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放 线 菌 (4)

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 培养基内,吸收营养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 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放线菌 孢子
放线菌 孢子
(二)形成孢子的方式
1. 横隔分裂形成横隔孢子 2. 产生孢子囊 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和游动放线菌属 (Actinoplanes)等少数类群的放线菌 。
图1-33 粉红链孢囊菌(S.roseum)孢子囊形成过程
已知链霉菌属有1 000多个种。据统计链霉 菌属产生的抗生素占放线菌目的90%以上,
如灰色链霉菌(S.griseus)产生链霉素, 龟裂链霉菌(S.rimosus)产生土霉素, 红霉素链霉菌(S.erythreus)产生红霉素等。 抗肿瘤的丝裂霉素(自力霉素)、 抗真菌的制霉菌素、 抗结核的卡那霉素等是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⑩凡细菌所敏感的抗生素,放线菌也同样敏感。
分布与生活习性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 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其代谢产物使土壤 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多数为好氧菌, 少数为厌氧菌。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制;此外,在甾体转化、 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皮肤、脑、肺和脚部感染)、 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三) 其他放线菌所特有的形态结构 1.基内菌丝会断裂成大量杆状菌的放线菌 2. 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的放线菌 3. 具有孢囊并产生孢囊孢子的放线菌 4.具有孢囊并产生游动孢子的放线菌
二.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也可借菌丝断裂片段形成新的菌体。常
见于液体培养及液体发酵生产中。
5水处理微生物学-放线菌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的繁殖
无性孢子(主要)
菌丝片段
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
横隔分裂 缩缢分裂
※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包括分生孢子的 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菌丝长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基外菌丝形成孢 子丝,孢子丝成熟后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 为分生孢子。 ※孢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吸收水分,膨胀,萌 发,长出一至几个芽管,芽管进一步生长,分 支形成许多菌丝。
链霉菌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医学意义。
四、分类及代表属
2、诺卡氏菌属 又称原放线菌属,其特点是在培养15h~4d内,菌 丝产生横隔膜,分枝的菌丝突然全部断裂成杆状、 球状或带杈的杆状体。
此属的不少种能产抗生素,如对结核分枝杆菌和 麻疯分枝杆菌有特效的利富霉素等。(医学) 此属放线菌能同化各种碳水化合物,有的能利用 碳氢化合物、纤维素等,可用于石油脱氢、烃类 发酵以及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成的
二、菌落特征
放线菌在基质上生长牢固,不易被接种针挑起? 这是由于放线菌能产生大量的基内菌丝伸入培 养基内,而基外菌丝又紧贴在培养基的表面交 织成网状; 形成的菌落较小而不致扩散,质地较密,表面 呈紧密、絮状、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菌落; 菌落正、反面(?)往往具有不同颜色;菌落 有特殊气味
立克次氏体:
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含胞壁酸 和二氨基庚三酸,菌体含RNA和DNA。
形状为短杆状,也有球状和丝状。不能 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产芽孢,不具鞭毛,不 运动,革兰氏阴性。
繁殖为二分裂,多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 由此作媒介将传染病传给人和动物。传染病 有流行斑疹、伤寒等。
支原体:
是自由生活的最小、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 间的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为 多形性体态。 有球状、梨状、分支状及丝状等。可通过细菌 过滤器,丝状体较长,革兰氏阴性。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
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
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
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
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
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strong></p>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放线菌属

硫黄样颗粒
*病灶和脓汁中,肉眼可见黄色硫黄样颗粒, 是放线菌在病灶中的菌落。 硫黄样颗粒压片,在镜下可见放射状排列的 菌丝,末端膨大,形似菊花。
致病性与免疫性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疾病: 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局部形成肉芽肿 多发性坏死性脓肿 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
临床类型
1.面颈部放线菌病 2.脑膜炎和脑脓肿 3.肺部感染 4.腹部感染 5.盆腔感染 6.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7.龋齿与牙周炎
* 常见的对人致病的有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等属的细菌。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特性的比较
特性 抗酸性 培养特性 分布 感染性 代表菌种
放线菌属 非抗酸性丝状菌 厌氧或微需氧
