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中国地理(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

专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③关隘要冲④人口集聚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太行八陉中,连接长治与河北邯郸之间的是()A.飞狐陉B.井陉C.白陉D.滏口陉在昆仑山的南麓有一个叫英雄地的地方,这里被称为亚洲的寒旱中心,顾名思义这里又干又冷,下围为英雄地位置示意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测绘部队测绘到昆仑山南麓,将一个原本无名的地方命名为“英雄地”,现在要对“英雄地”地理环境研究,应用不到的技术是()A.RSB.GNSSC.GISD.GRS4.英雄地成为亚洲寒旱中心的原因是()A.纬度高、海拔高B.海拔高、周边山高C.周围山体多冰川D.亚洲陆地的中心点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极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5.大同市素有“煤都”之称时,最可能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下图)中的哪个时期()A.兴起期B.繁荣期C.衰退期D.新生期6.大同市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有()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煤)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③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提升地区经济实力④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⑤完善交通运输网,提升原煤外运能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2009年9月15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三峡坝前水位开始按“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规程缓慢上升,三峡工程迎来了新的全面挑战。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海南(含答案)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海南(含答案)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海南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海南的羊山地区是指海口市西南部,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熔岩地区,“数缸订婚”是海南羊山地区的奇特婚习之一。

千百年来,羊山地区流传着一首关于嫁女的歌谣:“嫁女不嫁金,嫁女不嫁银,数数门前檐下缸,谁家缸多就成亲”。

这些缸都很大,高度到成年人的腰部,缸口50多厘米,主要排放在屋外的甬道边上(如图所示)。

该地区在夏季经常普降暴雨,但人们从不担心道路或庄稼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完成1~2题。

1.对这种风俗理解正确的是A.当地水资源缺乏,用以存水B.历史因素,人们对水缸的钟爱C.制陶业比较发达D.彰显财富地位2.暴雨之后,当地没有积水成灾的主要原因是A.水缸起到削峰的作用B.土层较薄,岩石破碎,松软易风化C.植被覆盖率差,涵养水源功能不好D.地势起伏较大【答案】1. A 2.D【解析】1. 由材料可知,图中大水缸主要放在房檐下面,极有可能是储水之用,当地夏季虽然经常普降暴雨,但是由于地势起伏大(火山熔岩地区),缺乏存储空间,故A项正确。

2. 水缸的容量有限,不会起到削峰的作用,A项错误;该地为火山熔岩地区,地势起伏大,降雨后排水条件好,不易发生洪涝,D项正确;涵养水源功能不好,易发生积水成灾,C项错误;暴雨发生后是否发生涝灾,与土壤和岩石无关,B项错误。

南沙岛礁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如今利用玻璃温室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读南沙群岛示意图,完成3~4题。

3.南沙岛礁种植蔬菜主要限制性的自然条件是A.热量条件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土壤条件C.水分条件光照条件D.水分条件土壤条件4.“南沙温室”安装了活动遮阳棚,其主要作用是A.减少暴雨的影响B.减少热量损失C.有利于循环通风D.减少强烈的光照【答案】3.D 4.D【解析】3.从图中看南沙岛礁位于热带地区,光热充足,但因岛屿面积较小,水分条件差,为珊瑚岛,土壤贫瘠,限制性条件是水分和土壤,D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3 中国区域地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3 中国区域地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3 中国区域地理[高考命题展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中国地理”命题多与社会热点地区相结合,“中国时代特色”明显增强,表现在更加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预测2011年高考命题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单纯考查地理常识向提供地形图、轮廓图,并以经纬网定位来考查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转变,即更加强调对地理知识应用的考查。

2.从考核内容上看,地形、河流、气候和农业是考查重点。

3.以中国石油价格上涨、新的交通线路建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切入考查中国资源分布、能源问题、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条件。

4.以时事热点自然灾害切入,考查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措施及发生地的地理特征。

5.以中国的水污染事件为切人点,考查中国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区域内的气候、地形特征。

6.以红色旅游为背景考查中国交通线、交通枢纽及旅游资源的分布。

7.以政区图、经纬网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主干知识串讲]网络构建要点梳理要点一中国地理空间定位最西端(73°E)最东端(135°E)最南端(4°N)最北端(53°N)说明:通过以上重要的经纬度的练习,做到中国地理的空间定位烂熟于胸。

