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5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
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
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结题报告本课题与20__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
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
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
加之小学生的天性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
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
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
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
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
语文教研活动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于XX年XX月开展了为期XX个月的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反馈等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针对某一教学单元,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2.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通过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3. 教学研讨: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4.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等。
5. 教学反思:教师们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查找教学不足,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成立语文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2. 实施阶段:- 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
-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课后进行评课,交流教学心得。
- 教学研讨: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教学反思:教师们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 总结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五、活动成果1.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反馈等教学技能得到提高。
校本教研活动汇报材料(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系列校本教研活动。
本汇报材料旨在总结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成果及反思,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活动(1)集体备课:组织教师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观摩: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展示课堂教学风采,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3)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科研活动(1)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论文撰写: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提高教师论文写作能力。
(3)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提供学术指导。
3. 教师培训活动(1)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2)业务能力培训: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业务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3)信息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四、活动成果1.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2.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 形成了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五、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活动实效性。
2. 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宣传引导。
《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总结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青年教师”年龄未满四十岁的学校青年教师群体。
这一群体在教师总量上比例最大,工作态度、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方面变异性大,定势趋向尚未最后形成,可塑性较强。
2.“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3)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这几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3.“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主要研究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识水平与人文知识、思想理论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一)研究目标1.调查研究城乡结合部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现状,探讨城乡结合部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价值和效度,并进行成因分析。
2.确定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探索符合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成为自我引导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1.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专业情意以及教育教学现状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城乡结合部学校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研究。
3.教师知识素质培训。
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4.教师能力素质培训。
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5.教师专业情意培训。
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念和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一)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法和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校本教研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背景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推进和新⼀轮的基础教育改⾰的深⼊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的关注。
⽬前此项研究的主要⽅向和主要内容是:研究其内涵和特点、理念和原则、制度、内容和⽅式等⽅⾯。
⾸先它是新课程改⾰的需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不尽⼈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
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陈⾄⽴在2001年6⽉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些地⽅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和学⽣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的⼀项艰巨任务。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学校的现实,寻找⾃⾝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发展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都不能成功。
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的核⼼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益关注的话题,⽽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是值得我们深⼊思考和研究的。
小学教研工作的总结报告
小学教研工作的总结报告教研工作总结小学(一)本学期,我校在教研室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教研模式,加强学校校本教研建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继续加强学校教研队伍建设为了加强我校教研力量,我室在继续完善教研组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向各教研组推荐省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学能手等主要成员,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构建起一支较为严密而又富有活力的教研队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课题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学校有效教研活动进行引领和指导,利用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把全校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我校教研队伍的活力。
本学期,我们按照计划平均每周必须有两天时间走进教师的课堂,并做到每节课都与教师及校领导进行交流反馈。
通过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活动的参与,帮助学校提炼经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极开展各项专题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校教研室组织了各式各类专题活动,突出我校教研工作的特色,通过活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主要的专题教研活动有:1、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我们在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达标课、年轻教师汇报课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现在已形成良好教研氛围。
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上同一节课,同学科教师和教研组成员参与听课,课后教研组成员还要对上课老师在教学内容解读、教材重难点把握、教师角色定位、学生学习方式、师生有效互动等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实事求是的点评和研讨。
2、开展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为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我室创新性举办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1]1背景1.1课题的提出背景1.1.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2006年9月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安徽省的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我,在新课程中重塑自我。
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当前高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在已有的经验、方法的平台下展开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追求课堂创新,这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滞后于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
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广大教师虽已经过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但通识培训主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
实践新课程关键在课堂,而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就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1.1.2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是2006年成立的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教师来至本市多所学校,从不同学校来的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价值观都存在很大区别。
需要借助教研活动平台来整合教学理念,寻求风格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校长许大瑜长期致力于中学课程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高中课程标准及其各版本教材以和有效性教学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这为学校以教研兴校,提升与发展我校提供了信心。
为此,我们以《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为主题,借助教研活动平台来整合教师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改革为目标,探索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策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农村中学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验研究》结题实验报告
《农村中学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验研究》结题实验报告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市级课题组尹庆鸿、李文恒《农村中学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验研究》结题实验报告【摘要】课题组从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农村中学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周期和方法、研究组织分工、保障机制、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措施、研究成果、问题与思考方面进行结题报告。
【关键词】农村中学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中学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验研究》经过课题组两年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立起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队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努力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作结题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1.政策依据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同时,教育部决定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项目中设立“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全力打造以学校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制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大势所趋,教育所向。
2 .国内外研究状况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也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变革潮流。
早在20世纪70年代,类似的理念就被引用到了教育领域,用来改善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的众多问题。
如美国纽约州1971年就成立了“以校为本管理委员会”,旨在实施分权化管理。
从此,美国学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建学校运动”强调以校为本,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关于巧用打击乐器让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更高效的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上,由于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局限性,如何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创造力培育,还能在认知、社交和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
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育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教学条件限制的挑战。
农村地区的学校通常面临着有限的教学资源、专业音乐教育师资不足以及课程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这导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在这些地区难以发挥出最佳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可能会对抽象的音乐概念感到困惑。
