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具体说,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他地域运动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又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2.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它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经济地缘系统和类型区系统等所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

世界经济地域系统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样一个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

3.经济全球化: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文化交流,各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商品种类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资本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4.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前,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1873年经济危机后,加剧了资本主义各企业间、部门间和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新的工业发明创造,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科技革命,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

5.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的不断缩小和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剧烈,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通常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它是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为先导的,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研究与开发应用为主要标志。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四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四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四章跨国公司区位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本章主要介绍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动因,熟练掌握相关理论。

掌握投资的区位选择,了解直接投资对于经济的影响。

◆知识点整理一、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是由弗农(Verno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得空间变化。

理论把农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1)新产品阶段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家的都市中心,原因:1.较高的科技水平;2.良好的通讯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3.较高的消费水平(对新产品提出要求);(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设计和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用已有的技术从市场其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

2、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跨国公司学者邓宁提出。

用3种优势来解释跨国投资(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

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他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联环节)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主要内容:1.世界经济地理导论: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

2.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的地理格局。

3.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世界产业布局新趋势。

4.理论专题1:演化经济地理学5.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

6.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世界的城市化;全球性城市的形成;全球性城市的等级结构。

7.理论专题2: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从理论到应用;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8.世界汽车工业地理:汽车全球生产网络;汽车的国际贸易。

9.世界ICT产业地理:ICT产业及其发展;ICT产业的生产布局;世界主要ICT产业集群.10.理论专题3:国家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致胜;国家优势的钻石体系;政府的角色; 企业的议题。

11.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世界金融业概况;跨国银行的全球金融网络;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分布。

12.世界农业生产与供销格局: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世界农产品贸易和供销类型;世界农业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动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4.欧洲与欧洲联盟: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地理环境;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渊源;欧洲推动一体化的国际背景;欧洲一体化的历程。

15.北美洲与NAFTA: NAFTA的地理环境概况;NAFTA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中的美国。

16.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行政区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特征。

17.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地理环境与人文概况;区域经济总体特征;区域经济差异18.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澳大利亚;新西兰。

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大纲讲解

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大纲讲解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世界经济地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类型必修开设学期 6学分数 3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世界经济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中学地理师资所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世界经济地理是把世界作为经济地域巨系统,把各国、各地区作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来研究的。

侧重于研究它形成发展的条件、地域产业结构、区域构造类型和经济地域系统,着重探讨几者的地域运动与地域组合规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它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外为中用,为合理地组织我国的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为加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同时,这门学科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地了解世界、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域经济现象产生的条件,思考地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三)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小测验、期中考查等;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陈才等《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2.主要参考书:杜德斌等《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1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同时标有“△、○”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点1.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地理意义(P5)答: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世界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有着重大影响。

它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各自独立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

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使之后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金银和把非洲黑人奴隶供给美洲市场成为可能。

使新大陆与旧大陆间农畜产品种类的相互交流、补充成为现实,并对世界产业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如原美洲的玉米、可可、番茄、马铃薯、向日葵、烟草、橡胶、木薯、火鸡等,逐渐被引入旧大陆;而旧大陆一些原生农畜品种,也在新大陆广为传播。

同时,它也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逐渐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域。

2.世界第一产业的现状及主要特点(P35)答:现状:各洲、各国的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低,而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高,各占世界农业人口比重差别更大。