二、中国自然地理需要把握的几个点1.理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致同内外流区界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热量带之间的分界线:热带主要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积温在8000℃以上;亚热带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积温在4500——8000℃;暖温带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及昆仑山和天山之间,积温在3400——4500℃。

(3)秦岭——淮河一线:为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穿越地区,是暖温带和亚热带、有无结冰期、落叶林和常绿林、半湿润区与湿润区、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正午太阳高度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 对比两幅图可知,飞檐能使冬季室内的太阳光照面积增加。
11.某建筑设计师在浙江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 京相比,下列调整措施可行的是 ①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 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 长度 ③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 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 长飞檐长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可行的是
√A.60°
B.65°
C.70°
D.73°
解析 为使乙楼③墙面全年均有采光机会,即在每年北半球的冬至日时, 该墙面仍然可以接收到阳光。由图上信息可得知,每年6月22日北半球夏 至日时,当地日出东北,且太阳光线与街道的夹角为东偏北27°,根据 对称规律,所以北半球冬至日日出东南时,太阳光线与街道的夹角应为 东偏南27°。乙楼③墙面与夹角β互余,若欲使乙楼③墙面全年可采光, 夹角β最小要小于90°-27°=63°,选A。
(5)确定楼间距、楼高:为了使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 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6)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 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垂直。
3.解答“正午太阳高度”试题的一般思维流程
(2021·河北地理)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
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 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图1为飞檐景观, 图2示意飞檐光照原理。据此完成10~11题。
10.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 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
√B.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
C.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
√ A.甲楼①墙面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附解答 中国地理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附解答 中国地理

热点专题中国地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区【答案】C【解析】①地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为外流河,A错误;②位于大兴安岭和贺兰山之间,降水量在200~400 mm,属于温带草原,B错误;③为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C正确;④为我国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B【解析】图中①到②为我国西北地区,全部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A错误;②为温带草原,是内蒙古牧区,③是东北平原,为种植业区,B正确;③和④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C错误;⑤为青藏高原,由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带性规律。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

某中学兴趣小组夏季到该地进行野外考察。

回答3~4题。

3.在考察过程中,有关橘子洲成因的内容不正确的是()A.水流平缓、泥沙堆积B.河床宽阔、激流回旋C.洞庭湖水汛期顶托D.河水冲刷下切而成【答案】A【解析】橘子洲为河心洲,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4.在测江心洲东西两侧的水流速度时,他们用两条皮筏沿直线在东西两侧自然漂移,同时每隔2分钟在相同的地图上记下它们的位置。

有关他们实验内容推测正确的是()①西侧先到洲尾②东侧先到洲尾③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东侧密④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西侧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湘江向北流,东岸为侵蚀岸,水流速度快,西岸为堆积岸,水流和缓,所以东侧先到洲尾、在地图上记载分时位置点西侧较密集(西侧较多)。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精品文档 (153)高考第二轮专题辅导八:中国地理

精品文档 (153)高考第二轮专题辅导八:中国地理

【考情分析】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分布来看,中国区域地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题型分布来看,以综合题为主,选择题也占一定的比重;从呈现方式来看,多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①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和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③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中国地理”命题多与社会热点地区相结合,“中国时代特色”明显增强,表现在更加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预测高考命题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考查我国主要地形的特征、分布及其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各类地形的考查,一般都提供相应的带有经纬网的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由考查该区域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分布入手,进一步分析其对气候、河流、农业发展的影响或绘制沿某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2.从高中地理的层次考查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季风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这部分知识多与高中地理原理相结合,运用等值线图或气候直方图针对某一地区进行综合分析。

3.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以及对大江大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也是高考的热点。

4.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结合时事热点考查我国近海的过度捕捞、赤潮、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等问题。

5.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我国的人口、特大城市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等知识。

6.我国铁路、公路线的建设、布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新建或待建的铁路更是重点中的热点。

