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 城市化的进程: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经济因素:工业化和商业化
-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婚姻家庭观念
- 政治因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促进
-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紧张
5.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和阶段
知识点梳理
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文化活动、明确的功能分区、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等特征。
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
-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
2. 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进行城市问题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城市化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简短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城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城市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城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性和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授课方案一、教材解析1.主要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分为三大主要内容,一是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式;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知识结构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特点城市化的定义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城市化的表示方法不同样国家的城市化进度二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污染问题生态城市建设3.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与本章前两节的内容联系亲近,城市化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城市等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

同时本节课与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也有着联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一方面的表现。

二、学生情况解析1.认知基础本节课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并联系必修一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天气等知识内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相关的图文资料进行引导。

2.能力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的读图解析能力有必然的要求,学生已经接触和必然程度上学习了地理的读图解析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读图解析的学法指导。

3.感情倾向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景观图片对其的吸引力比较大,本节课经过显现相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教教案例解析结合乡土地理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学生学习兴趣大。

三、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本条课标要求课堂授课要经过相关资料的理解解析进而获得悉识内容的学习,这里的资料包括了相关城市的数据统计资料和图文资料,要请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经过直接讲解法讲解知识,而是要采用读图解析分法,让学生经过研究解析的方式获得悉识,对学生的理解解析总结能力有必然的要求。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度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观看珠江新城10 年景观大变化感觉广州的城市化过程,理解城市化定义;读广州建成区面积、城村夫口比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变化,商议理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知道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事实;读英国和中国城市化水平曲线图,理解英国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读城市化进度表示图,并结合英国城市化发展进度,理解城市化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并结合英国、中国城市化发展案例,解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读广州城市污染案例,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的影响;读《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解生态城市的内容;3.感神态度价值观经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五、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同样国家城市化进度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授课难点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3.学习打破经过结合中国、英国和广州的城市发展案例,让授课能够联系生活本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简单理解知识点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并且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读图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讲述: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猜歌小游戏,具体就是老师唱一小段的歌曲,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歌,那么现在准备开始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童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首是什么歌吗?[学生回答] 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 它所描述的又是哪里呢?[学生回答] 深圳。

[教师讲述] 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广东的经济特区深圳,歌词中所描述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那么在这些“城”和“金山”聚起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深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而如今的深圳怎么样呢?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去过深圳,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顺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弄清城市发现的脉络和轨迹。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第2学时)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课标解读:1、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并从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与意义。

2、强调学生学会读图,根据图表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归纳得出理论,又能够运用理论来验证实际情况(解释城市内部结构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功能区的概念、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

3、生活在北京的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有助于理解本部分学习内容。

三、教材分析1、教材首先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实际案例。

2、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多幅插图,反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几种主要模式。

在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因素时,既比较全面又突出重点因素——经济因素3、材中的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既反映了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也反映出城市不同功能区受此距离影响程度不同,即付租能力的差异。

九、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利用PPT课件展示北京市地图,学生读图完成问题:北京市区图(略)1、天安门附近没有形成商业区的原因:()A、经济因素B、历史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因素2、读下图,根据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回答(1)说出该城市地价变化总的趋势。

(2)在图中等地价线上有几处明显的向外凸出,说明其凸出的原因。

2012年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012年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我们就以我们熟悉的安丘为例来进行分析,由于老市区发展时间较长,形成一定的规模,我们主要来分析老城区。

[思考]1、市区有哪些主要的商业网点,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2、市区中较大规模的工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3、市区的居民楼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总结]这是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安丘市区的了解绘出的主要商业网点、工厂、居住区,我们就通过我们熟知的这些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思考]4、回顾商业区的位置及遵循原则5、安丘市的商业分布在什么位置,遵循何种原则[点拔]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其分布遵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家乐佳超市、供销大厦、银座及盛业超市将分布在市中心,在商业街两侧分布大量的服装等商店,体现了市场最优原则。

[思考]6、工业区的区位特点是什么?从环境效益来看,工业分布还需考虑什么问题,怎样分布?7、对安丘的工业进行分析,是否符合其分布原则,说明理由。

[点拔]工业区的区位特点为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主要交通线分布,从环境效益看,工业分布应尽量减少对城市的污染,有固体废弃污染的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有水污染的应远离取水口和河流上游地区,有大气污染的应分布在主导风向下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地区,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大部分较大规模工厂分布在潍徐路两侧,交通便利,有的工厂污染城市的东北部地区。

[思考]8、若资料1是在热电厂工作的三名员工对居住地的要求,假如是你,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9、分析影响住房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点拔]参考地点:①热电厂周围(如喷泉广场东临)②银杏小区③新龙现代城影响因素:城市中心远近与房价,个人收入、个人兴趣、交通便利否、住宅区与位置环境、服务设施等。

