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介堪先生篆刻艺术评析
方介堪《古玉印汇》
方介堪《古玉印汇》《古玉印汇》是方介堪先生三十岁时完成的一部印学著作,两年以后,即1932年5月由西泠印社印行。
《印汇》采集自明《顾氏集古印谱》以下古印谱录21种,摹入战国至汉魏玉印369方,是当时专题辑录古玉印的集大成之作。
在《印汇》之前,张祥河曾于咸丰元年(1851年)辑《秦汉玉印十方》;藏印家何昆玉于1917年辑陈介祺所藏秦汉玉印成《簠斋藏玉印》一册,收入玉印68方;1920年陶祖光辑《金轮精舍藏古玉印》一册,所收类多伪品;至1943年,倪玉书续有《秦汉玉印图录》之辑,方法虽趋近代,但亦真赝杂厕,真品寥寥无几。
论数量之富和选择之精,编次考释之严谨,《印汇》都是堪称卓荦冠群的。
《印汇》所录玉印可以分二个系统,一是见于晚清诸家印谱著录、当时尚存于世的玉印200余件,如陈介祺、吴式芬、吴大澂、高庆龄、郭裕之、徐士恺、王石经、张祥河、赵时棡、龚心钊、张丹斧、黄宾虹、陈汉第、张厚谷、徐安、罗福成等人所藏(辑),这部分玉印现在主要为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具体地说,吴氏十六金符斋、龚氏瞻麓斋、徐氏懋斋、赵氏二弩精舍之玉印绝大部分在建国以后归藏上海博物馆,总数达100 多件;陈氏簠斋、吴氏双虞壶斋及王石经、高庆龄所藏,分别转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尤以故宫为多。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玉印,多系二十世纪50年代建馆时由故宫、上博调拨。
其中仅有个别如“宋婴”流入日本。
张祥河所辑十印中的“周玉”现在常熟博物馆。
黄宾虹藏数件,今归浙江省博物馆。
碧葭精舍之玉印,伪品较多,亦有所分散,部分亦藏上海博物馆。
这一系统的玉印,总体上收藏较为集中,保存至今未为短失。
另一系统为明顾氏、范氏二家所辑藏,达163件,尤以顾谱最多。
这部分玉印,今个别藏于日本,如“程灶”、“王莫书”等,但大多不知所终,旧说大半在隆庆间毁于火。
顾谱在晚清时流传足本已仅见一部,范谱亦世人罕睹,晚清诸家所藏又散于各谱。
方介堪鸟虫篆印及其对印坛的影响
方介堪鸟虫篆印及其对印坛的影响权英杰【摘要】鸟虫篆印是指以鸟虫篆文字入印的印章.它发源于战国,盛于两汉,之后长期处于式微,直到二十世纪才形成创作高潮,即以方介堪为领军人物的创作风格驰名印坛.方介堪的鸟虫篆印创作取法高古,时誉甚高,为鸟虫篆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方介堪鸟虫篆印的创作动机与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汉鸟虫篆印、铜印等方面.同时,从历史发展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鸟虫篆艺术的价值,并对当代印坛鸟虫篆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简略分析.【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方介堪;鸟虫篆印;纹饰【作者】权英杰【作者单位】太原学院学生处,山西太原 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9鸟虫篆,承袭于楚国文字体系,是一种将花、鸟、鱼、虫等动植物的形象与篆书文字形象进行结合的装饰性文字。
自西周至春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文字在不断满足日益繁杂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其装饰性也开始逐渐独立并鲜明起来(详见图 1)。
文字不再是纯粹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形体的拉长与线条的扭曲带来了更为强烈的装饰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对美向往的内在表现,也是文字由记事向艺术发展的过度。
正因为这种装饰性的表现,使得文字在社会动荡和战争不断的春秋时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在繁杂的各国书体中,最具装饰性,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鸟虫书。
鸟虫书,最早称“虫书”,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汉以前史佚记载,已无法考查。
《说文解字·叙》曰:“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1]315 由此可见,在秦朝鸟虫书已是官方认可的文字体系并被广泛地使用。
西汉初年,虫书作为“六体”之一,由太史用来课试学童,至新莽复古改制,则称虫书为“鸟虫书”。
《说文解字·叙》云:“及亡m新居攝,使大司空甑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方介堪的刀笔风采
方介堪的刀笔风采方介堪(公元1901—1987年)名岩,字介堪,后以字行。
