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一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g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克制。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存。

D.君子喻于义喻:懂得。

项,厌:满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项,与“如”连用,表示“该怎么办”;疑问代词,什么。

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都是动词“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不得苟且放过B.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C.须大段著力D.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项,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B项,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C项,古义,仔细;今义,指大的段落。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童心说》收在《李贽文集》卷一,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 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 持本真自我。
2.背景资料 在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被尊为圣人,《四书》《五经》被奉为神明,儒家的义理被定 为不可逾越的戒律,鲜有人敢于藐视他们的权威。然而,明末的思想家李贽,则以其《藏 书》《焚书》等著作非孔孟、贬儒经、斥义理,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成为中国历史 上第一大思想犯,七十五岁高龄时以宣扬“孔子之是非为不可据”等叛逆言论,被扣上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不可辱而自刎”(詹轸光《李卓吾碑记》)。 《童心说》就是反映李贽“异端”思想的名篇。 李贽是泰州后学人物,曾拜何心隐为师,后又师王艮之子王襞。因而,李贽的学术倾 向既有明代心学的属性,又有泰州学派“异端”的色彩,且比泰州学派走得更远。李贽的 《童心说》,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特色。心学的主题是心、性、良知,李贽也讲“心”, 但李贽讲的是“童心”。李贽从颜均的“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破题论述“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也就是说,“童心”是人生之初的纯真无妄的赤子之心。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五四”前后,李贽 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1.识字注音
遽.失(
)
曷.尝(
根柢.(
)
笃.实(
)
湮.灭(
)
褒.崇(
)
懵.懂(
)
渊薮.(
)
2.通假字
(1)龙洞山农叙.《西厢》(
(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知识清点 )
) )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份打包)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份打包)

审美鉴赏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 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 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 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境地。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 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 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第七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朱子语类》三则一、基础考查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B .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如此 C .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D .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解析:选D 。

D 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

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解析:选D 。

A 项,“之”,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

B 项,“于”,①表对象;②表比较。

C 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D 项,“以”,都是介词,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 .寻常..遇事时 C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选B 。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 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

B 项,“寻常”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C 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

D 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4.下列句子中,与“乃为人欲引去”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B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C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D .传之子孙解析:选C 。

C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 项,判断句;B 项,定语后置句;D 项,省略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训练::7.1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训练::7.1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g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克制。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存。

D.君子喻.于义喻:懂得。

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示“该怎么办”;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两个“为”都是动词“是”。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得苟且..放过B.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C.须大段..著力D.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解析:A项,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B项,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C项,古义,仔细;今义,指大的段落。

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7《朱子语类》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当:理当。

解析:D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满足。

B项,应该。

C项,①关键;②转轴、织布机。

D项,明白、知道。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1D解析: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

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

C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

答案:D4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C.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D.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解析:A项,应解释为“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马虎、随便;②收拾、安排。

B项,①今义,怎么样/古义,怎么办;②今义,一个词,表示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古义,两个词,分别是“需要”和“要求”的意思。

C项,①今义,认为/古义,把……作为;②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学习的人。

D项,①今义,大的片段/古义,仔细;②今义,品行不好/古义,不才,不正派。

答案:A2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相关读物麻叶洞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相关读物麻叶洞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麻叶洞天(30分钟·24分)一、基础过关(1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涧下流,夹峙.如门峙:耸立B.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启:开启C.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倩:依靠D.樵者腰镰,耕者荷.锄荷:背、扛【解析】选C。

倩:请或央求。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B.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C.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D.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解析】选D。

“而”是连词,表并列,其余为连词,表修饰。

3.下列对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B.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C.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D.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解析】选B。

注意词语“矣”常处于句子之尾。

介词结构“由前道”与中心词“数转”不可分割。

原句标点符号: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

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知识延伸】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五种情况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名词十名词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本是名词,用于“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军”的意思。

2.副词做状语十名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为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1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1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褒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

2.广泛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

3.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走近先贤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178年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成就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1)理气论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

童心说海莉·福特:再渺小的善举也能改变世界4年前,一个名叫海莉·福特(Hailey Ford)的小女孩与母亲逛完杂货铺出来,遇到了一个坐在路边的流浪汉,海莉拉着母亲的衣角问:“我可以给他买个三明治吗?”那时候,海莉才5岁。

流浪汉拿到三明治,高兴得当场落泪。

在街上,海莉又遇到了另一个流浪汉,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这再次激起了海莉的爱心。

当帮完了一个又一个流浪汉后,母亲告诉她:我们并不是多么富裕,没有能力帮助所有人。

小女孩的眼角挂着泪水,倔强地看着母亲说:“不!我要试试看!”于是,海莉把家里的院子改造成菜地,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不饿肚子,她开始学习种菜。

她将每一份收获的食物洗干净并用袋子装好,免费发放给街上的流浪汉。

当她看到还有许多人在露宿街头时,她开始尝试去盖房子,她想为流浪者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小屋。

