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合集下载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慈善捐赠是社会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

一、决策行为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是决策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不同的人对于慈善捐赠的重视程度和优先级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例如,一些人可能更关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慈善事业,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关注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方面。

其次,社会影响也对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所尊重和崇拜的人。

如果某位名人公开捐赠了一大笔慈善款项,那么很多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进行捐赠。

此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也是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

慈善组织的宣传和信息披露对于捐赠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慈善组织能够提供详细的项目介绍、资金使用情况和捐赠效果等信息,那么捐赠者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捐赠动机慈善捐赠者的捐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道德和伦理因素是捐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认为慈善捐赠是一种道德义务,他们希望通过捐赠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和困苦。

其次,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也是一些人进行慈善捐赠的动机之一。

通过捐赠,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心,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形象。

此外,个人情感和亲身经历也会影响捐赠动机。

如果一个人曾经亲身经历过困境,或者他的亲人或朋友曾经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那么他更有可能对慈善事业产生情感共鸣,并愿意进行捐赠。

三、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的关系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他们的捐赠动机的驱动,而捐赠动机又会受到决策行为的反馈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捐赠动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考虑,那么他在决策时可能会更加关注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本文从慈善捐赠的微观原因和宏观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慈善捐赠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不仅存在着利他主义的驱使,更是自利的追求,这个过程也带来了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将财富部分转移到穷人手里,增加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捐赠;经济理性主义;边际消费倾向慈善捐赠是社会主体将资产(包括金钱、物品、服务、器官等)自愿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属于按要素分配和国家税收与转移支付外的第三次分配形式。

慈善捐赠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和无偿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捐赠可以说是省去了先缴纳税收给国家然后由国家进行分配的过程,直接由个人或企业通过一些慈善组织或者直接捐献给了需要他的人手里,使用得当可以更加有效率。

一、捐赠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贯彻始终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

它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慈善捐赠我们不排除个别是纯粹出于爱心的善举,但这大多数限于个人,大部分企业或知名的企业家都是代表企业形象的,他们的举动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捐赠在总慈善捐赠中占有很大比重,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利益的,符合我们说的经济人假设,可以用效用理论对捐赠行为进行解释。

一个经济行为人可以将他的总收入用作自己消费,如用于购买消费商品,或用于投资,前者可以给他带来生活某些方面的满足,后者可以使他的总收入增加,都能给他带来一定的效用。

同样,他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来捐赠,捐赠同样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用。

例如,经济行为人可以通过捐赠帮助他人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即从捐赠中感觉到某种“荣光效应”;同时,捐赠还可以使经济行为人得到社会声誉,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个人或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流入,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捐赠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达到了对社会和公众的广告宣传效果,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也可以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吸引和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

我国慈善行为的利他主义经济学分析

我国慈善行为的利他主义经济学分析
pX 柙 X产I I s 4
S 称 为 h的 “ 会 收入 ” ^ 社 。
在 ( ) 中 给 定 的 社 会 收 入 的约 束 条 4式
愿 意伸 出 热 情 双 手 贡 献 自 己 的 绵 薄 之 力 。
经 济 学 假设 人 的 行 为 总 是 追 求 自身 效 件 下 。 ( ) 的 效 用 函 数 最 大 化 的 均 衡 条 使 1式
维普资讯
我国慈善行为的利他主义经济学分析
邹 小 芳
( 东师 范大 学金 融 与统计 学院 上 海 华

2 0 4 长 江大 学经 济学 院 湖 北 荆 州 021
4 42 ) 3 0 3
要 以利 他 主 义 的经 济 学模 型 为理 论 基 础 , 照 “ 按 囚徒 困 境 ” 的博 弈 思 路 , 析 慈善 者 和 受 益 者 在 慈善 分
d £ : I/ XIMUJM U- / = 5) d. d = P i p 1(  ̄

