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设备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热工实验II思考题

热工实验II思考题

一、圆球法测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1.用什么方法判断、检验球体导热过程已达到稳定状态?答:内球壁温与外球壁面温度均匀,且内球壁温比外球壁温高,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时,说明球体导热达到稳定状态。

具体在测量一个测点的热电势时,具体在测量一个测点的热电势时,如果如果5分钟内其读数都不变,就可以判断导热过程达到稳定了。

2.试分析内外圆球不同心,材料填充不均匀所产生的影响?答:内外圆球不同心,材料填充不均匀,材料填充不均匀,由内球表面向外球表面通过颗粒状材料传递的由内球表面向外球表面通过颗粒状材料传递的热量将不均匀,将导致外球球面各点温度不均匀,对导热系数的测量将造成较大的误差。

3.圆球导热仪周围如果空气有扰动时会产生什么影响?答:空气的扰动会使得圆球表面温度降低,根据导热系数计算公式可知,测出的导热系数会偏小。

4.为什么在内外球表面分别要测取三点温度?答:在内外球表面分别要测取三点温度是为了取得内外圆球表面温度平均值,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使温度的测量更加准确,更有代表性。

5.加热器电压波动会产生什么影响?答:加热器电压波动会使加热功率波动,而已处于稳定状态的球体其受热与散热功率已达到稳定状态,加热器功率波动会破坏这种稳定状态,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6.假设夏天圆球周围有电风扇在吹,或者是冬天有学生把手捂住圆球取暖,试分析测试出来的导热系数偏大还是偏小?答:夏天圆球周围有电风扇在吹,夏天圆球周围有电风扇在吹,或者是冬天有学生把手捂住圆球取暖,或者是冬天有学生把手捂住圆球取暖,或者是冬天有学生把手捂住圆球取暖,都会都会降低外球表面温度,而内球受到影响较小,根据导热系数计算公式可知,测出的导热系数会偏小。

7.假设圆球还处于加热升温过程中,未达到稳态,而学生已开始测试记录数据,试分析测试出来的导热系数偏大还是偏小?答:圆球还处于加热升温过程中,圆球还处于加热升温过程中,未达到稳态,未达到稳态,未达到稳态,而学生已开始测试记录数据,这时而学生已开始测试记录数据,这时内球温度还没有升高达到稳态,而外球温度接近室温(可以理解为内外球温度差距还没拉开),根据导热系数计算公式可知,测出的导热系数会偏大。

热工测量及仪表思考题部分答案

热工测量及仪表思考题部分答案

● 应用热电偶定律,试求图示三种热电极组成回路的总电势值,并指出其电流方向。

答:令镍铬热电极上任意点 A 的温度为55℃,于是热电势可由镍铬—镍硅(镍铝)(K 分度号)与镍铬—铜镍(康铜)(E 分度号)两组热电偶对接而成,所以:ΣE=E K (250,40)—E E (100,40);电流I 按热电势方向流动。

● 电子电位差计由哪几部分所组成? 试画出手动/自动电位差计的原理线路图,各部分功能?R2(Rcu)是电子电位差计测量桥路中为自动补偿该仪表的冷端温度变化造成测量误差而设置的。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当测量值为满量程时,电子电位差计和电子平衡电桥的测量桥路中的“A”点分别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答:手动电位差计每个部分的功能:工作电流回路:产生(或形成)工作电流。

工作电流标准化回路:对工作电流进行标准化操作。

测量回路:较精确地测量未知电势。

手动/自动电位差计及测量桥路图如下:△U=E X - U AB U AB =U AC - U BC满量程时A 点处于整个量程电阻的最右端;R2(Rcu)补偿理论依据同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器。

● 双金属温度计有哪些特点?答: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⑵坚固、耐用、耐振、读数指示明显;⑶精确度不高;⑷量程不能太小;⑸ 使用范围有限等。

