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中通过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意识形态的概念阐释,进而对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
一、概念解析
(一)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恩格斯,都密切地关注着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科学发展。

自然科学通常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

自然科学具有继承性和非阶级性的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一般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理论性质的科学,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等。

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科学。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二)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

人文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名称,是12、13世纪意大利出现世俗性的学校时开始确立的。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研究与神学研究相对立,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是一切文化科学的中心的世界观。

19世纪,人文科学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陆大学预科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基本目标是训练人的知识技能,并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

20世纪以后,西方已把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的综合性科学,如果说,社会科学是实证性的科学,那么,人文科学则是评价性的学问。

人文科学有着自己的生存土壤及成长环境,有着自己所要履行的光荣使命,更有着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截然不同的典型特征:
首先,人文科学具有经典性。

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真正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东西无外乎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典籍,而这些正是当今人文科学享用不尽的财富;
其次,人文科学具有根源性的特征,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它学科的
母体,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是以人文精神来奠定其文明根基的。

它从本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
再次,人文科学具有无形性。

人文科学具有非实用性或者说无形性,它既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也不像社会科学那样将自己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具体政策加以调控。

恰恰相反,人文科学侧重于精神财富的积累,给人以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在人的精神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过程是以无形的方式进行的。

它更重视人的精神世界,更体现人类非物欲化的高尚追求。

(三)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

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在中世纪的神学里就有根据人类和社会这两方面的观念塑造出来的综合物,这些观念其实就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和人类学的概念。

关于社会科学,一方面,社会科学具有多科性的相互补充和合作的特点,新出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某些单个概念也常运用于多门社会科学,并都获得了有益的效果;另一方面,社会科学还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四)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常可以理解为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或者由一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构成的观念范式。

意识形态概念一开始就隐含了两个设定:第一,有某些思想观念;第二,只有通过对于观念的分析和理论研究,人们才可能正确地把握这些思想观念。

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研究结果的那些思想观念并不必然是虚假的,关键在于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意识形态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二、辩证分析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同人文学科、艺术一样,具有使语言的隐蔽性开启的功能,即具有把事物或现象实在明朗化、可利用化、规律化、形象化,使其由实在转变为存在的功能。

科学的深奥、难以理解和艺术的隔膜、歧意就是因为这种开启性在受众中造成了语言传统意义的生疏化而引起。

自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并非一定就是良性的、符合人性本真的。

谈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人类,从人类的绝大多数的角度来谈。

这是一个最基本、最根本的前提。

离开了这一前提,任何存在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自然科学家中,很少有人有着人文学者、艺术家那样的关注人类生存,关注人类情感、心灵和精神的东西,这是自然科学天然的局限。

不过,自然科学家至
少应当有着一定的对人类、对未来负责的的精神,应当具备一定的人类前途的忧患意识,这也是自然科学家应当承担的天然责任。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而社会科学是有不同立场的。

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

由于所有社会规律的本原都是自然规律,则所有社会科学均可以把其假设前提建立在自然科学基本公理的基础之上;由于社会规律综合体现了多种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则所有社会科学均可综合地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充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定性特征,即人不仅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选择环境、改造环境和创造环境,在一定程度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或利益关系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社会规律,并进行一些主观假设与模糊判断,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情感倾向性和阶级性,具有较少的客观性、理性和公正性。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也日益加强。

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论断,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已经证明,自然科学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

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绝大部分是社会问题。

例如,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技术应用不当,也引发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危机、如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等等。

这些问题不少是社会问题,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为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则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为开端,以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大步向前推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变。

但不应忽视的是,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运用、转化,都是人和社会组织所主导、所参与的过程,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与保障。

(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

人文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

如果说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类的精神文化的话,那么,社会科学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从各自不向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它们对经济、政治、法律、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或整体的考察,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机制、变迁、动因等等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系统知识相理论,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更有效率地管理社会。

从研究方法看,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解释的方法,而社会科学则较多的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

所以社会科学可以称为实证科学,而人文科学则不能。

然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人文科学可以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借鉴社会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是切切实实以人为本的,它更多的关注伦理道德的教育与人格的塑造培养,而这恰恰是社会科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四)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社会问题,最根本的是意识问题,而不是经济和利益的问题,纵观人类和平与战争的历史,经济和利益贯穿于始终。

人类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被整合与瓦解,瓦解又整合。

总而言之,在社会漫长的发展延续的过程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来没有发生过最本质上的变化,所变化的是统治集团对其所统治的那个社会在维系、分配、保护等方面,怎样对待被统治者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看法和态度上的变化。

所以,意识的变化决定于那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那个社会是否动荡与安宁。

【参考文献】
[1] 戴汝为. 科学是一个整体及科学方法论[J]. 科技导报2010,第28期.
[2] 杨永志, 朱健. 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 潘中伟. 论意识形态认同中的权利问题—兼论我国当前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路径[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 王炳权. 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J]. 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5] 宋涛. 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与诊释社会学[J]. 前沿,2010,第21期.
[6] 葛彦东. 文明与进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2).
[7] 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8]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
[9] 尤西林.人文科学社会导论[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