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的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中日关系
考点链接
一、日本的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明朝后期,倭寇(日本侵略者)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194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被美国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取了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拟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9、战后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10、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牢记历史,珍爱和平。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透过中日文化看中日关系
透过中日文化看中日关系摘要: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各方各面的。
在新形势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由中日文化差异引起的中日关系发展的问题,而且这种差异以后可能会越来越被放大,因此,为使两国关系以后朝着更加健康,更加互信的方向发展,中日两国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偏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通过对话,互访的交流方式,“求同存异”,共同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字:中日文化中日关系求同存异中日两个互为近邻,近代历史上的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是萦绕在中日关系之上的一片浓浓的阴云。
然而,中日一衣带水,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与不同。
中国地缘,经济和封建统治的特点,诞生了中国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一和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吸收性是日本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在结合本国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孔孟的儒家之学)。
同时基于其创新性的特点。
在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上,却与中国的儒学又有差别。
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原则,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凌驾于一切道德之上的美德,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德意识中,是非原则要模糊得多。
儒学传入日本后,其核心思想的排序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非常重视“仁”的思想;而日本儒学作为武士阶级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忠”的精神。
如此可见,虽同出自儒家思想,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这些文化差异的特点典型表现在两国外交中就是:两国对侵略战争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彻头彻尾的非正义战争,日本必须就此作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和道歉。
而一部分日本人却认为它只是一项失败了的“事业”。
日本传统文化下的道德观,使日本人不愿对那场侵略战争作真心忏悔,倒是试图尽快将其忘却。
中国人却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丢掉是非原则,更不能忘记战争带给自己民族的深重灾难。
因此,对日本政府批准出版篡改侵略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等否认侵略历史、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也坚持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原则。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
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
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
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
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
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
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说是多样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系情况:
1. 与俄罗斯:中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
两国也在互联网安全、地区热点问题等领域保持密切沟通。
2. 与印度:中印关系较为复杂。
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经济实力都较强。
但两国之间存在领土争议,导致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双方经常进行高层互访,以增进互信及解决分歧。
3. 与日本:中日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主要是因为历史、领土以及安全等问题。
两国之间存在着由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历史矛盾。
尽管如此,中日经济互补性较强,两国在经贸方面有一定合作。
4. 与韩国:中韩是地理上的近邻,但两国关系也不断受到历史、政治等问题的干扰。
尽管两国存在一些分歧,但中韩经济联系密切,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5. 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是东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尽管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仍保持着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摩擦和争议,但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
双边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对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提要: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习近平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目前 ,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四十四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一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7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几百万军队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此而感谢日本吗二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日本还有人认为,周边地区的范围“到马六甲海峡为止”,“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其以远地区均被纳入视野”,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三钓鱼岛问题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 ,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试论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其阻碍因素2