特点:(1)农业产值增大,地位下降(2)农业结构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3)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同(4)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5)农业地带性明显,地域差异大3.试述世界五大工业地带(P60)答:(1)西欧工业地带:以重、化工业为中心,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部门最为重要,钢铁、机床、船舶、电力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北美工业地带: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很发达,部门齐全多样,系统完整,尖端技术和高科技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3)东欧工业地带:以重工业为主(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重化工业为主,汽车、钢铁、炼油、造船(5)亚太东部沿海工业地带: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组装工业,基础资源型,技术密集型4.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区域中心位置(P139)答: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杰出的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也十分理想,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高居世界第五位;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电子、炼油和造船三大核心部门;投资和金融中心:政局稳定,法规健全,居民文化素养高,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并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访以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此召开。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三、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1、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演变记述阶段: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条件及分布分类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说明阶段:世界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2)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现实界定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3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的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地域单元;内容:三大板块:条件要素研究、结构功能研究、构造类型研究;2、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第二,分析和研究世界及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与条件要素的组合关系;第三,分析和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类型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第四,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区域问题研究和分析;四、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性质1、学科特点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2、学科地位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3、学科性质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属于自然科学;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我们认为:属于社会经济学科;第二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一、经济全球化1.定义: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支撑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三、掌握经济全球化含义、动因和主要表现形式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2、动因:科技进步带动的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有力的推动者;冷战结束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扫除了障碍;3、主要表现形式: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活动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4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四、掌握世界经济地域的基本格局基本格局: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二元对立构成了世界经济地域总体格局;2、美国、欧盟、东亚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中心;3、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迅速崛起;五、掌握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1、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人口居民、领土土地、政府组织2、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按民族构成划分国家划分法的国家类型: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共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双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②石油输出国③经济综合发展国家④农矿原料出口国⑤最不发达国家六、掌握综合国力概念、构成1、概念: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2、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科技力;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八、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一)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1.中低纬度指向2.近海岸指向3.平原指向4.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二)大洲尺度的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旧大陆”2.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三地区尺度的人口分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几大人口密集分布区:1.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2.欧洲地区3.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4.其他人口密集区四国家尺度的人口分布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尼日利亚、日本九、掌握民族定义、特征1、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第四章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掌握跨国公司的定义1、定义: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定义的解释: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一、掌握跨国公司的类型划分一三分法1.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如着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2.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3.跨越国境提供各类服务的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例如花旗银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Coopers & Lybrand二两分法根据企业销售额最大的业务所归入的产业分类,可以把跨国公司分为两大类:工业跨国公司和服务业跨国公司二、掌握国际直接投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DI,指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三、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一跨国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1.自然资源寻求型2.市场寻求型3.效率寻求型4.战略资产寻求型5.贸易及分配型6.辅助服务型二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1.集中于东道国经济中心区2..集中于边界地区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第五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三、掌握比较利益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比较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比率;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2、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时期: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产品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四、掌握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一)全球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突出(三)区域内贸易迅猛增加(四)国际贸易规范日趋完善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一)世界贸易从三“极点”向三“极区”格局发展(二)东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南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亮点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一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崛起二中国作为周边经济体市场的壮大第六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五、掌握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规律一市场成为推动农业结构变迁的基本力量二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三现代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地位日渐上升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工商呈一体化趋势五遵循“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原则六、掌握第一产业主要生产部门的生产分布状况1.粮食作物生产分布的特点:第一,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但不稳定;第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1各大洲间产量不平衡;2国家间产量不平衡;3按人均产量计算地区差异悬殊,粮食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粮食生产水平的差异悬殊;第三,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为主;2、小麦的生产与分布状况五大地带1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2小麦的生产分布:主要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温带地区;集中在五个大地带:北半球有四个带二个东西带、二个南北带;南半球一个不连续带;东西带:第一个地带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第二个地带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南北带:第三个地带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第四个地带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自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部;(3)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7个国家;4世界主要商品小麦产区:全球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4个国家;3、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玉米是一种喜温的作物,分布较为普遍,多数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玉米原产于墨西哥,享有“饲料之王”的美誉;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粮食作物的近1/5和1/42玉米的生产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欧洲;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的玉米带;二是中国的平原和盆地;三是欧洲南部平原;3玉米主要生产国:美国、中国、巴西等;4主要玉米输出国:美国、法国、阿根廷等;4、咖啡和茶叶的生产分布状况咖啡的主要产区集中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其中,拉丁美洲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主要咖啡生产国:巴西产量最多世界“咖啡王国”、哥伦比亚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越南等国家;非洲的科特迪瓦等国较为重要;茶叶世界出产茶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生产国: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世界的茶叶的产量中,品种最多的是红茶;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第七章世界能源生产及消费格局掌握煤炭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两大煤炭蕴藏带(一)煤炭资源的分布格局1.世界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储量丰富;2.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且具有不平衡性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世界着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二是北美洲的中部煤田带;3.煤炭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10国,约占世界储量的90%;(二)煤炭工业的生产布局1.