为此,探索一种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打击乐器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教学工具,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打击乐器易于学习,初学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操作方式快速掌握。
其次,打击乐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此外,通过打击乐器,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节奏、节拍和音乐元素,为他们的音乐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在农村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打击乐器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充分发挥打击乐器的优势,结合政府、社会和教师的努力,我们可以克服农村音乐教育中的一些难题,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于巧用打击乐器让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更高效的研究应运而生。
二、研究内容:1.如何挑选适合学生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种类繁多,价格和难易程度各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
对于初学者,可以挑选一些简单易学的打击乐器,如铃鼓等。
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可以逐渐引入更具挑战性的打击乐器,如木琴、铁琴等。
2.教授学生正确的打击技巧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耐心地指导学生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力度、节奏、音色等方面。
校本研修反思总结报告(优秀7篇)
校本研修反思总结报告(优秀7篇)校本研修反思总结报告篇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校本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进行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从实践困惑出发。
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
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的作好下学期的工作把这学期的个人研修工作做一下总结:1、以自我学习为依托,自悟《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自学、做文摘的形式,了解其内容。
一学期听了许多课,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开拓了教学思路。
2、以教研活动为依托,展示课堂教学。
感受实际教改情况,撰写心得体会,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每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3、在学校领导听课指导时,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真正的拓宽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见识面,不做井底之蛙。
领导们精辟的阐述,从挖掘教材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起点,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讲解,同时结合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行精心的剖析,使我如获至宝,茅塞顿开。
有一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领导们的引领,领导们的点拨,使我能拨开云雾,找到自己的方向,给自己做好定位。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
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校本研修反思总结报告篇2为了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切实搞好我校的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做有思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今年,我校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领教师阅读,转变教育观念1、本学期,我校读书班的老师阅读了《新教育》的一至七章,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围绕阅读思考题撰写读书心得,并贴到学校教研博客。
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摘要:当前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和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职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分数线的降低,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是中考落榜后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在初中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习中也较为吃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和生活性,而且中职数学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未来岗位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学好数学知识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因此,教师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新型理念和方法,发挥数学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引言中职教育中数学教育尤为关键,中职学校开展数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课程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在中职数学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数学教学没有发挥其价值,影响学生思维发展。
1中职数学教学现状1.1学生学习效率偏低职业教育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但由于部分家长还存在着职业教育歧视问题,导致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很多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还存在着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
而数学抽象、复杂的学科特点,又导致学生的学习意愿低下,很少有学生愿意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探索。
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很多学生都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后作业也通常敷衍了事,既缺乏同学间的交流互助,又很少向教师请教问题。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消极应对,在真正需要数学知识时又束手无策,且已经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1.2理论缺乏实践理论再多没有实践都是徒劳,也就没有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通过实践去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在生活实践当中应用,但是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表面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所以,学生不能将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也就没有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主要表现有:(1) 教师主宰。
(2) 主客体错位。
(3) 忽视差异。
(4) 知能脱节。
(5) 重负低效。
(6) 物式灌注。
(7) 追求形式。
(8) 发展畸形。
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化: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诸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有效教学的“致命因子”,再通过实践研究使这些因子逐步得到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有效”。
(3)“课堂教学有效化” :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结题报告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结题报告篇一: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报告邵原二中课题组摘要: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研究意识;进行专业阅读,理论学习,让青年教师尽早成长为学校或高级教育教学骨干,让中年教师成长经验型老师向学者型老师转变;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促成长、校本教研科学化的研究,促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八个一”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师徒结对的帮带活动,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年老师和骨干老师的引领课,青年老师的展示课等赛课活动;利于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以济源研修茶座、济源名师工作室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研修;鼓励老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形式的网络在线培训,让一些中青年老师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去深造学习。
关键词: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一、课题的提出(一)、关键概念的界定中青年教师的界定:青年教师是指由专科和本科院校毕业,刚参加工作不满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在工作中加以提高的教师,中年教师的界定:指参加教学工作在十年以上,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提高和升华的教师。
教育科研的界定:在我国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
专业化: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或说(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
教师专业化:包括宏观角度上的教师职业专业化和微观角度上的教师个体专业化,即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走向专业化的过程,又是教师这一群体为争取实现教师这一职业达到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践与研究》————《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进入21世界,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
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
我们不仅仅是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更要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教育与教学的最佳方案,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中小学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虽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但较多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仍比较缺乏长效的管理与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反思哪些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同时一方面又由于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教学中缺乏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变化和提炼,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
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3.1对教师效能的研究主要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种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另一种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实践教学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践目的(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实践内容(1)企业实习: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项目实践:参与学校组织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科技创新: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方法(1)参观学习:参观企业、实验室等,了解企业运营、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实际操作:在企业、实验室等场所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团队合作:在项目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实践成果与分析1. 实践成果(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成果分析(1)实习成果: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还学会了与同事、上级沟通、协作,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2)项目实践成果:在项目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了项目任务。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想法。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编号: ln0384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报告申请人姓名朱占强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何永洪执笔人:朱占强主要成员:朱占强董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
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
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
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1X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
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
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
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
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
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
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
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
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
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
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
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
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
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
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
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
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
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
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
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
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
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
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
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
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
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
“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
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
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
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
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