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H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技术规范汇报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技术规范汇报

总体概述 系统定位 IT系统划分 IT系统划分 在BSS中定 BSS中定 位 在计费域中 定位 建设要求
在线计费系统(OCS)位于BSS的服务支撑层, 同综合计费帐务系统共同组成计费功能域
4
系统定位- 总体概述 - 系统定位-在计费域中定位
总体概述 系统功能架构 运维管理 外部设备改造要求 系统技术架构 部署架构 系统技术要求 附录
数据业务
增值业务
OCS与本省SACP连接,完成语音业务的在线计费; OCS与本省SMSC连接,完成点对点短消息业务的在线 计费; OCS与本省GGSN连接,完成数据业务的在线计费; OCS与本省VASP/VAC连接,完成增值业务的在线计费; 集团总部VASP/VAC与各省VASP/VAC连接,用户订购 的集团总部增值业务由集团总部VASP/VAC路由到归属省 VASP/VAC,再由归属省VASP/VAC触发到本省OCS。
对关键性应用服务器主机可采用双机备份的冗余配置, 保证系统无单一故障点,发生故障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备机, 待故障主机修复后再切换回来。 对关键性应用服务器可采用N+1备份方式组成集群。集 群中N台主机的某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业务应该由集群 中备份主机接管,不影响OCS系统的使用。 OCS系统应该具备两种过负荷处理的能力,静态过负荷 控制和动态过负荷控制。 静态过负荷控制:监视同时对话的数目,如果超 出限制,则过负荷掉超出的部分。 动态过负荷控制:系统监视对话处理的相应情况, 以此判断系统已经过负荷。在呼叫量超出系统处理 能力时,可以分多个级别屏蔽掉一定比例的呼叫或 操作的接入,保持当前正在处理或者允许接入的呼 叫,保证系统在允许的负荷内正常运行。当呼叫量 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可以自动取消过负荷屏蔽,恢 复正常处理。
15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obile Station Volume I: VoLTE Mobile StationV1.1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次⽬次................................................................................. I 前⾔................................................................................ II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1)1 范围 (2)2 规范性引⽤⽂件 (2)3 缩略语 (3)4 概述 (4)4.1 VoLTE终端设备在接⼊系统逻辑结构中的位置 (4)5卡槽要求 (5)6 VoLTE终端基本配置要求 (5)7 VoLTE终端功能要求 (5)7.1 基本功能要求 (5)7.1.1 ⽆线功能要求 (5)7.1.2 IMS控制⾯要求 (7)7.1.3 IMS媒体⾯要求 (8)7.1.4 SRVCC (9)7.1.5 语⾳⽅案选择策略要求 (10)7.2 VoLTE业务要求 (10)7.2.1 语⾳业务要求 (10)7.2.2 视频业务要求 (11)7.2.3 短消息要求 (11)7.2.4 补充业务要求 (12)7.2.5 并发业务能⼒要求 (13)7.2.6 互通要求 (13)7.2.7 IMS紧急呼叫要求 (13)7.2.8 ⼈机界⾯要求 (13)7.2.9 APN参数设置要求 (14)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订记录 (14)前⾔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保证中国联通公司VoLTE终端能满⾜中国联通VoLTE⽹络需求,并为终端设备的开发⽣产提供依据。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12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技术规范v1.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ocal Unified Transport Network Equipment v1.0(NEQ)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57- -1-18发布-1-18实施目次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定义、术语和缩略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设备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设备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通用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设备系统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h248技术规范.doc

中国联通h248技术规范.doc

中国联通H.248协议技术规范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2003.2目次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缩略语 (2)5.连接模型 (3)5.1 终结点 (3)5.2 关联 (5)5.3 包(Package) (5)6.命令 (6)6.1 描述符 (6)6.2 命令 (15)6.3 命令错误码 (23)7.事务交互(Transaction) (24)7.1事物交互参数 (25)7.2 事物交互编程接口 (25)7.3 消息 (26)8.协议传送 (27)8.1 命令执行的顺序 (27)8.2 预防重启动崩溃 (27)9.安全 (28)9.1 保护协议连接 (28)9.2过渡性AH 方案 (28)9.3保护媒体连接 (28)10. MG和MGC的控制接口 (28)10.1 逻辑MG (29)10.2 冷启动 (29)10.3 协议版本协商 (29)10.4 MG故障 (30)10.5 MGC故障 (30)11.包定义 (30)11.1包的定义 (30)11.2 特性、统计和事件和信号参数的定义 (32)11.3 列表类型(List) (32)11.4 标识符的命名 (33)11.5包的注册 (33)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SN.1语言描述 (34)附录B(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BNF语言描述 (51)附录C(标准性附录)媒体流特性标签 (62)附录D(标准的附录)在IP上的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73)附录E(标准的附录)H.248协议包 (77)附录 F (标准的附录) 在SCTP上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91)前言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控制设备与受控制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

本标准是以国际电联、计算机标准化组织、软交换论坛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网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内标准制定的。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