1 前言中日两国是近邻,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
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影响,然而中日关系十分敏感,极为复杂。
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对称的,不是中国强、日本弱,就是中国弱、日本强。
而进入21世纪在东亚历史上出现了中日双雄鼎立、两强齐头并进的局面。
日本正从一个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而中国由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转变。
[1]2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特点在于,两国经过“强弱型”“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强强型”关系发展。
因此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千年中日交往史,二是从1894 年到1945 年大约50 年的日本侵华史,三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关系。
2.1 古代到1894年中日关系的发展两千年里,中日交往过程,两个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
从国力对比看,中日关系是“强弱型”即中国强,日本弱。
由于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就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
唐朝时,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目之多,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宋日双方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大。
元末,日本武士开始逐渐乘船串扰中国沿海。
后来由于两国先后锁国,互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极小规模下进行着,因而并未建立外交关系。
这种闭关锁国状况,一直延续到两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开大门。
此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时期。
总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中日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今给日本也还存在重大的影响。
在两千年里,中国强大,日本从师。
如在日本的邪牙台国时代至隋唐时代,日本统治集团为稳定国内局势,全方位、大规模的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甘冒波涛险阻,一次次拍大型使团和留学生前来中国,其学习的积极性实属罕见。
形势与政策-东海形势分析关于中日关系的思考
东海形势分析——关于中日关系的思考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与中国关系较为紧密,交往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中,无疑,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时间最长,产生的矛盾,争斗,甚至战争的历史也最为久远,问题也是最多的。
目前为止,与我们接壤的国家(包括日本这些也中国领海接壤的国家)中,日本,无疑是最为强大,最有实力,也是最具备侵略思想的国家,它对我们造成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我认为,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矛盾,或者说与西方世界的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在中日矛盾;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长远安全局势影响最大,或者说威胁最大的,也是中日矛盾。
1.历史影响:中国与日本正式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那时,中国的商船就已经到达了日本现在的硫球一带与当地的日本住民进行贸易。
当时的中国十分强大,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状态,日本受到了来自唐朝的巨大影响。
直到现在,我们从日本的茶道,书法,传统着装和礼节上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子。
明代的时候,中国开始第一次于日本发生了武装冲突。
不过这个年代的日本还没有统一的政权。
据不可靠资料记载,当时的明朝政权曾经试图对日本的战国局面施加影响,甚至已经施加了影响,在某种程度讲,那时的中国由于受到来自日本流寇的骚扰,可能希望在日本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傀儡政权(类似于当时的朝鲜高丽王朝),但似乎没有成功。
这个时候,中国对于日本,依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并且跟随着西方列强开始对已经日薄西山的清朝进行大肆侵略。
这期间,中日的战争不断,民族矛盾由此凸显。
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极大的加深了民族的矛盾。
即便是到今天,在中国,仇日的情绪依然植根于民众内心的深处。
二战日本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的战局不利,而且日本在中国战场损失的兵员是最多的,达200万以上(不同资料有其他的记载,本人认为200万比较可信)。
这种由大量的鲜血积淀出的矛盾与仇恨,是很难消除的。
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两国关系的研究也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无法离开其他的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的近邻。
对于正处于经济腾飞机遇期中国来说,处理好与近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中日关系的处理。
笔者也正是出于此考虑,以及自己对日本的特有兴趣,在这学期《当代政治经济》这门课程中所讲的中日关系也让我了解许多。
这篇论文的写作不想当它是一份作业,笔者不想将其当作应付差事之作,而更多的想谈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据笔者所了解,随着日本移民政策的调整,近些年来希望通过留学日本,进而在日本发展的中国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热情。
与此同时,出于对中日未来发展的考虑,很多中国大学生也在不断的思考研究中日之间长久存在问题的根源、解决措施以及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日两国是友好邻邦,一衣带水,曾经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身受其害。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形容中日友好交往史中不愉快的经历,并为发展未来双边关系提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
但是中日之间的不和谐噪音不仅没有消失,而是越来越大。
如一些日本政府官员连续出演在历史问题上“失言”,在邻国抗议下“道歉”,然后在日本国内外压力下“辞职”的三部曲;在编撰新教科书问题上不断有淡化或美化侵略的事件。
特别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年上任不久就执意要以首相身份去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顾日本国内和东亚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2001年8月13日,即“日本投降日”的前两天,参拜了靖国神社,导致中日两国政治关系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高层互访也一度中断,在两国国内造成了恶劣和极其的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10月以来,日本新领导人考虑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在日本侵略问题上的敏感,从安倍晋三首相开始停止了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消除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范文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而且,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有利于现在处理中日关系。
