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以林黛玉之眼看贾府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林黛玉进贾府》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小说叙事特征
之人称视角及转换
人称转换
●群山围绕流水祈祷,我终于明白,原来凡事发生,必与我有利, 与内心博弈,终能遇见另一个自己。愿你醒来,明月最后清风, 阅尽山河,终觉人间值得。行至新疆,可抵岁月漫长。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我” 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读起来有亲 切感和真实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 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 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 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 景等。作用:从旁观者角度出发,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 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人称变换、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 域;《祝福》卫老婆子转述祥林嫂鲁镇以外的生活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 立体化的表现。 人物内心独白: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他是我见 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鲨鱼。《老人与海》节选部分
●故事套故事 ●听他人讲故事 ●(课时精炼二十九《破规矩》我听三爷讲述剃头爷的故
事)
叙述人称、叙述视角交织转换作用
●一是为了克服不同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各自的缺点,避免了单一 叙述的单调性,使故事叙述自由灵活,使作品呈现出更强的立体 感和多面性,突出文章主旨、丰富情节内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技巧(视角、人称、腔调、语言风格)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技巧(视角、人称、腔调、语言风格)课件


突出特点是打破小说
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 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代表作如《追忆似水年
华》(普鲁斯特)。
荒诞派小说(写意 小说)
小说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 常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又称“写意小说”,典型之作如 选入教材的《变形记》(卡夫卡)。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
创作风格。
风格特征
FENGGETEZHENG
风格类型
典型特征及示例
不以情节取胜,抒情性强,语言优美,重视民俗风情的描写,注意营造氛围,不太执
散文化小说
着于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特点,有散文化的味道 。如选入教材的《百合花》《边城》等。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6)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 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3 叙述视角的作用 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3 叙述视角的作用 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3):叙述视角的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是与叙述人称还是有区别。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

(2)答题角度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母亲①[法〕都德这天早晨,我去瓦莱里安山2看望我的朋友,他是塞纳河国民别动队的中尉。

这天他值勤。

待在工事坑道的入口前面,来回走动,同时和我谈谈巴黎、谈谈战事,以及那些不在场的亲人……突然他止住了话头,那猎犬般的灰色小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他用眼角瞟了瞟刚刚出现在瓦莱里安山平台上的两个身影,示意我看。

那个男人穿着长长的栗色燕尾服,上面配着绿色的天鹅绒大翻领。

他消瘦、矮小,前额扁平,双眼滚圆,鼻似鹰钩,小鸟般的头上满是皱纹,显得既庄严、又愚笨。

此外,他的一条胳膊挎着一只绣花绒布提包,从提包里露出一只瓶子的瓶颈﹔另一条胳膊下夹着一只罐头—-那种一成不变的白铁皮罐头,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再看那个女人,只见她戴着一顶巨大的带有撑边的帽子,从上到下紧紧裹着一条旧坡巾,在褪了色的斗篷的蜂窝状皱领之间,时不时地露出一截鼻尖,以及几缕灰白而干枯的头发。

走到平台上之后,男人停下了脚步,喘着气,擦着额头。

女人没有停下,她径直向坑道走来,我听见她腼腆地要求见见她的儿子,她儿子是巴黎第三国民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

“请您在这里等一下,”哨兵说,“我让人去叫他。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得很快活,转身走向她的丈夫;两人走到稍远处的斜坡边上,坐了下来。

他们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这瓦莱里安山太大了,要找到一个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要塞里挤满了鼓手、号手、来回奔跑的士兵,还有正在换岗的士兵、勤务人员、配给人员、一个被义勇军的枪托打得鲜血淋漓后押来的间谍、几个赶来向将军申诉的农民、飞奔而至的传令兵,以及冻僵的人和汗流浃背的牲口。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 a. 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
的意味。 b. 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
服力。 2.人称交叉: a.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
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 b.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
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
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 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 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 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情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 叙事脉络分明。 ③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细腻、生动、传神。
技法点拨
小说中的特殊视角有: 1.儿童视角
萧乾在《篱下集·序》中说“这不是童话……表现的是复杂的人生”,但他是站在孩 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萧乾《篱下》)
不到一小时,20多个鬼子全被消灭,“我”从此扬 名
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 形象。 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的叙述角度):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作用: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改变了叙述视角,由作者全知的视角,变成了小说中人物黛玉的视角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

