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临床观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08-15T16:01:01.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朱小俊[导读]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韧带以及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或积累性劳损,多由长期腰部负重、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所致。朱小俊(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海安 226600)【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408-02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推拿结合刺血拨罐组)和对照组51例(单纯推拿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6.47%,好转率为23.53%;对照组治愈率为37.25%,好转率为49.02%。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操作简便等特点,疗效优于对照组。【关键词】腰肌劳损推拿疗法刺血疗法拨罐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韧带以及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或积累性劳损,多由长期腰部负重、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所致。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过度或外伤等不良因素刺激时,可诱发腰肌劳损的的急性发作,笔者2006年至2010年采用推拿结合刺络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并设单纯采用推拿治疗的51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中医门诊部针灸推拿科就诊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年,平均病程(7.5±0.2)月,急性发作者18例,慢性者33例;对照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8.7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9年,平均病程(7.4±0.3)月,急性发作者20例,慢性者31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 1.

2.1急性腰肌劳损①常与长时间弯腰工作有关;②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常较剧烈,活动困难,甚至不能下床;③压痛点在一侧或两侧腰段骶棘肌处;④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度明显受限,腰椎生理弧度消失或侧弯;⑤骶棘肌痛点用1%普鲁卡困注射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⑥X线摄片排除腰椎骨折。

1.2.2慢性腰肌劳损①有或无急性劳损史,可反复急性发作;②经常腰部不适或轻度疼痛,久坐及持久弯腰或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一侧或两侧腰段骶棘肌有压痛,腰部活动度稍受限;③晨起时腰部发僵,活动后缓解;④X线摄片排除骨性病变。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②能配合治疗,坚持3个疗程者;

③治疗期间无药物及其他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非腰肌劳损者;

②合并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妇科疾病者;

③同时接受药物、针刺、理疗等综合治疗者;

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病及精神病者。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 2.1.1推拿[2]

常用穴位及部位: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滚法、按揉法、点按法、弹拨法、擦法及腰部后伸扳法、斜扳法等被动活动。

操作程序:(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按揉法由上向下沿两侧膀胱经往返施术4—6遍,用力由轻到重,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点按止痛法:先用双手拇指按揉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等穴,以酸胀为度,并配合腰部后伸扳法被动运动数次;然后用点按、弹拨法施术于痛点及肌痉挛处,反复4—6遍,以松解粘连、提高痛阈、解痉止痛。

(3)调整关节紊乱:患者侧卧位,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医者抱住双膝作腰骶旋转,逆、顺时针各8—10次,然后抱膝滚腰16—20次,动作轻巧灵活,以调整腰骶关节。

(4)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滚、揉腰臀及大腿后侧,反复4—6次,点按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背部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最后手握空拳有节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经部位,和缓而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5)功能锻炼:推拿治疗的同时,结合腰背肌特别是腰背伸肌的锻炼,如仰卧位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早晚各1次,每次各做20—30下,可增强肌力,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推拿治疗每天治疗1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2.1.2 刺血拨罐

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用三棱针局部点刺3—5针,视穴位所在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拨罐,排放血量2—5ml,一般留置时间为5—15分钟。罐内可见吸出瘀血,局部皮肤呈青紫色,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将局部皮肤渗出物擦净即可。每次取一个穴位,轮换交替选穴,急性者每天1次,慢性者3天刺血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效果。

2.2对照组单纯采用推拿治疗,其选用穴位及部位、操作手法、操作程序等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3]制定。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未愈:症状未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伤劳损伤及经筋,气滞血瘀;体弱多病,肝肾亏虚,气血运行失调;或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络道,不通则痛而成。《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由生”,《杂病源流犀烛》亦云“痹者,闭也。三气乍至,壅蔽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腰肌劳损常因工作姿势不良,久之引起脊柱侧弯,两侧腰肌牵拉力不均;腰扭伤后未及时治疗,损伤的软组织不能充分修复;先天性腰骶椎或下肢畸形,减弱了腰骶椎的稳定性;脊柱骨折后,脊柱内在平衡破坏引起外在平衡失调等原因,久之出现腰肌小的纤维断裂、出血、水肿、吸收后纤维组织逐渐增多,形成瘢痕或纤维化,以致粘连,活动时粘连受到牵拉,产生慢性腰痛。“肌肉失调”,“肌肉痉挛”,“肌肉挛缩”是形成慢性腰痛的三联病理反应。其主要病变在腰背肌纤维、筋膜等软组织,但究竟是哪一块肌肉劳损,却很模糊,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本病的治疗,《素问•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亦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故宜用推拿来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手法宜选用滚法、按揉法、点按法、弹拨法、擦法及腰部扳法等。达到缓解局部肌肉及筋膜的痉挛,消除水肿,解除压迫;并改善局部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肌肉、神经的营养供给,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松解肌肉、筋膜与神经的粘连,使受损的组织修复,从而促进功能恢复,调整关节紊乱的手法如腰部斜扳法,屈膝屈髋抱膝旋转,抱膝滚腰等手法可纠正椎体的侧倾、旋转、滑脱及后关节的错位,有利于腰骶椎平衡的恢复,增强腰骶椎的稳定性。通过推拿,可松解腰肌,改善腰肌尤其是骶棘肌的力学特征,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达到“松”“顺”“通”的效果,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只要手法运用恰当,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刺血拨罐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扶正固本等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苑陈则除之”,腰肌劳损正是属于内有“苑陈”之“痼疾”。通过三棱针点刺出血以及拨罐的负压机械刺激和温热作用,致局部肌肤充血,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加强新陈代谢。拨罐的良性刺激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痛阈,直接改善局部的内环境,促进体内酸性物质与致痛物质的排除,缓解局部血管与平滑肌的痉挛,缺氧状态得以改善,恢复内外平衡,则疼痛解除。于局部皮肤上治疗,能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促进汗腺与皮脂腺分泌,增加肌腱、关节的弹性与活动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增加血流量,增加局部组织的营养供给,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消除疲劳状态,并防止肌肉萎缩,甚至有松解粘连、伸展肌肉、解除压迫,改善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从而促进关节功能活动的作用。

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本病疗效颇佳,可有效阻断形成慢性腰痛的“肌肉失调” “肌肉痉挛”,“肌肉挛缩”三联病理反应,治疗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重手法刺激,以免加重软组织损伤,刺血拨罐时必须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大病体弱、贫血、孕妇和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出血量不宜过大。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劳逸结合及工作生活中姿势得当,并注意持之以恒进行腰肌功能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韧性,同时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95.

[2]严隽陶.推拿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9 .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版.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