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悟空的_人性_神性_和_动物性_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下载原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下载原文] -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所以西王母的蟠桃会就没有请他,他于是大为不满,偷吃了仙桃,偷吃了仙酒、仙品,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他蹬倒八卦炉,撞翻香炉道人,把太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分析罗建湘一部《西游记》,几十代人耳熟能详,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正如歌德名著《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巨人传》中的巨人一样,都是世界宝库中的不朽形象。
在《西游记》一书中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
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
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猴子的基础上,吴承恩先生充分想象,赋予了孙悟空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时把自信、率性、正义、勇敢、进取这些人性的光辉典型地通过孙悟空的形象展现出来,甚至使它的本领超越了人类,另人神往。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可谓神速:瞬间跳上云端,眺望天下,可谓高瞻远瞩:敢于面对更强大的妖魔,施展智慧,战胜对方,可谓更强。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孙悟空形象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
一、他智勇双全,从不懂什么叫畏惧从开头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失败,共七回的篇幅集中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
他破石而出,“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
孙悟空
孙悟空是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英雄形象。
摘要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孙悟空即是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之一。
这一形象经历了由历史到传说到文人作品的衍变历程,日渐形成了集人、兽、神“三性一体”的艺术形象。
从外在体貌而言,“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红屁股,再带上一个永不可脱的尾巴”,具有神性的孙悟空依然表现出特别突出的猴性。
从内质上看,其思想表现越来越复杂,人性占上了主导地位。
当然,在孙悟空身上,猴性与人性并非彼此完全独立,而是在对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其好动性则是猴性与人性的交汇。
从故事的衍变历程来看,孙悟空从钟天地之灵气而生到大闹三界再到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正体现了猴性的收敛与人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孙悟空由一只不懂世情的毛猴逐渐成长为一个聪颖、机敏、善战而又遵礼守法的社会人。
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一种“物-人-神”的进化规律。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猴性;人性论孙悟空猴·人·神三性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为妇孺皆知的,而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得到了众多人的爱。
毫不夸张的说,《西游记》的成功孙悟空功不可没。
吴承恩赋予了孙悟空自由无束的天性,也给了他七情六欲,而同时又赐予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所以孙悟空本身是只猴子,同时也是个人,但他又在普通人之上。
可以说,他是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体的充满魅力的存在。
猴性——自由无束快乐至上孙悟空一开始登场,便是一只“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的石猴。
他生就自由,无拘无束,所做事情完全是出于一只猴子的本能:“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趴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捉虱子,咬跳蚤;理毛衣,剔指甲。
”到了后来孙悟空习得长生之道,似于普通猴子不同,却是“本性难移”,所以才会干了一番销死籍、闹天宫的事业。
这时他实行的仍是快乐至上的本能原则。
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孙悟空便是一例。
孙悟空这一形象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既有猴性,也有人性,再一个是神性。
孙悟空来历不凡。
他聪明机智、神通广大。
从菩提祖师学道伊始,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头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如意金箍棒。
如此更如虎添翼。
在大闹天宫后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令将他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槍刺剑刳,莫想作伤及其身”。
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吃光了金丹,并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
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要挡”。
后来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取经过程中,斩妖除魔,更表现了自己的神通广大,他的能力是无可匹敌的。
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在取经路上,艰难危机不计其数。
而他从不畏惧退缩,总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一听说有妖怪出来,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兴奋,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斩妖除怪为生活的乐事。
孙悟空也是一个正义善恶是非观念立场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取经路上,他所消灭的妖魔鬼怪,大多是一味只想吃唐僧的肉和平日专干伤天害理之事的鬼怪。
人们在读作品时,常常自然而然地将那些妖怪看做是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的化身,这是十分自然的。
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就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
这也是为什么孙悟空的形象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之一。
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发扬着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直至后来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这四个字正式对悟空形象的精辟阐释。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全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突出了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全书首要的地位。
