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10-08-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实证检验及对策研究”(07A041)作者简介:许

南(197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建军(1978-),男,湖南宁乡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讲师。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全球价值链(GVC )框架为进一步分析全球经济提供了

全新的角度。Gereffi 等对GVC 框架进行了广泛地描述(如Gereffi and Korzeniew icz ,1994;Gereffi ,1995,1999,Geref-fi ,2005),其贡献是试图对跨边界、以企业为基础的交易和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些社会体系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发展它。GVC 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获得了巨大发展,建构了一个涉及全球范围的分析框架。GVC 分析对如产业

升级、科技转变、

职业变动、市场扩张以及贸易模式等的研究显现了非常重要的洞察力。

1.参与主体在Ernst (2001)提出的基于“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

模型中包含两类参与者:领导厂商(leader firms )或称旗舰

公司(flagships ),本地供应商(local suppliers )。“旗舰”指的是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跨国公司,分为“品牌领导者”和“承

包制造商”两种。旗舰企业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

其企业战略直接影响到低端参与者的生产、发展战略和网络位置,而后者则不会影响到旗舰企业的战略。旗舰企业通过对“稀有资产”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网络节点间的交易和知识

交换的协调获得优势地位(Gereffi ,1999)[1]

。本地供应商可

以分为“高层供应商”和“低层供应商”两种。前者充当旗舰

企业与本地底层供应商之间的中介,

除了核心R&D 和战略营销活动外,几乎可以承担整条价值链的所有活动,

有时甚至会承担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而低层供应商一般不与

全球旗舰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主要与本地高层供应商发生互动。

2.驱动机制

Gereffi (1999)

对GVC 类型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区分,依驱动机制的不同GVC 分为以生产领域的产业资本作为动力的生产者驱动和以流通领域的商业资本作为动力的采购者驱动(我国学者翻译时也叫订户驱动、购买者驱动,

笔者倾向于用采购者驱动)两种类型。换句话说,

就是GVC 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Henderson (1998)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以后指出,生产者驱动指由掌握价值链上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行使对不同环节的协调作用。该驱动机制GVC 的

战略价值环节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

飞机等属于这种类型。采购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通过全球采购或OEM 、ODM 等方式组织的国

际商品流通网络[2]

。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型的GVC

的区别。张辉

(2006)在Gereffi 的基础上从动力源泉、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表1所示)。

依表1,GVC 的驱动力因为其动力源泉不同,继而决定

了该价值链的核心能力不同,

分布的产业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一国要发展一个产业时,要先根据该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去确定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然后积极发展这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

南1,李建军2

(1.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GVC 理论作为一种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和贸易研究的新兴理论,

至今还没有整体地纳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体系中,也尚未进入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的教材中。但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其中,

俘获型网络治理关系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既成事实,其现实困境证明GVC “升级”事实上是“伪升级”,只有构建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自主的国内价值链(NVC )才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俘获型网络;国内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1-0075-05

75

2011年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种核心能力,才能使该国在该产业的GVC中处于高端地位并具有竞争优势。

3.治理模式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治理在全球价值链上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价值链上各环节公司之间的各种活动、劳动分工以及价值分配,都处于价值链治理之下。Humphrey和Schmitz (2002)给出的定义是:治理(Governance)指通过非市场机制来协调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间关系和制度机制。同时指出GVC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发展中国家了解市场进入途径、迅速获得生产能力、理解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得到发达国家购买商的技术援助以及找到制定政策和创新的支点等方面。

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GVC的治理模式进行分类。Sturgeon(2000)区分了在当今产业重组和空间配置中起重要作用的三种治理模式:权威型生产网络(Authority Pro-duction Network)、关系型生产网络(Rel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和虚拟生产网络(Virtual Production Network)。Humphrey和Schmitz(2000)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企业网络理论,把GVC治理模式划分为科层制、准科层制、网络型、市场关系型(Arm’s Length Market)。Sturgeon和Lee (2001)以产品和过程标准化程度为基础比较了商品供应商(Commodity Supplier)、俘获型供应商(Captive Supplier)和交钥匙供应商(Turn—key Supplier)三种类型的供应关系。Kaplinsky和Morris(2003)认为,GVC中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维持互相信任的机制是制定和执行各种规则的标准。他们指出只有通过GVC运转的规则和标准把全球生产和贸易的离散性片段区域联系起来,才能反映GVC动态性特征。同时,只有认识到治理规则和标准的重要性,厂商才能顺利嵌入GVC以实现升级。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理分类方法:规则制定治理(Legislative Governance)、监督裁决性治理(Judicial Governance)和执行性治理(Executive