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 泌尿生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等
诺卡菌属 弱抗酸性丝状菌
专性需氧
土壤中
外源性感染 星形诺卡菌、巴西诺
微生物学检查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脓汁、引流液或痰等标本中查找硫黄样颗粒。 将硫黄样颗粒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放射状排列形似 菊花的菌丝; *必要时取标本接种沙保弱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特性 并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并进一步做抗酸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别; *取活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
卡菌等
第一节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
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为人体或动物体正常菌群。 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引起内源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衣氏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黏液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
生物学性状
*G+、非抗酸性、丝状菌, 菌丝无隔、细长有分枝, 不形成气中菌丝。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十九章分枝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67页】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 (郭霍)宣布发现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 菌,从而给防治结核病带来突破。此后,随着抗 结核药物研制成功,结核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并在一些地区绝迹。
在纪念郭霍氏发现结核菌100年之际,1982年在 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下, 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 目前结核病是世界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人类传 染病之一,全球人口的1/3感染了结核菌。死亡 人300万/每年。
❖ 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为人型、牛型和非洲型, 我国为结核大国,居世界第二位(解放前为世界 之首)。
❖ 耐药菌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吸 毒、贫困、麻痹心理等原因 使结核病在二十 世纪末死灰复燃。
干酪样肺炎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Im X光N 片a 诊o 断ge
正常胸部 (右侧 )
右侧浸润型肺结核
No Image
2、肺外结核
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皮肤结核,肾结核,骨 结核等
双重感染
同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 结核菌的人称为双重感染者。其病死率 高,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均构成严重威胁。
No Image
No Image
生化反应
❖ 不发酵糖类
❖
触酶试验 热触酶试验
结核分枝菌 +
-
非结核分枝菌 +
+
抵抗I 力m :因N 其细a 胞壁o 中g 含有大e 量的脂质,可防
止菌体水分的丢失,故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 四怕 湿热 紫外线 乙醇 抗痨药物(链霉素、 异烟肼、利福平等)
放线菌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放线菌属
厌氧或兼性厌氧;仅有 营养菌丝,菌丝细,有 膈、断裂成 V 、 Y 形; 不产孢子。 生长需丰富营养,需加 入血清或心脑浸汁。
致病菌: 牛腭肿病(牛型放线 菌); 人腭骨肿瘤和肺部感 染(布氏放线菌)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好氧;营养菌丝侵入培 养基,分支多、细,无 膈、不断裂;孢子单生, 着生在基丝伸出的短柄 产生庆大霉素 、利福 小单孢菌属 上。 霉素等,分解纤维素。 菌落较小,产色素;表 面覆盖一薄层孢子堆;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在一 起。
放 线 菌 的 生 活 史
繁殖菌丝 (孢子丝)
孢子在适宜 的条件下萌 发,长出1-3 个芽管 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链霉菌属
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 , 好氧,腐生;菌丝发达, 如链霉素、土霉素、 无膈、不断裂;成熟气 四环素、制霉菌素、 丝形成孢子链,孢子表 红霉素 、卡那霉素、 面光滑或有疣等结构。 丝裂霉素、博莱霉素 菌落坚韧,呈地衣状, 等。 革质或奶油状;气丝生 分解纤维素,几丁质; 长,菌落成颗粒状、粉 产生蛋白酶 ,葡萄糖 末状、绒毛状。 异 构 酶 ; 菌 肥 , “5406”抗生菌肥。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 中最多,其代谢产物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75%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 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皮肤、脑、肺和脚部感染)、 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菌丝
放线菌和诺卡菌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G +,丝状菌,末端膨大,可缠绕成团,非抗 酸菌
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5%CO2,培养 时间较长(5天左右),液体——混浊
病灶中可以形成菊花形的硫磺颗粒
放线菌
硫磺颗粒
二、 致病性
放线菌大多属于正常菌群,寄居口腔、上呼吸
道、胃肠道、泌尿道等,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 (布氏放线菌)
内源性感染—慢性化脓性炎症(放线菌病),
特点:脓肿、多发性瘘管、硫磺颗粒,好发于 面颈部(与牙病有关)
诺卡菌属
G+丝状菌(末端不膨大),弱抗酸性 专性色R型菌落 主要分布于土壤中,不属于人体正常 菌群 外源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免疫功 能低下者) 特点:化脓、坏死、结节、瘘管, 对人致病的诺卡氏菌属 主要有三种: 星形、豚鼠、巴西诺卡氏菌
