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指导思想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2.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3.抗菌药物应用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全程监控。

二、管理原则1.分类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三个级别,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和使用限制。

2.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合理用药原则和药物选择方案。

3.科学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全程监控: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具体管理措施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药师审批,并在患者用药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2.临床应用指南的实施:医院必须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并由专业组织进行审核和发布,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药物选择和应用的监测: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监测机制,实时记录医务人员的用药情况。

4.多学科联合会诊:对于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建议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抗生素限制使用:医院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并设定每月和每年的使用量限制。

6.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医院设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定期对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及时发布结果。

7.持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药水平和科学素养。

8.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四、管理评估1.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系列讲座"之二十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蒋俊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

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用药前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中抗感染药物应用专家负责指导全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咨询及培训工作。

三、临床医生应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

四、护士应掌握应用的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等,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后反应,并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规范留取和送验工作。

五、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六、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支出。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

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由于不合理应用可能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出现,并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1.适应证应明确:仅在有细菌感染的确切证据时应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确诊感染并确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2.选择敏感药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可帮助确定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合理的药物选择。

3.使用足量足时:抗菌药物在有效浓度存在于体内的时间足够长,才能充分杀灭细菌,并避免较低浓度下的细菌抗药性。

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时,应按照适当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来使用,并保持合适的疗程。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完成抗菌治疗。

4.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疗程。

5.留意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医生应监测患者的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6.遵守退出准则:细菌感染的治疗在症状消失后应继续使用一段时间,以充分杀灭所有细菌。

然而,过长的抗菌药物使用会增加耐药风险,因此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因素,合理决定抗菌药物的疗程和撤离准则。

7.注重预防: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同时注重感染的预防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免疫接种等。

预防感染是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方法,可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8.教育患者:医生应向患者说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用药周期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患者也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确适应证、选择敏感药物、使用足量足时、个体化治疗、留意不良反应、遵守退出准则、注重预防和教育患者等。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同时尽量减少耐药性形成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有:
1、准确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对症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2、按照医生建议使用:抗菌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不得随意增减或中断药物使用。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应将抗菌药物用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也不应当作为预防性药物随意使用。

4、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5、倡导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另一方面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手部卫生、食品安全、接种疫苗等,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各国纷纷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制定和宣传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要求。

指南应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机、疗程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不同感染病原体的耐药情况进行更新。

制定并宣传这些指南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现象。

2.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审核制度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建立审核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院可以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委员会,对所有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制度,可以防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不合理使用,如滥用、过量使用或未经合理检验就使用抗菌药物等行为。

3.医生职责和义务的明确医生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主要责任人,他们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生应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理由和使用方法向患者进行解释,并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医生还应与患者共同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公众教育和培训公众教育和培训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须了解抗菌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和局限性,知晓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并对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行为进行警醒。

此外,医务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水平。

5.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情况和感染病原体的敏感性情况,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和耐药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为制定新的治疗指南和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是保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抗厌氧菌
0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1. 准确诊断,合理选药: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 体,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2. 剂量适当,疗程合理:根据患者的 年龄、体重、病情等调整剂量,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 型确定疗程。3. 联合用药,谨慎换药:在需要的情况下联合使用抗 菌药物,并避免频繁更换药物。4. 观察疗效,及时调整:密切观察 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 预防滥用,注意耐药性: 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THANKS
谢谢大家!
05
如何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如何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1.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提 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2. 实施严格的抗 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处方审核、药品库存 管理等。3. 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患者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依从性。4. 开 展耐药性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耐药 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5. 鼓励研发新型抗菌 药物和其他替代治疗方法,以应对耐药性的 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课件框 架)
目的: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汇报人: 2023-11-10
目录
• 什么是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的种类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 • 如何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引言
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医疗领域, 抗菌药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并遵循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耐药性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治疗感染疾病的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耐药性出现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该进行规范的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原体种类、药物毒副作用等因素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避免盲目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尽可能选择对特定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临床应用时要遵循适当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或延长治疗期,以确保疗效和减少耐药性发展。

