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黄帝内经_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2403·
……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 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上述咳病是《内 经 》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 的 其 中 一 个范例,也是进行脏腑辨证论治的典范。该篇提出了 在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同时,可以见到不同部位的其 他症状,根据这些表现可以辨别咳嗽是因为哪一个脏 腑的病变所致,便称之为某脏或某腑之咳。通常认为 咳为肺之本病,咳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但是导致肺脏 咳嗽的原因和机理,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其他脏腑的病 变影响到肺脏,都可能引起咳嗽。临床上单纯治肺,往 往难以取效,必须通过治疗导致引起肺咳的其他脏腑 病变,咳嗽也就随之消失。这也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 个体现。 3 病机相同,病变脏腑不同,症状亦不同
《内经》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是 同 一 病证可见于不同的脏腑病变,但这种相同的证候,其病 机和治疗是不同的。
如《素问·咳论》: “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 何以 异之? 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 则 心 痛,喉 中 介 介 如 梗 状,甚 则 咽 肿 喉 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胁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 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小肠 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关键词:《黄帝内经》; 脏腑分证; 理论探讨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2. 12. 009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2) -12-2402-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脏腑辨证 作为辨证论治 的 重 要 内 容,其 学 说 直 接 起 源 于《黄 帝 内经》,其核心则是藏象体 系。张 景 岳 曰: “象,形 象 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所谓“藏象”,即 藏于体内的脏腑及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征象和病 理现象。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 本认识,藏象理论的核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 活动系统。《内 经 》中 对 疾 病 的 认 识 也 多 从 脏 腑 经 络 入手。一个比 较 突 出 的 特 点 就 是“脏 腑 分 证 ”认 识 疾 病。所谓“脏腑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部位和器 官出现的特征性症状,归结为脏腑某一脏或某一腑的 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 部的器官 统 一 起 来[1]。 《内 经 》脏 腑 分 证 论 治 疾 病 的 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一脏腑有各自不同的证候特征 据此可辨别病 在何脏何腑
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 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 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 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 汗 恶 风,身 体 怠 堕,四 支 不 欲 动,色 薄 微 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 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 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 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 大……”。
脏腑各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对 各脏腑的特性,作了描述和归纳,形成了脏腑具有特征 性的证候,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各个病 证时由于各脏腑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应 五色,五脏各有所主,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 主肌肉,肾主骨,因此每一脏、腑的病变各有其特殊证 候,发病时出现一些与脏腑相应的表现,就可以作为鉴 别的依据。
脏腑分证论治疾病还表现在即使出现同一种病 机,但由于 发 生 在 不 同 脏 腑,而 呈 现 出 各 种 不 同 的 症 状。通过这些临床表现,辨析其病机的实质进行治疗。 《内经》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有多个病证说明。
《灵枢·胀论》: “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 有形状。”“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 满而喘 咳。 肝 胀 者,胁 下 满 而 痛 引 小 腹。 脾 胀 者,善 哕,四肢烦愧,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 引背央央然,腰髀痈。六腑胀: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 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 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 于皮肤 中,轻 轻 然 而 不 坚。 胆 胀 者,胁 下 痛 胀,口 中 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 ”。
《内经》中的脏腑分证论治以五脏为中心,注重整 体观念,但重五脏,轻六腑,多是五脏、六腑分开独立论 述,六腑基本没有独立的病证,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 传变,未能看到现代常用的如肝胃不和、肝胆湿热等脏 腑复合证。如上述痿病有五脏热产生的五痿,风病中 有五脏风,除了胃风,并没有提到其他的五腑风。此外 对五脏证均以组合的形式论述,使每一脏论述的内容 均完全一致[2]。 2 不同的脏腑病变可见同一病证 但病机各异,治疗 不同
·2402·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经 典 温 课 】
论《黄帝内经》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刘 含 王洪琦△
摘要: 脏腑分证认识疾病是《黄帝内经》的特点之一,有关脏腑分证的记载分散在多篇,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病篇,以系统阐 明该书如何从不同角度和病证根据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例如《素问·痿论》: “帝曰: 何以别之? 岐伯曰: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 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又如《素问·风论》: “帝曰: 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 何? 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 肺风之状,多汗恶
作者单位: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2010 级 ( 广州 510006)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