● 电磁流量计的选用原则?答:⑴被测流体必须是导电液体,它不能测量气体、蒸汽、石油制品、甘油、酒精等物质,也不能测量纯净水;⑵口径与量程的选择;⑶压力的选择;⑷温度的选择。

●当节流装置安装在水平或倾斜管道上,被测流体分别为液、气、蒸汽时,取压口位置应如何确定。

为什么?答:⑴被测流体分别为液体时,为防止气泡进入导压管,取压口位置应处于向水平线下偏45°的位置以内,正、负取压口处于与管道对称位置(即正、负取压口在同一水平面上);⑵被测流体分别为气体时,为防止液体(冷凝液)进入导压管,取压口位置应处于向水平线上偏45°的位置以上,正、负取压口处于与管道对称位置(即正、负取压口在同一水平面上);⑶被测流体分别为蒸汽时,为保证冷凝器中冷凝液面恒定和正、负导压管段上的冷凝液面高度一致,正、负取压口处于与管道对称位置(即正、负取压口在同一水平面上)。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8.解 将该气体视为不可压缩的流体。 8.解:将该气体视为不可压缩的流体。 据连续性方程:该气体通过Ⅰ-Ⅰ和Ⅱ-Ⅱ两 连续性方程:该气体通过Ⅰ 截面时体积流量相等。 截面时体积流量相等。又因气体在水平管道 中流动,且不计阻力损失,故有: 中流动,且不计阻力损失,故有: P1+ρu12/2= P1+ρu22/2 138+1.2× 92+1.2× 即:1/2 (1) 即:46= 0.6(u22-u12) 又据: (2) 又据:u1F1= u2F2,得:u1= 0.8u2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0(Pa), (3)当零压面处于窑顶时,有:hs1= 0(Pa),又 (3)当零压面处于窑顶时, 当零压面处于窑顶时 0(Pa),据柏努利方程, 因hg1= 0(Pa),据柏努利方程,有: hs2= 0+0-13.6= -13.6(Pa),hg2= 13.6(Pa) 0+013.6(Pa), hs3= hs1+ hg1- hg3= 0+0-27.2= -27.2(Pa) , 0+027.2(Pa) hg3= 27.2(Pa)。 27.2(Pa)。 此时,各截面的能量总和为0(Pa)。 此时,各截面的能量总和为0(Pa)。 上述三种情况下的能量分布,见下图。 上述三种情况下的能量分布,见下图。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 热工过程与设备(第一章)习题解答
19.解 19.解: (1)计算烟囱的直径 (1)计算烟囱的直径 取烟气的标态流速3m/s, 取烟气的标态流速3m/s,据: uF= qvn 计算出烟囱顶部直径为d 1.6m。 计算出烟囱顶部直径为d2= 1.6m。 1.25,故烟囱的底部直径为2m, 设:d1/d2= 1.25,故烟囱的底部直径为2m, 由此烟囱的平均直径为d 1.8m。 由此烟囱的平均直径为dm= 1.8m。 (2)计算烟气的温度与密度和空气的密度 (2)计算烟气的温度与密度和空气的密度

热工基础思考题答案(第1-6章)

热工基础思考题答案(第1-6章)

思考题第一章1.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幺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

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2.表压力或真空度能否作为状态参数进行热力计算?若工质的压力不变,问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是否可能变化?答:不能,因为表压力或真空度只是一个相对压力。

若工质的压力不变,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可能变化,因为测量所处的环境压力可能发生变化。

3.当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大还是愈小?答: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小。

4. 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5. 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不正确。

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6. 没有盛满水的热水瓶,其瓶塞有时被自动顶开,有时被自动吸紧,这是什幺原因?答:水温较高时,水对热水瓶中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压力升高,大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顶开。

而水温较低时,热水瓶中的空气受冷,压力降低,小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吸紧。

7. 用U形管压力表测定工质的压力时,压力表液柱直径的大小对读数有无影响?答:严格说来,是有影响的,因为U型管越粗,就有越多的被测工质进入U型管中,这部分工质越多,它对读数的准确性影响越大。

