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平均数的再认识》参赛教案.doc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 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提 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认识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统计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八、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 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 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 问题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2。 (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用总数除以总份数。
(2)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1) (1)你知道1.2 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①通过调查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 不足1.2 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②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 m。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第8章的第3节,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班级,他们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现在要求我们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它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讲解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88, 82, 87, 93, 98,那么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一个篮球队有5名球员,他们的得分分别是20, 18, 22, 19, 21,那么这个篮球队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含义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求解平均数的方法1. 把所有数据相加2. 除以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案
过渡:同学们一定观看过歌手比赛吧!统计分数时,一般都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让学生计算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分,并填空。
学生独立计算,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分,然后排出名次。
教学准备(资源利用)
PPT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集体研备)
执教者补充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学习过平均数,还记得如何求平均数吗?
引导学生回忆后,回答:求平均数的方法有:(1)把每一个数加起来,除以个数;(2)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出示问题:一个公司有15名员工,1位总经理,2个副总经理,员工月工资2000元,总经理每月40000元,副总经理每月20000元,这个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大约是6111元,这个平均数能代表该公司的工资水平吗?
课件出示: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提问: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119.3cm和118.7cm都和1.2m很接近,所以1.2m的高度是通过统计6岁儿童的身高得出的平均身高。
(3)师小结:6岁以下的儿童还没有到读小学的年龄,所以乘车免费,通过测量6岁儿童的身高,确定身高1.2m以下的儿童免费乘车时比较合理的。
同学们,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指名汇报。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理解该如何去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根据平均分如何去作出判断。同时,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交流时,要关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4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北师大版
-设计理念:通过板书句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应用。
3.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词:平均数、性质、特点
-板书句子: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具有代表性、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设计理念:通过板书句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提高他们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释其意义。
难点:1.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通过数据分析,合理运用平均数。
解决办法:
1.利用具体实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方法。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数学探索》(提供一些关于平均数的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探究。)
-视频资源:《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视频,展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视频资源:《数学家的故事》(通过讲述数学家与平均数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点评作业:在作业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例如,可以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一组数据,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假设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我将会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给定一组数据,要求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橘子和香蕉,苹果有5个,橘子有7个,香蕉有8个,请问这篮子水果的平均数量是多少?”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4, 6, 8, 10答案:62. 小明的成绩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5分,比班级平均成绩低5分,请问班级平均成绩是多少?答案:9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随堂练习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是第10名,他想要知道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他应该怎么做?”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和练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巩固和记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2. 小明的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第3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 【优质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平均数再认识 优秀教案
课标依据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表示和分析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 平均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之前关于平均数学生也有了简单的了解,再认识平均数是对平均数的认识的一次深化,需要学生在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学好、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你对平均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生:119.3cm和118.7cm都接近120cm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分,排出名次,分享汇报
生回答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知道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
淘气是一个喜欢实践调查的孩子,看看他调查了什么?(课件出示例题)
1、算出平均年龄(1生上台算)
2、同桌交流(对这个数据的的理解)
3、师:指黑板算法,都是这样算的?有不同的吗?那么结果都是7.875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何承玺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v03
问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创新设计方案成都市东坡小学何承玺【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章《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一节。
本节课是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教材中通过比赛打分场景,让学生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从而理解去掉极端数据的合理性。
但去掉极端数据的做法在大多数日常生活中,如统计一个班的平均分、统计国民平均收入等,并不合适。
如何更好的解决平均数的局限性,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意义,但教材中没有给出答案。
【研究主题】通过“问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
针对教材中平均数应用的局限性,利用“场景+问题串”的方式,启发学生有序思考,层层递进,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成流程。
【教学目标】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发现平均数的局限性,理解去掉极端数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掌握中位数的基本概念,解决平均数无法使用的生活场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相比平均数的优点并能判断什么场景下应该使用中位数。
【学情分析】学生对平均数有基本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设计思路】以问题为起点、为核心,坚持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首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平均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进行深层学习。
通过问题引导教学,延伸出教材外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接着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
针对问题本质,让学生先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再给出新知识、新方法。
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性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景区儿童免票,儿童半票的要求。
2021春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授课+习题课件(付,136页)
均呈现上升趋势。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羊毛衫( 11 )月的销量最大。 (2)( 12 )月羊毛衫和衬衫的销量相差
最大,相差( 60 )件。 (3)羊毛衫和衬衫的销量呈现怎样的趋
势? 都是先升后降的趋势。
(4)你对超市经理有什么建议? 略。
双手头球的距离 11.0 9.5 11.0 13.0 9.0 10.5 12.5
说一说,下面的图是怎么得到的?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距离/m
单手投球 双手投球
13
12
11
10
9
0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投球者
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哪种情形投球 距离远一些?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1)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最终
96 ② 97 ① 89 ③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 其中的道理吗?
(3)请你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 排出名次。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下面是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 的记录。说一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门市部( 2016 )年销售利润最多,
第二门市部( 2013 )年销售利润最少。 (2)对照统计图,你想对两个门市部负责
人说些什么? 略。
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一组数的平均数总是( C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8.3节,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以及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些水果和玩具,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水果的平均重量或者玩具的平均价格,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3. 练习:在讲解完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将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写下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3+6+8+10+12) ÷ 5 = 82. 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小明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那么他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是高于还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答案:小明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的。
因为他的平均分是85分,而他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所以他的成绩是高于平均分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课时,即平均数的再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教学重点是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性质:1. 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平均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求平均数的方法:1.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10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一组数据如下:6, 7, 8, 9, 10。
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1. 小明和小华一共有18个苹果。
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再认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写这篇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平均数的再认识(1)》。
我们将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学生们平时用的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假设我们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一致,我们如何找到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有3个数,分别是2,3,4,它们的平均数是多少?”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数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公式和例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清楚,我在课后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的理解。
例如,他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案例。
龙门县第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八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女生队:4+5+4+5=18(个)男生队:7+3+5+9=24(个)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方法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 = 平均数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4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再认识
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 = 平均数女生队平均每人投
中:(4+5+4+5+7) ÷ 5 = 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4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试一试(出示主题图)男生队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
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
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
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 5 = 25(个)
男生队:(7+3+5+9)÷ 4 = 24(个)
平均数是表示整体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