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外用药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正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择外用药剂型
外用药选用的适当与否,取决于适 当的药物、恰当的浓度和正确的剂型。 以常见病湿疹为例,能掌握急性、亚急 性及慢性湿疹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举一反三,对其他皮肤病的局部治疗也 就容易掌握了。现分述如下:
急性期: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或少 数小疱,可用振荡刷剂或粉剂;局部红肿、 糜烂,渗液时宜用水溶液冷湿敷,白天采 用开放法湿敷,晚间采用封闭法湿敷;此 阶段忌用软膏、油剂、粉剂或振荡刷剂。
4.用药方法正确
向病人仔细交待用药方法,如湿敷敷料 厚度和大小,并应保持敷料潮湿和清洁;振 荡刷剂用前摇匀,每日搽3~5次;糊剂应厚 涂于敷料上,并包扎;乳剂则薄涂,并稍加 按摩以促进吸收。
清除局部药物方法亦应交待。清除原有 药物宜仔细耐心,不用热水和肥皂洗,以免 刺激;一般振荡刷剂可用温水冲洗,糊剂可 用植物油或液体石蜡慢慢擦去。
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可用油 稀释,能溶解脂溶性药物,润滑性强,稳定性较好,适用 于干性皮肤。
软膏:凡士林/羊毛脂/或动植物油+药物;
具有保护、润滑、水合及保温作用,软化痂 皮,保护创面、促进肉芽生长、恢复上皮和 消炎收敛作用;适用于皮肤深部炎症,渗出 少的浅表性溃疡、慢性肥厚性皮病、皮肤干 燥皲裂等;忌用于糜烂及渗出多的皮损。
3 药物化学结构的影响:
4 外用制剂的影响:剂型的影响----药物 从 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 药物的透皮吸收;制备工艺;基质的影 响;经皮渗透促进剂的影响;pH值的影 响。
5 药物浓度与剂量:浓度越高,渗透速 率提高;皮肤的吸收过程会饱和
常用外用药剂型
常用剂型有:
水溶液;粉剂;洗剂;酊剂和醑剂; 乳剂和霜剂;软膏;糊剂;油剂;硬膏; 凝胶;涂膜剂;药用香波;栓剂等。
醑剂(spiritus):药物的乙醇溶
液或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如樟脑、薄荷 脑、麝香草酚、苯酚等止痒醑剂。
酊剂(tincture):药物的乙醇浸
出液或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如中药的 乙醇浸出液(药酒),像土槿皮酊、补骨脂 酊等;苯甲酸、水杨酸、十一烯酸、间苯二 酚、煤焦油、松餾油等的复方酊剂。
乳剂和霜剂:作用缓和、刺激性小、有助
透皮吸收,具有清凉、消炎、止痒作用,霜 剂有助于皮肤的清洁而乳膏对皮肤有润泽作 用;适用于各种急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可作润肤和皮肤清洁;糜烂及渗液较多者忌 用,全身用药时应注意吸收后的不良反应。
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外相),油为分散相 (内相),可用水稀释,易被水洗去。缺点为药物的容纳 浓度、渗透性不如软膏,稳定性较差,易于干燥和霉变。
注意药物浓度:同一种药,浓度不同作
用亦不同,如水杨酸浓度低于2%,为止痒 剂,5~10%有角质松解及抗真菌作用,10% 以上为角质剥脱剂。一般应先用低浓度, 以后根据需要,逐渐提高浓度,如治体、 股癣配方中水杨酸可先用3%,以后增至6%。 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的角质促成剂松馏 油可先用2.5%以后增至5%。
1 药物的经皮吸收:吸收方式——被动 扩散;吸收途径——透过角质层,和通过皮 肤附属器吸收,后者开始吸收快,很快达成 平衡,而前者仍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限速 步骤。
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途径有两条,一为 细胞间扩散,二为通过角层细胞膜和细胞扩 散。
近来研究发现细胞间扩散在药物渗透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药物的渗透阻力主要 来自这些类脂。角质层细胞膜非类脂双分子 层结构,药物扩散困难,但其占有巨大扩散 面积,故其对药物的渗透作用仍不能忽视。
2)皮肤各层的药物分布:除上述药物
储库外,随着药物理化特性的不同,药物在 皮肤各层(包括皮肤附属器)的分布不尽相 同。大多数药物从皮肤消除的过程约需要24 小时。
3)外用药物的代谢:药物进入皮肤后, 部分药物在皮肤组织内也会发生代谢。其机 制包括: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 甲基化作用,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硫酸结合等。 代谢场所主要在活性表皮。
