无效警情可分为真警情误报和假警情。
其中,真警情误报是由于信息传递不准确、误报等原因导致的;假警情是指明知故犯或者蓄意捏造警情。
2.无效警情的主要原因:(1)社会心态问题:一些市民故意捏造警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追求非法利益、故意为自己解困等;(2)信息传递不准确:警务人员在受理报警时,信息传递中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导致警力浪费在了无效警情上;(3)报警系统问题:一些报警系统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无效警情的产生;(4)警力分配不合理:有时候警力分配不合理,导致某些无效警情没有得到合理处理。
3.解决无效警情问题的方法与对策:(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宣传,让市民了解无效警情的危害性和后果;(2)加强警务人员培训:提高警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增强对无效警情的判断能力;(3)完善报警系统:对报警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减少误报和假警情的发生;(4)优化警力配置: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优化警力的调配,避免浪费在无效警情上;(5)加强协作机制:建立警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打击无效警情和假警情。
五、结论无效警情是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的一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心态问题、信息传递不准确、报警系统问题和警力分配不合理。
解决无效警情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加强警务人员培训、完善报警系统、优化警力配置和加强协作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
论人的因素与综合治理效能的实现

论人的因素与综合治理效能的实现
李雪冰
【期刊名称】《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推动社会治安形势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
综合治理扩大了治安管理主体的覆盖面 ,激发了社会公众齐抓共管社会治安的参与意识 ,强化了社会公众维护治安的责任心。
同时 ,对于增强社会公众守望相助意识 ,扩大庭外调解功能 ,体现儒家礼德治国的思想精髓 ,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培养人的素质以全面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能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李雪冰
【作者单位】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系!讲师2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34
【相关文献】
1.党领导人民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性思考 [J], 张晓明
2.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显著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 [J], 康健
3.辽源: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J],
4.国家治理效能实现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 [J], 谭文邦
5.干部驻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
——基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分析视角 [J], 钟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大学生邻避事件公共参与态度调查

当代大学生邻避事件公共参与态度调查
牛梦颖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18(007)007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其邻避认知和对邻避事件公共参与的态度无疑影响着我国邻避现象甚至公民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测量大学生群体的邻避认知情况与公共参与态度,描述其对邻避设施的容忍度、邻避认知水平、对已有邻避行为的态度和自身邻避参与选择,并分析各部分关系,以期反映学生对待邻避议题的实际情况,同时为政府等各方决策提供借鉴。
【总页数】15页(P1080-1094)
【作者】牛梦颖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邻避事件”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J], 李杰;朱珊珊
2.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态度调查 [J], 希娜吉
3.公众参与视角下邻避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分析——以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事件为例 [J], 何婧
4.公众参与视角下邻避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分析——以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事件为例 [J], 何婧
5.邻避冲突中公众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因分析
——基于大连PX事件的案例研究 [J], 杨嘉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分析
□卢媛媛
【内容摘要】目前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对敌斗争复杂、刑事犯罪案件高发、毒品违法犯罪问题严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只有科学地分析研究社会治安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充分地发挥治安管理工作防范、发现、打击、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和谐
【作者简介】卢媛媛(1983 ),女,山东平度人;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行政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警察的主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治安是指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下而呈现的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
社会治安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安定的各种矛盾、因素,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
只有科学地分析研究社会治安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地发挥治安管理工作防范、发现、打击、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原有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隐性矛盾与显性冲突相互交织,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态势。
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反映和体现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社会心态和群众心理上的“焦点”和“热点”,并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反作用力。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矛盾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而且突发性、组织性、对抗性增强,暴力化倾向明显。
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度和处置难度大大超过了一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和公安机关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在社会管理中,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由征地拆迁、退伍军人安置、企业倒闭(改制)、社会保障、劳务纠纷、非法集资、拖欠农民工工资、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始终在高位上运行,行为人为谋求自身利益,频繁串联集会、上访、甚至堵路,反复性强,处置难度大,对社会政治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大。
(二)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富悬殊和资源分配不公是非常危险的社会隐患。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贫富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反映贫富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接近0.5。
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富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数量也少,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占绝大多数,属于极不稳定的社会结构。