这部分知识常常结合时事热点或历史知识,以选择或综合题的形式,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知识链接】一、中国四大地理区比较二、中国三大自然区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高三二轮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高三二轮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荔枝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喜高温高湿,喜光 向阳,对气候条件尤其是气温非常敏感,生存的温 度要求年平均温度18℃以上,最适宜的温度是22~ 25℃ , 尤 其 是 冬 季 不 耐 冰 雪 霜 冻 ; 最 低 温 度 低 于 2℃就可能遭受冻害,会使来年荔枝产量大为减少 甚至绝收。从最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来看,合江 县年平均气温为18.1℃,极端高温为43.4℃,极端 最低气温-2.2℃,平均有霜期仅6天,大约每三年有 一年是完全无霜的。如图示意我国荔枝主要分布区。
(2)根据材料,分析图乙中A城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城市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
土壤、生物 人文条件:位置、交通、市场、 政策、 科技、劳动力、基础设施、 经济水平……
答案 A城(乌鲁木齐)为自治区首府,商贸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上有优势;
铁路和航空运输便利,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 位于中亚边境(地理位置优越),利于我国与邻国的商贸往来。
夏半年沿途地区草料茂盛,牲畜饲料充足;
积雪融水和降水多,水源补给充足;
夏季产盐量大。
12345
(3)简述西藏牧民在食盐运输路线上遇到的主要困难。
答案 气候多变,路途艰险; 运输牲畜队伍庞大,沿途人烟稀少,食物补给困难; 海拔高,缺氧且紫外线强烈; 地质灾害多; 食盐装卸过于耗时。
12345
2.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因此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 理特征,分析时要特别抓住“高”“寒”两个方面。
秦岭所在省份: 甘南,陕南,豫西 淮河所在省份: 豫西、皖中、苏中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 降水量线 2.一月份0度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4.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 气候的分界线 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 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 线 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 区分界线 8.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9.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 线 10.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 界线

2019年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十个专题附答案

2019年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十个专题附答案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十个专题附答案)二轮专题一等值线和图表信息的判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8.(1)B地降水量多于A地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寒流经过。

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

(2)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且四面环海,降水丰富,集中夏秋季节;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3)顺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基本沿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的劣弧,航程较短。

(4)①地为寒、暖流交汇区,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②地为上升流海区,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二轮专题二自然地理主要原理——基础检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BDDD C A B B 答案C CA B C14 23 18 24 19 题号22 15 20 16 25 17 21ACDACBBBACCB答案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6.(10分)(1)a:105°W(2分)b:165°E(2分)(2)(23°26′S,120°E)(2分)(3)旱季(2分)(4)南回归线及其以南(2分)(2)B(2分)27.(10分)(1)B(2分)(3)③(2分);与①④相比,③位于港湾内部,风平浪静,有利于船舶停靠;(2分)与②相比,等深1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线密集,港阔水深,有利于大型船舶进出。

(2分)28.(12分)(1)甲图为德干高原,乙图为巴西高原。

(2分)(2)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旱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分)(3)水能河流水量丰富地处高原边缘,地势落差大(3分)(4)铁矿石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城市的辐射功能

4.与帕拉玛塔市相比,罗兹市 A.人口规模更大
√B.辐射区域较小
C.城市职能更多 D.与悉尼交流领域更广
解析 帕拉玛塔市是区域副中心城市,罗兹市是一般城镇,故与帕拉玛 塔市相比,罗兹市人口规模更小,城市职能更少,辐射区域较小;罗兹 市虽然距离悉尼更近一些,但因为城市职能较少,故与悉尼交流的领域 较小。选B。
5.为提高中心城市贡献度,太原市应
√A.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B.放开落户限制条件 C.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D.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解析 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为提高中心城市贡献度,应优化城市产 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资源的加工转换,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 放开落户限制条件、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对于提高中 心城市贡献度作用不大,B、C、D错。选A。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 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 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解析 一般首位客流比次位客流的客流 量大,而合肥是滁州的次位客流,客流 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小,说明合肥在某 一方面有优势,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 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 系密切,C对; 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但南京经济 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 且与滁州距离更近,更有地理位置邻近 的优势,会加大两者的客流差异而不是
图中信息表明,城市首位度是按 首位城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计 算的,与城镇化水平低、城市人 口规模小关系不大,C、D错;选 B。
2.根据城市首位度排行推断
√A.江苏经济发展较均衡
B.山东最大城市是省会济南
C.哈尔滨周边二级城市数量多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72中国地理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72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2013·北京)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2.东北平原()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1.D 2.A 3.D【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现象。

同纬度地区,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因此甲地总是比我国同纬度其他地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