什么是放线菌繁殖方式以及生理作用

什么是放线菌繁殖⽅式以及⽣理作⽤ 放线菌是⼀类与⼈类⽣活密切相关的微⽣物,其在⼯业上具有重⼤的利⽤价值,为⼈类做出了巨⼤的贡献。
什么是放线菌呢?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放线菌,欢迎阅读。
什么是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s)是⼀类主要呈菌丝状⽣长和以孢⼦繁殖的陆⽣性较强⼤的原核⽣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长⽽得名。
⼤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
可分为:营养菌丝,⼜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不同的⾊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菌丝,叠⽣于营养菌丝上,⼜称⼆级菌丝。
综述编辑 放线菌[1] 是⼀群⾰兰⽒阳性、⾼( G + C) mol% 含量( >55% ) 的细菌。
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的得名。
它是⼀个原核⽣物类群,在⾃然界中分布很⼴,主要以孢⼦繁殖,其次是断裂⽣殖。
与⼀般细菌⼀样,多为腐⽣,少数寄⽣。
放线菌与⼈类的⽣产和⽣活关系极为密切,⼴泛应⽤的抗⽣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
⼀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各种酶制剂(蛋⽩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素(B12)和有机酸等。
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科⽊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的内共⽣菌。
此外,放线菌还可⽤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油脱蜡和污⽔处理等⽅⾯。
少数放线菌也会对⼈类构成危害,引起⼈和动植物病害。
因此,放线菌与⼈类关系密切,在医药⼯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然界分布⼴泛,主要以孢⼦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壤、空⽓和⽔中,尤其是含⽔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壤中数量最多。
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
⼟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分类地位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近代分⼦⽣物学⼿段研究 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类具有分⽀状菌丝体的细菌,⾰兰染⾊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物:细胞核⽆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式为⽆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分生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
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形成分两种形式:有些属菌的孢囊是由孢子丝卷绕而成;有些属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渐膨大。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配方二 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 琼脂 20克
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战功累累的放线菌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药物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放线菌。
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 硝酸钾 0.1克
磷酸氢二钾 0.05克 氯化钠 0.05克
硫酸镁 0.05克 硫酸亚铁 0.001克
琼脂 2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在烧杯外做好记号,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奴卡菌的初步鉴定

奴卡菌的初步鉴定奴卡菌属于放线菌属,可引起人的奴卡菌病,本菌多由呼吸道及皮肤创口进入人体,主要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出现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从肺部病灶可转移至皮下组织,形成脓疡和多发性瘘管。
也可扩散至其他脏器,脑脓肿,腹膜炎,在组织内及脓汁中亦有类似“硫磺样颗粒”,呈淡黄色,红色及黑色不等,称为色素颗粒。
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此小颗粒由分叉的菌丝组成,颗粒周围的菌丝呈棒状;但在痰和脑脊液标本中则见不到此种颗粒,只能见到革兰阳性的分叉或杆状杆菌。
经改良抗酸染色,疑似该菌感染并不困难,但将其鉴定到种则很困难。
本文以临床患者标本中培养分离出奴卡菌20株,结合药敏试验,生化反应和Biomeriex公司的酵母菌鉴定用API20C AUX 系统,对其进行初步鉴定[1]。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 2003.7-2004.7年临床上分离菌株.星形奴卡菌一株(全国微生物质控菌株)巴西奴卡菌(标准菌株)。
1.2 试剂:血培养基;MH培养基;药敏纸片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API20C AUX(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1.3.1药敏试验:将0.5麦氏单位的菌液接种于MH琼脂培养基,约10min后加药敏纸片:庆大霉素10ug,妥布霉素10ug,阿米卡星30 ug,红霉素15 ug,温育于35℃经72h。
判定耐药的标准为:庆大霉素抑菌环≤15mm,妥布霉素≤20mm, 阿米卡星≤20mm, 红霉素≤30mm,环丙沙星≥35mm。
[2]1.3.2 API20C AUX系统的应用:依说明书将2.0麦氏单位的菌液分别加入系统的个孔内,温育于35℃经7d。
为防止干燥应在装置内加无菌的湿纸。
观察结果时与对照孔比较,记录糖的同化能力。
1.3.3生化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将菌液用白金针刺入明胶培养基内,35℃温育7d.取出放4℃15min,反复摇动试管至45°,观察有无液化的明胶流动。
