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合集下载

《报燕王书》阅读附乐毅报燕王书阅读

《报燕王书》阅读附乐毅报燕王书阅读

《报燕王书》阅读附答案 |乐毅报燕王书阅读答案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令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可以奉迎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因此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因此预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扬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来宾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全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认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认为奉令承教,能够幸无罪矣,故授命而弗辞。

“臣闻英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代。

若先王之报怨雪恨,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积蓄,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用善成,善始者不用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能够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一样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良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神焉。

《史记_乐毅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_乐毅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①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②远,力不能制③,于是屈身④下士,先礼郭隗⑤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⑥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⑦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掳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减)(注释)①子之之乱: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

②辟:同“僻”。

偏僻。

③制:制胜。

④屈身:降抑身分。

⑤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

⑥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

质,通“贽”。

⑦徇:攻取(土地)。

31.下列句中的“之”与“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实是欲界之仙都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齐湣王之败济西3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燕昭王因为子之的变乱使得齐国大败燕国,燕昭王怨恨齐国,不曾有一天忘记要报复齐国。

B.乐毅从此总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进攻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

各国撤兵回国,而乐毅独自一人,单枪匹马继续追击,一直到达临菑。

C.燕昭王于是派乐毅跟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派使臣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利诱、游说秦国。

[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文档】

[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文档】

[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古诗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

古文观止简述

古文观止简述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韩愈 韩愈
作者 柳宗元 柳宗元
篇次 篇目 12 13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作者 王禹偁 王禹偁
3
箕子碑
柳宗元
14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
4 5 6 7 8 9 10 11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篇次 篇目 1 2 3 4 5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寘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作者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篇次 11 12 13 14 15 篇目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作者 苏洵 苏洵 苏洵 苏洵 苏轼
张益州画像记* 刑赏忠厚之至论
战国策目录序* 白鹿洞书院学规* 正气歌并序
送秦中诸人引* 尚志斋说* 送东阳马生序
与吴质书* 与杨德祖书* 水经江水注 张中丞传后叙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尚节亭记* 教条示龙场诸生* 先妣事略* 项脊轩志
西湖杂记-2-4 复多尔衮书* 廉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
袁家渴记* 罴说* 黔之驴
作者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篇次 篇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作者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6 7 8 9 10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战国策 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战国策 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B.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C.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D.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乐毅报燕王书配套练习

乐毅报燕王书配套练习

《乐毅报燕王书》的配套练习阅读《乐毅报燕王书》,完成下列题目。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离职又回公司怎么说话)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深层意思?)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原文: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文观止报燕王书答案附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参考答案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参考答案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参考答案1、答案:B(少:稍微)2、答案:C3、答案:C(文中提到“臣又何耻乎?”)4、(1)(我)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因此闭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肯到秦国来罢了。

(蹶、是以、杜、莫、即)(2)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偏僻边远的地方,我愚蠢没能力,幸蒙先生到了此地,这是上天让我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肖、是、幸、存)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

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

‛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好,好。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好,好。

‛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

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

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

不久,一说文王便被立为太师。

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

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

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

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君臣的事。

处在别人的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三问我不回答的原因。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

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

《乐毅报燕王书》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战国策)-文言文

《乐毅报燕王书》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战国策)-文言文

huǐ gù chēng yú hòu shì ruò xiān wáng 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
zhī bào yuàn xuě chǐ yí wàn shèng zhī qiáng 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
guó shōu bā bǎi suì zhī xù jī jí 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
zhě shī jí méng lì jiē kě yǐ jiào 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
yú hòu shì 于后世。”
chéng 成,
chén wén shàn zuò zhě bú bì “臣闻善作者不必
shàn shǐ zhě bú bì shàn zhōng 善始者不必善终。
zhī xīn kǒng dǐ fǔ zhì zhī zuì yǐ 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
shāng xiān wáng zhī míng ér yòu hài yú zú 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
xià zhī yì gù dùn táo bēn zhào zì 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
shàn 善
xī 昔
zhě wǔ zǐ xū shuì tīng hū hé lǘ gù 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
dǐng fǎn hū lì shì qí qì shè yú níng 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
tái jì qiū zhī zhí zhí yú wèn huáng 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zì wǔ bà yǐ lái gōng wèi yǒu jí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
xiān wáng zhě yě xiān wáng yǐ wéi shùn yú 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
táo dùn zǒu jǔ jǐn yǐ shēn miǎn zhū 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

第四单元自读文本 田 单 巩固提升案

第四单元自读文本 田 单  巩固提升案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僇先人,可为寒心 B.齐人走,争塗C.燕军大骇,败走 D.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解析:选C。

A项,“僇”通“戮”,羞辱。

B项,“塗”通“途”,道路。

D项,“畔”通“叛”,反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田单走.安平走:逃跑B.城中相与推.田单推:推荐,推举C.坚守,唯恐见.得见:看见D.与士卒分功.功:工作,事情解析:选C。

见:被,表被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折车败为燕所虏以.伐齐为名B.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C.因.坚守不如因.而厚遇之D.顷之.,燕昭王卒燕人闻之.,如其言解析:选B。

副词,于是、就;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凭借。

C项,副词,于是;介词,趁机。

D项,助词,不译;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乃纵反间..而王齐..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C.而城中鼓噪..奔走..从之 D.燕军扰乱解析:选A。

B项,古义为“面朝南”,今指“南方”。

C项,古义是“擂鼓呐喊”,今泛指“喧嚷”。

D项,古义是“纷乱”,今指“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解析:选C。

乘:登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选B。

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

B项,介词,向、对于;介词,表被动。

C项,副词,于是。

D项,连词,于是,就。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范雎辞让。

秦王跽曰:“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

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

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

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

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

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

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

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

不可,削地而赂之。

不可,举兵而伐之。

”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

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

王不如收韩。

”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

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B.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C.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D.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练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练

B.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C.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D.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11.对文中下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 “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 “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 “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已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 C11. C A.“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睢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奔、育之勇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餬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①慁:hùn,烦扰。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有间,秦王复请有间:一会儿B.可以少有补于秦少:减少C.臣死而秦治治:治理得好D.下惑奸臣之态惑:受迷惑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睢先对秦王进行试探,看看他是否愿意摆脱骨肉之亲和左右大臣的羁绊,听信自己的主张,所以三问而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睢说秦王》《乐毅报燕王书》自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睢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
奔、育之勇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餬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
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①慁:hùn,烦扰。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间,秦王复请有间:一会儿
B.可以少有补于秦少:减少
C.臣死而秦治治:治理得好
D.下惑奸臣之态惑:受迷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先对秦王进行试探,看看他是否愿意摆脱骨肉之亲和左右大臣的羁绊,听信自己的主张,所以三问而不对。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

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C.范睢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D.范睢说秦王时,并没有采取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点到为止,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

(2)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
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察能而授官者渔父见而问之曰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②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

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
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5分)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