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
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
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
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
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寸步难行。
在这里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一、孙悟空是一个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叛逆人物形象(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
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
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
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
”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
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
”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
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
(二)勇于斗争、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他在西天取经路上面对重重困难,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直到最后胜利。
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
在小雷音寺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仍旧与恶魔相斗;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等,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除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穷的樵夫;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西游记》的成功得益于的塑造,而孙悟空身上“最闪光”之处集中在“英雄性格”这一内在灵魂之上,是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英雄人物,但这是作者理想在现实中的超越,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于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要求,美好愿望,理想追求。这也正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全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突出了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全书首要的地位。
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寸步难行。在这里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摘要:小说《西游记》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传世经典名著,。
孙悟空这一小说人物,其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方面主要从猴的形象的角度来研究,主要体现在他虽然作为神仙,活动在人间,却有着猴子的外表和本性;第二方面主要是从人的形象的角度来研究,将孙悟空作为一个人来审视他的人性;第三方面主要从神怪形象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分析孙悟空所拥有的超自然的特征。
通过这些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关键词:孙悟空;猴性;人性;神性一、国内外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的研究(一)外来说1.“哈奴曼”说胡适先生曾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到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他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2.“佛典”说“佛典说”主要来自日本,日本一些学者对孙悟空形象来源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是有佛教典籍中的猴性护法神将转换而来的。
他们认为这些才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
(二)本土说1.唐代高僧的“释悟空”说这种观点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流传至今,唐代求法僧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他于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他因为生病于是就在犍陀罗国出家,在公元789年回到京师。
释悟空与玄奘相比晚了40多年,但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后在西域从事多年的翻译和传教活动,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和美丽的传说。
2.“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7]。
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解读。
我们可以把以上诸多观点融合杂糅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而又直观地感觉到孙悟空这一形象从产生到丰满的演变过程。
二、孙悟空是一个猴、人和神的意象化形象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如下:孙悟空,法号行者,拥有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的本领。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内容摘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全书中最吸引人的英雄人物。
它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
他不趋炎附势、不畏神权。
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对人启示颇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追求自由英雄《西游记》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全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突出了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全书首要的地位。
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
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
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
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