第二章绝热刚性容器,中间用隔板分为两部分,左边盛有空气,右边为真空,抽掉隔板,空气将充满整个容器。

问:⑴空气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⑵空气是否作出了功?⑶能否在坐标图上表示此过程?为什么?答:(1)空气向真空的绝热自由膨胀过程的热力学能不变。

热工基础张学学思考题答案.docx

热工基础张学学思考题答案.docx

热工基础第十章思考题答案1何谓表面传热系数?写出其定义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答: q=h(t w-t f),牛顿冷却公式中的 h 为表面传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的大小反映对流换热的强弱。

2用实例简要说明对流换热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 1)流动起因室内暖气片周围空气的流动是自然对流。

而风机中的流体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属于强迫对流。

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的换热效果是不同的。

(2 )流动的状态流动状态有层流和湍流,层流和湍流的对流换热强度不同,输水管路,水流速度不同,会导致水的流动状态由层流到湍流,那么这两种流动状态对流换热效果是不同的。

(3)流体有无相变水在对流换热过程中被加热变成水蒸气,蒸气在对流换热过程中被冷却变成水,这个过程会吸收和放出汽化潜热,两个换热过程的换热量不同。

(4)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的物理性质对对流换热影响很大,对流换热是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导热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比如水和油,金属和非金属对流换热效果不同。

(5)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换热器管路叉排和顺排换热效果不同,换热管线直径大小对换热效果也有影响。

3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组成,各自到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1 )连续性微分方程(2)热量平衡方程( 1)( 2)ρ?u+ u ?u+ v?u?p?2u?2u) 动量平衡方程(?x?y ) = F x -?x+ η( +?y2?τ?x2连续性微分程的依据是根据质量守恒导出的热量平衡方程是根据能量守恒导出的动量平衡方程是根据动量守恒导出的4何谓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它们的厚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流动边界层是由于流体粘度造成速度变化的区域,即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流体薄层。

速度达到∞处的 y 值作为边界层的厚度,用δ表示。

当温度均匀的流体与它所流过的固体壁面温度不同时,在壁面附近会形成一层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层,称为热边界层。

过于温度 t- t w =( t∞ - t w)处到壁面的距离为热边界层的厚度。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三版思考题及习题答案详解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三版思考题及习题答案详解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三版思考题及习题答案详解第一章思考题1.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

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2.表压力或真空度能否作为状态参数进行热力计算?若工质的压力不变,问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是否可能变化?答:不能,因为表压力或真空度只是一个相对压力。

若工质的压力不变,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可能变化,因为测量所处的环境压力可能发生变化。

3.当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大还是愈小?答: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小。

4.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5.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不正确。

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6.没有盛满水的热水瓶,其瓶塞有时被自动顶开,有时被自动吸紧,这是什幺原因?答:水温较高时,水对热水瓶中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压力升高,大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顶开。

而水温较低时,热水瓶中的空气受冷,压力降低,小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吸紧。

7.用U形管压力表测定工质的压力时,压力表液柱直径的大小对读数有无影响?答:严格说来,是有影响的,因为U型管越粗,就有越多的被测工质进入U型管中,这部分工质越多,它对读数的准确性影响越大。

习题1-1解:kPabar p b 100.61.00610133.37555==⨯⨯=-1.kPa p p p g b 6.137********.100=+=+=2.kPa bar p p p b g 4.149494.1006.15.2==-=-=3.kPa mmHg p p p v b 3315.755700755==-=-=4.kPabar p p p b v 6.50506.05.0006.1==-==-1-2图1-8表示常用的斜管式微压计的工作原理。

热工设备课后作业答案

热工设备课后作业答案

热工设备课后作业答案(复习资料)第二章1、水泥窑的发展历程时什么?与其它回转窑相比,为什么NSP窑在节能、高产方面具有优势?答:一、在流程结构方面:它在SP窑的悬浮预热器与回转窑之间增加一个分解炉,分解炉高效的承担了原来主要在回转窑内进行的大量碳酸钙分解得任务,缩短回转窑,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可动部件数,以及降低窑体设备的费用。

