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上怎样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都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培养。

老师在提问时需要有一定的启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为引子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进行数学课堂提问时,可以采用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意愿和兴趣。

老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提问的引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到数学的乐趣。

“小明有5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他们两个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样的问题相对抽象的数学公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二、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如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反问、随机提问等,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三、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问老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拼图游戏、实际计算等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学科,提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老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猜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也可以通过错题订正等方式,促使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提问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六、赞扬和肯定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问,让其深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回答,以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1. 问题引导:老师可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果你有5个苹果,要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引导他们学习如何进行分配和划分。

2. 观察实践:老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一些物品或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

在教室上设置一个小秤,让学生亲手称量物品的重量,引导他们体验实际的数学运算和测量。

3. 知识交织:在提问时,老师可以巧妙地将不同数学知识点进行交叉引用。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cm、4cm、5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样的问题即涉及到了三角形的边长,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计算面积,让知识点得以相互交织。

4. 推理演绎:通过提出一些数学谜题或者推理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

“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5天后是什么日子呢?”这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进行推理和演绎,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 条件设定:以条件设定的方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如果有10个苹果,要分给4个妹妹和2个弟弟,每个妹妹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弟弟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条件进行数学运算和分配。

6. 分层引导: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提问引导。

“3×4是多少?”是适合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而“如果小明有3本书,每本书有4页,那么他总共有多少页书呢?”则是适合于中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分层引导,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启发。

7. 应用拓展:在提问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如果一个商店打六折,一件衣服原价120元,打完折后价格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又能让他们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联想启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实际情境进行联想,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科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经常被认为是一门难以理解和乏味的学科。

然而,通过引入启发性问题,数学教学可以变得更有趣和吸引人。

启发性问题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以及它们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启发性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启发性问题是指那些不能通过简单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得到解答的问题。

它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和传统的习题相比,启发性问题通常更开放,多样,有多个解决路径,并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这种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入新知识:启发性问题可以用来引入新的数学知识。

通过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尝试不同的解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给定一个数x,如何确定一个数a,使得a的平方等于x?"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启发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他们有机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引导性的问题与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解决问题的毅力。

3. 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提出一些有趣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实用性。

这样的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丰富他们对数学的认识。

4. 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启发性问题常常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这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互相学习和启发。

这样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考至关重要。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设计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引入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在教授有关几何形状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你们能找到多少个正方形?”或者,“你们能找到多少个圆形?”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主动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尝试找到不同的几何形状。

二、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我们应该将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问题更具启发性。

例如,在教授有关时间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早上起床后,吃早饭需要多长时间?你上学需要多长时间?你一天中的活动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图表、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来设计问题。

同时,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因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有所不同,既有开放性的问题,也有封闭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鼓励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互相启发,借鉴他人的解题思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供反馈和引导在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并指导他们发现问题的不同解法和思考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六、活动设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而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启发点。

一、问题的启发性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发他们对知识点的思考和探索。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惑,然后一起进行探讨和解答。

2. 关联日常生活在提问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讲解分数时,可以提出关于购物和食物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分数知识。

3. 借助故事情境通过故事情境来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讲解面积时,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面积计算的思考。

二、问题的具体形式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提出:“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正方形?”,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 情境式问题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知识。

在讲解时间和钟表时,可以提出:“如果你早上7点起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学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点,引导他们思考并找到答案。

在讲解整数时,可以提出:“如果-3加上一个数等于0,这个数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找到答案。

三、问题的引导与解决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细心倾听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细心倾听,尊重他们的回答,不轻易打断或直接否定。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启发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启发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启发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的启发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启发学生。

一、故事启发法利用故事来引入数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策略。

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几何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师遇到的几何问题的故事,引发学生关于线段和角度的思考。

二、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思考。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时候,可以出示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掉了其中的3/5,还剩下几只苹果?”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数运算和整数概念的理解。

三、实物模型法通过实物模型的方式来示范抽象概念,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时候,可以用水果或者玩具等实物来展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分数的大小和运算。

四、教学游戏法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并在游戏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数学抢答游戏、数学拼图游戏等,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提高数学能力。

五、多元化表达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数学表达,如口头表达、图形表达、文字表达等。

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几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口头描述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几何属性的理解。

六、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不同商品的面积和体积,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启发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数学常常是一个挑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教师们常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

一、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出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如何用最短的线段将一个正方形切分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正方形进行切割,找到最优解。

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并且培养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探究引导法探究引导法是启发式教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观察、实验和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使他们从实践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以解方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供学生观察和探索。

通过改变方程中的系数,学生们可以发现方程解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解方程的原理。

这样的实践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起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

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数学课堂中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作探究数学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例如,在解决一个长难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和思考各自的思路,并共同集思广益。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促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四、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也十分受欢迎。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下是一些数学启发思维方案。

1. 使用启发性问题引导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如何用最少的步骤判断两个杯子的容量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问题的规律,帮助他们培养出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