角质剥脱剂---->10%焦油类、30%尿素、 15%乳酸、5~10%水杨酸;维A酸类;腐 蚀剂----石炭酸、 30%冰醋酸、 >20%水杨 酸和硝酸银;收敛剂---- 10~20%鞣酸、 0.25~5%醋酸铅、 5%甲醛、 2%氧化铝、 10%乌洛托品;抗炎剂----硫黄、鱼石脂、 白降汞、皮质类固醇激素;遮光剂----对氨 基苯甲酸、二氧化钛、吲哚美辛;光敏剂---补骨脂;退色剂----过氧化氢、白降汞、 氢醌。
角质促成剂比较(刺激性与之相反)
芥子气 蒽林
>焦性没食子酸>煤焦油>
松餾油>糠餾油>黑豆餾 油>硫磺>鱼石脂
外用药临床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1.正确选择药物:
依据病因、病理改变选择不同性质药物 ;如 浅部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如水杨酸、苯甲 酸、克霉唑、联苯苄唑等;化脓菌感染选用抗 细菌药,如呋喃西林、雷佛诺尔等;病毒感染 选用抗病毒药,如酞丁胺、喷昔洛韦等;急性 皮炎、湿疹选用收敛、消炎药物,慢性炎症用 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损害选用角质松解、角 质剥脱剂,增殖性损害选用腐蚀剂等。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 一类药,种类多,疗效强弱不等;强效者 尽管见效快,但副作用出现的机会亦相对 较多。面部用药更应注意,尽量用不含氟 的药物,如丁酸氢化可的松或糠酸莫米松 等。
某些药物大面积使用需予防吸收中毒, 如水杨酸、硼酸、醋酸铅、苯酚、雷琐辛 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大面积使用亦可吸收, 特别是配方中加有促渗剂者。
水溶液:水+可溶于水的药物;外搽、湿敷、
熏敷及药浴等;具有清洁引流、散热消炎的作 用;应用于急性皮炎的早期,急性靡烂渗出性 皮肤病的早期,某些特殊的肿胀;因易吸收, 一般不易全身使用。
粉剂: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
粉末状制剂,如氧化锌粉/滑石粉/淀粉+药物; 具干燥、吸湿、散热和保护作用;适用于急性 皮炎的早期,爽身粉或防护粉,作为洗剂和糊 剂的基质;禁用于糜烂渗出性、水疱脓疱性皮 肤损害,以及毛发较长处。
于布质或纸质裱背材料上形成一层薄膜,贴 于皮损处;药效持久,有保护作用,水合作 用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慢性限局性浸润 肥厚性皮病,孤立角化性皮病或疖肿。禁用 于急性、亚急性炎症及糜烂渗出性皮病,过 敏者不易再用。
基质与剂型关系
粉剂
糊剂

洗剂
(油膏)软膏 油 乳剂 水 溶液(酊剂) (乳化剂)
穿透作用(透皮吸收性强弱)比较
硬膏
凃膜剂
>软膏>油包水乳剂>水 包油乳剂>凝胶>糊剂
半固体膏状基质比较
组成
透气性 吸水性
软膏
糊剂
乳剂 凝胶 水溶性软膏 透明软膏
冷糊剂
油脂 油脂+粉剂 油脂+乳化剂+水
高分子材料+水
油+粉+水+乳 化剂
差 较差 较好

较好
无 少量 少量
少量
少量
清洗
不易 难 较易

较易
外用药物的作用
清洁剂----水、生理盐水、1~3%硼酸液、 1 %雷琐辛液、高锰酸钾液;保护剂----炉干 石、氧化锌、滑石粉、淀粉;止痒剂---- 1 ~ 5%樟脑、0.2~2%薄荷、5%苯唑卡因、1% 达克罗林、 1 ~2%石炭酸;抗菌剂----酚及 衍生物、 2 ~5%碘、氧化剂、醇类、酸类、 醛类、颜料类、抗生素类、硫黄及鱼石脂;
抗真菌剂----10%硫黄、10~30%冰醋酸、
苯甲酸、水杨酸、十一烯酸锌、硫化硒、 咪唑类、多烯类、丙烯胺类、5%碘酊; 抗病毒剂----5-Fu、阿糖胞苷、酞丁安、阿
昔洛韦、喷昔洛韦、碘苷、鸦旦子(苦味 子)、5~10%福尔马林;杀寄生虫剂---硫黄、r-666;角质促成剂---- <5%松餾油、 <5%糠餾油、 <5%黑豆餾油、硫磺、 <5%水杨酸、 0.1~1%蒽林;
药物作用的靶点
P.Ehrlich提出“药物除非与机体成分结 合,否则就不起作用”的观点。药理学研究 重点之一仍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什么细胞结 合,如何结合而起作用。这些结合部位就是 药物作用的靶点。从分子水平上,靶点是机 体生命代谢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物质(受体、酶、 离子通道、核酸、免疫系统、基因治疗、调 节物质、皮肤中的其它活性物质等)。
影响皮肤外用药物作用的因素
1 皮肤渗透性的影响: 种族与个体差异: 年龄与性别差异: 皮肤部位的差异:阴囊>耳后>腋窝区 >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水合成度的差异: 皮肤温度及湿度: 皮损及病变: 重复用药:
