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合集下载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含题目和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1.《草原》选自《》作者是,原名,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话剧《》《》等。

课文描绘了,深情讴歌了。

2.《丁香结》选自《》,作者是。

作者目睹,联想起象征着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的感叹,显露了作者。

3.《花之歌》的作者是,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作者从景象,以及,塑造了的鲜明形象,抒发了诗人对。

4.《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选自《》前两句抒写。

后两句是,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有五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家苏轼,字,号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色,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这场雨特点是,表达了作者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选自《》,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字,号稼轩。

词人描摹了一幅,夜色那么,气氛那么,充满了气息,跃然纸上。

疾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选自《》。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颂了。

6.《狼牙山五壮士》选自《》,作者是。

全文可以概括为:——————顶峰歼敌——,字里行间包含着对五壮士的之情,体现五壮士面和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7.《开国大典》选自《》。

本文记叙了,表明了,赞颂了,表达了。

8.《灯光》选自《》,作者是。

本文通过的故事,歌颂了,意在说明,从而激励学生们。

9.《竹节人》选自《》,作者是。

10.《宇宙生命之谜》选自《》,作者是。

本文的文体是,主要介绍了。

11.《故宫博物院》选自《》,作者是。

本文文体是,主要介绍了。

12.《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字。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表现了。

《江南春》选自《》,作者是唐代家,字。

诗中不仅描绘了,而且还再现了,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现了诗人。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两首,作者,字,号,政治家、家、家,之一。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 ②忘操之______________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 ④宁信度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标题中的“戴嵩”是_____代画家.[2]解释下列加点字尾搐人两股间(__________)笑而然之(____________)[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B.牧童见到了《斗牛图》后“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

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

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③之明。

炳烛之明,熟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出自《说苑》,有删减)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沪教版 六年级 文言文

沪教版 六年级 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曲突①徙xǐ②薪xīn客有过③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④。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mò,同“默”)然不应。

俄而⑤,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注)①曲突:使烟囱弯。

②徙:迁移,移走。

③过:拜访。

④积薪:堆积的柴草。

⑤俄而:不久。

(二)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主人家灶上的烟囱砌得很直,旁边还堆着许多柴苹。

客人劝告主人:“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会失火的!”主人装作没有听见。

过了几天,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一起帮忙,终于把火扑灭了。

于是,主人杀牛设宴,答谢街坊邻居,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曾经提醒过他的客人。

假如这个主人早听了那位客人的建议,他家的房子根本不会失火,也就不必破费请客了。

(根据《汉书·霍光传》改写)[1]读文段(一),结合注释,解释成语“曲突徙薪”的意思。

________[2]下列成语与“曲突徙薪”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亡羊补牢B.防患未然C.未雨绸缪[3]请在文段(一)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你家将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4]主人家“失火”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火“幸而得息”的原因是________。

(用文段(一)中的词句回答)[5]读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我们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忘记感激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

B.事发后帮忙救火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就算不得恩人。

C.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沪教版6年级文言文整理.doc

沪教版6年级文言文整理.doc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3.2 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4 词语注释字词解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懂得。

从:随从,顺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

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譬如:好比。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

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进:前进。

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暴:通“曝”,晒。

寒:使……冷。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沪版 六年级第一学期古文解析

沪版 六年级第一学期古文解析

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解析版学而思语文组整理第一单元有家真好每周一诗(1)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作品赏析】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

