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_陈昌来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_陈昌来

有 学 者看 到 q 内部的复 杂 性 和 多 重 性 不 把它 们看 作 单 一 性质 的单 位 认 为 同 一 个
, ,
q
在 不 同 句 式 中可 表 达 不
,
同 的 意 义 不 同 的 意 义 在 形式 上 有 不 同 特 点 因而 有 不 同 的性质
,
.

这 我 们 称 之 为 多重说

、 。 、
,

,
q
的 一 面 特 点 能 表 示 动作 变化 的 趋 向 或 方 向 趋 势
,
:

q

用 在 动词 后

q
的 全 部意 义 0 8 期
,
q
在 有 些 场合 还 有 其 他 意 义 如 抗 战下 去




喜欢 上 文 学

攻下 三座
41

汉 语 学 习 19 9 4 年 第 2 期 ( 总 第
)

山头



说起 来 好 笑



这 问 题 想 来 也 不 算难
、 。



迷 信 开 中 医 等结 构 体 中的 q 都 没 有 趋 向意 义 仅 表 示 某种虚 化 的

,

结果 或 动作进 程 状 态 算 不 得 助 动 词 副词 或 内动 词 趋 向动 词 有 的不 好看 作 补 语 更 算 不 得 向心 结 构 的 中心
,
,
q
,
是 表 示 动作的 趋 向 方 向 趋势 等


含 有 一 定 词 汇 意 义 的词 二 是 认 为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韩国〕辛承姬提要本文在分析趋向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从而勾画出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

0 引言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动词属于这一系统?本文试图寻求答案。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

(1)但若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较容易引起争论。

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

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

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

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

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

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

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

这点与前两者不同。

那么,象“退”“入”“往”这样的动词也都表示趋向,它们是否也应该算作趋向动词呢?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动词?本文在兼顾语义特征的同时,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

一语义特征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辨别趋向动词的基础性条件。

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

比如“笑”,比如“骂”,比如“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一)向背位移趋向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

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

“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

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二)非向背位移趋向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

典型的是“上”和“下”。

论“来”、“去”的运动轨迹

论“来”、“去”的运动轨迹

98论“来”、“去”的运动轨迹张 帆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要: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同特征是“移动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

为避免叙述内容冗杂,这里只就“来”和“去”的移动义及其语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趋向动词;移动义;省略;虚化一、概述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趋向动词研究主要体现在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并一步步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家族相似性”,即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

①这突破了以往以范畴来划分“类”的限制,因为范畴是封闭的。

“趋向动词”是根据[+趋向]语义来确立的,事实上,仅有这点相似性是不够的,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动词也具有[+趋向]语义,如“爬、拔、登”等,这样,趋向动词的范围就很难确定。

另外,从语法特征来看,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语,如:“太阳下去了,星星还没有出来了。

”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窜出一辆奥迪”,“窜出来一辆奥迪”,“窜出一辆奥迪来”。

所以,综合语义和语法特征,将趋向动词定义为:能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能够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

二、“来”、“去”的移动方向(一)古代汉语:《说文》时期《说文·来部》:“周所受瑞麥來麰。

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

”②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

”可知,“来”是一个象形字,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

③从语音来看,“來”和“麥”的声符正是“來”。

“來”字在甲骨文就已假借为“來往”的“來”,古书当中也一般用它的假借义。

《说文·去部》:“相違也。

从大,聲。

”④可知,“去”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来/去”两个词最早表达的空间意义是比较客观的,“来”表达“至,到达”。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赵卫东;李开拓【摘要】由于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的趋向动词这类语法单位的性质、语义及功能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近百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趋向补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趋向动词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句法结构研究.与前辈大师们把“趋向动词”进行整体性考察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多以单个或几个趋向动词为中心进行“散点式”研究,更大的问题是,对趋向补语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人为的“复杂化”.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负”牵引;第二,缺乏符合汉语实际的先进理论的指导.【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6)005【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趋向动词;趋向补语;虚化现象;认知语言学;语料库【作者】赵卫东;李开拓【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吉林132013;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由“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11个有“趋向义”的单音节动词,和上述动词与“来、去”组合而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等17个双音节动词,共同组成了汉语动词的一个相对封闭的附类“趋向动词”类,共计28个。