其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包括感染病的发病率、耐药菌株的检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评估,可以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应该鼓励全球范围内的监测和共享,以便及时检测到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推动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多药耐药菌株,许多传统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疗效。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这可以包括改进已有抗菌药物的结构与性质,研发新的化合物,或者探索其他治疗感染的创新方法,如利用免疫疗法等。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耐药性问题。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正确方法和适应症,避免自行购买和滥用抗菌药物。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相关的知识,包括抗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合理使用等,提高公众的抗菌药物意识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解决耐药性问题的关键。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测和评估、推动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起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是我国医疗行业的重要管理制度之一,旨在规范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首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和意识,促进理性用药。

医院和药店可以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使大家对抗菌药物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包括合理配备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用药情况等。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和标准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还可以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体系,定期汇总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滥用产生耐药性。

值得一提的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测。

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测可以从药物的质量、使用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

对于药物的质量监测,可以从生产和销售环节入手,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

对于药物的使用监测,可以采集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趋势和特点。

对于药物的效果监测,可以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最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指导。

患者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主体之一,他们应得到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协助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的问题。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药学监测等多种手段,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用药效果。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与技巧文档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与技巧文档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与技巧文档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谨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抗菌药物对人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药物的安全性。

2.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在进行抗菌治疗时,应首先选择对病原菌敏感性较强的药物。

选择药物时应参考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优先选择患者对数值不敏感的效果好的药物。

3.注意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每一类药物都有其特点和适应证。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4.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控制在适当的时间和剂量范围内。

使用时间过长或剂量不当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加重和治疗失败等问题。

5.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婴幼儿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需减少剂量。

6.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南: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相关的用药指南,按照规定的疗程和剂量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技巧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是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根据患者体液或分泌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肾脏和肝脏功能以及药物的代谢特点,个体化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3.合理调整用药方案: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和病原菌的敏感性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一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药物的抗菌力和预防耐药性的发生。

5.关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引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维护患者健康和防止细菌的耐药性发展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具备正确的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知识。

本教案旨在向医务人员传授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原则,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处方素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 分类:a.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b.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c.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d. 磺胺类抗菌药物e.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 其他抗菌药物2. 作用机制:a. 细菌细胞壁的抑制合成b.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阻断c. 细菌核酸代谢的抑制d. 细菌代谢途径阻断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1.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选择性用药a. 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其对常见病原体的敏感性b.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病原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2. 注意细菌的耐药性情况a. 定期了解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b.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3. 谨慎使用抗生素a. 临床上遵循适应症使用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b.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物代谢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c. 确定治疗疗程,避免过早停药或过度治疗4. 多学科合作a. 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b. 提高准确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检测水平三、实施方法和策略1. 组建抗菌药物管理团队a. 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感染科医生、药剂师、临床微生物学家等b. 定期开展研讨会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2. 开展抗菌药物政策和指南a. 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性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b.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等方面的建议3. 加强教育和宣传a. 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抗菌药物教育和宣传活动b. 强调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性4. 建立监测与反馈机制a.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展趋势b. 反馈数据给医务人员,促使其改进抗菌药物使用行为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在医疗领域,抗菌药物被广
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所针对的细菌种类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菌药物
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抗生素又可以分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同类别。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义
1.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风险: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
从而使得一些常见感染难以治疗。

2.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
响,合理使用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3.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费用支出,
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明确感染病原体: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
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医嘱: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不
能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药物敏感
性进行选择,并避免过度使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其合理应用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相关原则,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引言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许多细菌感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然而,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还可以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细菌的出现将对治疗产生挑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保护药物的有效性。

减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

节省医疗资源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会增加医疗成本,浪费医疗资源。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节省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用药剂量或停药,避免过量或过短使用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合理选用药物疗程和剂量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疗程和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有需要请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

结语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对患者和公共卫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节省医疗资源的重要措施。

只有遵循医嘱用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合理选用药物疗程和剂量,以及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用药方案,才能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耐药
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
得尤为重要。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根据病情选择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


同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而且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
病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时间,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其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规范。

不能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更不能擅自中断用药。

只有严
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才能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另外,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也是合理使用的重要一环。

很多情况下,
感冒、咳嗽等症状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应当通过其他方法进
行治疗。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加重细菌耐药性,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需要注重药物的配伍性和不良反应。


