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从本节内容在整章的重要地位和自然地理圈层的基本组成上来看,大气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最重要的构成圈层之一,时刻与其他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大气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本节内容旨在论述地球大气层的热量来源和传递,以及全球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以大气运动”为核心的“自然地理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爱科学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做好基本的原理性的理论铺垫。

大气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

该节内容计划安排8个课时。

总的看来,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全球风带气压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这部分的知识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从第四课时的内容来看,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下的大气环流,它不考虑海陆的分布的影响、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全球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形式,各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导致各纬度一年之中各个时间出现受热差异,从而,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与太阳直射点一起出现季节性移动。

从第五课时的内容来看,主要需要让学生理解的是海陆分布对请按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作用。

由于实际上的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相间分布,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使实际上的气压带并不是明显的呈带状分布,而是被相应的气压中心所切断。

海陆的相间分布,不仅影响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还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是各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调节着全球的水热分布,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形式下气候不同。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导学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导学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规律。

3、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分析气候的形成因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二、知识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以及少量的氩、二氧化碳、臭氧等。

水汽:含量变化较大,在大气中的含量一般在 0% 4%之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平均高度约 12 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

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 50 55 千米高度的范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形成过程: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当A 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积聚,形成高气压;B、C 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高空形成低气压。

地理初中教案大气圈与气候变化

地理初中教案大气圈与气候变化

地理初中教案大气圈与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大气圈结构和特点;2.认识大气圈的重要作用;3.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结构和特点;2.气候变化的原因;3.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了解大气圈的结构与特点;2.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教具、图片、气象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地球大气圈有哪些层次?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家知道什么是气候变化吗?二、讲授(15分钟)1.大气圈的结构和特点a.层次划分:对大气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进行介绍,并配以图片说明。

b.特点:讲解大气圈的温度、气压、成分等特点。

2.大气圈的重要作用a.阻挡紫外线:介绍臭氧层的作用以及紫外线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b.保持温度平衡:讲解大气圈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讨论现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大气圈的作用,如抵御台风、调节气温等。

2.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并进行展示。

教师辅导同学们进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以及结果分析。

四、总结(10分钟)1.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总结大气圈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2.引导思考:气候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对人类和地球有什么影响?五、拓展(15分钟)1.气候变化的原因a.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介绍工业化、能源消耗、森林破坏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b.自然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介绍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气候变化的影响a.生态环境:讲解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b.人类社会: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业、健康和经济的影响。

六、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大气圈结构和特点,以及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第二高一地理大气圈和天气气候教案

第二高一地理大气圈和天气气候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大气圈和天气、气候〔2〕教案教学目的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考点梳理考点1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⑴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挪动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下列图。

⑵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气候属性气压带、风带名称位置气候属性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枯燥高纬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º~90º从高纬吹向低纬,枯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º盛行上升气流,潮湿中纬西风带南北纬30º~60º从低纬吹向高纬,潮湿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º盛行下沉气流枯燥低纬信风带 赤道至南北纬30º 从高纬吹向低纬,枯燥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盛行上升气流,潮湿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挪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全年温和潮湿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枯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信风带控制 干湿季明显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雨热同期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者者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全年炎热枯燥考点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局部。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

高一地理 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  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4. 能够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2.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

三、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的深入理解;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大气圈的模型或图表;2. 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大气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包层,并解释其组成和结构;2. 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思考,让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结合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详细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天气的短暂性和局部性;2. 接着讲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气候的长期性和全球性。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雨、雪、风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与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不同气候类型下常见的天气现象。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讨论,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2. 要求学生讨论该气候类型下的典型天气现象和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2. 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典型天气现象;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常见天气现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层垂直分层状况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十一长假,小明和妈妈坐飞机外出旅行。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小明觉得非常困惑?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师强调重难点。

目标展示1、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自学指导(阅读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__、__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__、__、__、臭氧等组成。

3、大气层分层状况、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垂直分层特点与人类关系检查自学效果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2、大气圈各成分的主要作用?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微量成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3、大气层分层状况、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垂直分层特点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高空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短波的电离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变化,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解释三圈环流。

4、掌握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能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分析天气和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主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本节第一部分讲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第二部分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部分讲述大气运动,第四部分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知识要求逐级上升,难度加强,对能力要求提高。

所以本节分为三个课时。

【教科书分析】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环流,季风,锋面,气旋和反气旋。

教学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气旋和反气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由于知识面窄,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设计理念与思路】部分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教师小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说出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会分析简单提起系统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联系生活实例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2、利用示意图和多媒体将受大气的运动形式。