当它们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时,为“趋向补语”。

由于对汉语语法体系中此类语法单位的性质、语义及功能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近百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

一、20世纪20—70年代后期的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研究上世纪20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版)一书中,首次将汉语中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到、出来、进来、下来、起来……”等带有趋向义的此类动词进行了整体性考察。

趋向动词_上_语法化初探

趋向动词_上_语法化初探

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蒋 华内容提要:趋向动词“上”的语义十分复杂,分别表示动词的趋向、结果、时态、语气,我们认为,“上”的语义从表示动词的趋向到结果到时态到语气,是一个不断语法化的过程。

关键词:语法化;上;趋向动词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5-0045-04 一 引言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上”归为趋向动词,其它大学教材都持同样观点,他们大都从意义出发来讨论“上”词性的归属;上述看法给我们以启迪。

“上”与动词连用,由“上”组成的词语可以用在动词短语之前,如“上车买票”;由“上”组成的词语也可用在动词短语之后,如:“乘车上班”、“打的上课”;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上”用在动词后的用法,动词与“上”组成“动词+上”结构。

对这类结构中“上”意义研究比较经典的有: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基本意义:由低处到高处引申意义:1、表示趋近立足点2、表示由开而合3、表示使某物存于某处4、表示达到了很不容易达到的目的5、表示达到了一定的数量6、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7、表示添加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的解释:1、向上2、两个以上的事物接触到一起3、附着4、得到,到手5、“上”是衬字6、进入某种状态这些研究把“上”的意义分开来研究,很是细致,给我们很大以启迪;但其所分析的意义比较复杂且缺乏系统性,从中也难以发现它们的内部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试着从趋向动词“上”的逐步虚化来研究,以期获得对趋向动词“上”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 “上”的虚化过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很多“动词+上”形同实异,表面上都是“动词+上”,而其实质却大相径庭,根据“V”与“上”的关系,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一)“上”表示“V”的趋向(二)“上”表示“V”的结果(三)“上”表示“V”的时态(四)“上”表示轻松的语气2.1 “上”表示“V”的趋向“上”表示“V”的趋向是指“上”用于动词之后,表示趋向意义。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周一民 语法的规范需要指导规范的语法著作。

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中一个封闭的小类,总数不过二十多个,作用却非常重要。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类,现有的语法论著也未能就其数量范围、轻重音规则和具体用法提供很明确的规范标准,这足以使我们语法研究工作者反思。

本文拟就趋向动词的规范问题谈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多数语法论著把趋向动词描写为一个小的矩阵,即由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起、过、回、开”和“来、去”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矩阵如下:上下进出起过回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起来过来回来开来去上去下去去进出去过去回去开去 其中共有25个动词,“起去”是缺项。

“起去”在北京话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如今无论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中都已完全消失。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大,像《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1980)还列出了“到、到(来)、到(去)”,加注说明“到”只有带处所宾语的时候能加“来、去”。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本,1979)把“拢”和“拢来”也算作趋向动词。

我们认为,“到”虽然从语义上看是表示趋向的,但是同“来、去”不能直接构成复合趋向动词,在矩阵中占不了一席之位。

从性质上看,“到”与“奔、往、向”等词有更多的一致性,视为动词兼介词较为妥当。

“拢”表趋向义是带有方言色彩的,例如“谈得拢、合得拢”是吴语常见的说法,普通话一般说成“谈得来、合得上”。

“拢”在北方话里多是作为普通动词用的,因此把“谈得拢”的“拢”看作结果补语是比较适宜的。

另一方面,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小,问题集中在“开、开来、开去”这三个词上面。

很多语法论著是不把“开”算作趋向动词的,例如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其原因可能是认为“开”在表义上与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

