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思想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注重德育与教育的重要性,将个体的德行和品格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德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根本,它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以塑造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教育体系则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尊师重道、儒家经典以及文化传承等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教育。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德育优于教育,他认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才能够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如何培养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
孔子认为,德行是人的根本,只有通过德行的培养,才能够达到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目的。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它强调尊重师长和教师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通过尊师重道的教育方式领悟道德和礼仪规范。
尊师重道的精神体现了对知识、智慧和传统的尊重,有助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尊师重道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传承并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道德要求。
这些经典教导人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经典对于德育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体系中,也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传统的节日、传统的礼仪、传统的艺术等都承载着德育和教育的目的。
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传统的家庭聚会,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继承传统 接轨国际 构建生态德育育人体系——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生态德育品牌打造研究
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地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腹地,北临汉江,南邻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东连中法友谊大桥,西接京港澳高速。
“伯牙抚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发生在这里,“知音”精神在这里世代传颂。
办学76年间,学校虽几易其名,但始终狠抓德育建设。
学校以“知行德育”为指导,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价值追求,不断完善以“知音文化”为基础,融合生态理念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体系。
学校努力践行知音文化理念,并将其渗透于德育过程中,整合在教育教学中,彰显在学校环境文化中,拓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知音·行天下”的德育主题融合课程,走进课堂,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入脑入心,不断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生态德育的概念界定关于生态德育,我国尚未有统一界定,目前学界广泛认同的观点出自刘惊铎和王磊的《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一文:“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
”即生态德育是一种德育观念,它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生存发展观和自然观,并能够自觉地调整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培养受教育者爱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享用自然,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也有学者认为,生态德育是一种将传统德育与生态科学知识紧密结合、从德育系统由内而外推动生态道德理念的践行、呼唤人从“社会人”向“生态人”转变、将人的环境保护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新型德育观,是一种在对传统德育理念继承与发展中衍生出的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
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生态德育这一概念。
其一,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的形式。
生态德育根据一定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引导其将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道德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对生态道德建设方式和途径的研究。
其二,生态德育让德育有了新使命。
生态德育破除了传统德育在生态领域的迷障,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将生态与德育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在理论广度上先一步把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扩展到自然领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度道德目标做好了前期理论准备。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凝聚了无数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建国的根基,是重要思想的源泉。
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比方说: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美德,历史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丰富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策略前言: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掌舵人,作为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被当代的文化冲击,泯灭,而是更加有活力,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作为青年教师,肩负着培育未来接班人的职责,更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传承。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教学的方向,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标杆,打造立德树人的课堂。
学生想要成才地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的前提是做一个人,而人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理念,思想修养,行为准则,才能够更好的约束以及,适应社会的规则。
打造立德树人的教学课堂也是在践行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中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进步,让学生实现现代社会人才的全面成长,以更好质量的教学服务更高质量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增加内在动力,以人才促发展,以人才促建设,这是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针。
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所需,社会需要人才,但是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的素质非常重要。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如果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善良友爱,诚实守信,那么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德育教育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我国青少年的风采,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重塑正确的思想观与行为观。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2.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着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长、是人类历史文明中的瑰宝,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汇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其教育资源十分丰厚,是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的载体,更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核心元素。
传承传统文化、宣扬传统美德,是固国之根本、更是夯实本土文化之根基。
传统美德的树立及传播,离不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引导、传播、实践,可进一步改善民众的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助推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发展,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巩固我国文化产业地位,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
通过利用多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使社会风气更为和谐,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可互帮互助,谦虚礼让,促使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
同时,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下,人们的道德思想及行为将更具规范性及道德化。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交技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前,受于外界因素,以及自身原因的影响,人际关系所显现出的特点相对紧张,而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下,人际关系中的紧张感、倦怠感将得到改善,使得人们的相处过程更为愉悦及和谐,对此人们可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平等交流。
最后一方面,发扬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营造文明及和谐的社会,让人们逐步养成团结、奋斗等伟大民族精神,让传统美德所呈现出的价值能够厚植国民内心。
我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是传承传统文化与美德的重要路径,且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特点。
将传统节日作为美德的传承媒介,可帮助人们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岁月的年轮中不断显现,具有极强的定力与生命力,通过不断唤醒与激活其中的活力,可为构建命运共同体,以及精神文明提供了实质性参考。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在清明节举办清明祭扫活动,吸引众多群众来参加,有助于特定群体可以此为契机,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在端午节,可通过组织地区群众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体验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在上元节,可联动地区民众参加猜灯谜知识竞赛活动,以此可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不仅点燃了民众的参与热情,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之光更加光明、耀眼;在春节来临之际,各地可开展相关的“迎新春、贺新年”主题活动,可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写春联”活动,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下,以及在一阵阵烟花爆竹声中,有了“年”味道,促使人们可再一次传递及回顾昔日的习俗,深究每一节日背后的文化精髓,可充分起到代代传承的作用。
浅论德育方法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浅论德育方法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如何从德育方法论视角去探讨研究德育方法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以期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或手段,是师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桥梁和媒介。
关键词:德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一、德育方法的继承1.继承是德育方法的重要前提德育方法继承是我们传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葆党的政治优势的需要,有些德育方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继承和扬弃。
德育方法继承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改进德育方法的需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德育工作不竭的源泉。
新形势下要发挥传统文化新价值,为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
2.德育方法继承的主要内容(1)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中德育方法的合理成分。
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德育方法虽有阶级局限性,但也有合理成分,应摒弃糟粕,取其精华。
古代德育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内省、长善救失、身体力行、环境熏陶、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寓教于乐、慎独等等。
(2)继承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德育方法。