【必做】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习题: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

【必做】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习题: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一、A11、下列有关诺卡氏菌属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A、是土壤中腐生菌B、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C、细菌形态类似于放线菌D、革兰氏染色为阳性E、为需氧菌2、放线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其脓液特征是A、黏稠,呈金黄色B、稀薄,呈血水样C、稀薄,呈蓝绿色D、稀薄,呈暗黑色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3、诺卡氏菌属主要分布于A、空气B、水C、土壤D、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E、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4、放线菌感染的病变部位可见A、异染颗粒B、质粒C、硫磺样颗粒D、Dane颗粒E、包涵体5、在放线菌感染的病灶组织及脓样物质中,肉眼可见硫磺样颗粒,其实质是A、异染颗粒B、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C、包涵体D、质粒E、孢子6、下列关于诺卡氏菌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土壤中腐生菌B、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C、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经外源性感染D、在普通培养基上可见白色颗粒状菌落E、其细菌形态类似于放线菌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诺卡氏菌属为需氧菌,是土壤中腐生菌,不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在普通培养基经1周左右培养后,可见白色或黄色或橙褐色的颗粒状菌落,表面干燥有褶或光滑呈蜡样。
其细菌形态类似于放线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放线菌感染表现为慢性脓肿及形成瘘管,向外排出的黄色黏稠的脓液中,肉眼可见的黄色米粒大小颗粒,称作硫黄样颗粒,为放线菌病的指征。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诺卡氏菌属为需氧菌,是土壤中腐生菌,不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放线菌感染表现为慢性脓肿及形成瘘管,向外排出的黄色黏稠的脓液中,肉眼可见的黄色米粒大小颗粒,称作硫磺样颗粒,为放线菌病的指征。
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本章小结
共同特点: G+b,丝状;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抗酸(-),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腔道)
奴卡氏菌:
需氧,抗酸(±),外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
Nocardia(Gram stain)
Nocardia (Acid-fast stain)
生物学性状
硫磺样颗粒: 渗出液、痰或脓汁 淡黄、红或黑色 星形诺卡菌病:有时查不到 菌丝末端不膨大
生物学性状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气体环境:需氧,有气生菌丝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约1w
放线菌属 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诺卡菌属(Nocardia) 分枝杆菌属 部分可致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放线菌目
分类(1)含分枝菌酸 诺卡菌属 分枝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2)不含分枝菌酸 放线菌属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生物学性状
色素:星形诺卡菌:黄色或深橙色 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有白色菌丝 菌丝断裂: 5d后->链球状或链杆状 (放线菌属:24h开始)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颗粒状 液体:菌膜
星型奴卡氏菌菌落形态
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具有丝状分

(2)不产生大量菌丝的菌种:
如诺卡氏菌属(Nocardia)形成的菌
落,菌丝不发达,形成的菌落不致密, 粘着力差,干燥,一般呈粉质,不易 挑起,挑之易碎。
四、放线菌的主要属
1、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产生许多著名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红霉素、四 环素等。 2、诺卡氏菌属( Nocardia )
放线菌的危害:
1、有的放线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 害,如人类的皮肤病等。
2、有的放线菌能使水和食品变味, 或破坏棉毛织品和纸张等。
本节提要: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放线菌的繁殖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放线菌的主要属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大部分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 菌丝大多无隔膜,属单细胞。菌丝的 粗细与细菌中的杆菌宽度相近 (1μm左右)。细胞壁含胞壁酸、 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 革兰氏阳性。
孢囊:菌丝细胞在不 同平面反复分裂,形 成孢囊孢子.有的孢囊 孢子可以丛毛运动。
3、横隔孢子
基内菌丝或 气生菌丝横隔分 裂形成,孢子常 为球杆状,体积 大小相似,又称 节孢子或粉孢子。
放线菌的生活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1.液体静止培养
表面常形成一层膜
2、固体培养基培养 菌落特征:质地致密、干燥、多皱、 小而不 蔓延、不易挑起,表面有放射 状沟纹。
烃类发酵,污水处理 ,产生抗生素(如万古 霉 素、头孢菌等)
3、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等。
4、放线菌属(Actinomyces)
多为致病菌。
复习题: 1、什么是放线菌?放线菌有哪些应用? 2、什么叫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3、放线菌如何繁殖? 4、放线菌的菌落有何特点?