“开”在表趋向时有“分开”和“离开”两种意义,例如“切开”和“走开”。

其共同性是从某一点上分离,应该说还是一种趋向,只不过是逆反的趋向。

现代汉语动词的特点以及种类

现代汉语动词的特点以及种类

现代汉语动词的特点以及种类动词,作为语言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现代汉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句子的谓语,更是表达行为、状态、变化等多种语义功能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动词的特点及其种类,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现代汉语动词的特点1.语义丰富性现代汉语动词的语义丰富多样,一个动词往往可以涵盖多个相关的意义。

例如,“打”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击打”、“打电话”、“打车”等多种含义。

这种语义的丰富性使得动词在表达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2.形态变化有限与印欧语系中的动词相比,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变化相对有限。

汉语动词没有时态、语态和数的变化,而是通过与其他词类(如时间状语、助动词等)的结合来表达这些概念。

例如,“我吃”表示现在时,“我吃了”表示过去时。

3.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非常紧密。

动词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宾语的类型,而宾语的性质也会影响动词的使用。

例如,“读书”中的“读”是动词,“书”是名词宾语;“跑得快”中的“跑”是动词,“得快”是副词性宾语。

4.动词的补语结构现代汉语动词常常与补语结构一起使用,以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状态或程度。

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动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他写得很好”中的“很好”就是补语,补充说明了“写”的结果。

5.动词的重叠形式现代汉语动词有时可以通过重叠形式来表达短暂、尝试或轻松的语气。

例如,“看看”、“说说”等。

这种重叠形式不仅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还使得表达更加生动。

二、现代汉语动词的种类1.行为动词行为动词表示具体的行为或动作,是动词中最基本的一类。

例如,“跑”、“跳”、“唱”等。

这些动词通常具有明确的动作起点和终点,可以与其他词类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句子。

1.1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行为动词根据是否需要带宾语,可以进一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需要带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吃苹果”中的“吃”;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如“跑步”中的“跑”。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表义丰富。

“V+趋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A+趋动”往往少有涉及。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对“A+起来/下来/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结构及语义、语用、A的选择限制、组合搭配。

标签:A+趋向动词结构语义选择限制组合搭配一、引言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X+趋向动词”表意丰富、用法灵活。

其中,“X”大部分为动词“V”,小部分为形容词“A”。

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一直是“V+趋动”结构,而对“A+趋动”结构的研究往往很少涉及或仅作为“V+趋动”的补充来论述。

“A+复趋”具有其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对它的深入分析能够促进我们对“V+复趋”以及汉语语法语义系统的观察和理解。

二、“A+复趋”的结构及语义研究我们发现,前人对“A+复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起来/下来/下去”。

这是由于趋向动词没有完成语法化的历程,在表达时间等虚义上还不太成熟,因此并非所有的趋向动词都可以和形容词结合。

这三者也恰恰是高频使用结构。

覃远雄《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1993)认为只有三种格式:S1:A+起来;S2:A+下来;S3:A+下去。

根据杉村博文(1983)①对下1、下2的划分,将S2分为:S2a:负向A+下1来[+起点];S2b:负向A+下2来[+终点]。

解释了S2有时表示起点,有时指向终点的原因,并认为S1与S2a相似。

将S3分为:S3a:负向/少数正向A+下1去[+继续];S3b:负向A+下2去[+终点]。

所以S3格式可以加少量正向形容词,且只能进入S3a中。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1994)“A+复趋”作为形容词动态化的一种,包括:“A起来”(兴发态);“A下来”(垂临态);“A下去”(延展态)。

文章认为“A+复趋”具有时间性、度量性和抽象趋向性,并比较了三者语用价值的不同。

从使用范围看,A起来>A下去>A下来。

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表现》(199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7)都将“起来”“下去”作为汉语体系统的一部分,前文又增加“下来”,认为三者是非典型的体形式。

现代汉语动趋式结构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动趋式结构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动趋式结构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绪论(一)关于现代汉语动趋式1. 浅谈动趋式的产生关于动趋式的产生,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动趋式产生于先秦。