党的德育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方法、原则等,简要概括如下:两大根本方法,即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的方法;三大基本方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疏导”方针;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民主方法,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和说服教育的方法。
二、德育方法的借鉴1.借鉴是德育方法的必要条件德育方法的借鉴,就是要积极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知识和先进的科技方法及国外德育方法。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德育方法必然要以借鉴作为发展条件。
借鉴可以丰富学科研究,在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趋势下,借鉴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有利于不断充实和丰富德育学科。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文化传承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创新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它涉及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根脉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文化传承的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承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学、诗词、传统音乐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乐器演奏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者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 创新的意义与方法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教育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创业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而创新又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下面将介绍一个实际案例。
某中学团队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幼师德育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幼师德育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能够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因此,幼师们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幼师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写春联、画年画、制作剪纸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日常活动中灌输传统文化知识,让幼儿从小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幼师还应该通过故事、童谣等方式,向幼儿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例如,讲述《孔子的故事》、《愚公移山》等传统故事,引导幼儿树立正义、勤劳、尊重长辈等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引导幼儿学唱经典儿歌、童谣,让幼儿从小就能感知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再次,幼师还应该引导幼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例如,让幼儿学习诗词经典,可以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审美意识。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历史事件,让幼儿感受中国5,000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师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幼师们不仅应该在教育中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还要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方式,传统文化则是社会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等,都是德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传统文化给予德育教育以有力的支持。
传统文化是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包括了丰富的道德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和准则是经过长期实践和验证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传递给下一代,使其能够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推动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创新。
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于共同服务于社会发展。
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两者都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奋斗的目标服务的。
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为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支持,德育教育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够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自古至今,中国人民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和涵养人的道德情感、品质和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自身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教育制度、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牢固的精神支柱。
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敬老尊师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孔子的“孝道”、“忠恕”、“仁爱”等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民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教导子女要尊敬长辈,敬老爱幼。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常常被孩子们称为“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老师的尊重。
而敬老尊师的观念,不仅是一种礼仪习俗,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进而培养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义利观”中。
在中国古代,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惠和互利关系。
特别是“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义是对社会稳定和谐、道德品质良好的法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强调了“见义勇为”、“团结互助”,强调了义的价值。
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教诲子女要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在学校中,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团结互助,做一个有义气的人;在社会中,人们也往往以义为荣,以利为辱。
这种“义利观”已经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伦道德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廉洁谨慎”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是一种最基本的德育品质。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廉洁,封建王朝也都设置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
而在中国古代,书院也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廉洁品质,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节俭、朴素,诚实守信。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篇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11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document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11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11篇范文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为基础。
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手段反对保守型的继承,主张发展型的继承。
3、继承什么?(1)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继承: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修身为本,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在道德教育途径上,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途径进行;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传统;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身作则的传统;群众路线的的传统。
1、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涵义:(1)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2)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步的思想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成果等。
2、借鉴在于更好地创新目的: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3、借鉴什么?(1)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资源的批评借鉴在目的上,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方法上,倡导情感和理性相结合;(2)对苏联、东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借鉴·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强调对青年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制定共产主义教育全过程计划;利用群众团体,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东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法制教育;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研究
student Parent society0821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1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我国社会中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开始出现一些文化侵入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历中出现一些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一些外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影响学生,以让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受到影响。
通过德育教育继承传统文化的应用,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形成一种民族自信,我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积淀,每个节日都有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其也是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1.2 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文化其中包含较多的德育知识,在开展相关德育教育工作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继承工作时,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通过一种创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德育知识,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进行体现,鼓励和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
1.3 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校园中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同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校园当中形成一种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校园当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影响,在校园当中设置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来影响学生,以这种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当中继承传统文化,在校园当中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2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应用传统文化2.1 做好德育工作的载体,完善学生的人格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在管理当中教师的应该做好德育工作的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与德育教育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摘要:儒家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问题,来探讨学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价值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