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功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如 G S M 、 C D M A 、 LT E 等
提供高质量的语音、数据、 视频等通信服务
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如手机、 平板、电脑等
目标:提高通信效率,降低 运营成本
提供网络管理和监控功能, 确保网络稳定运行
系统的架构和组成
添加标题
架构:分层架构, 包括应用层、服务 层、数据层和基础 设施层
01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培训内容和目标
培训内容:系统操作、维护、故障排除等 培训目标:提高员工系统操作能力,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时间:根据员工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
培训方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包括视频课程、在线答疑、现场实操等 培训时间:根据项目进度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故障排除、维护管理等方面 培训考核:设置考核环节,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公司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 术规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系统概述
02
系统技术规范
03
系统实施方案
04
系统维护和管理方案
05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系统概述
系统的定义和范围
系统的定义: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是指中国联通在通信技术、网络架构、业务应用 等方面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接口规范:RESTful、 SOAP、Web Service等
安全技术:加密、认证、访 问控制等
测试技术:单元测试、集成 测试、系统测试等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xed Network Terminal RemoteManagement System(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4)4总体原则 (6)5远程管理系统架构 (7)5.1 远程管理系统的网络位置 (7)5.2 远程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9)5.3 组网结构 (11)6终端远程管理应用场景 (13)6.1 RMS的管理范围 (13)6.2 不同终端管理方案 (15)7远程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18)7.1 RMS系统性能和状态管理 (18)7.1.1 资源监视 (18)7.1.2 软件管理 (19)7.1.3 数据管理 (19)7.1.4 时间同步 (20)7.1.5 系统日志管理 (20)7.2 RMS系统安全管理 (22)7.2.1 安全策略管理 (22)7.2.2 角色管理 (23)7.2.3 帐号管理 (24)7.2.4 分权分域管理 (26)7.2.5 系统管理用户登录管理 (27)7.2.6 在线用户管理 (28)7.2.7 网络安全管理 (29)7.3 RMS报表统计管理 (29)7.3.1 缺省报表 (29)7.3.2 报表定制 (31)7.3.3 报表输出 (31)7.4 终端拓扑管理 (31)7.4.1 终端发现和识别功能 (32)7.4.2 终端认证功能 (32)7.4.3 分组管理 (33)7.4.4 终端信息管理 (34)7.4.5 业务代码管理 (39)7.5 终端配置功能 (43)7.5.1 终端参数配置 (43)7.5.2 终端软件升级 (46)7.5.3 审核管理和异常管理(可选) (46)7.6 终端性能和状态监视功能 (47)7.7 终端故障管理功能 (48)7.7.1 告警功能 (48)7.7.2 告警呈现 (49)7.7.3 告警处理 (50)7.7.4 故障检测和诊断 (51)7.7.5 告警信息要求 (52)7.7.6 告警日志 (52)7.8 终端软件版本/配置文件管理 (52)7.8.1 版本/配置模板管理对象 (52)7.8.2 版本/配置模板操作管理 (53)7.9 终端日志管理功能 (53)7.10 终端报文跟踪功能 (54)7.11 快速诊断工具(可选) (54)7.12 在线终端信息更新功能(可选) (55)8系统性能要求 (56)8.1 处理能力 (56)8.2 稳定性 (56)8.3 备份、倒换和故障恢复 (57)9系统软硬件要求 (57)9.1 软件要求 (57)9.1.1 总体要求 (58)9.1.2 操作系统要求 (58)9.1.3 应用软件要求 (59)9.1.4 数据库要求 (60)9.2 硬件要求 (61)9.2.1 总体要求 (61)9.2.2 主机系统要求 (63)9.2.3 存储设备要求 (64)9.2.4 备份设备要求 (65)9.3 IPv6要求(可选) (65)附录A终端标识定义(资料性附录) (67)附录B告警信息(规范性附录) (72)B.1 告警编号规则 (72)B.2 RMS系统告警信息 (73)B.3 设备告警信息 (78)附录C:UP N P应用终端代理管理(资料性附录) (83)F.1 UPnP代理管理架构 (83)F.2 功能模块 (85)网关功能模块 (85)应用终端功能模块 (86)应用终端的管理策略 (87)附录D基于远程管理平台自动配置流程建议(资料性附录) (88)H.1 家庭网关(企业网关)预配置 (88)H.2 上联桥接建立流程 (89)H.3 上联路由建立流程 (91)H.4 上联DHCP建立流程 (93)H.5 上联Static IP建立流程 (95)H.6 LAN侧WLAN业务配置 (98)H.7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软交换SIP) (98)H.8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H.248) (100)H.9 端口映射配置 (102)H.10 QoS服务保障 (103)附录E........ RMS操作界面建议(资料性附录)119I.1 设备信息查询 (120)I.2 业务发放配置 (122)I.3 故障诊断和排除 (124)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2、《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接口规范》3、《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参数模型规范.》4、《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测试规范》本规范为《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包括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应用场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等要求,给出了中国联通实现对所有支持TR069协议的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的方案建议。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标题: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正文:一、前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在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制定一份技术规范书对于保障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二、系统架构1. 总体架构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主要由前台、后台以及数据库组成。

前台负责接收客户的请求并展示相关信息,后台进行逻辑处理和业务规则验证,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客户数据。

2. 前台前台是客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包括网页、APP等形式。

前台的设计应简洁直观,用户友好。

同时,需考虑不同平台的适配和响应速度,确保客户可以快速且稳定地访问系统。

3. 后台后台是客户服务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逻辑处理和业务规则验证。

后台应具备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特点,确保系统在并发访问和大数据量处理时保持稳定。

同时,需要设置安全机制,防范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

4. 数据库数据库作为客户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具备高扩展性和高性能。

数据库的设计应符合规范,确保数据安全,同时支持快速查询和数据备份恢复功能。

三、系统功能1. 注册与登录客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来使用客户服务系统。

注册流程应简化,不过多收集用户信息,并提供验证码等安全验证机制。

登录过程应安全可靠,保护客户账号信息的安全性。

2. 信息查询与修改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查询个人信息、账单信息、积分等相关信息。