二、在热工过程方面:分解炉是预热分解窑系统的第二热源,小部分燃料加入窑头,大部分则加入分解炉,有效地改善整个系统的热力布局,从而大大减轻了窑内耐火材料的热负荷,延长窑龄,另外减少了氮氧化合物(有害物质)的分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三、在工艺过程方面:将熟料煅烧过程中耗热量最大的碳酸钙分解过程移至分解炉内进行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及时高效的传递给预热后的生料,于是燃烧、换热以及碳酸钙分解过程得到优质的熟料。

回转窑的单位容积产量、单机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烧成热也因此有所降低,也能利于一些低质燃料。

2、入窑生料的表观分解率与真实分解率的主要差别在什么地方?答:表观分解率是预热生料与旋风筒收集的飞灰两种料综合的分解率,真实分解率仅是预热生料/预热分解系统内遇热分解的真是数据。

3、为什么悬浮预热器系统内气(废气)、固(生料)之间的传热速率极高?为什么旋风预热系统又要分成多级换热单元相串联的形式?答:在管道内悬浮态由于气流速度较大(对流换热系数也因此较大),气、固相间的换热面积大,所以气、固相间的换热速度极快,经过0.02~0.04s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温度的动态平衡,而且气、固相的换热过程主要发生在固相刚刚加入到气相后的加速段,尤其是加速的初始段,此时再增加气、固相间的接触时间,其意义已经不大,所以此时只有实现气、固相分离进入下一个换热单元,才能起到强化气、固相之间的换热作用。

4、为什么旋风预热系统首先是要求第一级(最上级)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最高,其次是强调最下一级旋风筒的分离效率要高,然后才考虑其他几级旋风筒的分离效率要较高?答:考虑到第一级旋风筒排出的粉尘量对整个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因为出了一级的生料就出了整个预热器系统而成为飞损的粉尘,从而增加热耗,以及后面吸尘器的负担,因此第一级的重要性最大。

北京科技大学热工学第3章和第4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北京科技大学热工学第3章和第4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W = m R g T1 ln
p1 0.3 = 6 × 287 × 303 × ln = 6 × 95.5 = 573 kJ p2 0.1
(注意:Q=W,而不是 Q = -W)
k −1 k
Q = W = 573 kJ
⑵ 定熵: T2 = T1 (
W=m
Q=0 ⑶ n=1.2:
p2 ) p1 Rg
= 303 × (
(注意:T1=273+20=293K) (注意:Rg=287 J/(kg.K))
p1V1 7 ×105 × 0.027 ⑵ m1 = = = 0.225 kg R g T1 287 × 293 m2 = p 3 V2 8.4 × 10 5 × 0.027 = = 0.216 kg R g T2 287 × 366
0.1 ) 0.3
1.4 −1 1.4
= 221 K
k− 1
(T1 − T2 ) = 6 ×
287 (303 − 221) = 352 kJ 1.4 − 1
(注意:多变过程不是定熵过程)
T2 = T1 (
W=m
p2 ) p1 Rg
n −1 n
= 303 × (
0.1 0.2 / 1.2 ) = 252 K 0.3
⑶ 若工质从某一初态经可逆与不可逆途径到达同一终态,则不可逆途径的 ∆S 必大于
可逆途径的 ∆S ;
⑷ 工质经历不可逆循环后 ∆S > 0 ; ⑸ 自然界的过程都是朝着熵增的方向进行的,因此熵减小的过程不可能实现; ⑹ 工质被加热熵一定增大,工质放热熵一定减小。 答: (1)不正确,只有孤立系统才可以这样说; (2)不正确,S 为状态参数,和过程无关,知道初态和终态就可以计算; (3)不对,S 为状态参数,和过程无关, ∆S 相等; (4)不对,工质经历可逆和不可逆循环后都回到初态,所以熵变为零。 (5)不对,比如系统的理想气体的可逆定温压缩过程,系统对外放热,熵减小。 (6)工质被加热熵一定增大,但是系统放热,熵不一定减小。如果是可逆过程,熵 才一定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水泥P173:2.1水泥熟料烧成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与其他回转窑相比,为什么NSP 窑在节能、高产方面具有优势?答:水泥熟料烧成技术发展历程:从立窑到传统干法回转窑,到湿法回转窑,到立波尔窑,再到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

