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次的《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从而加深对这一定律的理解。
同时,结合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冲过终点后是否会立即停下来。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运动员在冲过终点后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知识回顾: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3. 实践操作: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4. 问题驱动:我提出一系列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驱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二站中学井爱国《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第二课时要对牛顿第一定律充分理解,并理解惯性的内容。
现在针对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本课目标及学生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难点是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玻璃、小车等学生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学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引导学生采用一下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为第1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课堂小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牛顿第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也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回顾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实验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
接着,通过讲解历史上科学家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索,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曲折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我注重对定律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如“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总保持”等,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定律的含义。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还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优点1、实验设计有效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本次教学中,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小车运动的变化,从而为后续的推理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解历史上科学家的观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牛顿第一定律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结合,如汽车的启动和刹车、运动员的跑步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和讨论环节,但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能够很快跟上教学节奏;而有些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2.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体现。
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的不充分。
3、价值观教育体现的不明显,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4、有些内容和讲法有待改进,有些内容细节注意不够。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肯定律》教学反思一《牛顿第肯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头位置,示意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洁,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绽开展现。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进展图展现了历史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开头翻开。
但惊喜也消失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殊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沟通缺乏。
抱负试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现了本试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圆满之一,更大的圆满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受试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区分惯性。
在此主线中留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展精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反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量。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估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急,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行言语的缺乏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意于对某肯定律的提醒,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肯定律》的预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熬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牛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是关于初高衔接的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是初、高中力学教学的重点和重要依据。
为了讲好这节课,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如修改课件,练习板书,更多的是精炼我的语言。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去参考旧教材,翻阅高中教材,汲取其中最简练易懂的知识点,避免自己出现专业上的错误。
在指导师傅谢校、廖科长、备课组长伍老师及韩鹏玮老师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公开课,并得到了各位评课老师一致好评。
老师们评价课堂中有不少亮点,如:1、遵循“五-四行”高效课堂模式,课堂设计环节紧凑、合理,有深度;2、课堂引入有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课堂回归生活,5、课堂探究实验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亮点等。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1,关于这节课的重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解释仍不够通俗易懂,就初中生现有的理解、思维能力来说,解析不够清晰;2,惯性的补充说明不够,没有及时解释清楚惯性与质量、速度的关系,惯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3、在选择惯性事例时,应该更多的去挖掘一些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不要过于空泛;4、实验中也存在一点小失误,前后两次实验的鞋面坡度轻微变动,这是物理学科控制变量法所不允许的,5、小组评价不够灵活,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答题能力,对于很多举手准备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问题回答非常好精彩的同学,也该给予更大的激励。
最后,物理专业上的问题,平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的问题,在高中光滑一般就是指平面没有摩擦,是种理想情况,所以就不会有某平面比较光滑之说。
所以在课堂上这个问题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到。
另外有关惯性量度的问题,高中教材中提到:惯性的唯一量度就是质量。
也就说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在此我解析不到位。
举例也不够贴近生活,这也提醒我,专业上还要更深入学习。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会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的理解。
2、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具】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塑料板。
【教学过程】一、引起冲突,激发需求有一天晚上,伽利略做梦自己穿越到了古希腊遇到了亚里士多德,两人发生了争吵,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的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通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你认为到底哪个说法比较准确你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的时候脚是否还对足球有力的作用足球最终会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种力是什么力生:没有;受到阻力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板书: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索方法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猜一猜]师:如果运动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的大小改变,物体运动的路程会怎样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远;阻力越大,运动的路程越小。
并举例说明。
[想一想]师: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改变阻力大小,可以选择哪些器材实验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选择毛巾、纸板和木板,因为压力一定时,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那如何控制压力一定呢,例如一辆小汽车和大卡车在一样的路面上急刹车后他们通过的路程一样吗生:不一样,可以用同一辆小车实验来控制压力不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一个是语速快了,给别人感觉像放鞭炮一样,前面直到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没什么互动。
你问问题的时候这个实验观察和比较,我觉得应该停下来让学生来回答,引导他思考,比如说第一个第二个现象比较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来分析,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总结之后再来讲这个实验的理想性,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结论的得到,思想是怎样外推的,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需要强调,你要把那几个跟牛顿第一定律诞生有关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心中有数,他们的实验是怎样慢慢推进的,才能得出我们现在公认的结论。
学生将来真正的发展还是需要自己的创造性,要把科学家们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向学生传递,这个点你好像没有讲到。
你前期讲的多一点,一直是自我解说,没有怎么顾及学生。
惯性讲的还是挺好的,最后一块是花了时间的,节奏可以,引入很不错,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一些好例子提到了很多,实验器材都是身边的瓶子啊水啊,符合生活实际。
课堂上的热度很不错,与学生的
互动、亲和力,关系蛮融洽的,感觉你讲课蛮有热情的,有足够的幽默感。
最后是板书问题,板书只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把惯性也板书一下,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你的科学方法也应该写,这是以事实为基础,不能由实验验证的,这些都可以多提一下,这样学生做题目才更清楚明白。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进步学生分析^p 、解决问题的才能。
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时机,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才能。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假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
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
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拟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p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开展抽象思维才能,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详细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展分析^p 考虑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进步。
2.本节课充分表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详细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表达充分,详细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老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老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做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说明问题,在物理学的科学探究中要做大量的试验,如果结论在不同条件下还具有可重复性,这是才能说明自己的猜想或是结论的正确性。
1、课堂中语速太快 意思有时候表达不清楚 讲话的随意结果却说成了另外一个词的失误。2、板书设计中 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准 害怕时间不够 对教材上的部分用黑体字给的定义没有写到黑板上。3、探究试验的过程还是不是很清晰 并且不该对学生的建议一下定死 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一是做好实验是关键,通过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丛同一高度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的木板上,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是为什么让同一小车丛同一高度斜面滑下?