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

上海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答案

上海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答案

上海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答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草原1.舒庆春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等) 茶馆(或龙须沟等)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由衷的赞叹欢快愉快3.从几十里迢迢外赶来欢聚亲切联欢4.(1)初入草原(2)隐隐有鞭子的轻响(3)(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时间视5.用“是”“也是”两词强调“绿”,可见极目所望,草原到处都是绿色的, 突出草原绿的范围之广.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绿毯,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地再现草原景象,且富有趣味.6.原句反复地叙述干部群众敬酒,我们回敬,将宾主双方把酒言欢,热闹欢快的场景具体、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改句虽然简洁,但意味淡薄了不少,读者感受不到场面的热闹、欢快.7.示例:虽然只有第1段和第2段的部分内容写到了草原景色,但其他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样壮美的草原养育了这样淳朴的草原儿女,让作者一行与草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草原?为题目涵盖了作者对草原及其哺育的民族的赞美.2丁香结1.(1)嚣 (2)簇 (3)拙2.(1)幽雅 (2)妩媚 (3)恍然3.“雪白”意为像雪一样洁白.“莹白”指白得光亮透明.“雪白”侧重于写白的程度,“莹白”侧重于体现白的亮度. 4.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显得俏皮活泼,生机勃勃.5.用逗号加长停顿,突出了“这是丁香”;在“分辨出”后面加逗号,刻意停顿,让读者想象作者似乎正在嗅着校园中淡雅的甜香,然后确认“这是丁香”,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 6.三次写丁香,地点、特点、感受都不相同.第1段在城里街旁,重点写丁香的颜色、姿态美;第2段在校园,突出丁香的颜色美,味道幽香. 这两次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欣赏丁香.第3段写斗室外的丁香,除了颜色美,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丁香在“我”生活、写作中对“我”的陪伴与激励,突出丁香于“我”意义非凡.三段各有侧重,综合起来则体现了作者对丁香的认识和表达情感的深入.7.示例1:删去好.课文最后一段已经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人生的问题就像丁香结一样是解不完的,我们需要坦然面对———明确地体现出来了,没有必要再加上意思差不多的一段了.示例2:删去不好.从前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理应有顺境和逆境, 对于生活中的愁结应坦然接受.末句更体现出作者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既然是“结”也许能解也许不能解,用平淡心面对即可.原文最后一段是对中心的升华,不该删去.3花之歌1.(1)qiónɡ (2)suō (3)yǐnǐ (4)fù2.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3.(1)孕育 (2)赠予 (3)摇曳4.从字面上讲,该句是写花的习性———总是追逐光明,一心向上生长,但诗句又含有深意———揭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一种高洁致远的志向.5.(几乎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花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散发幽香的特点. 6.示例1:“花唱的歌”更贴切.诗中多次用“我是”“我在”等句子强调“我”的身份———花,写出了自己的特点,结尾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启示人类,因此显然是花唱给人类的歌更贴切.示例2:“为花唱歌”更贴切.这首诗是纪伯伦借花的口吻说出了他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花的特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期望人类能够向花学习,因此这首诗是为花唱的赞歌.7.可模仿?花之歌?的句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花草的特点.4古代诗歌三首1.示例:孟浩然唐春晓2.?宿建德江?———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3.(1)A(2)B4.忧愁日暮(傍晚)建德江上(船上)5.(1)暴(骤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6.作者将船停泊在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的边上,四野一片空旷,天幕低垂, 天际线似乎比树还低,清澈江水中的明月似乎就陪伴在旁.描写这样的景观能更好地体现上文的“客愁新”.7.示例:认同第二种观点.作者捕捉明月、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 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正因夜深人静才格外感受到鹊惊、蝉鸣, 这些声音衬托出乡村恬静祥和的氛围.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略1.2.示例:初春的校园已充满了春的气息与无限的生机.花坛中已冒出了新绿,开满了各色绚丽的花朵.你看那榆叶梅,灿烂多姿,清香宜人,在晨露里含羞绽放,在春风里摇摆着娇媚的身姿.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簇簇拥抱.有些花苞已绽放,犹如学长们,用积聚长久的能量迎接新的“旅程”;还有一些才探出新叶,期盼着开放的时刻,如同我们这些六年级的学生盼望着真正地长大成人.春日的校园美丽至极,有花草树木,还有我们.略3.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1.要点:积累材料并能对材料进行归类整理.2.要点:将小组成员对交友的看法和认识简要记录,并进行分类汇总.3.自我介绍应注意:力求简洁,突出特点;力求真实,展现真诚;力求生动,打动听众.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千山1.BC 2.(1)(2)金沙江畔惊涛拍岸(3)五岭逶迤(4)乌蒙磅礴(5)只等闲3.B4.“磅礴”的字典义是“(气势)盛大”.“丸”的字典义是“球形的小东西”.不矛盾.“磅礴”是对高大巍峨的乌蒙山的客观描摹,“泥丸”则是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红军的主观感受———在红军眼中乌蒙山不过是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而已.