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收藏)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收藏)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收藏)古诗词常用典故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投笔:指弃文从武.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劳歌:送别歌的代称.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商女:指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杜康: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行路难:指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关山月:乐府曲调,多指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人杰:指才智突出的人物.涂鸦: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一般用于说话者自己对自己做的评价,是谦虚的说法.春秋: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抱柱:比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怀桔:指孝顺双亲.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羌笛: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南冠: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神器:指帝位、政权.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凭栏: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抑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的感觉.辞第: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日积月累|诗词中的典故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典故是: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唐诗中最常引用的50个典故

唐诗中最常引用的50个典故

【桃源】【武陵源】【避秦】o释义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

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o例句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唐·杜甫北征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唐·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o释义《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於云梦之臺,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臺之下。

’”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唐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

”宋晏几道《河满子》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

”《红楼梦》第六回:“説到云雨私情,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o例句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唐·刘希夷公子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唐·李贺湘妃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唐·李白捣衣篇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

唐·窦巩宫人斜【秦楼】【弄玉】【蕭史】o释义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

亦名凤楼。

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元素。

诗人们常常借用典故来传达情感、展示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其中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

范仲淹在文章中描绘了楼上美景,同时也借用了典故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篇,典故形容他对国家走向的担忧。

范仲淹称赞了楼上的美景,用以象征国家的繁荣。

他还借用了岳飞之死来表达忧虑。

这些典故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二、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作品,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典故来衬托情感。

苏轼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借用了《诗经·月出》中的典故。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苏轼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借用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与自己的遭遇相呼应。

他也以“世情薄”来暗示时世的浮躁和不公。

这些典故和隐喻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七步诗《七步诗》是杜牧的作品,也用到了一些典故。

诗人以“煮豆燃豆萁”开篇,借用了《诗经·豳风·七月》的典故,诗人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杜牧在诗中还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比喻人生的短暂如过眼云烟,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感。

他用简练而又形象的语言,将典故融入作品,使诗作更加抒情。

四、满江红《满江红》是文学家岳飞的作品,其中也借用了历史典故。

他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开篇,运用了《史记》中岳飞的典故。

岳飞是一位爱国将领,他抗击金兵的事迹很有传奇色彩。

岳飞以自己的经历和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愿景。

他通过描写荡涤边疆的想象,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总结:古诗词常常借用典故来衬托情感,传达思想和意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苏轼的《水调歌头》运用典故衬托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杜牧的《七步诗》借用典故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岳飞的《满江红》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古诗里的文化常识

古诗里的文化常识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
夫妻相爱。
妆黑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15.金鸟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鸟。后以“金鸟”代称太阳。
金鸟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6.楼兰
汉代,楼兰国经常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
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古诗词常见的70个文化典故,帮孩子读懂诗词名句!
1.斑竹
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
啼哭,眼泪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酒湘江斑竹技。
唐】刘禹锡《泰娘歌》
2.比翼鸟、连理枝
传说中鹅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
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唐】杜牧《赠别二首》
38.风骚
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园春·雪》
39.红叶
代指传情之物
无情红叶向御沟流。
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元]高明《二郎神》
40.鸿鹄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
胜少时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
46.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后世的戏曲班
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唐】白居易《长恨歌》
4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
别的地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霖铃·寒蝉凄切》
48.南浦

古诗常见典故

古诗常见典故

古诗常见典故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15个典故: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以“梦蝶”比喻做梦、梦幻。

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青鸟为传信的使者。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

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比喻杀敌报国。

凌云: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形容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也有志向高远、豪放豁达之意。

白驹过隙:出自《庄子·知北游》,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文学艺术。

暗香浮动: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形容梅花的香味清淡而悠扬,也形容女子淡淡的美丽和优雅。

长歌当哭:出自唐·李贺《歌诗编·李凭箜篌引》,表示用诗歌来代替哭泣,抒发悲愤之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古诗词中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一起来看看吧。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有:
- 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 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常用来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 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 桃源、武陵源、避秦: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武陵渔人寻找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地。

后人常用此来指代与世隔绝的地方,或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在游览高唐时,曾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

神女走时对楚怀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人常用“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等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境。

除上述之外,古诗中常见的典故还有很多,如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鸿雁、尺素、青鸾、双鲤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1.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蝴蝶,在梦中他感受到了自由和幸福。

但是当他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

这个典故常常用来形容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2.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讲的是曹操在行军途中,为了安慰
士兵,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听到后口中生出唾液,不再口渴。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3.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讲的是项羽为了鼓舞士气,下令破
釜沉舟,让士兵们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4.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