3、探究活动方法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气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影响,探究我国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气候的全球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媒体】语言、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课本探究活动引入大气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关于大气圈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2.选择题: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3.填空题: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析题: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下案例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生完成练习,我及时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了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
2.掌握大气圈的能量来源,了解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
3.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设计大气圈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层特点。
-播放大气层现象的视频,如极光、流星等,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实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
-设计热气球实验,让学生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理解大气垂直运动。
-制作大气环流模型,演示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变化。
随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通过简要介绍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大气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圈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等。同时,介绍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从容说课】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通过“神州五号”飞船的升空和回收的录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一部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地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通过读图发重点学习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第二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用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也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内容。

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进一步的解释。

并列举实例来增加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课时 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课时 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导入(新课引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推进(新知识传授)师: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板书)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说出图中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生:(说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 大气圈天气和气候教案 必修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 大气圈天气和气候教案 必修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二中学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天气和气候札记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一、导与学目的1.知识目的〔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构造。

〔2〕可以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3〕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才能目的〔1〕可以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等分布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挪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才能。

〔2〕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学以致用的才能。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树立热爱科学,探究大自然奥秘的自然观。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知道其中描绘的是什么现象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与什么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呢?〔二〕大气圈的组成与构造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阅读教材P36-37正文及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考虑答复:低层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干洁空气又主要包括哪几种成分?你能说出各种成分的作用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札记〔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教材P37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说出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对流层的厚度在不同纬度地区一样吗?各纬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高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三〕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P37-38课文部分,考虑:〔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说出它们是如何选择吸收的吗?2.阅读教材P38及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你能说出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吗?请概括出大气保温效应的3个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探究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探究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探究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

2.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够描述大气圈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

2.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大气圈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地理实验器材(如大气圈模型、温湿度计、气象站等)。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呈现一张地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其他星球的区别是什么?3.引导学生转化思考:地球与其他星球的区别与大气圈有什么关系?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1.呈现地球的大气圈结构图,解释大气圈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圈由哪些层次组成,以及每层次的特点。

Step 3:大气圈实验(30分钟)1.准备大气圈模型和温湿度计。

2.通过实验展示大气圈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大气圈中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匀。

3.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圈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匀可能产生什么影响?Step 4:讨论气候变化(2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大气圈实验中的观察结果,提出气候变化的概念。

2.引导学生找出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赤道区与极地区的温差、地形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会导致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应对的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低碳城市等。

3.呈现相关图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10分钟)1.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圈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2.提醒学生及时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八、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写一篇感想。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案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案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教学重点、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

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

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表(1)表(2)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目标: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锋面系统(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学会分析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教学重点: 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判断气旋、反气旋。

教学难点:锋面过境时天气特点的比较和运用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11月24日盐城寒潮来袭的天气预报图片。

教师叙述:大家知道寒潮是我们学习过的哪一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现象吗?除了这种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设疑导学阶段(学生带疑看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二、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1.锋面的定义,分类?2.不同锋面系统中锋面移动方向、符号和降水区的位置?3.不同锋面系统在我国的典型天气实例有哪些?4.气旋、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过境时的天气特点与实例?三、交流展示学生展示(同时课件同步展示答案)【板书】锋面系统的比较【点拨】锋面是倾斜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都受冷锋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1.冷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比较?【板书】冷、暖锋的天气比较【播放课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讲述: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所以,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近年北方春季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也是由冷锋引起的,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锋面。

【播放课件】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讲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出示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视频。

向学生提出问题:神舟十号距离地面的飞行高度大约343公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神舟十号有没有飞出大气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5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并完成幻灯片的相关表格。

生:(读图文,分析)
学生回答表格的问题,教师边播放幻灯片的文字,边讲解。

并影响到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

出示探究题:举例说明人为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展示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学生参照37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7页2-5小节。

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每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3、每层的空气运动有何特点?
4、每层的天气变化有何特点?
降至—180°C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月球小得多,原因何在?好,接下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36-37页“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2、地面辐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是长波辐射?
3、为什么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对地面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什么作用?
6、综上所述,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答案,接下来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深入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收作用外线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层气
温随
海拔
升高
而上
升。

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
碳吸收红外线

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
无选择性,反射
光呈白色
阴雨
天无
阳光

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朝霞
和晚

学生回答有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答案,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深入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句话概括其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
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
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
产生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
外光部分。

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
辐射为长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
要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
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大气逆辐射。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习题巩固) 1、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4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全国雾霾平均日数4.4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1月份北京雾霾日数多达26天,仅有5天不是雾霾日。

结合材料一,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雾霾天气对北京气温的影响2、仅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如月球明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点巩固。

【板书设计】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随堂练习】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
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大气圈与大气、气候》
授课教师:王宜涛 单位:泗水县实验中学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2014年职称晋升展示课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