3. 设计数学游戏与竞赛:数学游戏和竞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时,可以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 提供数学创新训练:数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地解决。

同时,可以组织数学研究小组,让学生合作进行数学研究和创新。

6. 教学示范与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示范与引导。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引导,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数学启发思维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思考第一篇范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结合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思考进行探讨。

一、启发思考的内涵启发思考,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思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初中数学启发思考的教学策略针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发思考,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3.引导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5.多元化评价: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启发点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通过一些巧妙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启发点可以是一些巧妙的问题设计,也可以是一些生动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愉快地探索和发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常用的启发点。

1. 故事启发: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比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概念。

2. 视觉启发:利用一些视觉工具,在教学中直观地给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

在教学几何时,老师可以用几何模型或图形,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几何形状和关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几何知识。

3. 问题启发: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

比如在教学数学的实际应用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活动启发: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时,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逻辑推理的过程,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故事启发、视觉启发、问题启发、活动启发和启发性示范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解题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解题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解题方法数学学习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解题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解题方法,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

1. 理解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深入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这包括明确问题的目标,确定所给信息的关键点,以及分析问题背后的隐含条件等。

通过逐步梳理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找到问题的关键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这些关键点通常是问题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解答。

3. 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和符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构建数学模型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将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形式。

4. 寻找类比和类推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已知的问题进行类比和类推,来解决新的问题。

通过找到问题之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这种启发式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解题思路,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5. 分解与合成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分解与合成的策略。

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问题,逐个解答。

然后,将这些解决方案合并起来,形成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处理问题,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6. 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一种创新解题的策略。

通过反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从问题的目标出发,逆向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

这种启发式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找到更多的解题可能性,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 不断实践和反思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解决数学问题常常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供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而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套用这些方法,很少有机会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然而,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

一、问题引入与情境创设1.1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如“在一个正方形花坛中,每条边上都有一棵树,如何选择树的位置,使得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最大?”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1.2 情境创设在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园艺师,需要在一个矩形花坛中种植不同种类的花卉,但要求每种花卉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引入2.1 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定义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是指通过启发性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

与传统的解题方法不同,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2 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具体应用(1)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否找到一个特殊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从特殊情况中找到问题的规律,进而解决整个问题。

(2)启发性问题解决方法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 发散性思维的启发
可以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给出一个数列,
让学生观察规律并推理下一个数是多少?又或者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想象有哪些方法
可以把它切割成相同的面积等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启发性的例子
通过给出一个有趣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给出
一幅图片,上面有几只鸟正好分成两支队伍,再问学生哪一支队伍的鸟多一些?这样的例
子可以在理论讲解前抛出,引起学生的热情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3. 链接现实生活的启发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
三角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中三角形桌子的边长,并计算它的周长。

通过这样
的启发式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5. 启发性的比较
利用比较来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数形关系时,可以给学生两个不同大小的图形,
让他们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并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概
念和关系。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发
散性思维的启发、实际生活的链接、学生思考的引导、比较的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教学法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教学法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教学法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普遍认为复杂且难以理解的学科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数学启发教学法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数学启发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数学启发教学法的定义、原则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一、数学启发教学法的定义数学启发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情境以及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数学启发教学法的原则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数学启发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数学启发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实践。

例如,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数据收集和图表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启发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寻找解决办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数学启发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数学启发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提出启发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整数运算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一个负数与一个正数相加,结果会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探索。

2. 创设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

一、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的概念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是指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发现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具有启发性、富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二、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的应用方法1. 合理设计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合理设计问题。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提供思考空间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 分析和评价解题过程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解题策略,提高解题效率。

三、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的效果评价在数学启发式问题解决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

通过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解题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思考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思考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思考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启发式思考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启发式思考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试探、推理和总结,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和发现解题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问题探究、模型建立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学习中的启发式思考方法。

一、问题探究启发式思考方法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条件和要求。

学生需要仔细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并提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

在问题探究阶段,学生可以运用启发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等。

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若甲、乙两人的年龄相差5岁,他们年龄的和是35岁,请问甲、乙两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即从已知条件的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首先,知道甲、乙两人的年龄相差5岁,假设甲的年龄为x岁,那么乙的年龄就是(x+5)岁。

又知道他们年龄的和是35岁,可以得到方程x+(x+5)=35。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就可以得到甲、乙两人的年龄分别是15岁和20岁。

二、模型建立启发式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选择合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将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

通过建立模型,学生能够将问题形式化,提高问题的抽象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几何问题:“某个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和一个正方形,其中圆与正方形共边,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可以先绘制出问题的示意图,然后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来解决问题。

由于圆与正方形共边,可以知道正方形的底边与圆的直径相等,即正方形的边长为2r。

三、解决方案启发式思考方法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各种思维策略和解题技巧,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学生可以通过试探、猜测、验证的方式,逐步接近问题的解决方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问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启发问题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启发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启发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设计、启发方法和实施技巧等方面,探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问题。