如果做宏观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有培养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蓝图”。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问题。
但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目标建设并不尽人意。
1.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不讲层次,不讲“序”。
忽视德育目标的程序性和现实性,不是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设立一个个可行的、有序的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
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这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
但对中小学学生,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学生,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
导致学校德育实施这些目标的内容、方法、途径基本雷同。
于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目标、内容虽各有自己的系统,但重复的东西太多,缺乏层次性,构不成整体系列,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2.儒家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方面可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原则,有规律的。
《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由此可见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教育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浅谈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
浅谈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中华传统师德是指在传统文化中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教育习惯所凝练的教书育人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德一直被视为尤其重要的基本原则,并影响了教育界的发展和教育的整体水平。
现今社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师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继承中华传统师德,壮大教师队伍,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中华传统师德的丰富内涵中华传统师德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到榜样的引领。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教师的形象和风范,需要以身作则,做高尚、真诚、宽容、公正的榜样,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2.学富五车。
教师本身必须有全面的学识,才能够承担起教育的使命。
国学经典、文化经典、教育理论等,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领域,而不仅仅是某些专业课。
3.慈爱为怀。
教师要有敬业爱生的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用心陪伴学生成长。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内涵,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
4.严师出高徒。
中华传统文化中,教育注重的是德育,重视严格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品德和道德教育。
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要求严格,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以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发扬为了继承中华传统师德,发扬教育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是教育稳定、坚定前进的模范之典范。
从教育政策层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同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武装。
2.积极倡导传统文化,培养青年教师的文化自信。
当前,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年轻教师居多。
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应不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青年教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自信。
3.加强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思想,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孝道等德育价值观,强调培养人的完善品德;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启示人们修身养性;佛家则强调舍己利他、慈悲为怀的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这些思想的结合,旨在引导人们修养内在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道德情操的提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儒家、道家、佛家、仁爱、孝道、价值观、个人修养、社会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积淀的精华,其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们品格和修养的基本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德育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化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个体修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讨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强调的仁爱、礼义、忠孝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仁爱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提倡仁者爱人,普天下皆为兄弟姐妹,倡导以诚信、仁爱、宽容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这种仁爱观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礼义观念也对德育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礼义被视为人伦之本,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推进德育活动开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德育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德育活动的开展。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德育活动提供了启示,可以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来提升德育活动的效果。
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同时需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活动的结合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未来,应继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不断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推进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广泛关注并持续努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活动、传承、推进、重要性、内涵、特点、启示、结合方式、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味着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领悟到民族的文明积淀,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其中蕴含的礼仪、道德、孝道等传统美德,对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了解,更是对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璀璨辉煌。
1.2 德育活动对于社会的意义德育活动对于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德育活动能够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进而提高社会公德和道德水平。
德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德育活动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其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现代法制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化之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德育的创新之过程和中国现代新德育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德育创新过程中,坚持继承民族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创新的问题。
一、德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综合国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振奋而统一的民族精神,国家就很难保持统一和稳定,更谈不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加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论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时强调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
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方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和金钱,不讲理想和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动力和价值源泉,就会从整体上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很难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为了更好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道德需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创造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道德文化氛围,而这就离不开对传统德育和优秀伦理文化传统的开发和发掘。
二、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资源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全盘否定势必导致德育观上的虚无主义,全盘肯定势必导致德育观上的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
而这两种观点和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和古为今用以及综合创新的方针,并给以创造性的发掘与现代化的转化。
古为今用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伦理文化遗产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它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古”和“今”即伦理文化传统和时代伦理精神的关系,既不能盲目地迷信和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伦理文化,也不能割断当代伦理文化与古代伦理文化的历史联系,应当开发古代伦理文化的资源为当代伦理文化建设服务。
我们应当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待伦理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
针,对主要是糟粕性的部分予以彻底的批判和抛弃,对其民主性的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对其精华和糟粕混杂的部分予以全面地清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的方法
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必须尊重传统德育资源,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造。
尊重传统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德育资源的发掘整理上,其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
我国的传统德育资源,不仅为我们民族在历代的文明进步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
例如,古代圣贤所提倡的“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取向,“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朴素情怀,如此等等,不仅在封建社会受到政治家、思想家甚至平民百姓的重视,而且到了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赢得人们的青睐。
中国的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在东南亚影响极为深远。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是以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
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效法东方,借鉴中华文明成果。
199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儒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一致肯定儒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
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提升精神、形成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实力和青少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伦理文化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需要我们发掘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把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深厚土壤里。
(作者单位:四川江油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