方家世居浙江省泰顺县,祖父方养卿为进府学读书,始著籍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其父方冠英精擅书法,有名于时。
方家因经商失利,家道中落。
方介堪幼年进私塾启蒙,15岁入鼎源钱庄当学徒。
方介堪生来性近翰墨,少年时即跟随父亲写字刻印。
方介堪学习篆刻先从浙派入手。
经五六年独自摸索,刀下居然已具苍老之趣,开始在温州初露头角。
那时温州篆刻首推叶鸿翰和谢磊明。
叶鸿翰以刻印为业,印风取浙派方硬剥蚀的一路。
谢磊明业余操刀,宗徐三庚,印风婀娜姿媚。
谢磊明经营实业,家资丰盈,收藏历代碑帖印谱颇多。
他见方介堪年轻好学,就招其为弟子。
方介堪白天仍在裱画店里刻印谋生,晚上则到谢磊明家整理藏品。
光阴如梭,不知不觉方介堪在谢家度过了5年。
这5年中方介堪眼界大开,先由谢磊明指导研习徐三庚,后来又转习吴让之和汉印。
这期间,方介堪代谢磊明刻了数千方闲章,篆法刀法章法练得滚瓜烂熟。
方介堪亦在协助谢磊明整理历代碑帖和收藏品的过程中得以广览印谱,艺识大进。
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和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方介堪很善于交朋友,少年时在温州结识了志趣相投的马孟容、马公愚兄弟,后来又认识了戴家祥……戴家祥自幼爱好金石,1918年自瑞安来温州求学,遇见了在五马街设摊刻字的方介堪。
他见到方介堪的刀笔功夫甚为钦佩,由此经常往来,相互切磋。
因两人都是家中的独子,进而订了金兰之交。
戴家祥认为凭方介堪的金石水平应该提高润格,并于1922年在翰墨轩拟订润例,抄录后发往各地的大书店、裱画店、纸店、扇庄等。
此润例一出,外地来件果然不断,本地求刻者亦不绝。
方介堪借此提高了名声,扩大了影响。
1923年4月,山东刘茝林在济南见到戴家祥抄写的润例及方介堪的印作,他极为欣赏,致函翰墨轩,以三倍的润例前后求刻印章逾一百方。
方介堪还得到另一位温州籍耆老吕渭英的赏识。
吕渭英字永年,号文起,世居温州城区通道桥。
他15岁中秀才,光绪乙酉年(公元1885年)中举人,后两试进士不第,留北京师从瑞安黄体芳。
赖少其常用印赏析
赖少其常用印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1期编者按:赖少其一生藏印161方,有很多是其常用印。
这些常用印中不乏明清篆刻流派大家之作,而其中现当代印人的篆刻作品,可以说是新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
这些常用印不仅能与赖少其的书画作品相辅相成,而且见证了赖少其与现当代篆刻名家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代书画大师不断进取、创新风格、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决心与努力,对于当代艺坛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赖少其(1915~2000),著名的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其一生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微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
其书画作品和藏品中均可见大量的钤印,其中常用印约50方,大多为篆刻名家所治,如黄土陵、程荃、齐白石、傅抱石、方介堪、钱君匋、陈巨来、叶潞渊、王个簃、韩天衡、童衍方等。
常用印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名章,如“赖少其印”“岭东老赖”“少其”等;二是斋号章,如“木石斋”“一木一石之斋”“望远楼”等;三是闲章,如“琴清月在户”“刀笔”“我有刀如笔”“我以天地为师”“不拘一格”“黄山烟云入梦来”“铁打江山图画里”“下里巴人”“古拙”等用于表露心迹和创作思想之类。
赖少其的书画作品风格多样,有苍苍茫茫的山水,有清新雅丽的花鸟,有面貌多样的书法,有古法新意的版画。
因此,赖少其在钤印时,并不倾向于某一家某一派,而是选用符合作品风格、创作心态的印章,使之与作品交相辉映。
1.黄士陵在赖少其收藏的12方明清篆刻藏品中,其使用最为频繁的是黄士陵的印章“合以古籀”(图1)。
黄士陵治印最初受邓石如和吴熙载影响,以后逐渐脱开约束,从古玺和商周铜器文字里推陈出新,为篆刻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这方“合以古籀”印章,笔画疏密穿插得当,线条猛辣刚健、洗练沉厚,运刀气韵和线条美感都非常强烈,匠心独运、意趣横溢。
作为赖少其的藏品,这方寿山石印章的使用时间是在1971年至1982年之间,最初较多地用于赖少其的书法作品中,直至1980年,“合以古籀”被大量钤在赖少其的黄山之作上。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一韩天衡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近墨者、味闲。
工书法、篆刻,国画以花鸟见长。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
出版有《韩天衡书画印选》《中国篆刻艺术》等四十余种。