同时,客户也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修改、更新。

系统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查询功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业务办理与反馈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进行业务办理,如开通关闭套餐、办理增值业务等。

系统需要提供详细的业务说明和操作指引,确保客户能够顺利办理业务,并提供实时反馈和处理结果。

4. 在线支付与账务管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在线支付,如话费充值、账单支付等。

系统需要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并提供详细的支付记录和账务管理功能,方便客户随时查看和管理自己的支付情况。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公布××××-××-××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公布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概述 (2)4.1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系统建设目标 (2)4.3系统治理范围 (2)5系统体系结构 (4)5.1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治理结构 (4)5.2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系统技术要求 (6)6.1系统总体要求 (6)6.2软件技术要求 (7)6.3治理能力要求 (7)6.4性能要求 (7)6.5系统安全要求 (7)6.6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可能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增订部分(讨论稿)中国联通客服与呼叫中心业务部名目第一章概述 (5)一、前言 (5)二、客服系统新功能整体描述 (6)三、整体设计原则 (8)1、规范性 (8)2、开放性 (9)3、扩展性 (9)4、有用性 (9)5、可靠性、安全性 (9)6、经济性 (10)7、灵活性 (10)四、适用范畴 (10)五、起草单位 (10)六、说明单位 (10)七、参考文献 (10)八、名词说明 (11)第二章客服系统本地用户资料库 (13)一、业务描述 (13)二、组网结构 (13)三、客户本地资料库的具体内容 (15)1、客户差不多资料 (15)2、用户差不多资料 (17)3、缴费历史信息 (20)4、用户异动信息 (21)5、客户历史账单 (21)6、用户历史详单 (21)四、本地资料库数据的爱护 (22)五、增量文件传递规则 (22)1、传输方式 (22)2、传输协议 (23)3、传输过程 (23)4、文件接口处理模式 (23)5、批量文件格式 (24)6、文件存放名目 (24)7、文件传递频率 (25)8、文件命名规则 (25)9、数据的备份 (26)六、技术性能要求 (28)第三章用户分层服务功能 (30)一、业务描述 (30)1、客户层次的划分 (31)2、IVR系统中差异化服务的实现 (32)3、人工服务差异化的实现 (32)4、客户层次接通率指标设定 (33)5、分层服务呼叫分配策略 (33)6、人工服务路由分配策略 (33)7、后台职能部门处理配合策略 (33)三、系统功能 (34)四、接口实现 (35)五、安全性与可靠性 (35)六、技术性能要求 (36)第四章座席咨询知识库 (38)一、业务描述 (38)二、组网结构 (38)1、体系结构 (38)2、物理组网 (40)三、系统功能 (40)1、功能描述 (40)2、业务流程 (43)3、系统治理 (43)4、安全性与可靠性 (43)5、有用性与扩展性 (44)四、接口实现 (44)五、技术性能要求 (44)第五章客服运营治理系统 (46)一、业务描述 (46)二、组网结构 (47)1、体系结构 (47)2、物理架构 (48)三、系统功能 (49)1、功能描述 (49)2、业务流程 (54)3、系统治理 (55)4、安全性与可靠性 (56)5、数据备份与复原 (56)6、有用性和扩展性 (56)四、接口实现 (57)五、技术要求 (57)第六章主动呼出系统 (59)一、业务描述 (59)二、组网结构 (60)1、体系结构 (60)2、模块组网 (62)1、功能描述 (63)2、业务流程 (66)3、系统治理 (67)4、安全性与可靠性 (68)5、有用性和扩展性 (68)四、接口实现 (69)1、物理连接 (69)2、协议接口 (69)五、技术性能要求 (69)第七章电子工单闭环治理系统 (70)一、业务描述 (70)二、体系结构 (71)三、系统功能 (71)1、功能描述 (71)2、电子工单模型 (72)3、电子工单的功能 (73)4、工作流治理功能 (75)四、接口实现 (76)1、内部接口 (76)2、与OA的外部接口 (77)五、技术性能要求 (77)六、业务名词说明 (77)第一章概述一、前言随着电信业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将逐步出现从规模扩张到规模效益型进展的转变、从提供普遍和差不多服务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服务的转变态势,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电信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客户服务质量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草案)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2000年8月1. 总体概述 (1)2. 建设目标及原则 (2)2.1 联通客户服务系统建设目标 (2)2.2 相关系统间的关系 (3)2.3 建设原则 (4)3. 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 (5)3.1 组织结构 (5)3.2 管理职责 (7)4. 网络体系结构 (9)4.1 全国中心网络结构 (11)4.2 省中心网络结构 (12)4.3 地市中心网络结构 (14)4.4 座席语音接入 (16)4.5 IP地址说明 (16)4.6 网路组织方案 (17)5. 客服系统功能 (21)5.1 全国客户服务中心功能 (21)5.2 省客户服务中心功能 (23)5.3 地市客户服务中心功能 (27)6. 应用软件体系结构 (29)6.1应用软件设计原则 (29)6.2 应用软件结构描述 (30)6.3应用软件设计要求 (41)7. 系统要求 (43)7.1 全国客户服务中心要求 (43)7.2 省客户服务中心要求 (46)7.3 地市客户服务中心要求 (49)7.4 IVR技术指标要求 (49)7.5 客户服务指标要求 (50)7.6 系统设备性能指标 (50)8. 设备工艺及环境要求 (52)8.1 设备工艺要求 (52)8.2 环境要求 (53)附录 (57)附录1: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信息模型 (57)附录2:需标准化的数据信息 (75)附录3 相关名词解释 (81)(1)总体概述1.1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及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电信运营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质量、服务意识和管理到运营方式等,都将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传统的柜台式客户服务模式将变得陈旧,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为用户提供Internet、电话、FAX、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手段的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可能。