讲的是张僧繇在画龙时,在龙的眼上点
了睛,龙便腾空飞起。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语言点明主旨。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讲的是李广为人正直,
善待士兵,士兵们自觉地爱护他的住所。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为人正直、真诚、善良,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高三语文导学材料古诗词中常用122个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碧血:《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标题:古诗词中的14个常用典故古人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成为了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的重要窗口。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典故,它们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学习和阅读的重要素材。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古诗词中的14个常用典故。

一、吴刚捧月吴刚捧月是一个有关月宫的故事。

相传,吴刚是月宫中负责砍伐桂树的仙人,一天晚上他与嫦娥一起看到了地上的人间之美后,渴望回到凡间。

为了帮助吴刚圆梦,嫦娥将一片桂叶送给他。

然而,吴刚砍伐不断重新长起的桂树,从此陷入永无止境的劳作之中。

因此,“吴刚捧月”成为了比喻人们不切实际的努力和枉费心机的典故。

二、相见恨晚“相见恨晚”源自《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

两人年少时曾在庙里数次相遇,相互之间心生好感,却因误会未能早日结缘。

后来,贾宝玉来到贾府,结识了林黛玉,才发现是她曾多次出现在他梦中的那个人。

这成为了一个形容后悔相见较晚的故事。

三、罗敷有意“罗敷有意阿母无情”出自《庐山谣》。

“罗敷有意”形容女子倾慕意中人,而“阿母无情”则形容上级对下级漠不关心。

这句典故多用来描述两情相悦时的情愫和两情欠缺时的冷漠无情。

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形容女子美艳貌美的典故。

相传,宴国相之女貂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丽绝伦。

后来,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世间美女。

五、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出自《红楼梦》中贾母洗酒瓶的故事。

贾母要求宝玉将酒杯贸易权交给自己的梨香院,意在阻止宝玉私自贩卖酒杯。

贾母用这种方式限制了宝玉的行动,形容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六、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楚辞·离骚》,“卧薪”是指薪石,是为了保持冷静与毅力;“尝胆”即嚼一嚼胆汁,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勇气。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韩非子为了用心术,甘愿忍受一切屈辱和困苦的故事。

七、杜康之殇杜康是古代有名的美酒,而“杜康之殇”指的是杜康酒的灭亡。

相传,杜康酿酒秘方遗失,导致杜康之殇。

高考古代诗歌常考60个典故

高考古代诗歌常考60个典故
宋 ·范 成 大 《 横 塘 》 : “ 南 浦 春 来 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唐 ·李 白 《 留 夜 郎 闻 酺 不 预 》 : “ 北 阙 圣 人 歌 太 康 ,南 冠 君 子 窜 遐荒。”
杨宜作两家春。” 唐 ·刘 禹 锡 《 酬 乐 天 咏 老 见 示 》 : “ 莫 道 桑 榆 晚 ,为 霞 尚 满 天 。” 唐 ·王 勃 《 滕 王 阁 序 》 : “ 东 隅 已 逝,桑榆非晚。” 宋 ·苏 轼 《 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 : “ 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 ,射 天狼。”
宋 ·文 天 祥 《 过 零 丁 洋 》 : “ 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唐 ·王 昌 龄 《 从 军 行 》 : “ 青 海 长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 使 ,后 傅 介 子 出 使 西 域 ,计 斩 楼 兰 王 。故 “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云 暗 雪 山,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唐 ·李 白 《 塞 下 曲 》 : “ 愿 将 腰 下
2 4. 还 珠 2 5. 昆 山 玉 [来 源 :学 科 网 ]
2 6. 梨 园
2 7. 柳 岸 2 8. 南 浦 2 9. 南 冠 3 0. 青 眼
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 作 宾 客 而 怀 桔 乎 ? ’ 绩 跪 答 曰 :‘ 欲 归 遗 母。’术大奇之。” 古 时 合 浦 盛 产 珍 珠 ,可 地 方 官 员 很 贪 ,珍 珠 都 被 移 到 别 的 地 方 。东 汉 的 孟 尝 到 这 里 来 当 太 守 ,革 除 贪 污 流 弊 ,珍 珠 又 回 到 合 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 晚年。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在考试中,随处可见一些古诗词中典故,若自身无深厚积累,很难选出正确答案。

今天小编就为各位考生带来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十四个典故。

14个常用的诗词典故1.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5.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7.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南园十三首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在诗中,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汉江临眺》(王维)
典故:留醉与山翁
出处:指晋人山简
含义:作者以山简自喻
《渔家傲》(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处: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
《别云间》(夏完淳)
典故:今日又南冠
出处:楚人钟仪被晋国关押始终戴着南冠
含义:指囚徒
《泊秦淮》(杜牧)
《泊秦淮》(杜牧)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南北朝时陈后主作的舞曲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