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奉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关于断章卞之琳的作文
关于断章卞之琳的作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短短四行诗句,便是卞之琳的《断章》。
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断章》之美,首先在于其意境的营造。
诗人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桥上的人专注于欣赏风景,却不知自己也成为了楼上人眼中的风景。
明月洒下银辉,装点了你的窗户,而你无意间也成为了他人梦境中的美好装饰。
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充满了诗意的禅意,让人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断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解读空间。
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人生的隐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主角,同时也可能是他人生活中的配角或背景。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时,也许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别人的生活,或者成为了别人生命中的一道风景。
这种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位置。
又或者,《断章》是在探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视角和情境下,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
当我们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外界时,我们是主体;而当我们被他人观察和评价时,我们又成为了客体。
这种主客体的转换,提醒着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更加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
再者,这首诗也可以被视为对美的一种独特诠释。
美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关联和映衬中得以展现。
风景因为有了看风景的人而更具生气,明月因为有了窗户的衬托而更加迷人,而人也因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种对美的动态和相对性的理解,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审美视野。
在艺术手法上,《断章》的简洁与含蓄堪称一绝。
整首诗没有冗长的叙述和复杂的修辞,却能以最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桥上的人与楼上的人、明月与窗户、你与别人的梦相互对照,凸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张力。
卞之琳《断章》阅读理解
卞之琳《断章》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隐喻画面,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说法错误,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
诗中无“被利用”的意思,情调也并不悲哀。
故选A。
【点睛】《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
断章卞之琳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卞之琳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那么网友们知道卞之琳《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卞之琳《断章》1、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
2、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3、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卞之琳表达了什么情感 1以上就是对于卞之琳《断章》表达了什么情感的相关内容。
《断章》读后感(6篇)
《断章》读后感(6篇)《断章》读后感篇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四行诗,却引发无数人半多世纪来对它的诠释,从文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等角度去探索诗人的内心和写这首诗的意境。
偶然翻到这首诗,也有一种特殊的意境在心绪。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你”与“风景”组成的,而此时的“你”却是彼处的“风景”,在时空交替之间转换着。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观风景的“你”又置身于漫散着月光的窗前,在洁净的月光下,“你”不经意中又成了别人的梦中的风景。
无论是“你”还是“风景”,都是偶遇时留下的印痕,或相识相交,或对视后擦肩而过,为了有美丽的记忆,彼此应以微笑、热情和温暖投射于别人的“风景”中。
诗歌:断章篇二(一)那一夜我饥肠辘辘忍受莫大的苦楚我走出破旧的小屋星光洒满一地内分泌依然如故最原始的感动让我忍着不哭我意外地获悉何谓风餐露宿(二)天亮了我依然不想回屋母亲的餐桌让阳光如注我完全可以饕餮满腹却不知何故眼里多了晶莹的泪珠海的咸味苦涩稚嫩的胸脯(三)纠结的心漫过岁月的河床我的脑筋急速地转了个弯只这一夜的星光改变了我的向往我要流向银河交辉夜的光芒只为告别难耐的饥荒(四)那片玉米地里许多母亲们匆匆忙忙她们在翻检着卧倒的秸秆一份执着的努力让落下的玉米棒无法在光天化日下再躲躲藏藏喜悦的目光里交映着一夜寒霜的光芒(五)为何这顿饭吃起来如此的甜香坚毅如刚的母亲啊,我深知汗水浇灌的芬芳烘托的是永恒的平安与吉祥您的爱是最正确的导航丰衣足食的渴望胜过空旷的奖赏含辛茹苦链动的是深广的慈祥(六)无法忘记那个故事周扒皮狠心的真够人呛黑暗的旗帜在黑暗的夜空飘扬不同的星光造就不同的阳刚半夜鸡叫的故事让我的童年洒满高玉宝的苍凉回溯岁月的河流需要驾驭如何智慧的桨(七)上学的路上清晨的阳光漫过我稚嫩的思量我痛恨自己为何不能破获齐天大圣的金箍棒自由地入地上天让数学定理的芳香在勾股弦的错愕中奏响一世的清扬(八)我出乎意料的大胆竟让母亲的弯尺变得大爱无疆一条破旧的裤子在我精心的策划下可以安然的穿在小弟弟的身上我的创意闪烁母爱的光芒感情因陋就简就是如此温馨的模样(九)神话般的课文令我好生喜欢妖魔的境况迷惑人的需要神奇的妆扮让高僧都无法识破真相幸好有齐天大圣保驾护航否则哪里能取回真经何以费尽周章让人深信道高一尺魔高竟一丈(十)划着那夜的星光凝聚北斗的锋芒让一天的苍茫藐视风大浪高谁言船小易抛锚君不见水涨船亦高正确的选择弥足重要是暗渡陈仓还是明修栈道只有心灵脱离苦难的叨扰思想才能构建阳关的立体交叉桥?!《断章》读后感篇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很美,你入了迷,嘴角挂着浅笑。
