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 第12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课后练|
1.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

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

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

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

”该诗所描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下图所示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

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
A.邓世昌壮烈牺牲B.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致远舰沉没D.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3.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

该现象( )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4.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
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5.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

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

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

”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7.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一直处于或剿或抚、剿抚两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清政府的这种“两难”表现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忙于甲午战争B.各阶层民众共同反抗
C.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D.内外交困,统治不稳8.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

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9.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

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谈到:“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次集体亮相”带来的影响是( ) A.八国联军侵占了东方古国的都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清、日海军主要军舰采购、自造对比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2019·北京卷·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3.(2019·上海卷·14)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4.(2019·海南卷·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
C.德国D.英国
5.(2019·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课后练|
1.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

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

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

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

”该诗所描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平壤”“铁甲无功护战航”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C项。

2.下图所示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

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
A.邓世昌壮烈牺牲B.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致远舰沉没D.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解析:选B 邓世昌是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威海卫之战,这一战役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B项正确;致远舰沉没是在黄海战役中,故C项错误;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是在黄海大战以后,故D项错误。

3.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
列强出面调停。

该现象( )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解析:选B “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表明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矛盾,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解析:选D 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部分的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

5.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

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解析:选C “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巨额赔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国力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

6.“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

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

”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C “爱国心所发”强调的是爱国,“拒外国人为目的”强调的是反帝,所以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故选C。

7.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一直处于或剿或抚、剿抚两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清政府的这种“两难”表现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忙于甲午战争B.各阶层民众共同反抗C.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D.内外交困,统治不稳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时期,甲午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时期,并不是各阶层都反抗列强,故B项错误;清政府的两难境地不只是由于列强侵略导致的,故C项错误;清政府剿抚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列强侵略的加剧,所以应该是内外交困,统治不稳所导致的,故D项正确。

8.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

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解析:选B 材料只是表明英国侵华兵力较少,并不表明英国在华势力被俄日排挤,实际上俄日作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尚不能排挤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排除A、C两项;材料中日本出兵侵华人数最多,说明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故选B项;由于资本主义强国集中在欧洲,所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

9.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

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解析:选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便于进行外交方面的事宜,属于预防性条款,故D项正确;A项属于赔偿性条款,排除;
B、C两项属于惩罚性条款,排除。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谈到:“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次集体亮相”带来的影响是( ) A.八国联军侵占了东方古国的都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时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以及“世界大国在东方”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清、日海军主要军舰采购、自造对比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中日两国军舰来源、自造舰与外来舰的比例等方面来分析不同。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的军工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技术落后于日本。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日双方的技术水平、军舰数量、战略技术、政府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答案:(1)不同:中国外来主力舰主要购自德国,而日本则主要购自英国;中国本国自造军舰数量少,而日本本国自造军舰多于外来军舰。

问题:中国的军工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技术落后于日本。

(2)失败原因:日本海军在技术和数量上超过中国并占有优势;中国在战争中采取消极避战政策导致了决策失误;清政府腐败无能导
致军备水平难以发挥;日本蓄谋已久而作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 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卷·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3.(2019·上海卷·14)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解析:选C 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

4.(2019·海南卷·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
C.德国D.英国
解析:选D 材料强调这一国家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

1894年日本的势力范围只在福建,与题意不符合,故A项错误;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才参与瓜分中国,此时美国在华并没有广阔的势力范围,故B项错误;德国只在山东,与题意不符合,故C项错误;英国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遍及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故D项正确。

5.(2019·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了,故B项错误;在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