这些服务手段涵盖了售前、售中、售后整个服务过程和服务体系,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了“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现代客户服务理念。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发布××××-××-××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I)2 规范性引用文件 (I)3 缩略语 (I)4 概述 (II)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II)4.2 系统建设目标 (II)4.3 系统管理范围 (II)5 系统体系结构 (IV)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 (IV)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V)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V)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V)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V)6 系统技术要求 (VI)6.1 系统总体要求 (VI)6.2 软件技术要求 (VII)6.3 管理能力要求 (VII)6.4 性能要求 (VII)6.5 系统安全要求 (VII)6.6 DCN要求 ...................................................................................................................... V III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M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XXXX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M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XXXX

中国联通M2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Machine to Machine automotive equipment UICC Card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1)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缩略语和定义 (2)3.1 缩略语 (2)3.2 定义 (3)4概述 (3)5使用环境定义 (3)5.1 环境属性分类 (3)5.2工作和存储温度(TX) (3)5.3湿度/回流焊 (4)5.4 湿度(HX) (4)5.5 腐蚀(CX) (4)5.6 震动(VX) (5)5.7 接触腐蚀(FX) (5)5.8 冲击(SX) (5)5.9 数据保留时间(RX) (5)5.10 最小更新次数(UX) (5)6M2M车载UICC物理特性 (6)6.1 M2M车载UICC卡一般物理特性 (6)6.2 M2M车载UICC卡特定物理特性 (6)7UICC和终端之间电气规格和逻辑规格 (8)7.1 电压支持 (9)8设备匹配机制 (9)8.1 安全通道匹配 (9)8.2 CAT应用匹配 (9)附录A:针对MFF的PCB布局 (9)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2M车载 UICC卡标准。

本标准中,M2M 车载UICC卡要求能兼容2G业务,卡容量达到64k及以上。

本标准是在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联通业务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是对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扩展、加强和补充。

随着业务对卡要求的拓展以及技术的发展,还会对本标准进行适时的补充和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集团客户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集团客户部联通兴业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建庄高丹枫匡威于胜军刘骞马志玲顾菲伏京生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联通M2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 v1.01 范围本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国联通的GSM/WCDMA M2M 车载UICC卡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并定义了M2M车载UICC卡外形尺寸、使用环境,并提供了与使用M2M车载UICC卡产品设备的配合机制。

中国联通IPTV体系架构技术规范(上)介绍

中国联通IPTV体系架构技术规范(上)介绍
第 9 页 共 142 页
4.2.3.5 SP 管理
系统可以引入 SP,发布内容、开展业务;要求对 SP 有如下管理功能: 1.系统能够创建 SP 帐号,录入 SP 信息、分配 SP 管理员帐号; 2.系统能够限定 SP 开展的业务、频道,只允许 SP 发布开通的业务、频道范围的内容; 3.系统能够限定 SP 发布内容的分布范围,SP 内容只能分发到限定范围内的流媒体服 务设备上; 4.系统支持 VCDN,对 SP 内容占用资源进行分配;保证 SP 内容在 VCDN 范围内分 发;
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
IPTV 体 系 架 构 技 术 规 范
IPTV A r c h i t e c h t u r e Te c h n o l o g y Specification版 本 号 : 1 Nhomakorabea 0.0
╳ ╳ ╳ ╳ -╳ ╳ -╳ ╳ 发 布
╳ ╳ ╳ ╳ -╳ ╳ -╳ ╳ 实 施
BSSP
P
M 运营支撑系统
Q DRM系统
业务支撑系统
L 业务管理系统
网管系统 N