Governance)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根据GVC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将GVC治理模式划分为: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科层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式的特征如表2所示。

4.升级研究

所谓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其实质是伴随资本积累及人力资本的提升而发生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并促使产品移向资本较为密集环节的过程。Gereffi(1994)认为产业升级将使厂商或经济体改进其本身的能力,并移向更具利润及知识、资本密集的经济地位。Kaplinsky(2000)认为升级就是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地制造产品或者是从事需要更多技能的活动。Humphrey和Sehmitz(2002)指出,在嵌入GVC面对各种竞争压力时,生产者技能的提高、突破有进入障碍的节点,从而一定程度上远离直接市场竞争压力,这些行为的转变都是升级。Kaplinsky和Morris (2003)、Humphrey(2004)认为:GVC的升级是产业通过达到GVC上各种标准,使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进入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行为。目前GVC的升级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升级的动力、升级的模式以及政策引导。

Gereffi(1999)较早认识到产业升级分析的层次问题,他认为产业升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升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二是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整合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 (2000)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即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对于这四种升级模式,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的升级。此外,梅丽霞、柏遵华和聂鸣(2005)提出了在GVC环境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包括技术能力升级、创新能力升级、外部关联升级、社会资本升级和区域创新系统升级等方面的内容。GVC中产业升级的内在行为与外在表现如表3所示。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嵌入GVC中的地方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式和过程,但嵌入GVC并不一定能实现产业升级。Giuliani、Pietrobelli和Rabellotti(2005)通过对拉丁美洲中小型企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沿价值链条向上攀登的升级过程会遇到各种壁垒和阻碍,嵌入GVC有可能削弱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

Lall(2001)等认为市场失灵、路径依赖等问题会使企业或产业在GVC上的学习和升级过程延长和充满风险,需要

表1生产者与采购者驱动型GVC的比较

项目生产者驱动型GVC 采购者驱动型GVC 动力源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核心能力研发、生产能力设计、市场营销进入门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分类耐用消费品、

资本商品等

非耐用消费品

典型产业部门汽车、电脑等服装、玩具等主要产业联系以投资为主线以贸易为主线主导产业结构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辅助体系重硬件轻软件重软件轻硬件典型案例波音、丰田等耐克、沃尔玛等

资料来源:根据Gereffi(1999)张辉(2006)整理。

76

治理模式特征

市场型信息交换的复杂程度低,显性协调弱;供应商有能力制造产品;以产品价格作为交易方式;交易双方的转换成本低

模块型产品结构模块化,供应商可以为采购商提供定制产品或服务;复杂信息通过弱显性协调交换;转换成本低

关系型交易复杂,资产专用性高;供应商能力强;声誉、信用和地理临近等规范双方的依赖关系;复杂隐性知识常通过面对面交流和较高显性协调获得

网络型

领导型编码能力和产品专业化复杂程度高;供应商能力低,转换成本高;主导企业对供应商控制程度高;供应商活动环节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加工、制造和运输物流等

层级制产品复杂,产品专业化难以编码;治理是组织内部行为;主导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来开发和制造产品

表2GVC治理模式的特征

国家和政府干预来应对这些市场失灵。Bair和Peters(2006)也指出参与并不能保证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发展,除非把当地供应商同全球价值链联系起来的出口导向活动,能够根植于区域并促进内生增长。因此,学者们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支持本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与贸易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技术支持政策、进出口政策、劳工政策、市场开拓能力培养政策及贸易谈判等。

二、GVC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俘获型网络”的形成

1.GVC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贫困式增长”

入世后,我国融入GVC和世界经济主流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要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经济起飞的基础,这也被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所支持。但这种定位于“GVC

低端”的增长战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然的。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代工方式从低端嵌入GVC,被认为是我国企业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获取分工收益、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值得我们警惕。跨国采购商通过对代工企业升级的控制,不仅使对后者不利的分配格局永久化,并可能使其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

俞荣建、吕福新(2008)通过分析“浙商企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浙商企业”嵌入GVC中获得价值增长,对外贸易量处于超高速增长状态,但价值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出口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值不但没有得到迅速提升,相反还有些指标在恶化,正面临拉美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贫困化”增长风险。