所著《中国印学年表》获全国首届辞书评比奖。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篆刻这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始,逐渐开始复苏,经过展览文化30年的洗礼,篆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了青春。
全国各地,印社林立,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蔚为大观。
古玺印的神秘斑勃,秦汉印的浑穆奇伟,明清流派印的绚丽多姿都在当代篆刻家的刀石撞击之下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但倘若要说到对当代篆刻具有发韧和开创之功者,当推上海韩天衡先生。
韩天衡印学功底深厚,具有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他在深入研究古玺秦汉及明清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迥异前贤的雍正典雅的写意印风,其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他那圆润盘旋、典雅融畅、绚烂多姿的鸟虫篆印作,并能够将他的创作实践智慧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精辟见解,让自己充满激情的创作实践得到清晰而系统的理论观照,不至于使其空无依傍。
从某种意义来讲,韩天衡无疑是高明的。
篆刻自元代王冕发现石质印材以来,大批文人的参予,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篆刻的艺术品位,使其由当初主要以实用为目的社会功效转向自觉的艺术审美;另一方面篆刻也由此走下神坛,流向民间,至明清两代,各种风格形式愈加完备,流派众多,在大大丰富了篆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非学养深厚,见识超凡者,岂能轻易有大的建树?如果以“文革”作为划分现代与当代的“分水岭”的话,现代篆刻大家齐白石、来楚生、方介堪等,宗秦法汉,出入明清,各自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印风,他们在篆刻的发展历程当中,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文革”后篆刻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崛起和繁荣做了有益的铺垫。
印坛龙头方介堪
是大 名鼎 鼎 的张 大 千和方 介 堪 ,后
人将他 俩称 之 为 “ 画方印 ” 张 。
少 年成 名遍 访 名师
方 介 堪 ( 0 — 18 1 1 97年 ) 是 9 , 2 纪 杰 出 的 篆 刻 家 , 名 岩 ,以 0世 字 行 ,别署 玉 篆楼 ,祖 籍浙 江 省 泰
顺 。清 咸 同 间 ,祖 父 中秀 才后 ,举 家 移居 温 州 ,执 教 私 塾 ,并在 县 学 协 助评 阅童 生 1课 。父 冠英 ,能 写 3
一
成 为 艺坛 佳话 。而 _ 且,同张 大 干的
交情长达半个多世纪 。以致即使张
大 千 的 晚年 ,在 台湾 也 十分想 念 方 介 堪 ,18 还 派 人 送 来 一 幅 泼 90年
墨 山 水 赠 给 方 先 生 。 18 年 , 张 91
印 坛 龙 头 窃
口
、 ——
大 干请 方介 堪 为之 刻 “ 以简 易密 ” 、
上世纪 二 i十年 代 的海上 ,有 两位 著 名 的艺术 家 ,一 位 以绘 画享
誉 画 坛 ,另 一位 以 篆 刻 艺 压 群 芳 。 而且 ,他 们 两人 交谊 深 厚 ,相互 推
重, 相互 欣赏 , 互互 补 , 映生 辉 , 相 相
同时在 文 艺学 院 ( 专 ) 课 。 艺 兼
“ 此 山 川 、“ 门 造 车 ” 等 印 。 有 I” 闭
好
】 互
18 92年,张大千又寄给方介堪 《 东
可 以说 ,半 个 多世 纪 以来 ,张
鸡
手董 其 昌行楷 ,俭朴 忠诚 ,会写
方朔 偷桃 献 寿 图 》以贺他 8 3寿辰 。 画 方 印 ,珠 联 璧 合 。 他 们 一 起 受 聘 于 上 海 美 专 , 一 起 于 12 9 9年 、
从温州走出来的方氏家族篆刻家
五人分别 为谢磊 明( 方 去疾 的岳 父) 、 叶墨卿( 表兄) 、 方介堪 、 方 节金 、 方去疾五人。方 氏介堪最年长 , 节盒次之 , 去疾最 小, 后二
“ 方” 为同胞 兄弟。五人 中方介堪 与方去疾后来先后 出任 西泠 印
社 副社长 , 这 可真是“ 佳话 中的佳话” 。
一
的新星。在西泠 印社 , 方介堪经 常代 镌刻数 以百计 的印章 索求 , 之后拜谒 了吴 昌硕 , 受到 了吴先 生的赏识 , 被称 赞“ 才资高 远 , 后 生可畏” 。艺术大 师出 自真诚 的赞 赏, 震撼 艺坛 , 由此方介堪在 上海 印学界名声大扬。 刘海粟 曾任上 海美专校 长 , 在 听闻方介堪被 大 师吴 昌硕 大 加 赞 赏后 , 便 聘其 任教 学校 的篆 刻 , 其和 郑 曼青 、 黄宾 虹 、 张大
学界 的领 军人物 。他 与国画大师张 大千并名 , 有“ 张画方 印” 之
誉。
娴熟技法惊 叹不 已, 便 收为弟子 , 之后 又将 他推荐给上海 西泠 印 社, 任该 社木版部主任 , 这对他 日后在 印学上 的突破 以及 成就 埋