这时 。 h对 i 移适 量 的 资 源 以使 h从 转
界 定 偏 好 的 性 质 是 “ 己 ” 是 “ 他 ” 。 自身 的 增 量 和 i 消 费 增 量 中获 得 相 同 的 利 还 利 的 的
捐 赠 行 为过 程 中的博 弈 。 出慈 善 行 为 应是 一种 “ 作 行 为 ” 利他 主 义 , 对 停 捐 、伪 善 ” 慈善 事 件 出现 的 原 得 合 的 并 “ 等
因给 予 了合 理 的 解释 剩余 囚徒 困境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2 2 43 文献标识码 A
随 着 经 济 的 发展 ,社 会 环 境 结 构 的 改 关 系 的 人 或 组 织 ,从 而 改 善 接 受 者 的社 会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

然而,人们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行为经济学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在慈善捐赠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慈善捐赠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悲惨遭遇、社会问题等信息的触动,从而产生捐赠的意愿。

这种情感因素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情感偏好”。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时,我们会感到心痛和同情,进而产生捐赠的冲动。

这种情感偏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慈善机构的宣传等渠道加以强化。

其次,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慈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这种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在慈善捐赠中尤为明显。

例如,当一个富有的商人捐赠了一大笔款项后,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纷纷效仿,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因此,社会认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决策。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捐赠者的风险态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风险态度”研究了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模式。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捐赠资金被滥用、慈善机构不透明等风险。

有些人对这些风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捐赠给声誉良好、透明度高的慈善机构,以降低捐赠风险。

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冒险,将捐赠资金投入到有创新性、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是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管理的心理过程。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往往会将一部分资金划分为“慈善账户”,并将其用于捐赠。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可以提高人们对慈善捐赠的关注度和意愿。

例如,一个人在心理账户中设定了每月捐赠一定金额给慈善机构,他会更加自觉地履行这一承诺,以维护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

最后,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了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时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政策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税收政策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税 收对 捐赠主体 成本收益的 影响
慈 善 捐 赠 是 一 种 出 于 自愿 的 行 为 。虽 然 在 外 界 看 来 是 种 完 全 无 私 的 行 为 . 实 际 上 . 全 出 于 自愿 的 捐 赠 行 但 完 为对于捐赠者 来说也有利 己成分 。这其 中包括 了社会声誉 的 赢 得 、 自身 偏 好 的满 足 和 效 用 的增 加 。 对 对 于一 个捐 赠 主体 而言 .慈 善捐 赠作 为 一种 经 济行