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就与日本的三十个小国有所来往,东汉的光武帝时期,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不断派遣使者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个阶段,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东渡向日本传播诸多盛唐文化。
其后,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且在当时的首都仿照长安建立城市和宫殿。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热播、你们模仿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进一本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因素是海船能直达日本,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到明朝时期,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倭寇开始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打退了日本军队,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而清朝时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而当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虐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自此以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4年,在美国的在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张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中日关系浅谈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题目: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院系名称: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电子商务学生姓名:学号: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中日关系浅谈“两千年交往,半世纪仇怨”,这两句话曾是中国人与“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关系的概括。
处理同日本的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友好则互利,交恶则两伤”。
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日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时也关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看待中日关系,容易出现情绪化倾向,而现代化社会对思维的要求恰恰是理性化。
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下,必须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处理好对日关系。
回顾中日关系,可谓密切交往与深仇血战相互转换,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力量对比。
中日之间关系悠久,经历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近些年才转入“两强并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汉朝时的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中日两国人民间最初的密切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自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总体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特别是1998年底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
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双方再次确认了江主席1998年访日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共识。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了互利合作,事实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然而,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日以压制中国为共同战略目标的同盟关系的确立,日本在各个方面日益右倾化,并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步伐。
随着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
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也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Hale Waihona Puke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
台湾问题:
日本频频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时有出现。这里涉及到国家利益与战略空间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能源极其缺乏,而它大量的物资进口都靠海运,并经过台湾海峡。一旦中国统一,台湾海峡就完全由中国控制,从此日本的能源动脉就被中国牢牢捏在受中,处处要看中国脸色了,这显然是日本极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台湾一旦统一,将大大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而中日是邻邦,那么日本的战略空间必然被压缩,这也是日本所担心的。于是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协议”将台湾纳入其防卫范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美国如果介入的话,日本作为其盟国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的争端,阻挠中国的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概论中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接壤,还有近2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国家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几个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有着如此多邻国的国家实属少见。
历史中国与邻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建立了悠久而密切的联系。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对亚洲国家实行殖民统治,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许多历史的联系被削弱或者扭曲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与邻国发展新的关系,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形势,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反复和曲折。