下 了伏 笔 。
方介堪在 当时的上海 印学界 可谓是一颗 即将散 发璀璨光芒
人、 1 1 5 9 方作 品。他的作 品多次入 选 国内外 重大书法篆刻展及
在 印学传播 方面成就 非凡 , 各 自的篆刻风格 对现代 印学 的影响
颇深 。这 三位也先后参加 了西泠 印社 , 1 9 4 7 年 春, 温州永嘉方 氏
一
在专业报刊发表 , 他本人 也两次应邀访 问 曰本 , 开展 艺术交流活
社, 先后收集古今人 篆刻 , 成印谱若干。他喜收藏 明清两代 印谱
和名人 印作及 名家真迹 , 其收藏弥足珍贵 。在 弘扬 中国的印学 、
方介堪与张大千的金石缘
方介堪与张大千的金石缘作者:袁啸波来源:《收藏/拍卖》 2012年第5期文、图:袁啸波(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提起张大千这个名字,已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而说起方介堪,圈外人恐怕就知者不多了。
方介堪(1901—1987)是现代最优秀的篆刻家之一。
他一生刻印多达4万余方,数量之多,为印人中所仅见。
中国书画离不开印章,故而方介堪结交了大量书画界的朋友,其中,他与张大千的友谊堪称最为深厚,持续时间也最长。
1926年仲夏的一天,方介堪去拜访书坛前辈曾熙,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曾熙的弟子张大千。
就是这一天,开启了他俩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方介堪非常欣赏张大千的绘画,张大千也十分喜爱方介堪的篆刻,于艺术的共同爱好和不懈追求,把两位年轻人紧紧吸引到了一起。
后来,两人同在上海美专任教,来往更为密切。
张大千在家中排行第八,比方介堪大三岁,因此方介堪亲切地称呼大千为“八兄”,终生未改。
大千早期的书画用印大多由方介堪奏刀。
1930年,大千举办个人画展,请方介堪为他配刻印章50余方。
画展大获成功。
张画方印,相得益彰,人称金石书画双绝。
(图1、图2)1936年冬,方介堪到北平,一直住在颐和园内张大千的寓所。
两人经常一起到昆明湖边漫步,一路上纵谈古今,交流艺事,极友朋之乐。
次年2 月,方介堪与张大千、于非闇在北平中山公园先后举办了两次金石书画联展,募集到一大笔资金,捐给了黄河泛滥地区的灾民,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这样的展览,方介堪此后经常参与。
他逐渐从配角转变为主角,牢固确立了其在美术界的地位。
1937年3月,方介堪和大千被邀赴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评审工作。
评审结束后,他与同为评委的张大千、谢稚柳、于非闇、黄君璧等人同游雁荡山。
那天,欣赏着雁荡美景,大家兴致高昂。
乐清县县长盛情款待了这几位艺术家。
席间,侍者端上一盘鱼,顿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只见几条鱼体形细长,略带金黄色,周身细鳞密布。
大千心生好奇,持箸不动,向方介堪询问。
他的鸟虫篆,古今第一!
他的鸟虫篆,古今第一!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 (今温州鹿城区) 人。
篆刻家。
1958年任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
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
其篆刻功力深厚,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赞为“无一字无来历”,古文字学家郭沫若称道“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赵叔孺对其印学功底极为欣赏,曾语人:“可谈印者,唯介堪一人”。
方介堪为张大千刻印多枚,彼时有“张画方印”的美誉。
文革当中饱经政治迫害,以致身体伤残。
他的篆刻在民国时期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鸟虫篆印章和玉印风格的创作至今未有伦比。
著有《方介堪篆刻》《介堪刻晶玉印》《介堪印存》《玺印文字别异》《古玉印汇》《玺
印文综》等。
东吴何氏
方济众印
潘婴私印
天衡铭心之品
烟江书阁
张氏大千
张爰之印
暗随流水到天涯
日嶲楼
白云山头云欲立
曾克耑印
迟燕草堂
春煦楼
村上三岛
大千
大千世界
大石堂
豆萝堂
固庵写生
镬边庵
韩天衡
韩振权印
寒舍
黄恒山
苦篁斋
苦篁斋
李曲
靈士私印
柳白衣
陆以洪
佩秋
破立斋
青山杉雨
饶宗颐
三千大千
沙孟海印
史莽
唐雲私印
唐雲私印
唐雲私印
吴中士印
西蜀张爰
小春在馆
谢建华印
忆谢堂
于园
鱼饮谿堂
张目寒印
张虔私印
张爰。
方介堪篆刻艺术研究初探
[] 1 邓散木. 学[] 篆刻 H. 北京: 人民美术 出版社, 7. 1 9 9 [] 2 方广 强. 方介堪 传略[] J. 温州师 范大 学学报( 学社会 科学版 ) 哲 ,
[] 3 韩天衡 . 印学论 文选[ ] 历代 M. 杭州 : 西泠 印社 出版社.9 5 I8 . [] 4 韩天衡. 中国印学年表 [] H. : 杭州 西泠 印社 出版社,9 5 1 8. E] 5沙孟海. 印学史[ ] H. : 杭州 西泠印社 出 社 , 99 版 l 9.