为 . 其 获得的收益 和发生的成本 。当收益大于成本 耐 , 有 捐 赠主体 会选 择捐 赠 : 当成本 超 过收 益时 . 捐赠 者会 做 出不 对 外 捐 赠 的决 定 . 选 择 保 有 自身 的 财 富 而 在 收 益 方 面 . 赠 者 可 以 获 得 自身 满 足 和 社 会 声 誉 两 捐 个 方 面 . 果 国 家 给 捐 赠 者 以税 额 上 的 扣 除 , 可 以 获 得 如 还 免 税 收 益 , 别 记 为 R 、 2 R 。 赠 者 作 为 捐 赠 行 为 的 主 分 R 和 捐 体 . 以是 个 人 捐 赠 者 . 可 以 是 组 织 捐 赠 者 。对 于个 人 捐 可 也 赠 者 而 言 , 自身 满 足 收 益 R 表 现 为 满 足 了 自 己 的偏 好 , 实 现 了 自身 的 心 愿 . 因 此 而 得 到 快 乐 . 而 增 加 了 自身 效 并 从 用 : 社 会 声 誉 收 益 R 是 指 捐 赠 行 为 的发 生 提 升 了个 人 捐 而 , 赠 者 在 社 会 中 的 地 位 和 形 象 对 于 组 织 捐 赠 者 而 言 , 自身 满 足 收 益 R 在 于 实 现 了 自己 的 组 织 目标或 是 经 营 宗 旨 , 社 会 声 誉 收 益 R 则 是 对 外 树 立 了 良好 的组 织 形 象 . 到 了对 1 达 社 会 和 公 众 的 广 告 宣 传 效 果 . 内则 可 以激 励 组 织 内 部 成 对 员 而 免 税 收 益 包 括 两 方 面 内 容 : 是 因部 分 所 得 额 免 一 税 而 降低 了捐 赠 者 的 实 际 税 收 负 担 : 是 由 于 对 部 分 所 得 二 免 税 相 当 于 增 加 了捐 赠 者 的 实 际 财 富 数 量 。在 对 所 得 实 行 超 额 累进 税 率 进 行 征 税 的 情 况 下 . 于 实 际 发 生 的 捐 赠 数 由 额允许 在应纳税 所得 额 中扣 除 . 因而有 可能 降低应 税所得 适用 的税率 . 而获得更高 的免税 收益 。 从 在 成 本 方 面 . 赠 行 为 的 发 生 是 要 付 出 代 价 的 , 这 捐 而 种 代 价 就 是 捐 赠 行 为发 生 所 耗 费 的成 本 成 本 可 以 分 解 为 两 部 分 : 部 分 是 由 于 捐 赠 者 捐 出 自 己 的 财 产 而 产 生 的 收 一 入 损 失 , 捐 赠 物 成 本 C; 一 部 分 是 由 于 国 家 税 收 政 策 即 另 的存 在 而 相 应 发生 的 成 本 . 税 收 成 本 C 。税 收 成 本 又 包 即 , 括 对 捐 赠 行 为 发 生 所 征 的 税 收 和 捐 赠 者 取 得 所 需 免 税 凭 证 所发生 的成本 。当 国家对捐赠全 额免税 时 , 收成 本 C 税 只有为取得免 税凭证所发生 的成本 。 当 收 益 大 于 成 本 时 , R + 2R> 1C 时 , 赠 者 会 即 1R+ C+ 2 捐 选择 对外捐赠 : 当 收 益 等 于 成 本 时 , R + R = C 时 , 赠 者 徘 即 R+ 3C+ 捐 徊 在 捐 赠 和 不 捐 赠 的两 难 选 择 上 : 当 收 益 小 于 成 本 时 , R + 2 R< 1C 时 , 赠 者 不 即 ,R+ 1C+ 2 捐 会进 行捐赠 。 由 此 可 见 . 高 捐 赠 者 的 捐 赠 收 益 和 降 低 捐 赠 者 的 税 提

慈善的经济学思考

慈善的经济学思考
为 了做好 事求善报 ; 善 其 慈
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 种施 舍……它只是对少数 人的一种暂时 的、 消极 的救济 ……它 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 西方的经济学者对慈善 也进行 了规范的研究 , 并认为“ 如果将 时间与产 品转 移给没 有利益关 系的人或 组织 , 么, 那 这种行为就被称 为 ‘ 慈善 ’ ‘ 或 博爱 ” 。这一 定义指出 了慈善 ’ 的两个基本特点 : 一 , 其 慈善是 一种 自愿行 为 , 它绝对 没有强制 的成分 。 这种 本质特征使得 它完全不 同于国家税收 ; 二 , 其 慈善行 为是针 对没有
对于他们 最初 的严厉 打击 。 使其 对于政府 的态度 。 从一 开始就是 比较 对
立的 , 这就使得后 来清政府倒台 。 对他们的影响减到最小。
可以看出 。 晋商和宁波商 人在投资方 向上有着非 常明显的 区别 。后 者比前者经 营领域广 泛, 内容丰 富。 紧跟时代的发展 。 而晋商投资领域 非
慈善的载体就是客体需求 的具体化物质或精神的表现形态 。 由于人 的需求本 身就千姿百 态、 形形 色色 。 因时间 、 还 地点 、 阶段等 的不同更加 呈现 出多元化的格局 , 表现 为有 形的食品 、 衣服 、 所、 住 工具 、 资金 、 甜蜜 的微笑 、 温馨的话语等 。 以及无形的知识 、 技术 、 智慧等等 。
利益关 系的人或组织的。可见西方学者对慈善的研究是从亲缘利他和非
生 了对食品 、 、 、 全 、 、 衣服 住所 安 归属 受人尊重 、 我 实现等需妻 . 自 但慈善
主要解决 的还是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
亲缘利他的角度来区分不同的慈善表现 , 研究更 加简练。 以使
从上述的定义 , 们不难看 出, 我 慈善是 由慈 善主体 、 慈善客体 及慈善 载体构成 。 缺一不可。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社会福利而捐献财物或服务的行为。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是个人或组织选择进行慈善捐赠的原因,而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则与个体、社会以及慈善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本文将以慈善捐赠的动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探讨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深入理解慈善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