F
H
I

内容制作
B 内容管理
D
电子
IP

系统
系统
节目
机终


顶端
A
E
C 系统 K
盒系
承 载
流媒体
增值业务
服务 J
系统
G
系统

络 内容系统

计 算 机
增值业务提供商
图 3 联通 IPTV 系统模块和接口关系图
第 4 页 共 142 页
4.1.2 IPTV 系统分层结构

中国联通IPTV数字版权技术管理规范

中国联通IPTV数字版权技术管理规范

你我知识分享社区IPTV 数 字 版 权 管 理 技 术 规 范IPTV A r c h i t e c h t u r e Te c h n o l o g y Specification目 录1 2 使用范围............................................................................................................................ 4 术语和缩略语.................................................................................................................... 5 2.1 2.2 3 4 术语............................................................................................................................ 5 缩略语........................................................................................................................ 6引用标准和规范................................................................................................................ 9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 12 4.1 DRM 概述 .................................................................................................................... 12 4.2 DRM 工作原理 ............................................................................................................ 12 4.3 DRM 三要素和参考模型 ............................................................................................ 12 4.4 DRM 标准 .................................................................................................................... 145中国网通 IPTV 业务平台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 .......................................... 16 5.1 IPTV DRM 系统的重要性 .......................................................................................... 16 5.2 IPTV DRM 关键问题 .................................................................................................. 17 5.2.1 5.2.2内容加密 .............................................................................................................. 17 版权管理 .............................................................................................................. 185.3 IPTV DRM 总体需求 .................................................................................................. 18 6 中国网通 IPTV 业务平台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 .......................................... 20 6.1 IPTV DRM 系统参考模型 .......................................................................................... 20 6.2 IPTV DRM 系统网络规划 .......................................................................................... 24 7 认证子系统...................................................................................................................... 26 7.1 7.2 7.3 8 逻辑结构.................................................................................................................. 26 系统功能.................................................................................................................. 26 接口要求.................................................................................................................. 27内容加密子系统.............................................................................................................. 28 8.1 逻辑结构.................................................................................................................. 28第 1 页 共 63 页8.2 8.3 9 系统功能.................................................................................................................. 28 接口要求.................................................................................................................. 29密钥管理子系统.............................................................................................................. 31 9.1 9.2 9.3 9.4 逻辑结构.................................................................................................................. 31 功能要求.................................................................................................................. 31 接口要求.................................................................................................................. 31 密钥安全传输原理.................................................................................................. 3210版权管理子系统.............................................................................................................. 33 10.1 10.2 10.3 10.4 10.5 逻辑结构.................................................................................................................. 33 版权描述.................................................................................................................. 33 重要功能描述.......................................................................................................... 34 系统功能.................................................................................................................. 35 接口要求.................................................................................................................. 3511用户终端子系统.............................................................................................................. 37 11.1 11.2 11.3 逻辑结构.................................................................................................................. 37 系统功能.................................................................................................................. 38 接口要求.................................................................................................................. 3912中国网通 IPTV 数字版权管理的业务流程 .................................................................. 4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直播频道加密发布流程.......................................................................................... 40 点播文件加密发布流程.......................................................................................... 41 密钥管理流程.......................................................................................................... 42 在线节目订购流程.................................................................................................. 43 离线节目订购流程.................................................................................................. 44 频道切换流程(STB 存有 RO) ........................................................................... 45 节目点播流程(STB 存有 RO) ........................................................................... 46 频道切换流程(STB 无 RO) ............................................................................... 48 节目点播流程(STB 无 RO) ............................................................................... 5013系统接口.......................................................................................................................... 52 13.1 13.2 内容加密系统与密钥管理系统.............................................................................. 52 业务管理系统与版权管理系统.............................................................................. 52第 2 页 共 63 页13.3 13.4 13.5 版权管理系统与证书管理系统.............................................................................. 53 版权管理系统与密钥管理系统.............................................................................. 54 机顶盒与版权管理系统.......................................................................................... 5413.5.1 IPTV ROAP 协议概述 ......................................................................................... 54 13.5.2 4-pass 注册协议................................................................................................... 54 13.5.3 2-pass 版权对象获取协议................................................................................... 55 13.5.4 ROAP 触发器 ....................................................................................................... 56 13.5.5 ROAP 消息 ........................................................................................................... 57第 3 页 共 63 页1 使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网通 IPTV 业务平台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功能描 述和协议。

中国联通通信局(站)热交换节能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通信局(站)热交换节能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通信局(站)热交换节能系统技术规范(V1.0)China Unicom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 Heat Exchanger Energy SavingSystem Specification(V1.0)目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 (1)3.1 通信局(站)用热交换节能系统 (1)3.2 标准测试工况 (1)3.3 额定风量 (2)3.4 额定换热量(显冷量) (2)3.5 消耗电功率 (2)3.6 系统换热效率 (2)3.7 能效比 (2)4 热交换系统的分类及主要组成部分 (2)4.1 热交换系统的分类 (2)4.2 热交换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2)5 技术要求 (2)5.1 环境要求 (2)5.2 能效比 (3)5.3 可靠性要求 (3)5.4 系统安全要求 (3)5.5 系统密闭性 (3)5.6 系统保护与告警 (3)5.7 系统噪声 (4)5.8 结构与外观 (4)5.9 智能控制器 (4)5.10 风机要求 (6)5.11 过滤器要求 (6)5.12 传感器 (6)5.13 进风装置、排风装置及送风系统要求 (6)5.14 维护要求 (7)6 检测方法 (7)6.1 检测用测量仪器 (7)6.2 热交换系统设备送风量检验 (7)6.3 能效比检验 (8)6.4 可靠性检验 (8)6.5 系统安全检验 (8)6.6 系统密闭性 (8)6.7 系统保护与告警检验 (8)6.8 系统噪声检验 (9)6.9 结构与外观检验 (9)6.10 智能控制器检验 (9)6.11 风机性能检验 (11)6.12 过滤器检验 (11)6.13 传感器检验 (11)6.14 进、排风装置及送风系统检查 (12)6.15 相关文档 (12)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13)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关于中国联通通信机房配套设备技术规范”的编制要求,为满足通信局(站)节能工程的需要而制定的。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xxx-2013中国联通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Fiber Distributed System Equip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2013-xx-xx发布2013-xx-xx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V)中国联通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系统定义 (2)4.1 多系统接入单元 (2)4.2 扩展单元 (3)4.3 远端单元 (3)5设备功能要求 (3)5.1 系统制式 (3)5.2 载频要求 (3)5.3 业务要求 (3)5.4 双通道能力要求 (3)5.5 固网和WLAN能力要求 (3)5.6 远程供电 (4)5.6.1 光纤直流远供 (4)5.6.2 PoE供电 (4)5.7 网管功能要求 (4)5.8 组网要求 (4)5.8.1 组网能力 (4)5.8.2 传输方式 (4)5.9 设备升级能力 (4)5.9.1 2G&3G系统 (4)5.9.2 3G&4G系统 (5)6设备形态 (5)6.1 多系统接入单元 (5)6.1.1 功耗 (5)6.1.2 设备尺寸 (5)6.1.3 接口需求 (5)6.2 扩展单元 (6)6.2.1 功耗 (6)6.2.2 设备尺寸 (6)6.2.3 接口需求 (6)6.3 远端单元 (7)6.3.1 室内型 (7)6.3.2 室外型 (8)7无线射频指标 (9)7.1 工作频段 (9)7.1.1 定义 (9)7.1.2 指标要求 (9)7.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及误差 (10)7.2.1 定义 (10)7.2.2 指标要求 (10)7.3 自动电平控制(ALC) (10)7.3.1 定义 (11)7.3.2 指标要求 (11)7.4 最大增益及误差 (11)7.4.1 定义 (11)7.4.2 指标要求 (11)7.5 增益调节范围 (12)7.5.1 定义 (12)7.5.2 指标要求 (12)7.6 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 (12)7.6.1 定义 (12)7.6.2 指标要求 (13)7.7 频率误差 (13)7.7.1 定义 (13)7.7.2 指标要求 (13)7.8 矢量幅度误差(EVM) (14)7.8.1 定义 (14)7.8.2 指标要求 (14)7.9 峰值码域误差(PCDE) (14)7.9.1 定义 (14)7.9.2 指标要求 (14)7.10 带内波动 (15)7.10.1 定义 (15)7.10.2 指标要求 (15)7.11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15)7.11.1 定义 (15)7.11.2 指标要求 (15)7.12 输入互调 (16)7.12.1 定义 (16)7.12.2 指标要求 (16)7.13 输出互调 (17)7.13.1 定义 (17)7.13.2 指标要求 (17)7.14 噪声系数 (17)7.14.1 定义 (17)7.14.2 指标要求 (18)7.15 杂散发射(非期望辐射) (18)7.15.1 频谱发射模板 (18)7.15.2 杂散辐射 (19)7.16 阻塞 (25)7.16.1 定义 (25)7.16.2 指标要求 (25)7.17 带外增益和带外抑制 (27)7.17.1 定义 (27)7.17.2 指标要求 (27)7.18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8)7.18.1 定义 (28)7.18.2 指标要求 (29)7.19 传输时延 (29)7.19.1 系统时延及最小系统时延 (29)7.19.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和范围 (30)7.2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30)7.20.1 定义 (30)7.20.2 指标要求 (30)7.21 邻道抑制比(ACRR) (31)7.21.1 定义 (31)7.21.2 指标要求 (31)7.22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31)7.22.1 定义 (31)7.22.2 指标要求 (31)7.23 收发隔离度 (32)7.24 FDD-LTE系统特有指标要求。