刘志彪、于明超(2009)从两方面分析了这种负面影响。一方面表现在GVC收益分配的不平衡、非对称造成资金积

表3四种升级模式的一些内在行为和外在表现比较

升级

模式

内在行为外在表现

环节内部研发;物流和质量控制系统的改变;引进新的机器设备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周转效率;缩短入市周期;提升利润;提升专利开发力

工艺流程

升级环节之间研发;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能力;方便供应

链学习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升成品质量和缩短入市周期;通过环节之间合作协调改善利润水平;提升专利开发能力

环节内部扩张产品设计和市场反馈部门;引入新产品和扩展产品功能新产品销售率的提升;自由品牌产品的销售率的改善

产品

升级

环节之间与供应或消费者在新产品退出过程中的合作对自有品牌的市场模仿情况;不以牺牲市场份额为代

价的产品价格的提升

环节内部获取产业链中更高附加值环节;将环节中低附加值部分分离出去产业链中劳动分工;承担产业链中的关键功能

功能

升级

环节之间进入产业链中新的连接点;转移原有连接点更高的利润率;技能和薪酬水平的提升

链的升级剥离原有生产经营活动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加新

的价值链条中的市场份额

更高的利润率;新产品或差异化产品市场销售比率的

上升

资料来源:根据Humphrey and Schmitz(2002)和Kaplinsky and Morris(2003)整理。

许南,李建军: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

77

2011年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累困难。如在采购者驱动型GVC下,各主体之间市场势力存在巨大差异,如迪斯尼、沃尔玛等显然属于寡头垄断企业,而代工企业间基本上属于完全竞争状态,这种买卖双方市场势力的差异造成价值权力被主导企业垄断,从而使收益分配出现极度不平衡。另一方面,代工企业与国际主导企业在GVC纵向上进行分工,但与国内其他产业内企业形成了横向分工,它们之间形成的竞争关系强于合作关系,同时“两头在外”的生产网络造成与国内市场和先进服务业投入的双重脱节,弱化了地区间产业联系和区域一体化的动力,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郎咸平(2008)指出,由于中国加工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处于GVC“6+1”环节中的1之中,中国大多数代工企业被分配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从而使中国工业陷入严重的三个泥沼: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劳工剥削。资源消耗泥沼和环境破坏泥沼使中国人生活在恶劣的水、土、空气环境中,劳工剥削泥沼使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并最终导致储蓄率升高而内需乏力以及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面对这种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质上是一种利润水平极低、缺乏产业技术进步支撑的“贫困式增长”。

2.遭受主导企业俘获,价值权力日趋下降

跨国采购商凭借对产品终端市场销售渠道、品牌和设计研发等价值链核心要素的控制,俘获仅拥有劳动力资源等低级要素的国内代工企业,形成以跨国采购商为主要治理者的俘获型GVC,是国内代工企业失去升级自主权、陷入“悲惨增长”境地的根源。

出于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跨国公司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价值环节重组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逐渐形成价值网络,为提高和巩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跨国公司扩张市场势力,加强垄断优势,着手加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和控制,通过对网络不同节点之间的价值链活动进行时空协调,同时追求全球产业竞争所必需的时间(速度)经济与空间集聚经济效应,创造了所谓的“战略集聚”,进而形成“战略意图型集群”。其目的在于利用特定区位的独特条件,通过价值链活动地理空间的重塑与转换,提升全球生产网络的整体竞争优势(Bell,2005),并形成内在的战略性“隔绝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在对发达国家主导企业战略意图臣服的前提下去进行所谓的“升级”,实际上只能是“伪升级”,GVC理论的价值假设与“升级”论断之间逻辑上存在内在矛盾与冲突,出现所谓“升级悖论”:集群内企业沿某一特定产品—技术路径升级越快,当地根植性与当地产业关联被弱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GVC是发达国家主导企业在新一轮全球价值体系重构中所构建的价值攫取工具,是其全球战略意图与核心竞争力的组织载体。在GVC中,以OEM等方式嵌入的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其“升级”是只限于产品与工艺的改良和革新,结果是使得资产专用性程度日益提高、路径依赖更为严重以及经营风险更大,被俘获的程度日益增强,其价值权力被日益削弱。