1、个人因素的影响1.1社会认同个体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社会认同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接受和尊重而努力的一种需求。

当个体主动参与慈善行为时,他们通常会收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从而满足了社会认同的需求,进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慈善的动机。

1.2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个体帮助他人、关注他人福利的意愿和行为。

个体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追求给予他人帮助和关爱的乐趣和满足感。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利他主义原则”,个体倾向于通过慈善行为来减少社会不平等,缓解他人的需求和苦难,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1.3社会责任感个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之一。

个体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可以通过慈善捐赠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出个体对社会的承担和关心。

2、社会因素的影响2.1社会价值观念个人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与其社会价值观念有密切关系。

社会价值观念是个体对社会问题、道德标准等的态度和看法。

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关爱、公平、公正等社会价值时,个体更容易产生捐赠行为的动机。

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财富的追求时,个体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则相对较弱。

2.2社会认可和慈善文化与慈善行为的认可度和慈善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社会对慈善行为的正态化以及对捐赠者的认可和赞赏,可以使个体更容易参与慈善行为。

透过社会对慈善捐赠行为的社会化和宣扬,可以增强个体参与慈善的动机,促进社会整体的慈善文化建设。

2.3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他们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视角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下作出选择和决策的科学,而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它通过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对经济问题做出更准确的解释和预测。

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介绍其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行为经济学是由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和对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研究的借鉴而发展起来的。

相比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行为会受到情绪、认知偏差、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选择并不完全理性。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心理账户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决策会受到账户的情感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行为。

二、重要理论的介绍1. 禀赋效应理论禀赋效应是指人们对已经拥有的物品或资源给予更高的价值,相比之下,对于尚未获得的物品或资源,人们给予的价值较低。

这种心理现象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对损失更为敏感,从而可能产生非理性的选择。

2. 场景依赖性理论场景依赖性是指人们的选择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同一决策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的选择往往会发生改变。

这一理论揭示了环境对决策的重要影响,对市场经济和政府政策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3. 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行为上遵循某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例如他人的期望、行为范例等。

这一理论在解释群体决策、慈善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行为经济学的实际应用1. 政策设计行为经济学研究了许多政策设计上的问题。

例如,如何通过设置不同的默认选项来引导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如何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励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税收、养老金、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市场分析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解释市场现象的视角。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竞争策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中的决策行为。

例如,对于购买决策而言,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好也会对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慈善事业的经济学分析