窑外预分解窑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流程结构方面:它在SP窑的悬浮预热器与回转窑之间增加了一个分解炉。

分解炉高效的承担了原来主要在回转窑内进行的大量CaCO3分解的任务,缩短回转窑,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可动部件数以及降低窑体设备费用;二是在热工过程方面:分解炉是预分解窑系统的第二热源,小部分燃料加入窑头、大部分燃料加入分解炉。

有效地改善了整个窑系统的热力布局,从而大大减轻了窑内耐火衬料的热负荷,延长窑龄。

另外减少了NOX(有害成分)的含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三是在工艺过程方面:将熟料煅烧过程中热耗量最大的CaCO3分解过程移至分解炉内进行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及时高效的传递给预热后的生料,于是燃烧。

换热及CaCO3分解过程得到优化熟料质量、回转窑的单位容积产量。

单机产量得到大幅提升烧成热火也因此有所降低,也能够利用一些低质燃料。

P173:2.2某旋风预热器的符号写成2-1-1-1-1是什么含义?2-2-2-2-2又是什么含义?答:单列,一级有2个旋风筒,其余各级均有1个;双列,各级都有2个旋风筒。

P173:2.3在表示旋风筒级数的符号中,1,2,3,4,5和Ⅰ,Ⅱ,Ⅲ,Ⅳ,Ⅴ这两种类型的数字符号,一般来说有什么区别?旋风筒通常用字母C表示,例如C1,C2…;CⅠ,CⅡ,…。

这里的C代表什么意思?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是国内的习惯,即从上向下数各级旋风筒;用罗马数字表示是国外的习惯,即从下向上数各级旋风筒。

C代表Cyclone。

2.4 入窑生料的表观分解率与真是分解率的主要差别在什么地方?答:表观分解率是预热生料与旋风筒收集的飞灰两种料综合的分解率。

真是分解率仅是预热生料/预分解系统内预分解的真实数据。

2.5 请推导出入窑生料表观分解率的计算公式?答:表观分解率e=(生料中原有烧失量—样品中残留烧失量)/生料中原有烧失量*100%={(100L1/100-L1)—(100L2/100-L2)}/(L1/100-L1)*100%=10000(L1-L2)/L1(100-L2)2.6 预热器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些功能?答:预热器有三个功能:第一,生料粉在废气中的分散与悬浮;第二,气、固相之间的换热;第三,气、固相之间的分离:气流被排走,生料粉被收集。

第一,悬浮:1 选择合理的喂料位置 2 选择适当的管道风速 3 在喂料口加装撒料装置 4 注意来料的均匀性。

第二,换热,合理的换热级数。

第三,分离,1 合理的旋风筒尺寸及形状2适当的旋风筒高度3适当的排气管尺寸和插入深度 4 合理的旋风筒直径2.7为什么悬浮预热器系统内气固之间的换热速率极高?为什么旋风预热器系统又要分成多级换热单元相串联的形式?答:在管道内的悬浮态,由于气流速度较大(对流换热系数也因此较大),气、固相之间换热面积极大,所以气、固相之间的换热速度极快,经过0.02—0.04s的时间,气、固相之间就可以达到温度的动态平衡,而且气、固相换热过程主要发生在固相刚刚加入到气相后的加速段,尤其是加速的初始段。

这时,再增加气、固相之间的接触时间,其意义已经不大,所以这时只有实现气、固相分离进入下一个换热单元,才能够起到强化气、固相之间换热的作用。

2.8 在旋风预热器系统中,旋风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气(废气)、固(生料)之间的换热主要是发生在联接各级旋风筒的管道内,还是发生在旋风筒内?答:旋风筒的作用主要是气固分离,传热只占6%~12.5%。