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寸步难行。
在这里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一、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1、孙悟空的动物性《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里讲了孙悟空奇异的诞生历程:“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孕仙胎。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他跳树攀枝,灵活好动,菜花食果,走起路来歪歪扭扭,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活脱脱一幅猴子相。
在宝林寺,僧官一见他就说“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三十六回)。
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借宿时,王老者形容他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二十回)。
这都能说明孙悟空是一只实实在在的猴子。
尽管他学会了七十二变,但猴子的自然属性依然改变不了:一是红屁股,在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做妖母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弼马温来了。
浅析孙悟空的_人性_神性_和_动物性_
2010年10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0第24卷第5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4No.5●中国文学研究浅析孙悟空的“人性”、“神性”和“动物性”耿红卫,杨艳全,冯瑞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
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
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孙悟空;人性;神性;动物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5-0084-03收稿日期:2010-07-18作者简介:耿红卫,男,河南宁陵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孙悟空是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英雄形象。
这一优秀艺术典型的出现,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审视这一形象,无疑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而且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艺术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西游记》及其艺术成就《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人物形象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
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1]157。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而孙悟空作为其中的主要角色,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关注。
这个猴子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他人性与神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聚焦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融合,探讨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价值。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狡猾、聪明和勇敢的角色。
他原本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通过学习道术而具备了非凡的能力。
孙悟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冲突和挫折,这些经历让他逐渐展现出人性和神性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孙悟空表现出人性的强烈特征。
他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冲动,常常对抗人们的权威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显得傲慢自大。
他也常常使用小聪明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人性的特点使得他在故事中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趣。
另一方面,孙悟空也具备神性的元素。
他拥有神通广大的能力,可以化身千万,遁入火中等等。
他的形象有时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特点,他可以飞天遁地,与众不同。
这些神性的元素让孙悟空显得神秘和超越凡人。
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故事的发展中,孙悟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师父菩提祖师的教导下,开始修行,融合和平衡他的人性和神性。
他的修行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和认识自我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历险和磨砺,孙悟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他学会了宽容和谦卑,并不再滥用自己的力量。
他还学会了保护和帮助弱者,对抗邪恶势力。
这些成长和改变,使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和融合。
在西游记的整个故事中,孙悟空作为一个角色的发展与探索代表了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统一。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既有一定的本能和欲望,同时也可以超越这些,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孙悟空的成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人性并不是坏的,只是需要正确引导和激励,才能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分析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分析《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分析【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唐朝僧人玄奘取经西天的神话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人性的善恶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不同角色的言行举止,探讨其人性的善恶,进一步探究人性的复杂性。
【正文】在《西游记》中,人性的善恶表现得极为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角色在善恶方面的分析:一、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和复杂的角色之一。
他的人性表现出了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邪恶和顽劣的一面。
孙悟空在整个取经路上表现出了对师父的尊敬、对正道的坚守,以及对团队的忠诚。