三、突破对策:构建与GVC平行的NVC

1.主动走出去,整合全球价值链,实现NVC→AVC→GVC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NVC的构建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首先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与竞争,在取得国内市场某个行业或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竞争优势后,建立起自己设计、品牌和全国销售渠道。在成功构建了NVC之后,要利用国内市场的时空差和高级要素的成长机会,逐步进入周边国家或者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Area Value Chain,AVC)[3],最后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建立起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以均衡型网络关系对接,而非俘获型关系,则是完全由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历经NVC→AVC→GVC动态转移过程的本土企业或网络,通常都能完成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整体过程,特别是在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高端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权。通过这种“农村包围城市”式的途径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我国企业来说,是可行的。上海明精公司的升级就是成功典范。处于制造环节的上海明精公司在为处于战略价值环节的沃伦贝尔公司进行多年贴牌生产后,发挥比较优势,快速实现积累,实现了对沃伦贝尔公司的收购,获得了相关的专利、技术、品牌等核心资产,从而实现了流程、产品和功能升级。

2.利用迅速成长的国内市场,实现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

Schmitz(2004)指出:与GVC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外包与代工对接所形成的俘获型网络关系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凭借国内市场发育而成的NVC中的本土企业或网络,表现出很强的功能升级与链升级的能力。从GVC到NVC的转变,不仅是突破产业升级困境的途径,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面临重要调整与转变的节点上,要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GVC中突围的问题,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NVC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1)培育高级要素。以代工方式嵌入GVC分工体系,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来说,是无需高昂高级要素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投入就能够获取收益的“捷径”。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只是依赖于低级要素驱动来参与GVC,而不是致力于发展自身的高级要素条件,必然只能切入到低附加值的装配和初级产品生产环节,也就必然会被

78

The New Research of Global Value Chain :

Formation of Prisoner Type Network and Its Breakthrough Countermeasures

XU Nan 1,LI Jian-jun 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

2.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 )

Abstract :As a new theory to research industry and trade activity in globalization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is still not in the new modern corporation theory system ,but this theory has the most important enterprise strategy meaning and national industry policy meaning to the host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prisoner type network govern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ccomplished fact of our country ’s processing trade industry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The current trouble situation has proved the GVC upgrade is the false upgrading ;the fundamental outway is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value chain based on domestic national market space.

Keywords :global value chain ;prisoner type network ;global value chain

(责任编校:

文心)

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所俘获,从而陷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困境。由此可见高级要素培育的

重要性。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

发展中国家能否在发展初期摆脱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依靠本国市场所提供的空间来培育高级要素的发展能力,就成为能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NVC 的关键因素。(2)适度保护国内市场,发挥需求的创新引致功能。初始阶段国内产品市场的保护策略是发展初期NVC 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企业在GVC 中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占据了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其成功固然得益于种种有利条件,然而通过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发达国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为国内企业设置的基于国内市场的区域价值

链,为其迅速实现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企业有着构建基于国内市场的区域价值链良好的便利条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向2000美元迈进,

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的差异化,为构建NVC 提供了本土优势。我国企业可以利用熟悉本国市场,占据市场网络资源的特点,积极整合和协调

国内市场,自身专注于品牌和营销等价值环节的经营,

甚至把制造等价值环节外包给制造技术先进的海外企业,由海外企业为我国品牌经营企业进行贴牌生产。

(3)通过快速变化的产品更新换代和严格的安全、

环保进入壁垒等方式迫使嵌入GVC 中低端价值环节的我国企

业持续地进行设备

“淘汰”,向居于战略价值环节的主导企业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这种手段既可减少嵌入中低端价值环节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时间,抑制发展中国家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工艺、产品和功能升级,又迫使我国企业始终处于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投资时期。使得嵌入GVC 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创造的利润通过购

买居于战略价值环节的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形式被“回收”

。参考文献:[1]

Bair ,J.&Gereffi ,G.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 ’s Blue Jeans Industry.World Develop-ment ,2001,29(11):1885-1903.

[2]

Bair ,J.&Peters ,E.D.Global Value Chains and Endoge-nous Growth :Export Dynamism and Development in Mexico and Honduras.World Development ,2006,34(2):203-221.[3]

Gereffi ,G..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in B.Stallings (ed.),Global Change ,Re-gional Respons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00-142.