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大发展时期1860~1913年稳定时期1914~1950年萧条时期1951~1974年缓慢增长时期1974~1990年2、世界煤炭生产分布特点:战后世界煤炭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3、世界煤炭生产分布格局:生产区域分布格局:集中在亚太%、北美地区%生产国家分布格局: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俄罗斯、波兰、印尼、德国、乌克兰;一、掌握石油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集中性特征明显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 2、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石油资源的区域分布格局:中东地区约2/3、中南美、非洲;石油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3.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世界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30°N至10°S之间的区域;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二)世界石油工业生产格局1.石油生产的区域格局:中东1/3、北美、前苏联、亚太、非洲、中南美和欧洲;2.石油生产的国家格局: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家;3.基本结论: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与储量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世界石油生产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掌握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一世界石油的消费格局1.消费区域格局:北美、亚太和欧洲是主要消费区2.主要消费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3.基本结论: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格局严重错位;世界石油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消费增长迅速;二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1、2、3、第八章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路一、掌握世界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一生产布局显着不均衡全球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集中在东亚、西欧、北美地区三大板块,并呈现“三大板块平分秋色”的格局;世界汽车生产的国家格局: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是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全球汽车厂商生产局:通用系、福特系、克莱斯勒系、丰田系、大众系、雷诺系6大汽车集团;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全球汽车生产“6+3”模式占世界总销量的92%;(二)世界汽车生产格局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差不多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的亚洲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国;拉丁美洲地区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其中巴西产量最高,2004年为221万辆,居世界第9位;四、掌握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1.产品发展趋势:环保节能观念促使世界汽车小型化、节能化;汽车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引人注目;2.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日本丰田公司的“同时同步开发系统”;3.大力开发和采用通用底盘4.汽车零部件向标准化、模块化、共享化方向发展5.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产品竞争力:动力性和燃油效率性技术;行驶安全技术;乘坐舒适性技术;环保节能型技术;6.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第九章世界大工业地带一、掌握西欧工业地带1、位置范围位于欧洲西部;主要包括英国、法国的东部和北部、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意大利的北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各的南部国;2、发展条件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丰富的铁、煤等资源;交通运输方便;经济基础雄厚3、主要产业部门世界工业化最早地区,现代化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目前居世界第二位;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其中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部门最为重要;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地域结构特征与趋势,从内陆指向型布局逐渐向沿海地区发展,战后法、意、荷等国利用进口资源在沿海发展工业;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直接带动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掌握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1、位置范围分布在表日本,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直达九州北部,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地带及其连结地带,共16个县;2、主要部门结构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全地带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约占全国人口、工厂数的6%,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75%和65%;汽车、钢铁、炼油、造船工业发达;近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迅速;属依靠进口原、燃料的加工贸易型,多布局在海运发达的港口,是世界着名的临海工业地带;第十章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一、掌握金融业的概念和特征金融业定义:金融业则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特点: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经营性;二、掌握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1.经营模式的全能化2.服务方式的电子网络化3.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化4.后台管理功能的地理分散化三、掌握跨国银行的概念、界定指标、发展特点1、定义: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2、界定指标:①资本实力:跨国银行的核心资本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②境外业务情况:要求其境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应占较大比重,且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支行,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境外工作人员;3、发展特点:拥有庞大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采取全球经营战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四、掌握金融中心概念、分类、离岸金融中心概念1、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是指这样一些城市和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时区和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地和金融清算地;2、分类:根据金融中心业务涉及的地理范围,金融中心可以分为四类:国内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球性金融中心和境外金融中心;除了第一类以外,其余三类都属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范畴;3、离岸金融中心概念: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标的,以非本国和地区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非本地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它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规和法律的限制;五、掌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1.多元化的经济基础所在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是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依托条件;首先,金融中心都是在工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基础上产生的;其次,商业活动的频繁开展,达到相当规模;如伦敦,香港;2、优越的时区条件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位于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衍生出来的旺盛金融需求,如伦敦、纽约;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跨境、跨时区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客观上要求金融中心必需处于十一的时区内,以便成为全球联系交易的一环;如东京、新加坡;3、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能使机构间的合作与人员交流成本降低;4、政策六、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第一,地方性金融中心:中心仅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州或省提供服务;第二,地方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心为超过自身地理范围的国内其他区域提供金融服务,但还不是全国性金融中心;第三,全国性金融中心:为本国境内客户提供服务第四,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本国或相邻国家客户提供服务第五,全球性金融中心:中心与世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联系,为全球各地区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第十一章世界交通运输网络一、掌握集装箱运输含义、特点1、含义:集装箱运输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2、特点:①高效益②高效率③高投资④高协作⑤多式联运二、掌握国际多式联运含义、组织形式1.含义:是指按照国际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货地点;2.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A海陆联运B海空联运C陆桥运输三、掌握大陆桥运输含义、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1、含义:是指使用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2、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北美大陆桥运输路线;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新欧亚大陆桥运输线;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特征1、概念: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特征:主体是主权国家;目的是共同繁荣;发展有明确顺序;相似性和排他性;二、掌握关税同盟理论1、关税同盟理论theory of customs union主要从关税同盟组建之后将产生的经济利益这个角度论述一体化对全球福利的影响;2、关税同盟的效应“贸易创造”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壁垒后,同盟建立前由国内生产转变为同盟建立后从成员国进口,这意味着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贸易转移”又称贸易转向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来自成员国的进口取代了原先来自同盟外的成本较低的进口,成员国的贸易发生了转向;三、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因机制(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二战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往往是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受到其他国家或集团的威胁而导致的;这种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技术与经济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加速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为打破国家边界对资源配置的地理限制提供了条件,逐步在地理上相互邻近、在经济上密切联系的一些国家间,实现对资源的跨国配置以及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规则的国际联合调控;。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16课程名称:世界地理英文名称:World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学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专业基础课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它是在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运用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等方面,认识并理解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区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世界地理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1.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结构的基础理论,阐释世界地理问题;2.以全球化及其问题为背景,了解地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新的世界经济动态;3.以具体区域的特征或个性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和分析区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景观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以世界不同区域为对象,运用综合的观点研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发展规律。