然而,他也经常鲁莽冲动,对妖魔进行无差别的攻击,一度陷入暴戾之中。
可见,孙悟空的善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猪八戒猪八戒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善良、懦弱、贪婪、卑鄙等特点并存。
一方面,猪八戒在追求财富和享乐方面表现得很明显,经常想方设法地逃避苦差,不顾团队的利益。
另一方面,他也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师父和师弟的保护和关心。
由此可见,猪八戒的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他的行为是由具体情境所决定的。
三、沙僧沙僧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淡定的角色。
他通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轻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
他对师父和师兄弟表现出了忠诚和真诚的态度,没有出现过背离正道的行为。
沙僧的人性善良体现了他的内心的纯洁和正直。
四、唐僧唐僧是一位富有智慧和理性的人物。
他的人性善恶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唐僧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对众生表现出了无私的关怀和慈悲心。
然而,唐僧有时会被外界的困境所影响,表现出一些畏惧和优柔寡断的特点。
奈何,唐僧的人性善恶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调节和提升。
五、其他角色除了主要角色外,《西游记》中还有许多次要角色的善恶也值得探讨。
例如,妖精、妖怪和神仙们的行为经常涉及到善恶二元对立。
有些妖怪因欲望和邪恶而变得凶恶,而有些妖精却以善良的形象存在。
孙悟空人物传记提纲
孙悟空人物传记提纲
一、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1、孙悟空的动物性
2、孙悟空的人性
3、孙悟空的神性
二、孙悟空是一个不畏神权、有着顽强斗志的叛逆人物形象
(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
1、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
2、孙悟空不承认神的王国的任何权威。
3、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
(二)勇于斗争、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
三、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江湖好汉形象
1、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2、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有胆、有才、有识。
四、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
1、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2、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3、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
4、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
5、孙悟空的思想和行动,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结论:孙悟空的形象不愧为我们伟大民族力、智、勇的结晶,《西游记》堪称是我们伟大民族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的宝藏。
可以说不但在我国文学史上,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孙悟空也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伟大的艺术典型。
《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
孙悟空的反叛斗争过程体现着他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这是他的正 常追求。但是,他的追求与皇权、礼法的维护者发生冲突。
孙 悟 空 人 物 形 象 研 究
目 录
第
一 部
孙悟空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分
第
二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部 分
第
三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意义
部 分
一 孙悟空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一)孙悟空的动物性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脱离其本性,主要体现在他没有脱离动物的世界,并 且还灵活生动地展现了其作为动物的特质 。
说他是平民的英雄,是因为,我们可以将他的智勇理解为人民智勇的缩影。他 的出身并不高贵,也决定了他的思想的平民化。那么,他的一切行为必定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他反抗的出发点仅仅是个人,而不是从整个阶级的角度出发 。
其次,他反抗的手段和方式存在缺陷。他的斗争完全是个人的,并没有与 同样受着压迫的人联合起来 。
(二)孙悟空的人性
书中所塑造出的孙悟空具有人的性格品质及心理特点,孙悟空追求自由,并 且无畏艰险,敢于反抗各种势力 。
在大闹天宫过后的孙悟空不再是那只懵懂无知的石猴,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的 浸染之下,他有了许多世俗化的特点,比如利欲熏心、爱计较、会揣摩人心 等等。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人性化的特点更为突出,他不断地迎合、适应社 会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物的要求,逐步获得了社会认同感。
他的命运又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因为不管他怎样反抗,最终的命运终究 是逃不脱注定的归宿——归于神,听命于神。
西游记读后感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与转变
西游记读后感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与转变《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富有哲理和寓意深远的文学巨著。
阅读这部小说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与转变,这一主题贯穿了整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游记中,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反映在各个角色的塑造上。
主要人物孙悟空便是一个集人性和动物性于一身的形象。
作为猴子精,孙悟空具备了灵性、机智和勇猛的特点,这些都是动物性的一面。
然而,随着他与师傅唐僧一行人的旅途,孙悟空的人性逐渐觉醒,展现出智慧、宽容和勇敢的品质。
他的人性与动物性相互转换,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形象。
孙悟空的转变只是《西游记》中人性与动物性对比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描绘其他角色的形象,如猪八戒、沙僧等,展示了人性与动物性的相互关系。
猪八戒身上的猪性让他显得懒散、贪吃,然而在面临困难时,他又能展现出勇敢和忠诚的一面。
沙僧则更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他虽然屡次受挫,但依然坚持默默地保护着师傅和师兄弟们。
《西游记》中的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和转变,不仅仅反映在主要人物身上,还体现在各个次要角色以及人与妖精之间的对比中。
例如,师傅唐僧作为一个圣贤的形象,他的人性体现在他的苦行和对信仰的坚持上,而妖精们则代表着动物性的一面,他们一直试图拦截唐僧一行,却也在不断地接受凡人的教诲,最终有的甚至修成正果。