气固间的热交换80%以上是在入口管道内进行的,热交换方式以对流换热为主。

当dp=100µm时换热时间只需0.02~0.04s,相应换热距离仅0.2~0.4m。

因此,气固之间的换热主要在进口管道内瞬间完成的,即粉料在转向被加速的起始区段内完成换热。

2.9为什么连接各级旋风筒的管道内风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而要有合理的范围?答:管道风速太低,热交换时间延长,不仅影响传热效率,甚至会使生料难以悬浮而沉降积聚,从而使旋风预热器的预热效果以及分离效率大大降低;风速过高,则会增大系统阻力,增加电耗,并影响旋风筒的分离效率。

这样最终不仅增加了水泥生产的成本而且使生产出来的水泥质量也不能达标。

所以风速一般控制在15~25m/s范围为宜,一旦监测到风速不在此范围之内,那么系统会报警使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相关的措施,使风速恢复到此范围之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

2.10为什么旋风预热器系统首先要求第一级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最高,其次是强调最下一级旋风筒的分离效率最高,然后才考虑其他几级旋风筒的分离效率要较高?答:考虑到第一级旋风筒排出的粉尘量对整个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最大因为出了一级的生料就出了整个预热器系统而成为飞损的粉尘,从而增加了热耗料耗以及后面吸尘器的负担因此第一级的重要性最大. 最下一级的分离效率不仅对整个预热器系统的热效率有很大影响,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回流到上一级旋风筒的生料量的多少而且在高温下增大颗粒生料的循环量容易造成预热生料的发粘堵塞,从而影响到整个窑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分离效率要高2.11为什么一列的旋风预热器,人们有时会将第一级旋风筒制成两个直径较小旋风筒并联放置的形式,如2-1-1-1-1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什么?答:目的在于提高它的气固分离率,减少飞尘的飞损,而其他级旋风筒的分离率要求相对较低固选用较小的单筒旋风筒,以期降低整个预热器系统的阻力损失12为什么旋风预热器往往是中间几级旋风筒用低压损旋风筒?答:中间几级旋风筒对气固分离的效率较低因此可以降低中间几级旋风筒的压损可以补偿整个预热器系统压损的增加值。

2.13为什么一些低压旋风筒不能作为最上一级或最下一级旋风筒?答:因为低压旋风筒得分离效率低,若是作为最上一级或最下一级旋风筒,会严重影响气、固相之间的分离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生产效率。

2.14为什么旋风筒的表面散热和漏风量对整个预热器系统预热效果的影响程度,从上向下呈现递增趋势?答:在整个旋风预热器系统中,越往下,旋风筒奇迹连接管道的表面温度越高,故而表面散热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最下一级旋风筒和窑尾上升烟道处,表面温度最大,因而其表面散热损失也最大,故对预热器系统预热效果的影响会从上向下递增。

在整个旋风预热器系统中,同样是由于越往下,旋风筒奇迹连接管道的表面温度越高,冷风漏入对整个预热器系统的热效率的影响也就更大。

而且对于下面几级旋风筒,其漏风量不仅会降低其自身的温度和热效率,而且会继续影响这上面各级换热单位的热效率,因此漏风量对预热器系统预热效果的影响会从上向下递增。

2.15旋风预热器的级数是否越多越好?太少了有什么问题?太多了有什么问题?答:旋风预热器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级数如果太少了,预热器出口的废气温度会大大降低,便会大大降低系统热效率,物料预热温度会大大降低。