世界经济地理教案-英国

世界经济地理教案-英国

第五章欧洲第四节英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英国的人口特征和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重点分析经济兴衰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把英国经济发展历程和中国的近现代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英国19世纪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难点:本节课内容除了与经济相结合也与世界近现代史相结合,在教学中注意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确定的依据:①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教学中的映射。

②启发式教学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在教学中的反映。

③启发式教学是教学中同时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反映。

2、讲授法教授新知识主要还是靠讲授法。

确定依据:学生一贯是靠讲授法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通过老师流畅的语言,准确的表达,结合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英国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口特征形成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部门的基础。

(学生活动:利用黑板板图学生上来填英国周边的海和海峡,复习上节课讲解的英国自然条件特征。

)【讲授新课】:这节课我们介绍英国的人口特征和经济发展历程。

(二)人口特征:人口总数5882万1、人口稠密,但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公里,属世界人口稠密的国家。

(学生活动)读书181页图5-2 英国人口、城市分布图,找出英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大不列颠岛的中部到东南有一条世界人口密集区,北部和西部人口密度小。

从经济原因上说,大不列颠中部和东南地区资源丰富,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发达,因此吸引人口聚集;北部和西部地区,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落后必然会有人口外流趋势,人口密度小。

再从民族构成来分析,英国实际上有四个民族,生活在大不列颠中部和东南的是英格兰人,北部和西部分别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

(推荐)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思考题

(推荐)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思考题

(推荐)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思考题《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思考题“前言”部分1、关于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有几种表述?你认为应如何表述?答:目前流行的有四种表述,第一种认定是研究地域人地关系的学科(等同于区域人文地理);第二种认为是研究一定地域的产业分分布(布局或配置)的学科;第三种认为是研究一定地域产业发展条件、特点的学科;第四种认为是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学科。

我认为陈才教授的观点较为全面,他认为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分布条件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

2、名词解释经济地域: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它是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的经济有机体(实体),它是由工、农、交等及城镇组合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

它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和各种规划区系统等所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紧密联系、互为制约、相互交错,统一于世界经济地域巨系统之内。

3、经济地域有几方面的属性?你认为还有哪些属性?答:经济地域具有: 一社会经济属性;二整体性;三系统性;四层次性;五开放性;六类型多样性。

第一章1、名词解释世界经济地图:是指反映经济现象分布、规模、演变和相互关系的地图。

地理大发现:14C和15C西欧商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为了寻求更多的黄金而逐步探索新航路,他们在15C末和16C初绕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线的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等几大事件,人们称为“地理大发现”。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简写)即国民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或月)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之和,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最能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生产规模和水平,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和活动的最概括、最的指标,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GNP=GDP+国外劳动者报酬净额+国外财产。

《世界经济地理》PPT课件

《世界经济地理》PPT课件
2. 西方国家的历程:海运─铁路─公路 20世纪20年代,铁路独占熬头 30年代汽车增多,公路地位变得重要起来 二战后,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集装箱、多式
联运、陆桥运输等。 3. 趋势:高速化、便捷化、网络化。
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特点:集中、大宗、便捷。平 安、全天候。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铁路运输的开展特征
大陆桥〕
中国高速公路正在迅猛开展。目前年
均建立速度到达2万-3万公里/年。
航空运输
特点:由飞机、航空港〔机场〕和航线 三要素构成。运输速度快、直线距离短、 平安准确、可跨越自然障碍,根底建立投 资比较少等。一般运输小批量、高时效的 贵重物品;客运居主要地位。
世界商业性航运开场于1909年。目前, 全球客流量22亿多人次,货物4500万吨, 年增长5%--6%。北美绝对领先,载客10 亿人次,货物2100万吨。
(3) 高速化:
1961年,巴黎---里昂高速铁路,时速:270 公里;1989年巴黎---大西洋高速线,时 速:300公里;1985年研制双层高速。
日本196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路“新干 线〞〔东京---大阪〕,时速210公里,之 后,又建成东北“新干线〞〔山阳-东 北〕,1997年,开通东京---长野“新干 线〞,时速275公里。在全国推行“一日 活动圈〞新干线规划。
主要航线:北大西洋航线〔美国与西 欧〕;远东航线〔西欧和中东〕;北太平 洋航线〔远东与北美〕;北美-南美航线; 西欧南美航线;西欧-非洲航线;西欧- 东南亚〔奥新〕航线、远东-奥新航线; 北美-奥新航线。分布格局是:以北美、 西欧、东亚为结点,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呈假设干条带状,绕地球组成一个环,然 后,再延伸到南部三洲。
《世界经济地理》PPT课 件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它们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对资源分布和利用的影响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地理环境会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寒带地区气候寒冷,适合发展林业和渔业;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港口和海洋资源利用;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水资源利用和旅游业等。