这种对比的存在使得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赋予了动物以人性,而人也可能失去人性。
通过对比和转变的呈现,《西游记》给我们启示了许多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
人性与动物性并非划分明确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
人类有时会表现出动物性的一面,而动物也能有人性的闪光时刻。
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过程。
阅读《西游记》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人性与动物性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在不同的时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纯真善良,又有贪婪自私。
这不是我们的缺点,而是人性与动物性相互交织的结果。
论孙悟空形象的猴性与人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猴性与人性前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广为人知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只猴子,孙悟空具有独立、顽皮、聪明等猴性特征,但与此同时,他也具有很多人性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孙悟空形象独特的猴性和人性,并分析这种形象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孙悟空的猴性孙悟空作为一只具有猴性的角色,他身上也有很多猴子特有的特点和习性。
比如,他很喜欢爬树、跳跃和攀爬,这是典型的猴子活动。
他还喜欢玩弄工具和器械,如棍子和火把等,这些都是猴子具有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表现。
孙悟空也非常喜欢吃水果,这也是猴子的习惯之一。
此外,孙悟空还具有猴子的顽皮和任性。
他不喜欢受到束缚和限制,经常做出胡闹和不顺从的行为,这也是猴子天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面。
他在与其他角色交往中也经常做出蛮横和鲁莽的行为,这也是猴子所表现出来的粗鲁和野性。
孙悟空的人性虽然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但同时也具有很多人性的品质和特征。
他非常勇敢、机智和聪明,凭借这些品质他在《西游记》中多次帮助唐僧一行人度过险境。
他也十分重视友谊和情感,与其他角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与八戒的兄弟情谊、与白骨精的友情等等。
此外,孙悟空还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一直尽全力守护唐僧和前往西天取经的使命。
除此之外,孙悟空还有很多人性的表现,如他在武艺方面的追求、对于人生的追问、对于武学哲学的深刻理解等等。
这些特质使他不再是单纯的猴子,而是一个富有人性和智慧的角色。
孙悟空形象的重要性孙悟空这一形象无疑是《西游记》中最为重要和经典的角色之一。
他既有猴子的可爱和机智,又有人性的坚毅和智慧,正是这种形象特质使得他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孙悟空这一形象在文化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西游记》被广泛传播和引用,而孙悟空这一形象也非常成功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与熊猫、龙等一起被人们所铭记。
这些符号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妙的感受,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浅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摘要:《西游记》是我们伟大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瑰宝,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深受后人的推崇。
他那种勇于反抗、嫉恶如仇、不畏权威、尽职尽责。
的精神更是深入后人之心,成为后人的榜样。
因此,研究他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物介绍孙悟空这一形象是明代著名章回体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他又名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着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经过自己多年的勤奋努力加上自身的聪慧,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
学成归来,为求得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取得那件重达一万三千多斤重的如意金箍棒;又因生命寿天的不自由、不平等入冥府,勾销生死簿上所有的候名。
之后,名声大振的孙悟空还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事因玉帝害怕他犯上作乱:第一次将他骗上天宫,给了一个不入流的“弼马温”官位,当他得知真相之时,便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庭,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在力挫李天王率领的围剿部队之后,他理直气壮地呐喊:“老孙有无穷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
如若不依,刹时间就打上凌霄宝殿,教它龙床定做不成!”第二次被“齐天大圣”这个空名头欺骗时,他又扰乱了蟠桃会,欺骗赤脚大仙,偷吃仙果、仙酒、天上老君的金丹,虽被众仙齐力捕捉投入八卦炉中,但是因祸得福,练就了一双能识妖辨魔的火眼金睛,他踢倒八卦炉,公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直至西天如来佛祖到来,孙悟空都丝毫没有畏惧,最后因打赌输了,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历经五百年后,得观音指点,成了唐僧的大徒弟,开始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之路。
二、形象分析(一)孙悟空是猴性、人性、神性三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1、孙悟空的猴性孙悟空是一位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
在《西游记》第一回中就讲到他奇异的诞生历程“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孕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做一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①他跳树攀枝,灵活好动,采花食果,走起路来歪歪扭扭,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简直一副活灵活现的猴子相在他身上尽显不已。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讲解学习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西游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神秘瑰丽的魔幻世界。
整部书故事架构生动有趣,情节设计离奇曲折,人物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语言表达明快流畅,富个性化。
其中,尤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以及神佛和西天路上的各类妖魔无不绚烂多彩,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在这一系列形象中,孙悟空无疑是作者最具笔力的艺术形象。
