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一:赵括纸上谈兵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

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

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

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忽视责任和后果。

2.尊王之争: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周襄王亲自前来拜见。

然而,周襄王却让齐桓公到周朝首都朝见他。

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齐国和周朝之间的战争。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3.赵氏孤儿:赵盾是晋国重臣,然而却遭到权臣屠岸贾的陷害,导致赵家被灭门。

赵盾的孙子赵武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复仇。

4.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军队的战斗力。

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5.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时而联合对抗其他国家,时而互相攻伐。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的纵横家,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

这个故事表明外交手段在国家间的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典故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典故。

这些典故除了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纷争和智慧,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中国春秋战国典故,并探讨它们的背后意义。

一、齐桓公劝学故事公元前700年,齐国的桓公治理国家有方,国力不断壮大。

桓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曾对自己的大臣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只雄鸡在冬天时让脚冻伤了,于是它每次站立时都会不停扭动脚。

渐渐地,它的脚痊愈了,但它习惯了扭动脚的动作,即使没有受伤,也仍然习惯性地扭动着。

桓公用这个故事告诫大臣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聪明明智,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得到成绩,因此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年轻人,才华横溢,被誉为“非常人”。

有一天,孔子问颜回:“为什么你能够这么聪明?”颜回回答说:“因为我很努力学习。

”孔子又问:“为什么你这么努力学习?”颜回回答说:“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好人。

”这个对话充分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好人。

三、墨子与公孙龙比赛射箭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发明家,他主张爱人全民平等。

有一次,墨子和公孙龙比赛射箭。

公孙龙是齐国的公子,箭术非常出色。

比赛开始,公孙龙迅速射中了十环,箭术十分精湛。

轮到墨子射箭时,他看到地上有只破碗,于是他射向了破碗的旁边,没有射中。

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墨子明明看得清楚,却故意不射中。

墨子解释说:“我觉得破碗旁边并不需要再射箭了。

”这个典故表明了墨子主张用爱心和和平解决问题,反对使用武力。

春秋时期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典故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典故,它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品性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春秋时期的典故,以展示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一、仲尼过鲁门鲁国是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诸侯国之一,而孔子则是鲁国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传说,在孔子年轻时,他曾希望为鲁国效力,但一直未能获得机会。

某日,孔子被人引荐给鲁国的领袖,他随即决定前往鲁国投奔。

然而,当孔子来到鲁国的城门口时,大门紧闭,守门官拒绝他的进入,称他不符合进入的条件。

这个典故寓意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认可。

孔子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推广自己的学说。

最终,孔子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征服了国君,成为了鲁国的重要顾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阻碍,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够获得成功。

二、阳货父之狗阳货父是一位春秋时期的贵族,他以爱狗而闻名。

据说,他的狗非常聪明,能够用眼神示意阳货父。

有一次,阳货父带着几个朋友到外面游玩,他让狗守住了房门。

当阳货父回家的时候,发现狗仍然守在原地,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忠诚。

这个典故体现了忠诚的价值观,阳货父的狗虽然无法言语,但通过眼神传达了它对主人的忠诚。

在当时,忠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这个典故成为春秋时期人们讲述忠诚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

它告诉我们,忠诚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情感。

三、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春秋时期的一则著名典故,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大臣孟子的母亲。

据说,孟子幼年时,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到更好的环境中。

通过这三次迁居,孟子的母亲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使他能够接触更多的学问和知识。

孟母三迁的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春秋时期,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很多家长都像孟子的母亲一样,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而做出种种努力。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那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1.爱媵贱女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

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

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

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3.毕万昌大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

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4.抱冰握火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

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优秀9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优秀9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优秀9篇】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典故产生。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5个春秋战国典故,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历史的启示和思考。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个夫子总是忧虑未来,认为会有天塌下来。

形容杞人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2. 崩桥断粮:战国时期,齐国饥荒,国君检查水口堰的时候,桥突然崩塌,导致水口堰中的粮食全部泻入河中。

3. 木已成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孙膑提出修建木匠多年未成舟,后来达成舟的主张,用来形容事物已经到了成功的地步。

