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表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1、形象引入、重点突破法。
本专题内容存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认知较存有难度,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写作搞铺垫,教师可以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识的四季变化带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认本文重点,既自学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当紧紧把握住这点展开教学。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5).doc
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的介绍说明。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成语六个、诗词八首。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和《参考资料》二,弄清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有哪几个因素,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
3.阅读《看云识天气》,理清云彩与天气之间的联系。
4.观测天气情况,做三天的天气记录,内容包括风力、风向、气温、阴晴雨雪、空气污染指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它告诉我们春天的风啊把春草吹绿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它告诉我们秋天的风啊冷飕飕的,天气转凉了。
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夏天昼长夜短,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诗句我们知道了北方的冬天来得比南方早。
是啊,自然万物中不知蕴涵多少气象物候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探究。
今天就跟我一起来吧!二、新课热身:抢答: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三、合作探究:1、智能储备——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涵的物候现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穿插故事】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昆明市实验中学徐阳教学目标:1、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计划4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摘抄写物候的句子。
2、抄写诗四首。
3、查相关景物的成语、谚语。
二、检查预习分享摘抄内容物候就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物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通过月、露、风、云等的变化来感受物候变化,如候鸟南飞,柳树发芽等都是物候变化的过程。
三、品味古代诗词中的物候1、成语中的物候一叶知秋、繁花似锦、销声匿迹2、谚语蜻蜓低飞要下雨。
3、探究:物候与文学的关系——古诗中的物候,诵读四首诗,勾画反映物候现象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探究结果:祁连山的高致使到了五月,天山也仍然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寒冷。
这个结果衬托将士们所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在这寒冷的边地随时都有战争发生,就连打瞌睡都只能抱着马鞍,一旦战事发生,马上出发。
后两句希望用身挎的宝剑为国杀敌。
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结果:此句上句写出大漠荒凉、壮观的景象,说明风大刮起很过风沙,像汹涌澎湃的浪涛,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想象)用此句来衬托孤城之高,将士们在边塞却见不到内地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奏起《折杨柳枝》自慰。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专题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的光彩简表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知识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某某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自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诗歌中的春夏秋冬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1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专题:气象物候”为主题。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的气象概念、气象条件、天气预报等。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科技文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情况、气象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围绕“气象物候”的概念、内容、影响因素及应用展开。
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气象物候”的含义,知晓其相关概念和内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气象物候类型,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3. 了解影响气象物候的因素,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规律。
4.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可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5.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象物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及实地观察四个方面。
1. 讲授:介绍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等,并通过计算、分析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2. 互动交流:利用PPT、视频及图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气象物候的分析、预测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实地观察:到户外实地观察某一气象物候情况,并让学生就所观察的气象物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点。
2.气象物候的影响因素:介绍气象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地球环境变化等。
3.气象物候的应用:介绍气象物候的应用,包括气象物候对农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及特殊气象物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4.交流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诗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计划: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阅读专题材料。
2.收集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课堂学习:一.导入专题,制定教学目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语:大自然蕴藏着“真”,是一座知识宝库;也蕴藏着善与美,给人感悟和启迪。
此次专题学习,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真”,开始发现之旅。
听2 根据预习对材料的熟悉,商定专题教学目标。
讨论。
二.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读本文,找出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有哪些,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自读、寻找。
支架式教学2 组织交流。
交流。
3 组织辩论:天有不测风雨/天有可测风云辩论。
4 请对交流、辩论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像羽毛、像绫纱卷云最高最薄象征晴朗丝丝缕缕地飘浮着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很高很薄无雨雪卷积云卷云像棉花团积云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上午出现傍晚消散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高积云扁球状排列匀称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像白绸幕蒙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高晴转阴住天空像毛玻璃遮低将下雨雪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着太阳暗灰色云块密布更低雨雪连绵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天空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日晕三更雨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doc
专题《气候物象》课题专题《气候物象》课型课时教学R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2. 了解气象候物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人民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木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木专题的学习,学会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导入不标2分钟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天气打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你们知道哪些预测天气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通过看云来识天气的方法。
疑点探究20分钟二、检杏预习三、学习课文(一)自主探究、展示1.本文说明的主耍内容是什么?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來识别阴晴风雨。
疑点探究20分钊| 2.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旬是哪句?木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二)门主合作精读深思,细心品味研读2—6段,具体说明我们该怎样看云识天气,完成下列表格。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名称形状天气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天气晴朗卷积云像鳞波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阅读第四、五节,完成表格:名称形状天气悄况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111 马上就会下暴雨阅读第六节,完成表格:名称云彩情况天气情况晕华虹後拓展延伸5分钟四、品味语言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彖。
请再认真研读第二部分内容,找出文中形彖生动的语句加以评析。
1.运用贴切的比喻:“冇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诵读欣赏《气象物候》教案4(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气象物候》教案4(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1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1,听朗读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2,理解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品析鉴赏: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3.诵读积累。
四.拓展延伸: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教后记课题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创新教案 苏教版
《气象物候》一、教学重点: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规律,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收集气象物候的成语,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了那些含有物候现象的成语和谚语啊?明确:成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春风拂面绿草如茵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高气爽暴风骤雨凉风习习春暖花开风和日丽谚语: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雷打天顶下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开门风,闭门雨。