小说考题探究(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文章(或文章的某部分)运用第X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的第X段为什么改用第X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④“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人称即小说在叙事时所采用的人称,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的叙述人称会因为实际叙述需要进行转换。

(2)答题方法及角度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

5、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 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 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 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
2、散文结构(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散文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二是形 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是真实的,而散文 结构的小说本质特征仍是虚构性。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①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 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②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③情节过程简明、 清晰。④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
7、框架体结构
西方文学框架体结构,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小说样式,开头一个楔子或一个引子构成 了故事的框架,将一些毫无关系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小故事之间没有关联性,就是靠 这个楔子或引子将它构建出来的,大故事套小故事。主要是承袭了《一千零一夜》的 故事结构,如《十日谈》等。
②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
③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 述。
4、画面结构
画面结构,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 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 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高考语文小说类阅读表达技巧答题思路

高考语文小说类阅读表达技巧答题思路

小说类文本阅读一、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记叙(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使小说张弛有度,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2)叙述方式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文章脉络清晰,照应得体。

2.描写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1)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

又称“直接描写”。

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正侧面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同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2)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之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之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方向 充分理解把握设题内容的特殊性
• 人物:角度人物的身份、内心、感情变化 • 情节:推动发展、氛围特点 • 主旨:情感多样、多角度
四、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作业 课后阅读: 重点关注——“物”的特殊角度及作用
《竞选州长》
谢谢大家!
答案: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 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三、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
•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到:
•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 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 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 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作用思考:感受者 对话式叙述 •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你”的一种抒 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 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理解、 欣赏、责怪等褒贬情感的意味。
例 :《棋殇》 “168” P39
此文交待背景,便于叙事、抒情,将对方的心理变化过程 (高兴--平静--悔恨)较好地展现,有利于明确主旨,便 于读者理解。
• 分析:关键词——“豫备”、诧异、悚然(遭了芒刺一般)、“踌 蹰”、疑惑、吞吞吐吐、吃惊、“支梧”
• 作用: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表明“我”是一个知识分 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 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全文“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作用延展: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 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点
教学目标:
• 1、明确小说的三种叙述角度 • 2、分析三种叙述角度的作用 • 3、引导思考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 • 4、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2、关于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 与分析
教学过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人称: 作用思考:见证者、参与者 例:《祝福》语段: (P15,第3段始)
答案: (1)“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 系的变化。 (2)“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3)“我”是见证者(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 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阅读《捡烂纸的老头》
• 思考: •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祝福》中的两个语段:
3、“林黛玉进贾府”众多人物的叙述
• 采用转换叙述角度 • 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 通过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 写出了 贾母及其他重要人 物外貌特点 • 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 写出了 黛玉的外 貌与风度 • 这样使叙述既具有客观特征,又有叙述主体的主观感情, 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效果很好。
全知视角
小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我” 亲切、真实、抒情、议论
见证者 人物、情节、主旨
参与者 人物(关系)、情节、主旨
有限视角
“你” 抒情(情感变化)、评价 (褒贬)
感受者
有限视角
第三者 旁观者、讲述者 全知视角
叙事自由 客观公正 便于评价
二、典型试题
• 1、《对饮》试题回顾: • “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作用延展: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 作用思考:讲述者、旁观者 例:《祝福》语段 (P17,第四段)
• 内容分析: • 祥林嫂的外貌、背景、特点和工作环境, • 其他人的反应和特点(四叔、四婶)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