放 线 菌

放线菌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中的一类),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1877年由合兹(Harz)首先发现一种寄生于牛体的厌气性牛型放线菌,从此便引用了Actinomyces这个属名,后来又发现了好气性腐生的种类,也叫放线菌。
1984年,美国学者是瓦克斯曼(Waksman)把好气性腐生放线菌另立为链霉菌属,以与放线菌属相区别,而将厌气性寄生的种类仍保留原名--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我国现在也采用此分类系统。
苏联学者在拉西里尼科夫则将二者均归入放线菌属,这种系统只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寄生,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寄生型可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放线菌病,由一些放线菌所引起,如马铃薯疮痂病、动物皮肤病、肺部感染、脑膜炎等;另一类为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人畜疾病,如皮肤病、肺部感染、足菌病等。
此外,放线菌具有特殊的土霉味,易使水和食品变味。
有的能破坏棉毛织品、纸张等,给人类造成经济损失。
只要掌握了有关放线菌的知识,充分了解其特性,就可控制、利用和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
人们在寻找、生产抗生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放线菌的生态、形态、分类、生理特性及其代谢等方面的知识。
据估计,全世界共发现4,000多种抗生素,其中绝大多数由放线菌产生。
这是其他生物难以比拟的。
抗生素是主要的化学疗剂,现在临床所用的抗生素种类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我国用的菌肥"5406"也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有的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在理论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
因此,近30多年来,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特别受到重视。
一、放线菌的分布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阿托波菌属(Atopobium)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Actinomyces)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游动双孢菌属(Planobispora)草孢菌属(Herbidospor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高温多孢菌属(Thermopolyspora)果实包囊菌属(Acrocarpospora)球状包囊菌属(Sphaerisporangium)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盐放线孢菌属(Haloactinospora)海洋放线孢菌属(Marinactinospora)高温单孢菌科(Thermomonosporaceae)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螺孢菌属(Spirillospora)珊瑚放线菌属(Actinocorallia)高温双孢菌属(Thermobispora)小单孢菌亚目(Micromonosporineae)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发仙菌属(Pilimelia)短链孢菌属(Catellatospora)短链游动菌属(Catenuloplanes)库奇游动菌属(Couchiolanes)螺旋游动菌属(Spirilliplanes)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杆状孢囊菌属(Virgisporangium)长孢菌属(Longispora)阿森诺氏菌属(Asanoa)盐孢菌属(Salinispora)放线短链孢菌属(Actinocatenispora)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克拉西利尼科夫菌属(Krasilnikovia)卢得曼氏菌属(Luedemannella)假孢囊菌属(Pseudosporangium)游动孢囊菌属(Planosporangium)短链球孢囊菌(Catelliglobosispora)滨田氏菌属(Hamadaea)植物放线孢囊菌(Plantactinospora)皱纹单孢菌属(Rugosimonospora)植物栖居菌属(Phytohabitans)放线橘橙孢菌属(Actinaurispora)异短链球孢菌属(Allocatelliglobosispora)糖霉菌亚目(Glycomycineae)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糖霉菌属(Glycomyces)斯塔堪布瑞德氏菌属(Stackebrandtia)盐糖霉菌属(Haloglycomyces)细链孢菌亚目(Catenulisporineae)细链孢菌科(Catenulisporaceae)细链孢菌属(Catenulispora)丛生放线菌科(Actinospicaceae)丛生放线菌属(Actinospica)放线多孢菌亚目(Actinopolysporineae)放线多孢菌科(Actinopolysporaceae)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动球菌亚目(KIneococcineae)动球菌科(KIneococcaceae)动球菌属(KIneococcus)动孢菌属(Kineosporia)四折叠球菌属(Quadrisphaera)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异壁放线菌菌属(Actinoalloteichus)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克洛斯氏菌属(Crossiella)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库兹涅尔氏菌属(Kutzneria)古德飞罗氏菌属(Goodfellowia)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异壁链霉菌属(Streptoalloteichus)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异库兹涅尔氏菌属(Allokutzneria)南海海洋所菌属(Sciscionella)束丝放线菌科(Actinosynnemataceae)束丝放线菌属(Actinosynnema)列舍瓦列氏菌属(Lechevalier)伦兹氏菌属(Lentzea)