2.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从而影响种植业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规模化、现代化等方面也有影响。

3. 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海拔高度较高的地区适合通过水力发电等方式发展轻工业;而交通、通讯和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地理环境限制。

4. 地理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城市化进程也有着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条件对城市的规模、布局、行政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地理区划世界经济地理区划是根据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将世界划分为若干区域。

目前世界经济地理区划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1.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根据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可以将世界划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三大经济发展水平区域。

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工业化程度较低,但有一定工业基础并在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不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非常贫困、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

2. 根据地理环境划分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划分为寒带、温带、热带三大地理区域。

寒带主要是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适宜发展林业、渔业等;温带主要是指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地区,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热带主要是指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适宜发展热带农业等。

世界经济笔记

世界经济笔记

文化发明较高:
印加玛雅文化——尤卡坦半岛。
非洲西北部丝绸之路表征经济发展与地域间的交流。
二、资本主义时期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演变:
(一)历史阶段的划分:
地 理 大 发 现→过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巴黎公社→帝国主义→一战→二战
(15th 末到 16th 初) (1640~1688)
(1871) (1914~1918)(1939~1945)
-2-
第一章 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
第一节 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世界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
(一)原始社会时期(300 万年——BC2000 年):
特征:
人口少、时间漫长、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渔业、采集,动力为人力,工具极其简单,木棒、石器),
活动空间小(旧大陆的暖热带)、经济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原始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奠基
特征:手工业分化商业 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工具:铜、青铜、铁(开始金属矿藏的发展)。
早期科学(天文、哲学、建筑、艺术、医学、数学)。
社会分工(第三次在早期)。手工业中分化出商业(表明生产力水平有明显的发展)。
旧大陆: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人类生存空间扩大)。
地域分工初步体现(特征:物品流向单向、由行政区进贡)。
(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演变:
1.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前提:
(1)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能源)。
-3-
(2)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3)大量的货币资本。 (4)世界市场。 2.资本原始积累的源泉: 对内:西方的圈地运动(自由劳动者、资本集中、市场)国债、公债。 对外:战争、殖民掠夺。 3.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界对 15th 末~16th 初欧洲航海家发现新航路和新大陆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对世界产业革命和经济联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新航路发现: 葡萄牙人,狄亚士,1486~1489 到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 到印度。 (2)新大陆发现: 意大利人,哥伦布,1492 横渡大西洋到西印度群岛的华特林岛。 英国人卡波特 1497 从英国到加拿大纽芬兰南部。 (3)环球航行: 1519 年 9 月 20 日,葡萄牙人,麦哲伦、塞维利亚西→西→1522 年 9 月 6 日经过麦哲伦海峡到菲律 宾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又从好望角回到原点。 影响: (1)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独立发展格局,世界整体初步面貌呈现,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 系的范围。 (2)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开启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海外源泉,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3)导致世贸中心和航线的转移,欧洲的经济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生产 分布格局的变化。 (4)新、旧大陆间的动物、植物品种开始交流,丰富了世界农业内容,改变了世界农业的部门分 布格局。 (5)改变了世界人口地理格局,为世界语言、宗教地理格局奠定基础。 (6)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形成世界市场准备了条件。 (7)证明了地圆学说的重要性。 4.殖民掠夺的几个阶段: (1)封建殖民(15th 末~16th 末): 代表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对象:掠夺贵重金属、象牙、丝绸等奢侈品、香料。 (2)商业资本殖民(17th 前~18th 中): 代表国家:荷兰。对象:贵重金属(金、银)象牙等。 途径:武力、商业(海军垄断海运)建立东、西印度公司。 (3)工业殖民(18th 中后~20th 初): 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对象:以上的和矿石、粮食。 途径:商业贸易、政治统治、军事(即建立贸易公司,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会被先进的取代,同时也要考虑其国家的综合实力。 5.生产力水平提高: (1)手工业普遍的发展起来,其规模也逐渐扩大,手工业的分工协作更深化。 (2)工业当中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 (3)经济联系比以前更多,工业分布向沿河区、森林区集中。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生产力条件:

