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悟空的_人性_神性_和_动物性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0第24卷第5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4No.5

●中国文学研究

浅析孙悟空的“人性”、

“神性”和“动物性”

耿红卫,杨艳全,冯瑞娟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孙悟空;人性;神性;动物性;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5-0084-03

收稿日期:2010-07-18

作者简介:耿红卫,男,河南宁陵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孙悟空是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英雄形象。这一优秀艺术典型的出现,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审视这一形象,无疑将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而且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艺术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西游记》及其艺术成就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人物形象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1]157。然而作品的故事内容却又恰似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这又使得《西游记》蕴涵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2]116。《西游记》在塑造形象上所运用的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手法,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西游记》还代表着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品塑造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的基础是什么?作为其主要角色的孙悟空形象的“人性”、“神性”、“动物性”又是如何表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有何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塑造,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以下三层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孙悟空“人性”的优缺点

孙悟空的“人性”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他的英雄

48

本色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西游记》整部作品来看,孙悟空的英雄品质是在前后两个部分展开的。第一至第七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不仅写了孙悟空的出身,同时也写了他个人的英雄传记。天宫里的玉帝虽然昏庸、专制,既不“仁”,也不“慈”,既谈不上“圣”,又称不上“高”,既毫无主见,又欺软怕硬,但是,他毕竟代表着“权威”和“秩序”,按照人的传统思维,玉帝是万万反叛不得的。然而,孙悟空却向玉帝声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又喧嚷:“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可以说,孙悟空和玉帝的较量,正是他的英雄本色的重要体现,作品一开始就为这一角色定下了英雄的基调。

《西游记》在第8至第100回集中写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这一部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西行途中,几乎到处都有妖怪出没,百般阻挠师徒行进。孙悟空敢于和任何妖魔鬼怪搏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孙悟空有乐观精神,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与炽烈的斗争热情。例如在第33回中,孙悟空被金角、银角大王装进葫芦、静瓶中,并且知道一时三刻即化为脓,而且周围黑糊糊的,在左拱右撞也出不去的情况下,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我不成,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最后他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趁机逃走了。

有人认为《西游记》在一开始就写孙悟空对玉帝的抗争,这在表现他的英雄品质方面拔得太高,有一种太突然的感觉,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英雄品质发展的逻辑,并不总是囿于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对于塑造孙悟空这样的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于一体的形象来说,《西游记》在结构上的安排不仅不显得失调,反而更显得合理。孙悟空的英雄品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的歌颂与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大禹便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位英雄,他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坚强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孙悟空的武器便是大禹治水时用过的“定海”神针,这也说明了孙悟空和我国古代英雄间的某种联系。

孙悟空身上还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所一贯倡导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在第15回中,唐僧因丢失了白马而伤心哭泣:“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孙悟空规劝师父:“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继续西行,才避免了取经事业的夭折。孙悟空还时常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来开导师父。在第85回中写孙悟空反过来解经给师父听:“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以此来增加师父的信心。他们师徒之间虽然也有过冲突,但合作是主要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根本矛盾。

孙悟空讲究策略,善于运用方法,虽然貌似无礼,却很注意进退,很能把握分寸。如第4回写孙悟空去见玉帝:“太白金星领着行者美猴王,到了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前上礼拜,孙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道:‘谢恩!’于是孙悟空朝上唱个大喏。”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在玉帝面前不朝礼,而是挺身站立,表现得很是无礼,但他又在侧耳听金星启奏,在众人的催促下终又上前唱喏,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进退。

孙悟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他的任务虽然是护送唐僧赴西天取经,但在西行途中,孙悟空还做了很多打抱不平的好事。在车迟国,他救了500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了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母子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从而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在百姓心中,孙悟空成了“大救星”。太白金星也曾说孙悟空专“与人间抱不平之事,救困扶危,恤孤念寡”,“专救人间灾害”。孙悟空疾恶如仇、打抱不平的特点与秦琼、李逵、武松等人是一致的,表明孙悟空形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作为人,孙悟空也有缺点。他性格急躁,好名好胜,自尊心强,心高气傲,容易冲动且爱捉弄人。大闹天宫的起因正是由于好名,第一次打出天门是因为嫌弼马温的官太小,根本未入流,面上无光,因此怀恨而去。即使在后来的取经路上,他也是经常想到不要坏了名头。在第76回,大鹏雕说他不像是万里传名的好汉,是个小辈猴头,专在人肚子里做勾当。他为了顾全名头,只好出来决斗,争个高低。孙悟空性格暴躁,被师父“休掉”,导致师徒分裂。他还喜欢夸耀自己,例如在拜唐僧为师不久即夸口说:“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若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孙悟空还有爱捉弄人的毛病,如在第76回,八戒出战前请孙悟空在他腰间扣个救命绳,以便失败时把他扯回来免受俘虏,但当八戒呼救时,孙悟空不仅不扯,还故意把绳抛出去捉弄八戒,致使八戒绊倒被活捉。他还喜欢沾沾自喜,在胜利面前易冲昏头脑。孙悟空的缺点,使他的“人性”显得更加真实。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