( 责任编辑 /彭巍) 作者简介 :李慧( 94 )女, 1 8一 , 黑龙江人,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研究生。
1 31
整理 了鸟 虫篆 印 , 示 了鸟虫 篆 的奥 妙 , 揭 创作 了大量 的鸟 虫篆 印。 作 为一介典型文人 篆刻 家 , 方介堪 先生走 了一条 与吴 昌硕等文人化海派创新不相 同的个人 风格化道路 。 在篆刻 艺术表述 的语言载体上 , 他大胆选取 了鸟虫篆— — 这种 文字 在某 些文人雅士 眼里 ,它只能算作一种 中性 文字 , 甚 至是美 术字 , 恰正是这种文字 的装饰 性为方介堪先生 的 恰
W enXu eYi U Sh Yan u J
☆ 文 学 ・ 术 研 究 ☆ 艺
方介堪篆刻艺术研究初探
李
( 渤海大学
慧
锦州 1 10) 0 0 2
艺术学 院 , 辽宁
摘 要 :方介堪在二十世纪 印坛享有盛名 , 擅金石书 画, 而金石尤 为之冠 , 且以鸟虫印著称于世 , 方 氏鸟虫”誉 为现 创“ ,
行列 。
在金石印学 中具有 精深 的学养和功力 , 其篆刻艺 术风 格独到 , 章法 稳重 , 手法 娴熟 , 秀生动 , 灵 尤其是 在鸟 虫篆 刻中造诣极深 和富于创造性 ,通过 自己的才情和学养 、 智 慧与胆识 、 机敏与技巧 , 构建 了突 出的个人 风格 , 以其精雅 华 美 的风貌体 现了上个世 纪 的金石学界 包前孕 后的艺术 风范 。 包前孕后是一种风 范、 一种气度 。 一个人具有这样的 风范和气度 , 才能称得上是一 个艺术大师 。事实 上历 史的 任何一位 艺术 大师 , 都具 备包前孕 后 的风 范和气度 , 方介 堪先生正是一 位承前启后 的大师 。当然 , 价大师的标准 评 从来 都是严格的 , 还要经过更 长的时间考验。 参考文献 :
方介堪篆刻审美意象中儒家“中和之美”的体现
现 当代学者们所认识 。 方 介堪 是一个 典型 的儒者 , 的处世 思 想 深受儒 家 思 他 想 的影 响 , 因此 他 为 人 和而 介 , 事谨 而 严 。 由于 受 这种 做
2 审美对象形式之和。在论审美对象时, . 我们大多重
的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 原则, 就是和谐。 中和 , 表现 视形 式本 身 的和谐 、 强调法 度 的美 。以 “ ” “ ” 潇 、 湘 两字 为 在 文艺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 则被 习称为 “ 中和 之美。 【 ( 中国美学 例 , ”2 ¨’在 】 两字之偏旁“ ” 的变化是 同中求异, 违而不犯 ” 是“ ,
起来, 才能 不 断产生 出新 的事物 。即是 说美 只能 存在 与
事 物 的多样 性 的统 一之 中 , 种 多样 性 的统 一就 是 “ ” 这 和 。 美 同“ ” 和 是分 不 开 的 。这就 包 含 着 “ 和而 不 同” 思想 。 的
吟低唱的媚姿。因为他的艺术观与美学观是含茹于刚柔 之问的儒教文化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不像齐 白石 风格
关键词 : 方介堪 ; 篆刻 ; 中和之 美
残破 边 中和, 中国古代思想史、 是 文化史上 的—个极其重要的范 心 , 中所 包 含着 的朦 胧 美 , 框 作 为 空间元 之一 种 所 弹性 与 张 力 , 的节 奏 , 至 分 、 、 力 乃 合 重 畴。《 礼记 ・ 中庸》 反复倡言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 产 生 的界 定 内涵 , 者, 天下之 大道也 。致 中和 , 天地位焉 , 物育焉 。 【 ( 中 心 、 万 ”】 删 向背 、 疾迟 、 衡 、 平 交叉 , 这些 在客 观 自 中被 抽取 出来 然 与和成 了宇宙 的最高秩序法则 , 把握住 了中和 , 也就把握住 了 道 。在儒家 即为 中庸之道 , 在道家即为 自 然之道 , 二者所构成 的形 式美 的 因子 , 被最大 限度地 发挥 出来 。
印坛龙头——方介堪
敌伪 服务 ,饱尝战乱 沦陷之苦 ,又经 历中年丧 妻之 痛 ,形容 憔悴 。抗 战胜利 后 ,他 又回到 上
海 ,重新投 身艺术活动 ,并在 次年 以篆刻作 品
艺压群芳 ,他们两人交 谊深厚 ,相 互推重 , 相 海两 冷印社 ,任该 社木版部 主任 。不久 ,方 介
互 欣 赏 ,相 互互 补 ,相 映 生辉 ,成 为艺 坛佳 堪拜竭 吴 昌硕 ,又受到吴 昌硕 的激赏 。以后 又
方 先生 。18 年张大干请方 介堪为之刻 “ 91 以简 任 中国 书法家协会 名誉理 事 ,西 泠印社磊 社 长 0
易密” 、 “ 有此山川 ”、 “ 闭门造车 ”等印 。 等职 ,文化 部特邀 他到北 京颐和 园休养创作 ,
其父翰 墨轩设摊刻 字 ,在温州 初露头 角 ,受到
1 8 年张大干 又寄给方介堪 《 92 东方朔偷桃 献寿 使 他在 民族 振兴 有望的安 定环境 中 ,心情舒畅 地 倾力创作 ,作 品曾两度 受文化部 特邀送 日本 交 流。 18 年 因病去 世 。19 年 ,方 介堪子女 97 97 独 资兴建颇 具规格 的 “ 方介堪 艺术馆 ”。2 0 01 年 。被 列为温州十大历 史文化客人名之 一。
