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1X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
《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
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
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
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