一、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数学启发教学的关键步骤。

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适度:问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设计,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太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太难的问题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2.问题的开放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有多种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避免只有一个固定答案的问题,限制学生的思维。

3.问题的情境化:问题可以设计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比如,可以将数学问题与游戏、图画等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二、启发方法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启发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启示法:通过引入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教学二位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两个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十位数的概念。

2.对比法:将两种不同方法或思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区别和联系。

比如,教学加法时,可以将竖式加法和集合加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启发提问法:通过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问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步骤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探究法: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或工具,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比如,通过给学生一副算盘,让他们自己操作,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

三、实施技巧在实施数学启发教学时,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启发式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并阐述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启发数学启发是指通过具体的事例、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有趣的角度,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数学启发:1. 提出有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建筑、绘画等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3. 引导思考: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用最小的次数在大群人中找出一个不同重量的硬币?”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启发式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自己的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交流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

数学启发思维方案在当今社会,数学是一门被广泛关注的学科。

然而,数学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和计算方面,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被忽视。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启发思维的数学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提出一些针对数学启发思维的方案。

一、启发性问题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提出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提出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思考并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游戏与竞赛数学游戏和竞赛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和竞争,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数学方法予以验证。

例如,数独和河内塔可以作为数学游戏的例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三、数学建模实践数学建模实践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

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市交通流量的模拟建模实践,使他们不仅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梳理思路。

通过绘制数学思维导图,学生们可以将复杂的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化整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思维导图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思维框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

五、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数学思维启发的机会。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数学学习软件和在线课程等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无时间和空间限制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也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启发思维方案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上怎样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时下新课标的指引下,老师们越来越多地选用发现学习法,以适应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要求。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就是说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引导。

因此,在学生发现知识之前的问题是否能启发学生去进行探究活动就显得相当重要。

数学课中怎样才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呢?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了:
一、在学生认识的“瓶颈”处提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真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本知识前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瓶颈”。

什么环节学生理解有困难,理解这个困难的环节可分解为几个层次,各应设计什么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比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在课的开始就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哪种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有关系呢?为
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几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化归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接下来的实验在研究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时,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为了学生准确认识等底等高条件下二者的体积关系,这时设计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比较圆柱和圆锥的什么?你选择什么样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做3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怎样?通过这一串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能很好地找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就得不到这个体积关系。

二、在学生表现的精彩处提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作为老师有时暗自激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老师一番赞扬或全班同学鼓掌欢迎,这一环节算结束。

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强化的是答对就得表扬,而不是为什么答对了或得到正确答案的思考方法是怎样的。

因此这时,如果老师能在这精彩处追问:做的好,你是怎样想到的?对于回答问题和听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大有裨益。

同时由学生讲解,能达到更广泛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次解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路,小明前一半时间每分行6米,后一半时间每分行4米,这条路共有300米,请问小明行
后一半路用了多少时间?班上小伟同学独立思考后是这样解答的:300÷2=150(米) 6﹕4=3﹕2300÷(3+2)×2=120(米)(150-120)÷6=5(分) 120÷4+5=35(分)小伟展示了他的算式后,老师说:做的真好,你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呢?小伟详细地汇报了从理解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及运用了正比例知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解答的接替思路,使同学们非常佩服,表示要像他一样不怕困难,勇于思考。

三、在学生的错误处提问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对;还应该知道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

因此,学生做对了要问为什么,那是了解问题“是”的一面。

而“非”的一面正好利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犯的错追问:做错了,你是怎样想的?这样,不仅让犯错的同学明白自己出错的原因,也给暂时未犯错的同学提个醒:他这样思考是错误的。

让其他同学吸取教训,同时从反面强化正确的思考方法。

在计算圆锥体积时,总有学生忘记乘,这时就得问问他,不乘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计算圆锥体积要乘?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清楚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后他便不会再错。

四、在学生表现的差异处提问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同学们经常会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不能简单地只把这些不同的方法列举了事,而应该追问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找出运用方法的本质,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思想的高度。

教学《数学广角》,两件衣服搭配三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法?学生就有这样的做法:①分别用一件玩具衣服去配三条玩具裤子,各配三套,共搭配六套;②在书上的两件衣服和三条裤子图片上连线,每件衣服各连三条裤子,共搭配六套;③用上衣1、上衣2、裤子1、裤子2、裤子3的汉字分别代表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再连线,共搭配六套;④用字母a、b代表两件上衣,用字母c、d、e代表三条裤子,再连线,共搭配六套。

但是,得到可以搭配六套衣裤,并没有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真正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六套的答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这就是这节课的精髓:他们都运用了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能做到得到的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同时还可以比较出哪个方法最简便、快速?这样三个问题不仅优化了操作方法,还让学生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

如果可以把课堂中孩子学到的各个知识环节比作一颗颗珍珠,那么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五彩丝线。

愿每一位数学老师用这根丝线为每一个孩子串出知识的项链,照亮孩子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