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文选有感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篇一:读《胡适文集》有感读《胡适文集》有感阅读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
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
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
”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
胡适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
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
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
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
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
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
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
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
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
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
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
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
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
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
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
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 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
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
徽州绩溪人。
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关于胡适,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课本讲新文化运动时提到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长期以来就停留在这一点点的认识上,暑假里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胡适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话情有独钟。
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8章中的“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 ck again”,胡适在回国前4个月将这句话翻译在日记中。
两年后,他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再度提起,并重新翻译:“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便看看不同。
”演讲最后他大声呼吁:“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可见,胡适对少年,对学生是给予厚望的。
在《学生与社会》一文中,胡适写道:“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
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改良刍议读后感
胡适改良刍议读后感读了胡适的改良刍议,就像被拉进了一场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讨论中,那感觉还挺奇妙的。
胡适开篇就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想要精准地剖析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他提出改良,而不是革命,这一点就像在一群大喊着“推翻一切重新来”的激进派里,慢悠悠地站出来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地说“咱先别急,慢慢改改看”的人。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理性的冷静。
就好比他在说要改良文学的时候,把旧文学的那些个套路和弊端都一一数落出来。
他说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就像是一个穿着厚重盔甲的人,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行动起来特别笨重,根本没法轻松自如地表达人们当下的想法。
而白话文就像是给文学穿上了轻便的运动装,怎么跑怎么跳都灵活得很。
我感觉他就像一个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对着那些守旧的老学究和习惯了文言文的人们,苦口婆心地解释白话文的好。
从他的改良刍议里,我还读到了一种大胆。
在那个大家都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传统的东西动不得的年代,他敢说要改变文学的形式,要改变很多社会的旧习。
这就像是在一个人人都小心翼翼走路,生怕踩坏了地上古董的老房子里,他大声说“咱得重新装修装修这个房子了,有些东西虽然老,但是不实用啦”。
不过呢,他的大胆又不是那种莽撞的,而是建立在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国内现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但是呢,这改良刍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感觉他有点太温和了,就像一个想用羽毛去推动巨石的人。
在那个急需彻底变革的社会,改良的步子可能显得有点慢。
他想着一点一点去修正问题,可当时的社会就像一辆已经快散架的破车,光修修补补可能来不及让它重新跑起来。
而革命派就像是一群想直接把破车拆了重新造一辆新车的人。
不过呢,胡适的这种温和改良的想法也有它的道理,毕竟革命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动荡和破坏,要是能慢慢改良,平稳过渡那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读完胡适的改良刍议,就像是跟着他在旧时代的大街小巷里走了一遭,看他这里指指那里点点,说着哪些地方需要改变。
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时候,不管是激进的革命还是温和的改良,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关键是得适合当时的情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看过不免有些心得和体会,觉得这个人的理念很不错,在今日也还有指导的好处,于是大概的写下来,当做读书的一点记录。
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
早在大学读李健吾时,便注意到。
《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话很刻薄……”在早几年前,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最早的就应是《中国现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册,像字典一样。
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如今年龄添了几岁,越发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贵,这才是见真性情的文字。
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看了几篇不看了。
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
经不住撩逗,又买了师大版的,回来摸了一摸,也就扔书架里了。
因为里边讲了很多史实,我不感兴趣。
绕来绕去,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装帧印刷堪称精良。
花血本买来的书,说什么也得认真瞧瞧。
不瞧不要紧,一瞧就着了迷。