4. 愿者上钩:齐国人田恒因为任容心不正,不害怕以祭牲的方式迎接到位。

有人说,“愿者上钩”,以警示他人。

5. 单鹿失蹄:楚国大夫单鹿在捕猎时,因为踩到了石头而失去了猎物。

现在用来形容行动失误。

6. 鼓盆之戏:相传越王勾践在吴的监禁下,被逼签订了盟约。

为了表达反抗,王勾践等人用了鼓盆之戏。

7. 望梅止渴:传说战国时期,晋国人陈胜为了鼓舞士气,教士兵们盯着远处的梅树,催人奋发。

现在用来形容一种心理作用。

8. 指桑骂槐:子衿一方面意味着要引这种不和装的事来嘲笑别人,又表示另一种尖腿,这个都只能在一个言语,文化,社会中才能说明。

9. 班门弄斧: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去找庐东任劭学习斧枪功夫。

庐东任劭见他展示了一把精美的斧子,但是没有放好,刀柄在门框上响了起来。

庐东任劭又将斧砍在柯,砍进去了一尺多,说:“这才算是量斧。

”意味为庐东任劭所借口的戏说的事情,不懂得越过这件事情的矮小。

后来,这个成语就有了班门弄斧的意思。

10. 凿壁偷光: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境内有个读书人因为条件恶劣,没有亮光读书,于是就凿壁偷光,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11. 操斧伐柯:春秋时期,晋元公请教鲁国的老人不厌其烦地解释的“斧柯”才是斧柄的意思;并且加了一句“舜禹之所以图伐五硃的奸者”,“斧柯”这个取自《尚书》的成语因此得以流传。

12. 路人皆知:晋孝公和楚庄王趁晋文公国,稍经几日后急忙回来秦恐将有三方残楚。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典故,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以下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楚庄王破釜沉舟公元前628年,楚庄王在与郑国的战争中,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并决心要以此次战争为契机,全力进攻郑国,以取得胜利。

他下令将军沉石锅三千,破船而归,以表明决不后退的决心。

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楚庄王打破后路的决心和勇气。

它告诉人们,只有在面临绝境时,才会激发出个人的潜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取得胜利。

二、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有一次,他想拜访齐宣王,希望能够劝说他推行道义治国。

但是,孟子三次被拒绝见面,并被赶出宫殿的大门。

然而,孟子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再次向齐宣王请愿。

这一次,他直接待在宫门前,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雨,但孟子仍然坚持等待。

最终,齐宣王感动于孟子的坚持和决心,在了解到孟子真心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决定与孟子见面,并聆听他的建议。

这个典故反映了孟子坚持正义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它告诉人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才能使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齐宣王三过讲筵齐宣王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富有智慧和悟性的君主。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由庄子主持的讲筵。

庄子从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出发,通过具体的故事和隐喻,讲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齐宣王听得入迷,忘记了时间,三度迟到。

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感到不满,反而赞扬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哲学的真正理解。

这个典故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理解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智慧和真正的成就。

四、吴起的兵法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兵法思想,以“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意”为核心原则。

吴起的兵法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出其不意的战略。

他认为,只有适应时代和战争形势的变化,采取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春秋的历史典故(精选15篇)春秋的历史典故1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邾分三国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

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

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

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邾国故城遗址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

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

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

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

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后期各国变法图强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

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

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

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春秋走向战国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

前550年至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9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9篇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9篇卧薪尝胆篇一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和故事。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一、勾践与夫差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攻打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被俘。

然而,勾践并没有忘记自己复国的理想,他通过在吴国的囚室中坚持学习和思考,最终在机智勇敢的辅佐下,成功发动了反抗,最终重振越国的雄风。

二、庄子梦蝶 - 人生如梦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有一次梦境,梦中他成为了一只蝴蝶。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从而引发了关于真实和梦境之间的思考。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要珍惜当下和思考自己的真实。

三、屈原投江 - 爱国情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困境痛不欲生。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楚国的忠诚和痛苦。

这个典故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我们珍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信念。

四、邹忌让梨 - 以小见大战国时期,邹国智士邹忌因为聪明才智而闻名。

有一次,邹忌听说齐国君主晏子非常爱吃梨,于是他送给晏子两个梨。

晏子发现其中一颗梨比另一颗大,于是他选择了大的一颗。

邹忌笑着说:“您真是明智,因为您能以小见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细微之处蕴含着更大的智慧。

五、魏无忌避秦谈兵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齐国将领魏无忌在与秦国使节谈判时偷偷观察到秦国士兵的军事行动,并且根据这些观察为齐国上奏对付秦国的策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只有对敌人的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

六、白起诈病 - 谨慎行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在征战中多次用谋略欺敌,其中一次他诈称病重,引诱魏国进攻。

当魏军进攻秦军时,白起忽然发起反击,大败魏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应该保持警惕,善用计谋。

