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 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概述一、引言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学前阶段(通常指0-6岁)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框架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近端发展区的概念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信任与不信任(出生至1岁)- 自主与羞愧和怀疑(1至3岁)- 主动与罪恶感(3至6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 感官的发展-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2.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词汇量的增长- 语法结构的掌握3. 思维和问题解决- 具体思维的特点- 逻辑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四、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与调节- 依恋关系的形成2. 社会发展- 同伴关系的建立- 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模仿- 合作与共享行为五、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1.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学习的工具- 游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学习方式- 探索和发现学习- 指导和示范学习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整体发展的影响- 预防和干预策略2. 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和恐惧- 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七、结论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全面发展。
八、参考文献- 皮亚杰,J. (1952).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纽约:自由出版社。
- 维果茨基,L. S. (1978). 思维与语言。
剑桥,MA:MIT出版社。
- 埃里克森,E. H. (1963). 儿童期和社会。
纽约:诺顿出版社。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概述,实际的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会更加详细和复杂。
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定稿)
《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识记)心理的概念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1.心理是脑的机能。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一、(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P9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1.抓住学科特点。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P101.客观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三、(领会)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P10~171.观察法P10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领会)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P18~20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在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时还要注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特征相区别。
个别特征是指每个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它与年龄特征之间是一般性与个别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纲要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的对象和任务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学前时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发展。
3、科学的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1882年德国蒲来尔的《儿童的心理学》为标志。
二、名解: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问答:5、简述儿童学前心理学的任务。
1、一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二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6、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学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7、简述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以研究任务和课题为标准,可以分成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间接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常见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要注意贯彻如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有开放性抽样、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等三种。
学前心理学必背高频考点60个
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学前心理学高频考点60个》1.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选择】(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伦理性原则。
2.观察法【选择】(1)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2)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①观察前要做好准备;②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③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④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3.实验法【选择】(1)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幼儿某种心理活动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分类①自然实验;②实验室实验。
4.测验法【选择】测验法是根据现成量表和测验程序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的方法。
主要用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5.调查法【选择】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也可以用问卷的方式,请家长在问卷表上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选择】(1)运用谈话法应注意的问题①和儿童谈话时,形式应该是自由的;②研究者的目的必须非常明确;③谈话者应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谈话技巧;④谈话过程中应如实地作记录,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
(2)作品分析法的概念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
7.转折期【选择、名词解释】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8.关键期【选择、名词解释】关键期是指学前儿童的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中止的,它逐渐发展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9.敏感期【选择、名词解释】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2~4岁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坚持性行为的发展则在4~5岁最为迅速。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居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3.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
2. 儿童情感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及方式
三、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 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儿童身体发展及相关问题
1. 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2. 儿童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五、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儿童心理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中的作用
3.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疾病预防
1. 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2.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七、儿童心理评价与干预
1. 儿童心理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2. 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及技巧
3. 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及学校配合处理方式
以上是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学前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我们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表现出简单的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的幼儿,开始具备符号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图像进行思考。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觉为基础,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的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运算。
4. 形式操作阶段:11岁开始,幼儿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二、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学前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情绪认知:通过学习,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难过等,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联系。
2. 自我认同:幼儿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3. 社交技能:幼儿需要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同龄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社交技能的培养,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
三、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1. 言承语接:在学前阶段,幼儿通过模仿和接触他人的语言来逐渐学会并使用语言。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交流。
2. 语法和句法:随着幼儿的语言发展,他们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能够组织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表达。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儿童在早期阶段思维、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过程。
对于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大一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学前心理学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过程,而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传感期、感觉运动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传感期(0-2岁)是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感觉运动期(2-7岁)是儿童开始发展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具体运算期(7-11岁)是儿童逐渐掌握具体概念和操作能力;形式运算期(11岁及以上)是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感的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学前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情感上的发展主要经历依恋、分离和认同等阶段。
依恋阶段通常出现在0-2岁,婴儿对主要照顾者建立起强烈的情感依赖;分离阶段(2-5岁)是儿童开始独立探索世界,但也面临与父母分离的挑战;认同阶段(5-6岁)是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三、儿童社会认知的培养学前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即儿童对社会规则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借鉴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情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一学生需要学习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例如,学习儿童在玩耍中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的过程。
四、儿童语言和沟通发展语言和沟通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方面之一。
学前心理学强调了儿童语言和语言意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和提高儿童语言技能的方法。
五、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对于学前心理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在运动中发展感觉、协调和控制能力,并提高身体素质。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儿童身体发展和运动教育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适宜的运动活动。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成长与发展及教育行为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2-6岁的儿童。