诗人通过两者的反差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5.“横”,横跨,写出了泸定桥横跨于大渡河上的场景,一个“横”字,尽显泸定桥的气势,以及我军攻取之不易.飞夺泸定桥.6.从内容上,“更喜”包含着对长征一路奋战的回顾和胜利在望的激动.从“千里雪”可见岷山之高峻,远征之难,对红军成功翻越岷山,当然会充满胜利的喜悦,进一步展现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与乐观精神.从结构上, 因岷山是长征途中最后一个天险,故诗人以此来收束全诗与首联相呼应.6狼牙山五壮士1.(1)A(2)A(3)B(4)B(5)A2.(1)A(2)B(3)A3.(1)痛击敌人(2)选择绝路(3)英勇跳崖舍生取义(大意对即可)4.“沉着”的意思是“镇静,不慌不忙”.马宝玉在指挥掩护作战时,并不急于开火,总是等敌人走近了才下令;战斗到几乎弹尽粮绝时,他夺下胡福才手中唯一一枚手榴弹,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将手榴弹保留到最后一刻,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跳崖前,他砸碎了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不留给敌人任何武器;他跳下深谷如同每次冲锋,视死如归.(大意对即可)5.(1)“个”是一个适用性较广的量词,用于人时不带感情色彩.“位”主要用于人,而且含有敬意.“战士”指军队最基层的成员,只能用于本方 (或支持的一方)士兵.“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2)第2段中五名战士刚刚出场,接受了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只用“五个战士”.之后他们以五人面对大批敌人,有勇有谋,奋力杀敌,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在第3段中用“五位战士”表达敬意.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任务,原本可以追上大部队,但为了不让群众和连队主力受到损失,他们毅然选择了登上顶峰,选择了牺牲自己,所以作者在第4段中用“五位壮士”来表达对他们的勇气和品质的敬仰.6.五壮士的言行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最后一段的议论将这种个体身上的英雄气概与献身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的热烈赞颂.7开国大典1.耸盏帜汇擎诞2.(1)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台(2)护城河与白石桥(3)电动旗杆(4)中华门3.(1)群众队伍入场、汇集(2)下午三点整起 (3)典礼开始、毛主席庄严宣告、升国旗响礼炮、宣读政府公告(4)傍晚时至晚上九点半(5)群众游行4.(1)第7段.表达了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2)第10段.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拥戴.(3)第12段和第13段.表达了人们对解放军三军威武雄壮的赞美与自豪.(4)第14段.表达了人们对党、祖国、人民政府和领袖的衷心拥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激动与自豪.5.按“海、陆、空”三军的顺序依次展开;海军侧重于着装的色彩,陆军侧重于不同的装备,空军侧重于队形;这些部队共同的特点是动作整齐划一,精神饱满昂扬,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6.“红流”是指三十万手举红灯、火把的游行群众汇成的两条人流;“光明” 既是指人们手持的红灯照亮了北京城,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光明和希望带给了北京,带给了全中国.本段内容是整个开国大典的尾声,也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化.7.两者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本文第4段先交代广场上队伍汇集的场面,然后着重描写了“铁路工人”与“郊区农民”这两类人群,再总写广场上人山人海的场景.?狼牙山五壮士?第6段先总写五位壮士屹立于峰顶的群像,再重点描写班长马宝玉壮烈牺牲的过程,最后总写了五壮士相继跳崖的场景.(大意对即可)8灯光1.D2.没有.(1)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2)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3)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3.(1)战斗打响前:读一本破旧的书,希望孩子们能用上电灯. 战斗中:点燃书本为部队指路,自己壮烈牺牲.(2)首先,战斗打响前的事件是“我”的亲历,战斗中的事件属于耳闻, 亲历的事件更易展开详写.其次,战斗打响前的事件反映的是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未见过电灯,却渴望能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过上有电灯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份朴实而美好的愿望促使他在关键时刻选择用生命换取胜利.作者希望塑造的不只是一位定格的英雄,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大写的人的形象.再次,战斗打响前的事件与标题?灯光?密切相关.(大意对即可) 4.第一次(第2段),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名路人所说,表达了对天安门美丽夜景的赞叹.它表明多年前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已经成真,引出下文“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三次(第5段、第7段),是郝副营长所说.表达了他对胜利后能过上有电灯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拥有光明未来的向往.5.从内容上看,首尾部分描写的是如今光明、温暖、和平的场景,是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从结构上看,首尾部分反复提到的“璀璨的华灯”正是郝副营长当年憧憬过的画面,它与那本破旧的书画面中的“灯光”一起成为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写作———多彩的活动1.略2.示例:教我们的老师都在为我们加油,在手舞足蹈的同学中我看见了挥着拳头的孙丽.她原是参赛的一员,手部却意外受伤.上一次比赛,我身在场外,恨不能上去拉一把!若更高的嗓音能汇成更大的力量加到她们身上,当时的我愿意挑战帕瓦罗蒂!可我现在才明白,再大的热情我们能感受得到,却改变不了什么.身边的女生表情狰狞,脚步却一寸寸向前移.手上的疼痛已无法用语言形容,却没人舍得放手.(选自陈彦迪?拔河中的成长?.有改动)3.略第三单元9竹节人1.(1)咤 (2)眈眈 (3)鏖 (4)拙2.(2)“斗士”的线被卡住,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3)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创造武器和名号,神气威武(4)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盔甲的时候, 却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不敌对手,对方大呼胜利(5)下课后,我们在教室热闹地搏斗,好不热闹3.