些抗菌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避免盲目搭配药物,遵守医生的建议。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避免滥用和搭配,对于维护公共卫
生和临床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共同维护好公共卫生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抗菌药物的分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应用注意事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分类方法*来源、作用机制、抗菌效果、PK/PD分类、化学结构、管理分类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抗菌药*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半合成抗生素: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结构进行改造后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等*抗菌药:完全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菌药,如磺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杆菌肽*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抑制蛋白质合成: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磺胺类抗菌效果分类*最低抑菌浓度MIC:细菌生长受抑制所需抗感染药物的最低浓度*MIC90:使90%的菌株生长受到抑制所需抗感染药物的最低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使细菌被杀灭所需抗感染药物的最低浓度*ß-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等*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磺胺类:磺胺嘧啶等管理分类*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较低的抗菌药物。

如:青霉素等*限制使用: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

如:头孢曲松等*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药品价格昂贵。

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其它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3类:*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青霉素类特征与临床应用特征: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时间依赖性;非限制使用;临床应用:根据各自的抗菌特点临床常用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Amoxicillin)+--*抗菌谱:G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等)、G球菌(脑膜炎、淋病奈瑟菌等)、G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肠杆菌属等产染色体介导I型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属无作用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抗菌谱:G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等)、G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嗜血杆菌属等)、厌氧菌(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等)*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应用注意事项*皮试*全身应用大剂量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稳定性与溶媒pH值和温度有关*与氨基糖苷类存在体外配伍禁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慎用/禁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红斑性皮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唑啉头孢克洛(氯氨苄)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头孢米诺头孢克肟(口服)头孢替安(噻乙胺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Cefuroxime)+-*抗菌谱:G球菌接近一代头孢菌素;G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淋病奈瑟菌、嗜血杆菌属等)*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抗菌谱:G+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G-需氧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头孢曲松(Ceftriaxone):半衰期为6-8小时*头孢他啶(Ceftazidime):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显著应用注意事项*皮试(对青霉素类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发生过敏反应5~10%)*多数经肾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

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75%)、头孢曲松(40~50%)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头孢曲松:切勿在使用头孢曲松后48小时内使用含钙溶液*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小时(5天、一周)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ß-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特点:+-抗菌谱广,对G、G菌、厌氧菌作用显著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金属酶不稳定*适应证:用于重度细菌感染、多重耐药株感染、医院获得性肠杆菌属细菌感染、免疫低下者感染。