二是认为南北朝可肯定动趋式已形成。

三是唐五代时期动趋式才形成。

根据实例可发现,“动词+趋向动词”的格式是从先秦时期的通行句法“动词+而+趋动”(连动式)发展而来的。

如“子路趋而出”(《荀子•子道》)。

“子贡趋而进”(《庄子大宗师》)。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动趋式的萌芽产生阶段应该是在两汉时期。

如“王史人持其头来。

”(《史记》)。

王力先生则认为动趋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2. 什么是动趋式要对动趋式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清楚地掌握什么是动趋式。

动趋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动补结构,“动趋式”这一术语最早是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中的《现代汉语语法要点》中提出的。

即“动词+‘趋向动词'” 的构成形式。

其中“趋向动词”是动趋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具有动词的基本特征:表示趋向运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带处所宾语、存现宾语,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等,同时又有别于其它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粘附在其它谓词之后,构成动趋式,用来表动作位移的趋势或动态这类独特的语义。

(二)探讨动趋式的目的及意义正因为动趋式是一个纷繁庞大的系统,难以全面把握,所以虽然动趋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前贤对其研究也是纷繁芜杂,至今在很多问题上仍无法达成共识。

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1.动趋式结构分析(包括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的分析);2. 从趋向补语进行汉俄对比,以期提出教学策略。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研究现状广大的对外汉语教师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对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对趋向补语的教学提出了各种建议。

卢福波(2003)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提出了趋向补语教学的先后问题;吕文华(1999)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主张基础阶段应取消趋向补语下位项目中的非常用语法项目,以便更利于教学;鲁健骥(1984)《从教学法的角度看趋向补语》,统计了使用趋向补语的基本句型,提出了在趋向补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作者:杨德峰来源:《辞书研究》2009年第06期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趋向动词的释义进行详细的考察,发现其中趋向动词的释义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问题,还有释义准确性以及用例方面的问题。

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辞书义项顺序本义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五版”)与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四版”)相比,确实有了不少的变化。

五版除体例作了一些调整外,所有词语都标注了词性,并且对四版中的释义、例句作了全面的审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对趋向动词的释义考察后,我们发现五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四版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五版中除了个别趋向动词的义项、例句略有增加或释义稍有变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五版中趋向动词释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释义准确性问题,还有用例问题等,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义项排序问题五版中趋向动词义项的排列一般遵循着由本义到引申义、由具体义到抽象义这样一个顺序,但是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例如:过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能力、数量充分(多跟“得”或“不”连用)……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来到自己所在的地方……③用在动词后,表示正面对着自己……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回到原来的、正常的状态。

“过来”的本义应该是②,①应该是引申义。

按惯例,应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但此处却先出了引申义,本义变成了第二个义项。

其他的趋向动词,特别是与“过来”相对的“过去”,都是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

二、释义用语问题释义用语不简练、释义用语不一致、释义用语缺乏协调和照应是释义用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释义用语不简练五版的释义总体上比较简练,但个别释义有些啰唆。

例如: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②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

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汉语中的趋向动词“去”“来”上古时期就有,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历史上一直有学者把它们列入动词的范畴。

但是趋向动词在汉语中的语法化问题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它们,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却并不能最终得出一个具有统一性观点的结论。

首先,趋向动词“去”,“来”这些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可以用来表达移动的概念,表示或者表示方向的概念。

而在当今汉语中,它们已经不再是传统语法中的动词,而是一种新型的助词,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趋向助词”,它们可以被用来强调移动的方向,比如强调从A点到B点的移动,或者从B点到A点的移动。

此外,趋向助词还可以被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比如用“来”来表示将来的时间,用“去”来表示过去的时间。

其次,趋向动词“去”,“来”在汉语中的语法化问题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在古代汉语中,它们是独立的动词,可以独立完成语法功能,可以作为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也可以作为宾语。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它们的语法功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们不能再作为谓语动词或宾语,也不能独立完成语法功能,只能作为定语或状语,才能发挥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而且语法上受限制更严重,只能作为定语或者谓语动词的附加信息,比如用它们来表示动作的方向或时间等等。