2. 是毛巾、棉布和光滑的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而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了解清楚,这样才能抓住关键、结合实验、取得实效。
二是想象是推理的桥梁,学生从实验得直接到的只是具体感性的认识,要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还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想象、思维,加以推理的实现,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这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机结合效果更佳。
三是惯性现象的解释,对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起着深化作用。
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既解释了实际现象又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
《牛顿第一定律》反思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
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
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 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1.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出错,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还可以进一步加工。
使知识变的更生动,提高学习兴。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对于初中物理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教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问题1:抽象概念的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采用了以下措施:1.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运动和飞机飞行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且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多媒体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动画、模拟实验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计实践任务:通过给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如制作小车模型实现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数据和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题3: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的,而我们也能看到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这三维目标一体化。
这节课主要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不仅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而且体验了这一定律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了人们关于“力与运动关系"认识演化过程,不仅掌握了科学结论,而且懂得科学精神的重要;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比较和鉴别、质疑和思考。
同时能够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达到从课本回归生活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由一个课前争论引出一个问题: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力与运动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问题引出实验探究。
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本环节所用的时间较多,老师对各组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一一指导,最后规范演示了整个实验过程,强调细节,加强了学生探索的广度、深度和规范性。
我认为探索不仅仅是完成实验,也必须包含思想的活动,在实验完成后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思考推理得出不受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切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效的突破本节重点和难点。
再次是惯性知识讲解,强调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对惯性的理解,并举例说明,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将惯性知识结合生活现象讲解,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能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做好实验是关键,但实验过程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有点赶,实验时间可以适当压缩。
二、从感性认识经过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
三、关于惯性知识讲解,一是设疑不够,二是举例太少、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没有展开讨论,没有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四、例题设置太少太单一,学生的练习不充分。
牛顿第一定律 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摆玉兰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或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的观点,为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好铺垫。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动者不欲静,静者不欲动;动者静,静者动,必有外力作用的道理,最后,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论断。
在本节教学中,惯性与速度改变的关系,在牛顿第二定律学习后再进行澄清。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按照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首先由一段有趣的视频让学生寻找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并及时总结,上升为理论。
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课本上的实验,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一些惯性小实验,以突出惯性是维持物体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多找一生动的例子,帮助同学们分析惯性现象,学会利用惯性知识正确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一些问题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在头脑中基本能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且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和初中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有关。
但对于“惯性不是力”这个问题,却常犯严重的“口是心非”的毛病。
事实上,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大体重演这一过程。
我觉得高中教材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与初中相比,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知识内容的不同:初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高中—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动力学的完整的系统理论。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上下来总觉得有很多问题。
第一,实验前没有交代好实验的目的;第二,实验过程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由现象推得结论,这一体验显得不够;第三,牛顿第一定律是怎么得出的还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
实验前,学生没有明确实验目的,课后反馈发现,有的学生会认为是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因为从表象来看三个水平面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的。
问题是学生没有弄明白,改变摩擦力的大小又是为了研究什么?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并没有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也没有深入思考通过这个实验想研究什么,如何来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看来,问题出在课堂设计上。
如果课前,先让学生自己体验一下用手推小车看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停下来,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停下来。
再来分析如何研究影响小车速度改变的因素,讨论后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如果比较快的就引入实验,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一头雾水。
而学生对这一实验理解不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就会比较肤浅。
所以,对这一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一.备课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伴随着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的落幕,我们也顺利完成了教书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反思这堂课,我认为是我走向讲台后最难上的一节课,课上的不是很精彩,有遗憾,然而回味这份遗憾,也觉得不只有遗憾,更多的是内心的收获。
课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备课
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至此我认为在课前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甚至有些得意,觉得只要照着这样上下去,一定是一堂不错的课。
然后后来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自己的备课上还是有不少不到位之处。
我的备课只做到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全面,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上简直是做的太普通了,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去钻研,怎样将重难点问题讲的更深刻,我想这才是一份教案中最灵魂的东西。
二.上课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
我在课堂上做了不少演示实验,有的是当场演示,有的是PPT演示,学生们听的还算有兴趣,课堂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案上的思路上下来的,总体感觉还算顺利,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
然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之一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这个只有在上完课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太小,当然这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
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而我讲的却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
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三.思考
有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一节好的可课堂必然是有一个充分的备课的,以后在备课方面呢我还要多跟师傅学习,多学习教案深处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皮毛;也有人说,课堂是一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更是是值得我深思的,作为这个舞台菜鸟级的指挥者,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有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
我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这里不是不想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不敢,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对我目前来说是难以掌控的。
尤其是第一次公开课,由于怕出错,所以最开始的一个很好的想法最后没敢在课堂上尝试,现在回想,若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共同去完成课堂,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话是可以这样很美好的写出来,可是在每次课后我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吗?完美是要追求的,可现实却是很残酷的,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早已经忘记自己要做的是指挥者而不是演讲者,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炼成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挑一些内容较少的课堂慢慢的去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作为一个指挥者,这条指挥之路还很长,我还需要每天都学习,每天都进步。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指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