所以我说,读一本书大概是要看缘分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明白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日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悲哀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文集》读后感作文(高中高一600字).doc
《胡适文集》读后感作文(高中高一600字)副主编介绍:胡适《文集》的阅读是借来的,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所以我想看看这位先驱是如何写张文的。
当我读胡适的文集时,我真的没有注意到他头上扣着的无数光环。
更多的高中作文都在策略中。
借用胡适的文集,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所以我想看看这位先驱是如何写张文的。
当我读胡适的文集时,我真的没有注意到他头上扣着的无数光环。
“大胆假设,仔细验证。
有一条证据,一句话。
”严谨的学识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卖药旅行20年,人类波小仙说。
今天,我们将回到地球,洗蓬莱,去天堂。
”这是对他47岁生日的嘲弄。
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把自己的思想看得比他在生活中的名声更重要。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自由,自由自己。
你可以从心底写下你想写的任何东西,你不需要把读者围在身边。
因此,在他的《张文》中,我睁着眼睛看不到意境,就像你和我在聊天室里逐句感受一样。
因为他没有刻意加工文字,虽然没有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缤纷的秋山,六安的花岸,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我处理了上面的内容。
在胡适笔下的张文,就不会有这样美丽的意境,但它确实是他所写的。
毕竟,现实在眼睛里,浪漫在心里。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的那些张文,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说我对胡适先生的看法,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文学观察
家”。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胡适先生有云,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多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大到国家,小到家校,如果天天谈爱国爱家爱校,听者耳塞,闻者作呕.我们确实需要宁要规则,不要空谈.正因为道德是无可度量的,没有上下线,那么规则就定了做人的底线.不是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理想的是什么?我们不能违背规则,我们不能消费道德。
在我所接触到的名校名班中,他们都有铁的纪律,校规是铁面无私的,执行是充满人性的.有过这么一个设想,在今后的班集体建设中,贯穿一种精神,即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我不想去谈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要学生心里能够清楚地明白,不论你是贫是富,是工是农,只要你努力了,那么你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这好像是中国梦有所像,真心喜欢中国梦这三个字,但是真心不喜欢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我们不仅要有做梦的权利,我们还要有允许我们做梦的大环境.最近在寻找两本书籍,一本是王蒙先生的中国天机,一本是爱岑的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一只蜗牛.爱岑是一个勤奋的女生,利用业余时间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对景对物的念想,忙碌之余却是一种恬淡的心态.与美国归来的友人聊天,说到美国的气氛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缓缓而流的生活气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人们脸上充满热情,我懂,这是热爱生命.爱岑也是这样的女生.还没看这本书,摘录一段文字吧,勤奋是一种生活状态。
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世界充满热情,对景物好奇,对人善良,对大自然友好。
勤奋的作者,拥有一双勤快的手,在键盘上行云流水之后,异域的人情、景物、自然及历史,好似英国水彩画中轻快的线条和透明的色彩,跃然纸上。
这是文章开篇语的介绍,首先被这句话吸引了,勤奋的人,对世界是充满热枕的,对自然万物的宽容的,说得多好.张景中教授也是勤奋的,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彭老师说他是一以贯之,投身学问.我要过怎样的一种人生?我问过自己这样一句话,没有得出答案过,可能答案会在生命的尾部吧,但是我觉得勤奋必定是贯穿其中的.附上故事一则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胡适的思想触动在读胡适文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胡适思想的触动。
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胡适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他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也加强了我对终身研究的重视。
其次,胡适提倡自由思考。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传统和权威所束缚。
他认为,自由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深认同,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坚持独立思考的信念。
此外,胡适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他的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社会公义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读后感通过阅读胡适文集,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他提倡知识和思考的自由,追求民主和平等,这些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研究与运用。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胡适提倡的自由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声音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社会公义的关注也是胡适的重要思想之一。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积极参与到改变中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总之,读胡适文集是一次有益的体验。
通过阅读胡适的思想,我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我将继续学习和运用胡适的思想,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读胡适文章有感汇总(5篇)
读胡适文章有感原作者:何中华哲学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号上。
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样一个文化躁动不安的时候,我就读过这篇文章(大概收在台湾出版的一本胡适的文集上)。
心境不同,感受也迥异。
当年还是卤莽青年,一心想着反传统;如今已是身心俱老,愈加觉得传统的可爱。
初读胡适文章,为其倾倒;今天再来读,倒更愿意保持距离了。
自晚清以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始终是萦绕国人心头的一个结。
胡适的这篇文章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过时,所以胡适提出的观点仍不失讨论的价值。
胡适提出:“究竟我们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国家”?“究竟我们应该走那一条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地”?他认为,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第一要问,我们要铲除的是什么?这是消极目标。
第二要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这是积极的目标”。
