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阅读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塞下曲四首(其二)》
高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塞下曲四首(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 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 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是秦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 地区。 D.此诗构思上从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场景,而是通 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答案 B 解析 “清新绮丽”错,应为“苍凉空阔”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暗悲凉”。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前四句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后四句表 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空旷苍凉的景 象,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戍边将士的艰辛;后四句将“意气高”和眼前的黄尘 白骨形成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批判。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精心整理《浣溪沙》(宋)XXX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
XXX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XXX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XXX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XXX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XXX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寄意深刻,发人深醒。
5.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蕴含的1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XXX[宋]XXX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到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XXX、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2.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如何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四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四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满分: 42分姓名: 得分:注意事项:请仔细阅读题目的回答要求,将答案正确填写在规定位置上一、单选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 俞文同学要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请根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帮助他按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给(3分)下列作品排序( )①《世说新语》 ②《论语》 ③《天净沙•秋思》 ④《次北固山下》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3分)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既是写景,又对主人公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3. 《观沧海》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 .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 .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分)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抒情,次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3分)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一、练习题(一)《静夜思》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2、“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什么意思?A 怀疑B 好像C 疑问D 不确定3、以下哪句诗描写了诗人看到月光时的感受?A 床前明月光B 疑是地上霜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4、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思念家乡D 愤怒(二)《春晓》1、“春眠不觉晓”中“晓”的意思是?A 早晨B 晚上C 中午D 下午2、“处处闻啼鸟”中“啼鸟”指的是?A 哭泣的鸟B 欢叫的鸟C 受伤的鸟D 睡觉的鸟3、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诗人通过这首诗主要想表达什么?A 对春天美景的喜爱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C 对生活的不满D 对未来的迷茫(三)《咏柳》1、诗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把什么比作了碧玉?A 柳树B 柳枝C 柳叶D 树干2、“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指的是?A 丝线B 丝带C 柳条D 柳树枝3、以下哪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碧玉妆成一树高B 万条垂下绿丝绦C 不知细叶谁裁出D 二月春风似剪刀4、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什么?A 春风B 春花C 春柳D 春水(四)《赋得古原草送别》1、“离离原上草”中“离离”的意思是?A 茂盛B 稀疏C 枯萎D 杂乱2、“一岁一枯荣”中“枯荣”分别指什么?A 干枯和繁荣B 枯萎和生长C 死亡和新生D 衰落和兴盛3、以下哪句诗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A 离离原上草B 一岁一枯荣C 野火烧不尽D 春风吹又生4、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谁而作?A 友人B 亲人C 老师D 陌生人二、答案(一)《静夜思》1、 A。
《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
2、 B。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好像的意思。
3、 B。
“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描写了诗人看到月光时好像地上结了一层霜的感受。
4、 C。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春晓》1、 A。
“春眠不觉晓”中“晓”指的是早晨。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附答案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野望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1.本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诗人;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黄鹤楼 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9.“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2.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B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C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D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1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参考答案一、1.唐,王绩;2.孤独抑郁3.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4.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5.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6.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7.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8.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二、1. C;2. B;3.岳阳楼、滕王阁;4. 寂寞、惆怅5.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6、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7.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8.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9.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三、1.诗人自己2.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3.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4. D5.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6.“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7.燕然8.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9.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10.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共2分11.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四、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评分:每空1分,共2分;3.叙事;思乡;4.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5.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7.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古代诗四首(一)观沧海1、内容: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写作特色:借景抒情,紧扣“观”,把眼前海上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6、炼字:简要说说本诗中“涌”和“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涌”字不仅使人看到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
“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1)思想内容:这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1分),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分)(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赏析及练习检测(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辅导《古代诗歌四首》学习探究与练习(一)《观沧海》1.重点字读音与写法。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2.主要词语解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1.字词解释。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题)复习卷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观沧海》1、曹操政治家2、①以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③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慷慨激昂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答:【翻译+想象内容】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吹过树木呼呼作响,巨大的波涛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6、【翻译+手法+画面+情感】通过描写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出自大海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也是出自于大海之中。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9、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子规(2)通过描写我将愁心寄托给天边的明月,让它伴随我一直到夜郎之西,写出诗人听说友人将要左迁龙标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翻译+诗人的思想感情】5、不正确的两项是(B)(C )6、“千里共婵娟”,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同时明月还有团圆的含义,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7、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思归)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10.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1. 通过描写我将愁心寄托给天边的明月,让它伴随我一直到夜郎之西,写出诗人听说友人将要左迁龙标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翻译+诗人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练习)(统编版)解析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练习1.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并非都是虚写;故选C。
2.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B.“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树木丛生”至“洪波涌起”由静态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D.此诗借景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B.“水何澹澹”意思是: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是动态描写;“山岛竦峙”意思是: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所以该选项中“‘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表述不正确;故选B。
3.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
“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歌四首赏析题参考答案
赏析题参考答案一、.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字。
•1、意为茫茫大漠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2.此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3、“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圆”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二、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诗中有画”的特色)•1、意为茫茫大漠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2.此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3、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1)它具有画一样的构图:近处烽烟,远处夕阳沙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2)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落日,用线条勾勒出形态,概括性极强。
(3)色彩丰富:全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三、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意为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2、这句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既是言事,又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孤寂。
四、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意为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2、这两句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五、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意为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这两句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
3、句中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六、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字。
1、意为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这两句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
3、“随”字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古诗四首阅读赏析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
3.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答: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二.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7.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
8.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像诗人有这样愿望的你能再例举一个吗?答:
三.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请说说句中运用比喻的妙处。
答:
1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答:
1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答:
三.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回答下面的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1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答: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16.这首诗和其他三首古诗《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在表达的主旨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古诗四首赏析阅读答案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4.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5.忧国思家的情怀。
6.D
7.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芨芨可危。
8.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9.C
10.此处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凄凉之景“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凄惨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不幸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的心情。
11.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3.C
14.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6.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杜牧的《泊秦淮》谴责统治者昏庸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