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黄帝内经_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合集下载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喘证描述详细,但其内容较分散且仅有病而未有治法.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因六淫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痰饮瘀血等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而发.根据相关原文,总结喘证在五脏和胃肠二腑不同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根据临床运用经验进而列出其治疗方药.故总结了《内经》对喘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本病的中医治疗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3页(P1446-1448)【关键词】《黄帝内经》;喘证;辨证论治【作者】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2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临床也多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其根源发于《内经》[1],其对喘证就有较多论述,称其为、喘、喘息、喘呼、喘逆、肩息等。

《内经》对喘的记载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自古以来都在指导和启发临床,现将其对喘证论述进行探讨如下。

1.1 六淫对于六淫致喘,《内经》提到了风、寒、暑、湿、燥、热邪。

寒为阴邪,外使腠理闭塞、内令肺气郁遏而致喘息。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

”风热为阳邪,其感于风热者,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因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肺为姣脏,不耐其热,上扰气道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中医教育思想史——《黄帝内经》神秘的经典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良”实际 上指的是我们神方面的东西。
四、中医学——心健康的标准
案列——骑驴的故事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1、传后世济群生 —— 论医学教育的目的 医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医学知识的传承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利济群生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上工、圣人、天下师—论人才目标
多知多能 上工知“道” 心怀“慈悯” 神必清,诊必审 为天下师
五、《黄帝内经》的医学教育思想
2、运用多学科来研究医学,构建天地人“三 才”的医学模式
3、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所特有的疾 病诊疗体系。
四、《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 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 个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 "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 说"等学说。
二、中医理论的象思维
所以现代西医也认识到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可能更加重视我们的个体化治疗、更加重视我 们的心理因素、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环境 因素。而这些东西我们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解。 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 的趋势,现在人多人都在提“精准医学”、“ 精准治疗”。什么叫“精准治疗”根据个体的 情况去实事求是的治疗,就是中医学的辩证论 治。
也有人叫“藏象理论”。包括藏象和经络两个 部分,包含有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这些都 属于病机。二是讲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基础是 什么?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 会学等,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其 他学科都作为医学的基础而存在的。哲学是医 学的重要基础。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节《黄帝内经》揭示疾病的起源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刘先银2017年著作《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1)气过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不同脏腑之气上逆证,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等症;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技巧运用
掌握沟通技巧,引导患者准确描述症 状;注意询问的先后顺序和重点。
问现在症
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包括疼 痛、饮食、睡眠等。
切诊手法及实践经验分享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脏腑气 血运行状况。
按诊
对患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按压触摸 ,以发现异常体征和痛点。
实践经验分享
熟练掌握切诊手法,多实践、多总 结;结合望闻问三诊信息进行综合 判断。
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临床医 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02
辨证基本方法
望诊技巧与要点
01
02
03
观察神色形态
包括面色、眼神、体态等 ,以判断脏腑气血盛衰。
审视皮肤毛发
观察皮肤色泽、毛发疏密 等,了解疾病的外在表现 。
望舌诊病
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 化,判断疾病的性质、病 位及预后。
闻诊内容及注意事项
听声音
辨别患者语调、气息等, 以判断脏腑虚实。
嗅气味
通过嗅闻患者口气、体味 等,了解疾病状况及内在 变化。
注意事项
保持诊室安静,避免干扰 ;掌握正确的听诊方法, 如呼吸音、心音等。
问诊策略与技巧运用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为 辨证提供依据。
丰富临床诊疗手段
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为临床医生 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创新思考
整合中西医优势
01
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手段相结合,形成优势
互补的诊疗模式。
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
02
针对具体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131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7 Jul .,2015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

