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1.docx

合集下载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优秀4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石壕吏(教案)范文

石壕吏(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石壕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六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壕吏》。

(2)理解《石壕吏》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壕吏》。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诗人的情感抒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

(2)学生自主朗读《石壕吏》,感受诗歌节奏。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讲述诗歌内容,教师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

4. 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讨论诗人情感,教师指导。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诗歌(2)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教师点评。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朗读《石壕吏》,体会诗歌韵律。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疑问。

(3)教师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3. 收集有关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石壕吏》,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学习,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完整word版)石壕吏优质课教案

(完整word版)石壕吏优质课教案

(完整word版)石壕吏优质课教案XXX优质课评比★★★石壕吏XXX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XXX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研究指导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这首诗是XXX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XXX在洛阳被其子XXX 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XXX将XXX收复,XXX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XXX、XXX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XXX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XXX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XXX援军击败,全军溃退,XXX 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XXX,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XXX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2、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XXX优质课评比★★★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XXX: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句和诗风。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石壕吏》的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疾苦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杜甫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2.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3.2 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诗作,如《春望》。

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朗读《石壕吏》。

鼓励学生背诵并默写。

4.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5.1 朗读和背诵《石壕吏》。

5.2 完成练习题,包括诗句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等。

5.3 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在分析诗句和诗风时的思维深度和表达准确性。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朗读、背诵和练习题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课堂效果:反思课堂互动的效果,是否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7.2 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考虑是否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八、拓展活动8.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组织学生互相分享和评论彼此的创作。

8.2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与杜甫或《石壕吏》相关的文化遗址。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九、进度安排9.1 课时分配: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石壕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状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认识到和平的宝贵,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石壕吏》的诗意、诗意及文学特色。

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状态及诗人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韵律和艺术手法。

教师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含义。

5.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石壕吏》全文。

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诗人的同情心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并解读《石壕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了解唐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状态。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上的运用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培养爱国情怀。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石壕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并体会《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朗读、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石壕吏》的字词和句子。

2. 理解《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2. 鉴赏《石壕吏》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杜甫,了解其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其他作品,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字词、句子、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石壕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鉴赏训练教师选取《石壕吏》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3. 绘制《石壕吏》的人物关系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象和手法的深入剖析;(3)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概述《石壕吏》的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标注关键词、难点,进行自主解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手法;(2)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对诗人的认识。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教师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文的美。

第三章:诗文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诗文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分享给大家。

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石壕吏》的理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巩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习惯。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表现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民生疾苦的关爱和忧虑。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形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3.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注释,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战争对民生的影响。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同情弱小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石壕吏》的意境和情感;(2)深入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困境;(3)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情感。

4. 课堂讲解(1)解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析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困境;(3)讲解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人民生活,培养爱国情怀;(3)推荐相关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2. 深入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分析《石壕吏》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作者了解、诗歌分析等方面;3. 课后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4. 定期进行测验,检验学生对《石壕吏》及杜甫其他作品的掌握程度。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2)树立爱国情怀,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2 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的分析;2.3 诗歌价值的传承与弘扬。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3.2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3.3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手法等;4.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情感等;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诗歌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5.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石壕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5.4 拓展知识:讲解与《石壕吏》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5.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5.6 情感教育:通过诗歌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5.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石壕吏》,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分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石壕吏》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背景、意象、手法的理解程度;6.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战争苦难的理解,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以及关爱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了解课文背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经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2. 句子解析:分析并领会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3. 背景资料:了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境: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反思。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诗句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战争背景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句意境。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关键句子,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讨论题目。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人生观。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战争主题诗词:推荐其他战争主题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拓宽文学视野。

2. 历史背景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加深对战争的理解。

3. 战争与和平主题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石壕吏》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2)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手法的深入理解;(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石壕吏》的主题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手法;(3)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手法如何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四、课堂练习1. 背诵《石壕吏》;2. 完成练习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并结合诗句阐述;3.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继续背诵《石壕吏》,巩固学习成果;2. 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3. 搜集有关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石壕吏》的情况;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心得体会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3.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作介绍;2. 战争主题的诗歌推荐;3. 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介绍。

九、教学资源1. 杜甫诗集;2. 《石壕吏》的译文;3. 有关战争的历史资料;4. 诗歌鉴赏类的参考书籍。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docx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docx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 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 。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石壕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深沉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战争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一首著名诗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沧桑和人民的疾苦。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由洛阳经潼关赶往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精读诗歌,分析内容1、诗歌开头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壕吏》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2. 分析并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意象分析、主题解读。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模仿诗文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石壕吏》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石壕吏》的解析、评论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文、图片等。

4. 纸笔:用于学生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回顾《春望》等之前学过的杜甫诗作,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石壕吏》原文,让学生自读。

2. 讲解诗文中的难懂词语。

三、意象分析(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石壕”、“吏”等。

2. 引导学生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

四、主题解读(15分钟)1. 讲解诗文的主题,即杜甫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联系现实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

二、分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三、诗歌欣赏与模仿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石壕吏》的韵律美、意境美。

2. 学生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进行诗歌创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与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1

《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1

《石壕吏》朗读课教课方案河流镇中学崔爱军教课目的:1.认识《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经过朗读掌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感情。

3.认识并运用古诗文朗读的方法。

4.培育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修养。

教课要点:经过朗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掌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朗读显现,温故知新:师:孩子们,老师听闻你们在课余时间累积了好多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你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吗?出示古诗文篇目:《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伤仲永》《卖炭翁》《卖柑者言》《桃花源记》等。