分论1.与日美韩的关系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与日本之间积怨较深,又加之领土争端所引起的对抗行为,将日本转化为伙伴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求一个缓和并从中取得我们的利益。
而美国又和社会主义中国之间存在之根本性对立,还有在朝鲜与越南的正面交锋,美国自然不会与中国完全和解,我们也只能尽量避免与美国的争端,谋求美国不介入中国事务。
韩国同中国有着相同的被侵略的历史,相似的国家分裂状况,但韩国因为历史原因亲近美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与中国合作空间不大,但可以和韩国在其他方面进行合作,加强中国影响力。
2.与俄罗斯的关系中俄的关系就目前来看是很紧密的,但国与国的交往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现在中俄都需要对方所以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并不是永远牢固不可破灭的。
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市场和原材料,俄罗斯本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而且本国并不重视基本生活物质的生产,所以中国廉价的商品很容易打入俄罗斯市场;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军火和技术,虽然俄罗斯军工实力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但不可否认,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军火和技术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上是好伙伴,因为这样可以很好的抵御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正营的压制,使各自在国际舞台上都有更高的话语权。
这样看来,在这三点上,俄罗斯也需要中国。
俄罗斯和中国目前关系都比较友好,虽然领土争端也已经解决,但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视对方为假想敌,我国部署的精锐部队都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俄罗斯也时时刻刻担心中国向俄罗斯提出归还以前侵占领土的要求,在远东地区部署精锐部队。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走向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走向师范学院09小学教育2班于欣21号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中日两国既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是互相依存的国家,最近十多年,中日关系持续低谷。
两国从官方的冷漠对峙到民间相互仇视,中日关系出现了战后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新低点。
日本国内,经过五十多年的低潮,日本极右翼势力在其国内走出了低谷,开始逐步复苏,并在政治活动中露出头角。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相继破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接连暴露,日本国民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悲观,失望的情绪。
社会的波动为日本极右翼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土壤。
在日本国内,极右翼主张具有相当的鼓动性和诱惑力,对新一代的日本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否定侵略历史,使日本人从悲观中摆脱了内疚的历史包袱,甚至使日本人为其前人的野蛮杀戮而感到骄傲自豪。
"政冷经热"是对当前的中日关系的最好概括。
从战争伤害的历史阴影走向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轨道,走到今天的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的格局,中日两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理应加倍珍惜。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过学习和借鉴日本自强经验的历史。
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相互依存是主流,不仅全方位开展合作,而且两国经贸也从相互补充型发展到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逐年增加,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已逐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国关系中的全面互动模式也日益形成。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日两国尽管是近邻,但却存在着一种感觉彼此相距甚远的现象,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显著表现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相继出现。
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日关系日益密切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这也由此给人带来了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感性印象。
近现代中日关系
近现代中日关系作者:陈冬梅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02期【专题要点】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
只有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才能切实维护两国的利益。
【学法指导】1.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日本对侵华历史的反省问题和领土争端。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启示: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血的教训;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等。
3.促进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议:①日本要正确对待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主动承担战争责任。
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
③通过对话、和平协商机制,妥善解决中日间的分歧。
④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发展。
⑤两国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这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1.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体现了()①要增强民族凝聚力②勿忘国耻,爱好和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④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日本是近代对中国侵略最严重的国家,两次制造独霸中国的局面。
打破日本第二次独霸中国局面的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九国公约》的影响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古代同中国近邻友好,近代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现代先是敌视新中国,后同中国建交走向友好,而近几年因领土争端导致同中国关系恶化。
近邻的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近邻的“异化”曾经,我们一直用“一衣带水”这样诗意的词语形容中日关系。
的确,中日地理距离相近。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交流的历史内容丰富。
然而,“近”未必意味着“亲”。
这取决于国家战略的定位。
当近代日本以岛国资源基础希望寻求大国地位的时候,已然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以一点为例。
资料显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