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

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

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脾的阴阳属性《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包括咳嗽、气喘、 胸痛等症状的辨பைடு நூலகம் 。
心病辨证
包括心悸、失眠、 健忘等症状的辨证 。
脾病辨证
包括腹胀、泄泻、 水肿等症状的辨证 。
肾病辨证
包括腰膝酸软、耳 鸣耳聋、水肿等症 状的辨证。
经络辨证方法
十二经脉辨证
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进 行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络气血辨证
分析经络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发 展变化。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汇报人:XX
2024-01-30
CATALOGUE
目 录
• 概述 •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 • 中医辨证方法与技巧 • 中医论治原则与策略 • 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CATALOGUE
概述
中医辨证论治的定义
01 02
辨证
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
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 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病因的性质 和程度,进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交争、阴阳 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方面。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病机的变 化和趋势,进而针对病机进行治疗。
四诊合参原则
证候与疾病关系研究
探讨中医证候与西医疾病之间的关联,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
辨证论治方法与疗效评价研究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

黄帝内经辩证方法

黄帝内经辩证方法

黄帝内经辩证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藏。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辩证方法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中医诊断的核心。

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通过辩证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黄帝内经中的辩证方法。

黄帝内经将辩证方法分为六经辩证和六气辩证两大类。

六经辩证是根据《内经》中的六经学说进行辩证判断,主要包括风寒湿热火毒等六类辩证。

六气辩证则是根据天地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辩证判断,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辩证。

这两种辩证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的辩证体系。

黄帝内经强调辩证要全面细致。

辩证要全面就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疼痛部位、症状表现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辩证要细致就是要将患者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在眼里,分析每一个症状的表现并进行逐一辩证判断。

只有全面细致地进行辩证,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还强调辩证要因病而异。

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辩证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相应的辩证方法。

对于寒病应当辩证以寒为主,对于热病应当辩证以热为主,对于湿病应当辩证以湿为主。

只有根据病情特点来确定辩证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全面细致地进行辩证、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辩证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希望医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辩证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字数达2000字】In addition,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emphasizes that dialectical reaso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ease. Different diseases require different dialectical reasoning metho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alectical reasoning method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For example, for cold diseases, the dialectical reasoning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cold; for hot diseases, the dialectical reasoning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heat; for damp diseases, the dialectical reasoning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humidity. Only by determining the dialectical reas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can clinical treatment be effectively guided.第二篇示例: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辩证方法被视为一种治病的重要手段。

黄帝内经大题

黄帝内经大题

内经复习题1.如何理解“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药食气味的纯阳之性;少火,药食气味的温和之性。

药食气味峻烈者为壮火之品,非阳气大亏者不用,否则易耗伤人体正气,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品能平和的温补人体正气,即“少火之气壮”。

2.为什么阳胜病则“能冬不能夏”,而阴胜病则“能夏不能冬”?阳胜病即体内阳气过盛,会出现“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的症状。

而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对疾病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冬天阳气最弱,对疾病压力小,预后较好,所以阳胜病也“能冬不能夏”;阴胜病即体内阴气过盛,会出现“身常凊,数慄而寒”的症状,冬天阳气最弱,阴气最盛,对疾病压力最大,预后不良;而夏天阴气最弱,预后最佳,故“能夏不能冬”。

3.五脏阴阳的命名及依据膈上属阳,膈下属阴,故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心属火,其气通于夏,故心为阳中之太阳;肺属金,其气通于秋,故为阳中之少阴;肾属水,其气通于冬,故为阴中之太阴;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故为阴中之少阳;脾属土,应于长夏,故为阴中之至阴。

4.何为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及其功能奇恒之腑:是一类脏腑器官的总称,由于其包含的脏器不同于一般脏腑,故称“奇恒”,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藏精气。

传化之腑:传导化物之腑。

功能:传送和变化水谷,并接受、排泄五脏功能活动产生的浊气。

5.何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论述)无,即勿。

意为:失血的病人勿再发汗,暴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提出的治疗原则。

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津液又是血液重要成分。

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出汗太多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汗出无源而少汗。