断章(卞之琳创作现代诗歌)
作品鉴赏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 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 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 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作品原文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 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 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 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茉琳:所谓“一花一世界”,短短两句四行诗,却独步整个现代 新诗界。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 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这就是诗歌阐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极大魅 力。(《中国现代文学原典导读》)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 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 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 《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 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人。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精选10篇)卞之琳断章读后感1《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是卞之琳作于1995年,作者将刹那的感觉升腾为深邃的思想,第一次读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但再次细细品读时,你会觉得这首诗短短的四句话,却胜于长篇大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推敲,你会发现,有一种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你,触动着你的心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的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在不远处的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他的窗外的风景之中,陶醉在风景之中的你不知道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作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哲理。
其实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位置,比如你和我,我和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也被别人影响着,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就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又知道那位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的人眼中的风景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也许有一个陌生人也在梦中梦到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
这两句诗看似和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他们表达了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直觉得卞之琳的《断章》写得很好,含蓄的子句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深深打动了我。
我觉的断章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态度,试问世间的人,世间事无穷尽,变幻莫测,有什么事是能够真真却却明明白白地剖析清楚呢?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所以用断章这种不求甚解,做好当下的态度面对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断章也可以这样理解,断章出最重要的事,最美好的时刻。
让你要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有些事已经发生,断章最美好的部分,把它深埋记忆,有些事正在发生,断章最当下的部分,脚踏实地,坦然面对,有些事将要发生,断章最积极的部分,把它当成指引前的灯塔。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出自是卞之琳的《断章》。全诗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翻译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站在楼上的人把站在桥上的“你”看作自 己眼中的风景。月亮装饰着你的窗户,做梦的人装饰着他们的 “梦”,就好像你是窗外的月亮。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 1935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出 自于《鱼目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 性”的哲理命题。
Hale Waihona Puke
摘抄加仿写现代诗
摘抄加仿写现代诗一、原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衍生注释:1. “断章”:截取的章节,这首诗就像从生活的长卷中截取了几个看似零散却又紧密相连的画面片段。
2. “装饰”:在这里是一种增添美好的感觉。
明月给人的窗户增添了一种诗意的美,而看风景的人也成为了别人梦境中的美好元素。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呈现了一种相对主义的概念,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情感方面,有种微妙的、若有若无的惆怅感。
在表现手法上非常独特,诗人没有直接抒情或者阐述哲理,而是运用一种类似电影镜头切换般的技巧,从“桥上看风景”切换到“楼上看桥上之人”,又从“明月装饰窗子”切换到“人装饰梦”。
短短四行诗,却构建出了一种充满层次感和纵深的意境,让读者能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韵味,仿佛周围的人与物都陷入了一种梦幻般的联系之中。
四、作者介绍:《断章》的作者是卞之琳。