慈善事业的经济学分析

和 社 会 总 消 费 等 方 面 的 经 济 功 能 。 我 国 慈 善 事 业 的 发 展 时 间 虽 然 不 长 ,但 发 展 速 度 很 快 , 同 时 也 凸 显 了善 款 运 作 方 面 的 问 题 。 文 章 从 产 生 慈 善 行 为 的 经 济 动 因 出 发 , 揭 示 了 慈 善 事 业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 并 在 分 析 慈 善 资 金
成 强 调 慈 善 组 织 应 市 场 化 发 展 ,我 国 慈善 组织 官 办 色 彩 浓 厚 ,在 运 作 过 程 中对 行 政 依 赖 力 过 强 ,应 由行 政
谐 发 展 ,是 第 三 次 分 配 的重 要 载体 。 慈 善 事 业 发 展 中 的核 心 问题 是 善 款 的来 源 与 合 理 使 用 。近 年 来 屡 屡 爆 出 的慈 善丑 闻 ,如 玉 树 地 震 的 善款 风 波 、郭 美 美 炫 富 事 件 等 ,这 些 事 件 从 不 同侧 面反 映 出 慈 善 资 金 的透 明 使 用 和监 督 已 成 为 社 会 关 注 的焦 点 ,慈 善 组 织 的公 信
水 平 低 、政 府 主 导 性 强 、慈 善 捐赠 组 织 缺 乏 公 开 透 明 乃 至公信力低 下等特点 _ 2 _ ,何 兰 萍 等 分 析 了 阻 碍 慈 善 捐 赠 进 一 步 发 展 的文 化 与法 律 制 度 因素 等 ,提 出培 育 现 代 慈 善 意 识 、健 全 监 督 机 制 等 政 策 性 建 议 ;郑 功
慈 善 事 业 作 为 缓 和社 会 矛 盾 的 润 滑 剂 ,在 改 善 民
生 、维 护 社 会 稳 定 等 方 面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慈 善 事业 在 国外 的 发 展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并 在 许 多 国家 及 我 国 的 香 港 、澳 门 、 台 湾地 区 十 分 发 达 ,补 充 和完 善 了 这 些 国 家 或 地 区 的社 会 保 障 体 系 。慈 善 事 业 在 我 国 大 陆地 区还是 一项 新兴 事物 。1 9 9 4年 4月 以 中 华 慈 善 总会 成 立 为 标 志 ,我 国 慈善 事 业 开 始 进 入 自改 革 开 放 后 一个 新 的 历 史 发 展 时 期 ,在 社 会 救 助 和 公 共 福 利 事 业 等 方 面 缓 解 了社 会 成 员 生 存 困 境 ,促 进 了社 会 的 和

捐赠行为经济学解析

捐赠行为经济学解析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捐赠行为经济学解析海南师范大学 张宇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捐赠行为进行分析,首先阐述该行为的理论基础,并挖掘其经济内涵,构建捐赠需求模型,提出促进捐赠需求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减少捐赠资源消耗、激发消费者的捐赠偏好、促进中高收入群体消费等方式,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捐赠行为;经济学;捐赠需求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下,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部分家庭已经步入小康。

但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治。

在此背景下,第三次分配成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捐赠属于一种特殊商品,在某种动机下产生,并以任意形式开展,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一、捐赠行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该行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便是马歇尔提出的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是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衍生的,主张分配份额的多少取决于各个生产要素的均价。

他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四种,即资本、劳动力、土地、企业家管理,对应的收入分别为利息、工资、地租与利润。

他认为,每个生产要素的收入都是相对的,各要素的均价是由供求关系而决定,并且通过市场实现收入分配。

他将企业家纳入收入分配的范畴,而企业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可为捐赠行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1]。

二、企业捐赠的经济内涵分析(一)捐赠动机动机是促进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企业捐赠行为方面也不例外。

从经济内涵角度来,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1)利己动机。

企业经营与生产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目标便是获得更多利润,而捐赠则是将自己的财务无偿捐给他人,这与“利己”动机相背离,无法良好的解释企业的这一行为。

(2)利他动机。

这一动机是单纯为他人提供利益,不求任何回报的奉献精神。

在这一动机支持下,企业不但会鼓励员工参与捐赠活动,自身也会积极参与,帮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福利。

虽然该行为企业未考虑自身利益,但是会受到外界的赞扬,被评为“爱心企业”,也会受到国家、政府与消费者的关注。

西方经济学解释现实的例子

西方经济学解释现实的例子

西方经济学解释现实的例子一、西方经济学解释现实的例子西方经济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呢,就像魔法一样,能解释好多事情。