可以说,他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大闹天宫”是孙悟空个人的英雄传记,“西天取经”则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孙悟空是动物性、神性、人性奇妙结合的艺术典型,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
孙悟空是一个猴子, 高兴起来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
但又不是一般自然界的猴子,而是有着神奇变化和非凡本领的神猴。
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
但孙悟空又能谈诗悟玄,知道如何和人往来,具有人性,。
因此孙悟空是一个集动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美猴精,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神话英雄。
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
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
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使得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到更生动活泼、逗人喜爱,孙悟空的语言、动作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使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他学会七十二般变化,有无穷的本领。
他闹龙宫 ,向龙王强索兵器。
为了不受冥司的管束,又闹了冥司,把生死簿上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
他不承认神的王国的任何权威 ,见了玉皇大帝自称为老孙。
孙悟空的三性原句摘抄
孙悟空的三性原句摘抄
1、猴性”:孙悟空大闹天宫,把天宫搞得乱七八糟的,还有他偷摘人参果,遭到误会后捣毁人参果树,体现出他的顽劣。
2、“神性”:孙悟空神通广大,三打白骨精,每次都能看穿白骨精的诡计,这可以体现出孙悟空的“神性”。
3、“人性”:打了白骨精后,唐僧怪罪于孙悟空几次赶他走,孙悟空都不走,最后没办法了,非走不可了,孙悟空还向唐僧跪拜,后来师父遇险,孙悟空得知情况后也去救唐僧,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和报答体现出孙悟空的“人性”。
4、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
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出现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
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
5、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
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
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浅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浅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引言《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勇敢坚强;有胆、有才、有识。
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但这不能否定孙悟空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悲剧英雄!纵观《西游记》的每一回,都有一个人物形象无处不在,那就是孙悟空。
他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如果离开了他,那后来的取经之事也就不会成功了。
总的来说孙悟空的性格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五百年前,他逍遥,纯真,任性,叛逆;一个是五百年后,他虽然仍叛逆,但更加的成熟,少了些闯劲。
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对人启示颇多,有重要意义。
一、孙悟空是人、神、猴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一)孙悟空具有动物的本性《西游记》第1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点出孙悟空的生世,他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
尽管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但猴子的自然属性依然改变不了:一是红屁股,在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做妖母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弼马温来了。
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
”后边又说:“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
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
”(三十四回)二是尾巴,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小庙,“他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面旗杆。
”(六回)。
三是猴子的本能,在听菩提祖师讲道时,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
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二回)。
这些动作,都表现出他是一只活生生的猴子。
(二)孙悟空的人性作者塑造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完全具备了人的性格品质,心理特点。
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
孙悟空的猴性、人性、神性孙悟空是《西游记》当中最忙碌的一个,忙着去寻瀑布遮挡着的花果山福地,忙着飘洋过海寻长生不老术,忙着装备自己,忙着大闹天宫登宝座,被压五行山下后,歇了五百年,出来又忙着打妖怪,这一本《西游记》,始于石猴出世,终于美猴王封佛,可以说孙悟空在整本书中是最具有存在感的一个,也是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并且完美诠释的“齐天大圣”。
首先来看看孙悟空的“猴性”。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西游记》中描述,众猴送孙悟空去寻仙访道时准备的都是些仙桃异果,孙悟空带着也都是些果品之类,在给唐僧化斋时,也都寻到新鲜熟透的果子,这些都是猴子爱吃的、习惯吃的,水果还不吃完,吃几口,随手一甩。
孙悟空高兴时,喜欢抓耳挠腮,生气时,也抓耳挠腮,猴急脾气,高兴时,放肆大笑,愤怒时,毫不掩饰。
受不了唐僧絮絮叨叨,要不是紧箍咒约束着,早就不干取经这苦活累活了。
孙悟空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时,不敢敲门,跳上松树枝头,摘果子吃着玩,一童子问是谁?他扑的从树上跳下来,机灵,顽皮。
这些都是猴子的动作行为。
菩提祖师说孙悟空像是个食松果的猢狲,别人见了孙悟空,都说是个毛脸雷公(他自然很不喜欢这个称呼,除了“弼马温”,就这个最烦别人这么叫了),雷公嘴,孤拐面,圆眼睛,查耳朵,一身黄毛,两块红股,有尾巴,这时孙悟空的外貌,经常吓人不轻。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孙悟空独自驾着竹筏远赴海外寻仙之时,在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后来和别人交流时,也是能说会道。
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大闹天宫时说了一句经典台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有担当。
在取经路上,多次承担着唐僧的斋饭和身家性命的安危,为救唐僧,敢独闯妖魔老巢,遇到棘手的妖怪,又积极想方设法搭救唐僧,上天入地,走东去西,从不嫌麻烦。