卞之琳是我国现代重要的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诗风格独特,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语言简洁却富有深意,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哲理与诗意。
五、运用片段:1. 美术馆场景在美术馆里,有一个女孩专注地看着一幅画作。
她入神的样子被旁边一位画画的大叔看在眼里。
这不就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看画的女孩在欣赏艺术作品这个“风景”,而她自己也成为了大叔眼中独特的“风景”,各自沉浸在自己的视角却又相互牵连。
2. 公园长椅上的故事我在公园长椅上晒太阳,看着湖面上的鸭子游来游去,觉得很惬意。
这时一个小摄影师正拿着相机拍照,他的镜头里居然有我这个在长椅上休闲的我。
我突然就想到《断章》,我在看鸭子这个小风景的时候,我这个画面被别人记录了下来,我也就成了别人照片里的风景元素啦。
3. 路演现场在一个热闹的路演舞台下,有个年轻人在台上激情演唱。
台下有个女孩面带微笑地听着,她那种欣赏的神态很动人。
此时后台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女孩。
非常有名的现代诗短诗
非常有名的现代诗短诗一、原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衍生注释:“断章”的意思是截取诗的一章。
这里诗中的词汇都很通俗易懂,没有特别生僻的词汇。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有着丰富而深邃的主题。
一方面探讨了相对关系,不同的视角下主体与客体的转换。
比如桥上看风景的人和楼上看桥上之人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参照系里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的。
2. 情感:有一种淡淡的、微妙的惆怅感与命运的联结感。
虽然诗中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但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让人感受到那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系中所包含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思绪。
3.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手法。
把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窗子”“你装饰别人的梦”拼接在一起,却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简洁而富有深意。
四、作者介绍:卞之琳,江苏海门人。
他是现代派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大多趋于内敛,诗风含蓄凝练。
《断章》是他最为知名的诗作之一,体现了他对诗美的独特探索与对哲学命题的诗意沉思。
五、运用片段:1. 在旅游景点,大家都忙着拍照看风景。
有个小青年对着古桥和桥边垂柳拍个不停。
这时候,我对他说:“嘿,你站在这儿看风景,就像卞之琳《断章》里写的那样,说不定周围某个角落也有人把你当作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欣赏呢。
”2. 班级里会有暗恋的小情愫。
有个女生暗恋一个男生,总是偷偷看他。
我就跟这个女生打趣说:“你就像《断章》里那样,你在这里暗暗关注他,也许他也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走进了你的世界,当然说不定你也进到他的某个梦境里了,就像‘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奇妙啊。
”3. 在一个美术展览馆里,一群人在观赏一幅画。
其中有个人特别专注,那神情仿佛进入画里的世界了。
我凑到旁边的朋友耳边说:“瞧,他就像卞之琳诗里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一样专注。
《断章》读后感
《断章》读后感《断章》读后感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感于诗人用字的凝练,短短数行便写出如此美丽又带些凄凉的意境。
几个生活中平淡得不能在平淡的名词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他的容貌,他和平,宁静的脸上在眉心之间堆积着些许的悲哀。
"你"是谁,"风景"又是怎样的风景?我不知道。
但是,在作者留下的广阔空间里,我看到了我的感受。
这是一首描写一种人生的悲哀的诗。
首先,有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桥上看风景。
再后,另一个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着你。
他没有下楼与你一起欣赏风景,而是把你也当作了风景。
他紧掩的心房感受不到你的孤独,他只当你是这风景中的一角。
悲哀,悲哀呀!难道仅是因为大家"萍水相逢"便无话可说了吗?不,不是的。
面对滔滔洪水,"萍水相逢"的解放军战士把生命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老乡。
当原本明亮的眼睛因失学而变得黯淡时,有多少"萍水相逢"的人解囊相助!可是,为什麽他不肯敞开心扉呢?大概是因为他也是孤独的吧。
美丽的月亮高悬于天空,在夜色的陪伴下"装饰"着你的窗子。
你站在窗前,渴望对面的人打开窗子和你说说话。
可他没有!他仍旧紧掩着心扉,宁愿用梦境去品尝你那边的美丽。
悲哀,悲哀呀!难道一窗之隔,便隔开了心灵相通的道路吗?不,不是的。
墙倒下了可以变成桥,窗户打开了便有了路。
但如果两人之间互不勾通,互不了解,那扇紧闭的窗子便会永远地封印你的心灵。
美丽的《断章》只有四句话,可他所包含的内容绝不只是几幅惟美的画面。
整首诗里没有一点声音,就好像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一样。
再美的风景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再甜蜜的糖果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如嚼蜡般没味。
所以,请打破沉默吧,这样便有了与你分享的人。
《断章》读后感2诗的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人无时不在自然之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然的一个片断。
写的最好的现代短诗
写的最好的现代短诗一、原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衍生注释:- 这里没有特别难懂的词汇。
“风景”指代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外界的景象,包括人、物、环境等。
“装饰”表示成为一种美好的点缀。
三、赏析:主题与情感主题方面,这首诗探讨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
从情感上看,有一种淡淡的宿命感和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感叹。