“相视一笑”表示我们明白了一点:原来老师也喜欢,也很爱玩竹节人! 她惩罚我们并不是因为竹节人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在不应该玩的时候玩罢了.其中交织着我们内心的得意、自豪与满足———我们亲手制作的竹节人,不仅我们玩得欢乐,它竟然也能得到老师的青睐!4.作者用了五个铿锵有力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拟声词,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出同学们观战或参与其中时的激动之情.5.示例:不仅不会有损老师形象,反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 丰富了人物形象:老师不是只有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一面,也有活泼亲切、富有生活情趣的另一面.10宇宙生命之谜1.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2.中心话题: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1)地球之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2)天体生命存在的条件.(3)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4)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3.前者作者通过“条件一”就可以完全排除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所以作者认为“不可能存在生命”.而火星与地球非常相似,作者通过条件分析, 认为火星难以存在生命;但同时表明,火星岩层中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从全文分析,其实宇宙生命之谜并没有真正解开,而对于火星中是否存在生命,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作者只是说“火星中生命难以存在”.删掉这句话是为了体现科普类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首先,其他星球不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故无须多说,而火星与地球非常相似,两者自转的时间和倾角相似,而且都有四季的交替,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强,所以,关于火星的内容就十分重要了.其次,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也是最多的,因此,作者可能得到的相关探索资料也是最丰富的.所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火星的过程.略6.11故宫博物院1.(1)qìng(2)mù(3)jiǒng(3)xiè2.最后一段中“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一句.3.白石台基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景山4.不能.虽然在讲同一座建筑,但视角有所不同,第5、6段侧重于建筑的形式,第8段侧重于建筑的政治功用、文化价值.这种从外部到内在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合并为一段,会使内容庞杂,条理不清.5.示例:“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第9段),“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第13段).能使读者大致弄清太和殿和中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位置关系,并进一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布局. 6.(1)①材料二②材料三③材料一、材料二(2)三则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示例1:材料一补充了太和殿重建的往事,既丰富了课文有关太和殿的介绍,又让人们了解到建筑落成、延续的不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对其充满敬畏之心.示例2:材料二向参观者简单介绍了故宫,简要说明了参观路线,对参观者而言很实用.示例3:材料三呈现的是一幅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可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故宫,理解课文.12古代诗歌三首1.唐代刘禹锡2.推开门.3.“九曲黄河万里沙”描写黄河绵延曲折大浪淘沙之势.“黄河之水天上来”,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与宏大旷阔,表现出一种静态美.4.C5.借用张骞穷河源见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6.不同意.“千里”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及丰富多彩,若用“十里”则嫌局促无气势.写作———让生活更美好略第四单元13桥1.(1)咆哮(2)狞(3)搀(4)祭奠.黎明,因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在老支书指挥下,经唯一的逃生通道———木桥有序撤离,最后木桥被冲垮,老支书和儿子英勇牺牲..动词“蹿”和用“放肆”修饰的“舔”将洪水拟人化,形象地写出此时洪水肆虐、来势凶猛的情态,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不矛盾,之前他是听从指挥排队撤离,只是没有排到最后面,从这一点看,小伙子面对洪水并未怯懦;后来让老汉先走不仅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关爱,更体现了他的勇敢..老汉和小伙子.前文老汉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最后两人让彼此先走的情节暗示了这一点..“桥”是全村人撤离险境的生命之桥;老汉是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一个代表,也是一座“桥”,一座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拴在一起的连心桥. 以?桥?为题,使主旨更加鲜明、集中.7.最后四段仍采用这种写法,一句一顿,起强调作用,意在引起读者注意, 并充分表现老太太对两位至亲的无限哀思.14穷人1.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或: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1)B(2)A (3)A(4)A、C3.(1)表现生活重压下的沉重心情.(2)表现桑娜的同情心以及不知道该如何向丈夫说出实情. (3)桑娜外表沉默平静,然而内心却不平静,表现了她的兴奋、激动与欣慰.4.B5.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桑娜因担心而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相关.。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首诗,的作者是代家, 字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②九曲:。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

