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Ⅱ卷试题及答案(历史解析)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新课标2卷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Ⅱ卷)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7.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8.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
因此A 选项正确。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 选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名师点睛】本题关键之处就是理解材料中汉宣帝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种对学生文言理解能力的检测。
汉宣帝的意思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这就强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并重的关系,并没有提到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
很多学生往往一看到中央和地方就想到两者的矛盾,这并不是绝对的。
元代之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问题基本解决,说明中央和地方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
其余选项对本题来说干扰不大,能够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便可以顺利解决本题。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2,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2015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已经结束,各位考生普遍担心和关注大题的解析情况,新东方在线高考历史卲轶辰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尽的大题解析文稿,希望对各位考生预估分数有所帮助。
大题一共两道,一道是法治,一道是过节有关的。
第一道题:材料是《孟子》当中的,学生说如果他爸杀一个人,法官应该怎么判?孟子说法官就是抓他爸,学生又问儿子怎么办,孟子说儿子应该马上辞掉不干,把他爸救出来,然后隐居。
孟子重视法律,但是他觉得他爸和法律相比,哪个更重要?还是他爸重要。
于是他认为人情是高于法律的,但是法律也很重要,这是孟子的一个观念,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提炼。
再下来我们看苏格拉底的一个观点,苏格拉底说,他被法庭判死刑了,他的弟子说不对,不能那么判,安排逃走。
他说我不能逃走,因为判决结果不对,但是判决的过程是对的,所以如果我觉得我这儿不公平,我走了,以后世界上就没规矩了,很多被正确判罚的人他也会找机会逃走,所以他就觉得正义是最重要的,他就死了。
题目是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
首先他们两个人都认为法治很重要,然后他们也都认为,孟子认为权利是不能高于法治的,他认为人伦是高于法治的。
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他说守法本身就是对的,人就应该守法。
同时这里还提到了,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用正义为借口践踏城邦,这一条现在比较难找的概念。
他谈到了法律是城邦的基础,他认为公正公平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他认为法律是高于人伦的。
第二道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治观念的社会背景和共同的社会价值。
对于这道题目,是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出发谈历史价值这个问题。
在我们之前的课程里面我们专门跟大家提过,谈到历史价值,这个就是所谓的民主思想还有人物,这些选修课里面专门讲过了。
谈到哲学家,我们就知道他们的思想,当我们评价他的思想的时候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叫做影响深远,因为重要的人物的思想都传到后世了。
第二件事叫经济瑰宝,人类精神文明宝贵中的瑰宝。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2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Ⅱ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B2015高考文综历史全国课标2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简析2016年起等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始使用。
了儒者A.不能适合现实政治B.反对实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实质类试题。
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创造的理想政治环境。
【缺陷】同为儒家的不同个体,“不满现实”的心态或境遇可能各不相同。
此题就提供了一种相对大众化的心态,但不能有效排除其他选项。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点。
这主要表达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实质类试题。
翻译文言文是关键,“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可见帝王对地方吏治的重视水准。
(某网站把答案整错成B了,而且还把错误答案解读的合情合理,也是醉了!其实,读懂材料很容易发现,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缺陷】没有前后文做支撑,题干中孤零零的一句“文言文”太难懂。
这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节奏?高中历史老师哭晕在厕所。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个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原因类试题。
材料问的并不是“南宋完成南移”(时间点),而是中国历史上整个经济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显然是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行业也会相对应发展。
【与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有“经济重心南移”一目。
全国一卷有两题涉及经济重心南移。
【缺陷】学生容易误读为“南宋时经济重心移至江南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可能会误选D项。
“主要动力之一”有无语病?是否适宜作为试题的设问用语?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个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动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影响类试题。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2015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I卷)解析版电子教案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A、B、D三个选项都不能反映出事件的本质。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2卷【答案】
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24. 【解析】考点:史学理论.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25.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C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26。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27.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文化.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清代小说兴盛的背景。
依据基础知识可直接作答.A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无关,D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体现了爱好小说者甚众,与“价值观”的整合无关)。
28。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戏曲。
能力:常识。
本题分析: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
29。
【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我是全天下主宰,“天下观"),转向近代外交(国与国外交,“国家观")。
30。
【解析】考点:中国近代经济。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
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
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
评析:本题以儒者的政治目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儒者对理想政治的期望。
2.(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评析:本题以汉宣帝的治国理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3.(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15全国历史2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2015.6.8 一、选择题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故D25.() AC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27() ACC28.奕?AC【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30.1938AC【答案】B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高考全国卷2历史(word)试题答卷和参考答案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文科综合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26.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C28.奕?;?A???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0.1938的是A.C.31.到195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3.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201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2015全国卷二(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版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2文综历史部分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解析详解
8
马克思主 48义传播,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工人阶级 材料 力量壮大。
社会问题 凸显,工 人生存状 况恶化。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德国统一,经 济发展迅速。
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 帝国宪法 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 专制色彩 浓厚 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 通过《非常 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 法》,镇压工 人运动 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 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 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 通过社会保障 金和津贴。 立法,建立社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 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 加以评析。(9分)
2019/2/21 5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 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 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参考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 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 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 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9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变法维新D 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倡导者,《新学伪经考》主要是批评传统观念,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被禁。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最重要的是注意时间,时间明显给出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此学俄语就是为了外交服务,因此选择A选项。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答案】:D【解析】茶叶的价格下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是与东方贸易增多的结果;B反映不出实质;A选项材料体现不出;C选项不符史实。
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提到人民对工业的贡献,A不选;没有农业对工业的影响,C不选;D选项只考虑了粮食减少,没有考虑出口增多。
35.如果以“两格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A【解析】:主线应该是美苏两极格局产生最根本的原因。
美苏两方势力此消彼涨,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关系的变化。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答案】:(1)孟子:依法办事是根据身份来决定的,天子没有权阻止法官执行法律,但是可以以儿子的身份违背法律,放弃天子的身份。
苏格拉底:法律是正义的,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的规律,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即便法律有欠缺。
学科网(2)孟子: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混战;文化上百家争鸣兴起,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主张仁爱和礼义。
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城邦体制下的雅典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价值: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思想影响了后世。
【解析】:(1)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礼义廉耻都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仁义,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2)本题主要回答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
对于他们的价值,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一:节日逐渐趋向于对传统节日的几年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原因:文化继承的重要性;他国的影响。
二:节假日逐渐变多。
原因:人权的逐渐完善,民主制度的发展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答案】:(1)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普遍官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官员的强大赋税常常引发农民起义;与其暗地里压榨百姓,不如明确税赋的多少(2)对官员入不敷出的现象有所缓解;对官员的腐败现象有所约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维护了统治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国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9分)【答案】:(1)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居于主人公地位,应以民治民,自己制定规律,自己拥护执行,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统治,否则无异于君主专制。
(2)评价:积极方面:对于民主的宣传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在理论方面对民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不足:所谈的想法没有结合具体的中国国情,缺乏理论的实践能力,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正愿望没有明显的体现,没有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解析】:(1)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主要主张就是人民自身当家作主。
自己制定宪法自己去履行和维护。
(2)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角度来评价,对于积极作用要给予肯定,不足要指出。
主要针对他的漏洞来提出不足,更具它的社会意义来提出他的优点。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摩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