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加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未来世界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人才要求能力全面, 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而在学校形成心理健康绿色通道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那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场论。这种理论认为, 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场, 由于心理场的存在, 每个成员之间的心理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 这种过程是一种群体心理互动的过程, 但是, 这种互动常常是不均衡的, 其中, 往往有一种力量起着主动、支配的作用。很显然, 教师是学校法定的, 为学生及家长共同认可的教育者, 教师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 使得教师更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 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正确的角色认知, 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

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反应适度, 情绪自控, 积极进取; 教育的独创性, 即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抗教育焦虑程度高, 即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即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 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 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反之, 则认为是心理不健康。那么,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何在呢?

1. 当今社会, 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心理负担过重,同时还受职称、住房、收入、子女升学就业、赡养老人等问题的困扰, 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2. 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 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 教育工作的示范性, 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要求教师博大精深, 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育任务的复杂性,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 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 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国内如此, 国外也一样。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 在教师中有37. 5% 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 社会适应不良, 有情绪问题; 有20% 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 另有30% 不易与人相处, 无疑, 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这

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

3. 个别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够热爱, 对个人价值定位不当, 认为委屈了自己, 或感到教学没劲,浑浑噩噩, 不思进取, 长此以往, 精神忧虑。教师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内部又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自感心理压力重, 身心疲惫不堪, 精神不振, 这样的结果, 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根据以往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有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初级层次, 属于相对被动的应付性、适应性目标, 即防止或克服有关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缓解心理疾患症状, 恢复与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对教师工作及日常社会生活的正常适应; 第二级层次属于现实化的主动性目标, 即增强教师自我心理免疫力, 提高自我综合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人格, 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挑战和工作要求, 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级层次, 属于理想层次的目标, 即能塑造教师较为理想的人格, 开发教师心理潜能、使教师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挥出较高的创造力, 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个人获得比较美满的幸福生活。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交织在一起, 当然教师比较关心和较常面对的问题多与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关, 但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带有更为根本的终极性意义。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从根本上说, 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心理素质, 发掘心理潜能,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

的神圣职责, 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这也体现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特殊的人文关怀, 是为了使教师既能获得良好的职业适应,又能切实保持身心健康, 追求人生目标。

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所支配的人的行为有着复杂的方面与层次结构的区分。按照我国心理学界的理解, 人的心理可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个性心理又主要包括以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倾向性, 以及以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特征。上述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各自又有着次级的层次结构的分化。显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应该针对教师的心理活动的各个侧面与层次,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诱因, 服从于前述三个层次的目标, 努力防止与消除心理疾患, 增进教师自我心理活动的水平。具体而言, 从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客观要求来看, 其内容主要应包括三大方面:

1.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教育。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现象组成与基本活动规律等等。

2. 健康心理学或心理卫生学知识的教育。如心理卫生运动的意义与由来、心理健康的涵义与标准,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常识;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的基本认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