③万里沙:④簸:⑤自:⑥天涯:⑦如今:⑧同: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 表现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呼应,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

"浪淘风簸"写。

"自天涯"形容黄河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描绘出。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借用的典故,表现了的气概.5. " , 。

”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刘禹锡集》,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②九曲:指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虚指,极言其多。

③万里沙:形容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泥沙之多④簸:吹荡⑤自:来自⑥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⑦如今:现在⑧同:一起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所宝以百数_________ 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__[2]请给第①题句子划节奏,并翻译第②题句子。

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处士笑而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B.(戴嵩)常以自随C.(牧童)拊掌大笑D.(古语道理)不可改也[4]文章最后引用“古语”,意在阐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④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①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②说:通“悦”,喜欢。

③廪食(lǐn s ì):官府供食。

④好:喜欢,爱好。

[1]用自己的话说说齐宣王和湣王分别喜欢用哪种方式听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听到“(王)好一一听之”时,南郭处士会怎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完整版)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推荐文档

(完整版)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推荐文档

六上课外文言文 30 篇(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9 分)(苏秦)潦倒而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一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工具。

③股:大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 分)(1)引锥自刺其股()(2)血流至足()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人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高兴却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C.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里有对别人家的主子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 分)14.苏秦从“潦倒而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 14 题(9 分)11.(2 分)(1)取过来,拿出(1 分)(2)脚(1 分)12.(2 分)C13.(2 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4.(3 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下定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的挫折或人生的困境,要勇于自省,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6 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上海(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整理

上海(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整理

六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第一单元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词释】①《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②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③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④居人:家中的人。

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⑤客:出门在外的人。

指元稹。

【诗意】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词释】①见:现。

②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③发:出发。

④意万重:思绪万千。

⑤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想写信又不知怎么说。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第二单元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词释】①新市徐公店:地名。

②篱落:篱笆。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

⑤急走:奔跑着。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波。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池塘:堤岸。

【诗意】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陈太丘与友期①【宋】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②,去后乃至③。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

上海预初语文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

上海预初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汇总1、《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1)《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

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

指元稹。

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6)作:写(7) 见:现【译文】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又怕匆匆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3、《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

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⑺?”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⑻。

”元方曰:“君与家君⑼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⑽之,元方入门不顾⑾。

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丢下。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首诗,的作者是代家,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②九曲:。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

③万里沙:④簸:⑤自:⑥天涯:⑦如今:⑧同: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表现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呼应,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

“浪淘风簸”写。

“自天涯”形容黄河。

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描绘出。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借用的典故,表现了的气概.5. “,。

”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刘禹锡集》,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②九曲:指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虚指,极言其多。

③万里沙:形容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泥沙之多④簸:吹荡⑤自:来自⑥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⑦如今:现在⑧同:一起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

“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壮闭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语文期终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语文期终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8题。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28分)(一)默写(10分)1.,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2. 如今直上银河去,。

《浪淘沙(其一)》3.,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4. 日暮苍山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云外一声鸡。