比如说买东西的时候吧。

我们都知道需求定律,这就是西方经济学里的一个超经典的东西。

当苹果的价格涨了,我们可能就会少买一些苹果,转而去买相对便宜点的香蕉之类的水果。

这就是价格影响需求啦。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兜里的钱就那么多,得算计着花呀。

如果苹果从5块钱一斤涨到10块钱一斤,那对于一些人来说,就觉得不划算了,就会减少对苹果的购买量。

再说说就业市场。

企业就像一个个小的经济体。

如果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就是找工作的人多,岗位少,那工资可能就不会太高。

这就像是商品多了,价格就上不去一样。

企业会想,反正有这么多人想干这活,我为啥要给高工资呢?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因为找工作难,可能就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工资。

还有房子。

在一些大城市,房价一直居高不下。

这可以用供求关系和成本来解释。

一方面,很多人都想在大城市生活,对房子的需求量很大。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有限,建筑成本也高,包括原材料啊、人工啊之类的。

开发商盖房子成本高,再加上需求大,房价就降不下来。

而且人们对房子还有一种预期,觉得房子会一直升值,这也促使更多人愿意花高价买房,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又比如我们在街边看到的那些小餐馆。

如果一条街上餐馆特别多,竞争就很激烈。

这时候餐馆就得想办法吸引顾客。

有些餐馆会降低价格,有些会提高菜品质量或者改善服务。

这就是竞争导致的市场行为,就像西方经济学里说的竞争会促使企业优化自身来获得更多的顾客和利润。

另外,我们去商场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促销活动。

什么满减啊、打折啊之类的。

商家为啥要这么做呢?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学策略。

他们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顾客,虽然单件商品的利润可能降低了,但是总的销售额可能会增加,这样就可以弥补利润的损失,甚至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就涉及到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啦。

在投资方面也能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子。

慈善

慈善

A卷一.名词解释1.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事业。

慈善事业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

郑功成认为:“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是一种混合型分配方式”。

2.公益事业:即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

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3.受助者:慈善行为的受助对象即受助者主要是弱势群体。

4.我国立法中并没有对慈善和慈善组织进行界定,《公益事业捐赠法》第3条和《信托法》第60条都只对"公益"进行了界定。

从其内容来看,公益所包含的内容和与慈善是一致的。

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慈善的范围比较广泛,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符合慈善范围广泛化的趋势。

慈善组织:是以慈善为目的对他人进行帮助的非营利组织。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它通过募捐,把一定的资金或财物集中起来,然后分配给有需要的人。

慈善组织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某一类人员,它不是为其会员提供服务的,大部分慈善组织也没有会员。