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动孢放线菌属(Actinokineospora)梅泽宾夫氏菌属(Umezawaea)弗兰克氏菌亚目(Frankineae)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热酸菌属(Acidothermus)隐孢囊菌科(Cryptosporangiaceae)隐孢囊菌属(Cryptosporangium)矿生菌属(Fodinicola)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地嗜皮菌(Geodermatophilu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潮湿球菌属(Humicoccus)鱼孢菌科(Sporichthyaceae)鱼孢菌属(Sporichthya)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棒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苏黎世菌属(Turicella)迪茨氏菌科(Dietziaceae)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诺卡氏菌属(Nocardia)戈登氏菌属(Gordonia)红球菌属(Rhodococcus)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ia)威廉姆斯氏菌属(Williamsia)米利斯氏菌属(Millisia)慢反应脂肪酸菌科(Segniliparaceae)慢反应脂肪酸菌属(Segniliparus)冢村氏菌科(Tsukamurellaceae)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微球菌属(Micrococcus)螨共生菌属(Acaricome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考克氏菌属(Kocuria)涅斯捷连科氏(Nesterenkonia)肾杆菌属(Reni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志恒刘菌属(zhihengliuella)中国单孢菌属(Sinomonas)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布登堡菌属(Beutenbergia)乔治菌属(Georgenia)萨勒河菌属(Salana)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博戈里亚湖菌属(Bogoriella)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纤维单孢菌科(Cellulomonadaceae)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光柱菌属(Actinotalea)去甲基醌菌属(Demequina)厄氏菌属(Oerskovia)吸收不良菌属(Tropheryma)皮杆菌科(Dermabacteraceae)皮杆菌属(Derma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皮生球菌科(Dermacoccaceae)皮生球菌属(Dermacoccus)肥沃菌属(Demetria)皮革球菌属(Kytococus)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动球菌属(Kineosphaera)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砒酸球菌属(Arsenicicoccus)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诺尔士菌属(Knoellia)鸟氨酸球菌属(Ornithinicoccus)鸟氨酸微球菌(Ornithinimicrobium)稻田土壤菌属(Oryzihumus)丝氨酸球菌属(Serinicoccus)地杆菌属(Terrabacter)土壤球菌属(Terracoccus)四球菌属(Tetrasphaera)潮湿芽孢杆菌属(Humibacillus)韩国生工所菌属(Kribbia)矿杆菌属(Fordinibacter)小石球菌属(Lapillicoccus)海藻球菌属(Phycicoccus)海居菌属(Marihabitans)潮湿居菌属(Humihabitans)琼斯菌科(Jonesiaceae)琼斯菌属(Jonesia)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阿格雷氏菌属(Agreia)壤球菌属(Agrococcus)壤霉菌属(Agromyce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喜冷杆菌属(Cryobaterium)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冷杆菌属(Frigoribacterium)叶居菌属(Frondihabitans)喜珍品杆菌属(Gulosibacter)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利夫森氏菌属(Leifsonia)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微孢菌属(Microcella)小土居菌属(Microterricola)栖霉菌属(Mycetocola)奥卡河杆菌属(Okibacterium)盐水杆菌属(Salinibacterium)栖地下菌属(Subtercola)假棍状杆菌属(Pseudoclavibactet)植物杆菌属(Plantibacter)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赤球菌属(Rhodoglobus)朴勇河氏菌属(Yonghaparkia)舒曼氏菌属(Schumannella)海藻菌属(Phycicola)克鲁格氏菌属(Klugiella)潮湿杆菌属(Humibacter)冰伽杆菌属(Glaciibacter)齐默曼氏菌属(Zimmermannella)原小单孢菌科(Promicromonospore)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解木聚糖杆菌属(Xylanibacterium)解木聚糖微菌属(Xylanimicrobium)解木聚糖单孢菌属(Xylanimonas)稀有杆菌科(Rarobacteraceae)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血杆菌科(Sanguibacteraceae)血杆菌属(Sanguibacter)阎氏菌科(Yaniellaceae)阎氏菌属(Yaniella)阮氏菌科(Ruaniaceae)阮氏菌属(Ruania)嗜盐放线杆菌属(Haloactinobacterium)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黄球菌属(Luteococcus)小月菌属(Microlunatus)产丙酸菌属(Propioniferax)产丙酸微球菌(Propionimicrobium)四圆形菌属(Tessaracoccus)弗莱德门氏菌属(Friedmanniella)微白霜菌属(Micropruina)产丙酸单孢菌属(Propionicimonas)潮汐滩菌属(Aestuariimicrobium)布克劳氏菌属(Brooklawnia)颗粒球菌属(Granulicoccus)产丙酸细胞菌属(Propionicicella)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多形态放线菌属(Actinopolymorpha)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姜氏菌属(Jiangella)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2 