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每个人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
看似各自独立的行为与存在,却有着奇妙的联系。
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像电影镜头的切换。
第一个镜头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下一个切换成“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两个不同空间人的行为对接起来,产生了新鲜感和哲理意味。
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却在简短的描述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通过这样巧妙的画面组接,以一种简洁却深刻的方式展现主题。
四、作者介绍:《断章》的作者是卞之琳。
卞之琳是现代派诗人,他的诗精巧玲珑,很善于从细微的事物中发掘深刻的哲理。
他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常以独特的视角、简短而富有内涵的语句,表达出深邃的思想。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热闹的公园里,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专注地看着一棵盛开的樱花树,她那入神的模样就仿佛身边的喧闹都不存在。
我突然就想起了《断章》里的话。
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你看那小女孩,她在看樱花的时候,就像诗里所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我们现在看着她,不正像‘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嘛。
这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
”例子二:公司组织团建,我们到了一个风景很美的海边别墅。
晚上大家都在房间休息或者玩乐,我独自在沙滩散步回来,看到同事阿明站在窗前眺望大海。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我不禁打趣说道:“阿明啊,现在可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说不定在某个同事的梦乡里,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呢,就像卞之琳诗里说的那样。
”例子三:参加一个艺术展览,在一个展品前,站着一位优雅的女士。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收集课外现代诗
收集课外现代诗一、原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衍生注释:1. “断章”:取义为“断取诗章”,表示这是从某个整体中截取出来的部分。
这里的诗章单独成篇,却有着深邃的意义,就像从生活这本大书中截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片段。
2. “装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装扮的意思,更多是一种在精神层面或者视觉层面产生的美好映照效果。
明月映照在窗子上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赋予,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有一种在想象、情感等精神层面的影响。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主要探索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与联系性。
看似简短,却引发人对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情感:诗中情感较为含蓄朦胧。
有一种淡淡的命运交织之感,人与人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影响,但又好像隔着一层东西,既神秘又迷人。
3. 表现手法:诗人采用意象组合的手法。
短短四行诗,勾连起“你”“桥”“风景”“楼上人”“明月”“窗子”“梦”等多个意象。
这些意象简单却生动地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画面,通过视角的转换,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相对性的哲理。
四、作者介绍:卞之琳,江苏海门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精巧玲珑,富有哲理内涵。
卞之琳善于从微细处捕捉诗意、哲理,创作风格独特,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运用片段:1. 在一场描写人和人关系的微小说创作中:情节发展到男女主角在街头互不相识地擦肩而过,这时就可以引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来暗示两人看似毫无关系却冥冥中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系,为后面两人再次相遇或者感情纠葛埋下伏笔,瞧,就像命运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一个看风景的时候,另一个也成了别个眼中别样的风景呢。
2. 在学校摄影比赛的作品展示中,一幅画面为街边小角落的一个老人安详地晒太阳,旁边是一个顽童在墙上涂鸦的照片下,可以附上“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断章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卞之琳断章读后感、断章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断章》卞之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
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我说
笑的日子。我胸怀间插着发冷光的利刃;
相信我,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世界是恶毒的,
我的灵魂
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经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
坟堆里
的夜鸮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我的口音
象是冤
鬼责问他的仇人因为一切的恩已经让路给一切的怨;
……
第三节、戴望舒、卞之琳等现 代派诗人的创作
1、“现代派”诗歌: 时间、杂志、代表诗
B、现代的形: “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① 吸收异域营养,以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为骨干,同 时借鉴英美意象派和艾略特为首的西方现代派诗的精 神与方法。
② 向中国传统诗歌回归性的吸收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追求隐藏蕴籍、象征的审美情趣。