2 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子大小:药物分子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 数与药物分子大小有关。 低熔点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药物的粒径:通过制剂学的微粉化处理可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从而提高药物溶出速 率,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解离度及溶解速度影响药物的吸收 程度、吸收速度和到达受体部位的浓度和 速度,也影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药物的透皮吸收遵循物质被动扩散的 Fick定律:药物透皮吸收程度与药物在角质 层和基质中的分配系数以及药物在角层的扩 散常数成正比,也与外用药物浓度成正比, 与角层厚度成反比。
2 药物在皮肤内的分布、代谢:
1)皮肤的药物储库:是溶于角质层中的 游离药物分子和结合于角质层中的药物所致, 后者起主要作用。皮下脂肪层可作为脂溶性药 物的一种储库。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都可能由 于与角质层有强的结合能力,或由于很小的扩 散系数而积蓄在角质层中。影响皮肤的药物储 库因素:药物与角质层的结合力,药物在角层 的扩散系数,某些促进透皮吸收的因素如角质 上方的温度、湿度、制剂基质和促透剂等。
糊剂:软膏+粉剂(>25 ﹪ )+药物;消炎、
保护、干燥以及软化痂皮等作用,穿透作用 较软膏弱但刺激性低;多用于亚急性或慢性 炎症性皮病;不易用于毛发处。
凝胶:为药物与亲水性基质配制而成的胶
状制剂;用于皮肤后表面形成一薄膜,无油 腻感,透气性好;多用于无渗出的急、慢性 皮损。
硬膏:为一种粘柔带韧性的固体制剂,涂
皮肤科外用药治疗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鲁 博士
概述
皮肤外用药是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它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的病变部位。而皮肤 又是一个组织器官,药物对这个器官起效 应同样存在着药代动力学、作用靶点及影 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了解皮肤外用药药理 学知识,对于临床合理有效用药具有积极 作用。
外用药物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上和系
统用药一样,起着重要作用。皮损局部正 确用药,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 也可促使皮损快速好转甚至痊愈。反之, 可加重病情。
使用外用药物疗法应掌握药物的剂型、 作用、用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皮肤的组织结构与生理
皮肤表面: 角质层: 活性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外用药物在皮肤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洗剂:为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入粉剂的水制
剂,如药物+氧化锌粉/滑石粉/淀粉(30~ 50﹪)+水;散热消炎收敛、干燥保护作用; 适用于潮红、肿胀和瘙痒而无渗出的急性和 亚急性皮损;不可用于毛发部位和有糜烂渗 出面。
酊剂和醑剂:有消炎、杀菌、止痒、溶解
角质促进药物吸收的功效;因其中所含药物 性质不同,应用范围也不一样。用于皮屑较 厚的亚急性或慢性皮病。急性或有糜烂渗出 之皮病以及粘膜处禁用。
一种药物久用后,疗效常渐降低,除 提高浓度外,可更换另一种相同性质或不 同性质药物,如松馏油更换为煤焦油或蒽 林。 一旦发现过敏或有刺激现象,应及时 停药,待炎症消退再用或换其他药。
一般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先控制感 染,再治原有损害,如手、足癣或皮炎、 湿疹伴细菌感染,局部先用抗细菌剂,如 雷佛诺尔或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感染控 制,再用抗真菌药。
亚急性期:局部以红斑、丘疹、小疱 或点状糜烂为主,无明显渗液,可用糊剂 或油剂;待皮肤稍干燥无糜烂时,可更换 乳剂、凝胶或软膏等。
慢性湿疹:以浸润、肥厚或苔藓化为 主。局部耐受性较强,选用药物范围较广 泛,可用软膏、硬膏、乳剂、凝胶、酊剂 或涂膜剂等;如局部角化、干燥或溃疡, 则采用软膏为主。
3.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用药前应考虑个体情况,如患者年龄、 性别,皮损部位、性质和范围,以及当时季 节、气候等。小儿的皮肤细嫩,耐受性差, 用药浓度应低,成年患者用药浓度可稍高; 腋窝、腹股沟、会阴及面部等处,用药要温 和以避免刺激,掌、跖部用药可强烈;冬天 皮肤干燥,少用刷剂、酊剂,且不宜作大面 积湿敷;夏天不宜作全身包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