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它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

然而,英雄暮年,城市的资源逐渐走向枯竭,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遇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九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的中国西部地区还低;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靠省补贴过日子;下岗失业人员达15. 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7%,居辽宁之首;城市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居民达18万人,占市区人口近1/4。

城市出现了大面积采煤沉陷区……中国社科院曾经对阜新进行过一个社会调查,得出八个字:煤电之城,穷得出奇。

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阜新开始了探索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的资源城市转型之路。

二、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伟大历程与阶段成果
(一)八年转型,八年拼搏,阜新取得了经济转型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1、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民经济结束了“九五”时期低速徘徊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曾连续三年居辽宁首位,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4%。

2、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
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12.7%上升到2009年的27%。

3、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29.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7亿元,八年累计完成566.9亿元,年均增长25.2%;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近700个,一大批事关阜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4、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七年累计完成各类国有企业转制326户。

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9年的62.5%。

2009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创汇额分别是2002年转型初期的3倍和6.3倍。

5、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八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9.6倍。

通过经营城市,取得土地出让金3.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1.8倍。

实现了乡乡通油路,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6、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八年累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超过“九五”前全市所有林地面积的总和,森林覆被率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9年的32.1%,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阜新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7、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327元增加到2009年的10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23元增加到2009年的5030元。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14.7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23.6平方米,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过的长新小区就是典型的示例。

(二)阜新的具体方法
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转型以来,阜新一直致力于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构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新型能源、煤化工“三大产业基地”和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

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商贸流通、粮食及公用事业改革取得突破。

阜新市坚持用市场机制运作转型,所有的转型项目都实行了新的机制。

特别是以民营为主推进转型,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

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3、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抢抓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

突出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海州矿和新邱矿区排土场复垦工程完工,矿区绿化面积达到5万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已增加到306天。

在国家的支持下,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告别了沉陷区和棚户区,城市南部和新邱地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先目标,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阜新市始终高举创造就业机会旗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重点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一半以上棚户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就业矛盾有效缓解。

紧紧抓住国家在辽宁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试点的机遇,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规模的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建立了低保大病救助和城市低保分类救助等制度,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转型的进度。

只有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观念更新带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才能有效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转型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在转型中尽管需要国家的支持,但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国家支持为辅。

(二)推进经济转型,要因地制宜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

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打造优势,发挥优势,才能变单一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经济结构,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续替代产业。

(三)推进经济转型,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项目。

只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用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促进转型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力。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扩大开放,才能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根本目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把安置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扎扎实实地搞好就业、社保、安居、就医等民生工程,让转型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转型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推进经济转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善生态环境是转型振兴的长远大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在转型中必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转型。

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抓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增强转型振兴的后劲。

(八)推进经济转型,要注意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

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只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注重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完成好转型振兴重任。

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大计,比如在转型振兴中,要关闭一系列污染较大,对能耗要求较高的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