世界自然地理经典课件第四章——欧洲.ppt

世界自然地理经典课件第四章——欧洲.ppt

4、中欧断块山区: 地形:山地、高原交错分布。 高原: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巴伐利亚高原、沃林高原 山地:施瓦本汝拉山、哈次山、图林根山,黑林山、孚日 山(中部河谷(莱茵河)是断裂带,山地为地垒山脉)。 特点: a、以中山为主。 b、受构造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影响运动差异性明显 ,大部分山地有地垒山性质。 c、受阿尔卑斯运动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升降较大,现 在较稳定。
2、经纬位置 (1)大陆四至: 最南点:伊比利亚半岛 马罗基角(36°N), 最北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诺尔辰角(71°08′N) ,南北跨35°08′不及亚洲的一半(76°)。 最东点:极地乌拉尔山脉(66°10`E) 最西点: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罗卡角(9°34′W),东 西跨:75°44′,不及亚洲的一半。
(2)冰岛: 面积:10.3万km2 ,平均高度600m,现仍有冰盖存在 ,面积13000km2。占有15%是“冰与火”的世界,气候较 冷,冰川有20多个,但冰岛气候并不十分冷。 地热 资源丰富 ,热喷泉有800 多个,大部分水温 在 80℃以上,最高达130℃,该岛的电力来源于地热,热泉 喷高50米;该岛有火山 200多座,由于冰盖覆盖,许多火 山喷冰。 是热岛而非冷岛,主要因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7 月气温长达30℃,首都冷月气温高于北京。许多热带水果 (香蕉、菠萝等)都能在这里生长。 成因: 中生代和新生代时形成。主要受火山影响,现仍在形成 过程中,有27座活火山。
3、第四纪冰川 (1)影响范围:650万km2,南界北纬51°。 (2)时间:3—4次影响最大。 阿尔卑斯山区冰期 东欧平原冰期 北欧冰期(三) 阿尔卑斯山区冰期: 玉木冰期 Q3—瓦尔代冰期 里斯冰期 Q3—莫斯科冰期、第聂伯冰期 明德冰期 Q2—奥卡冰期 贡兹冰期 第四纪 Q1 多瑙冰期 第三纪

世界经济地理(考试版)

世界经济地理(考试版)

世界经济地理资料整理整理者:任雨婷1世界经济的三级格局P22~P25。

三个差异P23~P25。

怎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P23~P25和P322~P3242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P32~P40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P32~P33 动因P33~P34 特征P34~P36 变化趋势P36~P38 演变模式P383科技革命对世界产业布局的影响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工业布局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煤铁复合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大都分布在英国,主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

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

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通讯)能源和物质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

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

4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P50~P51 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P52~P54 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P72~P755分析题:我国外资结构转变的必要性我国外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1).外资的产业分布不合理:制造业过重,农业、服务业过轻。

高中地理 世界地理 第四章 欧洲东部 俄罗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世界地理 第四章 欧洲东部 俄罗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章欧洲东部及北亚俄罗斯学习目标 1.欧洲东部和北亚地理位置和范围(空间定位)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纬位置与俄罗斯气候、河流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3.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与东部开发、中俄贸易4.了解俄罗斯工业分布和特点,农业主要分布和原因重点难点 1.欧洲东部和北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俄罗斯工业分布和特点,农业主要分布和原因学习流程复习导入—探究新知—新知应用—归纳总结—检测学习活动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一)、导入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一、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1.欧洲东部范围:西起东岸,东到。

北起,南到,山之间的欧洲部分。

欧洲东部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人口占欧洲的四分之一。

北亚范围:亚洲北部属于的领土部分(乌拉尔山至太平洋沿岸)。

2.经纬度位置:;3. 地跨欧亚两洲,但传统上称为欧洲国家。

二、俄罗斯1.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西临,西南临,东临,北靠。

经纬度:;。

2.地形地形比较,以为界,以西多;以东多。

地形区:平原、;高原;山地。

河流:⑥⑦⑧3.气候以为主。

其特点是冬季;夏季。

4.河湖:a.欧洲部分:(俄罗斯的母亲河)——源于东欧平原的西部丘陵,欧洲最长河,世界最长河,注入。

上游资源丰富,下游是主要。

b.北亚三河源于西伯利亚南部山地,向北入,水量充沛,富水能(上游),但封冻期长,不利于航行,有现象发生。

c. 湖: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而成。

世界最深湖(-1600m),位于其湖畔。

5.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世界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学习活动二次备课、(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都居世界前列)、(仅次于中国,居第二,分布在欧洲东部伏尔加河和西伯利亚三河上游)(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6.工业:①为主,发展缓慢。

②主要工业部门:、、、、。

③四大工业区——以、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新发展的以钢铁和机械为主的工业区和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7.主要农业带:东欧平原中部和南部,(即河流域和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

高二地理4.7欧洲西部与德国

高二地理4.7欧洲西部与德国

伯明翰 汉堡
华沙
二、自然地理环境
3.水文—(1)特征
读,欧洲西部地形图,结合 欧洲西部的气候分布与特征,描 述欧洲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①河网稠密,流程短。
A伦敦—泰晤士河 B巴黎—塞纳河 C鹿特丹—莱茵河 D汉堡—易北河 E维也纳—多瑙河 F布达佩斯—多瑙河
②水量丰沛,径流季节变化
南北差异大 ③水流平稳,落差小 ④无结冰期,含沙量少, ⑤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
④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三、人文地理环境
2.发达的经济
(2)工业
读“欧洲西部重要工业区 分布”图,描述欧洲西部工 业分布特征,探究成因? 分布:呈“十”字型,自 英国向东经法国、德国到 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南部向南经丹麦、 德国、瑞士至意大利,工 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业中 心多,分布密集。
除了这种划分方法以外,还有一种广义的东西欧划分法,即把欧洲所有资 本主义国家称为西欧,把分布在东部的社会主义国家称为东欧。
读地图册“欧洲西部地形图”,认识主要国家与城市的分布
家 与 首读 都出 名下 称列
字 母 所 在 国
雷克雅
未克 L冰岛