3、现代派诗歌特征:
A 纯粹:诗质美。 B 神秘:朦胧美。 C 哀怨:忧郁美。 D 意象:含蓄美。
E 自由:散文美。
4、戴望舒
(1905——1950)浙江杭州 人。1927年11月,成名作 《雨巷》。 先后出版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经历了早期浪漫主义的 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 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1905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 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
代表作:《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 月流火》
“为着我们大众我离开了家,
为着我们的工作离开了你和她!
母亲,母亲,别牵挂!”
3、臧克家:
代表作《烙印》,乡土诗人。关心现实 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与新月派血脉 相通,但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一点上, 又与中国诗歌会有相通之处。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它在到处生存着,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是胆小的, 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但在寂廖时,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它便对我来作的拜访。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
2、前后期新月派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的比较: 相同之处: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
的“纯诗”立场。继续进行诗歌形式的试验。 不同之处:
A、抒情主体“诗感”的变化:空虚、迷茫。
B、格律立场的松动,表现了向自由诗发展的 趋向。
C、强调抒情诗的创造,题材、诗感、艺术表 现手法上与现代派趋近。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第二节、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后期新月派: 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
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 成员除前期的徐志摩 、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 人外,主要由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 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D、商籁体(十四行诗)的试验创作。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毒药
今天不是我歌唱的日子,我口边涎着狞恶 的微笑,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
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5、《汉园集》诗人和何其芳等人的诗作
(1)《汉园集》诗人:
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
在1931年至1934年间的诗歌合集,包括 何其芳的《燕泥集》16首、卞之琳的 《数行集》34首和李广田的《行云集》 17首,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与其他重要作家、 诗歌主要特征。(教 材)
2、现代派诗歌理论 追求:
(1)、“纯诗”的 创作:
显示了它与早期象征 诗派的承接关系。
(2)、现代的诗: A、现代的诗情: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
的情绪”
现代生活:都市、战争等各色各样的生活形态。 现代情绪:不同于“上代诗人”的对现代生活的感受。
第十六章 新诗(二)
第一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 成立时间、 特色、 机关刊物、 主要诗人、 诗歌观点。
特点:一是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 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
二是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 “大我”;
三是摹仿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 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作现代派诗歌。(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1931年与其订 婚)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5年回上海.(1936年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0年与穆丽娟离婚)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 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2年与杨静结婚,1948年末杨静提出离婚,1949年初,戴望舒 带着大女儿、二女儿到北京,小女儿随母亲留香港。) 1949年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1950年2月 因病逝世。
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 :
1、贡献: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焕发 出强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 引向广阔的现实世界。
偏颇: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 宣传倾向,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
2、贡献:对当时诗坛的贵族化倾向起了 遏制作用。
偏颇:艺术性薄弱。
2、蒲风(1911—1942) : 中国诗歌会代表作家。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在平静的水上,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 不肯休;
上,
它的话是古旧的, 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 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