联通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基站部分

联通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基站部分

中国联通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基站部分(试用)QB/CU 003-99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1999年7月发布本规范规定了基站子系统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指标要求。

为保证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能正常运行,为便于运营部门管理,本规范书对基站子系统设备的功能、硬件和性能指标、环境、电源、可靠性等各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适用于基站子系统设备的生产和运营。

2 引用标准本规范引用标准:《EIA/TIA/IS-97 CDMA基站子系统最低性能标准》《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交换机与基站间接口技术要求》《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空中接口技术要求》3 术语和缩略语MSC 移动交换中心OMC维护管理中心BSS 基站子系统BSC基站控制器BTS基站收发信机MS移动台BCF基本控制功能TRX收发信机DRX 非连续接收DTX 非连续传输IMSI 国际移动用户标识DTAP直接传输应用部分BSSAP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OMAP基站子系统操作和维护应用部分SMS短消息业务AWGN 加性高斯白噪声4 概论本规范规定了基站子系统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指标要求。

基站子系统设备(BSS)如图1所示。

它由两大功能实体组成, 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站(BTS)。

MS图 1 基站设备(BSS)其中 BSC 通过 A 接口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

A接口的规范见"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与基站子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

一个BSC 可以控制多个 BTS。

BTS通过空中接口(Um) 建立与移动台之间的通信。

Um接口的规范见"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基站子系统与移动台间接口技术规范"。

BSS与操作维护中心(OMC)的接口可以是通过 A 接口的, 也可以是独立的OMC接口, 以完成网络管理功能的远控。

联通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联通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1.总体建设原则本次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频段应包含联通GSM 900MHz频段和800MHz CDMA频段,可考虑兼顾联通GSM1800 MHz频段。

根据国家无委的有关文件规定,联通公司GSM 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909.000 MH Z—915.000 MH 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954.000 MH Z—960.000 MH 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共6 MH Z;联通公司800 MH 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825 MHz—835 MHz(上行,基站收移动台发)870 MHz—880 MHz(下行,基站发移动台收)共10 MHz;本次所建设的室内分布系统无源部分应可兼容以上频段,有源部分(如干放等)留有合路平台,分别接入相应的有源设备,设计方案应适用于两网同时工作,建设后测试结果应满足两网的需求。

联通公司GSM 18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为:1745 MHz—1755 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1840 MHz—1850 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共10 MHz;由于联通GSM 1800 MHz频段与联通GSM 900 MHz频段和800 MHzCDMA频段频率相差较远,射频信号在传输介质以及空间环境中的传播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所建室内分布系统的对联通GSM1800MHz频段射频信号的衰减应重新核算并作出对应结构的修改,更重要的,联通GSM 1800MHz频段射频信号在空间传播中的损耗更大,为达到与GSM 900MHz网络和800MHzCDMA网络同样的覆盖,需要增加天线口功率或增加天线数量,更改分布系统的整体结构。

所以,为节约成本、降低设计难度,建设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是否兼顾联通GSM1800MHz频段。