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旱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目标展示】1.查阅资料,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规律,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新知研习】1.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你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什么现象吗?明确: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2.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呢?明确: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的阴晴雨雪。
3.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4.阅读全文,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形式写作的?(学生边读边勾画,找出关键词。
《专题气象物候》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专题气象物候》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年级:九年级课时:三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课型:讲读课班级:姓名:时间:2010 –9--10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地介绍说明。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会整理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 ) 翩然()单于()蒌蒿()孕育()载途()连翘()河豚()迤逦()縠皱()销声匿迹()棹()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二、合作交流:1、阅读《看云识天气》,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课文按___________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第二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云的种类云的形状、特点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教学后感: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专题气象物候》年级:九年级课型:讲读课课时:三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2010 –9--9 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九上《专题:气象物候》 (二)
课题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2课时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一)诗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
雁下地,就嫌迟(三)成语1、春暖花开2、秋高气爽3、秋风扫落叶4、一叶知秋二、探究练习(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四.拓展延伸: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幻灯片投影)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五.小结: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要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1、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教后记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
2. 能够读懂古诗,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提升目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以下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点缀.轻盈.绫.纱河豚.大雨倾.盆丝丝缕缕.piān然yùn育销声nì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蒌蒿..二、读一读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阻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
预设:学生大体能从文当选出相关语句,师生相互补充。
三、想一想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存。
设计目的:继续解决大体目标1及提升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预设:如文中一些表现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追问: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依照什么顺序排列的?预设:如找到第6段的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引导学生在下文归纳提炼信息。
四、练一练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认真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刻的大体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那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专题气象物候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专题《气象物候》优秀教案目的:1.朗诵体会,明白得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体味,培育学生必然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假想:教学方式: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诵—释疑--赏析—积存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诵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一辈子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转变,习以为常。
但是,若是能够认真观看和试探,就能够够发觉周围事物转变的规律,并从中取得有利的启发。
咱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咱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朗诵感知具体操作如下:1,听朗诵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诵相结合的方式,反复朗诵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2,明白得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明白得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此不难明白得)三.品析鉴赏: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准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明白得?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常年驻守在祁连山上,全然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色;更深层的含义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想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宝贵精神和高贵境遇通盘托出,令人赞扬。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切。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成效?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述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衬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
级上册)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号: 018 日期: 2013-9-28 编写人:温丹头审核人:语文组长复备日期上课日期课题:《气象物候专题》第一课时
【自学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30分钟内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早读课:(30分钟)
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对子间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课堂
导学元素
流程自学质疑环节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互动评价
复备栏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合作策略
内容形式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学问。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身边的花鸟虫鱼、飞云流霞,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A.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B.小组共同体:
(1)抽签:
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2)预演:
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组长带领组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单元一: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顺序、层次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4.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单元二: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单元三:
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看云识天气》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4.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明确:(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打比方
(2)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摹状貌
(3)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打比方
(4)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引用,作诠释(5)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
——列数字
整体感知
互动探究
《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
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总结归纳
积累背诵
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教学反思
【反馈课导学】
“日日清”达标训练检测题
书写等第达成等第
一、大连跟北京的纬度很接近,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是为什么?
答:经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
经度的影响决定于离海洋的远近。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大连近海,所以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比北京要迟开。
二、阅读课文第六节,回答:
1.第六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看云的光彩现象识天气和有关的谚语。
2. “晕”和“华”都是天气的预兆,关于“晕”,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请根据文意,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华”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答:华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为阴雨。
3.作者引用了不少谚语,你觉得用什么作用?
答:说明这是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了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引出了下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主题,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三、阅读短文,回答: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对农业非常重要。
”
2.“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的““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选文第二小节中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答:不能去。
“可能”表示推测,说明结果不是必然的,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温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