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锌矿石85.2%。
这些资源都是一国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无论陆地资源-如当年占朝鲜、建立伪满洲国,到海洋资源与航路资源-如现在的钓鱼岛,这些已经不仅仅是日本政客对内权术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
日本,这个中国近邻在国家定位的变化,让地理位置的相近反而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之一。
危险的现状:日本右转对于日本这样曾经挑起二战的国家来说,其军力发展虽令人警惕,但未必是重新走向对外扩展最危险信号,整个国家政治的集体右转,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直存在一种要搅乱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
但最终能够让中日关系进入停滞的,该是现在由日本地方大员、进入国会的议员组成的新右翼。
在国会一直炒作与中国对立的石原慎太郎议员,早已经在十年前离开国会,改在东京都任地方长官,保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文学家出身的石原,比其他政治家更能够敏锐地感触到了日本民众的失落、沮丧,感觉需要用一种新的反华形式,把日本民众聚集起来。
他找到了能让民众共鸣的途径。
这便是钓鱼岛问题。
在北面与俄国,西面与韩国的领土争端中,日本不能沾到半点便宜的时候,石原要在日本西南炒作钓鱼岛问题。
石原选择在美国宣布动员广大民众捐钱购买钓鱼岛。
买岛的捐款不在多少,在于能用这种方式能让“买岛”与“捍卫国家主权”结合起来,通过日本《读卖新闻》等保守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让民众具有新的反华目标。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日本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日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一个国家便是日本。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历史上与中国有过多次交流和互通的经历,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些九年级历史知识点中与日本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代的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古代往来频繁,文化交融深厚。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末年的文献中就有关于那时的日本列岛的记载。
而随后的若干个世纪中,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并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日两国的战国时期。
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是中国明代的后期,也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盛行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明末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寻求商机,带动了中日两国经贸往来。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深入日本社会,诸如中国书法、绘画和文学等都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到了19世纪初,中日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而日本则经历了明治维新,强化了国家实力。
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逐渐从互补转向竞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分水岭,使得日本在地区和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愈发激烈。
从抗击日本侵略到二战结束后的和平与重建,中日关系曲折而复杂。
然而,尽管历史中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中日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的历史。
例如,日本在近代积极学习借鉴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模式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中国也从日本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工业技术。
这种互相学习借鉴的历史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分歧,但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系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历史的过去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口诀
1. 介绍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与世界各地相邻的国家。
其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们将通过口诀的形式来介绍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2. 日本日本,是我国在东亚的近邻。
这个岛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于世。
从美丽的樱花盛开的春天到令人陶醉的枫叶红遍的秋季,日本的四季分明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日本还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京都的古老庙宇、东京的现代化建筑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 菲律宾菲律宾是位于我国南海的一个美丽的岛国。
这个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的海滩和珊瑚礁。
菲律宾还有着多样的文化,受到西班牙、美国等不同国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菲律宾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 朝鲜朝鲜是我国的邻国,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朝鲜山川秀美,风景如画,有着“千里画廊”的美誉。
朝鲜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艺术表演,例如龙舟赛、朝鲜舞蹈等。
然而,朝鲜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5. 越南越南是我国的西南邻国,这个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
越南的经济在东南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其制造业和农业发展较为成熟。
越南还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如越南卷、水煮肉片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和美食家前来品尝。
6. 韩国韩国位于我国的东北方,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的国家。
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高句丽、新罗等古国的遗址。
韩国还有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和文化产业,如首尔的高楼大厦和韩流文化等,展现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活力。
7. 结语通过上述口诀,我们对和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中日关系