七、曹操和董卓 - 利用矛盾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够善于利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一、春秋乱世,英雄辈出嘿,说起春秋战国那段日子,那叫一个热闹!那时候,周天子威风不再,诸侯们一个个跟炸了锅的蚂蚁似的,忙着抢地盘,争老大。

这世道,简直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1 孔子周游列国,苦口婆心那时候,有个叫孔子的老先生,整天骑着个小毛驴,带着一群学生满世界跑,想用他的“仁爱”理念感化诸侯。

他啊,走到哪儿都念叨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人家诸侯正忙着打仗呢,谁有空听他唠叨啊?不过,孔老夫子这股子执着劲儿,倒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再来说说越王勾践,这家伙可真是个狠角色。

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他愣是没寻短见,反而跑到吴国当起了奴隶,每天睡柴草,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几年后,他瞅准机会,一鼓作气灭了吴国,这“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励志佳话。

二、战国纷争,群雄逐鹿转眼到了战国,这局势更是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七雄并立,天天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谁都想一统天下。

2.1 秦王嬴政,横扫六合说到战国,就不得不提秦王嬴政。

这家伙简直就是天生的霸主,接手秦国后,他重用李斯、王翦等能人异士,一路攻城略地,最后直接把其他六国给灭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这“横扫六合”的壮举,简直是霸气侧漏啊!2.2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不过,秦王嬴政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统一六国后,野心勃勃地想要征服四方。

这时候,有个叫荆轲的壮士站了出来,带着燕国的地图和一把匕首,打算行刺秦王。

可惜啊,最后关头图穷匕见,荆轲被秦王给干掉了。

虽然没成功,但荆轲的英勇事迹还是让后人敬佩不已。

2.3 孟子论道,义薄云天当然啦,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打打杀杀,还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孟子就是这时候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整天忙着跟诸侯们讲道理,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言壮语。

虽然有时候诸侯们不太买账,但孟子的这些思想却像一股清流,滋养着后世人的心田。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通用16个)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司马昭之心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

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

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两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1. 吕望三笑公元前38年,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见了一个名叫吕望的男子,吕望向汉武帝表示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圣贤,并表现出非常高傲自大的态度。

汉武帝不满吕望的态度,派人把他捉到城外处死,并在他的尸体旁边栽了一株松树。

后来,吕望的尸体被一只乌鸦啄食,但他的脸上却一直挂着三丝微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过于自大。

2. 司马迁断袖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据说,司马迁在年轻时曾被一位皇帝的宠臣所调戏,因而不得不在卧室内砍下了自己的袖子来逃避,以示清白。

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迁勇敢无畏、守正不阿的人格。

3. 韩非子受辱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主张法治维护秩序。

有一次,韩非子因为得罪了一个有势力的人而被抓起来羞辱,但他并没有示弱,反而大声痛斥那个人的无耻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原则,不怕艰难险阻。

4. 米芾张盏求饭米芾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和画家,他在创作上绘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据说,有一次米芾因为没有钱买酒而去找张盏借钱,张盏当时很穷,只有一碗粥,却不肯借给米芾。

米芾只好将自己的头发撕下烤熟来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食物,节俭生活。

5. 文曲星拜四人云梦秋官四天星中的文曲星是一个守财奴,他非常喜欢钱财。

有一次,文曲星看到一个穷人在街头求助,便主动走过去给他一袋金银财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6. 龙门石窟刻经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4公里处的湄公水河北岸,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据传说,当年,在洛阳建都后,周文王写下了六部《周易》,却没人能读懂,文以载道的杜公致四次撒泼地非议这书。

于是周文王登龙门,以金石为尺,刻写六经于山。

不料始终无纠错,只大火烧刻经更明亮。

龙见有意思,改其令,因此石窟出幻化筠对于地名。

7. 徐福求不死之药人皇帝徐福,因认为遇难方Melaleucaotto恳认为饮水之忧,争谁鼎变原乡,经过新本原,惡心拒戍洗,二来复期饮,并请不死之药。

春秋时期历史典故(12篇)

春秋时期历史典故(12篇)

春秋时期历史典故(12篇)春秋时期历史典故(12篇)春秋时期历史典故1化干戈为玉帛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

这时候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

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

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社会时期之一,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国力衰落,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二、《春秋》典故《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是春秋时期各国国君记录国家重大事务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载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下面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典故。

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公羊传》)这个典故是描述宋国国君桓公的故事。

桓公为了筹备修建国家的功德寺,向诸侯国家借贷了大量的财物。

后来,桓公过分要求泰山国相的妻子董仲舒,自以为是公子,没有礼节,因此遭到董仲舒的反击。

董仲舒通过一系列的计谋将桓公骗取到东阿,然后以诱惑财宝和美女的方式让桓公思慕不已,最后桓公花光了自己国家的财宝。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爱财没错,但要有合理的方法和处理方式。