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即高收入的富人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人数为大多数,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人数为少数。
当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使一部分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人员对致富机会不均等、资源分配不公平等现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源自于圣经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
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仇富心理”、“投机心理”甚至“报复心理”日趋增强。
(三)政府、党员干部公信力下降,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堰塞湖”。
部分党员干部漠视群众利益,不愿意也不会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躲、推、托、哄、堵”,导致事情久拖不决。
有的甚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使群众产生怨恨情绪,成为引发、激化审核矛盾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伴生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特别是五化进程的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发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个别人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能访多高访多高,能访多大访多大”,反映和解决自身诉求时,不是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和法律渠道,而是采用不法手段,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更有甚者以违法犯罪的手段获得财富,增加了安全防范、社会治安管控的难度。
(五)当前舆论炒作也成了社会稳定问题的“助推器”。
近年来,因为公安机关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所以逐渐成为了网络舆论的焦点。
在这些舆论中,以反面舆论居多,警察成为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
公安机关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并受到无情地抨击。
“躲猫猫”、“喝水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如”瓮安事件“,起因仅仅是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出具的死因鉴定结论不满,引发了上万人聚集街头,并打砸抢烧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大楼,造成当地政权机关一度失控,时间长达7小时,从人员构成看,这起事件95%以上的参与者与死者无直接关系。
二、刑事犯罪案件高发
我国的劳力富裕使就业成为困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
违法犯罪嫌疑人在有过刑事处罚记录后,很难找到工作,无
领导科学论坛杂志
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索
□王红芳
【内容摘要】新疆电子政务的发展面临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思维观念、体制机制障碍凸显,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的挑战。
需要建立权威统一的电子政务工作领导体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资源整合、统一规范标准,融合发展、探
索建立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维护保障外包机制、加快建立电子政务公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电子政务的安全措
施、加强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储备。
【关键词】新疆;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
【作者简介】王红芳(1976 ),女,甘肃酒泉人;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近年来,电子政务已经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电子政务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手段、为民服务的重要渠道、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监督政务的展示平台和与民交流的互动平台的重要性、必要性不断凸显。
一、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并有扩大的趋向。
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显著,中心城区与城乡郊区发展也不平衡,数字鸿沟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显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
(二)政务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思维观念、体制机制障碍凸显,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需求紧迫。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各部门对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和宏观经济库信息共享要求不断迫切,政府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创新等瓶颈亟待突破,许多政务功能没有实现信息化,部门间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电子政务项目重复建设和不能发挥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危害增大,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信息安全成为做好电子政务工作急需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
二、创新电子政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权威统一的电子政务工作领导机制。
建立一个“顶层、专管、强力”的领导和协调机构,是推进电子政务的
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包容,沦为社会底层,为生存而再次犯罪并走向持续犯罪的不归路。
”一次偷,一生贼“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违法犯罪嫌疑人基数不断累加,成为社会隐患。
一是这些“二进宫”的累犯,在被处罚后并不认为其是因触犯刑律而要接受处罚,仅仅认为是“背运”,往往出狱后继续作案。
二是在狱中这些累犯经过交流,容易学得新的作案手法并结识“朋友”,出来后便结伙作案或使用新手法作案,同时具备一定反侦察意识,给侦破和抓捕工作带来难度。
三是这些人在不被社会认可后,很容易将心理矛盾嫁接到对社会的仇恨上,采取更为极端的犯罪手段,报复社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随着城乡两极化发展、贫富差距悬殊等矛盾加大和相互作用下,刑事案件发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会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会逐步深化,为引发恶性犯罪的因素悄悄埋下伏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将给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毒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一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周边环境,新疆逐步成为毒品渗透的重要通道和中转集散地。
二是新型毒品来势迅猛,新型毒品冰毒、麻谷(冰毒片)、摇头丸、K粉等。
三是吸食毒品引发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娼养吸、以贩养吸”,已成为影响新疆社会和谐稳定重要因素之一,毒品问题被称为世界公害。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1999年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犯罪形式也由原来的少量扒窃、抢劫、吸毒向暴力化、集团化犯罪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在街面犯罪中担任主要角色,在管控力减弱后直接导致街面犯罪井喷式高发。
大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考虑,在犯罪时不考虑成本,缺少风险意识,只是凭借需求和喜好随意地犯罪,这种无序犯罪,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加剧了刑事犯罪的暴力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先滨.乌鲁木齐基层应急管理的现实困境及突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
[2]张陶然.治道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治安制度变迁[J].理论月刊,2009
[3]张弘,邹湘江,李春勇.社会治安防控与政府应急管理协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张真理,许传玺.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问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