在团队中,经常给人以力量,让大家看到希望。
经常会考虑“名声”,做事光明正大。
嫉恶如仇,深明大义,经受得住任何的考验,有非一般的毅力。
西游记悟空的人性与猴性之争
西游记悟空的人性与猴性之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尤其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经常描绘人与动物的对比和斗争。
其中,最有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就是《西游记》中的悟空对人性与猴性的斗争。
悟空这个角色既具备了动物的猴性,又具备了人性的智慧和道德,他在西游记中的各种冒险经历中,不断地面对着自己人性与猴性之间的纠结和挣扎。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悟空的猴性。
作为一只猕猴,悟空天生聪明机智,并拥有非凡的身手和神通。
在《西游记》中,悟空常常以变幻多端的形态出现,比如化作老虎、蛇等动物,为自己的主人唐僧保驾护航。
这种猴性使得悟空具有了灵活自由、机智聪慧的特点,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但是,对于悟空来说,这种猴性也常常使他心性放纵,甚至有些莽撞冲动,不拘小节,不守法规。
然而,悟空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一面。
在师从唐僧的过程中,悟空逐渐懂得了纪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渐渐有了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他主动戴上了金箍铁圈,以制约自己的放纵和蛮横,使得他即便有时再怎么猴性暴发,都能被圈子限制住,并不至于伤害他人。
悟空在面对天宫众神的挑战时,表现出了大义凛然和不畏艰险的人性,他为了保护唐僧师徒,勇敢地与敌人作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然而,悟空的人性与猴性之争并不总是能和谐共处的。
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悟空多次因为他内心的猴性而与唐僧产生矛盾,并上演了许多与师徒关系不和谐的故事。
比如他在火焰山上因为嫉妒三藏的玉帝面前的好处,而以自己的方法搞笑、引来毒炎的做法。
又如他在抵达西天取经的路上,因为对菩萨的批评而被菩萨处罚,进而暴怒扰乱天宫宴会。
这些事情说明了悟空人性与猴性之间的冲突,尽管他看似懂得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准则,但仍然难免受到猴性的驱使而做出不理智甚至有伤大雅的行为。
然而,正是这种人性与猴性之争,使得悟空这个角色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他既有动物的机智和聪明,又有人的情感和道德准则,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世代经典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内心中一直以来矛盾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0第24卷第5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4No.5●中国文学研究浅析孙悟空的“人性”、“神性”和“动物性”耿红卫,杨艳全,冯瑞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
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
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孙悟空;人性;神性;动物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5-0084-03收稿日期:2010-07-18作者简介:耿红卫,男,河南宁陵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孙悟空是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英雄形象。
这一优秀艺术典型的出现,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审视这一形象,无疑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而且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艺术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西游记》及其艺术成就《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人物形象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
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1]157。
然而作品的故事内容却又恰似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这又使得《西游记》蕴涵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2]116。
《西游记》在塑造形象上所运用的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手法,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西游记》还代表着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品塑造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的基础是什么?作为其主要角色的孙悟空形象的“人性”、“神性”、“动物性”又是如何表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有何意义?二、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孙悟空形象《西游记》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塑造,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以下三层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孙悟空“人性”的优缺点孙悟空的“人性”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他的英雄48本色和乐观主义精神。
从《西游记》整部作品来看,孙悟空的英雄品质是在前后两个部分展开的。
第一至第七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不仅写了孙悟空的出身,同时也写了他个人的英雄传记。
天宫里的玉帝虽然昏庸、专制,既不“仁”,也不“慈”,既谈不上“圣”,又称不上“高”,既毫无主见,又欺软怕硬,但是,他毕竟代表着“权威”和“秩序”,按照人的传统思维,玉帝是万万反叛不得的。
然而,孙悟空却向玉帝声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又喧嚷:“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可以说,孙悟空和玉帝的较量,正是他的英雄本色的重要体现,作品一开始就为这一角色定下了英雄的基调。
《西游记》在第8至第100回集中写了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一部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西行途中,几乎到处都有妖怪出没,百般阻挠师徒行进。
孙悟空敢于和任何妖魔鬼怪搏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孙悟空有乐观精神,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与炽烈的斗争热情。
例如在第33回中,孙悟空被金角、银角大王装进葫芦、静瓶中,并且知道一时三刻即化为脓,而且周围黑糊糊的,在左拱右撞也出不去的情况下,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我不成,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
”最后他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趁机逃走了。