最后,趋向动词“去”,“来”在汉语中的语法化问题尚且处于未解决的状态,目前学者们对于它们的语法功能仍未能达成一致的结论,也未能彻底揭示其起源和发展的真正历史,因此进一步加深对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趋向动词“去”,“来”,在汉语历史上一直有其特定的功能,它们历经时间的洗礼,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独立的动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独立完成任何语法功能,只能作为定语或状语,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因此受到限制,未能获得语法化的结论,但是它们的使用仍然可以帮助加强句子的表达效果,所以趋向动词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还能为研究历史汉语语言提供宝贵的资料。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一.语法化概念阐释“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实词虚化”。

例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

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

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

西方人承认,“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

“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

“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

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来”的起源和产生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

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

”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

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论趋向动词问题

论趋向动词问题

第27卷第1期2001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 uzhou N or mal U ni.(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27,N o.1M ar.,2001[收稿日期]2000-10-12[作者简介]卢英顺(1962—),男,安徽无为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论趋向动词问题卢英顺(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关键词] 趋向动词;句法;语义[摘 要] “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同。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

文章以“起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中图分类号] H1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1)01-0039-05一、趋向动词概述趋向动词指的是“上、下、进、出、来、去”以及“起来、下去、上来、上去”等具有一定方向的词。

从汉语语法学的历程来看,各家对趋向动词的界定不尽一致,对趋向动词的归属也存在着相当的分歧,[1](P186—194)与此相关的是对“动词+趋向动词”结构的看法不一。

从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对趋向动词的处理有点简单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90年代,对趋向动词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也越来越科学化,比如范晓根据动趋式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把“V 上”分为四类:动趋式、准动趋式、动结式和动态式,每一类里又分成若干次类。

[2](P313—328)动趋式内部的分化,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趋向动词本身的不同处理,这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关于趋向动词“起来”,吴洁敏[3]、贺国伟[4](P 110—118)也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

遗憾的是,对趋向动词较为细致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其他的趋向动词如“下去”、“下来”等等似少有问津。

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

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

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作者:华若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2YKZ069)摘要:动趋式作为汉语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语法学界对于动趋式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将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对动趋式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日后的动趋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趋式;语序;功能作者简介:华若云(1984-),女,陕西华县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2动补结构是汉语句法结构中最常用的结构之一。

有学者认为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石毓智,2003)。

在动补结构的各个子类中,动趋式作为汉语特有的句法结构,使用频率很高。

陆俭明(1992)指出,“外语里,如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言里没有这种类型的句法结构”。

并且在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中,趋向补语也出现在甲级语法点里。

因此,动趋式是现代汉语研究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语法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

80年代中期以期,此类文章还不多见。

根据《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提供的数据,相关文章不足30篇。

其中,《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范继淹,1963)堪称经典。

该文全面考察了趋向性后置成分在组合中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趋向性后置成分的分布规律。

作为分析“动趋式+宾语”的典范之作,其中某些研究成果至今仍被采纳借鉴。

80年代中期至今,动趋式研究发展迅速。

短短几十年间,论文不仅在数量上翻倍,还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很大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动趋式+宾语”的相关语言事实的客观描写刘月华主编的《趋向补语通释》(1998)和孟琮等编著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工具书的性质。

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

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

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的复合趋向动词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汉语中的复合趋向动词的语法与语义特点,揭示其在汉语中的使用规律及其所表达的丰富语义。

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趋向动词的构成方式包括纵向、横向和交叉三种类型,其表达的语义包括方向、程度、方式、结果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语义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联系与转换,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句法语义特征。

关键词: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汉语中的复合趋向动词现象日益普遍。

尤其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复合趋向动词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其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且表达的语义也十分丰富多样,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句法和语义,进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

二、复合趋向动词的构成方式复合趋向动词通常由一个动词和一个趋向补语组成,其构成方式可以分为纵向、横向和交叉三种类型。

(一)纵向型纵向型是指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方向补语组成,如“跑到”、“看见”等。

其中,动词是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如“跑”、“看”等,方向补语则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向或终点,如“到”、“见”等。