6.如何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简答)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所谓“中焦如沤”,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笑话、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中焦是气血化生之源;下焦的功能为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别清浊,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概括为“下焦如渎”。

从《黄帝内经》五脏气血论述探讨抑郁症发病

从《黄帝内经》五脏气血论述探讨抑郁症发病

从《黄帝内经》五脏气血论述探讨抑郁症发病
李玉梅;刁作彬;薛欣;李海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18)009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五脏气血密切相关,脏腑气血是情志变化的物质基础.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当前对抑郁症发病的认识,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亏虚,气机逆乱,损伤脏气,影响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致,而反复刺激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条件.
【总页数】2页(P948-949)
【作者】李玉梅;刁作彬;薛欣;李海玉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情志的五脏调控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 [J], 岳广欣;黄启福;陈家旭;贾春华
2.抑郁症发病与五脏阳气相关的理论探讨 [J], 王丽媛;朱伟宁;史玲
3.小议因"思"致五脏功能失调与抑郁症发病之关系 [J], 王妍
4.基于五脏相关理论探讨还少丹从肾论治抑郁症的理论机制 [J], 周亚兰;刘立;赵粉琴
5.从五脏化生精气血的能力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J], 单德红;季颖;章洪流;郑晓霓;王德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 3(总分: 48.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一、 A1 型题(总题数: 10,分数: 20.00)1.主张“邪去正自安”的医家是A.李呆B.朱丹溪C.张元素D.张子和√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其代表作为《儒门事亲》、《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2.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书籍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伤寒杂病论》D. 《难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 162 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丰富。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 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4.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的内容A.提倡“寸口诊法”B.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C.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D.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是晋·王叔的《脉经》,内容是: (1)提倡“寸口诊法”。

(2)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

(3)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与中医辩证施治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与中医辩证施治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与中医辩证施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典。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辩证施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药学和中医辩证施治两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药物的配伍应用等。

《黄帝内经》中对中药的研究非常深入,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和药物的应用经验。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四逆汤等。

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显著的疗效。

同时,《黄帝内经》还详细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作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药物的配伍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提出了“四气调和”、“五味调和”等原则,指导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运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辩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的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和原则。

《黄帝内经》中对中医辩证施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只有通过辨证施治才能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辩证施治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它们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学和中医辩证施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一,什么是脏腑?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

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xx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

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

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

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

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

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

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要辨清病性。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1 病 因 病 机
1.1年 老 体 衰 、阴 阳失 调 、将 息 失宣 , 以致 肾元 不 固 、 虚 风 内 动 、挟 痰 浊 雍 阻 、蒙 闭心 神 、 神 明 失用 ,而 发 “中 风 ”。 1,2 五 志 过 急 ,心 火 暴 甚 ,或 肾 阴亏 损 、水 不 函 木 ,刚虚 阳实 , 热 气 佛 郁 ,心 神 昏蒙 ,而 致 “巾 风 ”。 1_3 气 血 虚 哀 ,风 邪 乘 虚 而 入 经 络 而 “中风 ”。 1.4 长 期 饮 食 不 节 、脾 失 健 运 、骤 湿 生痰 、痰 郁化 火 、 肝 火 挟 痰 热 上 逆 、 蒙 闭清 窍 或 痰 热 流 窜经 络而 发 奉 病 。
tf 风 的病 因病 机 不 管 虚 实 ,均 与 心 、肝 、 肾三 脏 之 络 的 平 衡 失调 关 系 密 切 。 因此 辨 证 治 疗 必 有 择 重 。
2 辨 证 分 型及 治 疗
2.1 }1经 络 型 2.1.1 虚证
卡 症 :肌 肤 不 仁 、手 足 麻 木 , 突 然 口眼 喁 斜 、 语 言 小 利 , 甚 者半 身不 遂 ,或 见 寒 热 、身 体 拘 急 , 舌 苔 门腻 ,脉 浮 滑 。
CJCM 中 医 临床 研 究 2黄 帝内 经 辨证 论 治 一 浅 谈 “中 JX- ̄" 的 中 医 药 辨 证 论 治 体 会
Treatment in differentiation of Huangdi Neijing
—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m ent in differentiation of Stroke in TCM
岳 代 锐 廖 庆 波 (1.四 川 省 南江 县 中 医 院 , 四 川 巴 中 ,636600; 2.四 川 省 南江 县 下 两 中 心卫 生 院 , 四 川 巴 中 ,636600)