好,前面我们讨论了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高考是怎样考查的。

[案例分析]下图是某城市简图。

当地下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用连线将城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分别与相应字母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

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图2.17)或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说出城市化的表现、概念和衡量标准。

2、读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图2.19),说出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快速发展的时间差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简要说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背景。

3、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图2.20),结合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并列表比较城市化标准曲线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

比较中国城市化曲线图(图2.27),指出我国城市化所在阶段、发展特点,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4、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图 2.25),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城市化对城市土地、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

5、读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图(图 2.26),结合自己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感受,举例并归纳出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整治的举措,讨论归纳解决城市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四、教学内容安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思路(三)学时建议: 2学时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学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学时五、教学资源建议根据教材配套光盘获取相关图片和资料自编课件,尽量搜集整理和利用北京城市地图与相关资料说明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一)教学方法本节设计的内容容易和学生城市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案例尽量选择北京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现象和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探索原因,总结规律。

(二)学法指导本节应提供经过优化的材料,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图文信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从列举现象开始,逐步归纳成规律性认识。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过程曲线的分析方法,观注曲线斜率和曲线转折点的具体地理含义,学会对过程曲线进行阶段划分,并概括各阶段的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表现、标志。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调查本地域城市用地、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民工潮》影像片断。

思考:此影像片断反映何种现象?学生回答预设:基于学生对“民工潮”印象比较熟悉,故会自然地联系到前一章的“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拔,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城市化。

设计意图: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等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导入: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城市和城市化。

【新课讲授】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对比图。

2.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城市用地图。

3.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人口数据。

4.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交流展示: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人教新课标)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人教新课标)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根据城市外部轮廓,能说出该城市的城市形态。

2.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3.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几幅不同外部轮廓的城市(如:成都、兰州、重庆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什么是城市形态。

并让他们能说出有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学生答)(教师总结)回答的很不错。

因为每个城市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那大家想想有哪几种城市形态(学生答)团块状、条带状等(教师总结)对,还有一种是城市被分成几个片区的,我们也可以称它叫分散式,组团状。

这些城市的形态因为和当地的地形有关,所以依据当地的地形,城市会发展成不同的形状。

列举成都、兰州、重庆等城市进行讲解。

(转承)我们知道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很多,城市中以某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为主的区域构成城市的功能区。

以南京为例,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答)(教师讲解)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单一视角、缺乏系统思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多角度的地理分析框架。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城镇化问题关注不足,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陈燕青[设计理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课标及解读]1.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的评析与处理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2.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人教版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两篇

人教版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两篇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基本特点,掌握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2.学会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政策。
3.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资料,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4.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
2.增强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国家和家乡城市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2.学生答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评阅反馈: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城市化进程中应关注生态保护、社会和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就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城市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2)课后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了解当地的城市化政策,观察城市化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城市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学生提供借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 :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解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供应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解析更加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授课方法主若是读图解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经过读图解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经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经过读图解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表示图——曲线图,它反响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示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诚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样(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经过对这类图的解析来讲解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解析:本节内容是第2 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特别亲近,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满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地区内城市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这类现象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其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亲近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依照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度。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学生解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由于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授课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下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必然的认识,但这类认识经常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授课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解析相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授课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很多,学生对统计图表经常缺乏正确的解析方法,授课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

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

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

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份内容。

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1、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新课引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每个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2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内容,思考: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什么是集聚效应?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并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无明确的界线)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部分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功能?工业区是怎么形成的?其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讲解,并适时引导读图)【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举例: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住宅区①地位: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②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引导读P19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环境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不齐全商业区①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P18第二段]②分布特点: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③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市中心)、交通最优(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④中心商务区(cBD):建筑物高大密集[引导读P20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工业区①形成: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导致工业企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②布局特点: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原因: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引导读P20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练习】、P19“读图思考: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点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化和高科技园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P21“活动”(点拨:1、(1)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其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

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3)略。

2、略)【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中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各功能区的成因不同导致分布特点的差异。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2、功能分区(1)形成:(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住宅区①地位: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②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环境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不齐全商业区①形成:②分布特点:③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④中心商务区(cBD):分布:功能:工业区①形成:②布局特点:第2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新课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内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并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而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今天我们将要来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板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承转)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知识。

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让学生自行阅读即可)结构模式特点成因示意图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21—2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并完成下表:(归纳)有时间的话也只做适当讲解分析即可结构模式特点成因示意图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图2.6a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图2.6b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图2.6c(过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接下来学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板书】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转)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也就是地租的高低。

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其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是地租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板书】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①距市中心的远近(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23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完成P23“读图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