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 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 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 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 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 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 性疾病。诊断IPFl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 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 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 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 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 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 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 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 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 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
通信作者:周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200080,Email:xzhoIl53@163.corn
何礼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上海,200032,Email:
lixianhe@yahoo.coin.cn
万方数据
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附 录3)。
四、拟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 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IPFI的各自诊断标准可简 要概括为表1。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版ppt课件
-
2019 15
诊断标准-确诊
深部组织真菌感染
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 活检取得组织中,采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丝 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影像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 无菌术下取得标本培养结果呈阳性。
诊断标准-影像学和微生物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IFD诊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判断感染部位、感染类 型、病灶数量和大小、局部浸润,指导CT引导穿刺活检、相应部位支 气管镜检和肺泡灌洗,是CT临床诊断重要参照标准之一。对气道传播 为主的真菌病原菌(如曲霉菌和毛霉菌),多累及肺部和/或鼻窦部,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HRCT)检查具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
-
2019 17
临床诊断IFD
• 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标准及1项微生物学标准
-
2019 18
诊断标准-拟诊&未确定
拟诊IFD
• 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标准,而缺乏微生物学标准。
未确定IFD
• 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临床证据及微生物结果不符合确诊、 临床诊断及拟诊IFD标准。
-
2019 19
在本版诊治原则中,结合我国在恶性血液病IFD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89],在诊断体系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le)及拟 诊(possible),并沿用未确定(undefined)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 则按预防治疗(antifungal prohylaxis)、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诊断驱动治疗(diagnoticdriben antifungal therapy)及目标治疗(targeted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进行分 层和修订。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ppt课件
6
2020/6/10
.
流行病学
HSCT的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发生 率为7.7%,拟诊IFD发生率为19.0%;
allo-HSCT和auto-HSCT1个月内IFD发生率相 近,在移植6个月后,allo-HSCT治疗者的确 诊和临床诊断IFD的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autoHSCT(9.2%比3.5%);
✓ 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血液病化疗患者IFD的 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
8
✓ 有研究报道,确诊和临床诊断IFD且明确病原 学的51例HSCT2治020疗/6/10者中,曲霉菌占36. 例
流行病学
✓ IF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 一,国外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IFD病死率整体 呈下降趋势,但HSCT后IFD病死率仍高达 5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
则(第五次修订版)
1
.
背景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 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 染性疾病。
2
2020/6/10
.
背景
参照: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 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 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等指南 对我国2013年版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7]进行了再次修订。
11
✓ 接受allo-HSCT患者中,非血缘供体移植、粒
2020/6/10
.
目录
➢ 流行病学 ➢ 诊断标准 ➢ IFD的治疗 ➢ IFD的疗效评估
12
2020/6/1➢ 临床诊断 ➢ 拟诊 ➢ 未确定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版)
2018年11月22日
2
参照: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 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 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等指南 对我国2013年版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7]进行了再次修订。 在本版诊治原则中,结合我国在恶性血液病IFD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89],在诊断体系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le)及拟诊 (possible),并沿用未确定(undefined)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按 预防治疗(antifungal prohylaxis)、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诊断驱动治疗(diagnoticdriben antifungal therapy)及目 标治疗(targeted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进行分层和修订。
霉菌
酵母菌
镜检/无菌部位标本
正常无菌部位针吸标本或活 针吸标本或活检标本、组织 检标本,组织病理、细胞病 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直接 理或直接镜检显示酵母细胞 镜检显示真菌菌丝或黑色酵 (如隐球菌见芽生酵母;念 母样菌,伴随组织损害证据 珠菌见假菌丝或真菌菌丝) 从临床及影像学显示的病灶 部 位( 正 常 无 菌 部 位 ) , 无菌部位标本(包括24h内 通过无菌操作取得标本,培 的引流液) 培养出酵母菌, 养出霉菌或黑色酵母样菌 并与临床及影像学符合 (不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头颅窦腔、尿液) 学培养(曲霉菌除外) 不适用 酵母菌或酵母样菌 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版)
由于目前检测血液中真菌核酸的多聚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还缺乏标准化, 仍未推荐为IFD临床诊断的微生物学标准。
从临床及影像学显示的病灶 部通养(不过位出包无(霉括菌正菌支操常或气作无黑管取菌色肺得部酵泡标位母灌本样)洗,液菌,培、无的并与菌引临部流床位液及)标影本培像(养学包出符括酵合24母h菌内, 头颅窦腔、尿液)
学培养(曲霉菌除外)
酵母菌或酵母样菌
不适用
隐球菌抗原阳性
2019年5月4日 15
诊断标准-确诊
2019年5月4日 20
诊断标准-影像学和微生物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胸部CT影像学出现伴或不伴晕征结 节病灶(>1CM)或楔形坏死病灶,结节或实变病灶中出现 新月征和空洞形成,是IFD肺部感染临床标准。
近年来研究表明上述影像学表现为曲霉菌侵袭肺部血 管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伴重度或长时间粒缺的血液恶性疾 病化疗患者。
接受allo-HSCT患者中,非血缘供体移植、粒缺持续>14d、 接受CD25单抗免疫抑制剂治疗、合并糖尿病、未接受抗 真菌预防治疗5项临床指标为IFD相关独立危险因素。
2019年5月4日 11
流行病学 诊断标准 IFD的治疗 IFD的疗效评估
目录
2019年5月4日 12
诊断标准
2019年5月4日 3
目录
流行病学 诊断标准 IFD的治疗 IFD的疗效评估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9)血培养呈酵母菌阳性; Chamilos G,et al.