这种构成方式表达的语义一般是表示方向或到达某个地点的动作,如“跑到公园”、“看见老师”。

(二)横向型横向型是指由一个动词和一个程度补语组成,如“跑快”、“吃饱”等。

其中,动词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如“跑”、“吃”等,程度补语则表示动作发生的程度,如“快”、“饱”等。

这种构成方式表达的语义一般是表示动作的程度或强度,如“跑快一点”、“吃饱了”。

(三)交叉型交叉型是指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方式补语组成,如“开得起”、“说得好”等。

其中,动词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如“开”、“说”等,方式补语则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式或特征,如“起”、“好”等。

这种构成方式表达的语义一般是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特征,如“开得起的车”、“说得好听”。

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_以_上_下_两组趋向动词为例

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_以_上_下_两组趋向动词为例

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为例邹立志1周琳2程莉维31、3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提要本文对一名1;2—3;7普通话儿童“上、下”两组共六个趋向动词的习得情况作了详尽的追踪考察,包括它们习得的时间序列、产出频率、语义发展规律等,我们发现儿童趋向动词习得在认知发展上反映出“路径→结果→时间”的隐喻投射;在语义发展上,基本上演绎了汉语历时发展上“空间→路径→结果→状态→时间”实义虚化的过程;在语法发展上,体现出“词汇范畴→词汇—语法范畴→语法范畴”的转变。

总的看来,儿童的语义—语法发展跟他们的认知发展基本一致,不过语用频率因素可能压倒认知原则从而使某些词义习得违背一般的习得序列,但我们认为这些词义的语用频率之所以高,归根到底还是认知语义决定的。

我们的研究支持基于认知功能的语言习得观。

关键词趋向动词语言习得认知语用〇引言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小类,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哪类词跟它完全对应,它也常常成为外族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然而汉语儿童对它的习得却完成较早,而且错误不多。

关于趋向动词本身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黎锦熙、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陆俭明、刘月华、张伯江等学者对相关问题都有过不同角度的论述,这为我们探讨趋向动词的习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至于儿童趋向动词习得研究的成果,目前见到的主要有汉语学界孔令达等(2004:104-109)、心理学界郭小朝、许政援(1991)诸学者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趋向动词习得只是作为整个动词系统习得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趋向动词本身的习得研究不可能很细致,甚至只是略有提及,可以说儿童趋向*本研究得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BaWY014)、北京市教委项目(SM200710028003)、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20071D0501600225)、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

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

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

形容词
不能
多数能 AA式ABB式A里AB式 AABB式 ABAB式
多数能
区别词 discriminative word
一、区别词是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作用的词。
区别 金、银、铜、铁、男、女、雌、雄、大型、微型、 词 国营、高级、中级、彩色、民用、西式、有限等
•它们很像名词,却不能像名词那样做主语和宾语,
的”它。们只能直接修饰限制名词,去做定语。
! 注意区别词与形容词的不同:
形容词能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而 区别词则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 形容词能前加副词“不”,区别词不能前加“不”。
要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
内做的那样,这就是我们胜利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训令》
(2)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
不书 不锦州 不孔子
名词的否定形式只能是“不是”。
不是书 不是锦州 不是孔子
副词和名词组合的特殊情况是: 1.个别副词加在名词前,但不能单用。
暖洋洋 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b、A+多音节后缀,如: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 “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 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 灰不溜秋”。
区分方法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看否定形式 很+X
看能否带宾语
不是 不,没、没有



心理动词
助动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标签:趋向动词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

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
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

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

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

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

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

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

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

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趋向动词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命名的。

然而,语义本身是一个相当模糊、抽象、包容性较大的概念,所以我们认为不应该把“趋向”意义理解得过于实在、过于狭窄。

“趋向”不仅表示人或事物在空间上位移的方向,而且还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状态的开始、持续等等。

可见,这种种“趋向”意义实际上表现了其语义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的转变,涵盖了趋向动词由实到虚的用法。