但不同纬度日出早晚除了与东西位置有关外,还与昼夜长短有关,因此甲地并非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故A 项错误;漠河地处北极圈以南,夏至日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故B项错误;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水岭之一,故C项错误;松花江干流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初冬或初春结冰与融冰时出现凌汛现象,故D项正确。

第2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根据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根据该区域河流流向分析,东北平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故C项错误;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非商品棉基地,故D项错误。

第3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地区人口迁移。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结合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口迁移知识分析,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以及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故D 项正确。

该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人口迁移主要以国内迁移为主,故A、B、C项错误。

地理(教学案)-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地理(教学案)-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

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从考试形式上看,主要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综合考查区域定位、区域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尤其是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

因此,复习时应将重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环境问题、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中国地理空间定位1.根据经纬线定位2.根据突出的区域特征定位(1)突出的生态问题:如西南地区多滑坡和泥石流、西北地区多荒漠化等。

(2)突出的气候特征:如吐鲁番盆地夏季炎热,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海南岛冬季气温最高,秦岭—淮河一线1月份平均气温在0℃左右等。

(3)特有的动植物:如青稞、牦牛为青藏高原所特有。

(4)典型的土壤特征:如江南丘陵多红壤,四川盆地多紫色土,东北平原多黑土等。

(5)突出的地貌特征:如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东北平原沃野千里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4】水体运动规律(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4】水体运动规律(含答案解析)

地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四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深圳市重点学校联考)每年4~6月,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河流常常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汛”,即白天河流流量很大,夜晚则洪峰消退。

据此完成1~2题。

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A.大气降水B.高山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湖泊水2.“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A.冰雪融化迅速B.昼夜温差大C.降水变率很大D.自然灾害频繁解析:第1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6月正值当地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海拔较低处的积雪逐渐融化,这种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此时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到夏季气温进一步升高,季节性积雪融化完毕,这时河流就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第2题,“一日一汛”说明白天积雪融化多,河流水量大,夜晚融化少,河流水量小,这主要是昼夜温差大所致。

“一日一汛”反映的是河流水量变化,不是灾害多少。

答案:1.C 2.B3.(2014·茂名市一模)2013年10月30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流域内年降水量异常偏少B.入湖河流中上游过度取水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D.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减少解析:鄱阳湖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流域内降水是湖泊主要水源,故降水较少,是导致湖泊水位出现严重低枯水位的主要原因,故选A。

答案:A(2014·揭阳市二模)读下图,完成4~5题。

4.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5.下列情形与有利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A.空气湿度大B.风速大C.光照强D.气温高解析:第4题,图示屋顶流水是地表径流,渗透系统或污水排放系统能表示地下径流,故A说法错误;图示环节没有水分从地面到空中的过程,所以说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故答案选B;该设计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环境效益,不仅适合缺水地区,也可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故答案C、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中国地理考向一中国自然地理【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中国的地形和气候,中国的河流和自然资源,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与成因及其相应植被景观差异。

2.命题规律以经纬度位置为切入点考查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尤其加强对生产、生活影响。

【例1】(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分)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答案】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2分)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分)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2分)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例2】(2015•新课标I卷)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2-4-4-2 0 格尔木西大滩 五道梁安多拉萨-5.6甲-5.6 省级行政中心 县级行政中心 乡镇、村庄 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值线/℃铁 路a 热棒b(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8分) (2)图8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 )的原因。

(8分) 【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5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分)(3)冬季。

(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分)考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板块构造。

【名师点睛】该题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包括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

该题难度大,是本套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3】(2014·北京卷)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12分)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8分)(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8分)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8分)【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4)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因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多、科研机构多,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传统工业比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这样能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排放。

考点:气候、地形、水资源、区域经济发展。

【二讲基础】1.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1.四大高原地形区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内蒙古高原海拔l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黄土高原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米降到l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2.四大盆地地形区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准噶尔盆地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柴达木盆地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紫色土广布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3.三大平原地形区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东北平原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华北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表现成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②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种植地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树木、牧草,农作物生长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夏涝、春旱现象严重;②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雨热同期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气候复杂多样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和干湿地区(四类)①跨纬度多;②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③地形复杂多样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三讲典例】【例1】(2015届甘肃台县一中高三8月质检地理试卷)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答案】(1)C (2)B考点: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

【趁热打铁】(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大练习(一))(26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