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分析训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分析题

1、“益干启位,启杀之”。古本《竹书纪年》

史料反映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史实。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长期通过“禅让”制度完成部落联盟领袖权力的过渡,但至禹子启的时代,却杀掉由部落联盟会议推举出的继任者伯益,自己从其父那里继承了领袖权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中国从此进入阶级社会。

2、“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君书·更法》)

反映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对历史所作的总结。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过按血缘关系确定亲疏的时代,其后是由贤明的领袖以仁德治天下的时代,再其后出现阶级社会,进入由君主和官长凭借权力行使统治的时代。他认为他自身所处的时代就是所谓“下世”,必须立足于当世进行变法,没有必要效法古代。商鞅的观点是进化的历史观,值得肯定。

3、“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人物,婞直之风,于是行矣。”《后汉书·党锢列传》

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历史面貌。东汉桓帝和灵帝统治期间,皇帝昏庸,大权掌握在宦官与外戚手中,百姓怨声载道,部分官员、太学生、郡国生徒等结成反对宦官与外戚的同盟,被称之为“党人”,他们在朝野上下形成反对宦官与外戚的潮流,形成一股抨击时弊的舆论,称“清议”。结果引起了宦官对他们的禁锢,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4、“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历史。西汉初年,汉高祖时期就已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吕后当政期间,虽然是女主干政,但却政治清明,统治稳定,很少滥施酷刑,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所以司马迁对吕后时期的统治做出了上述客观的评论。

5、“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

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历史面貌。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由于自曹魏开始就实行有利于大地主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过程中,选拔的条件首先就是看出身门第的高低,贵族地主往往垄断选举,这样就形成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局面,而一般百姓则无机会进入仕途,被称为“寒人”。

6、“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发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发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范太史集》)

史料反映的是北宋代加强集权的军事措施。北宋建立后,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为防止将领拥兵自重,采取调兵权与带兵权分离的政策。发兵权归于枢密院,但枢密院不能直接统帅军队。三帅(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直接统帅军队,却没有发兵权。且三帅的将领经常更换,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这一措施虽有利于加强集权,但也使军队战斗力大为减弱。

7、“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阙,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元史·百官志一》)

史料反映的是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统治者将境内的民众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一些重要的官职都由蒙古人担任,出现空缺时,可选取色目人中的世家大族的后代担任,一些次要的官职分别任用色目人和汉人,而南人则在元朝政权中几乎不但任任何官职。

8、“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奉各宪永禁叫

歇碑记》,载《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反映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盛况(1分)。清初的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分)。当时的苏州,纺织机约有三四千张,织工大约不下万人左右(1分)。工场主出资经营,靠剥削工匠的劳动榨取剩余价值(1分),而工匠则根据所生产产品的件数、质量和本人的技术熟练程度领取工资(1分),这一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1分)。但清初由于封建制度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仍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1分)。

9、夏启夺取王位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陕西扶风),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今予惟共(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奉)命……。’”(《史记·夏本纪》)

(1)史料所见夏代军事方面的事实是:夏代军队已有一定规模,有“六卿”。(2分)(2)史料所见夏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事实是:夏王借天命进行统治,“恭行天之罚”。(2分)

(3)关于夏代的军队组织建制,据现有史料可推知的是:夏代军队使用战车,军队布置分为左右。(2分)

10、考古界早在1959、1960、1965年,通过三次发掘,于江苏铜山县丘湾商代遗址,在范围达75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四块未经人工制作的不规则的自然石块,下端呈楔形,紧紧插入土中,中间一块,南、北、西三面以中间石块为中心各分布一块,中间的一块石块最大,周围的区域中共清理出人骨架20具,人头骨2个,狗骨架12具。

《周礼·春官·小宗伯》:“帅有司而立军社。”

《淮南子·齐俗训》:“殷人之礼,其社用石。”

《礼记》:“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

《礼记·丧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1)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资料,铜山遗址可能是:商代的“社”的遗址。(2分)

(2)史料包含的商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商代有浓厚的天命崇拜和鬼神迷信风气。(2分)

(3)关于商代“祭祀习俗”,据现有资料可以知道的是:商代有用人和动物祭祀制度。(2分)

11、下为一则出土的战国时期简牍材料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无恙也?黑夫、惊无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1975年在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两方木牍)

(1)史料反映出士兵的日常生活供应情况是:士兵的生活资料如服装等需自备。(2分)(2)史料反映出士兵在战场上的心态是:士兵不得不面对受伤和死亡的危险,有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3)史料反映出的当时的商业状况和公共服务业状况是:物价各地不一,已有较发达的邮政通信业务。(2分)

12、“帝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记·殷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