尽管趋向动词的“趋向”有实在的趋向意义、虚化的趋向意义等多种理解,但其各种意义、用法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系。

因此,我们比较同意趋向动词的“多重性”的说法,把趋向动词看作能够表达各种“趋向”意义的动词。

三、趋向动词的范围
由于语法学界历来对趋向动词性质的认识有分歧,各家所界定的趋向动词范围也不一致,如: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趋向动词有23个,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却认为有26个,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认为有24个,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则认为趋向动词有28个等,分歧主要集中在对“起去、拢、拢来、开、开来、开去、到、到……来、到……去”的认同上。

然而,“起去”只存在于一些方言里,普通话中并不存在;“拢、拢来”带有吴语的方言色彩;“到”在语义上不表示起点和续段、不表示位移、又不表示针对说话者或动作者的任何趋向关系,在性质上它与“奔、往、向”等词有更多的一致性,把“到”看为动词兼介词较为合理;“开、开来、开去”在表义上与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不能归入趋向动词。

因此,我们认为趋向动词只有22个,包括“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等9个简单趋向动词和“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等13个复合趋向动词。

四、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
目前,语法学界对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还有一些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如:丁声树(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黄伯荣和廖序东(1991)的《现代汉语》、丁崇明(2009)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简单趋向动词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复合趋向动词只能作补语,不能单独作谓语,如:朱德熙(1982)的《语法讲义》、李临定(1989)的《现代汉语动词》、刘月华(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周一民(1999)的《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可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合成趋向动词是否能独立充当谓语。

以“上来、上去”和“拿来、拿去”为例,它们之间可以加上表可能的“不/得”以及宾语(如:上不去、上得来、上屋顶去、拿得去、拿不来、拿面包去),因而它们的组合性质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把“拿来、拿去”分析为“动趋组合”,那也应该把“上来、上去”分析为“动趋组合”,只是后者的“动”是趋向动词(李临定,1989)。

因而,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复合趋向动词没有作谓语的功能,只有作补语的功能。

五、趋向动词的语义功能
趋向动词有何种语义功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术界笼统地认为趋向动词表示“实趋向”和“虚趋向”两种意义,如:张志公(1959)的《汉语知识》、赵遵礼(1983)的《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分析》认为趋向动词有时表示趋向,有时也可以不表示实在的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趋向动词有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如:陈昌来(1994)的《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刘月华(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

此外,学者们还对这三
方面的语义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较为具体详尽的论述。

居红(1992)在《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中认为不应把“来”“去”的立足点复杂化。

其观点主要是:
1.对“说话人”的理解不能太狭窄。

无论说话还是写作,也无论是对话、自言自语还是心理活动,都必然毫不例外地存在一个“说话人”。

叙事作品的作家也是“说话人”。

2.对“说话人立足点”的理解不能太狭窄。

所谓说话人的位置或立足点,有时是指说话人的客观地理位置有时指说话人的主观心理位置。

因此在没有任何语境或上下文提示时,各种语言活动中的说话人确定用“来”还是“去”,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自主性。

齐沪扬(2000)在《现代汉语短语》中把结果功能分为基本结果功能和非基本结果功能两种。

齐沪扬还对趋向短语的非基本结果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这种非基本结果功能常常以可能式的形式出现,有的只可能以可能式表示。

具有非基本结果功能的趋向短语要比具有基本结果功能的少。

刘月华(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状态意义是比结果意义更为虚化的意义。

它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与空间无关。

只有“起”组和“上”“上来”“下”组具有状态意义。

状态意义分为“表示进入新状态”和“表示已进行的动作或已存在的状态继续”。

并且,她还考察到表状态意义的可以与形容词组合,表示开始出现某种状态。

六、结语
不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也依然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

就趋向动词的范围、句法功能而言,学者们的看法还没达成一致,所以需要对趋向动词进行规范,这是学者们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4,(2).
[2]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4).
[3]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齐沪扬.现代汉语短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徐静茜.“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2).
[7]张志公.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周一民.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J].语文建设,1999,(3).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刘汉武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100875;越南胡志明市银行大学外语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