在当地建材商和家人的帮助下,一所精致的小房子盖成了。

这个9岁小女孩的善举,成为一股推动改善流浪生活的力量。

有人开始捐钱,有人开始捐种子,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流浪者,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总有人为名人捐款多少而争论,总有大人会告诉孩子“我们帮不了那么多人”,但我们应坚信:没有一种善举会渺小到无法改变世界。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

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

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

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

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

著有《焚书》《藏书》等。

《童心说》收在《李贽文集》卷一,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含答案

相关读物 童心说[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遽.失(jù) 根柢.(dǐ) 湮.灭(yān)懵.懂(měnɡ) 渊薮.(sǒ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序”,作序)(2)矮人何辩也(“辩”通“辨”)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非⎩⎨⎧非.童心自出之言也(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形容词,错误的)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动词,非难)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副词,没有)(2)辞⎩⎨⎧ 则文辞.不能达(名词,言辞)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名词,一种文体)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动词,计较)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动词,告辞)(3)卒⎩⎪⎨⎪⎧ 卒.不可得(副词,最后,终于)永和四年卒.(《张衡传》)(动词,死亡)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动词,终,终了)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形容词,通“猝”,仓促的)(4)安⎩⎪⎪⎪⎨⎪⎪⎪⎧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 (代词,怎么)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形容词,安乐的)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 (《三国演义》)(动词,安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代词,哪里)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动词,使……安定)(5)本⎩⎪⎪⎪⎨⎪⎪⎪⎧ 变而为院本.(名词,演剧用的脚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树木的根)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名词,根本,基本)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动词,推究)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形容词,本来的)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 (副词,本来,原来)(6)而⎩⎪⎪⎪⎨⎪⎪⎪⎧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连词,如果)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连词,表示承接)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连词,表示修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可译为“因而”) (7)以⎩⎪⎨⎪⎧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动词,认为)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连词,因为)岂非以.假人言假言(介词,凭借)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连词,表修饰关系)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药.医假病(名词作状语,用药) (2)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 (4)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 (5)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 (6)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作名词,听到的,看到的) (7)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8)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文章体裁。

15—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5—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十九页,共45页。
鹅湖盛会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
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 ,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 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 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 二人辩论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
H直是恁地用功
避免;弟子们 应该,应当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2)翻译句子
落实!
A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
去践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学习目标
•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 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2021/4/14 星期三
3
第三页,共45页。
走近作者
•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
“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第二十页,共45页。
研读第二则
1、学生自主翻译并详细批注文段。
2、教师检测重点文言知识。 (1)释义
落实!
A乃为人欲引去
却、竟然;被
B事已却悔
完毕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同“功夫”
D明知合行大路
应该
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关键
F须大段着力
仔细
G吾知免夫,小子

【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2 童心说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2 童心说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童 心 说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李贽./真挚. 遽.失/蘧.然 笃.实/驾.驭 B.根柢./砥.砺 官邸./宝坻. 低.廉/骶.骨 C.传.奇/传.记 褒崇./鬼祟. 湮.灭/堙.塞 D.懵.懂/瞢.然 渊薮./数.字 经络./络.绎项,zhì,jù/qú,dǔ/jià;B 项,dǐ,dǐ,dī/dǐ;C 项,chuán/zhuàn,chóng/suì,yān/yīn;D 项,měng/méng,sǒu/shù,lu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初:本色。

B.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C.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降:以下。

D.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遽:全部。

项,“遽”的意思是“突然,一下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C.D.项,①副词,绝无;②动词,拒绝。

B 项,两个“达”都是形容词,畅通。

C 项,①动词,发表;②动词,抒发。

D 项,①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B.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C.无时不文.,无人不文 D.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B 、D 三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 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下列各句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B.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C.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D.童心者,心之初也项是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B .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如此 C .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D .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解析:选D 。

D 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

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解析:选D 。

A 项,“之”,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

B 项,“于”,①表对象;②表比较。

C 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D 项,“以”,都是介词,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 .寻常..遇事时 C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选B 。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 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

B 项,“寻常”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C 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

D 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4.下列句子中,与“乃为人欲引去”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B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C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D .传之子孙解析:选C。

C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B项,定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
精选第六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仁以为己任
D、乃为人欲引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朱子语类〉三则》,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朱熹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和《小学》。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______,被视为
______,而且也成为14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______,奉为主要道德信条。

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______名杰出人物之一。

【答案】:
【解析】:
第10题【翻译】
下面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答案】:
【解析】:
第11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牧斋记
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

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

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

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然古之君子。

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下面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如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
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
【答案】:
【解析】:
第12题【文言文阅读】
对下列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以利移,不为患改
""
如拙诚
""
倦,所以治己也
""
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
【答案】:
【解析】:
第13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二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介的语言对上面文段进行概括分析。

A、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作战队伍也不堪一击,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

B、文章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均不可相提并论,但二者“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促人深思。

C、统一六国后的秦国优势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占有天下,比过去更为强大,最终却因为陈涉起义而国家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更让人警醒。

D、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中心论点:天下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国却不施行仁义,这是覆灭的根源所在。

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答案】:
【解析】:
第14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
""
这两首诗到什么道理呢?
""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