典 K赫尔辛基
爱尔兰
J斯德哥
D 都柏林 荷兰丹麦哥H本哈根尔摩
劳动力、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孤单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
三、人文地理环境
2.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①.欧洲西部是发展资本主义最早
的地方,至今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大 多数为发达国家;
②.工农业生产量大——全区工农 业生产占世界1/3;
③.对外贸易发达,约占世界1/2, 许多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燃料和粮食,出口工业产品 ,每年进出口货物量很大,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本 地区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德国的对外贸易居欧洲 第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的北约国家
北约成员国、伙伴国及对话国
1955年华约成立
冷战后的欧洲(1990年代以来)
➢独立国家增加:部分国家的解体-苏联 (1990)、捷克(1993)、南斯拉夫 (1990)
➢东欧国家的转轨
➢中欧政治地图的变化:德国统一(1991)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欧盟东扩 (28个成员国)、北约东扩(28个成员 国,25个欧洲国家)
不列颠:5世纪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
基辅罗斯:882年建立,11世纪解体;15世莫 斯科公国、沙皇俄国
神 圣 罗 马 帝 国
西班牙帝国1770
(三)资本主义时期
1、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1640-1688,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
宪制
法国:1789-1794年资产阶级大革命 沙皇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 国
政治地图的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 立,部分欧洲国家领土变化(德国分裂、 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亚非拉殖民 体系瓦解,东西方冷战对峙
1935年至1939 年的欧洲局势, 纳粹德国迅速 崛起
北欧:5国
自然环境: 高纬、冰川山地、海岸破碎,温润的海洋
性气候,自然资源丰富 人文环境: 地广人稀,共同的发展历史,相似的语言
、宗教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 发达的高收入工业化国家,高福利;因地
制宜的产业结构
西欧:6国
自然环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西欧平原 人文环境:地狭人稠;近现代起步最早
人文环境:斯拉夫文化与东正教;政治地图的 复杂变化;前苏联时期共同的政治、文化影响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大;重 工业突出,轻工业薄弱;农业发展滞后
第三节 俄罗斯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考: 1、怎样综合评价俄罗斯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 与劣势? 2、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一个内向型(资源型) 经济国家?
➢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产品市场、共同 农业基金)
➢经济和货币联盟(统一货币、财政和经 济政策,共同货币、共同货币储备,全 面的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动)
➢政治联盟:
意义和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推动欧洲的联合
第二节 五大地理区
思考: 1、北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特点有何关系? 2、中欧国家的过渡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南欧在历史上曾经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现在却成为相对的低谷,为什么?
民族构成复杂: 三大语族:
➢ 拉丁语族: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地区 ➢ 斯拉夫语族:南欧巴尔干半岛及东欧地区 ➢ 日尔曼语族(条顿语族):西欧及北欧地区 ➢ 其他族系:乌拉尔语系-匈牙利人、芬兰人等;
高加索语族等,分布在欧洲边缘地区
外来移民:人种和民族构成复杂化,社会问题
(三)宗教构成 基督教:3.6亿人/占世界1/3,其中罗马天主教
德国统一:1871年,普鲁士
奥匈帝国
意大利统一
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政治地图的变化:波兰恢复统一,奥匈 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匈牙利、捷克、 南斯拉夫、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 立,苏联成立,德国丧失全部海外殖民 地、领土缩小
欧盟的内部差异
➢ 欧盟老成员国:15个
➢ 欧盟新成员国:13个
➢ 欧元区:18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 、芬兰 、 法国 、德国 、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 兰 、葡萄牙 、西班牙 、希腊 、斯洛文尼亚、 塞浦路斯、马耳他 、斯洛伐克、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人口超过3.3亿。
其中欧盟老成员国12个
伊斯兰教:14-17世纪,随奥斯曼帝国进 入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南部
基督教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宗教矛盾
二、欧洲的世界地位
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 中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西欧、北欧,第一次和第二次 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长期领先,成为世界经济中 心