▪ 毛霉菌:目前只有两性霉素-B 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
GM试验的阳性预测值在曲霉病发病率为5%的人群中为31%,而在发病率为20%的人群中为69%,因此GM试验更适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并
变化,白念珠菌比例减少,上升的: 需连续监测以提高敏感性。
敏感性和特异性:确诊和高度疑似的感染病例,
菌名 85-92年 (%) 不明原因的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96h无效者
患者在观察期内存活,IFI 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异常有所改善(霉菌感染病灶直径减少在25%以上),
▪ 卡氏肺囊虫: 2006;91:986-989
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在而是会很快清除. 微生物学证据提示真菌清除,或有定量的标志物检测提示真菌负荷降低(只包括GM试验)。
1981
1986
1991
1996
IFI生前诊断仅为尸检诊断的1/6
念珠菌的发病率与尸检检出率比较
57%
非白色念珠菌
9%
5/23
白色念珠菌
念珠菌检出率构成比
1.5%
175/11802
23/268
住院时检测1
尸检结果*2
* 1999-2003年,对三级肿瘤监护中心血液肿瘤患者的尸检结果显示
念珠菌尸检检出率构成比
学出现新发病灶或原感染病灶加重或扩大,可持续分离出真菌或活检阳性。 可能感染部位符合1项主要或2项临床标准或1项微生物学标准:如:影像学检查提示鼻窦部位侵袭性感染;或血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更新解读
影像学:血管侵袭性 vs.气道侵袭性改变
一项法国的前瞻性研究 (2012)
❖ 入选根据EORTC/MSG标准(2008),诊断为确诊
或临床诊断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N=55)
❖ 基线时所有患者均行胸部HRCT检查,并在HRCT检
查24小时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研究目的:1. 评估患者特征与HRCT表现的关系;
2. 评价患者特征与真菌学检查的关系;
Bergeron A, et al. Blood 2012; 119(8): 1831-1837
影像学:血管侵袭性 & 气道侵袭性
血管侵袭性
气道侵袭性
• 至少一个伴或不伴晕征大结节病灶
• 小叶中心小结节,有/无树芽征,无晕征大结节
Bergeron A, et al. Blood 2012; 119(8): 1831-1837
- IFD<3~5%:不推荐;>10%:强烈推荐预防
• 中国CAESAR研究证据:
- 化疗组:低危患者预防治疗无获益;中高危患者预防获益
-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预防治疗显著获益
预防治疗
•
•
预防治疗获益最大:10–15% = 强烈推荐预防
预防治疗获益:5~10% = 推荐预防
•
预防治疗获益较少:<3~5% = 不推荐预防
指南主要内容
• 流行病学
• 诊断标准
• IFD治疗
• IFD疗效评估
指南主要内容
•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征;危险评估
•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影像学;微生物学
• IFD治疗:
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确诊治疗
• IFD疗效评估
中国IFD流行病学
487-血液病 _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
通信作者: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00044 E mail:xjhr m@ ・标准与讨论・ [编者按]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日益成为导致恶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目前已知引起I F I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曲霉菌属和白色念珠菌,然而非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微生物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规范I F I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国内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参照国外相关的标准,制定出适合国人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现予以公布,供国内广大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在实施过程中对本草案提出修改意见,以供再次修订时参考。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诊断标准一、定义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给I F I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 ORT C/I F I CG)及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的有关标准,对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 F 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达成共识。
定义由宿主因素、临床标准及微生物标准所组成。
诊断分3个级别: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其各自标准如下。
二、确诊I F I(一)深部组织感染1.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的组织中,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
2.酵母菌:从非黏膜组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不包括尿道、副鼻窦和黏膜组织),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或脑脊液经镜检(切片以印度墨汁或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