5.慈善捐赠:出于人道主义动机,捐赠或资助慈善事业的社会活动。

公共关系的慈善捐赠工作除了捐赠现款与实物外,还常常借助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慈善事业,引起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普及人道主义及社会公益思想、从而改善慈善机构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3 C是 一种特 殊 的通 讯 公 司 ( ON ( 仉 C n C r C) E ^ A TI NS 在 1 9 的调查发 现 , 国的消费者 中有 7 %认 为 , O ) 9 7年 美 6
假 如价格 和品质没有分 别 的情 况下 , 们 会选 择一 个 乐善 好 他 施 的公 司的产品 。而在 1 9 93年 同样 的调查 中的这 个 比例 只 为 6 , 年 中上 升 了 1 [ 。这说 明 了企业通 过慈 善捐赠 , 2 4 4 2 ] 不但 提高 了企业 的声誉 , 且 提高 了 自身 的商 品或 服务 对 消 而 费者 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 ,C对 于消费者有如 下 的效用 : 3 1 减 少 了消费者 购买 风险 . 随着 社会生 产 的专 业化 和 国际化 , 者 和消 费者 之 间 生产 的信 息不对 称 的现象越 来 越 明 显 , 费 者很 难 以传 统 的 、 消 直 接 的方式 获得有关 商 品 的全 部 信 息 。消 费者 购 买 不熟 悉 的 商 品 , 在购 买风 险 , 存 主要 有 : ①经 济 风 险 , 买 不 熟悉 的商 购 品而招 致 白花钱 的可能 性 ; 功能 风 险 , 买 的不熟 悉 商 品 ② 购 的某种 功能 或部分 功能 损坏或 功能 不足 的可 能性 ; 社会 风 ③ 险, 购买 和使用 不 熟 悉 的商 品 得 不 到 相 关 群 体 认 同的 可 能 性; ④心理 风险 , 买和 使用 不 熟 悉 的商 品 与 自我形 象 不 相 购 称 的可 能性 。[企业 的 3 3 C投入可 以间接为 消费者 提供 商 品 的相关信 息 , 因此 能减 少 消 费 者 的购 买 风 险 。例 如 , 费 者 消 感 知到某 企业在 慈善 事业上 不遗 余力地 投入 , 首先 感受 到 的 是 该企业 是一 家认真履 行企 业社 会责任 的企 业 , 着会 把该 接 企业 的产 品与环 保 、 康 、 量 等 声 誉联 系到 一起 。这 个认 健 质 知 的过 程 , 使得 消费 者从众 多 的商 品 中 , 别 出 自己需 要 的 , 识 从 而减少 了消费 者 的购 买风 险 。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自利的,并且能够充分获取并处理信息,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情绪、社会因素、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理性经济学的预期。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消费者行为、投资决策、慈善捐赠、社会公共政策等领域。

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下,人们的决策行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来深入理解和解释。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提出并逐渐发展壮大。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认知偏差和心理陷阱,如确认偏误、损失厌恶、羊群效应等,这些现象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被广泛运用。

其中之一是“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强调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态度取决于参照点的设定,而非绝对收益的大小。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心理会计”,指人们在对待不同类型资产时会根据心理分类的方式做出不同的决策,而非根据经济学上的价值。

此外,“套利机会”、“选择极限”、“社会规范”等概念也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包括实验室实验、问卷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也包括大数据分析、实地观察等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行为经济学家们揭示了人们在实际决策中的种种行为模式和规律,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深入的决策参考。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政策制定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开始借鉴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更加符合人们行为特点的政策措施,如“默认选择”政策、奖励措施等。

在企业管理领域,行为经济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员工激励等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捐赠的经济学分析

捐赠的经济学分析
反面例子就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不合时宜的付出正遭受责难。即使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万科的付出也并不少,并在此前被首次发表捐款200万元合适的相关言论后,很多业主、客户,还有万科的合作供应商都对王石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以至群情激奋。
2.适当的捐赠,能奠定良好的雇员关系。
此举为张祥青和他的企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感恩义举,一时被推崇为榜样。
同时这笔巨额捐赠让许多人记住了张祥青和他的企业。也许在多年之后,民众仍然不会忘记,在巨灾之时,一个曾经的地震受害者捐出了亿元的资金。
这种收获,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目来衡量。因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声称,这次赈灾晚会的现场直播,创造了5.5亿观众收看的纪录,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媒体转播或使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信号。
捐赠的经济学分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尤其是许多知名企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企业踊跃的捐赠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价值。
我认为:适当的捐赠,是会给企业带来好处的。
1.企业慈善行为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
张祥青,一位32年前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是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赈灾晚会现场,张祥青手里捧着“3000万元”的捐款牌,又在赈灾晚会当场宣布,代表公司再追加捐款7000万元,帮助灾区重建。
3.量力而行,公司捐赠不是一种负担。
对于许多中国公司而言,进行巨额的捐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许多在亏损边缘的企业。当看到来自企业的一笔笔巨额捐款的时候,人们一方面欢心鼓舞一方面也会担心这到底会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事实上,公司作为一个组织,首先要为他的利益相关人负责。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公司要遵守很多游戏规则。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会盲目捐赠,这样的捐赠就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相反,捐赠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机会成本:由于将有限资源使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的最高收益。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外部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失业: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找不到劳动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获取劳动报酬的现象。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量超过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需求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一个经济体范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之和。