竖 cc rt 饕。t e ”。 cn en i a 。
龙 头一 方介 堪
⑨ 圆 圆
方介堪篆刻作 品
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的海上 ,有两位著 名的 艺术 家 ,一位 以绘 画享 誉画 坛 ; 一位 以篆 刻 另
上海 颇负盛名 ,他 对方介堪娴 熟的篆刻深 为惊 异 , 然将方介堪 收为弟子 ,并将他推荐给 上 欣
馆馆长 。1 6 年 ,兼任温 州丁艺 美术研究 所副 93
少年成名遍访名 师
方介堪 (9 1 1 8 年) 1 0 — 9 7 是二 十世纪 杰出 的
书画鉴定中印章的识别
2月号·书画艺术/61篆刻知识zhuankezhishi书画鉴定中印章的识别□一 鸣印多为铜印,明清印多为石印。
铜印多为铸印,石印多为刻印。
古玺的风格奇绝险峻,汉印的风格朴茂雄浑,明清流派印的风格亦各异。
明代文彭的秀润、何震的猛利,清代丁敬的雄健高古、邓石如的风健婀娜、吴让之的圆转飘逸、赵之谦的多姿多彩、黄牧甫的挺劲秀雅、吴昌硕的古朴浑厚,近代齐白石的雄强猛烈、来楚生的奇险苍茫,等等。
名家不会作假,作假绝非名家。
只有那些半桶水的人,才会仿冒名家之作,从中渔利。
时下作假手段繁杂,花样百出,技术高明,以假乱真,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
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
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
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综述如下,以供警惕。
假冒名家,牵强附会。
有新石新刻、旧石新刻、旧印补款、旧款补印。
这些要从作者的风格特点去认真审视,只有明眼人方可看出破绽,不熟知篆刻三昧的人则很难理解。
书法篆刻水平不高,必假无疑。
印章仿旧,手法多样。
比如,故意敲损、打破棱角、烟熏火烤、茶煮药浸、涂胶抹油(用黑皮鞋油沾灰、土等涂搽)、抛光打磨(在抛光机里抛光,用棕刷打磨刀口)、印泥沾灰(在盖印后往空隙间擦灰),等等。
只要看上去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或者油垢满面、胶泥缠身,定假无疑。
印文杜撰,漏洞百出。
仿冒者往往水平不高,时有破绽,如印文篆错、正反不清、排列相反、反字正刻等等,均是伪作。
《美意延年》方介堪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
藏印,主要应从篆刻艺术考量。
一个收藏印章的人,对书法艺术要有精深的研究,否则很难对篆刻的好坏有正确的理解。
旧的印章,轮廓圆润,表面光滑,多自然的磨损而无人为痕迹,经久的风化留下历史的迹象。
篆刻线条表面圆滑,因用久或自然风化后笔画圆转,印底(即笔画间的空隙)无明显刀痕。
表面干净,无人为的脏东西。
论坛‖方介堪与切玉法
论坛‖⽅介堪与切⽟法⽟印是秦汉玺印中⽐较特殊的⼀类。
这种特殊⾸先是材料造成的,由于⽟材不能像⾦、银、铜、铁等其他玺印那样⽤铸或凿的⼯艺,只能以艰难的碾来刻划印⽂,便造成了线条的形态和铸、凿形成的线条形态不同。
由于制作的困难,妨碍了⽟印的⼴泛应⽤,使得秦汉时代的玺印制度规定,只有较⾼级别的官僚阶层才可以拥有和使⽤⽟印。
因为这种限制,倒使得⽟印的制作不敢粗率,留存下来的⽟印在整体上要⽐同时其他材料的玺印更严谨、精美。
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印享有⼀种独特的审美效果;章法稳实、饱满,线条圆劲、遒丽,结构严谨,⽓息清隽。
这种⽟印独有的特殊审美效果在篆刻学上称为“切⽟法”,为清朝以来的篆刻学所取法。
⽅介堪先⽣则是民国篆刻家中擅长切⽟法的⾼⼿。
“春晖庐”(图1),⽅介堪先⽣⾃署为“拟汉⽟印”,线条圆劲流⾛,章法茂密,⽂字的转折圆熟温润,表现了⾼度的纯熟性。
图1“⽵佛龛”(图2)较“春晖庐”别有⼀种⽅锐之意,⽣拙之感,线条较细劲,章法较疏朗但绝不松懈。
⽐较难得的是,⽂字线条在劲直、⽣辣中⼜有⼀种隐然的起伏流动之感,作品便更为灵劲。
“雾满龙岗千嶂暗”(图3)与“⽵佛龛”为⽅先⽣拟⽟印之同⼀类,但更巨⼤⽽难得。
图2图3“是诸法空相”(图4)则是⼜⼀类。
这是近似于⽟印中的凿印。
⽟印的凿与铜印的凿不同,前者质坚,须⽤利器反复刻划,才能形细瘦、清劲的线条。
⽅先⽣仿此类⽟印也极得精神,线条虽细但依然饱满,不显单薄,章法上适当的疏密处理、⽂字中合宜的⽅圆安排,都给看似平正的作品带来咀嚼的回味。
图4“穭园⽩笺”(图5)则是介于粗细线条之间⼜⼀刻法。
作品⽓息安详,线条的交接处忽断忽连、笔断意连,起⽌处的似尖似圆,既强化了⽟印的特征,⼜细致、微妙地表现了篆书的⾏笔意味,线条的粗细、轻重的变化更强调⼀些,读来⼼⽓平和⽽余味隽永。
“稚柳佩秋夫妇同真赏”(图6)或可属同⼀类作品⽽谨严更过之。
