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优质教案.doc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石壕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2.2 诗中意象和象征的分析2.3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的把握3.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课时安排:5.1 导入(5分钟)5.2 自主学习(10分钟)5.3 合作探讨(15分钟)5.4 案例分析(10分钟)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六、教学内容:6.1 作品背景介绍6.2 诗文内容解析6.3 意象和象征分析6.4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6.5 战争主题的思考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展示《石壕吏》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7.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探讨诗歌表现手法。
7.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7.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引导他们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整理课堂笔记,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诗文内容的理解、意象和象征的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等。
九、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合作探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十、教学资源:10.1 诗文文本10.2 相关背景资料10.3 图片资料10.4 视频资料10.5 课堂讨论记录表六、教学内容拓展6.1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战争的诗篇,如《兵车行》、《春望》等,比较它们的异同,分析不同诗人的战争观和表现手法。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石壕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石壕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象、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诗歌鉴赏:学会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内容、形式等多角度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朗读技巧: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如“石壕”、“吏”等词语在古代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石壕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战争或社会动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关注。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现实意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5.培养社会责任感:理解诗人对战争与人民的关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识。
6.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课后练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难点举例:
-在解释“石壕吏”中的“吏”时,教师需详细讲解“吏”在古代的含义,以及在此诗中如何象征战争对人民的压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1《石壕吏》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1《石壕吏》一等奖创新教案24-1《石壕吏》逐字稿【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3.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问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他目睹一段战乱频仍的历史,历经一种颠沛流离的人生,但任是胸怀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朱德赞他道: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郭沫若称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
预设:1.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个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杜甫。
2.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杜甫。
3.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带领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春望》二.诵读感知(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学生活动]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逾(yú)邺(yè)戍(shù)妪(yù)咽(y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思考]1.这是一首叙事诗,有那记叙文也要时间、地点、人物、时间。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5篇)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篇1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2. 揭露官吏的横暴3. 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纲1. 介绍背景资料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
(戍、戌、戊等)3. 分析文章的中心(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重点加点字的分析)(2) 对比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二.详案1.导入: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
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石壕吏在战乱年代中为了生存而欺诈百姓的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石壕吏》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学鉴赏:通过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石壕吏》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石壕吏》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本诗以石壕吏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和对人性的摧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战争对社会的影响,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唐诗,对唐代的文学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石壕吏》的诗意、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石壕吏》的诗意,掌握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分析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注释和翻译: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注释和翻译,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杜甫和《石壕吏》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和《石壕吏》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百姓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石壕吏》的诗意、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所作,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它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分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诗人在描绘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2.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石壕吏》的背景,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3.重点词汇、句子解析:对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典型句子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课文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石壕吏》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石壕吏》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重点词汇、句子解析,课文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1.课文朗读与理解: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互动交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壕吏》的背景、基本概念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石壕吏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唐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并激发他们对唐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掌握。
2.诗句意义的理解。
3.对唐诗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法:对生僻字词和诗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欣赏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背景资料。
3.生僻字词和诗句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石壕吏?为什么石壕吏会成为诗人笔下的题材?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僻字词,教师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翻译诗句,并对翻译结果进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讲解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其他唐诗,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诗的特点和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背诵课文,并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3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类型:课文《石壕吏》
2、文本内容:《石壕吏》是一篇关于曹操忠心耿耿的小吏石壕的传奇故事,以曹操为主角,石壕为配角,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智慧、慷慨、忠诚等品质,也体现了石壕的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精神。
3、文本难度:本文难度适中,语言比较简单,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曹操的智慧、慷慨、忠诚等品质;
(2)让学生了解石壕的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精神。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曹操的智慧、慷慨、忠诚等品质;
(2)让学生体会石壕的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曹操的智慧、慷慨、忠诚等品质;
2、学习石壕的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曹操的智慧、慷慨、忠诚等品质;