2. 鸡鸣狗盗(出自《左传》)这个典故是描述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因为害怕西伯侯姬昌之强大,于是采取了鸡鸣狗盗的策略来对付他。

他放出流言,声称自己要进攻齐国,然后暗中派遣特工潜入西伯侯的府邸,窃取贵重物品。

然而,楚庄王的计谋被西伯侯识破,他派兵将楚庄王的特工抓住,然后斩首示众。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狡诈的手段很难长久成功,诚信和正直才是最可贵的品质。

3. 杀人者声(出自《貶夷》)这个典故描述了齐国的国君怀公的故事。

怀公曾经使用诡计杀害了国内的大臣伯昏,怀公以为伯昏死后就不会有人知道自己的秘密,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齐国竟然传出声音说:“杀人者声”。

这个声音传遍了整个国家,使得怀公感到非常恐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坏事是逃脱不了惩罚的,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战国策》典故《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收录了战国时期各国国策和智慧的故事。

下面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典故。

1.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个典故讲述了一个夫妻因为生活困难,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1、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

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

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

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2、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盗憎主人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

”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4、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

”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5、断织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春秋时期的典故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典故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典故有哪些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时期的典故篇一:因洁癖而意外死亡的国君春秋战国,乱世纷争,各诸侯国国君的死法不尽相同。

除了正常的病老之外,还有死于战争的,如吴王阖庐和儿子夫差;被兄弟杀死的,如楚灵王;被儿子给杀死的,如楚成王;被叛变的大臣囚禁饿死的,如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被列强扣押死在异乡的,如楚怀王和蔡哀侯。

但是,有些诸侯的死法却很奇特,比如——邾庄公。

邾国,曹姓,子爵,相传为黄帝后裔曹安之后。

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其故址在今邹城市。

邾庄公曹穿,是邾国的第十六任国君,在位33年(前540年-前507年)说起邾庄公,就不得不让人捧腹大笑。

世上有那么多死法,可他偏偏因为洁癖过度而导致意外死亡。

说到洁癖,邾庄公的洁癖可是很不一般。

他为何会与众不同呢?因为他是诸侯,是一国之君,讲究得起,其他人穷讲究那得是需要有资本的。

他们就是再穷讲究,那也是有限度的,可邾庄公人家并没有。

凡是自己用到的东西必须干净(这个是必须的);凡是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必须是一尘不染的,比如宫殿里面的亭台楼阁等等(这个就有点难为人了),半点灰尘地不要。

说来也巧,庄公三十三年刚一开春(注意这个细节,天还很冷),有一个叫夷射姑的晋国使节,来邾国进行正常的访问。

来了客人,自然少不了酒肉招待。

于是三杯五杯下了肚,夷射姑的小脸就慢慢的变了颜色——总之,就是喝多了。

喝了那么长的时间了,难免腹中有所不舒服。

于是,夷射姑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准备去外边方便一下。

就在他跨出大门的一刹那,被一个看门的侍从给拉住了衣袖。

而且此人张嘴就给夷射姑要肉吃,把夷射姑吓了一跳(估计此人有些年月没有开荤了)。

但是夷射姑此时正腹中难耐,急着外出排水,哪有空给你去里面拿肉吃。

于是,急切之中的夷射姑,随手拿了个东西打了侍从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心语】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很是焦虑。他们白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回家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谈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盖一床被子睡下。
有 一,他们谈得很晚,刚入睡,刘琨就鼾声如雷。刚睡了一会儿,祖逖猛然听到鸡的叫声,于是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下要大乱 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刘琨揉揉眼,想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于是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家喻户晓。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篇四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成长心语】
富 兰克林说:“勤奋是好运之母。”正是勤奋与坚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刘琨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事实上,成功 的大门也永远为勤奋者敞开着,幸运女神也总是垂青于坚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在机会来临之前,先问自己:我足够勤奋吗?有时候,牺牲一 点安逸的享受,换之以奋发向上,人生便会多一分积极与动力,成功的曙光便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篇三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篇二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闻鸡起舞的典故出处】
《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的典故释义】闻:听到;舞:舞剑。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
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24岁那年,祖逖担任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他们志同道合,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一番事业。
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那么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历史有哪些?你知道多少?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春秋时期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安步当车的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安步当车的典故释义】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当车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