也即是说会大幅度偏离可逆换热过程。

如果太多了,每增加一级预热器就需要多克服一级的流体阻力,从而动力消耗增大。

另外,随着级数的增加,设备投资会增加,预热器的框架也会增高,从而土建投资将会增大。

2.16降低旋风筒阻力损失(压损)的措施有哪些?答:1、合理控制风速、风量。

2、增大内筒的直径,减少插入深度。

3、增加固、气比,会降低旋风筒的阻力损失,但固、气比增加会增大联接管道内的阻力损失。

4、为减少旋风筒的阻力及管道内的压损,在各级旋风筒在进口直壁内侧都设置导向板,且为混凝土内嵌结构,该结构具有使用寿命长,不变形等特点。

5、在出口处(除最后一级外)都设置导流叶片,该结构不仅大大减少旋转气流的动能损失,可使下游管道阻力明显下降。

6、在旋风筒的进口底部设置了一种特殊的倾斜状结构,该结构不仅显著降低旋风筒阻力,而且可以避免生料的大量堆积。

7、在下料管内设置了倒八字形撒料板。

它一方面避免热气流直接冲击撒料板,提高撒料板的使用寿命,有利于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转,另一方面它不影响上升管道内的气流运动,从而降低了系统阻力。

8、在安置旋风筒时,适当降低旋风筒高度。

9、采取适当密封措施,减少漏风。

10、开发新型高效、低阻的旋风筒,以降低压损。

11、采用蜗壳式进风口能使进、出旋风筒的内、外气流干扰小,从而降低形成涡流的可能性,所以会减小旋风筒的阻力损失。

12、进风口形状采用多边形,引导进入旋风筒的气、固二相流向下偏斜流动,从而使旋风筒内的流场分布更趋合理来减小旋风筒的阻力损失。

等等。

2.17在一个旋风预热器系统中,如果其中的某一级普通旋风筒用一个低压损旋风筒来代替,那么就整个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的电耗和热耗而言,哪一个降低得更为显著?答:电耗。

2.18对于SP窑和NSP窑来说,降低旋风预热系统阻力损失的措施有哪些?答:1、合理安排串联级数。

一般降低级数,能降低旋风预热系统阻力损失。

2、采取适当密封措施,减少系统漏风量。

3、开发新型撒料装置:使粉料充分分散,降低气流阻力。

4、采用新型高效低压损的旋风筒。

①在旋风筒入口或出口处增设导流板;②旋风筒筒体结构的改进;例如适当增大高径比,进风口采用大包角、大蜗壳,蜗壳下缘采用斜坡面,以增大进风口截面来适当减低进口风速,且适当扩大内筒直径,适当缩小内筒插入深度,等等。

③旋风筒进风口与内筒结构的改进;如进风口截面采用多边形;采用双内结构;将进风口设置在筒体下部,减小折流阻力。

④旋风筒下料口结构的改进;如在旋风筒地步增设膨胀仓。

⑤旋风筒旋流方式的改进;如采用卧式旋风筒。

2.19从流程结构、热工、工艺的角度简述:与悬浮预热器窑相比,预分解窑有哪些主要特点?答:一:在流程方面,它在SP窑的悬浮预热器与回转窑之间,增设了一个分解炉。

分解炉高效地承担了原来主要在回转窑内进行的大量CaCO3分解任务,这样可以缩短回转窑,从而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可动部件数以及减低窑体设备费用;二:在热工过程方面,分解炉是预分解窑系统的“第二热源”,将传统上燃料全部加入窑头的做法,改为小部分加入窑头、大部分燃料加入分解炉。

这就有效地改善了整个窑系统的热力布局,从而大大减轻窑内耐火材料的热负荷,延长了窑龄。

另外,该热力布局也有助于降低至有很高温度才能产生的NOx(有害成分)含量,这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在工艺过程方面,将孰料煅烧过程中耗热量最大的CaCO3分解过程移至分解炉内进行,由于燃料与生料粉出于同一空间并且高度分散,所以燃料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高效地传递给预热后的生料,于是燃烧、换热及CaCO3分解过程都得到优化,水泥熟料煅烧工艺更臻于完善,熟料质量、回转窑的单位容积质量、单机产量因而得到大幅度提高,烧成热耗也因此有所降低、也能够利用一些低质燃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