(老师任意开端,由学生接诵显现)(设计企图:在开课之初,给学生供给一个显现的舞台,在回首中,体会古诗文朗读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古诗朗读确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紧扣题眼:师过渡:在朗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必定累积了一些方法,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特别的礼品,是由唐代有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叙事诗。

板书:石壕吏杜甫师:谁愿意试着读读课题。

师:要读懂一首诗,第一当属把题目读准。

请同学们看诗文下方的注释,石壕是河南省一个乡村的名字即石壕村;吏,指小官、差役。

(边解说边标出节奏)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过渡:让我们跟从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去目睹那段历史。

(设计企图:课题先由学生试读,而后借助说明,自读自悟,表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课理念。

抓住课题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即注意节奏和断句。

而后指引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再环绕问题思虑、沟通,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试试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高声朗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起码读三遍。

2.认读字词。

师:文中好多冷僻的字,我们一同来认一认,读一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唯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如闻泣幽咽3.范读。

师:注意听老师在节奏和断句上是怎样掌握的。

4.同桌相互读。

师:古诗用字简短,慢读才能好好领会,因此不论文言文仍是叙事诗,语速都要慢,停留都要适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河流镇中学崔爱军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了解并运用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诵读展示,温故知新:师:孩子们,老师听说你们在课余时间积累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你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吗?出示古诗文篇目:《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伤仲永》《卖炭翁》《卖柑者言》《桃花源记》等。

(老师随意起头,由学生接诵展示)(设计意图:在开课之初,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在回顾中,体味古诗文诵读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古诗诵读奠定基础。

)二、导入新课,紧扣题眼:师过渡: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一些方法,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是由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叙事诗。

板书:石壕吏杜甫师:谁愿意试着读读课题。

师:要读懂一首诗,首先当属把题目读准。

请同学们看诗文下方的注释,石壕是河南省一个村庄的名字即石壕村;吏,指小官、差役。

(边讲解边标出节奏)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过渡: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去见证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课题先由学生试读,然后借助注释,自读自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抓住课题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即注意节奏和断句。

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思考、交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尝试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至少读三遍。

2.认读字词。

师:文中很多生僻的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如闻泣幽咽3.范读。

师:注意听老师在节奏和断句上是如何把握的。

4.同桌互相读。

师:古诗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无论文言文还是叙事诗,语速都要慢,停顿都要恰当。

5.指名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故事更需要细细品啊!听同学读,想想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鼓励: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得如此正确、流利,可见你们的诵读功底非常深厚!师:板书“吏捉人”(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意在借助音节、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把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走进文本。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地诵读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熟读成诵”的理念。

)四、品读诗文,感悟诗情1.默读古诗。

借助注释,同桌一起议一议这首诗的意思。

想想官吏为何要捉人?他们要捉什么人?最后捉到了吗?2.交流:官吏为何要捉人?(1)出示背景。

师(配乐):唐朝时期,国泰民安,诗词等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可就在中唐时期,当时的节度使安禄山因贪慕皇权,勾结史思明发动叛乱,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平定叛乱,在河南省的石壕村、新安村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此时,杜甫正在回化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提笔写下了《石壕吏》。

听了老师的讲解,你明白官吏为何要捉人了吗?那么官吏究竟是怎么捉人的,诗中有刻画吗?(2)出示“吏呼一何怒!”:你眼前出了怎的官吏?人杜甫眼目睹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心中会生怎的情感呢?“吏呼一何怒!”:是啊!个秋瑟的夜晚,一个粗的声音打破了寂静——生:“吏呼一何怒!”:正当苦的人家沉浸在梦之中,又听到了那粗的声音——生“吏呼一何怒!”:在兵荒乱的日子里,黎民百姓家能听到粗的声音——生“吏呼一何怒!”渡:好精的言啊,一道尽万般恨!3.交流:官吏要捉什么人呢?:老的家中有人可捉?:用中的言来回答。

(是人的哭我做出了回答)“三男城戍。

一男附至,二男新死。

存者且生,死者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力衰.从吏夜。

急河阳役,犹得晨炊。

”:到此,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分明出了悲、痛苦、凄凉⋯⋯ 真是眼的泪水流不尽。

配::在官吏的怒喝下,老哭着:“三男城戍⋯⋯犹得晨炊。

”:在官吏的阴影中,老哭着:“三男城戍⋯⋯犹得晨炊。

” :在痛失人的情形下,老哭着:“三男城戍⋯⋯ 犹得晨炊。

”4.交流:官吏捉到人了?:孩子,作一个有着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来,面此情此景,心里会百感交集,可文中的官吏是否也如我所想,大慈悲,了之心呢?从中找到依据。

“夜久声,如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

”5.到此,你内心深最真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怜、怒):人杜甫也同你我一,百感交集,写下了段史,我用的方式来与人共吧!配全文。

(意:在个中,学生“官吏何要捉人?捉什么人?捉到人了吗?”这个中心问题进行品读。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并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在不断地配乐诵读中,入情入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诗人杜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1.拓展。

师: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还创作了包括我们今天诵读的《石壕吏》在内的著名的《三吏》、《三别》。

(出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品读《三吏》、《三别》。

2.总结。

这首诗歌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二百的历史了,为何今天我们仍然在读?师:这就是诗歌,语言凝练!这就是诗歌,感情强烈!这就是经典,120个字展现一段历史!让我们用心记下这段历史,这段精彩的文字吧!试背全文。

(配乐)(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激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寻找新的诵读内容,给学生以成就感。

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浓的兴趣阅读经典古诗文。

)附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论语》六则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2.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课型选用教学过程1 课时诵读课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 yuē)罔( wǎng)说( yuè)殆( dài )愠( yùn)好( hào)逾( yú)焉( yān)停顿: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

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附:板书设计《论语》六则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