《鲁山山行》(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4分)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将”的意思是(2分)7.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6分)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1)好.书画()(2)处士笑而然.之()9..翻译句子(2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0.《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2分)A.“所宝以百数”是说杜处士家里有上百件宝贝。

B. 作者用“锦囊玉轴”是从侧面表现杜处士对这幅画的珍爱。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含题目和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所有课文文学常识和中心1.《草原》选自《》作者是,原名,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话剧《》《》等。

课文描绘了,深情讴歌了。

2.《丁香结》选自《》,作者是。

作者目睹,联想起象征着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的感叹,显露了作者。

3.《花之歌》的作者是,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作者从景象,以及,塑造了的鲜明形象,抒发了诗人对。

4.《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选自《》前两句抒写。

后两句是,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有五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家苏轼,字,号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色,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这场雨特点是,表达了作者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选自《》,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字,号稼轩。

词人描摹了一幅,夜色那么,气氛那么,充满了气息,跃然纸上。

疾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选自《》。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颂了。

6.《狼牙山五壮士》选自《》,作者是。

全文可以概括为:——————顶峰歼敌——,字里行间包含着对五壮士的之情,体现五壮士面和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7.《开国大典》选自《》。

本文记叙了,表明了,赞颂了,表达了。

8.《灯光》选自《》,作者是。

本文通过的故事,歌颂了,意在说明,从而激励学生们。

9.《竹节人》选自《》,作者是。

10.《宇宙生命之谜》选自《》,作者是。

本文的文体是,主要介绍了。

11.《故宫博物院》选自《》,作者是。

本文文体是,主要介绍了。

12.《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字。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表现了。

《江南春》选自《》,作者是唐代家,字。

诗中不仅描绘了,而且还再现了,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现了诗人。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两首,作者,字,号,政治家、家、家,之一。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古文阅读。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宫中饮,饮甚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至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

”左右曰:“可罢,改日而猎。

”文侯曰:“不可。

人若无信,岂③能信于他人哉?又岂能治国?”遂行。

注释:①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②焉至:到哪里去③岂:副词,难道、怎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吾与虞人期猎期___________猎___________(2)人若无信信___________(3)遂行遂___________[2]文中“可罢”的“罢”的意思,同现代汉语中“罢工”、“欲罢不能”中的“罢”的意思是一样的,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3]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看了这则故事,根据获得的启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作者相传是________时期的列子。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B.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上海市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一、文言文(28 分)(一)默写( 10 分)1.霜落熊升树, 。

《鲁山山行》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 “烟雨”的意思是 (2 分)7.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B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旋风”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且中“春”字来写。

D . “四百八十”是虚指,强调了庙宇数量之多。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 10 题 (6 分)书戴嵩画牛 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8.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 分)(1) 一日曝书画 ( ) (2) 拊掌大笑曰 ( ) 9.翻译句子 (2 分)2.,时有幽花一树明。

《淮中晚泊犊头》3.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水护田将绿绕, 。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处士笑而然之。

10.同样是“笑”,牧童的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原因是不一样的,牧童的“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 14 题(8 分)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______!”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正确选择下列词语,将大写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太山 B.流水[2]哪句能够证明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古文中用“___”画下来。

[3]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 文言文阅读。

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②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④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河东集》)(注释)①永之氓:永是地名,即今天的永州;氓指老百姓。

②暴:涨水。

③寻常:像平常一样。

④且:将要。

[1]下列加点的字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永之氓咸善游。

(善,擅长)B.益怠。

(益,更加)C.乘小船绝湘水。

(绝,断绝)D.吾腰千钱。

(腰,腰缠)[2]“永之氓咸善游”中“咸”的解释是()A.全;都。

B.姓。

C.像盐的味道。

D.咸阳,秦国都城。

[3]与“何不去之”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永之氓咸善游。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山川之美。

D.何陋之有?[4]读完短文,你觉得导致溺水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是()A.溺水者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B.溺水者爱财如命的本性。

C.溺水者的同伴没有救助他。

D.溺水者没有发挥出平常的游泳水平。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部分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伯牙鼓琴》选自《》,《》又称《》,代表著作。