图5图6⽟印由于材料的坚、脆,致⼯艺上的“制作性”更强⼀些,纹饰繁丽的鸟⾍篆印很多是以⽟为材的,因为这些纹饰逐笔“制作”,⽽不能像其他⽂字那样整体浇铸或者酣畅地凿刻。
过去·未来·经典——徐无闻先生的艺术生涯
文/向 黄徐无闻内容提要:对徐无闻一生的研究与创作生涯进行了概述,徐无闻的书法、篆刻源自家学、渊源于名师,经过数十年的勤奋学习与深入研究,他的研究与创作取得很高的成就,形成了徐氏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可供效仿的经典之路。
关键词:徐无闻;拜师;尊师;勤学;苦学;识见;经典小引壁上悬挂着一件行书作品,是先师徐无闻先生书写的自作诗:“心手相忘意自仙,啬翁诗卷蕴金丹。
世人哭被虚名误,笔不生风画虎难。
”诗,写得一派天机自然、潇洒自如。
字字透露出居士卧舟、闲观世事的逍遥。
文字的畅达轻快、线条的高妙舒展、墨色的滋润俊雅,与诗作相映生辉。
这中间所表达的人生境界、艺术追求让人深觉喟叹、抚案叫绝。
诗中的“啬翁”就是民国初在孙中山大本营担任秘书长、参议长,后来又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的四川乐至人谢无量。
拜师与尊师无闻师出生于西蜀锦里城北的玉局村,就是苏轼临终前蒙诏授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处。
那里翠竹环抱、清溪洄流、屋舍田翥、风光如画。
他幼承家学,从七岁就读成都实验小学起,父亲益生公徐寿先生就开始启蒙文史、传授书法。
益生公徐寿先生,民国四川主动隐士。
新繁周虚伯《徐君益生墓志铭》云:“君, 徐姓,讳寿,字益生,号鸿冥,成都人。
其先,明嘉靖中由鄂迁蜀。
君长身、短髯、色庄,而即人也温。
其学博兼儒释经史外,金石书画皆研贯,工考古、善诗文,书法、篆刻,严法多善造。
”在研究无闻师的艺术一生时,我感到就拜师缘来讲,无闻师的缘分之好,真是很少有人可比的。
徐先生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藏研金石书画篆刻古籍版本气氛十分浓郁的艺术圈子。
比如他的舅舅安徽太平人崔之雄留学日本,嗜好金石版本,与蜀中古籍版本收藏家大关唐氏两兄弟深为挚友。
他奶奶娘家大邑世留堂张孝成以两千亩良田练得一双鉴瓷的火眼金睛,与瓷器鉴藏家杨啸谷时时上下一起,镇日专研。
他的父亲本身是四川佛学院的教师、青铜器鉴赏家。
少年徐无闻由乃父带入他的金石书画朋友圈,时常到川大附近的望江楼吃茶品赏,受到当时蜀中顶尖级学者(王利器、李璠、周虚白、屈守元等)、书画篆刻家(周菊吾、徐寿、余中英、杨啸谷等)的熏陶。
三晋古玺对现当代篆刻的影响——以朱复戡、吴朴堂和近年来国内篆刻专项展览为例
邱军辉(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摘要:自宋元以后,文人开始介入篆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印学流派,在明清印人的不断探索下,文人流派印达到了高峰。
到了民国,以古玺为依托的创作之风在晚清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王福庵等印学大家的引领下逐渐繁荣,并对现当代的篆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三晋古玺;篆刻;当代篆刻决定古玺印风逐渐繁荣的因素有二:其一是(明代晚期)印石的出现为篆刻的创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这种“创作门槛”的降低使印人们对篆刻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自觉的探索。
其二是由于考古学的发展,先秦时期的众多玺印和青铜器物大量涌现,同时,古文字研究也迅速发展,大量的古文字工具书被出版,加上西方的摄影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使印谱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条件都为古玺印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出土的大量古玺印章中,三晋古玺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对现当代篆刻的发展影响也非常深远。
很多印人在三晋古玺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自成一家,朱复戡和吴朴堂即是其中的代表。
一、朱复戡(1902—1989年)朱复戡少年时被誉为篆刻界的神童,他从10岁操刀刻印,一直到86岁高龄封刀,一生的篆刻时长有七十余年,其在篆刻方面学习的经历丰富。
早期学习赵之谦、吴昌硕,天赋异禀。
后来吴昌硕指点他要取法乎上,力追秦汉,走自己的路。
朱复戡曾回忆说:“吴昌硕恳切地对我说:‘你可以把仿我的多剔去几方,以后应多刻周秦古玺、石鼓铜诏、铁权瓦量以打好根基。
你有这样的根基更应该取法乎上。