中医经典导读:黄帝内经解析

中医经典导读:黄帝内经解析
疗疾病的目的
• 针灸是中医治療的重要手段
02
针灸方法
• 针灸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
• 针刺是通过在穴位上刺入针具,运用手
法调整气血
• 灸法是通过在穴位上燃烧艾炷,利用热
力来调整气血
黄帝内经的草药治療原则与方剂
草药方剂
• 方剂是中医治療疾病的基本单位,由多种草药组成
• 方剂具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灵活调整
• 方剂包括经方、时方、验方等多种类型
草药治療原则
• 草药治療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 草药治療要遵循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原则
• 草药治療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的推拿按摩治療技巧
推拿按摩原理
推拿按摩方法
•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
•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
• 问诊时要保持环境安静,
•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身
• 切诊时要保持环境安静,
史、症状、病因等来判断
患者心情平和
体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患者心情平和
病情的方法
• 问诊者要有较强的沟通
• 切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
• 切诊者要有较强的手感,
• 问诊可以了解患者体质、
能力,熟悉问诊技巧
经络、气血的状况
黄帝内经的五行养生理论
五行理论
• 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长
• 五行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
• 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诊断、治療和预防的基本原理
五行养生方法
• 木行养生:注重肝脏的养护,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
• 火行养生:注重心脏的养护,保持心态平和,饮食红色食物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根本思想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根本思想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根本思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医的根本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提取出中医的根本思想,并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整体观念《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它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互关联。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密切相关。

二、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阴阳的概念,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强调调节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四、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气的重要性,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强调调节气的运行,通过调整气的流动来治疗疾病。