2016~ 2017 学年第二学期平时作业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题目冷战后中日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学号134010111004姓名贺艺文教师胡本海老师冷战后中日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本文主要分析冷战后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关键词:中日关系;现状;历史问题;解决对策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考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的高峰期,而日本经济正陷入低迷状态,两国既有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也有经济合作上的互补性;既有地缘政治上的抗争性,也有地区安全上的合作性。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
这些利益矛盾重复交叉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即既有合作、互补的一面,又有竞争、对立的一面。
而且由于中日关系中的一些敏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激化都有可能引起中日关系全面恶化。
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两国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求同存异,平等互利,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世界的东方,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无论何时,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关系,这就是中国和日本。
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热点,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更是磨檫不断,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直不肯让步,从油管到海洋资源,一系列的利益纷争又让本已脆弱的两国政治关系几乎跌入冰点。
然而2010年,中日关系又再次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和日本海上巡逻船发生冲撞。
随即日方登船检查并非法抓扣中国船长詹其雄。
但最后由于日本迫于国际和中国方面的压力在9月25日放行了船只和渔民,但其在钓鱼岛方面的蛮横却依然继续。
日本方面称钓鱼岛是他们国土的一部分,可是按照国际海洋法,钓鱼岛属于我国大陆的外延,而且在历史上钓鱼岛本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日本的这一做法显然是无理的,不可理喻的。
对此,日本外交省某官员竟称中国的做法是“竭斯底里”。
从而引起中日关系再次发生剧烈震荡。
然而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
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
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并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不过,自小泉纯一郎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其表现之一是小泉首相固执地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他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及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邻的‚异化‛曾经,我们一直用‚一衣带水‛这样诗意的词语形容中日关系。
的确,中日地理距离相近。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交流的历史内容丰富。
然而,‚近‛未必意味着‚亲‛。
这取决于国家战略的定位。
当近代日本以岛国资源基础希望寻求大国地位的时候,已然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以一点为例。
资料显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
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锌矿石85.2%。
这些资源都是一国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无论陆地资源-如当年占朝鲜、建立伪满洲国,到海洋资源与航路资源-如现在的钓鱼岛,这些已经不仅仅是日本政客对内权术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
日本,这个中国近邻在国家定位的变化,让地理位臵的相近反而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之一。
危险的现状:日本右转对于日本这样曾经挑起二战的国家来说,其军力发展虽令人警惕,但未必是重新走向对外扩展最危险信号,整个国家政治的集体右转,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直存在一种要搅乱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
但最终能够让中日关系进入停滞的,该是现在由日本地方大员、进入国会的议员组成的新右翼。
在国会一直炒作与中国对立的石原慎太郎议员,早已经在十年前离开国会,改在东京都任地方长官,保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文学家出身的石原,比其他政治家更能够敏锐地感触到了日本民众的失落、沮丧,感觉需要用一种新的反华形式,把日本民众聚集起来。
他找到了能让民众共鸣的途径。
这便是钓鱼岛问题。
在北面与俄国,西面与韩国的领土争端中,日本不能沾到半点便宜的时候,石原要在日本西南炒作钓鱼岛问题。
石原选择在美国宣布动员广大民众捐钱购买钓鱼岛。
买岛的捐款不在多少,在于能用这种方式能让‚买岛‛与‚捍卫国家主权‛结合起来,通过日本《读卖新闻》等保守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让民众具有新的反华目标。
有《读卖新闻》这家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大报的竭力宣传,日本民众开始在‚买岛‛问题上持支持态度。
执政三年来一直未能获得民意支持的民主党政权,此时热切地需要利用这个问题,通过自己的对华强硬外交,来巧取民意。
而炒作中日对立会给东亚经济等带来什么后果,这一直未进入到日本舆论的讨论范围内。
民主党上台执政后,个别在松下政经塾接受过军事科目教育的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军人家庭出身的政治家,更愿意在军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不断在国会这个政治舞台上,借机显示出自己的军事背景与对华强硬态度。
在老一代右翼已经失去影响力以后,以石原等地方长官为代表的地方上的新右翼,一些在日本国会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地位的右倾政治家,其行动让老一代右翼分子可望而不可及。
经过石原将近5个月的‚努力‛,9月11日,日本国家将钓鱼岛‚国有化‛,让中日外交中用‚搁臵争议‛的原则彻底崩溃,中日关系进入到了外交正常化40年来最为紧张的时期。
日本新右翼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日关系已经被搅乱,而让关系转向正常,将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日本民族特性:服力不服理,只向强者低头1944年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
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菊与刀》出版。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新加坡前总理、资政李光耀曾经这样评论日本: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论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
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
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这种民族特性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处理对外关系上服力不服理的原则,大唐强则臣服于大唐,美国狠则唯美国马首是瞻。
对于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只有让它敬畏,才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掌握主动。
而日本对中国的敬畏,早从甲午战争之后就已荡然无存。