2、学习石壕的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课件:《石壕吏》课文及相关课件
2、教具:多媒体、录音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与学设计一、导入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1、读一读(1)读背景材料。
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
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
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
强调感情。
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2、理一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你如何认为?(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提示略)三、结语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
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
第24课《石壕吏》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掌握“藏问于答”手法的相关知识;2.学会填补诗歌空白,体味诗句意蕴及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藏问于答”手法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1.“藏问于答”表现手法的定义、使用原因及使用效果;2.如何填补“藏问于答”留下的空白。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知识回顾及问题设置引入课堂。
(1)知识回顾:第一课时我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情节:作者投宿、官吏捉人、老翁逃跑、老妇应对、老妇致词、儿媳幽咽、天明告别。
杜甫借这些具体的生活的细节,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痛苦,写出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苦命运,可谓是“其事何长”。
然而这带有整体时代特色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的呈现杜甫仅用了120字,又可谓是“其言何简”。
(2)问题设置:杜甫究竟用了何种手法让《石壕吏》呈现出“其事何长,其言何简”特点的呢?二、讲解诗歌第二节,引出“藏问于答”的定义,介绍其使用原因及效果。
第二节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揭示了矛盾双方过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
从“三男邺城戍”到“犹得备晨炊”,共十三句,均是老妇人的致辞。
从情理看,面对“一何怒”的官吏,老妇人绝不可能一口气说如此多话,从韵律看,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多次转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
不复写吏,但官吏的逼问内容已于老妇的“致辞”中暗示了出来。
(1)“藏问于答”的定义:这种省去问话,问从答知的手法叫做“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2)“藏问于答”使用原因:古代诗歌常用“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是因为古代诗歌特别讲求语言的简洁,它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涵,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而藏问于答便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常见的表现手法。
(3)“藏问于答”使用效果: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即故意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去填补,这反而比一览无余的交代更有魅力,更能启发读者去联想与思考。
三、学生分角色扮演,补足“藏问于答”所留空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中体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2.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杜甫的世界,领略他的一首著名诗篇《石壕吏》。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动荡时代下的民生画卷。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往往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而《石壕吏》正是他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这首诗中,我们将看到一个深夜被吏卒敲门声惊醒的家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以及她无奈而悲惨的遭遇。
通过杜甫的描写,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战火纷飞和人民的苦难。
那么,杜甫是如何用他的诗歌来传达这种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吏》,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走近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准确,常常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三)写作背景《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是唐朝地方藩镇势力向朝廷发起的一场叛乱,这场内战使得唐朝社会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石壕吏》教学设计
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我”的视角概括见闻,感知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探寻诗文中的留白之处,解密情感。
3.分析诗人心中矛盾,感悟诗圣“苦”心。
【教学重点】探寻诗文中的留白之处,解密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心中矛盾,感悟诗圣“苦”心。
教学过程:导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殿堂,一起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
活动一:猜读对联,走近诗人,了解背景(1)教师先出示两副对联,请学生根据对联猜诗人,并说说他们了解的杜甫,再出示第三副对联,走近杜甫生活的那一段历史。
①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
(2)积累文学常识杜甫,字,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3)找出书中关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P124注释①:唐军围攻叛军次年,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现实所写的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补充识记“三吏”“三别”诗体介绍: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1)自由诵读,感知内容学生边读边勾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2)理清关系,初步感受诗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到《石壕吏》中的诗句,回答人物当时的状态。
学法指导1:选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画出与他(她)相关的人物关系图,以此来理清文中人物,进而把握人物情节及状态。
活动三: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1)精读诗眼,感受民情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 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壕吏的残酷行为,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理解诗人的同情之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唐代历史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诗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诗中的百姓,体验战争带来的痛苦。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参考资料:准备有关唐代历史和杜甫作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同时,播放杜甫的《春望》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战争的残酷。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
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
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课下注释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3、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
②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
④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⑤学生积累:要注意哪些重点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4、师小结课文大意:(多媒体展示)三、品读课文,分析中心: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
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4)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独”字:一个“独”字,意蕴丰富。
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
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
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7)归纳结构。
板书:开端(1):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重大牺牲中现状自请应役结局(4)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8)归纳文章主题。
a、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残暴、无情、令人发指)b、师生小结: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对人民的冷酷无情,凶暴。
这种官吏就像禽兽一般,一点人性没有,简直是丧失了天性。
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无情,并不就是对整个封建统治的揭露,但对于人们认识的封建统治的阶级本质,的确会有启发。
这首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c、归纳主题:—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课件板书: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深思明辨,展开想象。
1、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译练通有答案)2、师过渡问:老妇人的话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3、过渡:既然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准备表演。
(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每一小组为6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
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4、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
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
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5、向你挑战,改编故事。
温馨提示:应该保留哪些内容?应该加进哪些内容?应该重点写什么?老妇人走后,留下老弱病幼的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又该怎么办?五、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结构齐背课文,并感受杜甫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
师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播放背景音乐)七、布置作业: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