(1) 服务区域内的信号强度、话音质量和运行指标,按照实际需要事先指定,在设计与施工中加以保证,并在建设后的验收中进行评估。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详]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详]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客户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China Unicom Customer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2011-06-22发布2011-06-22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1围 (5)2缩略语 (5)3综述 (6)3.1背景 (6)3.1.1客户网管系统建设必要性 (6)3.1.2技术规制定的迫切性 (6)3.2客户网管系统目标 (7)3.3客户网管系统定位 (7)3.4客户网管系统管理围 (8)3.4.1客户网管系统业务管理围 (8)3.4.2客户网管系统使用模式 (9)3.5客户网管与专业综合网管区别 (10)4系统体系结构 (12)4.1二级部署架构 (12)4.2软件体系结构 (13)5系统功能要求 (15)5.1运维管理门户 (15)5.1.1资源管理 (15)5.1.2拓扑管理 (22)5.1.3告警管理 (24)5.1.4性能管理 (34)5.1.5客户服务质量管理 (36)5.1.6客户定制管理 (42)5.1.7统计报表 (44)5.1.8系统管理 (49)5.1.9客户网代维 (52)5.2客户自助门户 (55)5.2.1客户信息浏览 (56)5.2.2客户资源浏览 (56)5.2.3拓扑视图查看 (56)5.2.4告警信息查看 (56)5.2.5性能信息查看 (57)5.2.6客户报表查看 (57)5.2.7网运行情况查看 (57)5.2.8客户自服务 (57)5.2.9移动终端门户(可选) (58)5.3VPDN监测(可选) (58)6系统集成关系及接口 (60)6.1总体集成关系 (60)6.2客户网管系统部省级接口 (61)6.3与资源管理系统间接口 (62)6.4与电子运维系统间接口 (62)6.5与专业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1与传输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2与数据ATM网管系统间接口 (62)6.5.3与IP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2)7总体技术要求 (63)7.1接口要求 (63)7.1.1接口协议 (63)7.1.2接口技术要求 (63)7.2性能要求 (64)7.2.1一般性能要求 (64)7.3安全要求 (65)7.3.1客户网管安全要求 (65)7.3.2物理安全要求 (65)7.3.3网络安全要求 (66)7.3.4系统安全要求 (66)7.4硬件要求 (68)7.4.1主机要求 (68)7.4.2存储要求 (69)7.4.3备份要求 (69)前言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是以对客户租用电路和客户设备的实时监测为主要目标,从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角度对网管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实现大客户网络的状态监视、故障定位以及性能分析等功能,同时为大客户提供统计报表和SLA报告,使其成为中国联通为大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联通H.248协议技术规范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2003.2目次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缩略语 (2)5.连接模型 (4)5.1 终结点 (4)5.2 关联 (7)5.3 包(Package) (7)6.命令 (8)6.1 描述符 (9)6.2 命令 (20)6.3 命令错误码 (30)7.事务交互(Transaction) (32)7.1事物交互参数 (33)7.2 事物交互编程接口 (33)7.3 消息 (35)8.协议传送 (35)8.1 命令执行的顺序 (36)8.2 预防重启动崩溃 (36)9.安全 (37)9.1 保护协议连接 (37)9.2过渡性AH 方案 (37)9.3保护媒体连接 (38)10. MG和MGC的控制接口 (38)10.1 逻辑MG (38)10.2 冷启动 (39)10.3 协议版本协商 (39)10.4 MG故障 (39)10.5 MGC故障 (40)11.包定义 (40)11.1包的定义 (41)11.2 特性、统计和事件和信号参数的定义 (43)11.3 列表类型(List) (43)11.4 标识符的命名 (43)11.5包的注册 (43)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SN.1语言描述 (44)附录B(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BNF语言描述 (70)附录C(标准性附录)媒体流特性标签 (85)附录D(标准的附录)在IP上的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02)附录E(标准的附录)H.248协议包 (107)附录F (标准的附录) 在SCTP上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29)前言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控制设备与受控制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

本标准是以国际电联、计算机标准化组织、软交换论坛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网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内标准制定的。

它是软交换、媒体网关控制器、媒体网关研制、开发和生产的主要依据。

由于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本规范重点规定了它的基本要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将逐步完善规范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B、C、D、E、F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之间, 媒体网关和软交换之间进行通信时的协议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媒体网关、媒体网关控制器和软交换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YD/T 1044-200X 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YD/T 1046-2000 IP电话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YD/T 1142-2001 IP电话网守设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ITU-T H.323(99) 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ITU-T H.225.0(99) 用于不保证质量的业务本地网上的可视电话系统的媒体流的打包与同步ITU-T H.245(98) 多媒体通信的控制协议ITU-T I.363(1997)B-ISDN ATM适配层规范ITU-T H.248v2(2001)H.248协议RFC 2805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结构和要求RFC 1819 RTP协议RFC 2327 SDP协议RFC 2960(2000) SCTP协议RFC 2401 IP协议安全机制RFC 2402 AH协议RFC 2406 ESP协议RFC 2234 ABNF语法定义规则ITU-T X.680(1997)抽象语法符号定义规则(ASN.1)ITU-T X.690(1994)ASN.1编码规则3.定义媒体网关(MG):MG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

例如:MG能够在电路交换网的承载通道和分组网的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

MG可以处理音频、视频或者T.120,也可以具备处理这三者任意组合的能力。

MG能够进行全双工的媒体转换。

MG可以演示视频/音频消息,实现其它IVR功能,也可以进行媒体会议。

媒体网关控制器(MGC):MGC对MG中的与媒体通道的连接控制相关的呼叫状态进行控制。

软交换设备(SoftSwitch):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中继媒体网关(Trunk Gateway):位于电路交换网和分组网络之间的媒体网关设备,用来终结大量的数字电路。