1.8亿人、东正教0.6亿人、新教1.2亿人 ➢ 发展: 4世纪,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 7-12世纪,基督教传入北欧和东欧 11世纪中叶,基督教→罗马公教会与东正教会 16-17世纪,罗马公教会→罗马公教会(天主教)
与新教
➢ 分布: 天主教: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西欧、中欧 新教:北欧、英国 东正教:东欧、巴尔干半岛
第 四 章 欧 洲
第四章 欧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大地理区 第三节 俄罗斯
第一节 概述
一、欧洲人文地理特点 二、欧洲的世界地位 三、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四、欧洲的一体化——欧盟
思考:
欧洲的地理环境与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 关系?
一、欧洲人文地理特点
(一)人口地理特点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 人口密度较大,分布不均 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出洲:迁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转轨国家 1990年5月开始按照“休克疗法”的方式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 休克疗法:在承担巨大的暂时经济衰退的风险条件下,
对已有的经济体制实行全面的和迅速的改革,力求在 短时间里度过阵痛,实现彻底的体制转轨 具体内容:放弃国家对市场价格的控制,放弃政府对 工业企业和农场的所有权,放开资金、土地、资源、 人才等要素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出总数约6000万,在新大陆地区形成许多欧 洲移民国家,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人口社会经济构成:发达国家典型特征。高 度城市化-城市人口>70%;第一产业就业人 口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高
(二)种族和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相对单一:显著区别于其他大洲。单 一白色人种(欧罗巴)→以白色人种为主 (99%,印欧语系),多种族并存
▪ 塞浦路 斯 ( 20 04 年)
▪ 保加利 亚 ( 20 07 年)
亚 ( 20 04 年)
▪ 斯洛文 尼 亚 ( 20 04 年)
▪ 罗马尼 亚 ( 20 07 年)
利 ( 20 04 年)
▪ 马耳 他 ( 20 04 年)
▪ 克罗地 亚 ( 20 13 年)
28个成员国 总面积432.47km2。 2011年人口5.02亿,人口密度116人/km2; 2013年GDP17.36万亿$,人均34038$,是世界上第一 大经济实体。
400
卢森堡
300
200 100
0
瑞典 丹麦
奥地利芬兰 爱尔兰荷兰 比利时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斯洛文尼马亚耳他希腊 葡萄牙捷克斯洛伐爱克沙尼亚立陶拉宛脱维克亚罗地亚匈牙利波兰 罗马尼保亚加利亚
欧盟国家2013年人均GDP差异:
以欧盟平均水平33000$/人为100
重要政策
➢关税同盟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一)自然资源丰富 国土面积1707.5万km2,世界第一 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耕地 水资源 矿藏资源:种类全、储量大
(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水热空间分布不平衡: ①以温带大陆性、亚寒带针叶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
热量不足,热量由南向北减少;降水由西向东减少, 蒸发量由南向北递减,水份由南向北增加--水热资 源空间组合不理想 ②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③楔形地带(俄罗斯长三角):波罗的海-黑海-新西 伯利亚之间,主要的商品性农业区,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连续片状分布 ④其他地区:人口经济线状(沿交通线)或点状分布
破碎的欧洲
欧盟东扩
北约成员国:28个
问题:欧洲紧张的稳定→新的动荡。 ➢德国问题:欧洲的德国或德国的欧洲
➢巴尔干半岛问题:历史遗留的民族、宗 教、领土矛盾
四、欧洲的一体化——欧盟
历史发展: ➢ 1944年,比荷卢经济联盟 ➢ 1952年,比荷卢与法、德、意-欧洲煤钢联营
(欧洲煤钢共同市场)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英国:1870年工业占世界2/3,铁、煤炭 占1/2、外贸占25%;1914年殖民地面积 3350万km2 、人口3.9亿。
法国:第二大工业国,1914年殖民地面 积1060万km2 ,人口0.5亿
沙皇俄国:领土东扩,1914年面积新增 1740万km2,达2280万km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
南欧:17国
自然环境:半岛山地,地中海式气候, 资源匮乏,重要的战略地位
人文环境:历史悠久,拉丁文化特色 经济发展:近现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园艺业与果品生产突出;显著的经济发 展差异
东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7国
自然环境:东欧平原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资源 丰富
1942年末 的欧洲, 苏德战争 爆发。
深绿色:珍珠港事变前对抗轴心国的同盟国; 浅绿色:珍珠港事变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浅蓝色:轴心国,包括轴心国强占的国家和地区; 灰色:未受战争影响的国家及地区。
5、战后的欧洲 冷战时期的欧洲(1945-1990年) 两大政治集团对峙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两大经济集团对峙
、殖民宗主国最集中的地区;现代资本 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欧 洲一体化的核心
经济发展:高收入的发达国家;高度发 达的工农业;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 资源的优势
中欧:8国,显著的过渡性
自然环境:东西方向海洋性向大陆性的 过渡;南北方向平原向台地、山地的过 渡
人文环境:欧洲的“十字路口”,语言 宗教的南北过渡;政治经济结构水平的 东西过渡;历史发展复杂、动荡
➢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关税同 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