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
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
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
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
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
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
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
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夫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
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
世界秩序进入“无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
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
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
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这样说对吗?只说对了一半。
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
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
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不仅共产党人这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
论述类文本《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湖、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 ,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
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
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
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50分,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6分)材料一: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2024年济宁市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济宁市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
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
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
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
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
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
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
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
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
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
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
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
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
.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可编辑)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
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
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现实。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ຫໍສະໝຸດ 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B项,“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等主题”不属于语言景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文本分析,概括相关内容要点,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语境在材料一,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根据下文受访者的回答,第1段“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主要是分析语言景观的概念,第2段主体分析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据此推断第1空应填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第2空,下文的回答主要说的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推知此处应填“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第3空,根据回答的信息重点“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推知应填“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
《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
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
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
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
中考现代文阅读《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
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第一次检测试题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第一次检测试题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B.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C.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弥勒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云南不仅有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
C.由于电影《流浪地球》以宏大的想象、震撼的画面,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B.2016年鄂州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室午睡。
D.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全。
【名师推荐资料】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微山二中(衡水中学微山分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2021年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赏家(节选)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淘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
”“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
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
它很顽皮。
”“对!”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他画的都是墨荷。
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
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
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
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
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
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
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
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
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湖、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 ,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多元文化东方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思想重新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
作为非强硬地解决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今世界重重矛盾的现实问题时,着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通过对话、包容,追求平衡、和谐,减少冲突、战争,孔孟之道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人类永恒追求的伟大理想,是与世界其它伟大的思想源泉并行不悖、并极具特色的系统理论。
其最初即建立的开放、创新、宽容、接纳的发展机制,
不仅使其数千年不衰,并能得到时时出新、自我完善的理想效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其基本走向和共同目标是“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中,儒家思想应该与其它文明共存,共同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数千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许多当年孔子、孟子关注的问题至今还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说明在早熟的中华文明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是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温故知新”的发展思路的。
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展开研究和宣传,真正认识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具有原创精神的智慧和资源,为当今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时2000多年的社会实验,如此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垫厚根基,也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参照。
(选自程方平《孔盂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普通人到文化符号,儒家价值一直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B.儒家学说改革发展面对的每一次创新和机遇几乎都伴随着一次危机。
C.“四小龙”崛起颠覆了上世纪对儒学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的质疑。
D.儒学自我调节完善机制成就了它在东方文化圈中多元而又正统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主体部分按时间推移,从儒学的历史到当下未来,有事实举证有理论分析,层次清
晰。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具有辩证的味道。
C.尾段段首提出儒学时代价值问题,结尾得出对当今世界进步的重要作用的结论,结构紧
凑。
D.全文总分结构,逐层推进,通过分析论证儒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揭示它的现实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非强硬”思维,切合当今国际关系中“对话、包容”,“平衡、和谐”的理念。
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与孔孟思想的差异与交融。
C.具有人本、求实传统的儒学始终关注社会具体问题,所以在当今世界仍有价值。
D.作为兵家,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质表现的还是儒家精神追求。
答案:
1.(3分)D(A项,说法绝对。
“一直”错,儒学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且历史上也曾经历一次次危机。
B项,主客颠倒。
应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
C项,将“质疑”变成了明确的实质否定,原文“.....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2.(3分)B(“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错,原文是将20世纪国内对儒学的否定,与同属儒学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做对比)
3. (3分)C(“始终关注社会具体问题”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