以下是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2. 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从早期的亲子关系到幼儿园中的同伴互动,其社会性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可塑性。
3. 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在学前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4. 儿童情感发展:教育者要早期培养孩子坚韧、独立、自信等积极情感。
5.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游戏来发展其身体、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能力,游戏是儿童认知和学习的主要形式。
6. 学前儿童教育方法: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幼儿启蒙教育、教育游戏等。
7. 学前儿童教育评估:学前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和评估儿童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可持续性。
同时,评估还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提高学前教育品质的重要学科,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和培养其全面素质。
大一学前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大一学前心理学必考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科学。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大一学前心理学的必考知识点,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知识点一: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一学生应该熟悉一些经典的儿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理论则着重于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任务。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知识点二: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一学生应该了解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例如,你应该了解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和探索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
此外,你还应该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适合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学前教育活动。
知识点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学前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大一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症和情绪问题等。
同时,你还应该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干预方法。
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照顾和支持幼儿的发展。
知识点四:教师角色和素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你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学前教师。
因此,你应该了解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大一学生应该了解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认知、社交和情感等方面。
同时,你还应该了解教师需要具备的沟通、观察和反思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态度。
知识点五:学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学前教育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一学生应该了解学前教育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问题。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总结:大一学前心理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角色和素养,以及学前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学前心理发展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心智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心理学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1. 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在思维、语言、感知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学会记忆并分类事物,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开始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等。
2.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的表达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和模仿他人的情绪,并开始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心、感恩和礼貌等。
3.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适应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等。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指从儿童出生到小学入学期间的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效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培养儿童情感表达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心理教育是指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前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前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表达和管理能力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学会有效的情感表达和管理技能,培养健康的心理活动。
2. 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 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爱心。
四、学前心理教育的方法学前心理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学前心理学》各章框架
转折期和危机期
关键期
敏感期和最佳期
最近发展区
0~1岁
1~3岁
3~6岁
3~4岁
4~5岁
5~6岁
稳定性
可变性
辨证统一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什么是注意(两个特点)
注意在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启示
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言发展在后
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
什么是言语(两个过程)
学前儿童言语 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语音的形成
语音的模仿阶段
语音发展的顺序
前言语阶段(0~1)
言语发生阶段(1~3)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掌握基本口语阶段(2、3~6、7)
从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学前儿童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发展
想像的种类(有意、无意、再造、创造)
学前儿童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发展
无意想像的特点
有意想像的萌芽和发展
再造想像的发展
创造想像的发展
幼儿想像的夸张性
5~6岁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方式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变化
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语法意识
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幼儿口语的培养(四方面)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情绪的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
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的成人在15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
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
18.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19.范兹(Fantz)在婴儿形状知觉和视觉偏好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他专门设计了“注视箱”。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0.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据研究,2,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21.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时间。
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22.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
2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
识记和保持是恢复的前提,恢复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新生儿记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胎儿及新生儿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
再认依靠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
24.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语词记忆的发展也最晚。
儿童这几种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单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5.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
2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梦是无意想象最极端的例子。
27.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
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28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29.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
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
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30.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发现: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
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
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
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
同化是皮亚杰用语,是适应的机制之一。
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结构并丰富之的过程。
同化引起的是原有结构的量变。
顺应也是皮亚杰用语,适应的机制之一。
皮亚杰称之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32.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哥白尼式的革命指的是客体永久性的获得。
33.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婴儿期(0-1岁)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期(前言语阶段),先学前期(1-3岁)初步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时期(言语发生阶段),幼儿期是语言的丰富发展期(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 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儿童学习语音的过程,表现为先扩展后收缩的趋势。
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的。
34.童先掌握的是实词,然后是虚词。
在实词中,儿童掌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
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事件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
35.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儿童的词汇有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之分。
36.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
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
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37.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自我调节化。
38.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
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39.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
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
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来研究婴儿的依恋,这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
儿童的依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反抗性依恋。
40.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41.美国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采用上述的方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42.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