问答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答:在丰收的年份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和收益同方向变动,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农民的收益下降,所以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益不增反降。

失业对经济的影响:答:1.一定程度的失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①失业的存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②失业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对劳动资源的配置2.失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影响①失业的存在会导致社会总产值减少②失业会导致人力资本的损失③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容易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犯罪率上升等问题简述治理外部性的方法:答:一、政府行为:1.通过征税或收费的方式减少负外部性行为。

2.通过立法的方式来限制负外部性行为。

3.通过补贴或减免税来鼓励正外部性行为。

二、慈善行为和道德规范:1.慈善行为的实施就是正外部性行为2.道德规范和社会的约束也会限制人们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或避免给人们带来负外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正的效用函数为:
MaxUi U i ( xi , G)

s.t. xi G wi
gk
k i
式中G是公共物品总产出,等于某捐赠人i的捐赠
(gi)与所有其他人的捐赠( g k)之和。 k i
“利他主义”悖论:由利他主义动机假定出发也不
能避免非合作性结局:慈善失灵
“利他主义悖论”的解脱
结论与启示
慈善捐赠行为取决于捐赠者自身的资源总量 限制以及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收入水平 高的人更倾向于自愿捐赠。
当收入水平既定时,个人捐赠则取决于特定 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重视利他主义价值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慈善捐赠 适当的体制和机制将促进慈善捐赠行为
根据部分利他主义假定,捐赠者除了通过捐赠产生 公共利益外,还从自身的捐赠中获得效用:“荣耀 效应(warm-glow )”
MaxUi
s.t. gi
gk G
k i
由于他人的捐赠不再是自身捐赠的完全替代品,特 别是捐赠的公共物品效应和私人效用存在互补关系, 从而为个人捐赠提供了一种选择性激励。
MaxUi U i ( xi , x j )

s.t. xi gi wi
式中,xi是捐赠者i的个人消费,xj是其他人(或群
体)j的消费, wi是i的财富禀赋,gi是捐赠人的赠
予数量。
只能解释捐赠人与受领者之间作为血缘关系或亲密 团体关系的互助行为 。
“利他主义悖论”
慈善捐赠是公益性行为,其产出应视作公共物品, 每一个捐赠者都是潜在的受益者。
对模型的简要评介
将利他主义作为个人效用函数一个外生变量, 视利他主义为提高个人效用的一种工具,实 际上否定了捐赠者的利他主义性质。
利他主义并不具有绝对的道德价值,如果放 弃利他主义的外生偏好假定,经济学就可以 对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也表明,利他主义行 为的表现形式“说到底都含有自利的成分”。
慈善捐赠的经济学解释
引言
慈善捐赠是社会成员将资产自愿转移给没有 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
慈善捐赠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和无偿性,可 视为“自愿的纳税”。
人性的“善”与“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两种动机假定
在现实中,个人慈善捐赠被视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利 他主义行为,因此在很长时期内没有被纳入以“自 利”为基本假定的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围。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不仅大量的非主流经济 学家开始关注利他行为的研究,主流经济学家们也 不同程度地关注这一问题。
现代经济学主要根据两种不同的动机假定对人们的 捐赠行为进行解释:
纯粹利他主义 部分利他主义
纯粹利他主义模型
纯粹利他主义被认为来自个人的本能、冲动或情感, 或来自某种生物上或文化上的遗传特性。
“利他主义悖论”实际上是 “囚徒困境”博 弈模型在利他主义假设下的纳什均衡状态。
科尔内斯和桑德勒试图用非纳什行为替代纳 什行为假定,即假定捐赠者期望别人也会相 应增加捐赠。但也只能为少数具有互补性的 捐赠行为提供合理解释 。
要完全摆脱“利他主义悖论”,只有放弃纯 粹利他主义的假定。
部分利他主义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