(朝代)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乎若.()太..()乎鼓琴,巍巍..(),锺子期曰.():“善哉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三部分:翻译文章重点句子。

①方鼓而志在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④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⑤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

伯牙喜欢弹琴,锺子期则有。

2.伯牙将自己的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心志,像的情感,而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3.“善哉乎鼓琴”表现了;“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的描述,更表明他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4.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去世,伯牙“”,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

5.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么做是因为他“”,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6.文章笔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将无形的化作有形的“”,也给渎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答案部分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弹)琴,锺子期听之.(它,代伯牙弹奏的音乐)。

方.(在......时候,正在)鼓.(弹)而志.(心志,情态)在太山..(好啊)乎鼓琴,巍巍..(高..(泛指大山),锺子期曰.(说):“善哉大的样子)乎若.(像)太山!”少选..(一会儿,不久)之间,而志.(心志,情态)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若.(像)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打破)琴绝.(扯断)弦.(琴弦),终身不复.(再)鼓琴,以为..(认为)世.(世上)无.(没有)足.(值得)复.(再)为.(替,给)鼓琴者.(的人)。

第三部分:全文翻译和重点句子圈画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正在弹琴时想着大山,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大山。

”一会儿,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破琴扯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喜欢弹琴,锺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2.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般奔腾不息的情感,而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3.“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4.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5.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么做是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6.文章笔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高山流水”,也给渎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题目部分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书戴嵩画牛》选自《》,作者是代的,之一。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所宝..()以.()..(),好.()书画..()有杜处士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第三部分:翻译文章重点句子。

①所宝以百数。

②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③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④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⑤处士笑而然之。

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本文从体裁上来说应该是一篇“”。

2. 同样是“笑”,牧童的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3.故事讲完,作者才引用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目的。

4.应该如何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5.作者说这句话是“古语”,苏轼用它来阐明,可见这句话是。

6.作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说明。

答案部分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书戴嵩画牛》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宋代的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所..(字画),所宝..(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好.(喜欢)书画..(四川)有杜处士珍藏的宝贝)以.(用)百数.(点数,计算)。

有戴嵩《牛》一轴.(量词。

用于绕在轴上或卷在轴上的东西),尤.(尤其,特别)所爱.(喜欢),锦囊..(用玉作画轴),..(用锦缎作画囊)玉轴常.(经常)以.(把)自.(自己)随.(随身)。

一日.(天)曝.(晒)书画,有牧童见.(看见)之.(它,代杜处士晒得《牛》这幅画),拊掌..(打斗的牛)也。

牛斗力.(力气,用力)在角,尾搐.(抽..(拍手)大笑曰:“此画斗牛缩)入两股.(腿)间.(中间),今.(现在)乃.(却)掉.(摆动,摇)尾而斗.(打斗),谬.(错误)矣。

”处士笑而.(表示承接)然.(认为……是对的)之.(代牧童说的话)。

古语云:“耕.(耕种的事情)当.(应当)问奴.(指农民),织.(织布)当问婢.(女佣人)。

”不可改.(改变)也。

第三部分:全文翻译和重点句子圈画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字画,他所珍藏的宝贝可以用百来计算。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缎作画囊,经常把这幅画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晾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动着尾巴在打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是对的。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本文从体裁上来说应该是一篇“观后感”。

2. 同样是“笑”,牧童的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牧童的“笑”是因为看到《斗牛图》中的牛违背了生活现实.而“拊掌大笑”体现了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3.故事讲完,作者才引用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目的是借古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4.应该如何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织工”.如果是画牛,就应该向终日与牛为伴的放牧人请教。

进一步总结,就是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5.作者说这句话是“古语”,苏轼用它来阐明艺术刨作的规律,可见这句话是有普遍适用性的。

6.作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到百度文库搜索以下关键词,一定会有你最需要的语文资料关键词一: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关键词二: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文篇《一步一个脚印》关键词三: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关键词四: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关键词五:沪教版初中语文30篇重点文言文文学常识关键词六:沪教版语文所有课文重点词语默写关键词五:沪教版语文所有文言文重点篇目带点字全文翻译和中心关键词六:初中重点文言文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如果你使用的是部编教材,欢迎到百度文库搜索关键词: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