赢得他国敬畏只能靠实力说话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
据统计,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所得的赔款及财物,总计约合库平银3.6亿两,折合日币5.1亿元,其数目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总收入的6.4倍。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队1天占领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东北全境……尽管二战日本战败,但是侵华战争时面对中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情形相信会让很多日本人颇感自豪地追忆。
这种情形下,他们会对手下败将心存敬畏吗?靠什么赢得敬畏?答案只有一个:实力。
同样和日本有岛屿领土争端的俄罗斯,其领导人登上有争议的‚北方四岛‛时,日本不敢出动力量阻止、抓扣,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这四座有争议的岛屿,而是实力不济,不敢将矛盾激化。
而在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同满清政府一样,败于日本,但是革了沙俄命的前苏联、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都有着超级大国一般的实力。
尽管日本身后有美国撑腰,但是对俄国人的实力也不得不敬畏。
对于《环球时报》9月12日曾发表社论《莫再幻想友好,认真对付日本》,社论指出:‚中日友好的后来这些年,日本没少给中国添麻烦。
当我们真将它设为对手之后,未来的麻烦未必就会更多。
相反,日本被美国占领后的表现以及它的对俄表现都显示,这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
美俄都在战场上击败过它,余威尚在。
中国已无法重复美俄的对日历史,但中国也必须以某种形式给日本一次完整的教训,彻底扭转它自明治维新以来对中国的蔑视。
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我们需要把力量攒足,并在某个冲突点上充分对日展示出来,重塑它对中华力量的敬畏。
只有这之后的日本才会认真改变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那时的中日友好或许才能重新开始。
这个过程如果顺利的话,大约需要30年左右。
也就是说,今天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对中国完全有别于今天的脸色。
睦邻友好是好政策,但它不是求出来、哄出来、让出来的。
把日本当对手,比对它讲‘一衣带水’更有利于让它清醒。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对民意的契合。
‛网传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话:‚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赢得他国的尊重必需要靠实力上的绝对优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国家意志等各种因素形成的综合国力才是保障,而提高综合国力不是靠发泄情绪而是要靠踏踏实实地进步发展。
918事变至今已有81年。
被侵略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耻辱与痛恨,而更应该让我们看到自强的道路。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路走来的全部历史,应该深怀敬畏,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必然既有辉煌与荣光,崛起与成功,也有劫难与耻辱,沉沦与失败。
然而,无论是非成败,无论盛衰荣辱,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我们为何曾由强而衰?如果说历史的故事显得遥远的话,我们可以拿这些年足球的故事作为例子。
当初,女足运动刚刚兴起之时,我们的铿锵玫瑰绽放世界。
而如今,当日本女足夺得世界冠军的时候,中国女足却已连参加世界杯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里面的原因何在?早在2000年,中国女足兵败悉尼时,网友就曾分析过铿锵玫瑰为何凋落,2008年,女足参加阿尔加夫杯比赛前,《大众日报》也刊文分析了女足没落的原因。
他们同时都指出,女足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大众日报》的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因为一茬茬的管理者都想着追求短期效应,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去做那些‚为后人乘凉‛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寄希望于教练员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了,于是,这个教练不行,就换另一个;中国的玩不转了,那就换国外的。
只是不管换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偏偏有人不认这一点,就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也就难免要折腾来折腾去了。
前国门高红也曾说:‚要想解决女足的问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从一些基础工作做起,从战略性的工作做起,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盯着短期目标,那么两年后,我们真有可能连亚洲都走不出去了。
‛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一国发展有很多相似指出,缺乏长远规划,又没有短期的扎实工作,仅靠吃老本,靠幻想奇迹,用不了多久,强盛只能成为衰败的背景。
日本缘何曾由弱而强?日本对中国的超越和中日足球发展有着相似的经历。
不要忘记,1987年,正是日本队在主场负于中国男足,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梦想。
那时的中日足球难言差距。
而自90年代双方都推行职业化变革以来,日本足球,无论男足女足,均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而中国足球沦为亚洲二流。
从日本足球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国家实力进步的影子。
根据媒体报道,日本对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不遗余力,人口1.2亿的日本,拥有100万注册青少年球员,而中国13亿人口中,注册青少年球员不到1万。
沈阳晚报报道称,在目前日本的中小学中,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参加至少一个业余体育俱乐部,而棒球和足球就成为了最大的热门项目。
此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由于教育部门和俱乐部的补贴,日本青少年球员一个月的踢球费用还不到400元,而在中国,一个月的费用至少是400元的5倍。
日本在职业联赛初期,水平并不如中国联赛,但是日本引进高水平外援和教练,在技术流足球风格上始终学习巴西足球的精髓,在联赛的运作和管理上,则学习德国人的严谨。
而在联赛上,日本足协相对完善的管理、先进的理念以及合理的政策,让国内的J联赛成为了亚洲水平最高的联赛之一。
反观中国足球发展,不注重青少年球员培养,校园足球设施缺乏;足球发展思路摇摆不定,一会儿学英国,一会儿学巴西,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儿学西班牙,足协没有成为业务指导机构,完全沦为行政机关,甚至曝出腐败窝案;接近20年的职业联赛只培养了球员的大牌脾气和假球技巧这一切似乎是百年前两国维新变革的现代翻版。
19世纪中期,中日均开始变法革新,起点相仿。
然而数十年后,两国变法成果在甲午战争中一显高下。
原因何在?彻底、务实、制度,这些才是变革成功的关键词。
对于落后体制的变革,只有彻底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变革才会革故鼎新;变革过程中只要务实地一步一步推进,才会让变革不浮于表面,成为表演;新体系只有通过相应的新制度固定下来,变革才会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才不会出现摇摆反复,不会让已经出现的问题重复出现。
赢得敬畏不是仅靠战争如何赢得敬畏?有人会说通过战争,打赢了所有的人就可以赢得敬畏。
如果通过战争就能赢得敬畏的话,为何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在占领欧洲后引来的是盟国的联手打击而不是万国来朝?战争是政治经济的延续。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一国利益和尊严的保证,但是仅靠军事力量无法赢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