’”[1]从此,朱复戡努力摆脱吴昌硕的影子,在周秦古玺上花了大量的精力。
张大千曾说:“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熔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惟朱君一人而已。
”马公愚也赞其为“拟玺印之千年一人”[1]。
朱复戡的古玺印创作在入印文字上和形式上取法多样,但其小印的总体风格受三晋古玺的影响最大,因此,所呈现出的面貌也逼近三晋(图一)。
朱复戡在篆刻上的追求侧重于章法上的形式美,在章法上比三晋古玺的开合更加夸张。
方介堪传略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3 5 2 0 )40 8 一0 ) 0 60 7 (0 2 0 —0 4(3
先父方介堪 (9 1 9 7 ,又名嶷 ,别号 玉 在评 审活 动 中 与 徐 悲 鸿 、马 一 浮 、 夏 承 焘 诸 友 人 10 —18 ) 9 1年 由 “ 蜂 画 社 ”转 入 叶 恭 绰 倡 蜜 篆楼 主 ,晚 年 自称 蝉 园 老 人 。浙 江 温 州 人 。平 生 多有 交 往 。13 中 。13 从事文字学研究和艺术创作 ,是当代著名篆刻家、 立的 “ 国画会 ” 9 4年 底 自上海 移 居 南 京 ,
… …
顾 迭 遭丧 乱 ,八 年 以来 扶 老 携 幼 ,流 离 转 徙 ,
动 之举 ;为张 大 干 就 篆 的 几 十 方 龙 角 章 ,被 当 时 有 为人 所 不 能 堪 者 ,而 介 堪 处 之 泰 然 。 …… 是 以 ”挚 友 戴 家 祥 也 书画 界 赞 之 为 “ 龙 能 手 ” 0年 代 ,人 们 将 方 知介 堪 之 意 志 ,尤 比 坚 于 玉 也 。 屠 。3
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
《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景山中学杨瑜霞一、设计理念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在教材篇首编排了西泠印社相关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以大量篇幅对西泠印社作出介绍,图文并茂,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
西泠印社的风景图片、吴昌硕的塑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使学生对西泠印社和篆刻艺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篆刻艺术欣赏为核心,把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目的。
课文中编排了名人印章和各种篆刻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篆刻的浓厚兴趣。
课文最后编排的内容是印章刻制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篆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本课欣赏中,可以通过形、音、色、动画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篆刻技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印学方面的知识的了解还是甚少,但这几年的艺术节活动中开展了篆刻比赛,部分学生才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五、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六、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教师出示一枚印章,学生讨论其用处。
2、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印的作用:第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二、表示:身份、个人凭证。
第三、表示吉祥物(有美好的愿望和辟邪作用)。
3、教师小结中国印章的相关知识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权利象征而广泛使用,到了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
当时文人们自篆自刻,将中国印章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欣赏性的篆刻艺术,并形成各个流派,在我们浙江一带的篆刻艺术形成了“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