问题是胡适找的病根是否准确?开出的药方是否有效?胡适认为,我们要铲除打倒的是所谓“五大仇敌”,曰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
不过这实在没有说到点子上。
变革也罢,革命也罢,改良也罢,其目标都不是这些,因为它们的存废不过都是结果,而非根源。
鲁迅当年学医改行,就是个例子。
医术固然能够医好人身上的病,但医不好社会的病。
而且这些社会痼疾不是哪个社会制度特有的,不同的制度下它们只是表现不同、程度各异而已。
大同社会当然不在此列。
胡适的社会改良思想是一种西医式的思路,即针对的是症状而非根本的原因。
未来的出路何在呢?胡适说:“我们一开始便得解决一个歧路的问题:还是取革命的路呢?还是走演进(evolution)的路呢?还是有第三条道路呢?——这是我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问题。
”他认为,所谓演进的路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进化,其弱点一是不经济、过于缓慢,二是演进的结果总是保留下许多旧制度的残余。
与此相比,革命的路则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它借助于“人功促进”,人为的成分为多。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不多,。
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二: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的文集,这些年来颇出版了一些,花城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不求全,但最有影响的文章基本在内,易得、易看,对非专业研究者,是不错的读品。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与鲁迅堪称双峰并峙,那时的中国有太多需求,革命也许是必然选择,在今天,我们不应站在和平的背景下指责革命,当压力足够大时,革命也是天赋人权,但革命本身无法产生目的,必然会出现“革命后怎么办”的问题,而此时,胡适的价值便凸显出来。
革命是为了建设一个好社会,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平和、善意地去对话,是为了从阴暗的传统中挣脱出来,学会妥协,是为了超越历史宿命,建构美好制度。
这一切,不能靠反对,不能靠激情,更不能靠一个也不宽恕,它注定要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建设中去。
其实,鲁迅与胡适有很多相似处,比如对传统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反省,对自由的热爱,对伟大人格的敬仰。
然而,两人之间也有不同,胡适不相信“终极真理”,他留有余地,这就给人以误解:他是不彻底的革命者,他背叛了同道。
很多人会质疑:难道自由不是终极真理?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也可以讨价还价?这恰恰是鲁迅与胡适的分野,鲁迅热爱自由,但他不是自由主义者,而胡适也热爱自由,但他是自由主义者。
所谓自由主义,不是对自由的膜拜,而是尊重,它坚信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去涵养自由,而不是把它神圣化,以它为理由去杀伐。
正如斯托夫人所说:“自由啊,多少罪恶借汝以行。
”没有制度保障的自由往往会堕落成邪恶的借口,会成为悲剧的源头。
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其信仰决定了他不会被所谓的“绝对真理”而诱惑,自由的天赋源于它不圆满、不必然,如果它圆满了,它就成了必然性的奴隶,那么,也就失去了自由。
同理,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绝对真理”,那么,人类认识将走向封闭和自我循环,其创造性将被彻底阉割。
这就是为什么,哈耶克要提出“致命的自负”,因为没有哪个时代会像过去的2个世纪那样,理性给我们以如此多的虚妄,让人类去坦然作恶。
对鲁迅的误读,正在悄然扭转,而对胡适的误读,却正在悄然勃兴。
胡适文集读后感
胡适文集读后感胡适文集读后感导语:胡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名有影响力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胡适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胡适文集读后感【1】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
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
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
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近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
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
“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
”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
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读《胡适文集》有感
读《胡适文集》有感阅读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
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
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
”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
胡适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
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
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
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
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
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
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
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
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
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
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
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
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
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
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关心国事,虽然身处异邦,却不忘时时关注国内时势,并发表自己的救国策略。
胡适的不要抛弃学问 读后感
胡适的不要抛弃学问读后感篇一胡适的不要抛弃学问读后感嘿,朋友!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不要抛弃学问》,这可真是给了我一记“醒脑棒”!说实话,一开始我还觉得这文章可能会很枯燥,就是那种老学究式的说教。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胡适先生那苦口婆心的话语,就好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我耳边唠叨,让我没法忽视。
他说“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在努力做学问吗?也许有时候我只是在假装努力,每天看似忙碌,实际收获寥寥。
这可不行啊!我觉得吧,学问这东西,就像一座神秘的宝藏,你不主动去挖掘,它可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
就拿我自己来说,学习的时候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着“明天再努力也不迟”。
可胡适先生的话让我意识到,哪有那么多明天!现在不努力,将来可能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收获满满,自己却两手空空。
学问这玩意儿,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可能有人会说,学那么多有啥用?能当饭吃?但我想说,学问就像精神食粮,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也能从容不迫。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我是深受启发。