许南,李建军: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

79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483093.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不断被细分,构成了运转高效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出口品价值不再由单一国家独立完成,而是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国家组成,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各种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流动,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 今年以来,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大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全球投资和生产率,扰乱多边贸易格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混乱或断裂。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阐述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以全局综合的视角看待贸易差额 近年来,中美在国际分工中各自的产业优势逐步凸显,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国,美国是中

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中国对美国出口广泛覆盖基础制造业的各项产品(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有出口优势(飞机、汽车、芯片等)。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总体处于中低端位置,而美国依托在高科技领域和市场营销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占据了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中国海关公布的2017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全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837亿美元,美国对华货物出口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都销往中国。此外,中美服务贸易额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对华服务出口额从2007年的131.4亿美元增至2017年576.3亿美元,增幅高达3.4倍。 不可否认,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中美贸易无法避开的问题。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大小,并不主要取决于贸易盈余多少,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贸易增加值,一国获得的利益也不在于从其他国家赚到多少盈余,而是要看为本国创造了多少价值。以苹果手机价值链为例,中国从中赚得有限的加工费,而美国通过提供核心原器件则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可以看到,美国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中国,利益顺差在美方,贸易顺差在中方。此外,2017年中美商品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全球供应链把生产网络上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服务则是连接供应链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世界权威机构正在大力推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其作为全球价值链下对世界贸易统计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世界贸易构成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于是,各经济体不断扩大自身的附加值贸易,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进与扩散效应,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产生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统计;政策含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 )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全球价值链以及当前世界先行的商业和法规环境、新技术、公司观念和战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现象出现了。在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际组织和政策制定者将弥合传统规则制定和经济现实的隔阂。例如,OECD 和WTO 正致力于对国际生产分割进行规模、本质和结果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UNCTAD 也开始实施与之相关的投资发展方面的新研究。 技术、体制和政治变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兴起,进而影响到贸易模式。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是参与程度依赖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程度。在此过程中,附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统计成为准确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经济利得的一种更好的核算方法。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结果,还原国际贸易的真实规模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测度附加值贸易的研究项目,估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不少政策启示。不断推进的国际生产分割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的国家若要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具有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此吸引外国供应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生产者。因此,如何更好应对变化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是各国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主要依据。 Feb 25 th , 2014 马涛 matao@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483093.html,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价值创造体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产品价值的增值过程被分割成片,传统的企业内部产品价值链突破了企业和国家 的界限,转变为全球分配与转移,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本文对已有文献大致梳理,揭示当前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引言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产品内分工、外包等一系列国际产业新形势而产生, 该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年代,经历了不到二十年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了当前的产业发展 形势,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手段的改进等,使得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 竞争己经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价值链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国内外学者对于价值链地位测量采用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出发的角度不同,所采取的基本假 设也是千差万别,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会产生不少影响,明确全球价值链及其地位测算和影 响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价值链理论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的是波特教授,他在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 企业活动分为生产、运输等基础性活动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 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价值链,价值链对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Kogut(1985)基于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在国际大环境中,价值链上 的不同活动可料由不同国家来承担,每个国家可承担其要素禀赋具有相对优势的部分,如劳 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可承担对劳动程度要求较高的产品或某道工序的生产活动。 Gereffi(1999)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新的理论——全球商品链理论。他将商品链的驱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规模、研发优势的生产者驱动为,这类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另一类 是具有良好分销渠道、品牌效应的消费者驱动力,这类企业对人为劳动要求较高。不同驱动 力的价值链对应着不同的竞争优势。 Ponte、Sturgeon(2014)提出了模块理论发展过程,包括公司内部关系和更宽泛的制度性、规范性、社会性的过程,使得全球价值链治理拥有了更为全面、综合的理论。尽管上述 两位学者的研究改进了对公司内部权力动态和价值链治理的理解,但仍局限在"生产者"的 角度。 而Coe(2014)则将学术界对于概念和实证研究的关注点从制造业转移到了物流业,此 时物流业不仅被视为不同产业价值创造环节的重要联系,也被视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研究 对象,其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分布网络。Coe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生产"的概念的延 伸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中中间环节的重要性。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需要构建自身的价值链。刘志彪(2007)首次提出国家价值链的概念即构建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通过培养本土巨型公司,立足于本国市场兼顾国外市场。 王子先(2014)则指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实现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 值链的高效对接。贾根良(2012)研究认为构建NVC的关键在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不但要扩大内需还要"走出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帮助价值链的销售环节的价 值提升。 三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的文献 1. 国外相关研究: Hummels(2001)提出"垂直专业化指数"这一指标,通过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对全球价值链 地位进行测度,国际学术界称之为HIY分析法。该方法认为垂直专业化就是嵌入在出口产品 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将垂直专业化水平指标VSS表示为用行业出口中的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10-08-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实证检验及对策研究”(07A041)作者简介:许 南(197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建军(1978-),男,湖南宁乡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讲师。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全球价值链(GVC )框架为进一步分析全球经济提供了 全新的角度。Gereffi 等对GVC 框架进行了广泛地描述(如Gereffi and Korzeniew icz ,1994;Gereffi ,1995,1999,Geref-fi ,2005),其贡献是试图对跨边界、以企业为基础的交易和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些社会体系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发展它。GVC 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获得了巨大发展,建构了一个涉及全球范围的分析框架。GVC 分析对如产业 升级、科技转变、 职业变动、市场扩张以及贸易模式等的研究显现了非常重要的洞察力。 1.参与主体在Ernst (2001)提出的基于“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 模型中包含两类参与者:领导厂商(leader firms )或称旗舰 公司(flagships ),本地供应商(local suppliers )。“旗舰”指的是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跨国公司,分为“品牌领导者”和“承 包制造商”两种。旗舰企业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 其企业战略直接影响到低端参与者的生产、发展战略和网络位置,而后者则不会影响到旗舰企业的战略。旗舰企业通过对“稀有资产”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网络节点间的交易和知识 交换的协调获得优势地位(Gereffi ,1999)[1] 。本地供应商可 以分为“高层供应商”和“低层供应商”两种。前者充当旗舰 企业与本地底层供应商之间的中介, 除了核心R&D 和战略营销活动外,几乎可以承担整条价值链的所有活动, 有时甚至会承担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而低层供应商一般不与 全球旗舰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主要与本地高层供应商发生互动。 2.驱动机制 Gereffi (1999) 对GVC 类型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区分,依驱动机制的不同GVC 分为以生产领域的产业资本作为动力的生产者驱动和以流通领域的商业资本作为动力的采购者驱动(我国学者翻译时也叫订户驱动、购买者驱动, 笔者倾向于用采购者驱动)两种类型。换句话说, 就是GVC 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Henderson (1998)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以后指出,生产者驱动指由掌握价值链上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行使对不同环节的协调作用。该驱动机制GVC 的 战略价值环节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 飞机等属于这种类型。采购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通过全球采购或OEM 、ODM 等方式组织的国 际商品流通网络[2] 。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型的GVC 的区别。张辉 (2006)在Gereffi 的基础上从动力源泉、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表1所示)。 依表1,GVC 的驱动力因为其动力源泉不同,继而决定 了该价值链的核心能力不同, 分布的产业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一国要发展一个产业时,要先根据该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去确定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然后积极发展这 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 许 南1,李建军2 (1.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GVC 理论作为一种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和贸易研究的新兴理论, 至今还没有整体地纳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体系中,也尚未进入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的教材中。但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其中, 俘获型网络治理关系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既成事实,其现实困境证明GVC “升级”事实上是“伪升级”,只有构建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自主的国内价值链(NVC )才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俘获型网络;国内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1-0075-05 75