亚胺培南(Imipenem)*体内易被肾脱氢酞酶水解灭活,故需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泰能)*抗菌谱广*屎肠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品不敏感*临床适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危重感染,尤其适用于产ESBL或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美洛培南(Meropenem)*1位上带有甲基,对肾脱氢肽酶稳定,可单独使用*对葡萄球菌活性稍弱于泰能,对肠杆菌作用强*屎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药耐药*临床适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危重感染,尤其适用于产ESBL或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应用注意事项*本药所致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在原有癫痫史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肾功能减退患者未减量用药者(美平:禁用于使用丙戊酸钠的患者)*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非典型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米诺;由链霉菌产生的头霉素C半合成而得;特点:G+作用显著低于一代头孢;G-作用优异;抗厌氧作用强;耐酶*单环类:氨曲南(窄谱)氨基糖苷类*由链霉菌属培养液获得者: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由小单孢菌属滤液中获得者:庆大霉素、西索霉素、小诺霉素、福提米星、达地米星*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异帕米星氨基糖苷类*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共同特点*水溶性好,稳定,胃肠道吸收差*广谱,某些品种对结核、绿脓杆菌有效*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作用差*部分交叉耐药*不同程度肾、耳毒性、神经¡ª肌肉阻滞作用(克林)应用注意事项*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肾、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对社区获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耳、肾毒性,因此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并进行TDM(治疗药物监测)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需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给药,喹诺酮类喹诺酮分类及特征简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代表药萘啶酸吡哌酸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只对大肠杆菌G(-)杆菌G(-)杆菌G(-)杆菌痢疾杆菌、克非典型菌G(+)球菌G(+)球菌雷伯杆菌、少非典型菌非典型菌部分变形杆菌厌氧菌厌氧菌应用范围尿路、肠道尿路、肠道、细菌性痢疾各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的特点*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多数半衰期长,组织体液浓度高*多数有口服和静脉制剂,适合序贯疗法*与其他抗菌药物无明显交叉耐药序贯疗法*对因急性或中~重度感染而住院的病人,短期静脉注射(或滴注)抗感染药物,等到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明显改善时,及时改为同一种抗感染药物的口服治疗*优点: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感染、节省医药费用应用注意事项*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以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可引起抽搐、癫痫、神志改变、感觉异常、视力损害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在肾功能减退或有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易发生*抑制氨茶碱的清除,注意调整氨茶碱的剂量大环内酯类特点*窄谱:球菌,部分厌氧菌,军团菌属,支原体,衣原体等*组织中浓度相对高*经胆汁排泄*有PAE*毒性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同程度交叉耐药大环内酯类的分类结构常用品种新开发品种十四元大环红霉素Roxithromycin(RXM)罗红霉素竹桃霉素Clarithomycin(CAM)甲基红霉素Dirithromycin(DRM)地红霉素Flurithromycin(FUM)氟红霉素十五元大环Azithromycin(AZM)阿奇霉素十六元大环白霉素Rokitamycin(RKM)罗他霉素麦他霉素Miocamycin(MOM)美欧卡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新大环内酯类的特点:*抗菌谱扩大,抗菌力增强*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血药浓度也有所提高,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体内抗菌作用大*口服吸收良好,给药剂量与次数减少*副作用轻微,易于耐受*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应用注意事项*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止与特非那定合用,以免引起心脏不良反应*抑制茶碱正常代谢*肝功能损害患者需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糖肽类*抗菌机制:抑制细胞壁合成*抗菌活性:对所有革兰阳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包括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MRS等*临床常用品种: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应用注意事项*具一定肾、耳毒性,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监测血药浓度,注意听力改变,必要时监测听力*避免与各种肾毒性药物合用*有用药指征的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新生儿、早产儿或原有肾、耳疾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剂量,同时进行TDM,疗程一般不超过14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证*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特点应用*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合理选用抗菌药*根据药效学选用*按药代动力学特性选用*按不良反应选用根据药效学选用抗生素*根据临床诊断选择*了解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细菌的耐药性及药敏结果*其他CAP(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青年组:口服、单用两大类抗菌药①抗典型病原: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中谱头孢菌素(一、二代)②抗非典型/典型病原药: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呼吸喹诺酮老年组:口服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β-内酰胺包括:①第二代头孢菌素②氨基青霉素/酶抑制剂需入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或单用注射呼吸喹诺酮类β-内酰胺包括:①二、三代头孢菌素②氨基青霉素/酶抑制剂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A组:无铜绿危险: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或注射呼吸喹诺酮+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包括:①第三代头孢菌素②氨基青霉素/酶抑制剂③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B组:有铜绿危险:注射抗铜绿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氨基糖苷或注射抗铜绿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或注射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抗铜绿β-内酰胺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中国成人CAP(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监测资料(北方)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是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三嗪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环类抗生素,并介导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的β-内酰胺酶ESBLs特点*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由普通-内酰胺酶TEM-1,TEM-2,SHV-1突变而来,对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质粒介导的ESBL已近百种*耐药谱宽,耐药程度重,传播范围广*当怀疑产ESBL时,不管体外敏感与否,应避免使用除头霉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以外的其他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仍未能解决ESBL的问题,原则上,用它们治疗产ESBL菌株是不安全的*针对ESBL特性及耐药特点,推荐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由AmpC基因编码产生的头孢菌素酶,(Bush-I型酶)的代表酶*易产AmpC酶细菌: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属、粘质沙雷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斯菌产AmpC酶细菌的耐药表型*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头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单环类抗生素耐药*1、2、3代头孢菌素耐药*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AmpC治疗原则*对严重感染,首选碳青酶烯类*也可以应用四代头孢菌素*对一般感染或严重感染病情稳定后改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及磺胺类(TMP/SMZ)抗生素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即时间过程)的科学*吸收: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