五、辨证论治《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预防为主《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预防为主的观念,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七、个体化治疗《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观念,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根本思想包括整体观念、阴阳平衡、五行学说、气的重要性、辨证论治、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的根本思想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烟建华【摘要】本文从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视角,溯源求本,从《黄帝内经》研析中医五脏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其医疗实践,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脏,是古人将内脏形质作为物象,通过意象思维,产生功能特性"类概念",并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纳入"四时法则"之中,从而形成了生长化收藏作核心内涵、精气-阴阳-五行为逻辑方法的五脏概念系统.同时,概念的形成还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互动互证过程.此外,本文还就《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研讨,指出中医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乃中国系统思维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发展到综合阶段,包括五脏概念在内的中医理论,对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科学意义和医疗实践的一定优势.%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g culture, big science, and big medicine, this article traced back to the root, and analyze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 and medical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TCM from Huangdi Neij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are ancient people who use internal organs as an object image to gener -ate functional concepts "class concepts" through imagery thinking ,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they incorporate it in the "four-seasons rule", thus forming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with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growing collection , the logical method of essential qi-yin and yang-five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also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dition , this articlealso discussed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five internal organs ,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TCM were a structural functional concept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Chinese system thi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mprehensive stage , the TCM theor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five internal organs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theoretical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5【总页数】5页(P1043-1047)【关键词】黄帝内经;方法学;五脏;四时法则;意象思维;精气-阴阳-五行;气化之器【作者】烟建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程士德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研究,其中藏象学说是基础,“四时五藏阴阳”又是学术突破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素问·痿论》: “帝曰: 何以别之? 岐伯曰: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 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又如《素问·风论》: “帝曰: 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 何? 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 肺风之状,多汗恶
作者单位: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2010 级 ( 广州 510006) △指导老师
《内经》中的脏腑分证论治以五脏为中心,注重整 体观念,但重五脏,轻六腑,多是五脏、六腑分开独立论 述,六腑基本没有独立的病证,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 传变,未能看到现代常用的如肝胃不和、肝胆湿热等脏 腑复合证。如上述痿病有五脏热产生的五痿,风病中 有五脏风,除了胃风,并没有提到其他的五腑风。此外 对2]。 2 不同的脏腑病变可见同一病证 但病机各异,治疗 不同
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 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 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 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 汗 恶 风,身 体 怠 堕,四 支 不 欲 动,色 薄 微 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 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 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 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 大……”。
脏腑各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对 各脏腑的特性,作了描述和归纳,形成了脏腑具有特征 性的证候,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各个病 证时由于各脏腑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应 五色,五脏各有所主,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 主肌肉,肾主骨,因此每一脏、腑的病变各有其特殊证 候,发病时出现一些与脏腑相应的表现,就可以作为鉴 别的依据。
《内经》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是 同 一 病证可见于不同的脏腑病变,但这种相同的证候,其病 机和治疗是不同的。
如《素问·咳论》: “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 何以 异之? 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 则 心 痛,喉 中 介 介 如 梗 状,甚 则 咽 肿 喉 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胁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 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小肠 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关键词:《黄帝内经》; 脏腑分证; 理论探讨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2. 12. 009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2) -12-2402-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脏腑辨证 作为辨证论治 的 重 要 内 容,其 学 说 直 接 起 源 于《黄 帝 内经》,其核心则是藏象体 系。张 景 岳 曰: “象,形 象 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所谓“藏象”,即 藏于体内的脏腑及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征象和病 理现象。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 本认识,藏象理论的核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 活动系统。《内 经 》中 对 疾 病 的 认 识 也 多 从 脏 腑 经 络 入手。一个比 较 突 出 的 特 点 就 是“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所谓“脏腑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部位和器 官出现的特征性症状,归结为脏腑某一脏或某一腑的 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 部的器官 统 一 起 来[1]。 《内 经 》脏 腑 分 证 论 治 疾 病 的 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一脏腑有各自不同的证候特征 据此可辨别病 在何脏何腑
脏腑分证论治疾病还表现在即使出现同一种病 机,但由于 发 生 在 不 同 脏 腑,而 呈 现 出 各 种 不 同 的 症 状。通过这些临床表现,辨析其病机的实质进行治疗。 《内经》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有多个病证说明。
《灵枢·胀论》: “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 有形状。”“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 满而喘 咳。 肝 胀 者,胁 下 满 而 痛 引 小 腹。 脾 胀 者,善 哕,四肢烦愧,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 引背央央然,腰髀痈。六腑胀: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 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 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 于皮肤 中,轻 轻 然 而 不 坚。 胆 胀 者,胁 下 痛 胀,口 中 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 ”。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2403·
……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 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上述咳病是《内 经 》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 的 其 中 一 个范例,也是进行脏腑辨证论治的典范。该篇提出了 在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同时,可以见到不同部位的其 他症状,根据这些表现可以辨别咳嗽是因为哪一个脏 腑的病变所致,便称之为某脏或某腑之咳。通常认为 咳为肺之本病,咳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但是导致肺脏 咳嗽的原因和机理,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其他脏腑的病 变影响到肺脏,都可能引起咳嗽。临床上单纯治肺,往 往难以取效,必须通过治疗导致引起肺咳的其他脏腑 病变,咳嗽也就随之消失。这也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 个体现。 3 病机相同,病变脏腑不同,症状亦不同
·2402·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经 典 温 课 】
论《黄帝内经》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刘 含 王洪琦△
摘要: 脏腑分证认识疾病是《黄帝内经》的特点之一,有关脏腑分证的记载分散在多篇,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病篇,以系统阐 明该书如何从不同角度和病证根据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