浅论全球价值链

浅论全球价值链 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理论起源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对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分析。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包括筹供、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由此构成公司的价值链[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ferey F. Rayport 和John J.Sviokla(1995)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企业都在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参与竞争,引入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全球化进程又推动了全球价值链(GVC, global value chains)理论的产生,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1. 价值链 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制成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指导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图1)。可以看出,生产环节只是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的一环,每一环节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比如,生产环节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内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装等活动。虽然,价值链常常被视为是价值从上游到下游单向的依次递增的过程,其实,链内的各环节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关于价值链的定义没有统一之前,在不同文献中有关的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混乱。波特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并对供应过程、原材料加工、市场营销和产品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为完成公司任务所需要的辅助活动(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进行了区分。实际上,波特所指的价值链针对的是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将所有经营活动囊括于一身。随着国际外包业务的开展[2],波特在此基础上突破公司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公司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与现在统一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基本相同。 图1 一个简单价值链的四个环节

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 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编辑]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因此,全球价值链治理可看作全球生产网络之治理。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目前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方面,虽然Kaplinsky和Morris(2000)借鉴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理提出了一个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中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其中的部分原理在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但理论上还很不完善和系统。本文也将以治理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展开。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编辑]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选择一个构建基块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在高档时装业,这种战略环节一般是设计能力;在卷烟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对付各种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戒烟努力);在餐饮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餐馆地点的选择。虽然如前所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最佳广度(范围)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营销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实现,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为研究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揭示了现代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国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系统。传统的研究认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来赫克歇尔与俄林所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所阐述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形成原因的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框架。不过,这也只能从宏观层面找到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但从微层面看,这种分析框架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和宽泛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作为全球价值链形成的两大动力机制。 1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因 一,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 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 理产业升级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

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