有人认为《西游记》在一开始就写孙悟空对玉帝的抗争,这在表现他的英雄品质方面拔得太高,有一种太突然的感觉,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英雄品质发展的逻辑,并不总是囿于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对于塑造孙悟空这样的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来说,《西游记》在结构上的安排不仅不显得失调,反而更显得合理。
孙悟空的英雄品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的歌颂与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大禹便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位英雄,他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坚强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孙悟空的武器便是大禹治水时用过的“定海”神针,这也说明了孙悟空和我国古代英雄间的某种联系。
孙悟空身上还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所一贯倡导的团结、协作精神。
如在第15回中,唐僧因丢失了白马而伤心哭泣:“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孙悟空规劝师父:“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
”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继续西行,才避免了取经事业的夭折。
孙悟空还时常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来开导师父。
在第85回中写孙悟空反过来解经给师父听:“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
”以此来增加师父的信心。
他们师徒之间虽然也有过冲突,但合作是主要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根本矛盾。
孙悟空讲究策略,善于运用方法,虽然貌似无礼,却很注意进退,很能把握分寸。
如第4回写孙悟空去见玉帝:“太白金星领着行者美猴王,到了灵霄殿外。
不等宣诏,直至御前,前上礼拜,孙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众仙卿叫道:‘谢恩!’于是孙悟空朝上唱个大喏。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在玉帝面前不朝礼,而是挺身站立,表现得很是无礼,但他又在侧耳听金星启奏,在众人的催促下终又上前唱喏,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进退。
孙悟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
他的任务虽然是护送唐僧赴西天取经,但在西行途中,孙悟空还做了很多打抱不平的好事。
在车迟国,他救了500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了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母子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从而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在百姓心中,孙悟空成了“大救星”。
太白金星也曾说孙悟空专“与人间抱不平之事,救困扶危,恤孤念寡”,“专救人间灾害”。
孙悟空疾恶如仇、打抱不平的特点与秦琼、李逵、武松等人是一致的,表明孙悟空形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作为人,孙悟空也有缺点。
他性格急躁,好名好胜,自尊心强,心高气傲,容易冲动且爱捉弄人。
大闹天宫的起因正是由于好名,第一次打出天门是因为嫌弼马温的官太小,根本未入流,面上无光,因此怀恨而去。
即使在后来的取经路上,他也是经常想到不要坏了名头。
在第76回,大鹏雕说他不像是万里传名的好汉,是个小辈猴头,专在人肚子里做勾当。
他为了顾全名头,只好出来决斗,争个高低。
孙悟空性格暴躁,被师父“休掉”,导致师徒分裂。
他还喜欢夸耀自己,例如在拜唐僧为师不久即夸口说:“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若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孙悟空还有爱捉弄人的毛病,如在第76回,八戒出战前请孙悟空在他腰间扣个救命绳,以便失败时把他扯回来免受俘虏,但当八戒呼救时,孙悟空不仅不扯,还故意把绳抛出去捉弄八戒,致使八戒绊倒被活捉。
他还喜欢沾沾自喜,在胜利面前易冲昏头脑。
孙悟空的缺点,使他的“人性”显得更加真实。
58作为人,孙悟空还体现着复杂的社会关系。
他联系着好与坏、敌与我、人际世界与神际世界。
孙悟空既是“权威”的反叛者,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凝聚着双重身份。
(二)孙悟空作为神的一面孙悟空的“神性”集中体现在他超自然的一面。
他不仅变化多端,而且还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孙悟空一出世,目中两道金光,直射天宫,使玉帝惊恐失色,后又学成七十二般变化与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他会变成蜜蜂、蚊子、小虫,变成麻雀,变水蛇,变鱼,变飞虫,变大仙,变童子,还会变成妖怪的亲戚朋友以及小妖去迷惑敌人。
孙悟空闹龙宫、入地府,完全超脱了生死界限。
《西游记》中被赋予“神性”的角色的,显然并不是孙悟空一个。
如红孩儿能够吐火;平顶山莲花洞金角、银角大王的羊脂玉静瓶、紫金红葫芦,人装进去立刻化为脓;麒麟山赛太岁的三个金铃,一个喷火,一个喷沙,一个喷烟……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当然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作品是以他的“神性”为重点来刻画的。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天意不可违,民意不可欺”的心理。
他们认为天意即是神的意志,神是支配一切的,违背了神的意志,就会受到上天严厉的惩罚,听神的话才会得到恩赐。
这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两种影响:一是造成对神的恐惧,二是使人们产生对神的崇拜。
先民们对神的崇拜与恐惧主要源于他们的理想和现实需求。
在过去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人们在自然面前显得极其渺小而无力,他们就会产生种种幻想,盼望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出现来帮助他们改变现实,神便充当了这种超自然的“伟力”,从而成为先民们理想的寄托。
尤其应当明确的是,神所具有的非凡本领,来自人的赋予。
神当然是不存在的,但离开了人的思想和意识,神就更不会“存在”。
在我国,神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历史人物,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世代相传,传到现在。
二是其原型并不存在,是由人们虚构出来的一类。
三是由国外传入的。
孙悟空当属第二类。
孙悟空的“神性”独显“天命所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也塑造了不少的神,然而没有哪一个能与孙悟空相比,他代表着神的最高境界。
(三)没有脱离动物王国孙悟空以猴子为载体,他机灵,活泼可爱,乖巧好动,虽被赋予了“人性”和“神性”,但这一形象终究没有脱离动物王国。
他尖嘴猴腮,红屁股,长尾巴,罗圈腿,且有一副火眼金睛。
孙悟空虽会七十二变,却仍旧保留着猴子的尾巴,稍有不慎,就又会露出蛛丝马迹来。
如在大闹天宫时,为了欺骗二郎神,他变成一座小庙,嘴、牙齿、舌头、眼睛都变了,但是尾巴却无法收拾,于是就变作一根旗杆,竖立在庙后,结果被二郎神识破,被迫恢复原形。
作品在展示孙悟空“人性”、“神性”的同时,始终在表现着他的动物本色。
孙悟空非但没有脱离动物界,而且还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一个动物的特质。
不仅如此,《西游记》所写的牛、象、鹿、虎、羊、豹、老鼠、金鱼、狐狸、蜘蛛、蟒蛇、蜈蚣、犀牛、黑熊等等动物本身也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动物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