驻地网关(Residental Gateway):位于用户侧将模拟电话终端连接到分组网络的媒体网关,通常一个驻地网关包括一个或多个模拟电话终端。

终结点(Termination): 终结点是MG上的逻辑实体,它发起和/或接收媒体和/或控制流。

终结点可用特性来进行描述,如媒体流、modem和承载能力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组成了一系列描述符。

关联(Context): 表明一些终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空关联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它包含所有那些与其它终结点没有联系的终结点。

描述符(Descriptor):协议中的一种语法元素,用来描述一组相互联系的特性。

例如:通过在一个命令中包含适当的描述符,控制器能够设置MG中的媒体流特性。

事物交互(Transaction):MG 与MGC之间的一组命令构成事物交互。

一个事物交互可以有一组或多组动作(Action)组成,每组动作又由一个或多个命令组成。

流(Stream):在一个呼叫或者会议中,由一个MG接收或发送的双向媒体流或者控制流。

包(Package):终结点具有可选的特性(Property)、事件(Event)、信号(Signal)和统计(Statistic),这些可选项组合成包,包的定义包括特性、事件、信号、统计和程序五个部分。

根终结点(Root):特殊的终结点,代表整个MG,当root作为命令的输入参数时,命令可以作用于整个网关,而不是一个终结点。

通配值(Wildcard):协议语法中用于标识与终结点或关联相匹配的符号,协议规定通配值可为“CHOOSE”和“ALL”,“ALL”表示需要选择所有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CHOOSE”表示选择一个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

4.缩略语ABR 可用比特率AH 认证头ALF 应用层帧协议ATM 异步传输模式AAL ATM适配层B-ISDN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RI 基本速率接口CAS 随路信令CBR 恒定比特率CDV 信元时延变化CDVT 信元时延变化容限CLP 信元丢失优先级CPCS 公共部分会聚子层CS 会聚子层DTMF 双音多频ESP 封装安全净荷FIFO 先进先出FR 帧中继GW 网关IANA 因特网号码分配机构ICV 集成校验值IKE 密钥交换IP 因特网协议IVR 交互式语音应答MF 中频MID 消息标识符MG 媒体网关MGC 媒体网关控制器MWD 最大等待时延PCR 峰值信元速率PDU 协议数据单元PRI 一次群接口PSTN 公共电话交换网QoS 服务质量RTP 实时传输协议SBR 可维持比特率SCN 电路交换网SCTP 流控传输协议SDP 会话描述协议SDU 业务数据单元SG 信令网关SS7 7号信令系统TCP 传输控制协议TDM 时分(多路)复用UBR 未指定比特率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UNI 用户网络接口VBR 可变比特率VCI 虚通道识别码VPC 虚通道连接VPI 虚通道识别码5.连接模型本协议的连接模型主要描述MG中能由MGC控制的逻辑实体,连接模型的主要抽象概念包括终结点和关联。

5.1 终结点终结点是MG上的一个逻辑实体,它发起和/或接收媒体和/或控制流。

在一个多媒体会议中,一个终结点可以支持多种媒体,并且发送或者接收多个媒体流。

终结点可用特性来进行描述,在终结点中,封装了媒体流参数、modem和承载能力参数,这些特性可以组成了一系列描述符。

MG在创建终结点时,赋予终结点一个唯一的TerminationID来标识终结点。

终结点的类型分为半永久性终结点和临时性终结点两类。

半永久性终结点可以代表物理实体,例如一个TDM信道,此时,只要MG中存在这个信道,这个终结点就存在。

临时性终结点可以代表临时性的信息流,例如RTP流,此时,只有当MG使用这些信息流时,这个终结点才存在。

临时性终结点可由Add命令来创建和Subtract命令来删除。

而半永久性终结点则不同,当使用Add命令向一个关联添加物理终结点时,这个物理终结点来自空关联,当使用Subtract命令从一个关联中删除物理终结点时,这个物理终结点将转移到空关联中。

终结点可以支持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MG产生的媒体流(如信号音和录音通知),也可以是信路信号(如Hook Flash)。

通过编程可以设置终结点对事件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到这些事件发生,MG就向MGC发送Notify消息进行报告或由MG采取相应的操作。

终结点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当MGC发出审计(AuditValue)请求时,或者当终结点从它所在的关联被删除时,终结点就将这些统计数据报告给MGC。

MG可以处理复用媒体流,例如,H.221建议描述了将多个媒体流复用在几个64kbit/s数字通道上的帧结构。

在处理复用媒体流的连接模型中,用于携带部分复用流的每个数字承载通道就有一个终结点相对应,所有处于这些数字通道的起始和终结位置的终结点都与一个称为复用终结点的独立终结点相连接。

这个复用终结点使用Mux描述符来描述所使用的多路复用方式。

如果一个终结点携带多个媒体,则相应地,这个终结点携带多个Stream描述符。

终结点可创建用来代表复用的承载能力,例如ATM AAL2。

当创建一个新的复用承载能力时,就同时在关联中创建一个临时性终结点。

当删除这个终结点时,同时也就删除了这个复用承载能力。

5.1.1通配值终结点可用TerminationID进行标识,TerminationID由MG分配,本协议对TerminationID 分配规则不作规定。

本协议规定TerminationID可使用通配值“ALL”和“CHOOSE”,通配值的编码方式参见本规范附录A和附录B。

通配值“ALL”用来规定多个终结点,“CHOOSE”则用来指示MG必须选择符合条件的终结点,例如MGC可以指示MG选择一个中继群中的一条中继电路。

当命令中的TerminationID是通配值“ALL”时,则对每一个匹配的终结点重复该命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