双栖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栖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栖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加德纳氏菌属(Gardnerella)斯卡多维亚氏菌属(Scardovia)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Parascardovia)卡多维亚氏菌属(Aeriscardovia)异斯卡多维亚菌属(Alloscardovia)另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Metascardovia)高温放线菌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来斯氏菌属(Laceyella)高温黄色微菌属(Thermoflavimicrobium)清野氏菌属(Seinonella)直丝菌属(Planifilum)皂硫-洛克菌属(Mechercharimyces)岛津氏菌属(Schimazuell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分布 放线菌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龋 齿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诺卡氏菌 存在外界环境如 土壤中多为腐生 菌 外源性感染 星型诺卡氏菌、 巴西诺卡氏菌
星型奴卡氏菌菌落形态
微生物学检查
方法: 方法: 1.硫磺样颗粒压片 1.硫磺样颗粒压片 2.取痰、脑脊液、脓汁: 2.取痰、脑脊液、脓汁: 取痰 涂片- 涂片->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 3.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 3.分离培养:沙保弱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4.鉴定 菌落特点、 鉴定: 4.鉴定:菌落特点、染色性
放线菌菌落特点
放线菌检验程序
脓汁、痰液、组织中的硫磺样颗粒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 色或苏木精伊红染色)
分离பைடு நூலகம்养
接种液体培养基(葡萄糖 肉汤或硫乙醇酸钠肉汤)
接种固体培养基(血平板 或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 色或苏木精伊红染色)
生化鉴定
微生物学检查
一、标本直接检查: 标本直接检查: 硫磺样颗粒(脓汁, 硫磺样颗粒(脓汁,痰,分泌物) 分泌物) 有颗粒:压片镜检: 有颗粒:压片镜检:菊花状排列的菌丝 无颗粒:分枝菌丝, 无颗粒:分枝菌丝,断裂的菌细胞 二、分离培养 3-7d 厌氧培养
放线菌属 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诺卡菌属( 诺卡菌属(Nocardia) 分枝杆菌属 部分可致病: 部分可致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防治原则
预防: 预防:无特异性预防法 坏死组织和瘘管: 坏死组织和瘘管:外科清创 药物治疗:磺胺药物(不少于6w 6w) 药物治疗:磺胺药物(不少于6w)
本章小结
共同特点: G+b,丝状;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抗酸(-),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腔道)
奴卡氏菌:
需氧,抗酸(±),外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
致 病 性
皮肤创伤- 感染皮肤创伤->感染->化脓和坏死 慢性) 瘘管, (慢性)->瘘管,好发于腿部 —— 足分枝菌病 常见病原: 常见病原:
巴西诺卡菌 亦可能为星型奴卡氏菌、马杜拉放线菌及某些真菌。 亦可能为星型奴卡氏菌、马杜拉放线菌及某些真菌。
致 病 性
易感染人群: 易感染人群: 免疫缺陷患者; 免疫缺陷患者;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
生物学性状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气体环境:需氧, 气体环境:需氧,有气生菌丝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约1w
生物学性状
色素:星形诺卡菌: 色素:星形诺卡菌:黄色或深橙色 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 巴西诺卡菌:有白色菌丝 菌丝断裂: 5d后 菌丝断裂: 5d后->链球状或链杆状 放线菌属:24h开始 开始) (放线菌属:24h开始)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颗粒状 液体: 液体:菌膜
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平板, 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平板, 三、生化反应 3-7d
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葡萄糖、 H2O2,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葡萄糖、木糖等
防治原则
1.口腔卫生,治疗牙病及口腔破损 1.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 2.脓肿和瘘管: 2.脓肿和瘘管:外科清创 脓肿和瘘管 3.药物:大剂量,长时间:青霉素或磺胺 3.药物:大剂量,长时间: 药物 类(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 四环素类、红霉素、 素或林可霉素) 素或林可霉素)
感染性 代表菌种
诺卡菌属
1.需氧 1.需氧 2.含分枝菌酸 2.含分枝菌酸 3.分布 土壤,多数: 分布: 3.分布:土壤,多数:非致病菌 4.致病菌 致病菌: 4.致病菌: 星形诺卡菌( 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 巴西诺卡菌( 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 豚鼠诺卡菌( 豚鼠诺卡菌(N. caviae)
感染性 代表菌种
放线菌属