我告诉自己,不能再抛弃学问了,得像个勇士一样,在学问的海洋里奋力拼搏!篇二胡适的不要抛弃学问读后感哇塞!读完胡适先生的《不要抛弃学问》,我这心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咱就说,胡适先生这话说得真是太在理了!他强调年富力强的时候要努力做专门学问,这让我想到自己,我常常找各种借口偷懒,什么“学习太累啦”“休息一下没关系”。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在抛弃学问吗?学问这东西,就好比是我们人生的导航仪。
没有它,我们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瞎转悠,迷失方向。
也许有人觉得,没有高深的学问也能混日子。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学问能让我们变得更有内涵,更有底气。
比如说,我以前觉得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对知识的追求也不那么积极。
可读完这文章,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想法简直太幼稚了!学问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呀!我就在想,要是我一直这样抛弃学问,将来能有啥出息?可能只能干一些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儿,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读胡适文选有感
《胡适文选》读后感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之为“陈胡”,是这个运动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的一生又是相当复杂的。
作为致力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学者,胡适可以称得上终生勤奋,著作等身。
特别是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更是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胡适尽管在文化上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态度,但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却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路子。
带有胡适特色的“方法论”实际上也是在融合中西学术研究方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他的实用主义方法是西方实汪方法与中国乾嘉考据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他的“明变”、“求因”的历史主义方法则是西方进化论思想方法与中国黄宗羲、章学诚等人倡导的“究源明迹”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胡适学术研究方法的这一特色充分凸现了古今中西人类文化在接触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胡适文选(精装珍藏版)》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
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
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
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本书第一次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翻翻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每部都要提及胡适。
然而对胡适的评价,仅仅限于《文学改良刍议》,而且语焉不详,甚而时有挑剔。
其实,五四时期的胡适名噪一时,“文学革命的成功,得胡氏提倡之力极多,外人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The Father of Chinese Renavssance)。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文选》读后感
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之为“陈胡”,是这个运动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的一生又是相当复杂的。
作为致力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学者,胡适可以称得上终生勤奋,著作等身。
特别是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更是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胡适尽管在文化上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态度,但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却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路子。
带有胡适特色的“方法论”实际上也是在融合中西学术研究方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他的实用主义方法是西方实汪方法与中国乾嘉考据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他的“明变”、“求因”的历史主义方法则是西方进化论思想方法与中国黄宗羲、章学诚等人倡导的“究源明迹”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胡适学术研究方法的这一特色充分凸现了古今中西人类文化在接触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胡适文选(精装珍藏版)》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
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
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
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
第二卷)。
本书第一次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翻翻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每部都要提及胡适。
然而对胡适的评价,仅仅限于《文学改良刍议》,而且语焉不详,甚而时有挑剔。
其实,五四时期的胡适名噪一时,“文学革命的成功,得胡氏提倡之力极多,外人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The Father of Chinese Renavssance)。
”章士钊曰:时人“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不旁视,笔不暂停”,“天下悦胡君之言而响之者众也。
”可见影响之大。
我读《胡适文选》,更多的是无功利的浏览,对我来说,它不仅使我了解到胡适学术上的造诣、治学方法的先进,而且更让我感受到其人格的魅力。
这种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胸襟的宽阔、对人对事的宽容与宽厚。
《胡适文选》全书的篇幅虽然有限,但却囊括了胡适思想的所有精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深彻思考,诸如文学的geming、中西文化的大讨论等等,无不在此书中得以展现。
透过胡适先生的笔端,我们不但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亦能够领略一番文人笔下的中国梦思路,一番君子论政不诛心的学者风范。
书中所触及到的各种话题,其背后所影射出的思想并不仅仅代
表胡适一人,而是以胡适之口,道出了当时知识阶层寻求进步的心声,因此《胡适文选》无疑是了解胡适本人与民国时代的必读经典。
最后引用李敖对胡适的评论做结尾:中国新文化到底是怎么样去建立,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没有人系统地,高屋建瓴地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只有胡适提出了完备的纲领,就是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到的16个字: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所以,中国一整代青年在当时都受到了胡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