多数:腐生菌(土壤) 多数:腐生菌(土壤) 少数:寄生菌(人类和动物口腔、 少数:寄生菌(人类和动物口腔、上呼 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 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 致病菌: 致病菌: 衣氏(以色列)放线菌(A. israelli) 衣氏(以色列) 内氏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 粘液放线菌( 粘液放线菌(A. viscous) 龋齿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A. odontolyticus) 丙酸蛛网菌( propionica) 丙酸蛛网菌(Arachnia propionica) 牛放线菌( 牛放线菌 ( A. bovis ) : 主要引起牛的放 线菌病
生物学性状
与以色列放线菌相似 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阳性 脱色时间延长- 阴性( TB区别 区别) 脱色时间延长->阴性(与TB区别)
Nocardia(Gram stain)
Nocardia (Acid-fast stain)
生物学性状
硫磺样颗粒: 硫磺样颗粒: 渗出液、 渗出液、痰或脓汁 淡黄、 淡黄、红或黑色 星形诺卡菌病: 星形诺卡菌病:有时查不到 菌丝末端不膨大
放线菌目
分类( 分类(1)含分枝菌酸 诺卡菌属 分枝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2)不含分枝菌酸 放线菌属
特点: 特点: 细长菌丝(过去:真菌) 1.细长菌丝(过去:真菌) 并非真核细胞型, 2.并非真核细胞型,是原核细胞型 繁殖方式: 3.繁殖方式:分裂 4.能人工培养 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4.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对抗生素敏感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致病性与免疫性
口腔、上呼吸道、 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等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正常菌群。 界相通的腔道,正常菌群。 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 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 ——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致病性与免疫性
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内源性感染 重要诱发因素重要诱发因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
致病性
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呼吸道或皮肤创伤 所致疾病:诺卡菌病(nocardiosis) 所致疾病:诺卡菌病(nocardiosis) 外源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 肺部:肺炎、肺脓肿、 肺部:肺炎、肺脓肿、肺空洞 脑部:脑脓肿、 脑部:脑脓肿、脑膜炎 其他: 其他:肾、肝、脾、心包等 慢性肉芽肿,瘘管) (慢性肉芽肿,瘘管) ——星型奴卡氏菌 星型奴卡氏菌
致病性与免疫性
多发部位:面颊、 多发部位:面颊、舌和下颌 其他部位:胸腹部、 其他部位:胸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 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 抵抗力降低- 内源性感染(放线菌病) 1.抵抗力降低->内源性感染(放线菌病)->软组织肉芽肿性炎症 慢性,无痛,多发性瘘管,排出硫磺样颗粒 硫磺样颗粒) (慢性,无痛,多发性瘘管,排出硫磺样颗粒) 2.龋齿和牙周炎: 龋齿和牙周炎: 病原菌:粘液放线菌, 病原菌:粘液放线菌,内氏放线菌 黏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 去氧太洛糖,粘附在牙齿釉质->->黏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 去氧太洛糖, 粘附在牙齿釉质>->菌斑
生物学特性
培养: 培养:厌氧或微需氧 气体环境:5% 初次分离促进生长) 气体环境:5% CO2(初次分离促进生长) :5 营养培养基 温度与时间:37℃,24~ 温度与时间:37℃,24~48h :37℃,24 菌丝: 菌丝:革兰阳性
生物学特性
菌落:灰白色蜘蛛状菌落:灰白色蜘蛛状->不规则的结节状或 臼齿状菌落,初分离(粗糙) 臼齿状菌落,初分离(粗糙) 生化特性:溶血( 生化特性:溶血(-) 葡萄糖(+) 葡萄糖(+) 甘露醇(+) 甘露醇(+) 吲哚( 吲哚(-) 过氧化氢酶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
诺 卡 菌 属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分布 放线菌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龋 齿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诺卡氏菌 存在外界环境如 土壤中多为腐生 菌 外源性感染 星型诺卡氏菌、 巴西诺卡氏菌
生物学性状
脓汁标本:硫磺样颗粒 脓汁标本: 形态: 形态:丝状杆菌 菌丝 细长,无隔, 1.细长,无隔,有分枝 24h 2.在24h断裂成链球状或链杆状 3.不形成气生菌丝 染色性:革兰染色阳性, 染色性:革兰染色阳性,非抗酸性
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
硫磺样颗粒( granule) 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 存在: 存在:病灶组织和脓性分泌物中 大小、颜色:肉眼可见,可至1mm, 大小、颜色:肉眼可见,可至1mm,黄色 组成:由放线菌、巨噬细胞、其他组织细胞、 组成:由放线菌、巨噬细胞、其他组织细胞、纤维蛋白组织 镜检: 压片或组织切片) 镜检:(压片或组织切片) 核心部分是分枝状的菌丝交织而成, 1. 核心部分是分枝状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向 放射状排列 --“ 四周放射状排列,形成菊花状-- 放线菌” 四周放射状排列,形成菊花状--“放线菌” 菌丝末端: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 2. 菌丝末端: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膨大呈 棒状, 棒状,折光性强 革兰染色:核心: 3. 革兰染色:核心:阳性 周围长丝末端: 周围长丝末端:阴性 核心: 苏木精伊红) 4. HE 染 色:核心:紫色 (苏木精伊红) 末端棒状体: 末端棒状体: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